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与内地翻译差异

关键词:

港台与内地翻译差异(精选5篇)

篇1:港台与内地翻译差异

内地与港台三地影视翻译比较-以电影译名为例

随着世界范围跨文化交流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一直以来,海峡两岸三地译者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对片名翻译标准理解不同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在互联网上搜集、整理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各类型电影译名,并进行比较的方法,分析三地对电影片名翻译标准的理解、侧重,及翻译策略的差异特点.

作 者:黄泽萍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佛山,52822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电影翻译 翻译标准 等值

篇2:港台与内地翻译差异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过程,而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往往不尽相同。本文以实例分析比较两岸三地电影译名的差异,旨在促进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字:电影片名翻译;内地;香港;台湾;比较差异

在当今这个发达的信息爆炸时代,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一种介绍异域文化简洁直观的手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外国电影被引入我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电影的翻译也随之日益突显其重要地位,其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就是电影片名的翻译。精彩的译名可为影片锦上添花,促进国际间跨文化艺术交流,还能和电影一起世代流传,而失败的译名却极有可能埋没一部精彩的电影。

如何译好电影片名早已成为翻译界长时间讨论的话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不同,甚至是地域文化差异,都会导致影片译名有所不同。由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历史沉淀以及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即使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都有着普遍认可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在同名英文电影引进之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不同的片名翻译版本,内容形式大相径庭,导致目前两岸三地对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本文从实例出发,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对于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不同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特色,指出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一、大陆地区片名翻译

1.1翻译方法和特点

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大陆的译者有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译风,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大都采取忠实原文、审慎小心的态度而加以直译。影片译名较为传统、保守,但又不失严谨、慎重,基本上保持了片名的原汁原味。如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美元宝贝》,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等。

对于一些抽象或引发歧义的电影名称,大陆译者也会选用直译意译结合,或音译意译结合的方式。如Waterloo Bridge被译为《魂断蓝桥》而非直译为《滑铁卢桥》,至今仍为电影片名翻译史上有口皆碑的佳译。Forrest Gump译为《阿甘正传》而未音译成《福雷斯特·甘普》,既点出了电影主角的名字,又借用了观众熟悉的《阿Q正传》的格式。还有经典恐怖影片the Shining,译名为《闪灵》,也可谓是音意结合的经典译作。当译名过于抽象,译者预测观众在理解时可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有时也会采用完全的意译。例如Kate and Leopold翻译成《隔世情缘》而非《凯特与莱尔波得》,Cast Away翻译成《荒岛余生》而非《漂流者》。有些电影片名的中译也受到中国传统习语、诗歌、小说、戏剧中四字、五字短语的影响,译名往往由四个字或五个字组成,读来琅琅上口。如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战事》等。

1.2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陆比较推崇的直译法简单明了,既能很好地传达原名信息,又保留了电影的异国情调,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大陆)与《仙乐飘飘何处寻》(港)相比更平实传神,反而香港的译名显得有点过于矫揉造作。但是生搬硬套的呆译、死译,缺乏灵活性,有可能使观众无法领略到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吸引力。如好莱坞经典爱情片Pretty Woman在大陆被直译为《漂亮女人》,跟香港的版本《风月俏佳人》相比就逊色很多,“风月”暗示了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的职业,而“俏佳人”既是对女主的赞美,更是对那段爱情故事的歌颂。另外一部经典电影Ghost,跟香港译的《仍鬼情未了》相比,大陆版的《幽灵》硬生生将一部爱情片译作了恐怖片。

英文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了大量文化信息,若从字面意义理解而轻率直译,可能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例如美国影片American Beauty在内地上映时被译为《美国蔷薇》,而其实American beauty特指美国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象征崇高神圣的爱情,也是暗示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相比之下,熟悉花语的台湾将其翻译成《美国心·玫瑰情》才是名符其实,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

1.3原因分析

在中国大陆,电影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被看作是影响国民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电影片名的翻译除了考虑其商业价值外,更注重的是实现其信息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时兼顾审美价值。因此在翻译英文片名时,大陆的译者总是充分考虑到国情和意识形态,往往影片译名比较中性、稳妥,符合大陆观众的欣赏心理。而且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保守稳重的性格,加之内地对于影片的审查制度较为严格,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才会相对比较谨慎认真。

二、香港地区片名翻译

2.1翻译方法及特点

香港地区翻译方法灵活,和大陆有很大的区别。直译依然是基本的方法,而较之大陆,意译法和改译法在香港比较盛行。译者凭借较强的创新性,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和再创作,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总体上讲,香港译本侧重于影片名的音韵功能和商业价值。为了赢得票房,译者千方百计地取悦公众.刺激好奇。常常使用一些诸如“雷霆”、“魔鬼”、“战警”、“情陷”、“致命”、“激情”等吸引人眼球的字眼,如Courage Under Fire《生死豪情》、Save The Last Dance《舞动激情》、Striking Distance《致命距离》等。

另外,香港的译名往往采用同化的处理方式,为了迎合本土观众口味,大量使用香港本地方言俗语,例如Scary Movie《搞乜鬼夺命杂作》,The Cable Guy《线鬼衰人》,About Schmidt译为《薯麦先生》。

2.2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香港影片译名比较轻松活泼,或直译、或意译、或直意相溶,跟大陆的翻译相比灵活多变,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和猎奇心态。如惊险片The Rock讲的是主角们进入一个孤岛,击败恐怖分子利用生化武器威胁美国政府的故事,大陆意译为《勇闯夺命岛》,而香港译大胆地改译为《石破天惊》,令人从片名就感到一股紧张逼人的气势。

