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重性格(精选五篇)
多重性格 篇1
一、勇敢执着的巴克
巴克原本是美国南部一位贵族法官家中的狗,在偌大的庄园中,巴克的生活清闲自在,那里条件优越,也养成了巴克彪悍的性格特征。但是很快,巴克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米勒法官家中的一位好赌的佣人,由于欠了很多外债没有能力偿还,便想到了巴克这条贵族狗,他想把它卖了以此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就在这时,美国北部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北部的淘金者想要挖取金矿,因而需要大量的雪橇狗,因而狗的价钱也比以前高很多倍。狗的价钱的上涨,正好迎合了嗜赌成性的佣人的想法,于是佣人偷偷地将巴克卖给了狗贩子。从此以后,巴克的命运改变了,它从气候温暖的南方来到了寒冷的北方,由一条生活自由快乐的宠物狗,变成了为别人挣钱的工具狗。
到了北方之后,虽然寒冷的天气让巴克十分难受,但生活环境的极度恶劣,并没有使它萎靡不振。巴克勇敢地接受了现实,并努力让自己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起初,巴克面对自己被贩卖的事实十分愤怒,他非常生气地咬伤了狗贩子,这也使得狗贩子后来对它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对它进行毒打和囚禁。尽管是这样,巴克彪悍的性格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开始进行与命运的抗争。巴克想做领头狗,但是它的主人弗朗索斯却百般不同意,对此巴克十分恼火。巴克的愤怒也让弗朗索斯十分气愤,他百般对巴克进行虐待,甚至大打出手。但是倔强的巴克并没有屈服,而是一直坚持要做领头狗,最后巴克战胜了主人,如意地站在了领头狗的位置。
为了抵御寒冷,它学会了挖洞;为了填饱肚子,它不得不去偷别人的食物,巴克在一点一点地适应这里恶劣的天气,由此可见,它的适应能力是他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面对北方恶劣的气候环境,巴克表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它没有被生活的不适应所打败,而是勇敢的生存了下来。
二、忠诚感恩的巴克
除了具有反抗精神之外,巴克还是一条有着感恩之心的善良的狗。这表现在它对桑顿的深深的爱之中。有一次,巴克与它的狗队经过桑顿的营地的时候,哈尔用大棒狠狠地打它,桑顿看到后十分难受,他对这条可怜的狗产生了同情,为它疗伤,并细心地照顾它,这样巴克才活了下来。桑顿是巴克的救命恩人,在桑顿救了巴克之后的这段时间里,由于他的关心与照顾,巴克慢慢恢复了健康,巴克十分感激他,此后,巴克与桑顿成为了好朋友。
巴克是一条有着感恩之心的狗,对于救命恩人桑顿,它任何事情都愿意去做,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日常的生活中,巴克细心关心着桑顿,它总是能发现桑顿心里想什么,甚至他想做什么,巴克都能看出他的心思。巴克的忠心耿耿,桑顿一直看在眼里。有一次他想试试巴克的忠诚到底有多深,他让巴克去跳悬崖,巴克一点没有犹豫的正要去跳,被桑顿拦了下来。还有一次,桑顿在酒吧里与伯顿起了冲突,伯顿打了桑顿一拳,在一旁的巴克迅速扑了过去,伯顿还差点因此丢了自己的性命。在巴克的眼里,桑顿就是自己的恩人,任何人都不许伤害他,否则巴克就会用最暴力的手段去还击,以此来保护桑顿。
巴克像保护自己一样,拼命地保护桑顿,无论发生何种情况,巴克都会第一时间帮助桑顿,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巴克曾经三次跳入冰冷的水中,去救河里的桑顿,也曾为了保护桑顿而断了肋骨;甚至有一次桑顿与别人打赌,为了让桑顿赢得这场赌局,巴克拼命地拉了一个1 000磅的雪橇,向目的地艰难地走去。巴克就是这样一条忠心的狗,只要能够帮到桑顿,巴克就会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他。后来桑顿不幸被野蛮的淘金者杀害了,巴克知道后,奋不顾身地与伊哈兹人博斗,使得对方死的死、伤的伤。失去了桑顿,异常痛苦的巴克加入了狼群,在离开之前,它“发出一声悠长而悲伤的嗥叫”,以示对桑顿的哀悼。
巴克是一条忠诚而又有着感恩之心的狗,它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可以连自己的命都不要,只要能够保护桑顿,纵使再艰难,它也会义不容辞。巴克的善良与忠诚,与那些为了淘金而丧失人性的淘金者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正是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观点。
三、凶猛、奸诈的巴克
