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美学思想(精选6篇)
篇1: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尽管达·芬奇不是一位美学家,也从未提出过一个完整的、合乎体系规范的关于美本质的命题,但在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当中,却处处可以窥见其深刻的美学思想。
这里说的达芬奇的美学思想,其实应该算是艺术家的美学,讨论艺术创作的著作历来有两类。一类是作家或艺术家用来表述他们的创作思想,像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阐述的是他的艺术思想,不如说是他的艺术观,他并不标榜为美学。还有一类,例如达芬奇的《达芬奇笔记》,讲的是绘画创作和技法,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这些艺术家们的著作中的议论虽然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但是却不能说这他们是一本美学著作。似乎,美学从来是哲学家的事情,从古希腊哲学起,美学就是哲学一个组成部分。从伯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美学堂堂正正成为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我们只能说《达芬奇笔记》以及《绘画论》等著作中体现的美学思想是达芬奇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美学的自我思考。
不过达芬奇的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虽然不是系统的美学知识,达芬奇却以其中的观点作为创作指导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在其著名艺术理论著作《绘画论》中,达·芬奇高扬理性的大旗,倡导艺术应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然,艺术家应以理性为指导去反映自然,作品既要源于自然又要高于自然,这些观点实际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总纲。与此相映的是,达·芬奇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蒙娜丽莎》还是《最后的晚餐》,都无不以人性战胜神性、理性高于神权为创作思想,“艺术模仿自然”的美学信条在这些作品中均得到了完美的贯彻。
下列我们分别对他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进行简单的分析,看这两幅名作中何处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及美学思想:《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作于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的壁画,取材于《圣经》新约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复兴时期,还是之后的数百年,同名作品虽然不少见,但是只有达芬奇的这幅千古不衰,长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看重,不厌百赏。这副画中体现的构思、透视法、人物心理、多样统一的原则等方面的技巧都在他的《绘画论》有所体现。中,另外这副画中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来分布画面的原则,体现出几何的对称美,则在《达芬奇笔记》中有所体现。
身为画家的达芬奇,还具备丰富而精湛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也让达芬奇对科学和艺术有了更加理性与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绘画理论,因此,他的绘画在构图上尤为细致和精准。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因此《蒙娜丽莎》这是世界上最著名、最重要、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是达芬奇最高成就的标志。这幅画最引人注意、人们评论最多的、最能引发人想象的就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微笑,可随着欣赏者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她的微笑端庄而典雅;也有人认为她的微笑带着魅惑,还有些人认为,她的微笑透着邪气:甚至有人对她的微笑百思不得其解,而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引起人们如此丰富想象力的画像,在世上艺术珍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件。这也与达芬奇平时自觉的美学思考有着分
不开的关系。
《达芬奇笔记》没出版之前的笔记手稿非常随意,多半写在凌乱的稿纸上,没有排序,也没有编码,有的甚至是作者用左手写成的反书——达·芬奇左右手都能写字作画——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笔记的原稿无所不谈,中间往往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开头说的是天文,或者某种大自然的现象,接下去谈的却是声音的原理,往后说到的又是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的空白处„„然而正是这些即兴发挥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引导着达芬奇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作品。所以,从这里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绘画不仅需要完美的比例,也需要人内心的感触。因此,我们的创作不仅要借助于已有的美学知识,更要加上自己内心对于美的感悟,才能在那些与美有关的领域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和谐之美!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美感的作品!