然而翻译过分自由又导致胡译、滥译。由于香港注重影片的商业价值,过分考虑票房,译名中往往出现大量名不符实的刺激和煽情的文字,有时略显血腥暴力。“大”字滥用、“血”字飞溅、“魔鬼”出没、“情”意外露。如A Knights Tale《狂野武士》,Cyborg Cop《魔鬼生化战警》,Fatal Attraction《孽恋》,A Night To Remember《勾魂摄魄》。而且在片名翻译过程中故弄玄虚、煽情过分,导致译名与原名信息价值的不等值,误导观众,引起其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如Mr.&Mrs.Smith被译成《史密夫决战史密妻》,完全就是家庭喜剧片的感觉。甚至把根据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改编的同名电影片名译为《妾似朝阳又照君》,简直就是哗众取宠,胡编乱译。此外,港译片名喜欢使用本地方言俗语,导致出现了许多在香港以外的观众看来是文理不通甚至是不知所云的译名。如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As Good As It Gets,大陆译成《渐人佳境》或《尽善尽美》,而港译则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猫屎先生》(“猫屎”在粤语中指性情古怪、脾气暴躁的人,正好与片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相吻合),使不懂粤语的观众百思不得其解。还有香港将The Runaway Bride译《走佬俏佳人》((“走佬”在粤语中意为“逃跑”),在香港颇受欢迎,但是大陆观众就很费解,所以大陆的译者把这部片子译为《落跑新娘》。

2.3原因分析

作为英属殖民地一百多年的香港,如今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都市,其文化有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特点。在香港,电影业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娱乐产业,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消遣、追求刺激,而非接受教育或提高品位。因此,香港电影片名的翻译总是从娱乐化、商业化角度考虑,以消费为中心,以增加票房收入为务实。同时,一直以来香港武侠片、警匪片以及无厘头电影的流行泛滥也是造成其片名翻译过分刺激、煽情、暴力的原因。加上作为特别行政区,香港在语言使用上比较特殊,粤语是其官方语之一,也是当地民众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带有方言色彩的电影译名。

三、台湾地区片名翻译

3.1翻译方法及特点

台湾译者并不严格遵循片名的原有形式和表面意义,在这点上他们与香港译者相似,但也不尽相同。其一,与大陆和香港相比而言,台湾基本上采用意译法,其中也有少部分改译法。例如Multiple Licity《复制丈夫》(大陆)、《3个茶煲一个佬》(港)、《丈夫一箩筐》(台),Pretty Woman《漂亮女人》(大陆)、《风月悄佳人》(港)、《麻雀变凤凰》(台)、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大陆)、《有你终生美丽》(港)、《美丽境界》(台)。

其二,电影译名往往形式简单,内容紧凑。许多译名要么采用中国的四字成语,要么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如:The Affair To Remember《金玉盟》,Roman Holiday·Shall We Dance《随我婆娑》。另外,台湾地区的片名翻译往往比较偏纯情,充满浪漫梦幻色彩,如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As Good as It Gets》,大陆译成《渐入佳境》或《尽善尽美》,台湾则套用邓丽君的一首老歌《爱在心里口难开》,还有Love Affair《爱你想你恋你》,Much A do About Nothing《都是男人惹的祸》。

其三,近年来其商业味逐渐增强,一些香港译名中暴力刺激的特点也影响到了台湾的译名,比如: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Mississippi Burning《烈血大风暴》,Soldier《血爆群龙》。

3.2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台湾的电影名翻译确实充满了吸引力,大多形式优美,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实现,语言的优雅和风格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大陆和香港的译名相比,显得更缠绵悱恻,让观众赏心悦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台湾的译名喜欢使用固定词汇,硬套公式,显得比较程式化。比如说,文艺爱情片偏爱“真情”、“真爱”、“夜未眠”、“生死恋”等,喜剧片多以“当家”命名,神话冒险片多以“神鬼”冠之,而“豪情”、“火线”、“悍将”、“奇兵”成了英雄系列的代名词,“致命”、“绝命”、“死亡线”则成了动作片和惊悚片的招牌。

其次,明星与影片译名也形成了固定的套用模式,译名缺乏新意,使观众难以区分。例如,只要是动作明星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就会译名前冠上“魔鬼”二字,比如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The 6th Day《魔鬼复制人》,The Ter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End of Days译为《魔鬼末日》,就连他的一部喜剧片Kindergarten Cop也被译为《魔鬼孩子王》。而只要布鲁斯·威利一出马,片名大多挂有“终极”两字,如Last Man Standing《终极悍将》。大凡史蒂芬·锡格主演的影片几乎都要冠以“潜龙”二字,例如Under Siege《潜龙轰天》,Half Past Dead《不死潜龙》等。

3.3原因分析

台湾地区电影片名的翻译与香港地区有着相似之处,同是处于高消费地区,同是受到商业浪潮的猛烈冲击,再加上台湾曾被日本殖民统治达五十年,西方和日本文化对台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消费文化,因此许多译本都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二显得过分煽情、华而不实。然而台湾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不及香港,因此翻译风格是介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其译名“中国味”十足,符合中国传统的语言风格,是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国大陆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自然会影响到台湾,台湾人民不仅看重中国传统的语言,而且还看重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过,内地和台湾虽然都是说普通话,可是说话方式、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也略有差异,所以对于影片的翻译还是不尽相同。另外,台湾不仅开启了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先河,而且其电影电视都以青春、爱情等题材为主,再加之邓丽君、琼瑶等代表性人物对其文化、电影、娱乐界的影响,就造成了台湾电影名翻译充满浪漫梦幻色彩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诉,纵观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名翻译,由于存在着历史文化、价值取向、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电影译名在翻译标准、策略和风格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电影片名翻译应与具体现实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片名的翻译都是以当地的观众为目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符合各地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需求期望,就是合格的翻译。此外,近几年来,随着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有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趋势,希望通过对两岸三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研究,促使两岸三地译者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译出一流的英文片名,从而提高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整体水平,促进中西方电影文化事业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蔡进,夏宏钟.从功能翻译视角谈大陆、港、台英语影片名汉译之比较[J] .电影评介,2008,(21)

[4]刘莉.大陆及香港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 .电影评介,2008,(10)[5]杨柳川.大陆与港台电影名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2007,(2).

