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古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赏析

关键词: 结庐 人境 饮酒 首诗

陶渊明古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赏析(通用3篇)

篇1:陶渊明古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赏析

【作品介绍】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原文】

篇2:陶渊明古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词句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篇3:读《饮酒·结庐在人境》随想

诗的前四句用清丽淡雅的语言概括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与满足, 将诗人的生活志趣和人生态度和盘托出。“心远地自偏”, 作者在精神上、心灵深处, 已经对争名夺利的世界淡远、超脱、漠然, “心远”的天空澄明辽远。平淡纯美、质朴自然, 言约意丰。

中间四句写景状物, 诗人用平淡的叙述, 不假雕饰的语言, 摹画出一幅淡远幽雅的自然图景, 把主观情感的抒发承载于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

“诗言志”, 靠的是形象。形象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 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不同物象会寄寓作者不同的情感, 甚至同一物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甚或在同一诗人笔下, 也会因作者的处境、主观情感的不同而承载不同的情感。在历史长河中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物被感情化为物象后, 具有稳定的承载意义, 此谓意象。陶渊明的大部分诗歌都采用了寄托和象征的艺术手法, 其笔下的鸟、菊花、松等, 都寄寓了其主观情绪, 展示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诗歌中的“南山”出现频率比较高, 诗人如此钟爱它, 不可能仅仅是实指一座山, 也应该有所寄托吧。通行的注释“南山”即庐山。沈从文的文章《“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 (生前未发表) 则认为南山指“商山四皓”。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更有道理。若“南山”是用“南山四皓”之典, 则更能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南山四皓先是避乱远祸, 隐居商山, 后有出山辅政之举, 故陶渊明视其为圣贤。“南山”为虚, 是一种精神和象征, 就与作者的心境、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 营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画面, 给人以浮想联翩的余地,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若把“南山”坐实为庐山, 就失去了原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东篱采菊之时, “悠然”地“见南山”。这看似“悠然”的生活, 其实并不悠然、惬意。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想, 而是有“真意”的, 这“真意”是什么?需在“南山”里追觅。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官至大司马。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敬慕曾祖的功业, 年轻时就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重振家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他一次次出仕。但魏晋时期, 社会动乱, 政治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他, 不得不去危图安, 隐居田园。尽管田园幽静恬美, 生活闲适惬意, 在心灵与生活上, 找到了自己的栖止之所, 但在他的心灵深处依然跳动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的思绪。想“大济于苍生”却又不愿屈从流俗, 想清高自守却又难舍济世情怀。陶渊明在仕与隐、美好的田园与丑恶的现实中徘徊、挣扎, 在“悠然”中追忆往事, 在温馨的夕阳中, 孤独与幻灭、失落与感伤油然而生。我们在品读陶渊明作品时, 觉得陶渊明在优美闲适的田园生活中, 该是多么悠闲惬意啊!但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痛苦, 心灵的撕裂, 又有谁理解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山林、夕阳、飞鸟、秋菊、东篱构成了一幅天然优美、自然静谧的田园图画, 作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山气”是作者心中的一片澄明之气, 而“飞鸟”回归于此佳趣横生的“山气”中, 正暗示着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呼应共鸣, 浑然一体。而且飞鸟早出晚归, 远近觅食, 有困顿劳碌疲惫紧张, 也有安顿休息轻松愉悦, 该去则去, 该回则回, 一切顺其自然。那飞翔的鸟儿寄寓着作者渴望不拘世俗、自由自在的心灵!作者感受自然, 参悟人生, 豁然开朗:那份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自己的真正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才是自己的真正归宿。诗人陶醉自然, 物我两忘, 人格获得了独立自由与发展, 痛苦不安的心灵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宁静与慰藉。诗人似乎进入了一种神情恍惚、虚无缥缈之境, 与作者心目中若隐若现、若影若幻的“南山”, 共同传达出一种玄远、高渺、朦胧的老庄哲理, 令人咀嚼不已、回味无穷, 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七一专题研讨发言稿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