当巴克从南方来到北方之后,面对恶劣的天气与繁重的劳动,它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而是与之艰难的抗争着。当桑顿救了它之后,它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回报桑顿,表现了它感恩的一面。面对新生活的艰难时,巴克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而是一直勇敢地与命运进行抗争,同时,它没有丧失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巴克身上的善良与勇敢,全部都是正义的一面。但是事实上,巴克也有凶猛、残忍与奸诈的一面。它为了生存下去,不断地往权力的统治者地位上爬,在这个过程中,巴克的凶猛与奸诈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巴克被迫来到野蛮、寒冷的北方之后,它没有了之前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不得不与其他动物一起生存;以前它在贵族法官家里,人们把它当做宠物来饲养,它并没有体会过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生活十分安逸,但是当它到了野蛮的北方以后,它不得不努力壮大自己,适应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现实。在它不断地往权力统治者的地位上爬的过程中,它也表现出了凶狠与奸诈的一面。
巴克想要做领头狗,但是主人却十分不乐意,它只能动用脑筋,挑拨其他狗与主人之间的关系,让那些狗与主人作对,最后主人没有办法,只能让它做领头狗;而原来的领头狗斯匹斯也不愿意自己的位置被别人抢走,巴克在斯匹斯与其他狗之间进行挑拨,最终那些狗成功地被巴克拉拢了过来。在这一过程当中,巴克利用了它的同伴们,把它们当成自己成功的工具,表现出其奸诈的一面。
为了得到领头狗的地位,巴克与原来的领头狗斯匹斯决斗的过程中施以诡计,打败了斯匹斯,巴克最终取得了胜利。巴克稳稳地当上了领头狗,但是在争斗领头狗地位的过程中,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异常凶残地对待同伴,体现出了巴克性格中凶险的一面。
杰克·伦敦所作的《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巴克的形象。巴克虽然是一条狗,但它具有人的特性,是人性与狗的勇敢、忠诚、凶狠完美的结合。巴克是一条性格十分复杂的狗,它有着勇往直前的反抗精神,对于突如其来的艰苦生活,它没有退缩,而是一直与其进行反抗,直至其最终走上了统治者的地位;它是一条富有人性光辉的狗,为了保护曾经救过它性命的桑顿,它可以做任何事,哪怕是死也在所不惜;作为一条狗,巴克身上有着狗凶猛、残忍的一面,当别人威胁到桑顿的安全时,它的兽性便会发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巴克身上也有着奸诈的一面,它为了得到统治者的地位,不择手段,把自己的同伴当成成功的工具。总体说来,杰克·伦敦树立的巴克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摘要:《野性的呼唤》中主人公是一只叫做巴克的狗,这是一条具有人性的狗,他机敏、勇敢、奸诈却又富有同情心,是一条具有多重性格的狗。本文通过对《野性的呼唤》文本的分析,对巴克的多重性格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地理解文本有所裨益。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巴克,多重性格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张勇,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李萃,谭勇.浅谈《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义[M].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李公超.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多重的性格作文 篇2
老师是蜡烛,照亮了我们,燃烧了自己;老师是园丁,时时刻刻在无私奉献,为我们撑起一片新的天地;
老师是春雨,在悄然无声中滋润我们的心田。但在我的眼中,我的老师不是任何事物可以代替的,她只是我小学生涯里一位普普通通,温柔,性格不定的女老师。我记得:那一天,我刚踏入美丽的小学。应老师温柔地说:“请家长们搬起桌椅,去那边的两层教学楼。”我们把桌椅摆放好后,就开始上新课了。这是我第一次那么正式地上课,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老师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凶,是个老头子或者是个老太婆;害怕的是:我会不会受到批评。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温柔的话语和眼神深深打动了我。上完课后,有些同学还没有很懂,就跑上去问老师,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评着,丝毫没有流露出厌烦的神情。老师虽然温柔,但是对待某一些事,光靠温柔是解决不了问题。例如:一位同学把乙同学写的日记翻了出来,并传阅给大家看,那个同学回来后,大家都笑话他。
后来,老师知道了,就严厉批评了偷看日记的同学,并告诉他:“你这样做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老师用犀利的语言批评并教育了老师,今天好凶哦!太令人震惊了!我的老师是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是伤心时,一句暖人心扉的话语;是我的生命中,最难忘的一页!
