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精选5篇)
篇1: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授课人:75中贺白龙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教学难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优秀油画作品图片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自学课本,回答)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学生讨论,赏析)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c.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现代西方绘画
印象主义是标志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向更为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
印象主义:借助作品分析讲解:莫奈、马奈、雷诺阿等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后印象主义:重点欣赏、分析凡高、塞尚、高更的代表作品(学生赏析)现代主义绘画:
背离传统、寻求个性、表现形式更有创造精神、多元化、多样化……a.野兽主义
欣赏、分析马蒂斯的作品:《对话》、《舞蹈》
b.表现主义
欣赏、分析凯尔希纳的作品:《花前女郎》
c.立体主义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毕加索的作品《亚维奴少女》、《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d.抽象主义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即兴》、《场景》等e.超现实主义
欣赏、分析克利的作品:《绕鱼旋转》
其他现代主义画派的简介借助课件浏览作品
(四)课堂总结:
东方和西方绘画有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样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为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能够结合历史、文化等因素尽量理解、体会西方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达到开阔眼界,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即可。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
和西方古典写实绘画相比,现代的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各种艺术思潮,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篇2: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各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
对于我校高二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在高一时已经上过美术鉴赏课,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的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篇3:浅谈西方绘画中色彩技法的表现
一、西方绘画中色彩技法的演变
中世纪的西方画家不关注事物的现实颜色, 而重视物体的轮廓和形状。当绘画艺术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 许多画家都开始展示从素描和透视等领域学到的新技法, 很少有人将色彩的运用视为绘画技法之一。后来威尼斯派的诞生, 让人们开始注意到色彩的重要性。十七世纪, 巴洛克风格开始盛行, 该派强调光线和色彩, 淡化了构图的概念, 色彩的地位日趋重要。此后的印象派画家, 也在色彩领域有了新的发现和突破, 创造了很多至今日仍在影响绘画界的技法。到了印象派后期, 出现了高更、梵高等著名画家, 他们的用色技法更是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 表现出极强的色彩主观意识。此后的野兽派受到了印象派的许多影响, 沿袭了该派的一些重要理念, 并发展出绘画的平面化和装饰性等特征, 使得绘画艺术界逐渐淡化了一直以来秉持的明暗素描技法, 而给画面带来了缤纷夺目的色彩。
二、西方绘画色彩技法的主要表现
(一) 伯纳尔的用色。在伯纳尔绘画的早期, 他受到了高更与日本浮世绘的较多影响。20 世纪初, 伯纳尔实现了印象派色彩复杂的自由技法, 为视为印象派最后一位画家。伯纳尔绘画的主题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景象, 但却拥有极为优雅的形态和变幻多端的光线、色彩, 因此能够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气氛, 表达出他热爱诗歌与哲学的情感。
为了使画面更好地达到平衡, 伯纳尔技法偏向于运用冷暖色调代替对比色, 用神秘轻快的中间色代替古典色调的明暗, 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伯纳尔认为, 色彩与形体相似, 都拥有严密的逻辑。因此其时而采用小笔触, 时而用指端揉搓, 时而又以小波点的形式密布色彩, 将点汇聚成面, 又或是大范围涂抹, 以厚涂或薄涂的方式表现色彩技法, 使画面缤纷闪耀。
(二) 马蒂斯的平面色块。马蒂斯属于野兽派的代表性画家, 他放弃了阴影、边缘、纵深等元素, 用崭新的技法和明丽的色彩进行光线调节, 不拘泥于传统画布空间和光影的局限。“野兽”的含义, 旨在色彩鲜明, 自由发挥。日本浮世绘给予了马蒂斯许多灵感, 特别是装饰画的风格, 在马蒂斯的作品中表现无遗。西方传统绘画偏向于描述性色彩的运用, 而将东方绘画的装饰性色彩融入其中, 其用色就显得更为主观、大胆、随性。在色彩的装饰性应用时, 同一种颜色经常在画面中反复出现, 从而产生节奏感与韵律感, 给人以趣味性的体验。此外, 马蒂斯还抛弃了透视与明暗。平面色块的技法, 使西方绘画由写实主义向写意主义转变, 将以往具有理性的艺术概念升华成了明快、清新、愉悦的艺术效果。