篇3:港台与内地翻译差异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堂上的直接传授,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学校的校风、校园道德文化、班级的气氛、学习方式、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方向。学校应该创造正面的校园道德文化,发展美德的整体环境。“教育者可以根据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去唤醒隐藏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的隐性因素,使之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德育素质发展影响的教育资源。”[7]

4. 学校、家庭与社区的通力合作。

家庭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决定着人的价值观的原始取向。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广告、媒体、影视、网络等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校社三者之前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加强沟通与支持。具体方法:学校应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订立明确的道德协定,给孩子灌输优良的品格教育和付诸品格期望;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定期聚会或开讨论会,成立家校联席会议。我国价值教育要切实注重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合力的作用,建立起家庭价值教育、学校价值教育、社会价值教育的立体网络。

四、结语

价值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启发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用,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作用。借鉴和思考西方价值教育成功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生活,对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Wolfgang Brezi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6]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7]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浅析新课标下培养学生高中语文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安广梅

(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职业高中,内蒙古赤峰

摘要:探究性学习开展已久,但是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尚浅。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文章对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好奇,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高考压力,还可以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新的课程实施标准中对于探究性的学习策略的实施有着特殊的要求,以下作介绍。

1.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1.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所开展的学习,其开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限制,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灵活的选择。在探究的问题方面需要有很强的结构性。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各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和能力[1]。

1.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还需要发散思维。探究性的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需要发挥创造能力和灵活性。其主要特点不仅表现在其开展的形式和开展的过程中,在对其探究性的结果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也要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并且通常这样的探究结果还存在很强的现实体验性,这样就可以密切其与真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避免枯燥的说教。

2.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倡导下,对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

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性学习由于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动脑筋,并且在学习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问题。在学生独立地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和总结自己所探究的成果的一系列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2.2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为高考服务。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盲目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尽量多地灌输更多的语文知识以备高考,忽视了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重视学习效率。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由于其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脱离日常常规的学习方式,开发大脑的所有思维范式: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各种抽象思维等。开展探究性教学,可以真正实现课堂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的层面看,其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也都有着很独特的作用,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2.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般情况下,探究性的问题是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比如在合作研究中国各个朝代的教育行政特点的时候,就需要利用小组学习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探究性的学习相结合[2]。在小组内,指定一个负责人,通过对小组各位成员的任务分配,比如个人分别进行不同朝代夏商周、唐明清等进行任务的分配。各组员在信息技术的帮助和利用下,搜集并且整理相关朝代的信息。在整理完成之后,将其与其他组员进行整合,从而制作出一项完整的有关该问题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4]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篇4: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目前,大陆与台湾语言差异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已经有不少成果问世,由此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明显而又普遍的不足,这就是主要局限在词汇方面,其他方面涉及得不多,而能见到的成果当然也就很少了。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当今台湾语言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它的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进而比较其与大陆汉语(普通话)的异同。

当今台湾语言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古旧色彩浓厚

现在,台湾社会仍然沿袭1949年以前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等方面也与过去一脉相承,所有这些,都对台湾的语言产生了巨大而又多方面的影响,并使之在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大致是由对以前的语言形式的继承和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大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古代汉语(也包括近代汉语)中沿袭的形式,二是现代汉语初期(“五四”前后到四十年代)某些形式的沿用,以下我们分别举例来谈。

1)继承古代用法

这一点,在词汇方面最为突出,随手翻开台湾的报刊杂志,就会发现有许多古代的词语仍在使用,而这些词语在大陆的现实语言中,差不多是绝迹了的,例如:

(1)(许载)且比赛不认真被判三个月“球监”,甫于最近获释。(《中央日报》1996.11.26)

(2)其中或褒或贬率皆有之,……而舆论的责难,国军官兵委是戒慎恐惧,有则改之,无则惕厉。(《青年日报》1996.12.2)

(3)近年国剧新书,几个手指头就可以算光了,更遑论其他剧种。(《中国时报》1996.11.28)

(4)还有被逼到拿公卖局房产去抵押,以迎付国库需钱孔急的情形。(《光华》1996.11)

例(1)的“甫”义同“刚刚”,成语有“惊魂甫定”义同;例(2)的“率(shuài)”与“皆”同义,“惕厉”义为“警惕戒惧”;例(3)的“遑论 ”就是“别(不用)说”,“遑”本为“闲暇、空闲”义;例(4)中“孔”义同“很、非常”。

如上引的古词比比皆是,而以下的古语也为数不少:

(5)他鉴于学校这几年来包括升学的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以及社会接连发生宋七力等怪力乱神事件,认为有必要在教育方面多用点心力。(《中国时报》1996.11.28)

(6)(通缉犯)并跳下涵洞抢夺另辆机车逃逸,警方扼腕不已。(同上)

按,《论语》中即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而“扼腕”义为“惋惜”,也是由古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其中许多后来变成了双音节词,而在台湾,却仍时常取其单音节形式,这也反映了古旧的特色,例如:

(7)林老师只好采折衷办法来帮助他。(《中央日报》1996.11.26)

(8)兴建一座具国际水准的观光温泉俱乐部。(同上)

同样的句子中,在大陆就只能用“采取”和“具有”。

以上是词汇,下边我们再来看句子形式。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词语活用形式,而这样的用法,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也比较多见,例如:

(9)但常吃萋蒿,肯定能涤浊气,荡襟怀,爽精神,轻身体……一个女子若常吃萋蒿,必会吐气如兰,美颜瘦身,改变风韵。(《中央日报》1996.11.26)

(10)况且如果草屋的存在,只满足了可以付出高昂代价的少数人,那也窄化了草屋的运用,薄浅了草屋的精神内含。(《光华》1996.11)

近代汉语中,某些补语经常放在宾语的后边,类似的用例在台湾语言中也时能看到,例如:

(11)……决定提高悬赏缉凶的破案奖金到新台币二千万元。(《中央日报》1996.11.26)

(12)长庚医院……首先应用逆行性脑灌注术于剥离性主动脉手术。(《青年日报》1996.12.2)

2)沿用现代汉语初期用法

1945年台湾光复后,开始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大力推广“国语”。所谓“国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通用语,我们称之为初期现代汉语。“国语”运动的成功,使得初期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形式、用法得以存留、沿用下来,并成为今天台湾语言中的常用形式。比如,初期的用法中,数量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经常要加一个结构助词“的”,而这样的形式今天在台湾仍十分普遍,在大陆则只限于某些习惯用法,例如:

(13)日本也向美国采购了二十二套的爱国者防空飞弹。(《青年日报》1996.12.2)

(14)回台湾后,我第一件的工作是……赚钱还债。(《中国时报》1996.11.28)

“五四”后,人称代词前边加修饰语的用法日益多见,今日台湾这样的形式也十分常见,而大陆头几年很少,近几年才多了起来,例如:

(15)(《奥赛美术馆典藏集》)是喜爱艺术欣赏的你不容错过的典藏集。(《中央日报》1996.11.26)

(16)内心充满寂寞和喜悦交加的我,常有深沉的感动在心中沸腾。(《联合报》1996.11.28)

2.语言形式缺乏统一性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字不统一

这里有繁简字的并存,如“台湾”的“台”,各种书报上就繁简不一;也有同音替代,如“启程”和“起程”;而更多见的,是某些常用虚词的混用。比如,结构助词“的、得、地”,三者的使用在台湾也有大致的区分,且与大陆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却相当混乱,例如;

(17)快,好好的享受一番。(《立报》1996.12.2)

(18)自民国廿四年以来中山堂的古朴典雅,简单流畅,蕴蓄着柔和之美,更是活生生地无言教材。(《中国时报》1996.11.28)

(19)(姚高桥)语带玄机的表示,专案小组已掌握重要线索,相信离破案不远。(《中央日报》1996.11.26)

2)表数不统一

台湾的表数方式比大陆复杂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形式的汉语数字与阿拉伯数字等并用,而它们之间又有混杂,且有不同的混杂方式。

分数的表达最为混乱,比如以百分之二十二为例,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八种书写(排印)方式:a)百分之二十二;b)百分之廿二; c)22%; d)二十二%; e)廿二%; f)22%; g); h)。其中f)~h)用于竖写(排)。

基数表达的不统一主要是同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时报》1996年11月28日第18版有一篇文章,前边有“七千五百万”,后边又有“一0五六位中国人”;《民众日报》1996年12月2日26版有一文,是竖排的,前边出现了横式的“114(毫克)”,隔几行又有“一百四十毫克”,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3)译名不统一

外来词语的音译,1949年以前出现的,现在海峡两岸大都共同沿用,如“卢梭”、“沙龙”等,1949年以后出现的,则两岸多有不同,如奔驰-宾士、索尼-新力等。大陆的音译通常以新华社的译法为准,大家有所因依,因此比较统一,而台湾的情况相对要复杂一些,因而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时有所见。比如,《中央日报》1996年11日第1版中有“泰国总理班韩”,而到了第2版,则成了“泰国总理挽限”相差太远,至于“乔丹”(美国篮球明星)又作“乔登”之类的就更多了。

4)标点符号不统一

这方面,主要有引号与书名号的混用,句号与逗号的混用,以及某些标点符号用与不用的随意性等,以下仅举两个有关逗号的用例:

(20)为侦办方便检察长指示,专案小组将不定时、不定点随需要随时召开。(《青年日报》1996.12.2)

(21)县警局保安队是于前天,在嘉义县漉草乡查获,名为黄喜美的印尼三十二岁女子。(《中国时报》1996.11.28)按,按一般的用法,前一例中的“方便”后应加一逗号,后一例中的两个逗号则不用。

5)书写(排印)不统一

这方面也是相当混乱的,如横排的,有的从右往左,有的则从左往右;竖排的,虽然大都是从右往左,但也有从左往右的。此外,在竖排时,对于阿拉伯数字、外文形式等,有时竖排,有时又横排,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前后不一,随意性很强。

3.日语形式的存留

1945年光复前,台湾有长达50年的时间是在日本的统治之下,日据时期,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影响所及,至于今日,使得台湾语言中保存了为数众多的日语词以及结构形式等,而这些在大陆是没有的。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直接取自日语或译自日语的词语的使用,从电视台的“星星物语”(故事、传奇)节目,到报纸上的“浮世绘”(描绘世俗风情的)短文,从手上的“便当”(盒饭)到邻居的“欧巴桑”(大妈),类似的词语虽非触目即是,但确实为数不少。