一个兼具多重性格的人物 篇3
关键词:背景;经历;仗义;虚伪;忠义;心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13
《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发展历程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深刻而独到。其中,对于兼具多重性格的宋江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呼之欲出。
在《水浒传》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宋江可以说是引起后人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他性格复杂,矛盾重重,有人说他忠义双全,有人说他仗义疏财,有人说他忠义的外表下掩盖着无限的心机,还有人说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这些说法充分说明了宋江是个兼具多重性格的人物,每一个矛盾面在他身上可以说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宋江的曲折经历
宋江的经历较为曲折。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非常复杂,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宋徽宗政治上昏庸无能,封建制度越来越腐朽,广大人民遭受着日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状况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举起了起义的大旗。生在乱世的宋江,有着远大的抱负,为朝廷、为国家尽心尽力,在他的心里是看不起恶势力的,他又很仗义。《水浒传》第十六回里,晁盖、吴用策划实施了“智取生辰冈”,事发后,当时担任郓城县押司的宋江,得到了官府要捉拿晁盖的消息,于是他第一时间给晁盖报信,使晁盖终于逃脱官府的缉捕,顺利地上了梁山。
晁盖在梁山泊坐稳交椅后,为了感激宋押司的仗义,特地派赤发鬼刘唐(也是生辰冈的同案犯)带着一百两黄金来回报这些曾经在危难之时帮助过自己的官员。可是,宋江却只收下了一条金子和晁盖的感谢信,剩下的让刘唐带回去。他说:“贤弟,你听我说,你们七个弟兄初到山寨,正要金银使用,宋江家中颇有些过活,且放在你山寨里,等宋江缺少盘缠时,却教兄弟宋清来取。”由此看来,宋江的“及时雨”这三个字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梁山泊好汉,用朝廷的话说是草寇,危及江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绿林好汉,他们多是不得志的有识之士,劫富济贫,顺应民心,替天行道。他们在自己的心中是正义的形象,目的是推翻不公平的社会。在梁山泊集中的英雄好汉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品行,宋江作为这样一群形形色色人物的领袖,必须要有一定的气度与胸襟,发挥自己的无限心机,利用各种手段笼络人心,为己所用,这无疑也应该是作为梁山泊主所必备的。
二、宋江的仗义疏财
早年的宋江善于从小事做起,仗义疏财、网罗人心,在人们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天长日久,其名远扬,人送绰号“及时雨”。这个绰号代表的是宋江乐于救人于危难,舍得花钱和善于花钱。但是,当我们读完《水浒传》,回过头来再细看时,却发现宋江并没有真正救济过几个穷苦人家,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可见,宋江的仗义疏财是很有分寸的,他的银两投资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
三、宋江的心狠手辣
宋江以善于结纳英雄自负,所过的清风山、对影山、黄门山、揭阳岭、浔阳江,强梁豪杰皆望风下拜,众服归心。我们特别要说的是秦明,他是宋江黑道网罗人才的不幸牺牲品。秦明事件也体现了宋江心狠手辣的一面,可以说,在这一事件中,宋江不只厚,而且黑。
