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精选8篇)
篇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浅析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摘要】:中国企业管理多借鉴西方或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然而当我们正在极力地学习模仿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时,西方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了。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当今21世纪的企业管理正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思想,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经过古今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笔者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及运用,对企业管理有现实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运用
以儒家思想为首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其中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 立人处事、人际交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儒家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儒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仁治”安民,即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关心员工,满足员工切实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当前世界经济趋于多元化、一体化,跨文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不能单一的模仿西方企业管理思想,是时候该去深入研究我国文化的精髓,即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儒家文化及企业管理概述
1.1.儒家文化概述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和重视人治。而孔子最注重的是“仁”,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儒家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管理思想[1]。一直以来,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的文化思想。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1.2.企业管理概述
管理师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比较著名而在商业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孙子兵法》,许多日本美国的公司把它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军队作战、治国施政等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自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开始,几十年间,学者和实践家们一直在努力探求如何管理好现代企业这个复杂的课题,管理学家提出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管理学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管理所面临的事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时代所有带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把人看做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重视人本化、民主化、可持续化。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些儒家的思想。
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学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人本管理,重视人的重要地位,实施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管理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能真正做到关心、理解和爱护员工,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的环境,更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3]。西方管理从管理开始把人当作是经济人到后来的社会人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儒家文化的主体思维重视人,以人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人不仅仅看成是工具。这对于指导现代管理,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儒家文化中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庸处世”,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处事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有重要启示。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体,具有基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征。在看待竞争与合作双方的时候应辩证地看待它们,西方管理中一直把它当成对立的两极,在现代管理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即辩证地看待矛盾双方,使双方处在和谐统一体中,而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同时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因为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的,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正如在《礼记中庸》中记载的“执其两端而用中”。
(3)现代企业想要生存只有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注重天人合一,其中包含思想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上强调二者的平衡与统一。西方管理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把科学管理是建构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上。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尤其自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来,地球便变成人类的私有财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在全球资源日益萎缩时,企业必须从经营理念上高度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企业管理中如果不注意可续发展,那么企业最终会被淘汰。但目前来说,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企业的一个很巨大的挑战。
(4)儒家文化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儒家特别重视“德政”,也就是道德的感化作用,将法律与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治理国家,如果只用法律控制,以刑法约束百姓,那么百姓虽然不会犯法但却没有品德;如用道德来引导,那么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还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公民。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自己品行端正,管理好自身,才能更好的管理好别人,也才能服从,应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员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考核干部都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核,而“德”则是首要的条件[4]。领导者有品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取信于广大员工。
(5)此外,儒家思想方式还具有辩证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重要的启示,现代企业是一个 动态的管理,目标也在不断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儒家文化具有整体性,分解思维体现较少,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逻辑要求。企业要求讲求效益,而儒家思想的“知以致用、知行合一”正符合现代管理讲究效益的原则。
2.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儒家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但由于它没有把自然对象化,并加以客观如实的描述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因而它既不能产生出严谨慎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也不能孕育出检验理论的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这种笼统的思维,缺乏精确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古代整体思维的笼统性对现代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比如出现核算漏洞,市场预测不精准即决策失误等现象。
(2)中国人讲究人情,在中国有一个观念:法理不外乎人情。在企业管理中若轻制度而重人情,轻法制而重德治,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进程有很大阻碍。由于儒家比较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情观和家庭观比较浓,导致法治得不到彻底地实行,执法不严,出现漏洞,企业内部可能出现因为人情而包庇等现象,会阻碍企业发展。
