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bbc座右铭(通用4篇)
篇1:bbc座右铭
BBC的历史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 Company),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BBC虽然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但其管理却是由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负责,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其独立性。监管委员以公众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他们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斯、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女皇委任。
监管委员会下辖执行委员会,由16个不同部门主管组成,负责BBC日常营运工作,委员会主席为行政总裁,并兼任总编辑。
BBC目前经营10个电视频道和11个电台调频,及直接由英国政府出资经营以43种语言作全球广播。BBC在新闻界最为人乐道的是其严格的要求,所有制作人都要恪守BBC的工作规章:节目制作人准则,该准则对编辑和采访业务的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
在BBC建立之前,已经有很多私人公司尝试在英国做电台广播。根据1904年的无线电法案,英国邮政局负责颁发电台广播牌照。1919年,由于收到很多军队对过多广播而干扰军事通讯的投诉,邮政局停止发出牌照。于是,1920年代初期,广播电台数量骤减,越来越多人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广播电台。一个由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最终提出一个方案,BBC由此诞生。
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于1922年,由几个大财团共同出资,包括马可尼(Marconi)、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British Thomson Houston等。公司草创时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广播传输网络,以为今后的全国广播提供便利。1922年11月14日,BBC的第一个电台,2LO以中波从伦敦牛津街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Selfridges Department Store)的屋顶开始广播。次日5IT从伯明翰,2ZY从曼彻斯特也开始了广播。
1927年BBC获得皇家特许状(Royal Charter of Incorporation),由理事会负责公司的运作,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任命,每人任期4年,公司日常工作则由理事会任命的总裁负责。
1932年BBC帝国电台(BBC Empire Service)开播,这是BBC第一个向英国本土以外地区广播的电台频道。1938年,BBC阿拉伯语电台开播,这是BBC的第一个外语频道。到二战结束时,BBC已经以英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7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这是BBC国际电台(BBC World Service)的前身。
苏格兰工程师约翰·罗吉·贝尔德从1932年开始和BBC合作,尝试进行电视播送。1936年11月2日,BBC开始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电视台。电视广播在二战中曾经中断,但是在1946年重新开播。1953年6月2日,BBC现场直播伊丽莎白二世在西敏寺的登基大典,估计全英国约有2,000万人直接目睹了女王登基的现场实况。
由于受到地下电台的挑战,1967年9月30日BBC开始了BBC Radio 1电台调频,以播送流行音乐为主。1983年,BBC又第一个开播了早晨电视节目,叫做《英伦早晨(BBC Breakfast Time)》(现在不叫Breakfast Time而叫Breakfast),抢在了竞争对手的前头。
1991年BBC正式播出BBC国际新闻频道,后在1995年1月更名为BBC World。与BBC电台不同的是,BBC国际新闻频道是商业电视台,通过广告营利,这也意味着该频道不能在英国本土播出。2008年4月21日改为BBC World News。
1998年8月,BBC的国内频道也开始采用卫星播送,这么做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只要欧洲观众使用英国制造的卫星解码器,他们也可以收看BBC One(象央视一套)和BBC TWO(象央视二套)。2003年7月,BBC4号调频(BBC Radio 4)的一个新闻节目引述了一名政府官员的话称贝理雅政府在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加油添醋”,而没有按照情报机构所提供的情报准确向公众报告,以获得公众对参与美伊战争的支持。报导这一新闻的BBC著名记者安德鲁·吉利根(Andrew Gilligan)后来在一篇文章中称,贝理雅政府的新闻官阿斯戴尔·坎贝尔(Alistair Campbell)是夸大情报的幕后黑手。英国政府完全否认该项指控,英国议会决定任命独立检察官对事件进行调查。事件导致BBC与英国政府的关系恶化。在原先怀疑是BBC情报来源的英国国防部专家大卫·凯利博士自杀后,事件继续恶化,BBC和英国政府都被指责应对凯利之死负责。在独立检察官最后发表的《赫顿报告》中,吉利根和BBC高层都被指责对新闻处理不当。事件导致吉利根本人、BBC总裁和BBC理事会主席的辞职。
篇2:bbc座右铭
透视BBC网站
为迎接数字时代的`挑战,英国广播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多次对数字时代战略进行规划.重点之一就是加强网站建设和发展,使其发挥先导作用.为此,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立法活动,对该网站的公共目标、核心业务、服务准则和战略优先发展项目等都做出了详尽规定.