青州总管秦明奉慕容知府之命出马剿匪,途经清风山时中了宋江和花荣的埋伏,被活捉了。清风山的英雄好汉们大摆酒宴招待秦明并邀其入伙,遭到了秦明的断然拒绝。花荣一看劝降不成,就假意放弃设计灌醉了秦明。秦明大醉,在清风山住了一宿。没料到,这一宿宋江等人却没闲着,开始了陷害秦明的行动。他派人穿了秦明的衣服冒充秦明去洗劫青州市,杀了好多无辜的百姓,焚烧了好多房屋,而且有意暴露身份陷害秦明。慕容知府因人证物证俱在,连夜奏报朝廷,并按当时的法律将秦明一家满门抄斩。
为了逼迫秦明上梁山,宋江真是不择手段,而事后,他居然敢“光明磊落”把事情真相告诉秦明,并许配花荣妹妹,堪称人真厚啊!难怪有人说他是心狠手辣第一人!而且,秦明的故事并非个例,朱仝、李应、徐宁的遭遇也多有相似,他们这群被黑道逼上梁山的好汉是梁山最脆弱的纽带,在他们心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反叛,他们最希望被招安。因此,在后续故事中,也正是这群人成了宋江招安最坚定的支持者。
四、宋江的无限心机
宋江是一个极富心机的人,他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并制造机会抬高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利用封建迷信蛊惑人心,抬高自己。他在幕后操纵了“京师童谣”的制造和传播,为投身起义事业做了舆论准备,也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警惕;在梁山重新聚义庆筵时,他又借机大谈闹得沸沸扬扬的京师童谣事件,故意宣扬神化自己,让梁山众好汉从精神信仰上服从于他,使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初步超越了寨主晁盖。后来,他又利用九天玄女传授三卷天书成为“宋星主”,肩负的是神明授予的“替天行道、全忠仗义、辅国安民”之大任,为自己最终成为梁山寨主奠定了必要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五、宋江的忠孝双全
宋江早年在家乡及周边即被称做“孝义黑三郎”。当宋江踌躇满志地率众准备投奔梁山的时候,石将军石勇给他的一纸家信把宋江由江湖拉回庙堂。父亲的死讯让他“两三遍自寻死处,一哭一个昏迷”。他丢下众兄弟执意要回家奔丧,当他急匆匆地赶回家以后,却发现其实父亲并未亡故,而是以假书信的形式诓骗他回家。宋太公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宋江为了“父子团圆,兄弟完聚”,为了感恩皇帝大赦天下的浩大皇恩,希望宋江远离江湖,不要跟江湖强盗交往,做一个听家长的话不触犯国家法度的忠臣孝子。于是,宋江在父亲面前满口应允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然而,宋江最终还是上了梁山。但他此时又带上“孝子”的面具,不顾重重危险和众好汉的劝阻,执意要下山接老父上山共享幸福生活。虽然他因此被官府追杀,险些丧命,但最终脱险,使自己内心“百事孝为先”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至于宋江的“忠”应该是他骨子里渗透的最深的信仰,这与他的出身和自幼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他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曾攻读经史。他的父亲给他灌输的也是“忠”和“孝”的封建儒家思想。因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上了梁山,但他骨子里那根“忠君”的弦却始终未曾断开。他坐上梁山的头把交椅后,首先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厅”,给了朝廷一个信号,并开始实施谋求招安的行动。而且他也多次表露了自己“身在梁山,心在朝廷”的“忠心”。可见,“忠君”思想始终是渗透于其血液之中的。至于其被朝廷招安之后的忠君表现,我们就更毋庸赘言了。
多重性格 篇4