(3)重政治而轻利益对企业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地方。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人重义轻利,重政治轻利益。许多企业依附在国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失去了独立性。企业内部结构政经不分,将经济色彩淡化了。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领导者中行政命令,走形式化路线,凭主观理想办事,不注重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易产生专制而轻民主。虽然儒家提倡“民为重,君为轻”,但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专制制度才能维持君主的统治地位。企业中常有领导者将决策直接由个人决定,致使员工在权威面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创新的想法被绝之门外,或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3.将儒家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结构
3.1.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造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倡导在企业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职工得以发展的环境,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整体共同价值中,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团体。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企业将使用人上升到发展人,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在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挖掘人的潜力和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克服中国人固有的管理思想的弊端,更加科学的看待管理问题。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尊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以创造性劳动为企业活力所在,实现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学习新的管理念,与时俱进,使企业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3.2 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性科学的结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时也要科学理性地管理。在管理价值上,除了追求企业的利益和效益的同时要强调道德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义与利、德与智的紧密结合。管理是复杂多变的,集合多元素在管理结构中。科学理想的管理已计划、控制、制度等为特征,体现在物质的世界里,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关注的事团队、人际、定位、组织等元素。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非常重要,才能使企业管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3.3儒家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儒家与商人是一个特性对立的双方,儒家讲求仁义,包含东方的价值观;商人讲求利益,受到西方思维的影响。而打造一个现代儒商,是将儒家文化结合到商业中,中国人骨子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实践中,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3.4.注意儒家文化中对现代管理方法的消极影响
辩证的看待儒家思想,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管理思想强调行政控制,忽视经济市场,容易受到大一统的影响,使得企业活力个性被泯灭,竞争不意识,趋向保守僵化,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儒家文化重在和谐与协调,企业往往缺乏创新,随大流,企业平庸化、封闭化,个性也难以发挥。过分重视人际关系易造成因人情世故而影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没有注入新鲜血液。儒家管理容易出现专制而轻民主的倾向,领导者可能独断专行,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不公正等现象。或企业无章可循,执法不严,看重人情等。这些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正确采纳和运用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启示,实现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应有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3]戴承欢.试论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管理,2010
[2] 《管子·霸业》
[4] 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科技咨询,2010
篇2: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2009557029 张祖娟
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东方智慧的代表, 书中给我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贪婪集权型, 以王熙凤为代表;二是创新分权型, 以探春为代表,这两种管理模式给予现代企业富有实践意义的启示,从中汲取的人力资源管理精髓, 可以在员工配置,和谐主题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面给予现代企业一些启示。
红楼梦对于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启示,员工招聘与配置, 决定了企业的人才资源的质量。合格的人才和合理的配置, 可以保证企业的人才资得以充分利用反之, 不合格的人才或者不合理的配置, 均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现代企业在员工招聘中, 通过学历筛选、工作经验要求、专业技能测试等环节选拔出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才。但是, 企业利润的创造不仅仅靠员工的 才 , 更要靠员工的德。试想, 没有责任感 只顾一己私利甚至窃取商业情报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损失。在员工聘用与配置上, 薛宝钗认为开头因侥幸获利而兴头很高的人, 最终是会懈怠的;善于花言巧语的人, 特别爱占便宜。本着这样的道德标选拔人才, 即保证了员工的德才兼备。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贾府接待贵妃省亲之后, 将把省亲之时用的一批和尚道士遣散到各寺庙中, 恰值此时, 贾府的亲戚贾芹向王熙凤求情希望在贾府谋个挣钱的差事王熙凤收受贿赂之后, 就编出这样一套说辞这些小和尚道士万不可打发到别处去,一时丧郎良出来就要承应,依我的主意不如将他们竟送到咱们家庙里铁槛寺养着去, 月间不过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些柴米送去就完了说声用, 走去就叫来了, 一点儿不费事呢。说服王夫人和贾政, 增设了掌管家庙这一职位, 并令贾芹上任因人设岗。这种行为,不仅造成组织机构臃肿, 运营成本增加, 这些虚设岗位上的员工往往无才甚至无德, 最终将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严重后果。红楼梦中贾芹后来为王称霸, 夜夜招聚匪类赌钱, 养老婆小子,可见, 贾芹上岗之后, 行为不端,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此案例即体现了“因人设岗“ 的严重弊端。还要强调的是, 长远角度看, 道德缺失的员工将带给组织不可估量的损失。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即正面交待了贾芹在家庙的荒淫作为, 引起众怒, 以至于有人将此事作打油诗贴到贾府门上, 这对于组织来说, 公众形象遭到极大破坏此时的贾府已经走向衰败, 这样的丑公布于众, 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滋生丑闻的温床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选拔与配置不当追根溯源, 因人设岗之所以会出现, 根源在于高度集权的管理者缺乏民众监督, 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在员工配置上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最终损害了组织利益。王熙凤的这种贪婪集权行为给家族带来了恶果,如果放在现代企业中,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另外,在协理宁国府时, 王熙凤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管理才能。首先, 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家族诊断,她尖锐地指出.宁国府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 事列专管, 临期推诱;三件, 需用过费, 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 苦乐不均;五件, 家人豪纵, 有脸者不能服管束, 无脸者不能上进。针对弊病.王熙凤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 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诸事由得你们。根据这一思路, 王熙凤开始制定规则, 按岗定编, 强化监管。这一措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宁国府的面貌立刻改变了
然而同样是王熙凤, 在给贾母理丧时却出乎意料地陷入权威性不足的泥潭困境。她既调不动人, 也调不动钱, 只得哀求众人。这是因为, 王熙凤的权威王要依靠贾母和娘家作靠山,一旦靠山倒了, 王熙凤的权威便马上土崩瓦解其次, 王熙凤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盘剥众人, 在贾府上下积怨极深, 毫无人缘,她的这种管理模式违背了东方人力资源管理重感化、重和谐、重仁爱,缺乏情感教育的软约束,不适合东方人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思想。