作 者:赵明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刊 名:中国记者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IST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篇3:bbc座右铭
一、新闻价值的内涵
在探讨新闻价值之前, 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效用。我们说某事、某物对人有或没有价值, 也就是说它有或者没有作用、效用。价值的大小也就是作用、效用的大小”。[1]在这里, 价值至少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体本身所应当具备某些属性, 另一方面, 客体的这些属性必须对主体发生作用。应用到新闻价值方面, 也就是说一条新闻, 首先其本身应当具有新闻特性, 其次这些特性应当对受众有用。这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什么是新闻价值, 长期以来, 在新闻界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标准说”, 一种是“素质说”。
所谓“标准说”, 就是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来衡量一条新闻的高下。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标准”。[2]该说以适用为基础, 结合新闻从业者的日常工作,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容易引起共鸣。但该学说也过分强调了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观,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同时, 该说还完全忽略了受众, 使得新闻价值成了“单相思”。一个很明白的道理, 一条新闻的好坏, 并不是自己说了算, 还要得到受众的认可。“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是新闻价值理论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3]显然, 该说并没有切中新闻价值的真正要害。
“素质说”。“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素质的总和。所含信息要素素质的级别越高, 新闻价值就越大”。[4]“素质说”既说明了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即事实信息———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说明了该“事实信息”应当具备“满足公众的需要”, 强调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作用。
“标准说”流于空泛, 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而“素质说”则从事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即“价值”出发, 指出新闻价值还必需满足公众的需求, 也就是应当要有“使用价值”。很显然, “素质说”要比“标准说”相对科学。我们常说, 一个具有多年经验积累的新闻从业者对某一新闻事件具有新闻敏感性, 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但这一“标准”是建立在新闻事件本身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基础之上的, 没有“事实信息”, 再好的标准也是没用的。如同一个高级记者无法把一个普通人的吃饭当作一条新闻来采写一样。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件本身所包含的事实信息, 这些事实信息的构成因素共同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
从新闻价值的“客体”和“主体”出发, 我们可以把其构成因素分为“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两方面。
“客观要素”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这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 包括:第一, 真实。真实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性。没有了真实, 新闻便无从谈起, 自然也就没有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中, 这是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 其它的一切因素都要以此为基础。这个看似极其简单的道理, 却一再被人为地忽略, 就连BBC那样的公司也不例外。第二, 新鲜。又叫“时新”, 也就是“时效和新鲜”。人们对新闻的重视程度, 与新闻事件的新鲜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新鲜, 才会关注。如果一条新闻受众早已知晓, 即新闻对于受众来说, 没有“新鲜感”, 这样的新闻即使很重大, 也没有新闻价值。“9·11”事件, 可谓是震惊世界的大事, 但如果现在没有新的发现而简单地重播当时事件发生的情况, 受众只会认为是“旧闻”了。
然而, 一个“事实信息”仅具有“真实”和“新鲜”这两个“客观要素”并不一定能成为新闻, 它还必须要具备一些“主观要素”。所谓“主观要素”是指在“客观要素”的基础上, 受众对新闻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它包括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主观要素是可变的。但它同时是建立在客观要素的基础之上, 没有客观要素, 主观要素也就不存在了。新闻的主观因素包括:
(一) 重要性, 是指“事实信息”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越大, 新闻价值越高, 反之, 新闻价值就越小。这里不仅仅是在国家或国际中发生的“大事”具有新闻价值, 有时一件小事因为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 也会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如物价涨跌、天气情况等。
(二) 接近性, 指新闻“事实信息”与受众的接近程度。
