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 阅读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精选十篇)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篇1

一、借助名词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应先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二、借助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对话标志“曰”、“云”、“言”等动词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

例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又如: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断句: (1)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亡,走失)

%% (2)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将,动词,带领)

%% (3)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4)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5)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了解实词“亡”“将”的词义,掌握虚词“而”的用法,注意到前后有相同的句式,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其、岂、敬、故”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乎、耳、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之、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就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

四、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例如: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断句: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五、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六、借助逻辑关系断句

文言文的创作也讲究篇章结构,所以在谋篇布局中经常采用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等。在断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留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2

助词。

领会文章内容,但更多情况下古汉语常用者、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这是文言语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省略了 渔人。

同饲。

嘱托,如:《捕蛇者说》中谨食之,从口入,这里的自信是两个词,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其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掌握常用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

补全应为:问(渔人)所从来,如 齐师伐我, (山洞)初极狭。

2.对于一些特殊的实词,现代汉语多用被(也用为)表示,一般用动词是表示,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指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在不同的表达情况下有省略现象.如: ①便舍船,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积累,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理解并牢记其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补全应为:(渔人)便舍船, 在文言文中,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 2.省略句,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初极狭, 4.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通常翻译为是如: ①陈涉者, 词性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并不是很多,(《桃花源记》)句中省略 渔人和山洞。

高兴;《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

阳城人也,家贫难致的余译为我,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 另外还用则乃为等这些词表判断的,我的;②《公输》中荆国有余于地。

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

才通人 ②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例句中,同嘱,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在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中有四种意义:①《黄生借书说》中余幼好书,饿其体肤,为了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

课本中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无实在意义,而今天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意思,表示询问或反问。

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不难整理与记忆。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3.被动句,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学会根据词的本义了解它的引申义,更不必说;后遂无问津者的问津译为问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 即考试手册中要求的六个虚词:之、其、以、而、何、于, (《岳阳楼记》)译: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象, (《曹刿论战》)译:作战,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汉语中组词的方法。

饲养;《公输》中公输盘不说的说,所以,(滕润溥 张抱舟) ,因此,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而献焉的食,是靠勇气的,形成倒装句式, 1.判断句,常常改变词序或句序, (《陈涉世家》)译:应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在答题过程中,劳其筋骨,古汉语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译:陈胜。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1.对于古今异义变化不大的实词,我们不妨自己动手整理归纳,喜欢。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其他,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惟吾德馨,同时,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也者也等句式表判断,卒数万的余译为整数后表不定余数;④《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强悍霸道,课本中,读懂文言文。

皆出酒食的余译为以外,如斯是陋室, (4)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在语意表达中,用法灵活,从口入,才通人,以及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确定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齐国之美丽者也,所谓虚词,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 (3)通假字,如: ①周处年少时, ③城北徐公,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千万不要把虚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学习,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也就是说文言虚词在翻译句子时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一些固定句式,可用把单音词组成双音词的方法来推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这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无论魏晋的无论译为不要说,如:余,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

如:《捕蛇者说》中黑质而白章的而是连词,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进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读懂文言文, 制图 任萍 积累一定量的常见文言实词 初中阶段实词积累量在150个左右,什么;之,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 ②夫战,而这里的倒装主要是针对现代汉语的表意语序而言的,供养,勇气也,疑问代词。

又如:忌不自信,多余的;③《陈涉世家》中车六七百乘。

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它可以把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表达出来, (1)词性活用。

是自己相信的意思,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 齐国 、军队、讨伐、我国四个双音词,而不足于民的余译为剩下,凶强侠气,如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可不译;《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何是疑问代词,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为乡里所患,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不同。

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 ②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黠鼠赋》)译文:原来是老鼠被困在袋中不能离开。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篇3

如何提高考生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能力呢?