反观贾探春的管理模式,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 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 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建立大观园承包责任制, 她对于承包者的选拔有这样的建议:“不如在园子里所有老妈妈中, 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的事, 派准他们收拾料理, 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显然, 承包大观园是一项收益颇多的工作, 作为大观园改革的发起者和承包者人选的任命人, 贾探春大可以收受贿赂任命人选,但是,探春本着任人唯能的理念, 公正选拔承包者。有文为证: 他三人说道这一个老祝妈是个妥当的, 况他老头子和他儿子代代都是管打扫竹子, 如今竟把这所有竹子交与他。探春本着公平原则,保证每个岗位配置最需要的人才, 不仅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也最有效率的完成组织任务。这就体现了员工招聘中的能岗匹配原理。能岗匹配包含两方面的义:一是个人能力完全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二是岗位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具备。也就是, 员工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能力完全匹配, 使人的能力发挥得最好, 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完成得最好。探春的管理模式中还含有分权的思想,她具有创新的思维,又公正,任人唯贤,在她的管理下,大观园似乎气象万新。
由红楼梦推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从最早的兵书军志就已提出有德不可敌 , 到孙武论将强调五德、智、信、仁、勇、严, 以及曹操的选将标准将宜五德备也。可见, 在东方传统文化背景下, 人力资源管理在选拔人才时, 德是建立在才智之上的标准也就是说, 以德为先是选才之塞, 以德取胜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大。根据红楼梦中重笔墨的对于王熙凤和贾探春奉命治家理事的情节描写,以及判词中聪明和精明的界定, 可见作者对于二人的管理才能都是认可的。但是, 同样是家族中发挥出众管理才能的人物, 最终的运却是一个玩火自焚一个喜结良缘, 天差地别的安排, 恰说明了作者的管理学思想中偏重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仁慈和谐。
和谐管理的推崇通过激励原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分析总结,王熙风和贾探春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根本差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进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时, 必须涉及到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进行员工激励。结合红楼梦案例, 可知,贾府管理者使用的激励方法多数可归入强化理论范畴,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对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奖励, 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加强, 并持续保持下去。负强化指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 使这些行为减少或者不再出现。联系案例, 王熙凤在绩效管理中的严管重罚方式倾向于负强化激励手段,虽然实施方便, 见效快, 但效果是暂时的, 并且过多的负强化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例如人心不稳, 工作被动, 上下级关系紧张等。贾探春在大观园改革中, 用外益激励员工的方式倾向于正强化手段 该手段不仅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且有助于塑良好的劳动关系。.红楼梦中描述“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灵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可知: 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终丧命于权力游戏之中;贾探春志向远大。劳动关系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穿始终, 作用微妙。
良好的劳动关系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反之亦然。在红楼梦中, 劳动关系管理的有效性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得以体现,也就是, 不懂得维护与下属的劳劝关系的王熙凤最终以众扳亲离的悲惨结局收场;在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建立了良好劳动关系的贾探春取得家族的交口称赞, 也不负众望的觅得佳婿, 虽远嫁他乡, 但是在注定衰败的贾氏家族一干主角的悲渗结局中, 也算是不错的归宿。
这样的结局, 不能不说是曹雪芹时于贾探春的偏爱,那么, 这也恰恰体现了红楼梦给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启示:体现和谐主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一种涵盖性极强的人本主义, 强调以人为核心,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各种全体关系它从和谐的整体性出发, 推崇一种群体合作精神, 这种精神基于全体关系的默契, 而并非明确的法规上。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以及“执中以致和的中庸观”是中国人奉行的准则。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具有和谐主题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必要的 有效的和谐建立在情感需求,人际和谐,人情味浓的东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墓础之上。谋求企业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 同进退, 共荣辱, 与企业利益一体, 才是企业能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篇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腾飞,但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有所不足。我们知道,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企业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企业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和协调。西方的著名管理学学者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因此,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就离不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积淀,包含着丰富浩瀚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文化体系,整个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极具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企业管理者们值得深入总结并结合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升华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经营好企业,就应该把企业管理与中国国情相联系,做到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本文主要通过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等的和谐思想来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是很值得合理继承和深入改善的。
2 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一理念也是广受推崇的,跟“以人为本”的国策相符,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应当继承这种“民本”思想,不管这是古代的“哲理”还是现代的“国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笔者相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大家都应该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企业员工潜力,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繁荣的双赢目标。
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3 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点相信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之后将深感触。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所谓“内圣”者,“内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功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所谓“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道也”,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则是指领导者应当极力增强自身的品质修养,且注重对企业成员的素质提升和人文关怀,通过组织内在的品性修炼来培育整个企业先进优良且契合市场变迁的经营哲学,从而依托内在的自我成长和品质塑造来实现社会的物质丰盈和精神富足,使企业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光辉的形像。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同时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春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8).
