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孤独的对抗者(精选三篇)
孤独的对抗者 篇1
1“六爷”人物对抗的解读
1.1亲情救赎:六爷与晓波的对抗
影片通过父亲解救儿子晓波这一条主线索展开叙事,在影片中,六爷年轻时因为打架斗殴进了局子,但此时正巧老婆出车祸去世,这一心结被儿子深深地记在心里,童年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他恨透了父亲的玩世不恭。儿子对六爷一副疏离冷漠、爱恨交织的表情,电影刚开始时,他是一个不孝顺的儿子;电影半段道出了他对父亲一直心怀恨意的原因。一个看遍人世百态的“老炮儿”在儿子面前假装镇定自如,其实心中对儿子的愧疚无法用言表,只能靠行动挽救。他这是对父子俩关系的挽救,对亲情的救赎,是父爱伟大的表现。
1.2时代对峙:六爷与小飞的对峙
影片展现出来的是两个时代“炮头儿”的对峙,时代的变化使“小炮”猖獗,“老炮”没落。在影片中,这两种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飞属于新时代下的“小炮儿”,依靠家庭的财力和权利在社会上称霸,人称“三环十二少”,而“老炮儿”依靠当年对朋友的仗义和拔刀相助的魄力受到拥戴。现如今,“老炮儿”那个年代的朋友们只顾自己利益遇事便躲不愿惹祸上身,而“小炮儿”的朋友因为小飞的身份吸引富二代、官二代的跟随。为了救出儿子,六爷叫来昔日的老哥们儿重出江湖,与高官权势来场“时代对峙”。
1.3道德拷问:六爷与话匣子的纠缠
六爷在那样一个意气风发荷尔蒙爆棚的年纪里,这种性情的人最容易吸引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所以话匣子16岁便认定了六爷,六爷遇难时二话不说拿出压箱底的钱帮六爷渡过难关,直到如今话匣子也没有名分。作为“情妇”的话匣子,无怨无悔地与六爷相伴三十多年,六爷虽然不承认她的身份,却把她当成最亲的人。按道理来讲,六爷应该给话匣子一个名分,但六爷却没有这样做,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伦理的抨击和道德底线的拷问。
2“六爷”生存之道的解读
2.1对现实的屈服
“人的出生是既定的,所以人没有选择是否活着的权利,但是怎样活着却是每一个人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又展现了人物类似的生存困境。”[1]影片交代六爷的成长环境,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状态,但生存状态将面临无法预知的生存困境。在向洋火儿借钱的时候,六爷说人都有点背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也在暗示自己目前状态确实不如以前,体现着对现实的屈服和无奈的反击。
2.2对身份的认同
电影里的“老炮儿”是一身正气、保持自尊、谨守规矩的江湖人,但这样一个从前风光无限的“老炮儿”如今却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靠杂货铺的收入艰难维持生计,虽然他心中有千万分不甘心,但在残酷现实的打压下无计可施。在社会环境下,他在生存过程中逐渐明白世道改变了自己。“小老百姓”一词里体现六爷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他自知自己毫无背景,作为小老百姓,他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只能依靠法律手段。
2.3对健康的轻视
六爷明知道自己是心脏病患者,但却不听医生和话匣子的劝说,他不相信西医甚至逃离医院做自己认为该办的事。六爷为了解救儿子没有将自己的健康放在心上,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影片中,六爷的身体出现4次红灯警报,可他却一再推迟或者说根本不愿看病。六爷的身体疾患不仅让六爷单刀赴会的行为凭添几分悲剧色彩,还让人感到震撼和惋惜。
3结语
在电影《老炮儿》中,六爷这个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某些“炮头儿”形象的真实写照,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在新时代的社会里挣扎和妥协。通过六爷和周围人“打交道”展示他与这个“小炮儿”时代的“藕断丝连”,他渴望利用身上那最后一点的“江湖仗义”让自己在最后的岁月中“风光”一回,可他最终败给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影片尽显现实社会中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馈粮 对抗孤独的日式拉面 篇2