篇2: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达芬南(1656~1714)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任国产税局长、进出口稽查长等职。其主要著作有成供给战争的方法和手段》(1695),《东印度贸易论集》(1697),《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1698),《造就贸易平衡中获利者的可能方法》(1699)等。达芬南深受配第洛克的影响,使其理论得以发展。他的赋税思想是围绕着国外贸易与国内生产关系而阐述的。他从贸易差额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赋税是年度收入”的一部分,即是“从土地及其收获品,然后是外贸与工艺、工业制品等在国内交易产生的总收入”的一部分(《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英文版,第251页)。他在课税原则上,主张国民经济原则和公平原则。主张税收要为谋求贸易的繁荣和国内生产的发展服务。达芬南从这一立场出发,主张施行国内消费税,认为这样可以达到公平负担。他说:“从前,赋税是以土地以及国外贸易为主要对象计算的,这只不过占英格兰整个国力的1/3,余下的2/3漏掉了。高利贷业者、法律家、工商企业家、零售商人,以及其他从人民的恶习与浪费中很容易获得利益的一伙人,对维持国家没有贡献。这伙人必须依照国内消费税,共同分担他们应分摊的那部分份额。”(同上,第62页)。他认为国内消费税具有许多优点,不过,不要扩大到生活必需品,即“适合于课征消费税的商品,仅仅是奢侈品。因为如果按征课奢侈品税的方法,贫穷人蒙受的损失乃是很少的”(同上,英文版,第66页)。达芬南还认为税收最终归由地主负担。“所有一切地租到头来还是对土地课税。于是国内消费税同直接负担税都同样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更重的负担将落在地主肩上”(同上,英文版,第77页)。他这种认为无论直接税,还是间接税的纳税人并不一定成为税负人,而最后要由地主负担的观点,起到了为地主阶级辩护的作用。其后,他在《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一书中,弄清了国内消费税的真正负担者是一般消费人,而地主阶级也是作为消费者负担的。对此,他认为国内消费税应该由商业者负担,必须对“靠劳动为生的人民以及靠技术和手工制造者为生的中间阶级、承担战争义务的国民的绅士阶级”从轻课税(《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英文版,第159页)。
篇3: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指进行各种实验观测获取数据图像, 运用归纳或者演绎方法提出理论假设。科学史学家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评论道:“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 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在此我们撇开他艺术家的身份对他的科学思想进行分析。
一、超前科学思维
黑格尔高度的评价:“他 (达·芬奇) 凭坚决探索深微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不仅比任何一个前辈都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体形态及其所表现的灵魂, 而且凭着他对绘画技巧所奠定的同样深厚的基础, 在运用他从研究中得来手段或媒介上获得的极工稳的把握。”表明达·芬奇在科学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
1、强调试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脱离试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他要求人类转向自然的研究, 作“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翻译”。“太阳底下藏不住秘密”, “真理只是时间的女儿”。主张认识自然, 必须拜大自然为师探索自然界本身的因果必然性并对自然因素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肯定。并探讨了认识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试验的方法。在不断地观察鸟类的飞行, 发挥了他的科学思维通过亲手做试验, 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得出了飞行器的构造图。达·芬奇认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践中产生, 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 便是毫无用处、荒谬的。因为实验乃确实性之母。”
其实验研究思路和方法:确定研究的科学问题—→安排几种实验, 反复地试验—→根据试验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总结出规律:为什么物体在什么原因下, 会有这样的结果。
2、重视正确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在科学领域他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认为数学是“最高确切性”的科学, 数学思维贯穿于他研究的各个领域。他利用数学知识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 找到了医学中有关心脏, 肺, 骨骼等方面疾病产生的根源, 为医学界的发展提供了一手资料。重视数学比例关系, 认为不仅数和量中, 而且声音、重力、时间和地点以及无论什么力中, 都能找得到比例关系, 因此在力学、工程学、飞行学上都有所成就。
抛弃古代那种直观性和表面性的思维方式, 试从量的方面去分析自然现象, 摆脱前人纯粹的思辨, 亲身做实验总结试验方法, 去解决实际问题, 同经院哲学关于“隐秘的质”的观点相比, 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二、科学研究方法
1、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
运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去探索宇宙和生活。维特鲁维乌斯风格人体画像中, 成功地将人体结构与数学比例结合在一起。他留下的几千页的手稿中, 每一个线条, 每一幅图画都蕴含了他的这一科学研究方法。以解剖学为例, 他不仅以完美的数学比例描述人体的结构, 也用完美的图案展示了人体器官和人体比例, 为解剖学和医学的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水平已达到了极致, 无论是科学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政治生活领域, 都在运用这一伟大的科学研究方法, 把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中来, 实现艺术发展的有效性, 科学性;科学领域也不断地采用艺术特有的创造思维, 在艺术中寻求科学的完美结晶。
2、运用经验、观察、试验
现代科学方法是建立在推理及试验两者之上的。在这个过程中, 先假定一个概念, 然后通过推理发展为试验性的假设, 这一过程叫归纳法。受技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他运用独特且敏锐的观察力践行了现代科学思想这一研究形成的过程。