[2]王建军.从传统文化感悟企业管理之道[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李宝山,于秀慧.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继承和发扬[J].软科学,2006,(3).
篇4: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科举;中国传统;考试;影响
中图分类号:D69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33—03
中国的文明体系不间断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但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滞后,政治统治没落,国力衰败,屡被外敌欺凌。中国的文人学者一直在探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一些人认为要想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就必须摈弃中国传统的东西,改用西方的文字,完全照搬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字等都是糟粕,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羁绊[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发生文化价值叛逆。1920年取消文言文以后,学校没有了文化传承。辛亥革命以后引进西学,废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导致教书不育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和道德日渐式微。
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汉字,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现世界上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外国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3]。当今的事实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精华的,是完全可以对当今的社会起指导和借鉴作用的。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虽然备受国人抨击的,但这种古老的制度对现代中外官员考试、选拔制度的建立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参照作用。
一、中国科举制的历史发展
科举制起源于汉朝,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在唐朝系統完善,明、清两朝兴盛。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止,科举制在中国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4]。
二、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1300年的科举史几乎占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其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科举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
中国历史上主要实行过三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科举制产生之前,经历了西周的世袭世禄制、秦朝的军功封爵制、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凭考试成绩取人,使人才选拔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和衡量的依据,也使选官用人有了制度性保障。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
科举制的实行显著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制度上,科举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相当多的士人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不问家世、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给广大中下层人民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材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土、数百万名举人。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与恩荫补官、进纳买官等出身的官员相比,在素质上显然要好得多。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宋、明及清朝汉人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通过科举的确选拔出了一批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材,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例如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科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造纸业、印刷术也都大大发展了。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社会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多数人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学习,学习的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三、科举制的负面作用
我们在认识科举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充分看到它的弊病。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唐及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一重要内容是诗赋,另一重要内容是帖经、墨义,主要是考试背诵经书,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简单,不利于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从明代开始,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仕”,考试模式和内容逐步僵化,要求必须按照“五经”、“四书”及官方指定的注疏,有极严格的格式,不准应试者发挥自己的见解,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科举考试出现了大倒退。
到了清朝后期,科举的弊病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局限了人材的出路。当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时,中国科举考试仍埋头于“四书”、“五经”,把科学技术看作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思想被禁锢,聪明才智被消磨掉;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能够对科举及时进行改革,没有由科举走向近代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只能于1905年简单地宣布废除科举。
四、科举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端
在科举制存在的1300年里,中国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也经过了几度的变革,但科举制能够持续沿用,这说明科举制本身一定有可以存在的价值。
科举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公正性。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除了娼、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都可参加科举考试,这大大扩大了应试者的范围,反映了科举的开放性特征。科举制的开放性突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体现出一种平等精神。为了确保这种形式上的平等,科举取士本着“一切以成绩定去留”的原则,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了实现公正,政府还制定了一整套详尽而又严密的考试规则,以防止越轨行为,如锁院以防漏题、搜检以防夹带、监考以防偷看、糊名誊录以防关节、内外帘之隔以防串通作弊、场后复试以防冒名顶替、考官回避制度以防徇私舞弊等等。科举制在形式上的平等、公正性,给每一“田舍郎”送去“暮登天子堂”的幻想,增加了社会内部的流动性,消解了社会内部的张力,适应了社会政治需要。科举制正好体现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平等、公正的基本原则,它蕴含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端。
(二)人类文明的结晶