距离越近, 新闻价值越大。这种接近, 既包括地理上的空间距离, 也包括利益、兴趣、年龄等方面的心理距离。如果一家地方报纸报道其它地方的普通车祸, 受众可能会蛮不在意, 因为全国发生这样的事太多了。但如果是报道自己的城市里发生的车祸, 则受众就会更关心点, 当然也就更具有新闻价值。这是空间上距离的接近性。对于股民来说, 股票的涨跌可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而非股民则可能认为是枯燥无味。这是心理距离。
(三) 趣味性, 就是受众对新闻“事实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简单地说, 一条新闻越有趣, 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近几年, 社会类新闻方兴未艾, 从湖南卫视的《今晚》到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F4大搜索》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些新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时政新闻那“铁板一块”的僵硬面容。
三、BBC新闻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英国广播公司 (BBC) 成立于1922年, 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它以“报道教育、娱乐等节目来服务、丰富大众的生活”为己任。 (Our m is s ion:To e nrich pe ople’s live s w ith program m e s and s e rvice s that inform, e ducate and e nte rtain.) [5], 并把“独立、公正和诚实”奉为新闻价值的信条。 (Our values:Trus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BBC:w e are inde pe nde nt, im partial and hone s t.) [6]“独立”意味着“自由”, “公正和诚实”意味着“真实”。这也正符合了“英国当代新闻理念是以新闻自由为核心”[7]的观点。然而, 当我们观看《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后, 却发现这些都是“真实的谎言”。
《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是BBC精选了自1953年至2004年50间的电视新闻, 它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 选辑了当时主要的新闻事件, 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生活、娱乐、医疗的各个方面。从中, 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 也可以体会到BBC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一家媒体机构在对新闻事业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然而, 作为一家“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 (It is a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 established by a Royal Charte r and funde d by the lice nce fe e that is paid by UK hous e holds.) [8], BBC的新闻价值观并不完全体现其“独立、公正和诚实”, 而是有其明显的阶级烙印。总体而言, BBC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主观因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有时主观因素大于客观因素。
(一) 从内容方面来看, BBC所辑取的新闻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 有一定的阶级倾向性, 并没有做到自身所标榜的“公正、诚实”
几乎没有哪个传播机构不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新闻媒介都是那些握有政经权力者的代理机制。报纸、杂志及广播工作者并非独立自主的, 虽然他们有独立运作的能力。”[9]BBC自然也不例外。从《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比如说对于中东地区战争的报道和冷战期间的报道, 很明显, 都是偏向美国和英国的。在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军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时, BBC这样说道:“伊拉克对科威特的轰炸, 让我们感觉这不是真正的战争, 却是像玩视频游戏一样, 地面上的情况让人恶心, 布什总统看到这些画面, 决定制止这场战争”。这种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显然是不真实的。美国及其盟军可以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武力干涉, 从南联盟、伊拉克到现在的利比亚, 无不显示出其在冷战之后大国的大棒政策。但BBC却厚颜无耻地对其冠之以堂皇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理由。这是西方强国的强权政治的理由。
我们说, 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真实”, 没有“真实”, 新闻也不再是新闻了。然而, 英国媒体这种对于事实的刻意歪曲, 并非偶然, 有时甚至可以虚构或捏造。1990年在北约盟军对伊拉克动武前, BBC播出一条一个15岁的科威特小女孩讲述萨达姆军队残暴杀死婴儿的新闻, 用以说明萨达姆和伊拉克人民是邪恶的。但不到两年的时间, 真相就大白了, 这条新闻是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那个女孩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 为了表演更精彩, 她还接受过专门培训和彩排。当此事被揭露出来后, 战争已经以北约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再也无关紧要了。[10]
