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产业分工视角看, 组织模式的差异将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产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产业主体行为, 进而影响产业运行的总体绩效[1]。对于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有关产业主体, 刘滨等[2]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研究, 认为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长迅速, 但合作社为社员和自身创造收益能力较差, 合作社的发展潜力不强, 社会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黄祖辉[3]则从产品特性视角对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进行了分析, 认为对不同产品类型合作社要有差异化的评价要求, 要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要坚持对合作社的民主控制原则。有关组织规模, 苏祝成等[4]利用回归模型和工程法等对茶园规模经济性和初制加工的EMS (最小有效规模) 做过研究。姜爱芹等[5]认为, 中国茶产业组织程度较低是制约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戴明华[6]在对中国茶产业纵向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后认为, 中国茶产业组织符合速水佑次郎的“分包”假学。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 在我国部分地区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上来看, 我国茶叶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优势, 今后茶产业的发展必然跟产业的组织结构模式联系的更为紧密。产业组织结构模式影响着产业运行绩效, 进而影响其竞争能力。组织结构模式是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变量, 研究组织结构模式与绩效的关系有利于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本文对当前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进行剖析, 比较国外主要产茶国的茶产业组织结构, 通过分析组织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试图得出我国茶产业市场组织结构与绩效一般性结论。在此基础上, 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1 国内外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分析
1.1 我国茶产业的组织结构模式
从技术角度来看, 成品茶的生产一般包括鲜叶生产、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等环节, 基本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从结构角度来看, 我国茶产业的组织模式大致可以有4种, 4种模式的运行方式各有不同。
1.1.1 公司+农户
企业对农户种植的茶叶一次性收购, 双方不签订合同, 自由买卖, 价格随行就市。除此之外, 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任何经济联系和经济约束,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茶叶交易完全是纯粹的市场行为, 双方都是各自独立的经营者和利益主体, 利益关联度小, 经营活动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往往关系不稳定, 属于松散型的利益关系。
1.1.2 公司+基地+农户
以一定数量的茶叶生产基地为基础, 实行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在这种联结形式中, 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合同, 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以契约关系为纽带进入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企业以保护价或合同价收购农户的茶叶, 保护价是双方根据平均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协商确定。
1.1.3 公司+专业市场+农户
以专业市场或专业化批发交易中心为依托, 一头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 一头联结消费中心, 通过为买卖、运销各方提供交易服务, 从而带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 达到扩大生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平台, 直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1.1.4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
以专业合作组织, 即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指导农户进行茶叶生产, 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 并完成市场规划、产品收购与加工、联系客户和贮运销售的一体化经营。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分散的千家万户弱势的农户在自愿、互利、互惠原则基础上兴办的, 盈利根据交易额大小返还于农户, 同时, 茶叶专业合作社还为社员、管理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 帮助他们树立社会公德、掌握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 增强合作意识等。
1.2 国外主要产茶国茶产业的组织结构模式
1.2.1 斯里兰卡——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 茶叶是斯里兰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该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斯里兰卡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也有2种组织方式。 (1) 以2 2家公司控制的, 生产、加工和营销高度整合的运行模式。这22家公司拥有404个规模化经营的茶场和19家茶叶加工企业。 (2) 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基础的产业链组织运行模式, 农户生产的鲜叶主要卖给茶叶加工企业, 目前这样的加工企业有330家, 其中19家附属于公司。斯里兰卡茶叶总量的95%通过科伦坡拍卖市场交易, 这也是世界交易量最大的茶叶拍卖市场。茶产业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1.2.2 日本——农户合作组织模式
日本是世界主要绿茶生产和消费国, 国内有44个府县生产茶叶, 其中以静冈县为最多, 约占日本产量的44%。日本是世界上茶叶加工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煎茶生产现已基本采用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加工工艺。日本茶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十分活跃, 进口的红茶和乌龙茶主要用于生产饮料茶的原料, 绿茶不单用来冲泡饮用, 而是广泛地用于其他食品加工的辅料。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如图3所示。
1.2.3 印度——规模化农场式经营模式
茶园的规模化与企业化经营是印度茶产业主要特点之一。印度茶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并向连续化发展。印度茶园基本实行企业化式管理, 茶叶种植园多属大公司或私人经营, 种植园经营的茶园规模一般很大。除了种植园以外, 也有少数农户经营的茶园。种植园一般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 全印度约有1200家茶叶加工企业, 加工点设在种植园的中心, 种植园规模较小的, 往往是几个种植园联合建一个加工厂, 而经营零星茶园的农户一般出售鲜叶。印度出口茶叶的销售方式主要是拍卖。印度茶叶出口的市场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2 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绩效评价
2.1“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对处于发展的初期, 既无自己的生产基地, 又缺乏足够流动资金的企业来说, 是解决原材料来源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农户来说, 可以利用公司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和管理优势, 从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化生产。但是企业和农户要付出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 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寻找对方。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任何经济联系和经济约束,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茶叶交易有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 往往存在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不稳定性。由于没有稳定的关系, 使得收购原料茶叶的规格与品质难以统一, 从而不利于保证加工后茶叶质量的一致性, 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