从古到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避免不了通过考试这个手段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形式上是“唯才是举”,强调公正、平等。中国的科举制从宋元以后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效仿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正是借鉴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建立了文官选拔考试制度。
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9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环行记》中这样的评述:科举是中国文明最好的方面,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5]。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现代的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6]
借由中国科举制而催生的现代官吏选拔考试制度在西方逐步成熟,最终传向全世界。1988年初,中央组织部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国家政府机构干部录用工作中开始试行考试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1988年举办了大规模的招收干部考试,100万人报考,8万人被录取,公务员考试制度开始推行。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可以说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五、废除科举制的反思,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动力和活力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度因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而开始遭到人们日益猛烈的抨击。
科举制度在近代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呢?科举制度在近代之所以被人千啐万骂,是由于人们在当时存在着一个思想误区:把封建制度与科举制度等同,把八股取士制度当作科举制度的全部。人们因痛恨封建制度的腐败,以为科举制度便是封建制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科举制度;又因痛恨科举制度,以为八股文就代表科举制的一切。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簡单化倾向使得人们没有用理性的目光和辩证的态度来评判科举制度,不管懂不懂科举制,也不管见没见过八股文,骂科举制成为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的“思想时尚”。
虽然科举制在清末被废除,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没有因之而消除。就内涵而言,科举体现了政府官员铨选的文治精神。从以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国家官员的角度审视,在未找到这一制度的功能替代物之前,便草率地将之全盘否定并非明智之举。由于科举制度废除后,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就变本加厉。
和所有的考试一样,科举制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坏的。如同邱吉尔评价“民主”一样,民主的实质就是要防止最坏的。人类迄今为止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考试,毕竟每个人在试卷面前还有相对的平等。
什么是“最坏的”?就是按照血缘、特权、金钱选拔“人才”。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以血缘、裙带为基础的门阀士族盛极一时,人生下来,其社会地位就已注定。平民只有到了王朝衰落的末世,才有可能像陈胜、吴广那样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而揭竿而起,成者王侯败者寇。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向上流动的通道。科举制的出现无疑给平民提供了上升的希望和通道,一介平民从此可以通过科举之路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实现从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在王朝当中输入平民的血液,王朝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活力,这在古代中国无疑是一大进步。
100多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因为科举制的废除比以前进步多少——除了多学了些西方的科学技术。科举被废除后,它仍然在中国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自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时值今日台湾政权中仍然保留有考试院这一官员选拔机构。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试卷密封制,按号入座,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高下,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这些都是古老的科举制的遗迹。
科举制度所体现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帅彦.用简体,还是用繁体?历史上一直是个问题[N].南方都市报,2009-03-23.
[2]对潇潇暮雨. http://bbs.tiexue.net/post_3440697_1.html.
[3]http://hi.baidu.com/%BA%BA%D3%EF%CA%C0%BD%E7/blog/item/0215334689499f016a63e559.html.
[4]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5]于汐.状元一千三百年[J].中华遗产杂志,2009,(06):24-47.
[6]蒋向艳.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汉学研究[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01):74-76.
Analyze the Announcement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Keju System on Modern Society
Liang-min Wei
(Xinjiang Condy Seed Science Co., Ltd, Urumqi, Xinjiang,83001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keju system had been existed for longer than 1300 years. It had been criticized deeply. But it was still a fair, open and impartial method to select official. It had improved the official selecting and using system and had positive announcement and influence on modern society.
篇5: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
编辑整理: http:///文章来源:新浪
篇6: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更新日期:2010-7-9 23:09:36 | 浏览:203次
一、“民本”观念与“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
二、“和谐”观念与“关系营销”的营销理念
三、“人本”观念与“人本管理”的营销理念
四、“义利”观念与“诚信营销”的营销理念
五、“兼容”观念与“整合营销”理念
六、“变易”观念与“创新营销”的营销理念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很多现代营销理念,例如“民本”观念、“和谐”观念、“人本”观念、“变易”观念、“义利”观念、“兼容”观念等,这些观念都对现代营销理念有深刻的影。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后代,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营销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一个包含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大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周代开始奠基的,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理性主义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观念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到秦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大力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基本上确定了以儒家理想为主导的统一的汉民族文化。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理念的影响,也主要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对现代营销理念的影响上。
