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共2篇)
篇1: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董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纵横间通贯古今 谈笑中品味经典
一、《温病纵横谈》简介
201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了首届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论坛邀请北京地区多位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和学者,倾囊相授关于温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研究成果。《温病纵横谈》一书中收录了10位专家论坛讲座的精彩内容,文字尽量不加修饰,贴近讲座原貌,生动展现了诸位中医名家宝贵的学术思想。书中收录的讲座专家,有国医名师,有知名教授,有一线临床专家,他们从经典理论研究、温病学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等诸多方面详实而准确地为我们解读了温病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经典学科无限的生命力。
二、《温病纵横谈》阅读体悟
(一)与大师对话,品经典之美
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60余年,精通感染性热病的诊疗。孔老以“夏秋热病漫谈”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就“温病”的概念开题,探讨了夏秋热病的病因、病理,并举例肺系、脾胃系、肝胆系热病的治疗特点。字数虽不多,言简意赅,是多年临证经验的高度浓缩。从赵岩松老师的旁白中可以看出,孔老口音比较重,如果在讲座现场,可能听不清楚,但是语言变成了文字,就不再存在这个障碍,书籍让我们与大师的交流更加顺畅。
周耀庭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儿科疾患。他的讲座题目是“从临床实际看温病学原著的指导意义”,结合他的七个病例,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他指出,温病学原著不仅仅展现了温病学理论,也记录了温病学发展中很沉重的教训。在温病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误治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学习经典理论著作不仅受到理论的熏陶,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我对周老的这个观点非常认同,我们通过对经典原著的学习,提高对理论认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提高辨证水平、治疗水平。
孔老、周老在论述中都反复强调,在当今时代,温病学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用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需要下苦功,不是拿几个方子来应付就可以的,年轻人要慢慢积累知识,既要多看书,又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把温病学发扬光大。大师们的教诲让我倍受鼓舞,作为青年学子要踏实做学问,少点学术浮躁,消灭学术垃圾,真正挺起学术脊梁!
(二)进明师课堂,源经典之本
刘景源教授、宋乃光教授、谷晓红教授、陈明教授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更是“明师”.不管他们的课堂还是讲座,都座无虚席。《温病纵横谈》带领我们进入明师课堂,书中详实记录了他们在本次温病学论坛的授课内容,再现了他们论坛上的风采。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多年来研读理论经典的心得,结合教学、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温病学的病机、辨治、方证等内容。
刘景源教授以银翘散为例论述了辛凉轻解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辛凉轻解法并非汗法,银翘散也非发汗之剂。宋乃光教授谈的是外感发热的辨证治疗,介绍了辛凉解表开郁法、辛温解表法、辛寒清气解表法、辛香化湿祛暑法、芳开苦通法等几种临床常用的治法。
谷晓红教授讲授了薛生白对湿热病证的辨治思路及其临床应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机、主症、辨治原则进行了讲解,对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推荐了历代医家有关湿热病证的论著目录,建议同学们阅读拓展。
陈明教授师从著名经方名家刘渡舟教授,精通《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他从《伤寒论》角度谈卫气营血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把《伤寒论》中外邪表里转化的轨迹描画出,以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白虎汤的定位、特点及应用为例,结合具体病例,做了细致的分析。
从这几位老师的讲稿中我体会到,与一般课堂上的讲解不同,在首届温病学论坛上的授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高度浓缩,加深了理论探讨,并不只是在教科书基础上做简单重复和概括,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归纳出很多新观点,在经典理论中找寻依据,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通贯古今的学术观点。让我们可以知道经典著作中对这些理论问题怎么认识,而在当前的临床实际中,一个个生动详实的病案,又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经典思想该如何应用。
(二)随名医侍诊,叹经典之效
温病论坛的讲座专家包括了多位在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知名教授,比如姜良铎教授、彭建中教授、刘清泉教授、王玉光教授。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们加深了对经典理论,尤其是温病学经典的理解。诸位名医结合他们的临床实证,在书中让我们领略了温病学辨治思路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
彭建中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重点讲授了从营血辨治慢性肾病的临床体会,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了慢性肾病的几个常用的方法,如凉血化瘀法、疏风胜湿法、疏调三焦法、分消利湿法、通腑排毒法、益气培元法。
姜良铎教授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他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强调了辨舌验齿的和喉诊的重要性,举例透邪法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病案讲解了卫气营血辨证在内科应用中的灵活性。