(三) 罗斯科的精神性色彩。罗斯科的技法是善于运用彩度和亮度相似的颜色, 表现出平坦广阔、连绵不绝的空间感, 并完全放弃线条的使用, 把色彩的表现力发挥至最高限度。罗斯科画中的颜色, 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索之后, 再以很快的速度涂到画布上的。其通常习惯运用红、黄、蓝这三大色作为画面的主要色彩, 并喜欢把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放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加强其表现力。罗斯科善于运用类似色, 以达到色彩的稳定状态, 经常运用薄涂和快速染色的方法, 烘托出画作内部的光芒, 打造出画作的精神力量。
罗斯科一向不用画框, 而是把颜色涂抹至画布边缘, 从而延展了整个画面。此外, 他还善于薄层涂抹颜料, 让画面的底部显现出来, 而图画的表面看上去就如同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雾, 物体边界朦朦胧胧, 色块之间互相交融, 让观赏者产生一种踏进画中一探究竟的想法。而将暖色放在前方, 冷色置于后方的技法, 也营造出了画面的动感, 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
三、结束语
西方国家的绘画艺术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 具有自己的特色。纵观西方世界的美术史, 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人们善于利用色彩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人类对绘画艺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是永无止境的, 了解西方国家的绘画色彩技法, 有利于提升我国绘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玉萍.浅谈西方绘画材料的技法与表现[J].成功 (教育) , 2009, (08) :283-284.
[2]关维祥.浅谈西方绘画色彩写实观念的确立与色彩表现手法的成熟[J].大众文艺, 2011, (24) :50-51.
篇4: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
一、简述中西方表现主义绘画
歌德说:“绘画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人能够而且应该看到的东西,而往往也是他没有看到的东西。”
西方表现主义包括20世纪早期流行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的现代表现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夸张的线条,极具情绪化的笔触和色彩扭曲的形象,成为画家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宣泄情感的主要方式。代表画家有爱德华·蒙克、陆奥,代表流派有德国表现主义——“桥社”和“青骑士”。
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自“广州双年展”、“后八九新艺术”展览举办之后,西方社会从中认识到了这些新颖的艺术形象所展露出的中国现实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介入,随后出现的主张颠覆传统观念的艺术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使得诸多艺术家成为新艺术观念的图解者。然而,当绘画本身成为仅存观念的表达时,绘画性本身的意义则已消失殆尽。这时,一些受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和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坚持追求绘画性并力求表达真实的自我感受,给处在发展中的中国绘画艺术带来新鲜的空气,代表画家有周春芽、曾梵志、毛旭辉等。
二、中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联系
一直以来,中国油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始终存在诸多联系,其中,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在表现方式上给予了中国表现性绘画很深的影响,表现主义独特的语言方式:情绪化的笔触和色彩,夸张的线条和形象及对绘画性的执着,都带给中国表现性绘画带来诸多提示。
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代表画家爱德华·蒙克——被誉为20世纪西方现代表现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与蒙克同时期还有深受蒙克影响的表现主义画家马克斯·贝克曼,他是个擅长表现痛苦和死亡的表现主义画家,画面通常充斥着各种棱角尖利、相互强烈挤压的形式,注重空间和深度的表达。
中国油画家曾梵志早期的作品就深受表现主义画家马克斯·贝克曼的影响,从他早期的作品《协和医院 三联画》中清晰的显露出马克斯·贝克曼的语言方式。画家曾说:“早期我从很多西方名家大师那里吸取营养,后来我迷恋表现主义,一些表现主义手法至今影响着我。”
桥社艺术家追随蒙克的艺术风格,反对学院派的自然主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狂放、激烈的艺术语言、鲜明的轮廓、浓烈的色彩构成了画家们独特的绘画语言方式。中国油画家毛旭辉早期的绘画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油画《红色体积》中生猛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带有表现主义绘画的感受。后来的《家长》系列更是受到马克斯·贝克曼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巴塞利兹运用强烈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来表现倒挂的人物形象,画面中倒置的形象是巴塞利兹主要的绘画方式。中国当代油画家周春芽的绘画风格深受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其中巴塞利兹、彭克等新表现主义画家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周春芽运用强烈的笔触、线条和色彩,为其作品赋予了鲜明的活力。代表作《绿狗》显示出的粗犷有力的笔触和《桃花》系列中浓烈的红与绿色彩都与德国新表现主义保持紧密的联系。
三、中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区别