一、“民本”观念与“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归纳为:其一,“仁者,爱人”,“老吾老以致人之老,幼吾幼以致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三,强调个人修己、正身、明白“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
“民本”观念体现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追求“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什么是顾客导向观念?就是突出以消费者为中心,切实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顾客需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子》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不以仁心对待顾客.顾客何以仁回报?尊重、关怀消费者的愿望、疾苦,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为消费者创造方便,在企业、商家与消费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企业营销人员首先要“修己、正身”,进行换位思考,强调民本、民心、民意,违背消费者意愿的事情不能做。在当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表现为: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陈旧的营销方式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顾客是上帝,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深刻理解并树立“民本”理念,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树立顾客导向观念,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处处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和谐”观念与“关系营销”的营销理念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古人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天下一家”。
“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营销以系统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与这些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协
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当代商战也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
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要求我们树立关系营销观念,在追求企业自身短期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利益,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利益。具体讲就是:其一,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其二,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企业应关心员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和谐,从你死我活到追求“共赢”;其四,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和谐,整合上下游关系。
三、“人本”观念与“人本管理”的营销理念
“人本”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精髓。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尊重人的价值,鲁哀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答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得到启示,对自己员工“仁爱”,让员工满意,那么他们才能以“仁爱”之心回报企业,成为企业长期的关系公众。
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在于物质条件,而且还在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营销,就是发挥企业员工在营销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产品的信息通过营销人员自觉主动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传达到目标顾客,形成企业、营销人员和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关系。因此,对于企业的营销管理活动来说,首先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内部顾客”的需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不单是执行计划,监督、控制,而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中来,创造一种适宜于人们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才智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从而使“内部顾客”达到满意,将员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热爱和忠于组织;其次,经过企业营销人员的自觉努力,与竞争者展开公平竞争,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真正关心消费者利益,从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达到内外沟通,占领市场;再次,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使知识的价值不断增值,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建立在以知识资本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上。
四、“义利”观念与“诚信营销”的营销理念
诚信是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之一。所谓“诚”,主要指诚实不欺,诚实无妄。所谓“信”,一般指讲信用、重信誉。要诚实守信用,反对失信和欺诈。
“诚信营销”的营销理念主要体现在:
1、诚心。即企业应具有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一片诚心,一切为顾客着想,一切使顾客满意,把顾客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2)诚实。即企业经营者必须真诚老实,商品交换经营活动中必须货真价实。(3)诚恳。即企业经营者对待顾客应坦诚相见,直率待人。
2、信用。即企业经营者必须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为此必须摒弃那种肆意夸张,文过饰非,“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不正当行为。(2)信誉。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遵循诚信原则,就必须把企业信誉放在首位,以信用赢得商誉。(3)信守。即商业企业应依法经商,信守合同。
3、儒家伦理 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五、“兼容”观念与“整合营销”理念
中国文化自生发期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齐鲁、巴蜀、楚、吴越、岭南诸文化各呈异彩,是“君子以厚德载物”式的海纳百川的非凡气概,使其兼收并蓄,涵熔异质,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整合。
现代营销理念中的整合营销包括多方面的整合。首先,对企业内外部实行一体化的系统整合。
整合企业的营销管理,营销过程、营销方式及营销行为,实现一体化;整合企业的商流、物流与信息流,实现三流的一体化。其次,企业营销活动的整合,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也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以实现整合营销。我国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特别跨国公司的整合营销,为我国企业开展整合营销服务。再次,整合营销体现在整合营销传播上,主张把一切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这使得一切营销活动和传播活动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变易”观念与“创新营销”的营销理念