刘清泉教授结合中医疫病学理论谈新发流感的辨证论治,长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急危重症病例的经验让他多年前重新审视温病理论在传染病、重症治疗中的意义,对于当今的传染病、重症细菌感染等,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是不容小觑的,同时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将来可能发展出一个全新的中医辨治诊疗体系。
王玉光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传染病一线工作,在书中重点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核心病机及证治的分析,最后强调了中医学关于疫病学的认识论——“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知发知受”.这几位临床名家的讲稿告诉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理论,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借鉴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深入认识临床重症、疑难病例、新发及突发传染病,但同时还是要认识这些疾病的中医病因学特点和核心病机,探索病证结合的论治方法,学古而不泥古,对现代医学的优势也要学习,这将是发扬中医温病学说的必由之路。
三、践行所学所思
2014年5月《温病纵横谈》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为了我在温病学学习中的重要参考书籍。虽然我没有亲历首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但这本书带我身临其境,让我近距离领略了名家教授们的风采,轻松幽默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案例,带领我品读经典。2014年5月底,第二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圆满召开,我有幸作为组织者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又开始进行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在文字转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方能体会编辑老师们的工作着实不易,从讲座录音转化成文字,还要尽最大努力保留讲座原貌,是要费不少脑筋的。从此之后,我便更加珍惜手中的这本《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获取会议内容,安静坐在书桌前便获得了与多位名师的交流。而我幸运地参与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也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中医学子们能跨越时空,品读诸位中医名家的精彩讲解,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应用温病学理论思想,在传承发展中医的道路上稳稳地迈出前进的每一步。
温病学是中医的优势领域,能仔细研读温病纵横谈,并从归纳总结,很有利于我们中医学习水平的提升呢。
篇2: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辛弃疾的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能冲破一切束缚,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气势纵横, 意境深远。其词题材广阔, 除以感慨国事、指斥奸邪、自伤身世、怀念故土为主要内容外, 还以多彩多姿的画笔描绘农村景物和壮丽山河等。在艺术上, 既善于运用比兴、寄托手法, 又长于白描。在语言上, 既能娴熟地化用经史诗文中书面语言, 精练而畅达, 又很注意学习民间口语, 形象而生动。词风虽以豪放为主, 但也不拘一格, 沉雄、飘逸、激越、妩媚, 兼而有之。总之, 他的词从内容到形式都较苏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关于这首《水龙吟》的写作时间, 目前有三说:一是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 ;二是乾道五年 (1169) , 辛弃疾时任建康府通判;三是淳熙元年 (1174) , 词人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较其三说, 以第二说为是。这是因为, 这时他南归已经七年了, 眼看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付诸东流, 感慨是很深的, 此其一;其二, 辛弃疾曾在乾道元年 (1165) 上《美芹十论》, 建议出兵北伐, 但未受重视。几年后又被授以建康府通判这一闲职, 其心绪不佳自可想见。这些情况也正合《水龙吟》词意。
此词上片写登临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词人登高一望, 水远山长, 清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上句从远处着笔, 写楚天之辽阔;下句从近处落墨, 将视线集中于不尽之江水, 渲染满目之秋色, 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秋天, 本是使人感伤的季节, 而词人当此际, 看到祖国半壁河山尚在金兵铁蹄之下;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而时光虚掷, 更是感慨殊深。于是便借景抒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遥岑”, 远山。“远目”, 即远望。目, 这里用作动词, 看的意思。“玉簪螺髻”, 即碧玉簪、青螺髻。这里都是用来比喻山的形状。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 撒在明月中。”以上三句意谓, 举目远望, 山峰耸立, 好似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髻, 但河山愈美愈能给人增添愁恨。这是因为词人一看到这锦绣的江山, 便想起沦陷区的国土, 所以不免引起惆怅。而眼前的景象更令人伤情: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楼头的落日, 渐沉西山, 这衰飒之景, 似乎象征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断鸿”, 失群的雁。这里是用来比喻离散的人民, 也有自喻之意。《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肃肃其羽;之子于征, 劬劳于野。”朱熹《诗集传》:“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 而作此歌也。”“江南游子”, 词人自谓。建康属江南东路, 而词人原籍山东, 所以自称“江南游子”。然而, 此时词人身为朝廷命官, 并非无职事之游民, 他之所以自谓“游子”, 显然有落拓不羁之感慨。
既然是“游子”, 便不能不时刻想到收复失地而还故乡, 但他此时的复杂心情别人是不理解的, 所以接着说: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吴钩”, 原是指春秋时吴地所产的弓形宝刀, 这里是泛指普通的佩刀。“看了”的“了”字, 和下句中的“遍”字同义, 是说看得很仔细。词人为什么这样细看宝刀呢?这当是有深意的。既然大好河山已经沦陷, 如今有家不能归, 所以词人便以收复失地为己任。而收复失地, 便不可须臾离开武器。并且, 这柄刀, 也许就是当年参加耿京起义军时曾用的刀, 它能勾起词人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也会引起许许多多的感慨。下一句“栏杆拍遍”, 也有相同的意思。然而, 这一切都是无人理解的, 词人的心情该是多么苦闷啊!