在《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政府“党同伐异”的政策对BBC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英国的同盟国美国, 几乎每一任的总统都会提到, 从肯尼迪到尼克松再到里根等, 报道每一位总统, 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之情。如对于肯尼迪, 报道不惜花费很大的笔墨来进行渲染。首先, 是肯尼迪就任总统的同期声, 然后是通过与赫鲁晓夫的“激烈交锋”, 展示其“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 最后通过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再次提升其光辉形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对于美、英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报道则偏颇有加。上面提到的肯尼迪总统, 就是通过与苏联赫鲁晓夫一正一反的对比来进行褒贬的。说肯尼迪是“年轻的理想主义者”, 而赫鲁晓夫却是“年老的共产党老板”。非洲的饥民在镜头里只是一晃而过, 即使是以十万为单位的死人也没什么报道的价值。入选《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的新闻都是很简短的, 一般只有十几秒到几十秒, 如报道巴黎出现鼠疫, 人们用瓦拉杀菌进行防疫这么一件大事时, 仅用37秒, 在报道中国和越南停战时, 更只有13秒, 可谓是惜墨如金。但在报道美国、英国的领导人时, 却是出奇的慷慨。肯尼迪总统的新闻用了1分20秒, 即使是“玛格丽特公主访问兰开夏”这么一件小事, 也用了28秒, 是中越停战的2倍多。
(二) 从表现形式上来, 《选辑》的新闻是经过精心策划并加以重新包装, 由此而更加明显地凸显其阶级性
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选辑》里有关美国、英国的新闻数量远大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新闻。我们以《选辑》里的头尾两个十年的新闻为例。
从表中,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里的新闻都围绕英、美两国而选辑的。作为自称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BBC报道的范围决不会仅限于英、美两国, 她同时还会关注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以2001年6月18日BBC网站的新闻为例。这一天, 在BBC网站首页, 共有10篇可以直接阅读而非二次链接 (即无需点击) 的新闻, 分别为叙利亚1条、美国2条、日本1条、南朝鲜1条、希腊1条、印度尼西亚1条、摩洛歌1条、危地马拉1条、英格兰1条。内容确实遍及世界各地。但《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里的新闻却是如此的偏颇, 自然地反映了BBC的意图。
另一方面, 在一条新闻与另一条新闻之间的衔接过渡处, 《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总是用褒已抑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进行连接。《BBC风云50年新闻精选》并非是一条一条独立的新闻简单拼凑而成, 而是以记录片的手法, 通过再加工, 把这些新闻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重新组合”, 也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的。在报道古巴导弹危机后, BBC说道“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输了, 但他们在太空竞赛中赢了”, 这句话看似在赞美苏联, 其实这是为了引出美国“加加林太空行走”这一新闻事件, BBC又说道:“这位美国首位太空宇航员, 受到了跟苏联宇航员类似的巨大荣耀。但是不同的, 这不仅仅是在国内, 而且在全世界”。在报道“阿道夫·艾希曼被判处绞刑”后, BBC说道:“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正义并不都是采用这么文明的手段”, 之后就是“南非日益激化的种族矛盾”的新闻了。就连在报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性丑闻时, 还是用了“克林顿连任两届总统后, 他仍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民主党人”这样的语句加以赞美。
真实是新闻价值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 但BBC对此却不仅漠然视之, 而且公然造假。这并不是说明BBC等西方媒体不知道这个道理, 相反, 它们更经常的是以“独立”、“公正”、“自由”的卫士面目出现, 在实践中围绕自身的价值理念推行双重标准。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社会责任论”, 要求新闻传播要“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11]所以, 当新闻价值理论与实践出现矛盾时, 西方传媒机构就会以维护作为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代表者并体现出其利益。近年来, 从“9·11”后的“反恐”到伊拉克的“倒萨”, 新闻传播者高度的“舆论一致”, 同样也说明了西方媒体对新闻价值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4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403.
[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8.
[4]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97.
[5][6]BBC官方网站.[EB/OL].http://www.bbc.co.uk/aboutthebbc/purpose/.
[7]仇东方.英国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以“9.11”报道为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4.
[8]BBC官方网站.[EB/OL].http://www.bbc.co.uk/aboutthebbc/purpose/what.shtml.
[9]美国.阿特体尔.权力的媒介[M].黄煜, 裘志康,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336.
[10]仇东方.英国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以“9.11”报道为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95.