《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故变化致胜者,谓之神。”中国古代“变易”思想的精髓是:其一,刚健进取的自强精神。其二,革故鼎新的变易思想。牢固树立“变易”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兼收并蓄,吸收国外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和动态,敢于创新,最终形成适于我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念。可以说,现代社会中,创新就是营销的主题。从麦卡锡的4P理论说到科特勒的11P,从4C到舒尔茨的4R,绿色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等各种思想层出不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角逐于国际市场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古老文化的一切都适用于今天。因为从今天的角度去鉴别和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给人以教益与启迪,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一样,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变幻奠测、竞争激烈的世界,现在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市场营销思想,为现代市场竞争服务,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从祖先的论著中寻找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主要是从古人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从中提炼出来的思想、哲理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路,通过对这些思想、哲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来更有效地开展现代市场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黎敏.从传统文化看关系营销【J】.中外企业文化,2008.2.彭学宝.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7.3.郝黎明.现代营销理念谈【J】.华东经济管理,1998.4.蒋才良.中国传统文化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5.姜旭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7: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思想。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老子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上。五千言《道德经》简直是一部自然赞美诗。既是崇尚自然,凡属于“自然”的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这样他当然要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正是尊重了事物的必然,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结果,才使事情得以成功。而背离了这一原则,则导致事情的失败。我们要肯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性,肯定其要求统治者治国要承认客观、尊重自然、顺乎民心民意、不逆潮流而动的合理性,但决不是肯定老子的一切听凭自然、放任自流、放弃任何管理的消极因素。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老子主张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恰恰是透过无为,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而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管理和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现代管理者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什么都要管,无所不为。而应当分清那些改“为”,哪些该“无为”,而最后又能达到“无不为”。因而,作为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深刻的。具体来说,这个启示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涵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必须留有余地,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圣人”也是不偏爱的,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横加干预的做法,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
第二,管理要顺乎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主体,既是主体就有主体性,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领导者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把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是一切决策都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在现代管理中有一种管理模式叫做“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实行的原则就是所实行的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让大家做到自主、自律。领导者的职责仅仅在于引导、组织和协调,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为无为”而“无不为”。再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加以解释,便可理解为:领导的本质在于服务。领导者的责任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者不追求一己之私利,而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在这方面“无为”,便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做到“无不为”。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则应当能够变成现实。
第三,任何管理和领导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仅仅在于出主意、用干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作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越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也要顺乎自然,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而不应干预他们。西方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然后由下属去执行,这就规定了管理者的“为”和“不为”的界限。现代管理论还告诉我们,某种程度的职权分散式一切组织结构的特性。职权分散和政策影响到管理工作的一切领域,而且可以看做呢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篇8: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凤,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 历经了七、八千年的历史长河。在悠久的历史流变中, 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内涵,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凤纹形式, 传达出多样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凤纹的演变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凤鸟纹样。这个时期, 是凤的起源即多元融合开始形成凤的形象的时期, 因而, 此时凤纹的形态较为原始、朴拙, 其象征意义也与当时人们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意义相一致。这一时期的凤鸟纹样的造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式美感, 从单独纹样向对称等适合纹样的转变, 形态主要是以稚拙的线条和几何形来表现, 姿态各异, 如有觅食状、飞翔状等, 在造型上与陶器的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缘于原始的宗教信仰观念, 凤鸟纹样也与太阳纹结合在一起, 以祈求一种超自然的神力。