微不足道的温暖料理
馈粮拉面源自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中国小伙子,为了爱情远渡重洋去了日本。在漫长的背井离乡的日子,小伙子将自己一分为二,一半献给了爱情,一半投入到拉面事业中。从选面、和面、饧面、溜条、出条,到选料、配料、分割、熬煮、出汤,小伙子无不精益求精,认真向老师傅求教。十年后,小伙子不仅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烹饪美食的技能。现在他拥有四个可爱健康的宝贝,同时他也将这些年精心研究的豚骨拉面带回了中国,希望能够将这一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中国人。故事虽然很简单且普通,但细想起来真的很温馨。幸福的原因是男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收获了爱情,并且他们有着人人向往的“事业爱情双丰收”。一个美好的故事,赋予餐厅一个精致的灵魂,牵动无数追求爱情的人们,为了尝到这一幸福的果实而纷纷前往一试,渴望从中得到些许感染,用微不足道的拉面,温暖那些孤独的心。
馈粮的这种营销理念其实源自日本极其风靡的温暖料理理念。在日本的很多拉面馆或居酒屋,吃的东西,从菜单上平淡无奇的名称上来看,无非是拉面、沙拉、鸡皮、银杏、香菇之类的寻常食物。但从迷恋拉面馆、串烧屋的人的角度看,一串闪耀着金子般光芒,微微泛着油光,肥腴得当,洒着七味辣椒粉和柠檬汁的香脆可口的鸡皮串,绝对和普通的鸡皮是两回事。而一碗拉面里的面条、叉烧、鸡蛋、海苔、蔬菜,绝对和方便面不是一个感觉。它们都是微不足道的温暖料理带给人们的感动。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馈粮的老板张橙风是刚刚显露头角的新生代餐饮人,他和另外一个“80后”小伙子带领一群“80后”和“90后”年轻人创业打造的新生代餐饮品牌风林火山,从风林火山牛板筋火锅到风林火山一家专门吃肉的店,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迅速扩张,连开多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商源源不断的涌来,其扩张速度令很多老一辈餐饮人深感不容小觑。如今,张橙风携新品牌馈粮再次猛烈来袭,再次显示了其打造、策划餐饮品牌的优势。张橙风提到:“之所以选择开辟新战场,是因为风林火山的品牌已经做了四年,我们深感大家对他的喜爱程度在逐渐下降,而且风林火山的局限性也很多,大家一直认为风林火山就是一家吃牛板筋火锅的店,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难扭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不如控制它的发展速度,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开辟新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才有了馈粮这个品牌。”
与经营风林火山的亲力亲为不同,此次推出馈粮品牌,张橙风更多是担任了投资人的角色。“我们现在就是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找真正懂餐饮的人来管理,找真正有手艺的人负责出品,我们自己团队的长处其实是在宣传、策划方面,那么我们就集中精力做宣传、策划。”这是很多“80后”餐饮老板对于餐饮经营的深刻理解,他们不再像老一辈餐饮人一样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他们更喜欢找到一个合适切入口,打造一个全新的空间,然后让专业的人去经营。这是新时期,年轻餐饮人赋予餐饮行业的新理念。
贾政——一个孤独的正统者 篇3
一、一个正统主义者
贾政曾经做过一个“砚台”的谜语, 内中有句:“身自端方, 体自坚硬。” (22回, 下引《红楼梦》原文皆出自《红楼梦》庚辰本, 不一一注明) 《红楼梦》中的谜语往往“和人物形象相吻合”[3], 在作者心目中, 贾政就是如砚台般“端方”。他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接受了儒家的科班教育, 加之“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 悉皆才技之流” (18回) , 算得上是贾家“一个忠实正统主义者”[4], 是一个最标准意义的读书人。在妹夫林如海眼中, “其为人谦恭厚道, 大有祖父遗风, 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3回) , 所以, 当林如海想推荐女儿的老师贾雨村的时候, 毫不犹豫迈过了地位更高、世袭荣国公的大舅兄贾赦, 直接选择了他。