《宠儿》是以莫里森在编辑《黑人之书》时所搜集到的一个真实事件为背景创作而成的。整个故事围绕着杀婴事件展开。一个黑人女奴历尽千辛万苦成功地带着孩子从肯塔基州逃到俄亥俄州投奔自己的婆婆, 可不久后奴隶主便带人前来捉捕, 为了不让孩子继续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 她杀死了已经会爬的女儿。此后, 这个婴儿的鬼魂一直不肯离开, 他们所住的124号农舍再没有人愿意靠近, 因为这里“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整个故事主要体现出三代黑人女性的形象:贝比·萨格斯——塞丝——丹芙。三代女性的命运有着相似之处, 但其性格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贝比·萨格斯——塞丝的婆婆——作为奴隶而遭到完全非人对待。她的八个孩子有六个不同的父亲, 孩子们一一离她而去, 她对他们没有过多的记忆。她生活凄惨、坎坷, 却听任命运的摆布。她的主人一直叫她“珍妮”, 虽然这不是她的名字, 但她却接受了, 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身体上的伤痛使她“走起路来像三条腿的狗”。贝比·萨格斯没有抱怨也没有倾诉, 她只是默默地在她的主人身边干活。直到她最小的儿子黑尔把她赎出来, 使她获得了自由。从此她开始寻找自我, 但在她的儿媳到达124号, 发生杀婴事件之后, 她的一切信仰都被毁掉了。贝比·萨格斯对奴隶生活和白人的统治充满怨恨, 她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不幸”。虽然如此, 她也只是默默忍受, 没有反抗奴隶制度带给自己的种种痛苦折磨。
与其他黑人奴隶一样, 赛丝也受尽了苦难。她的后背上还有奴隶主鞭打留下的“一棵苦樱桃树”。在“甜蜜之家”她被两名白人男子强行吮吸了奶水, 而这些奶水本来只属于她的孩子们。这一行为意味着她的母亲的身份为奴隶制度所剥夺。对于这一事件的记忆她无法摆脱, 加之多年后她又了解到她的丈夫黑尔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却一言不发,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黑尔才没有和她一起逃跑, 她更加无法承受这些屈辱的回忆和画面。正是诸如此类的苦难经历和她本身的坚毅性格使她选择了反抗,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够自由, 不再过像自己一样的生活, 她最终逃跑。先把孩子们送走, 一个人逃出去找自己的孩子。在逃跑的过程中经历了伤痛和磨难, 生下了女儿丹芙。在逃亡中她始终不放弃, 对她来说, 白人的追捕比野兽更可怕。处在死亡的边缘时, 孩子的需要成为她生存下去的动力。没有她的奶水, 她的小女儿就没法活下去, 因此她的信念就是:“游过河去”, 把奶水带给小女儿。当逃跑“成功”的她来到孩子们身边的时候, 一切伤痛对她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她一遍又一遍地亲吻着自己的孩子们。很多黑人“什么都不爱”, 包括塞丝的母亲, 她把除了塞丝以外的孩子都扔掉了。这样的行为缘于黑人所爱的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可能被剥夺;女人们所生的孩子并不属于她们自己, 而是奴隶主的财产, 他们根本没有权利去爱。但塞丝却用生命去爱着自己的孩子, 热烈地、毫无保留地爱着, 她要把每个孩子都留在身边。然而她周围的其他女人们的母亲的形象有是缺失的:她自己的妈妈她只远远地看过几次, 在“幸福之家”只有她和加纳太太两个女人, 而“加纳太太没有生过孩子”, 所以“没人可打听”。因此塞丝爱自己的孩子, 但却不知道怎样去养育他们, 怎样去爱他们。这也成了导致后来“杀婴事件”的一个客观因素。她杀死宠儿, 认为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 是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她认为:“要么是爱, 要么不是。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是一种极致的爱。