进入夏商周时期, 凤纹大量地以夔凤纹的造型出现。“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怪兽, 其突出特色是“一足”。夔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其特征除“一足”外, 还有“瞠目”、“卷尾”及“闭口”。这一时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敬“上帝”、畏“天命”的“尊神文化”的盛行, 生产力的进步和青铜器的发展、繁盛, 凤纹由原始的粗犷风格开始演变为规整、严肃、狰狞、恐怖的风格。表现在器物上, 呈现出构图对称、完整、饱满、装饰性强的特点;形象多以侧面出现, 昂首挺胸, 头上有冠, 多以齿状、植物状、飘带状纹样进行修饰, 眼睛呈圆形, 翅膀向上翘起, 甩着长尾, 显现出商周时期神秘而威严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在延续商代夔凤的基础上向求变求美的方向发展。在形态上, 头大眼细, 嘴巴尖而无钩, 蛇颈鳞身, 尾羽结合了孔雀的翎子, 向上翘起, 并配以花草纹、云纹等作为装饰, 施彩黄、红、绿等多色, 形成绚丽的彩凤。由于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空前繁荣的时代, 思想活跃, 学派众多,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在凤形装饰纹样的形式与内涵的发展上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如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反映在凤纹上, 便呈现出与龙纹的配合、对应与交缠, 形成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义上都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到了秦汉时期, 当数汉代的凤最为出彩。汉代的凤多以朱雀的形象出现, 姿态多样, 昂首翘尾、展翅跨步, 呈现出健美、奔放、豪迈、生机勃勃的风格。这一时期凤纹与动物纹、人物纹结合, 形成完美的画面, 装饰图案相当丰富, 画面多以平视体构图形式出现, 凤纹形态雄壮有力, 富于动感, 线条流畅简练, 与人物、动物形成具有深刻寓意的完整画面, 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凤纹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形式与意义进一步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 凤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符号象征, 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佛教文化。再加上这一时期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西域各国相互影响、交融的历史阶段, 凤的形式与内涵因此也更为丰富而深刻。比如在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口衔忍冬纹”, 就是象征了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联珠凤凰锦”, 则是借鉴了古波斯的艺术风格;还有“釉陶凤首龙柄壶”, 其构图与造型具有明显的“胡”地风格。凤纹发展到唐代, 表现题材更为丰富多样, 新的装饰纹样层出不穷, 装饰意味空前强烈。此时的纹样造型更加绚丽多彩, 创作手法也更加精湛巧妙, 多以综合性的纹样造型出现, 即不同事物的纹样进行有机地结合, 视觉效果与表达意义也就更加强烈与丰富, 如“凤凰牡丹纹”、就是忍冬纹与云气纹结合成了卷草纹, 另外还有凤纹与人物纹的结合等。此时的凤纹表现在器物上多以成双成对、成组地出现, 象征着圆满、富贵的吉祥之意。
发展到宋元时期, 凤纹的形态刻画得细致而清秀, 线条柔美、流畅, 构图饱满匀称, 具有强烈的民间装饰风格, 尤其在凤的翅膀的装饰造型上效果最为突出。此时的凤的形态开阔、层次丰富、造型各异。凤的神态的表达, 有神态怡然的, 也有目凝而憎的, 这都象征了当时人们对于蒙古统治者的矛盾心态。到了明清时期, 凤纹发展得更为成熟, 在宋元时期凤纹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华美、细致, 走向繁复与程式化, 这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专制政策与思想。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一套画凤的口诀, 如“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首如锦鸡, 冠似如意, 头如腾云, 翅如仙鹤”等。姿态上也更为多样, 常见的就有“立凤”、“坐凤”、“飞凤”、“团凤”等。凤纹与其他纹样结合, 又可分为“云凤”、“花凤”、“草凤”等。此外, 光凤尾的装饰形式就有二十多种, 可谓是五彩缤纷, 绚丽夺目。此时凤纹在民间的流传与使用也极为突出与广泛, 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工艺品中, 如木雕、刺绣、蓝印花布、剪纸等。在政治上, 人们特别注重以龙比帝王, 以凤比后妃, 凤的拟人化表现更为突出。
二.凤纹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意义
时代的变迁, 赋予了凤以新的形式与意义。与之前历代的凤纹不同的是, 近当代的凤纹大量流传与运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如一些民间工艺品, 各种庆典喜事的活动中, 壁画装饰, 城市雕塑, 服装设计, 广告招贴, 形象标志中等等。又如云南卫视的台标、老凤祥银楼的标识等, 它们结合新时代的意义, 在传统凤纹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抽象、夸张等变形处理, 传达出凤在新时代吉祥瑞福、和谐美好的寓意。
从凤的艺术造型的角度来讲, 从其产生开始, 就不是起源和固定在一种动物身上, 而是将几种动物特征相互结合, 任意添加或删减, 变化多端, 形式多样。从凤的整体形态上看, 主要是以其蜿蜒的颈部与卷曲的长尾组成, 曲线更易于自由地变化。凤纹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形态的变化直接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与人们的审美观念。人的观念与凤的形态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适应与协调, 从而形成从古至今丰富多彩的凤的图形库。从远古时期的单纯、稚拙的凤鸟形象到商周时期的威严、神秘的夔凤纹, 多以规整的矩形带状的对称式构图;之后到秦汉时期的变形凤纹, 多与其他装饰纹样结合, 装饰性强, 姿态轻盈、优雅、奔放;再到隋唐凤纹的雍容华丽, 构图饱满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程式化的凤纹。在这其间产生的不同的点、线形态构造出的凤形象和形式构图以及不同事物间形态与形态的结合, 都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云凤”、“草凤”、“花凤”等这些形象组合在现实中是不合逻辑的, 但在设计中,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与形象却是合乎情理的, 这就给予现代设计以更自由的想象空间, 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审美的新形象。
除了在造型上可供借鉴之外, 在纹样蕴涵的意义上凤纹也对现代设计有着同等重要的启示作用。凤是人们在思想意识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神物, 但它却又实实在在由真实存在的各种动物组合而成。起初, 它在远古时期象征着不可抵抗的神灵, 表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之后到商周时期它象征着神秘而威严的天上神灵, 再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各种学说与思想对凤的象征性的丰富与拓展;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又突出其吉祥嘉瑞之意;最后到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了皇宫贵族专用的吉祥纹饰, 象征着帝后的神性。发展到当代, 凤依然承载着历代凤文化的精髓, 结合新时代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更多象征着吉祥瑞福、和谐美好、兴旺发达等积极的美好愿望。如北京奥运设计中凤纹的运用, 象征着火之精灵, 火的化身, 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因此, 我们在运用凤文化时,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继承和借鉴凤文化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创造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凤形纹样与凤文化。
参考文献
[1]庞进.中国凤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相关文章: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观念的构建02-04
浅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支撑02-04
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02-04
浅析传播新态势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02-04
校园文化建设中阳光体育的构建论文02-04
论舜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四德”建设02-04
浅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02-0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构建措施浅析02-04
浅析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02-04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启示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