比较中国表现性绘画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二者存在诸多联系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区别,尤其在审美趋向上的区别。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展现出的视觉感受是直接、纯粹、近乎极端的,这与中国表现性绘画呈现出写意的笔墨效果是大相径庭的;表现主义宣泄的情绪与中国绘画主张的内敛或“以柔克刚”的理念是不同的;表现主义绘画所追求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中国表现性绘画追求的意境是两种概念。
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中总会流露出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的视觉感受,如马克思·贝克曼的《夜》表现出的痛苦让人窒息。正如霍尔曼·巴尔所描述:“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的、刺耳的呼嚎。艺术也在尖叫,尖叫着进入深沉的黑暗,为求救而尖叫,为灵魂而尖叫,那就是表现主义。”
中国的表现性绘画注重画面的意境表现,画家立足本土文化,在传承中国绘画传统审美趋向的前提下创新。代表画家周春芽,接受德国新表现主义语言方式的影响之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尝试运用表现主义的笔触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把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生,从而形成了极具个人特点的绘画风格。《太湖石》系列中画家尝试用熟悉的方法去解释石头的含义,在古人作品的影响下,画家传承了画面“温和”与“内敛”的中国绘画审美趋向。这正如油画家曾梵志所说:“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西方艺术讲究科学和透视法,带有很多理性的东西,而中国画讲究品位和境界。”
四、总结
从油画语言的角度讲,无论是材料、基本技术还是表现形式,西方表现主义绘画都给带给中国表现性油画诸多影响。然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表现性油画如何获得更多自身的发展,还要看画家们能否从传统中吸收营养,避免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或西画中用的拿来主义。如彭肜在她《全球化与中国图像》书中写到:“中国油画家应该从中国直接的历史经验和生存智慧及美学传统里吸取营养,如果中国油画家没有直接的文化身份意识,没有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东方韵味,油画永远只会是中国文化的外来者。”
当然,时间会给出一个有力的论证:从中国的语境出发,本土化现在乃至将来都将是中国油画艺术必然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吕鹏.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德]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M], 张言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奥地利]霍尔曼·巴尔 .表现主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2005
[4]彭肜.全球化与中国图像[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篇5: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
翻开美术发展的历史长卷, 我们不难看出线条艺术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从旧石器时代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到现代绘画, 线条始终作为一种绘画的艺术语言, 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诠释, 其造型的功能和审美的价值一直在艺术家手中得到升华。
自然中本不存在线条, 是由人类在物体面与面相交的地方, 用想象力补充了那根线条。作为绘画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 “线”已成为西方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质。纵观西方绘画的历史, 虽然是以体、面、色为基本的表现手段, 经历了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不同时期, 但是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却从未忽略对线的表达。
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就是由线开始的, 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壁画中以公牛形象为主, 用线条准确有力的表现了动物的结构和动态, 不仅如此, 还运用线条粗细浓淡的变化来表现了物体的明暗向背。通过对物体轮廓线的细致表现, 原始人类表达出自己质朴但又不失细腻情感。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古希腊成为了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其深刻的影响到后来整个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虽然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多以雕塑建筑保留至今, 绘画较为难得一见, 但其用线的风采可以从瓶画上领略一番。在最著名的“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的瓶画上, 都可见用轻松流畅的线条所勾勒出简练却又不失准确的人物形象。手法细腻、造型生动、故事性强, 艺术价值也很高, 线条的造型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二、欧洲绘画艺术中“线”的历史表现