2.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双方以合同契约为纽带, 能够比较均衡地兼顾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交易关系比较稳定。契约形式将茶叶关联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结合起来, 但它并不改变各经营主体的独立性。由于保持了经营的相对独立性, 可避免所有权、经营权集中管理体制下的各种弊端, 因此其组织成本较其他模式低。企业由于有了比较稳定的原材料基地和比较可靠的初级农产品来源, 其经济效益的增长也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企业通过契约关系联结千家万户, 经营更为灵活主动, 降低了管理成本, 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相对减少, 获得较稳定的收入。
在以茶鲜叶为对象的交易中, “公司+基地+农户”契约性型结构模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因为茶加工技术参差不齐, 产品质量不易标准化, 因此茶叶品质和价格很难在合同中写明, 即使公司和农户建立了契约性关系, 事后的交易也将存在极高的交易成本, 或者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即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的困难, 合作企业可能实施的各种欺诈、违约、投机等行为) 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结构利益扭曲, 平均利润难以形成。
2.3“公司+专业市场+农户”模式
这是伴随茶叶生产组织小型化和农户自产自制茶叶比例增加而发展起来的组织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 凡是市场覆盖范围的所有农户都可以自由进入交易, 获取市场信息、获得生产服务并出售产品。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劣势:因为专业市场完全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调节农户生产经营行为, 所以会加剧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专业市场的发展对区位因素依赖较大, 如周边交通条件、经济带发育程度等对其制约较大。目前我国的茶叶专业市场具有初级集市式市场的一些交易特征, 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市场中间交易环节过多, 交易主体竞争地位的不对称性, 市场价格的扭曲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市场之间整合度不高等问题[7]。
2.4“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以合作组织为载体, 将农户和市场联结, 在保持家庭经营独立性基础上, 通过合作获取增加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自加工和营销的规模经济;通过产前和产后延伸, 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增值性收益;提高农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利于形成农户利益自我保护机制。一些茶园田间作业、茶叶加工和营销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性, 这是茶叶生产农户建立合作组织的基础。
2.5 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 隐含着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诱导组织主体不同的经济行为, 最终导致经济组织的不同绩效。同一组织模式在不同的资源环境下, 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模式绩效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模式安排所导致的对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行为预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 通过设计不同的风险分担机制, 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组织绩效的激励结果。我们选取制度结构、公司与农户的关系、公司内部等3个因素作为分析指标, 来评价上述4种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 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 结论与建议
结构权变理论认为, 组织结构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而达到最优的组织绩效[8]。前文已经对当前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的运行方式、优缺点进行了深度剖析, 并比较了国外主要产茶国的茶产业组织结构, 最后对4种组织结构模式进行了评价。基于这些分析和我国茶产业发展特点, 我们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1) 茶产品难以标准化和小规模家庭式生产的特点决定了茶叶专业市场的交易方式有一定的生命力。但鉴于其存在的不足, 为提高茶叶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 要做到以下4点: (1) 提高生产者入市的组织化程度。具体操作方式是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性的茶叶合作组织,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将产区茶叶专业市场逐渐培育成外地茶叶销售商的采集基地, 以减少茶叶流通的中间环节。 (3) 在茶叶专业市场之间逐步摸索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传递的网络系统, 提高市场的整合度, 降低产业运行的信息成本。 (4) 引导和提倡茶叶生产农户的“品牌”式营销。
(2) 现阶段我国茶园小而散, 狭小、分散的生产组织必然表现在对资本型技术需求的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会诱致茶农使用其他更经济的生产要素, 机采是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技术选择, 但狭小的组织规模却制约着采茶机等资本型技术的使用。这是因为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缺乏购置采茶机的能力。因此, 建立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茶叶生产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3) 企业性整合化模式是引导茶产业工商资本流向茶叶原料生产、提高茶叶生产内部资本积累能力的有效方式, 也是区域性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茶叶生产方式升级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 这种产业化方式会诱导茶园规模化经营, 并能促进茶园生产经营方式的革新。茶园经营后向企业化整合首先是由于公司本身的制度需求, 所以推广这种产业化模式的关键是培育具有上述经营性质的龙头企业。印度茶园的规模化与企业化经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4) 在茶园成片性较好、加工规模经济明显, 而单个农户缺乏投资能力、以茶园经营大户为主的地区推广专业合作社模式。斯里兰卡的茶叶行业协会和日本农户合作组织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对茶叶专业合作社, 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加大税收减免、信贷支持、政策优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要:产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产业运行的总体绩效。本研究对当前我国茶产业存在的四种主要组织结构的特点进行了深度剖析, 并比较了中国、斯里兰卡、日本和印度4个国家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提高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能有效提高茶产业运行绩效。最后, 文章针对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特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绩效
参考文献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 刘滨, 陈池波, 杜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来自江西省22个样本合作社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2) :90-95.
[3] 黄祖辉, 邵科.基于产品特性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与运营绩效分析[J].学术交流, 2010, (7) :91-96.
[4] 苏祝成, 童启庆, 扬义群.茶叶生产经营规模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茶叶科学, 2001, 21 (1) :57-60.
[5] 姜爱芹, 应华军.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J].茶叶科学, 2009, 29 (6) :475-482.
[6] 戴明华, 钟甫宁.产业结构调整与“分包”假学——以茶叶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1997, (10) :53-56.
[7] 苏祝成.茶叶组织结构与绩效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 2001.
[8] Lawrence, P.R., Lorsch, J.W.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Manag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1967.
相关文章:
广告业的产业组织分析02-06
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02-06
关于组织申报第三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LED产业项目02-06
甘肃省组织发展农业产业论文02-06
产业组织理论结课论文题目02-06
当代产业组织理论02-06
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02-06
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02-06
产业强县组织保障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