除了对自己孩子的爱之外, 塞丝也渴望像人一样的生活。在和黑尔结婚的时候, 她渴望有自己的婚礼, 当不能实现时, 自己用偷来的布料做了条裙子。她渴望爱情, 保罗·D的到来让她感觉到生活的色彩。
塞丝为自己和孩子争取作为人的权利, 竭力摆脱奴隶制的枷锁。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爱便是对孩子的爱。面对保罗·D想再要一个孩子的请求, 她感到害怕, 因为那“需要足够过硬、足够麻利、足够强壮, 还得那样操心——重来一遍。必须再多活那么久”。她对孩子的爱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 这也导致了她和保罗·D的关系恶化和破裂。
与祖母和母亲不同, 丹芙拥有自由, 却非常孤独。孤独使得她“干什么都遮遮掩掩, 我行我素”。丹芙胆小而固执。没有其他的黑人孩子与她结伴, 事实上, 所有孩子都故意地疏远他, 因为她生活在闹鬼的房子里, 还因为她妈妈犯了谋杀罪, 她也因此不敢面对其他的人。成年累月待在闹鬼的房子里也使她变得迟钝, 同时又“以难以置信的方式使她变得敏锐”。丹芙生活自闭, 对没有自己参与的经历都不感兴趣。与外界的隔绝, 加之周围的人——她的哥哥们, 她的奶奶——都相继离她而去, 并且她害怕她的妈妈也会死去或者被保罗·D带走, 她把宠儿看成自己唯一的同伴, 用尽一切办法, 想把宠儿留在自己的身边;竭尽全力去照顾她, 因为“‘狂跳的心, 梦幻, 交往, 危险, 美’——丹芙所需要的, 而这一切宠儿都能够给她”。在看到宠儿让母亲日益枯竭, 濒临死亡时, 丹芙寻求社区其他黑人的帮助, 最终赶走了这个鬼魂, 挽救了自己的母亲。
丹芙和祖母及母亲一样受到白人的歧视, 因为住在鬼屋里, 甚至受到了其他黑人的排挤和歧视, 而且因为其他黑人指出她母亲犯有谋杀罪而选择逃避。白人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黑人之间产生了冲突, 丹芙也因此产生了自我厌弃的思想。但她有着明确的愿望, 并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她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能够付诸行动。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奴隶制给黑人奴隶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和折磨。两者相较, 肉体上的折磨可以平复, 可以消失, 但精神上的创伤却是难以弥合的。肉体上的疼痛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 但精神上的伤害却让她们无法忘怀, 改变着她们的生活和态度。三个黑人女性最终都获得了人身上的自由,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自由对于女性的意义。但是“获得自由是一回事, 真正拥有自由则是另外一回事”。长期奴隶制度的压迫以及种族主义思想的一直存在对三代黑人女性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加之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等生存背景造就了三代女性不同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Ruetenik, Tadd.Animal Liberation or Human Redemption:Racism and Speciesism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a[J].外国文学研究, 2007 (1) .
[2]陈晓兰.外国女性文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托尼莫里森.宠儿[M].雷格译.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6:1.
[4]熊海英, 李长亭.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 .