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渗透到绘画艺术之中。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知不断加深, 认识到人体及动物的解剖结构, 认识到透视规律, 认识到光影明暗关系, 于是绘画开始逐渐变得理性。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构、体积、光影等诸多因素的表达, 以至于后来很多人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后, 西方的大师都不再注重用线造型, 完全利用光影明暗画法来塑造物体形象。但我认为这只是对西方美术作品没有过真正的研究、是一种片面主观的理解。最有力的代表大师就是波提切利, 他非常注重用线造型, 强调线条的优美典雅和节奏感。在其名作《维纳斯的诞生》中, 他就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表现形体的体积感, 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幻觉, 使整个作品中的线条充满了诗歌般的韵律。
19-20世纪的的西方绘画是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等多流派、多主义、多风格并存的时代。其中的后印象主义引导了20世纪初的一大批画家步入了现代绘画艺术。作为这一画派的代表人物, 凡高、高更和塞尚等人更加注重于自我精神性的表现, 不拘泥于绘画对象的客观结构与色彩, 注重线的作用。特别一提高更, 他主张舍弃细节及特征的描绘, 以平涂的色面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主观化的色彩来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 追求单纯感和表现力。大胆使用线条来勾画轮廓, 对客观事物给予综合、概括、提炼的抽象表现。高更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充满着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和喜悦, 他把油画中线的表现力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早期的法国雕塑家罗丹在其速写中用熟练洒脱、变化丰富的多线条形式来倾注了内心对物象的感受, 其速写的情感表现力很强。到了后期印象派时期:凡高 (荷兰, 1840—1917) 、高更 (法国, 1848—1903) 、塞尚 (法国, 1830—1906) 等画家, 打破传统的客观写实方法, 多以主观的线面、色彩去表达主观的感受。特别一提的是凡高, 虽一生贫困潦倒, 对绘画艺术却异常执着。其绘画中用笔粗硬凝重, 强劲有力。作品的线条旋动飞滚, 充满了生命的激情。线既是构成其表现对象的内容, 更是一种发泻自我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 凡高是一位用线的大师。
20世纪初, 一大批画家延着后期印象派的脚印, 步入现代绘画艺术, 他们更加注重绘画中自我感受的主观表现, 从线条单纯对形的处理, 空间的表现中开掘出线的自身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意义, 使线的丰富性传达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莫迪里安尼 (意大利, 1884—1920) , 在其绘画作品中, 用线细润纤长, 表现出柔郁的情绪。毕加索 (西班牙, 1881—1973) , 作为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 其绘画中的线简法有力, 通过线对形的平面概括处理, 传递出丰富的思想内涵。马蒂斯 (法国, 1869—1954) , 作为野兽派的代表, 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 线条充满奔放和律动。其《舞蹈》这幅作品与我国青海省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无论在构图、线条的运用和画面的动势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时期还有米罗 (西班牙, 1893—1983) 其绘画中用线流畅, 清晰, 有音乐感。蒙克 (挪威, 1863—1944) 在其作品中线条为思想情绪的表达而动感狂乱, 包含着困惑的激情。
作为现代绘画艺术中抽象主义的创始人康定斯基 (俄国, 1866—1944) 和蒙德里安 (荷兰, 1872—1944) 十分注重绘画中线的构成和精神的表达, 使线的本身意义发挥到了一种极至, 线已经从西方传统的造形功能中彻底的解放出来, 线条本身以成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语言, 线条自身既是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也就是表现的内容。由此而创造出了很多伟大的抽象性的艺术作品。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 虽然是以体、面、色为基本的表现手段, 经历了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为主要表象特征的不同时期。但是, 线条至始作为一种绘画的艺术语言, 在不同的时期以折节式发展方式给予了不同的诠释, 赋予了其造型功能和审美的价值。
三、结语
西方美术历史发展至今, 无论是艺术风格或是表现形式如何变化革新, 都离不开线条来塑造形体, 所以线条在绘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动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未来的艺术家必将更加发挥线条这一视觉语言的独特功能, 以创造出更具种专题节目或晚会录播中我们看到的那种情况:只要一唱侗歌, (上接第103页) 势必穿上侗族服装, 有如要上舞台演戏一般。其次, 专题节目魅力的艺术作品。中那些侗乡风景, 已经成为演唱者表演的舞台背景。侗歌是在
侗乡生存和流传的, 侗歌与特定的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但是, 当侗歌变成影视语言时, 侗乡已经“背景化”了, 犹如舞台演出时的布景、装饰。是的, 侗歌不光是用来听的, 但又不是要诉诸视觉, 而是应该用身心来感受!再次, 欣赏侗歌, 不再需要到侗乡, 影视本身成了侗歌立足的平台。去侗乡听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 是实践性活动, 是个体的现实行为;但通过影视
参考文献
[1]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张元;美术的历史历史的美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文章:
图式理论·阅读模式·英语阅读01-12
心理学图式理论论文题目01-12
激活图式01-12
图式网络01-12
图式理论对译者的启示01-12
传统教育图式大学英语论文01-12
花椒种植01-12
试论文化图式翻译策略01-12
平面图式语言小结模版01-12
国画图式与视觉论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