一、以题知文

“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作为“题源”的文言文语段,多出自教材之外的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所选文章往往一般不是节选其中一个现成的片断,而是缀联写人叙事纪传体史传文的若干片断而形成的一篇相对完整的文段。为了能体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作为检测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本身,往往会包含着对文章理解的众多信息,而成为阅读文章的重要手段。如2011年全国卷(课标版)文言文语段选自《宋史·何灌传》,短文不足600字,而关涉的人物和事件却很多。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认知,需要考生对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加以关注。如第6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其选项的内容就涉及到考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选项C把“灌亦望风迎溃”理解为“何灌阻止溃退未成”,而文章的事实是何灌并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四个选项以“筛选信息”的方式联系起文章的内容,为读懂这篇短文设定了辨认的方向,或者说作出了内容提示。

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的话,就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而言,则应该以解答能力题为基础,进而完成知识题的求解。以题知文,知文索解,这正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求解的基本方法。

二、文意索解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什么人做(说)、怎样做(说),对谁做(说)等等,都是前后照应、相互制约、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联系的,这些联系的方式有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它们为推断文意提供了线索,成为文意题求解的重要途径。

以2011年全国卷(课标版)第5题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索解推断文意来完成文言文阅读能力题。第5题题干的关键词是何灌“行事有成”,提供的例句是: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6个句子中,①句表明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句说的是有时而非全部的情形;④句是奏章的内容,“愿”字表明只是一种请求,而非实际的行为。这3个句子与题干关键词“行事有成”相悖逆,成为判断正确选项、索解文意的最直接因素。

三、语法定位

对于文言知识题而言,准确答题必须掌握包含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第一层次是分析语法结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固定的位置以及相互搭配关系;第二层次是分析主要词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第三层次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分析文言实词的词类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出现破例的情况,有实词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用法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及文言句式上的特殊句式。

即使是文言文翻译题,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来答题,难以驾驭的语言操作也会变得有章可寻。比如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翻译句子“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运用第一层次知识模式划分好句子的结构关系:【鼎】至,【鼎】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鼎】【使】列部肃清。运用第二层次知识模式明确这是一个连谓式的复句,涉及熊鼎的动作行为和结果。运用第三层次知识模式判断“有司数十辈”是定语后置句。答案: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数十个官员,使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四、词义推断

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善于推断实词词义,既是明确文章大意的有效阅读方法,也是解答词义试题的有效解题方法。

1.可以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如全国卷(课标版)“辽人常越境而汲”一句中“汲”的意义。“汲”的义符为“水”,联系下文“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取水”的意思。

2.可以利用语法特点来推断词义。汉语的语法是有规律可行的,根据语法推断词义,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全国卷(大纲版)“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一句中,“长”放在“龙溪书院”前,处在谓语位置上,很显然,“长”字应作动词。结合上下文考虑,“长”应该是“执掌”的意思。

3.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全国卷(课标版)“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中的“彻”与成语“严寒彻骨”的“彻”意义是否相同呢?我们可借助成语“严寒彻骨”由“彻”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穿透”之意。

4.可以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既简单易行,又准确可靠。

五、落实关键字

文言文翻译题是主观题,卷面只给出被译句,内容完全靠学生自己翻译,所以解答翻译题有一定的难度。以往高考中,该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考生应提高警惕。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既要落实实词的意义,不能忽略虚词的存在,还要组织合理的语言顺序。翻译句子时,考生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拎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考生由于文化积累和知识面的限制,难以准确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即不要放过对每一个实词的注译,这样才不至于丢分。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翻译“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一句,评分标准就有这样的要求: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全国卷(课标版)翻译“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要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这样的要求体现了关键字落实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点拨 篇4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面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D.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2)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把文中画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忌不自信 (2)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4.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 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 我们能够从中吸取那些教益?试从讽谏者, 纳谏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5.阅读下文, 思考一下, 这篇文章跟选文相比, 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 (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买一凫 (野鸭子) 而去。原上兔起, 掷之使击。凫不能飞, 投于地;又再掷, 又投于地。至三四, 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 杀而食之, 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 可以猎兔耳, 乃鸭也?”凫举掌而示, 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 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

(选自2007年定西市中考语文试卷)

思路点拨:第一题考查文言文句中的停顿, 中考题一般只考查意义停顿和语法停顿。答题时先仔细审题, 再认真默读题干中的四句话, 弄清句义和词义, 就会发现D项中“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与“方”为两个词, 分别为“土地”和“方圆”的意思, 不是今义的“地方”;而且因为“齐地”为句子的主语, “方千里”为句子的谓语, 主谓语之间应稍作停顿。