贾政也果然不负所托, 不仅为雨村推荐官职, 而且就此和雨村结为好友, 大观园题咏的时候, 贾政是惦记着“将雨村请来, 令他再拟”, 希望雨村参加自己家的文章盛事, 而恰恰就在这次游玩中, “有雨村处遣人来回话” (17回)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一来一往中可见贾政与贾雨村平日里彼此看重, 往来不绝。贾雨村是知名的才子, 他与贾政的交好可以看做出于对贾政的了解和对林如海评价的认可。的确, 和一味好道对家中大事都可以置若罔闻的贾敬相比, 和“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 (46回) 的贾赦相比, 和“听见两个姨娘来了, 便和贾珍一笑” (63回) 内有无限隐情的贾蓉父子相比, 和国丧家丧之中偷娶尤二姐的贾琏相比, 甚至和“潦倒不通事务, 愚顽怕读文章” (3回) 的宝玉相比, 贾政都更符合封建社会的规范, 在贾府的这群老爷少爷中, 他是一位难得的正统的儒家继承人。
二、一个孤独者
贾政对贾家的这些男人们是颇有点规劝之意的, 可惜有行动而无实际收获。贾珍为可卿丧礼用了豪华棺木, 只有贾政规劝, 可他的理智在和贾珍的对可卿情感的拉锯战中, 自然出于下风。
他的亲兄长贾赦和他的思想更是格格不入的, 面对贾环所做的诗词, 贾政骂他“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 一起下流货” (75回) 。平日里不多言语的贾赦此时估计是多喝了几杯酒, 否则也不会出言冒撞, 惹得贾母疑心, 不趁头讲出那个偏心的笑话了。贾赦公然与贾政唱起了对台戏, 对他的所谓的“规矩”暗暗敲打:“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 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 可以做得官时, 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 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 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借着贾环隔山打牛, 讽刺贾政“可以做得官时, 就跑不了一个官的”, 大约贾赦不会忘记贾政官职是靠着父亲上了遗本, 皇帝体恤先臣而额外赐给的。在贾赦看来, 这个和自己一样得了父母好处才做官的弟弟天天摆出标准读书人的款儿, 天天谈什么“规矩准绳”, 是相当可笑的, 于是借薄醉微醺之机, 嘲弄他就是那“多费了功夫”“弄出的书呆子”, 甚至刻薄地说出贾政对贾环的批评失了“侯门的气概”。这看似玩笑的语言里实际上抒发了贾赦很多年来对贾政积蓄起来的不满, 是二人关系的真正揭露, 贾赦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 贾政还要对兄长规劝, 恐怕总是白费力气。
贾政在两个儿子面前, 都是不可亲近的严父形象, 宝玉对他是能躲则躲, 走路都盘算着绕开他:“再或可巧遇见他父亲, 更为不妥, 宁可绕远路罢了。” (8回) 听说贾政叫他, 全家人都为宝玉捏了一把汗:“袭人正记挂着他去见贾政, 不知是祸是福”“那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 一日不回来, 心中也替他忧虑”。 (26回) 父子关系在他人眼中恶劣如此, 可惊可叹。不仅宝玉如此, 贾政的另一个儿子贾环也是如此, 见了父亲, 则是立刻“唬的骨软筋酥” (第33回) , 在别的事情上并不投缘的兄弟两个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 却难得的一致, 当然, 这是令贾政最为尴尬的一种一致。继承了贾政这位读书人正宗衣钵的估计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儿子贾珠, 一个是贾珠的儿子他的孙子贾兰。可惜, 贾珠早逝, 贾政希望成空, 贾兰尚小, 尚不能成就气候,
在贾府中, 正统主义者贾政尴尬孤独, 寂寞独行。
参考文献
[1]任明华﹒红楼男性[M]中华书局, 2006, 41页
[2]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M]香港大公报1954年1月1日至4月23日
[3]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吉林文史出版社,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