他在眼睛和光学方面的研究比较专业。首先对前人有关光学和视力的研究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 找到研究弱点问题是对眼睛解剖的难度大, 解剖时会出现变形成为一堆胶质。把样品放在蛋白和水中煮, 又出现另一个问题——眼球晶体变形并使它与视网膜分离。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试验的描述:“拿出两个盘子相互平行放置……然后观察光线在通过夹在两道光线之间的水时是否能保持它在外面时的直线。并从中得出你的定理。”先有想法, 再做试验, 建立一种假设, 发展一种定理, 重复试验来验证定理。
3、非理性因素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灵感等, 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起动力、诱导、激发的作用。艺术生涯的开端处——佛罗伦萨, 这座城市给予了他绘画和思维发展的养料, 他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在米兰为公爵服务, 从事各类技术工程的建设和研究, 尤其是杀伤性的武器 (坦克、大炮等) , 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和提升。战乱期间成就较少, 只是对光学和飞行做过构想。
现代科学创新, 重要的途径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现代科学越来越注重非理性因素对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影响, 特别是灵感在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界已把非理性因素纳入科学思维体系内, 并对非理性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分析总结, 定位非理性因素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科学研究的因素。
三、余论
作为一个五百年王国中“王者”, 达·芬奇留下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是科学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对统治多年的经院哲学提出了挑战, 用行动展示试验、观察等一些科学方法, 带领人类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
现代科学界在一定程度上践行着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试验、观察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伟人——乔布斯, 可以称他是五百年后继他又一位奇才, 他的成功是熟练运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进行科技创新。他果断的性格、大胆设计猜想等非理性因素对他的成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达·芬奇科学思想的探索对现在科学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他留下珍贵的艺术作品,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但现代科学界对他留下的手稿大量研究以后, 发现他在科学、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超出他所在时代的成就, 作为五百年王国中的“王者”, 他遗留给是人更多的是其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这是科学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达·芬奇,科学思想,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蒋佩明, 陈其荣, 孙涛.世界100位科学家[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威尔·杜兰.文艺复兴东方出版社, 2003:253-289.
[3]晓玲.名人密码达·芬奇的广博与创新[M].东方出版社, 2008.
[4]胡跃生.细看达·芬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英]麦克尔·怀特, 著.列奥纳多·达·芬奇第一位科学家[M].阚小宁, 译.三联书店, 2001.
[6]丹纳, 著.艺术哲学[M].傅雷, 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75.
篇4:“达芬奇”与洋美学造假运动
“达芬奇”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爆发,其实毫无新意可言。它只不过是在讲述一个在当下中国很流行的“出口转内销”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要陈述的一些商业技法实际上早已转化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经验。但“达芬奇”制造了一个意外,在这个日益疲惫的商业时代产生了社会震惊。这是整个中国社会忍无可忍之后的情绪反弹。在商业伦理发生全面溃败的今天,人们对中国商业领域的公然造假已不厌其烦,最终出现了暴躁式的反应。同时它也为我们分析这个时代的商业造假行为提供了一个类型清晰的案例。这个案例对应于这个时代的普遍性现象就是随处可见的“洋美学造假运动”。
洋美学造假运动的现实种种
“洋美学造假”的完整表述就是:利用自产的赝品洋美学来冒充进口的正宗的洋美学。它往往从事物的命名开始,进而对事物的造型、功能和品味进行西化的模仿。这一造假运动的活跃地带发生在商业领域,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领域。在城市中心区的豪华商场,或品牌服装一条街,各种洋化品牌服装围堵了消费者的必经空间。它们的一部分产品是进口品牌,另一部分则是本土的洋化品牌。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鱼龙混杂地扎堆在同一个城市空间中,都试图向消费者传达一种与洋美学相关联的利益诉求。但细究之下,他们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洋货,更不可能向中国消费者输送出洋美学之真谛。即使是一些大名鼎鼎的进口品牌服装,也只不过是本土生产的服装经过洋美学的贴牌之后高价卖回中国。
商业的洋美学造假运动近年来还突出地表现在商业地产领域。中国传统的民居和商用建筑在过去短短二、三十年之内已被洋式砖房所替代,即使是在农村地区,这种命运同样难以避免。但是这种快速而粗糙的模仿与复制近年来广泛遭到了美学上的指责,从而陷入了视觉垃圾的美学危机之中。吊诡的是,这种危机并没有阻止中国建筑的洋化倾向,而是导致了一场更加精致的洋美学造假运动。当你在城市穿梭的时候,耳边听到的是诸如“左岸春天”、“波托菲诺”等完全“洋美学化”的地产名称,眼睛看到的则是悬挂在城市上空广告牌上的欧洲小镇风光。这种美学造假运动在不久的将来将全面渗入乡村。事实上,围绕在旅游目的地周边的商业地产,早已将这场美学造假运动带到城市之外的地区。
人们可以看到商业上的洋美学造假运动正在快速复制到各个生产和消费的领域,商家们都热衷于在家具、餐饮、旅游等等本土化产品中打上洋美学的烙印,试图以此打开消费者的欲望之门,这种行动逻辑同时也被复制到商业之外的其它领域。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学术界。近年来,各种学术机构在人力资源竞赛中陷入了“海归资格论”。一些名牌大学引进人才的基本门槛已从“博士学位”转移到“海归经历”。于是很多学者纷纷涌出国门,或留学,或访问,总之在国外溜达一圈回来就成海归派了。这是中国学术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出口转内销”。“海归”在当下中国的戏谑语境中又被称为“海龟”,它与“土龟”不同的是,浑身上下散发着洋美学的光辉。只可惜这种洋美学却是一种赝品,不但没有西方学术的永久品质,而且还败坏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独特品格。
