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秋葵 (Hibiscus esulentus L.) 属于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秋葵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蛋白和果胶等营养物质, 具有强肾补虚、增加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养胃等多种功效, 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功能性蔬菜[1]。
近年来, 由于关于黄秋葵的宣传和其本身的价值因素, 国内各地市场已经开始接受并深受欢迎。我国南北黄秋葵都有发展趋势, 各地均有黄秋葵的分布, 栽培面积不断增加。2006—2015年,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引种非洲黄秋葵成功, 并从中选育出适合四川省栽培的黄秋葵新品种——川秋葵1号, 同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1 选育经过
2006—2008年从国内外引入非洲黄秋葵品种, 进行小区观察试种, 寻找到适宜四川内江种植的优良单株。2009年引种内江的优良单株到成都郫县种植, 2010年对其实施品比试验, 2011—2012年将品比试验再次选择出的优良材料分别在成都、内江、绵阳等地进行了区域试验。2013年在成都、内江、绵阳进行了生产示范试验, 2014年向四川省农作物品审委员会申请品种审定, 2015年9月通过品审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川秋葵1号。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由表1可知, 黄秋葵川秋葵1号主根发达, 茎圆柱形, 植株高度1.5~2.0 m, 茎径可达4~5 cm, 主枝直立, 分枝少, 抗倒伏, 叶互生, 叶掌状浅裂, 叶柄细长, 主茎第4~5节可开花结果, 两性, 黄色, 花萼、花瓣各5枚, 花单生于叶腋间, 花黄色, 内面基部暗紫色。果荚五角型, 深绿色, 果面光滑, 商品果长10~15 cm, 果径1.5~2.0 cm, 单果重15~20 g, 单株结果数量可达60个左右。成熟种子近深灰色, 千粒重约60 g, 种子饱满。
2.2 高产、优质、抗性强
试验观察表明, 川秋葵1号每667 m2鲜果总产量为2378 kg, 比非洲黄秋葵增加13.5%,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高, 抗病性、抗虫性强。在试验生长期内, 受到暴雨、烈日、冷热交替的影响, 在统一的生产管理措施下, 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性。生长期不是很耐涝, 需初耕时合理规划、注重开厢理沟, 加强排水。
2.3 生育特性
由表2可知, 川秋葵1号出苗期与对照基本一致, 现蕾期有稍早2 d的差别, 始花期、始收期、采收期都比非洲黄秋葵长。川秋葵1号从播种到出苗约需5 d, 到现蕾约需30~35 d, 到始花期约需45~50 d, 到始收期约需50~60 d, 持续采收时期为80~100 d, 但黄秋葵生长期温度和光照、水肥条件影响较大, 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它的生长周期, 提前或者推迟开花结果以及采收期时间的长短。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应范围
川秋葵1号经过多年多点区域示范种植均表现较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 适应四川省各地种植。
3.2 播种期
一般3—4月可进行保护地育苗, 5—6月则可直播。
3.3 种植密度
选择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 种植行距70 cm左右, 株距40 cm左右, 每667 m2植2000苗左右。
3.4 施肥
底肥施入腐熟有机肥1500 kg/667 m2, 复合肥50 kg/667 m2, 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 并追施肥料, 营养生长期以氮肥为主, 半月一追, 施肥数量约10 kg/667 m2, 促进营养生长;挂果期以磷钾肥为主, 提高产量, 半月一追, 追肥量20 kg/667 m2。
3.5 其他管理
采收期时, 适时采收, 及时摘除基部抽生的侧枝和老叶。且黄秋葵生长期间, 主要病虫害集中在苗期, 应做好病虫害防治, 常见有地下害虫危害、苗期立枯病、猝倒病、以及蚜虫,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处理。
摘要:川秋葵1号是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最新选育的黄秋葵新品种, 该品种株高1.52.0 m, 始花节位为45节, 节间短, 挂果紧密, 嫩果五棱, 果色深绿, 果长1015 cm, 单果重1520 g。四川地区适播期为4—7月, 最适播期为5月和6月, 每667 m2种植2000株左右, 产量高, 抗倒伏, 抗病性强, 适应四川省各地种植。
关键词:黄秋葵,川秋葵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卢隆杰, 苏浓, 岳森.菜药花兼用型植物——黄秋葵[J].蔬菜, 2004 (10) :36.
相关文章:
1机组第2次小修总结02-08
福州市鼓山大桥主塔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02-08
1机组检修总结02-08
天云杂1号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02-08
催化装置蒸汽发生器管束泄漏与修复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