多重性格 篇5
一、人物性格凸显人性本真
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 是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和习惯等特征。《无人区》通过人物性格塑造来表现人物的内在人性本真, 展现了无人区形形色色的的人物, 生动的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
影片中盗猎者老大为了鹰隼, 也可以说为了金钱, 他将所有阻碍他赚钱的人统统杀掉:撞死了警察, 因为50元钱且害怕泄露他贩鹰隼的秘密而撞死了小卖部老板娘, 又因为“夜巴黎”的老板带走了自己的鹰隼而撞死了他的儿子。某种程度上他的同伙也是他害死的, 这些行为都是人物性格的具体体现, 可见其杀人不眨眼和心狠手辣的性格。又如, 开篇我们就可以看到主人公以利为先, 善于利用手段的性格特征:他以“著名律师”自居, 可见他野心勃勃, 追逐名利的本性。他熟练的掌握社会制度下的法律规则, 并运用法律为盗猎分子无罪辩护, 使其躲过牢狱之灾, 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获得“金钱回报”。可见他为了名和利可以无底线、无原则, 并想借此通过媒体报道来夸大自己的声誉, 以及后来路遇卡车司机欲与其争输赢, 撞人之后放弃报警而选择毁尸灭迹来保护我的大好前程。
影片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 都是人物自身性格所致, 性格让他们做出选择。潘肖追名逐利, 却有着不打女人的原则;盗猎者老大心狠手辣、报复心理极强、漠视生命;盗猎者老二无主见, 不可一世;卡车司机蛮横无理、斤斤计较;“夜巴黎”一家人乘人之危, 强买强卖;妓女谎话连篇, 不信任、恐惧, 却有善良的一面……这些生活在无人区的人以及外来者潘肖, 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将人性的本质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盗猎者老大不以追求利益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 他就不会如此无视生命;如果潘肖不贪图名利, 他就不会开着藏鹰隼的车进入无人区, 也不会与无人区的生存者发生冲突, 更不会被人追杀甚至最后失去生命;卡车司机兄弟蛮横无理、斤斤计较的性格致使他们执意开车追潘肖, 追盗猎者老大, 他们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 竟然搭上了性命;妓女虽然谎话连篇, 但在关键时刻愿意用自己积攒的两万块钱换取潘肖的生命, 如果没有她善良的一面, 就不会唤醒潘肖的良知, 最终也不可能得到潘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她的重生。可见不同性格特征彰显着形态各异的赤裸裸、血淋淋的人性, 性格促使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和处理问题。
二、主人公潘肖人性变迁和自我救赎
1、主人公的初始人性
影片开始潘肖是个不折不扣的利益主义者, 他为了经济报酬凭借自己熟知的法律知识和娴熟的庭辩技巧为盗猎者老大作无罪辩护, 洗脱罪名。他执意要用盗猎者老大的汽车作律师劳务费的余款抵押, 利用媒体实现名誉传播, 在他的观念里名利是共存的, 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名哪有利, 没有利谁给你名。他是个利欲熏心的律师, 没有秉持律师职业匡扶正义的精神, 他的价值观念是扭曲的。在他眼里一切事物都是他达到目的的工具, 无论是法律、媒体亦或是手机、打火机等, 这些媒介为他赢得生存和名利提供了可能。可见他善于手段、追名逐利的初始人性本相。
2、冲突与矛盾对人性的冲击
影片《无人区》采用主人公单线叙事手法, 充分反映了潘肖的生存与利益受到威胁时人性赤裸裸的本质。人性丑恶与善良在这里进行了无数次的反抗与搏斗, 潘肖在文明社会中是社会秩序的实践者, 是社会文明和理性秩序的代表;鹰贩子和妓女以及强买强卖的“夜巴黎”一家人等, 是与潘肖社会文明律师相对立的人群, 他们生活在无人区。在无人区的世界里, 个体不会寻求理性秩序, 毫无法则可循,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权利逆转 (盗猎者老大是生存法则的制定者) 、强买强卖 (夜巴黎捆绑经营卖) 、伪装运油 (卡车司机兄弟) 、暴力横行 (盗猎者老大) 、法律缺失等。对作为外来者的潘肖来说, 这些反规则的秩序无疑是对潘肖固有的价值观念巨大的冲击。