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寄情于景的话, 那么下片则主要是借历史典故直接发表议论: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意谓自己不愿学张翰只顾个人口腹之欲而弃官归乡。“脍”, 把鱼、肉切细。这里用作动词。“季鹰”, 西晋时人张翰的字。《晋书·张翰传》: “翰因见秋风起, 乃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 曰:‘人生贵得适志, 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以上几句 是紧承上 片而来。前言“无人会, 登临意”, 别人或以为词人因登高望远而生思乡之情, 于是这里便用“休说”二字加以否定。但既然想到了张翰一典, 毕竟流露了有家难归的乡思。所不同的是, 他的思乡决非如张翰之流贪图个人的“适志”, 而是想兴兵北伐, 收复失地。此为“登临意”其一。其二是:“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求田问舍”, 购买土地和房舍。“刘郎”, 即刘备。《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 表与备共论天下人, 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 豪气不除。’汜曰:‘昔遭乱过下邳, 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 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 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 今天下大乱, 帝主失所, 望君忧国忘家, 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 言无可采, 是元龙所讳也, 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 欲卧百尺楼上, 卧君于地, 何但上下床之间耳!’”词人引用此典, 意在说明, 此刻自己之所以登楼一望, 惆怅万端, 也并非因个人功名未就, 家资不丰, 而是如刘备所云“忧国忘家, 有救世之意。”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这是词人以树自比, 感叹岁月流逝, 时光空度, 徒怀壮志, 事业无成。此为“登临意”的第三层含义。“树犹如此”,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桓公 (即桓温) 北征, 经金城, 见前为琅时种柳已皆十围, 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折条, 泫然流泪。”又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以上三句意谓, 可叹岁月匆匆, 自己的年华在国势飘摇中逝去, 正像树木在凄风苦雨中衰老。
想到往事, 词人“忠愤气填膺”, 怎能不“有泪如倾”呢!所以词的最后说: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英雄泪。”“红巾翠袖”, 这
里指歌女。古时酒席宴前常有歌女劝饮。但词要请歌女来, 主要是因心情苦闷, 缺乏知音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擦拭。
综上所析, 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写了词人恢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同时抨击了某些一味“求田问舍”, 不关心国事的庸人;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首词慷慨激昂, 气势纵横, 悲而不哀, 沉郁而豪放, 是辛词的代表作之一, 其特点是:
首先, 以写景入手, 意境开阔, 思与景谐。上片缘情写景, 情景交融,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既是写景, 也是写情。这阔大的意境, 寄托了词人豪放不羁的气势;这无边的秋景和不尽的秋水, 隐含着词人无限的哀愁。自古以来, 茫茫的江水和无际的“清秋”, 总是和离愁别绪连在一起的。因此, 在这些写景的句中都含蕴着山河破碎、无家可归的愁恨。又如“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也看似写景, 而实则写人, 这残照当楼的景象, 这哀哀的失群之雁, 既是举目所见的实景, 也是比况国家衰颓的局面和战火中离散的人民。可谓融情于景, 思与景谐。
其次, 通过历史典故, 层层推进, 自然而贴切, 深沉而含蓄。此词的下片是通过三个历史典故来抒情言志的。如用张翰思归的典, 不仅用得恰到好处, 而且表达了多层深婉的含义。词人既然想到了张季鹰“命驾”归乡一事, 就说明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弃官归隐的念头, 然而经过深思之后, 很快便否定了这种想法, 于是便以“休说”二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接着引用“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一典, 也是从反面衬托词人心志的。而桓温一事用得更为熨帖。桓温是在北伐中发出“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的今昔之感的, 而词人也正是在北伐的理想受阻之后, 才产生“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感叹的。从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看, 这三个典故的含义是一层深似一层的, 最后逼出“英雄泪”。
相关文章:
纵横信息码02-09
文学教育纵横管理论文02-09
志愿精神纵横谈02-09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02-09
电子商务制约因素02-09
北大纵横运营管理02-09
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02-09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02-09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2-09
建筑暖通施工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分析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