篇4:bbc座右铭
霍洛维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在他的成功后面,也有长时期离开音乐舞台的人生低落阶段。霍洛维茨于1989年11月5日逝世后,世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许多媒体引用了英国评论家内维尔·卡达斯(Neville Cardus)的赞语:“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钢琴家。”但对霍洛维茨褒贬不一的说法也一直存在,钢琴大师里赫特就曾称他是“头脑简单的伟大钢琴家”。而作为一个男人,他又被认为性格古怪、傲慢而又愚蠢无趣。霍洛维茨是结了婚的,但众所周知他有同性恋倾向。霍洛维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钢琴家只有三类,同性恋、犹太人和水平拙劣者。”而他自己正属于前两类。当他在1933年秋宣布自己准备结婚时,了解他的亲友们都感到诧异,而这新娘还是托斯卡尼尼的女儿万达。面对阿图尔·鲁宾斯坦同样的惊讶,霍洛维茨坦言:“对于女性我不知该做些什么。”这段婚姻虽然一直维持到霍洛维茨去世,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实际上两人早已分居,其间还爆出了万达与霍洛维茨的弟子钢琴家拜伦·贾尼斯(Byron Janis)的绯闻。失去万达是霍洛维茨的不幸,他也接受过同性恋心理治疗。虽然人们都认为霍洛维茨是个同性恋者,但并没有关于他在这方面行为的具体记载,所以也可以说霍洛维茨是与钢琴结了婚。“如果人们知道霍洛维茨在钢琴上表达的是什么,也许不会再让他上台演出。”美国钢琴家威廉·卡佩尔如是说。但无论如何,霍洛维茨在全世界受到欢迎。1989年11月1日他最后一次录音,四天后逝世。
新发现的梅西安的钢琴曲《阿尔卑斯山啭鸟》(La fauvette passerinette)2013年11月将由钢琴家彼得·希尔在英国首次演出。这首十五分钟的乐曲写于1961年,作曲手法类似梅西安以钢琴来表现各种鸟鸣声的著名套曲《鸟》(Catalogue d’oiseaux)。数年前,希尔为了准备演奏《鸟》,赴巴黎研究这部作品的原始版本,在梅西安档案的一批影印件中意外发现了《阿尔卑斯山啭鸟》的手稿,乐谱下端还有作曲家所留“抄谱”字样,因此可确定该曲已经完成。这首乐曲中对鸟鸣声的描绘比较简单,据研究,很可能是作曲家当时因另有管弦乐作品委约而终止了该曲的进一步创作。
今年值世界著名的西方古代音乐演奏团体——英国古乐学会(Academy of Ancient Music)成立四十周年。该团体由指挥家、羽管键琴演奏家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于1973年创立,学会名称来源于1726年创立的伦敦声乐、器乐作品表演和研究协会,专门致力于早期音乐的演奏。英国古乐学会是当代古乐演奏的先驱。最初他们认为早期音乐曲目没有必要反复地演奏,但当他们演奏了巴赫、海顿、莫扎特之后发觉这些音乐之间其实区别很大,从而受到启发。1981年,学会推出了莫扎特交响曲全集,结果在音乐世界引起轰动,要知道莫扎特的音乐是人们心中的圣地,以新的演释方式获得认可实属不易。首战告捷,Decca公司立即对他们委以重任,学会为了扩大曲目,专门向音乐学家咨询,请来了在诠释古乐方面有经验的贾普·施罗德(Jaap Schroder)领导乐队,可谓前途一片光明。霍格伍德表示:有些作曲家是由于现代古乐的演奏才为人所知。排练拉莫及其他法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乐队作品,所需时间比一般曲目要多得多;而且随着人们欣赏要求的提高,演奏像亨德尔歌剧这样的剧目,不使用古乐器是不行的。如今,这个乐团已经访问过许多国家(2011年曾来上海在上海音乐厅演奏《勃兰登堡协奏曲》),录制了大量高水准的唱片,也获得过许多大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古乐演奏团之一。现有古代音乐作品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现任音乐总监理查德·埃加(Richard Egarr)的领导下,英国古乐学会正努力做到将每一部作品都演奏得更好。
相关文章:
田家寨小学消防安全职责02-10
旅游度假区年度爱国卫生工作方案02-10
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02-10
危化品企业02-10
控制标准的要求02-10
消防责任人职责02-10
小学宿舍消防安全责任书02-10
安全责任书安全员02-10
安全用电责任制度02-10
安全责任书或安全承诺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