以下是“日化”的句子:

(22)警方对张某的说词极重视,已经请他全力协助警方指证歹徒中。(《中央日报》1996.11.26)

(23)各种案件包办,欢迎洽询。(同上)

(24)象征“北师情,教育爱”的钟楼(《青年日报》1996.12.2)

按,例(22)的“……中”在台湾用得十分普遍,这是典型的日语翻版,表示正在进行(详后);后两例中都有述宾倒序,而述后宾前正是日语的一般语序。

4.方言成分的吸收

台湾主要属于闽南方言区,因此台湾语言受闽南话的影响很大,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吸收了不少闽南话的成分。词汇方面的例子如:牵手(配偶)、头路(职业)、三八(女人疯疯颠颠,不太正常)、呷酷(吃醋)等。

语法方面,最典型的是“有”的使用。闽南话中,肯定式的动词前边常带一个“有”字,现在台湾人的口语中,这样的用法十分普遍,如“这三门课程都有成立学会”(某大学教授语),而在书面语中,这样的形式也不乏其例:

(25)警方怀疑对方有涉及桃园县长刘邦友官邸血案。(《中央日报》1996.11.26)

(26)不播有拍到明星住家地址的节目带。(《中国时报》1996.11.28)

闽南话中“无”可以做否定副词,义同普通话中的“没有”,而我们在台湾的报纸上也看到了这样的用例:

(27)目前只是广泛的汇证,并无锁定谁。(《青年日报》1996.12.2)

受闽南话的影响,台湾语言中表领属的结构助词“的”可以不用,例如:

(28)已经代民伸张正义的邵子都,和台湾知府()女儿远走高飞。(《联合报》1996.11.28)

此外,在台湾人的口语中,句尾经常带一个“而已”,如“参观他们的办公室一下而已”(一位出版商语)。“……的样子”、“这样子的”也常说,如“尽管我本人对这个问题有点兴趣这样子的”(一位中学教师语),这都是闽南话影响的产物。

5.其他差异

除前述几个方面外,台湾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还有很多,但大都属于某些具体的形式、表达方式以及表达习惯等的不同,由此,也造成大量的在我们看来比较陌生的语句,以下略举几例:

(29)属于天蝎座的李其芳,在外形上完全不符合天蝎座的长相,反而像极了处女座的美女。(《青年日报》1996.12.2)

(30)用“联想法”或“数字编”等各种绝招,硬是将考试重点塞进去学生的脑袋中。(《光华》1996.11)

(31)这样为了自已的小自然,而破坏了大自然,以现代的眼光看来,是相当不环保的。(同上)

(32)热能消耗相等走路6-10公里。(《中国时报》1996.11.28)

(33)整个“时光球”封箱仪式,在上午十时举行,以极为复古的方式展开。(《中央日报》1996.11.26)

(34)对于有人批评这几年的秋斗,以一种嘉年华会的氛围作呈现,似乎可能因为……(《立报》1996.12.2)

(35)他曾经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所以阅读、收听、收看是生活中的最爱。(《青年日报》1996.12.2)

(36)美国上周末的票房一开出,立刻跌破不少人的眼镜。(《中国时报》1996.11.28)

中華民國國語通常簡稱國語,是指中華民國於1912年立國後由政府規定的國家語言,在全國普及通用,以北京話為基礎。1940年代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政府失利而退守台灣地區,使中華民國國語的通行範圍僅至於台灣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的中國大陸則以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取代。由於中華民國國語已經在台灣地區獨立發展了50年以上,而逐漸與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出現差異,有語言學家因此將其稱之為台灣國語(或台灣華語)。

因为国民政府迁台之后要求使用国语,台湾人讲的是国语,但不是我们所讲的普通话。因为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大部分是一样的。区别如下:

A、语音特征

因受方言的影响发音不规范

1、无翘舌音声母,一般都念平舌音声母Z、C、S。

2、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分不大清,一般多念成L声母。

3、把齿唇音声母F发成喉声母H,“农夫”读成了“NONG HU”。

4、如韵母把不圆唇元音发成圆唇元音。“知道”读“ZU DAO”,“吃饭”读“CU HAN”。

5、极少儿化韵。

6、少轻声。

7、声调比较短促(受某些方音的入声影响)。

8、个别字音与普通话不同(有些受古汉语影响)。如连词“和”念“HAN”,学说“我HAN你”

然而,台湾“国语”语音特点固然是很突出的方面,但决定系统对立的因素,主要还是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这是因为国语的语音规范比较明确,历来的“识字”教育又有“正音”的传统,说话人在语音上的规范意识比较强。而在词汇和语法上,规范模糊,人们的规范意识也比较弱,异变发展在这方面要快一些。

B、词汇特征

在语言变化过程中,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两岸由于政治制度,语言环境、社会文化都相差很大,加上长期隔绝不相往为,词汇上表现出很明显的“词语差”。比较两岸词汇现象,显示出台湾“国语”特色的大致有6种情况。

1、可感觉到不是大陆普通话词语,但理解上不形成任何障碍。

如“速食面、录影带、计程车、脚踏车、冷气机、易开罐、人造皮、服务生、存款薄、影评人、店员、邮差等。

2、字面义似乎很清楚,实际不然,往往引起误解。

如:张老师(泛指心理学老师或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街口(义为BLACK)、机车(摩托车)、公车(公共汽车、非公家车)、本科(学校的主要学科,对选科而言),先进(在”各位先进“一语中指在座的听众)。