历史源头与现实因素
洋美学造假已全面渗入衣、食、住、行等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场域,成为当下中国忽悠界的一项集体运动。这是我们在全面考察当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走向时不得不慎思的一种普通现象。发生在商业领域的洋美学造假虽然令人深恶痛绝,但我们应该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为这种造假运动寻找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源头和现实因素,而不是一味地谴责商人的拙劣品性。
历史源头:洋美学造假的最初历史形态是“拿来主义”。这是近现代中国在西洋器物文明的冲击下产生的一种历史态度。最初的“拿来主义”表现为“文化震惊”状,中国的文化精英多是将西洋器物形容得丑陋不堪,毫无美感可言,完全被动接受之。而后是“扭扭妮妮”状,对眼花缭乱的洋美学好恶交织。随着西方消费美学对中国社会的全面统治,“拿来主义”最终变成了“趋之若鹜”状,洋美学开始以品牌化的商品形态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洋美学造假运动呈现在“拿来主义”变迁史的末端。
现实因素:洋美学造假运动在当下的集中爆发,有着不言自明的现实因素,那就是商业伦理的全面溃败。当然这种表述并不是很准确。中国的商业社会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存在,在经历改革开放二+年的积累之后,才迅速发展起来。这个社会形态一开始就没有相匹配的伦理意识形态体系作支撑,因此“溃败”一词似乎无从说起。但是来自各个社会层面的声音显示,人们是在“整体道德滑坡”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商业伦理的溃败。对于这一溃败事实的理解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们对国货的不信任。但是这种不信任并没有驱策中国商业走向愤发图强,而是在神州大地上涌现了众多假冒洋品牌或化装成洋品牌的国货。
后果:中国经验的丧失
洋美学造假运动所蕴含的寓言色彩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故事:毫无节制地与西方接轨,最后在不惜一切手段的“自我殖民”中完全丧失了传统赋予我们的中国经验。洋美学造假运动以一种粗糙的方式在中国普及了外来的美学经验,却让我们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美学家谱。
近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中国经验丧失的典型案例。怪物般的大楼、现代化的交通以及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城市下水道,在当下中国城市社会中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病症。首先是传统的人居生态美学经验的丧失,它突出地表现在各地政府近年来在如何保护当地历史建筑遗产及其它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不知所措。
篇5: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这些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
篇6: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如今在这个充满利欲功勋充满竞争的社会,若想不再被世俗中各种各样的考试或求职所羁绊,不再被寂寞、空虚、浮躁填充心灵,学点庄子美学如心灵鸡汤一样,给心留一片净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然之美却在遭到人为的破坏。比如说,旅游业的开发本来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可是部分地区却以此为契机,人为的破坏自然,大搞形象工程,“真美”也是人工故作雕琢!“桃源铜仁”真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4.28和9.15旅发大会后,樊净山不再是一座山,九龙洞不再是天然的洞,它们似乎被人化了,商业化了......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庄子•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如今,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生存环境却在不断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发生,从2008年的“罕见雪灾”及“汶川特大地震”到2011年的“日本的强震”及“海啸”,这是间接的告诉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迫在眉睫,否则地球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报复人类,就像电影《2012》预测的那样。可见庄子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很强的现实意义。发展不忘自然规律。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二、相对主义美丑观
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没有美丑之分。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在我们今天看来,“美不再是美,丑也不再是丑”,人们追求营养反而被营养误,什么三鹿奶粉,什么瘦肉精啊,什么塑化剂,什么染色馒头等等,不断的涌现在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请问老百姓的健康谁来买单?商家的道德底线又何在?美有何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自然本性的人自以为是“滑头”,是“智人”,其实呢很值得人反思!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又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庄子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和美丑的相对性重在领悟重在为人所用,善于感悟,生活处处都是美,处处是生存之地。但庄子美学又远远不止这一点。
相关文章:
读美学散步有感范文02-09
禅宗美学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02-09
道教音乐美学思想与审美探析02-09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02-09
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02-09
李泽厚美学探讨论文提纲02-09
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探析02-09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02-09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