导演巧妙的将潘肖的职业设定为律师, 这个职业在社会中是社会秩序的履行者。律师这个职业让潘肖有一种优越感, 在真正进入无人区后, 矛盾与冲突逐渐显现, 这种优越感不断遭到挫败、威胁甚至颠覆。因为对于无人区来说, 他只是个外来者, 他所秉持的社会文明规则在无人区根本不适用, 毫无约束力可言, 他根本不懂无人区的生存法则, 更谈不上适应。当他用“文明手段”对卡车司机的蛮横无理和对自己的侮辱予以回击时, 欲报警却发现无信号, 最后只能屈从;以为撞死盗猎者老二,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利而毁尸灭迹;在“夜巴黎”加油时被所谓的捆绑经营逼迫得无可奈何。以上的种种, 在文明的社会里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无人区世界里潘肖所信仰的法律只是社会文明的表征, 法律已不在是人们权利、人格和自由的保护伞, 现代文明的理性秩序已被原始欲望的暴力所吞噬。“尽管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理性, 但是在处理社会关系和个人利益上总是倾向于非理性”2, 潘肖是个来自文明社会的人, 在进入无人区后, 在各种极端的处境中, 以件件离奇的事件, 不断逼近潘肖心理边缘的防线, 使他的价值观念从怀疑到转变。
3、人性转变与自我救赎
在生命没有遭到威胁, 底线没有受到冲击时, 潘肖坚信文明社会的法则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而且他是社会法则的忠实履行者。他虽然贪图名利、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但与心狠手辣、冷酷无情、视金钱至高无上的盗猎者老大, 与生活在无人区的卡车司机兄弟、“夜巴黎”一家人比较, 潘肖的良知尚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人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 具有善恶一体两面性, 在人性的深处除了怯懦、贪婪等丑陋的一面, 还有善良、认同、信任等值得肯定的一面。潘肖作为主人公他的个性转变和自我救赎是情理之中的, 有其内在原因, 到底什么才是人应该真正追求的, 这是银幕外观众和社会一直关注的人性话题, 也是潘肖在无人区旅途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他处于危险中, 他看到谎话连篇的妓女用自己始终不离手的私藏积蓄挽救自己, 随后又机智的藏匿打火机救了他一命时, 他才真正意识到无人区的生存规则以及人性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妓女的出现让潘肖看到人心的温暖, 唤醒了潘肖内心沉睡已久的人性之善, 妓女的形象为潘肖找回本真的人性提供了支点, 他选择回归, 选择用良知去拯救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生命。潘肖作为主人公他的人性在无人区完成了蜕变, 妓女的善良、令人窒息的凶残事件、极端的环境, 才使他真正实现了自我的改变并开始自我救赎。此处他被塑造成一个西部英雄形象, 骑着马拿着有现代文明象征意义的导航去解救人质。当潘肖真正现身在盗猎者和鹰隼商贩面前时, 人性中的善良才完全占据了他内心的全部, 他才彻底放弃了人世间的名利, 而后他巧妙地运用离间计为自己和妓女争取生存时间, 最终用火结束自己的生命, 保全了妓女的性命, 让妓女成功逃脱了无人区, 使人性中的温暖得以永存, 他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惩恶扬善, 真正的实现了自我救赎。
片尾出现了与片头相呼应的台词:“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是人会用火。”这里的火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象征着人性深处仅存的良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象征着人类的希望。影片采用单线叙事的方法, 叙述了潘肖成功完成了自我救赎, 最终印证了人和动物的不同:人除了有动物性的求食和求存的本能外, 还有善良和希望。
三、结束语
影片《无人区》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切入, 通过塑造多重人物性格特征, 运用贯穿全片的主人公单线叙事手法, 把人性极致的丑恶和本能的良知放置在虚构的“无人区”之中。通过潘肖每一次的蜕变, 每一次的选择和每一次的心理转变, 揭示社会文明遮蔽下人类本能欲望是何等不堪, 近似疯狂的抛开文明的枷锁, 他们像动物一样不择手段的追求利益, 从而引发银幕外观众对人类无意识层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傅吉元.人性缺陷与文化控制——现代危机根源探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年
[3]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