3、借助于上下文或词素、词义组合上都难理解的。

如:清汤(指女子直而齐耳的短发,有”清汤挂面“一语)。E型女性(一切都追求Excellent的女性);K书(用功读书)。天妇罗(一种外头裹有淀粉一类东西的油炸食品)。寡占(垄断),出缺(主管人有事有病不在职),组织人(忠于职守但缺乏主见和创造性的职员)等等。

这部分还可包括一些国语口语中常用来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方言调。如:查博人(男人),查某人(女人),才调(本领),三八(神经质、不正经),伴手(礼物),也有借用日语、英语的词。如便当、看护妇,派对,秀等等。

4、台湾和大陆都有、都用的词语,但使用习惯和频率不同。如:a、民众、杯葛、国乐、幼稚园;b、提升、检讨、爱人、高姿态、高工、贩卖、成长、品质。这两组词,在两岸出版的词书里都可以找到。区别在于:第一组在普通话中都有了代替词,现在基本不用了;第二组在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中都是常用词,但词义、使用范围和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提升“在台湾“国语”里可以有”知识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升“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提高“。再如”检讨“台湾指总结经验之义。”爱人“台湾指情人。还有”高姿态“指姿态甚高,颇难与人合作。”高工“台湾多指高级工业学校的简称,不指职称。”贩卖“在台湾“国语”中甚至流行”贩卖……生活“这样的用法。有些只是属于中性词,没有贬义色彩。

5、保留古汉语词较多。

6、吸收大陆普通话、闽南话、上海话、广东话的一些词。词语变化同社会变化紧密联系,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词语也相互渗透。如”泡妞、套牢、老公、爱心、作秀、观光、动作、知名度、连锁店、单身贵族“等已在大陆流行开来。”策划“原是贬义的,现在普通话中也有了中性色彩的用法。而台湾国语也吸收了一批普通话词语。如:抓、摘、反思、水平、对口(台湾“国语”地区只用于”对口相声“)等等。”紧张"一词,除共有义项,普通话还用于货物、商品的供应不足,这个义项台湾“国语”原来没有,现在也见于口语和书面语了。

2,关于拼音,台湾原先一直使用注音符号,2000前后改用通用拼音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中国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做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

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在2000年前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之为台湾国语字音拉丁化译音的标准方案,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台北市以外,已经逐渐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在台湾,把普通话叫做“国语”。细细探究起来,其实“国语”一词早已有之。1902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总教习吴汝伦前往日本考察,见到日本正在推广“国语”,又称“共同语”。吴汝伦回国之后,提出中国也应该推广国语。他以为,中国的国语以北京话为基准。台湾一直沿用国语一词至今。

现在台湾会说国语的人,将近百分之九十。五十岁以下不会说国语的人很少。

在台湾是怎么学普通话的?台湾中小学都实行“国语教育”,老师用国语讲课,学生要用国语回答问题,所以从小就学习讲国语。

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台湾会讲国语的人并不多。那时候,台湾人主要讲方言——闽南话和客家话。此外,那就是日语。

从明朝以来,大批福建人移民台湾。他们讲闽南话。如今,台湾最多的是闽南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闽南话成了台湾最主要的方言,称为“台语”或者“台湾话”。

后来,来自广东(主要是广东梅州一带)的移民也大批移居台湾,他们讲客家话。如今在台湾,客家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

台湾的原住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原住民讲南岛语言。

除了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之外,还有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三的外省人。外省人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大部分都会讲国语。

就语言的“沟通度”(最大指数是1.000)而言,据调查, 在台北,国语的沟通度为0.985, 接近于1.000,差不多是全民共通语;闽南语的沟通度是0.495,近一半,是次要交际语;客家语则为0.001, 仅是纯粹的族群内用语。

在台湾,大部分人既会讲国语,又会讲闽南语。这样的“双语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不过,在我“听”来,这些“双语族”所讲的国语,往往带有明显的“台湾腔”。

也有的只会讲国语,不会讲闽南语(主要是外省人),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之十一。这些人的国语,则带有原省籍的口音。

大约正是因为台湾的国语“沟通度”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所以我来到台湾,与台湾朋友沟通无语言障碍,讲普通话可以走遍台湾,深感方便。同样,大批台胞来到大陆经商、旅游,也无语言障碍,非常方便。追根溯源,国语在台湾如此普及,要感谢国民党政府当年大力推行的“国语运动”。

在台湾,虽然由于彼此都讲国语,交流无碍,但是毕竟两岸隔阂多年,诸多用语习惯不同,有时要想一下,才明白对方的意思。也有时需要连蒙带猜。还有的时候,蒙也蒙不明白,猜也猜不出来!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普通话的区别

半个多世纪的隔离,使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产生了不少差异。

1996年,国家旅游协会组团访台。由于我来自两年前发生“千岛湖事件”的浙江省,赴台当日便被台湾记者团团围住,争相提问。我则逐一作了回答。当某电视台记者问到“对‘千岛湖惨案’,大陆方面该如何检讨?”时,我们的何团长忽地站起身来,接过我手中的话筒说道:“这种事件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和地区都不愿见到,但也难以避免的。就总体而言,大陆的治安要比台湾好得多。千岛湖事件发生没几天,3名凶手就全部落网。而台湾桃园县的刘邦友县长,被杀害了那么多天,昨天报上刚说有了点线索,今天又说线索断了,不知你们有何感想?”台湾记者面面相觑,不再提问。

晚宴时,台湾“观光局”的张局长对我说:“可能有点误会了,台湾人讲的‘检讨’是中性词,相当于你们所说的‘探讨’。”

