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气纵横?逸兴遄飞

关键词:

豪气纵横?逸兴遄飞(精选2篇)

篇1:豪气纵横?逸兴遄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宋玉,他是屈原的学生,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xuè)寥(寥,旷荡空虚的样子)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雨水止住)而水清。”此赋一出,后之文人受其影响,写到秋天,大多染上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样的诗在唐诗中俯拾即是: “青枫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张渭《辰阳即事》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即思悲翁,古乐府曲名)。” ――王维《奉寄韦太守陟》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司空曙《题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凡此种种。诗人往往以秋天萧瑟之景,或抒家国之恨,或发身世之感,或叹别离之苦,或写无端的闲愁。在思想意蕴上虽有高低之分,但悲秋的情调是相同的。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可能作于被贬谪巴蜀时期。它在古往今来众多的咏秋之作中独树一帜。诗人一洗前人悲秋的滥调,而赋予秋天一种明朗向上的格调。面对凄冷的秋天,诗人豪气纵横,逸兴遄飞(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可以说这两首诗是催人奋进的乐章,是志士励志的高歌。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感染并激励着我们。 第一首写秋气,即秋之神韵风骨。首句用宋玉《九辨》句意。寂寥,寂静虚空。一悲字点明古人对秋天的总体感受。二句将前人的悲秋之情一笔抹倒,写出诗人对秋天的独到看法。朝,天,日。如今朝、明朝之朝即此意。春朝,春天。三、四两句是名句,是两首诗的精华所在。排,推开。碧霄,蓝天。面对着清冷的秋天,作者没有写“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也没有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晴空上的一只凌云飞起的鹤,借鹤比拟象征,托物言志。“一”字写其孤独,象征诗人处境的孤立无援;而“排云上”突出诗人永不低头、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只卓尔不群展翅凌云的鹤,不仅把诗人的视线引向蔚蓝的天空,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诗情,大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和气概。 第二首诗借写秋色进一步突出秋的风骨。首二句写秋色之美:山明水净,白露为霜。许多树的叶子深红浅黄错杂,五彩斑斓。后两句由秋色引出秋气之清。嗾,sGu,教唆,指使。谓予不信,请君试上高楼体会一下,这种清凉之气会沁人心脾,直入骨髓,让人头脑清醒,心绪平和。而不像万物萌生百花盛开蜂喧蝶闹的繁盛春日让人想入非非,轻浮张狂,忘乎所以。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为什么能独树一帜,很值得我们深思。南宋大诗人陆游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过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他说:“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艰险外备尝,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邦家志忠孝,人鬼参幽冥。感慨发奇节,涵养出正声。”(《剑南诗稿》卷十八《感兴》)又说:“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诗由此出,而欲追古人之逸驾,讵可得哉?”(《渭南文集》卷十四《方德亨诗集序》)。综观陆游这些话,他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出好诗,仅靠才能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有一定的涵养。不仅要刻苦地向书本学习,还要在实践中磨砺,观察自然山川,了解风土人情,体验并参透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经受各种各样的艰险磨难,而且更要有一种“气”来驾驭,亦即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政治理想的指导,否则,要想赶上古人是不可能的。 刘禹锡生活的年代正值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而日趋衰败之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集团中的各种矛盾都在激化,民生凋敝,社会**。刘禹锡有着朴素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和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到巴山蜀水僻远荒蛮之地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艰难困厄中,由于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乐观的个人品格的支撑,他没有自甘沉沦,而以暂时蒙尘的宝剑以自况,在人生的“砥石”上时时磨砺自己的志节,写下了许多富有战斗精神的诗文来。这从他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再游玄都观》等诸作中都可以看出。可以说《秋词》二首与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诗言志”,诗人正是通过这两首小诗,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昂扬的斗志和高尚的节操。 《秋词》二首是以议论为主的小诗。议论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并与写景紧密结合。议论是诗的贯穿线,是写景的纲;而写景又是议论的张本。没有写景,议论难免流于空泛,缺少动人的艺术力量;没有议论,写景则会变得没有思想,苍白无力。我们不妨把《全唐诗》中所选的另外一首同题之作拿来比较一下,便会看出其中的端倪来。这首《秋词》是南唐集贤殿学士徐锴所作。其诗云: 井梧纷堕砌,寒雁远横空。 雨久梅苔紫,霜浓薜荔红。 这是一首即景诗,动静结合,色彩浓艳,写深秋景象颇为形象生动。但仅此而已。诗中缺少“比兴寄托”,即陆游所说的“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写景而写景,缺少思想,内涵单薄,诗味不足。这样也就缺乏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所以这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两相比较,其中的高下优劣,不言自明矣。

篇2:豪气纵横?逸兴遄飞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 名字叫宋玉, 他是屈原的学生, 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 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 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 (xuè) 寥 (寥, 旷荡空虚的样子) 兮, 天高而气清;寂寥兮, 收潦 (雨水止住) 而水清。”此赋一出, 后之文人受其影响, 写到秋天, 大多染上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样的诗在唐诗中俯拾即是:

“青枫落叶正堪悲, 黄菊残花欲待谁。”

——张渭《辰阳即事》

“寒塘映衰草, 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 顾景咏悲翁 (即思悲翁, 古乐府曲名) 。”

——王维《奉寄韦太守陟》

“霜景催危叶, 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 零落旅人同。”

——司空曙《题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凡此种种。诗人往往以秋天萧瑟之景, 或抒家国之恨, 或发身世之感, 或叹别离之苦, 或写无端的闲愁。在思想意蕴上虽有高低之分, 但悲秋的情调是相同的。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可能作于被贬谪巴蜀时期。它在古往今来众多的咏秋之作中独树一帜。诗人一洗前人悲秋的滥调, 而赋予秋天一种明朗向上的格调。面对凄冷的秋天, 诗人豪气纵横, 逸兴遄飞 (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 。可以说这两首诗是催人奋进的乐章, 是志士励志的高歌。千年之后的今天, 依然感染并激励着我们。

第一首写秋气, 即秋之神韵风骨。首句用宋玉《九辨》句意。寂寥, 寂静虚空。一悲字点明古人对秋天的总体感受。二句将前人的悲秋之情一笔抹倒, 写出诗人对秋天的独到看法。朝, 天, 日。如今朝、明朝之朝即此意。春朝, 春天。三、四两句是名句, 是两首诗的精华所在。排, 推开。碧霄, 蓝天。面对着清冷的秋天, 作者没有写“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也没有写“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晴空上的一只凌云飞起的鹤, 借鹤比拟象征, 托物言志。“一”字写其孤独, 象征诗人处境的孤立无援;而“排云上”突出诗人永不低头、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只卓尔不群展翅凌云的鹤, 不仅把诗人的视线引向蔚蓝的天空, 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诗情, 大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和气概。

第二首诗借写秋色进一步突出秋的风骨。首二句写秋色之美:山明水净, 白露为霜。许多树的叶子深红浅黄错杂, 五彩斑斓。后两句由秋色引出秋气之清。嗾, s Gu, 教唆, 指使。谓予不信, 请君试上高楼体会一下, 这种清凉之气会沁人心脾, 直入骨髓, 让人头脑清醒, 心绪平和。而不像万物萌生百花盛开蜂喧蝶闹的繁盛春日让人想入非非, 轻浮张狂, 忘乎所以。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为什么能独树一帜, 很值得我们深思。南宋大诗人陆游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过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他说:“饱以五车读, 劳以万里行。艰险外备尝, 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 杂错而交并。邦家志忠孝, 人鬼参幽冥。感慨发奇节, 涵养出正声。” (《剑南诗稿》卷十八《感兴》) 又说:“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 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 气不足以御之, 淫于富贵, 移于贫贱, 得不偿失, 荣不盖愧, 诗由此出, 而欲追古人之逸驾, 讵可得哉?” (《渭南文集》卷十四《方德亨诗集序》) 。综观陆游这些话, 他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出好诗, 仅靠才能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要有一定的涵养。不仅要刻苦地向书本学习, 还要在实践中磨砺, 观察自然山川, 了解风土人情, 体验并参透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 经受各种各样的艰险磨难, 而且更要有一种“气”来驾驭, 亦即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政治理想的指导, 否则, 要想赶上古人是不可能的。

刘禹锡生活的年代正值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而日趋衰败之时,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统治集团中的各种矛盾都在激化, 民生凋敝, 社会动乱。刘禹锡有着朴素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和进步的政治理想,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 他被贬到巴山蜀水僻远荒蛮之地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艰难困厄中, 由于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乐观的个人品格的支撑, 他没有自甘沉沦, 而以暂时蒙尘的宝剑以自况, 在人生的“砥石”上时时磨砺自己的志节, 写下了许多富有战斗精神的诗文来。这从他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再游玄都观》等诸作中都可以看出。可以说《秋词》二首与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诗言志”, 诗人正是通过这两首小诗, 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昂扬的斗志和高尚的节操。

《秋词》二首是以议论为主的小诗。议论有感而发, 有的放矢, 并与写景紧密结合。议论是诗的贯穿线, 是写景的纲;而写景又是议论的张本。没有写景, 议论难免流于空泛, 缺少动人的艺术力量;没有议论, 写景则会变得没有思想, 苍白无力。我们不妨把《全唐诗》中所选的另外一首同题之作拿来比较一下, 便会看出其中的端倪来。这首《秋词》是南唐集贤殿学士徐锴所作。其诗云:

井梧纷堕砌, 寒雁远横空。

雨久梅苔紫, 霜浓薜荔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北大纵横分析报告 下一篇:北大纵横岗位评价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