两天后,台湾方面提出晚上与大陆访问团搞个“同乐会”。我们不明白“同乐会”是啥名堂,无人回应。经台方一再解释,方明白所谓“同乐会”,就是我们说的“联欢会”!结束访台的前一晚,台湾方面举行了隆重的告别宴会。“观光局”张局长的致辞很动情,也很得体。只是他讲到“恳切希望大陆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能成为台湾游客的保护伞”时,访问团无人鼓掌,因为“保护伞”在大陆完全是个贬义词,听上去很是别扭。回到大陆后,与一位台胞谈及此事,他笑着说,“保护伞”在台湾人的口中,是“护佑神”的意思。

以后我留意了一下,发现两岸用语的差异还真的不少。

譬如“质量”这个词,在大陆是评价商品时用的词汇,而台湾人则用作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假若你在台湾人面前谈论“这件衣服质量太差”,他会满脸错愕:一件衣服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呢? 大陆人动辄喜欢用一个“搞”字,搞运动、搞活动、搞卫生、搞对象等等。而在台湾,“搞”完全是个贬义词,只用作“搞女人”、“搞见不得人的事”之类。倘若问台湾人“你搞什么工作”,人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工作也能“搞”吗? 大陆人讲的“秋裤”,在台湾人的口中成了“卫生裤”。大陆人指的“秋裤”顾名思义就是秋凉时御寒穿的裤子,不知台湾人的“卫生裤”是否有清洁身体的功能? 大陆把已婚妇女称为“女士”,而台湾称作“女生”,即使年过半百,也女生长女生短的,我们听了觉得怪怪的。两岸用语的差异,俯拾即是。大陆称“出租车”,台湾叫“计程车”;大陆称“激光”,台湾叫“镭射”;大陆称“网络”,台湾叫“网路”;大陆把“窝心”作为“非常闹心”的意思,而台湾恰恰相反,认为“窝心”就是“非常舒心”„„

近年来,随着两岸的扩大交往,习惯用语也你吸引我,我渗透你,互相影响。特别是大陆的网络用语,大大拉近了两岸网友的距离。“山寨”、“雷人”、“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土法炼钢”、“人肉搜索”等都很快成了台湾的流行语。连刚被大陆发现的“犀利哥”,台湾人也同步关注,同步讨论,并活学活用。短短个把月,便出现了好几个以“犀利哥”为艺术造型的台湾版活报剧。

同样,台湾的习惯用语鸭霸、便当、达人、宅男、杯葛、造势、诉求、飙涨、民调、票决、脱口秀、追星族、狗仔队、老神在在„„也蜂拥而来,连一些台湾人已经丢弃的,也被人捡起来当成了时髦货。

篇5:港台与内地翻译差异

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FDI达到535.05亿美元, 居全球之首。随着中国FDI流入量的剧增, 其占整个亚洲外资流入量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接近为零迅速增长到近年来的40%。中国吸收FDI的异军突起, 对于与中国处于同一经济圈的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来说是否造成挤出效应, 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两岸三地”的范围内, 美国对中国内地的FDI流入是否挤占了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来源于美国的FDI这一特定问题。选择这一特定的问题意义在于, 考察“两岸三地”的FDI挤出效应, 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完善“一国两制”, 改善“两岸关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检验中国内地吸收来自于美国的FDI是否对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造成挤出效应, 本文的计量模型定义为:

其中, FDIi, t表示第i国在t年的FDI流入量, 由相应的FDI的对数值来表示;αi表示i国影响FDI流入的特征变量, 是不随着时间而变化的;Xi, t表示第i地区在t年影响FDI流入的经济和制度变量, 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pc) 、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水平 (Wag) 、人均电力产出 (Ele) 、汇率 (Exc) 、腐败 (Cor) ;Chinat表示在第t年中国内地的FDI流入量, 用当年流入中国内地的美国FDI数量的对数来表示。如果中国内地对美国FDI的吸引确实对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出, 那么可以预期Chinat变量前面的系数γ为负值, 即说明流入到中国内地的FDI使得流入本地区的FDI数量减少;如果中国内地对FDI的吸引没有对中国香港或台湾造成挤出, 相反地, 由于中国内地的开放环境以及聚集效应使得更多的美国FDI流入到中国香港或台湾, 那么可以预期Chinat变量前面的系数y为正值。

上述FDI决策模型中控制变量的选择, 是根据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和制度指标对FDI的影响程度决定的。FDI按照投资动机可以主要划分为市场驱动型FDI和资源驱动型FDI两种。市场驱动型FDI就是指直接在东道国投资设厂, 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了供应东道国的市场, 市场驱动型FDI的主要吸引因素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以及富裕程度, 越是富裕的国家, 越是规模大的市场, 就越可以吸引更多的市场驱动型FDI的流入。本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per capita) 这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的财富程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道国的人均财富, 进而代表了东道国的市场购买力以及东道国的生活质量水平。资源驱动型FDI主要就是利用东道国本身相对廉价的以及在投资国内很难获得的资源来进行生产, 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供应世界市场, 而不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市场的需求。对于资源驱动型FDI来讲, 主要吸引因素在于东道国廉价的自然资源或者劳动力资源, 所以劳动力或者原材料的成本以及可获得性是资源驱动型FDI考虑的关键因素。文献中一般采用制造业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国内能源生产水平来分别描述劳动力资源驱动型FDI和自然资源驱动型FDI的吸引程度。本文用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水平 (Wag) 和人均电力产出 (Ele) 两个指标来表示。

汇率波动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和相对成本效应两种途径对FDI产生影响。所谓财富效应, 是指由于东道国货币贬值, 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财富相对增加, 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东道国进行投资, 使得FDI流入有所增加。而相对成本效应, 指的是东道国货币贬值, 使得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的土地、厂房等固定生产投入变得相对便宜, 并且日后在东道国生产经营的成本减少 (主要是劳动力成本) , 进而增加了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投资的收益率, 正是这种高回报吸引了外国投资者, 扩大在东道国的生产规模, 从而FDI有所增加。

腐败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非商业性经营成本, 对于投资热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FDI, 腐败对其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对于市场驱动型FDI来讲, 腐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会导致产品在东道国市场上销售价格的上涨, 因此, 会导致市场需求的降低, 从而影响投资热情。而对于资源驱动型FDI来说, 腐败的影响可能会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资源驱动型FDI所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市场的需求, 而是供应世界市场的需要, 由于世界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往往是不易变动的, 跨国公司就无法像市场驱动型FDI那样, 把腐败造成的成本增加通过产品价格上涨的方式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 因而投资于腐败程度很严重地区的投资方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所以, 腐败对于资源驱动型FDI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在研究FDI决策模型时考虑的变量包括:东道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和人均电力产出、东道国汇率的波动情况以及东道国的腐败程度指标。

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选择1984—2005年美国对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直接投资额作为FDI流入量, 对每年的FDI流入量取对数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http://www.fedstats.gov)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以美元为单位, 经过当年汇率调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 (http://www.unctad.org) 。

劳动力成本采用制造业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水平这个指标, 经过当年的汇率调整, 用美元表示。数据来源是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Bureau of Statistics中的LABORSTA数据库, (网址http://laborsta.ilo.org) , 由于下载的数据是月度数据, 本文用简单的算术求和后再平均, 得到年度数据。

本文采用人均电力产出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自能源产出情况, 采用人均值是考虑到一国的经济规模可能会影响到能源产出总量。数据来源是英国BP石油公司网站 (www.bp.com) 。

汇率采用各国本币对美元的双边实际汇率来表示。尽管很多学者研究认为, 实际有效汇率是描述一国汇率水平和波动的最可靠指标, 但基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直接投资, 我们考虑该国货币对美元的双边实际汇率会使文章更有意义。双边实际汇率的数据来源是圣路易斯联邦银行网站 (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 。

腐败指标是一个虚拟变量, 衡量了一国政治体制影响外国投资的因素, 包括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扭曲、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权钱交易行为等, 取值从0到6。0表示腐败程度最高, 而6表示腐败程度最低。数据来源是经过美国SIUE大学Ali Kutan教授和Tom Douglas教授授权, 下载于PRS Group, Inc. (2006) 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 (网址www.prsgroup.com) 。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使用Eviews 3.1软件进行回归后, 得到对2个样本地区的回归结果 (详见附录) 。我们发现, 中国内地的FDI流入没有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造成挤出效应。相反地, 中国内地每年的FDI流入反而是促进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吸引外资的情况。

结果来源:通过Eviews3.1运算而得。

我们可以分别从各国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的不同对这个结果进行解释。从中国内地的FDI流入行业来看, 中国内地的FDI主要是投向制造业, 特别是出口加工部门, 流入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FDI所占比例非常小。可以说, 中国内地的引资主要还是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部门。根据目前可收集到的数据来看, 截至2006年底, 中国内地每年FDI流入中的63%以上都是针对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因此, 如果说中国内地的FDI流入造成了对亚洲国家的挤出, 也最有可能是那些与中国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类似的那些国家或地区。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产业结构都优于中国内地。随着中国与亚洲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与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加深, 中国内地在吸收巨额FDI的同时, 也会促进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吸收更多的FDI。

另外, 从回归结果中变量的显著性我们也可以发现, 无论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 人均GDP这个变量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引资部门主要还是依赖于市场驱动型FDI的流入, 因而体现国民财富状况的人均GDP这个指标会显著地影响外国直接投资。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中得到的中国内地吸收FDI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响是否真的是因果效应, 还是仅仅为统计上的相关性, 我们分别对中国内地因子 (用中国内地吸收美国FDI流入量的对数表示) 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美国FDI流入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果如下 (见右) 。

根据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 我们发现, 中国内地的FDI流入与中国台湾的FDI流入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效应, 也就是说, 中国内地的FDI流入确实是导致中国台湾的FDI流入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中国内地的FDI流入与中国香港的FDI流入量之间却不存在任何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原因在于, 一家美国公司投资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产业肯定是不一样的。中国香港吸收外资的主要部门是金融、港口、服务业。所以投资到中国香港的FDI大多数是高端服务业, 但是投资到中国台湾大多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别在于对劳动力成本高低的看法不一样, 高端服务业投资到中国香港后不用再到内地进行垂直投资, 投资配套的工厂等等, 因为内地的智力资本并不比香港好;但是投资到中国内地的FDI是看中中国内地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这样, 制造业的FDI就需要在中国台湾进行配套投资, 进行垂直FDI投资, 比如在中国台湾建立研发而在中国内地设立工厂, 或是在台湾生产核心产品, 在中国进行组装等等, 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因此, 这就造成中国内地吸引美国的FDI促进了中国台湾吸引美国FDI, 而与中国香港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结果来源:通过Eviews3.1运算而得。

参考文献

[1].L.Nachum&S.Zaheer, 2005, The persistence of distance?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MNE investment motiv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6, Issue9, pp.747-768

[2].Joel Kurtzman, Glenn Yago&Triphon Phumiwasana, 2004, The Global Costs of Opacity,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46, No.1, pp.38-44.

[3].金晶.中国FDI激增对东南亚FDI的影响:基于1986-2001年板面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初中一年级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 下一篇:中国内地与澳门刑法中不作为犯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