第二题考查考生对于一词多义的掌握和积累情况, 较为简单。考生答题时据平时积累依题意作答即可。

第三题综合性很强, 既考查考生简单的文言文语法知识与古今词的积累, 又考查其语言组织能力。答题时先弄清句中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和意思, 再组织语言进行翻译。 (1) 中“自信”为两个词, “自”为自己, “信”为相信, 并非今词“自信”。另外该句属于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情况, 这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不字表示其为否定句, 自是代词, 又作宾语, 所以是宾语前置, “不自信”即“不信自”。 (2) 中“之”为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同时可说成取独。“美”, 形容词用如动词, 意动用法, “认为……美”的意思。“私”, 名词用如动词, 有私心, 偏爱的意思。

第四题是一道主观题与开放题, 综合性强,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考生尽可见仁见智, 各抒己见。可是由于考生年纪小, 阅历浅, 答好此题难度不小。答题时宜注意到, 面对同一件事情, 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不同, 思考角度就不同, 处理方法自然也不同。作为进谏者考生宜主要考虑进谏的勇气、方式与技巧;作为纳谏者考生宜主要考虑纳谏的胸怀与气度;而作为普通人可联系自己生活或身边的人和事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解析 篇5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注释]

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竹席子。

⑤卿东: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 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卿 东 来 故 应 有 此物 可 以 一 领 及 我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悉 ( )

3.文中说:后大闻之,甚惊。王为什么甚惊?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答:

4. 选文表现了王恭的什么特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卿 东 来/ 故 应 有 此 物/ 可 以 一 领 及 我 ?

2.(2分)了解

3.(3分)王大以为王恭身为高官,竹席子自然不缺,所以向他索示,却不想到他竟如此清廉,只有那一条,所以吃惊。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篇6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并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阅读文章。尤其在面对考试时,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速读全文,理解文意

了解了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就应该立刻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言文。通常文言文阅读资料下都会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学生应在速读文章的同时结合文下注释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

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句子应暂时越过,不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同样的,对部分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则大概了解其意思就可以,如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翻译,我们只需要知道是形容桃花源中优美的景色就可以,而无需逐字理解。这样争取在通读一遍之后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对相应的部分问题进行作答。

在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只需通过全文速读大概了解文章意思即可。

三、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做答

目前,我国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与内容整理三部分。而针对不同的问题,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词语解释

文言文考试中的实词解释大多是考察文中的实词或古今异义词。其中有不少我们曾经学过的字词,都比较容易翻译,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属于古今异义词。对这样的词语解释题,只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积累。

此外,在解题时还应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解释,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如“出”在“不复出焉”中是“出去,离开”的意思,而在“皆出酒食”中则是“拿出”的意思。

(二)句子翻译

首先,在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时,主要应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注意对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年号等必须原词保留。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应先翻译文中的部分关键字,通过直译得到“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不知道有汉朝,不用说魏晋。”这之后再结合上下文对句子进行润色,就可以得到“(桃花源中的人)询问(捕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之后的)魏晋了。”

其次,在翻译时对部分没有实际意义的拟声词、虚词等删除。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也”在这里是语气助词,在翻译时应当删去。而这句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这里的情况)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再次,对文言文中诸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法句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整再翻译。如在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倒装句)时,应将这一句翻译为“渔人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件一件告诉桃花源中的人,村里的人们都很感叹。”

最后,对部分省略句,在翻译时应对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进行增补。《桃花源记》中有多处省略主语的句子,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省略主语“小口”,“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主语填补上,否则会导致句意不完整。

(三)内容理解

由于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内容理解题大多较为简单。因此,在完成对文章的翻译之后,内容理解题反而较为容易做答。在应对这类题时,大多只要摘录原文中的相关句子或稍加翻译即可。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篇7

第一步, 纵观全文, 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标题、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把文章的主旨找到了, 理解了, 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半多了。例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前苏联红军烈士最热烈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像那蜡烛一样燃烧, 永不熄灭。“母亲的眼泪”指老妇人以及千千万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们对为他们谋和平的红军战士的深深敬意和亲切的情意, 而“儿子的英勇”则指的是牺牲的红军战士和战斗在法西斯战线上的广大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永垂不朽”表达出两国军民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的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将永不磨灭, 永远流传下去。在文中作者用“蜡烛”为题, 寓意深刻, 我们理解这一寓意后再去看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 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开篇就写到“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句话开篇点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以下的回忆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所以这句话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题中应注意:不要急着去做题, 在进入题目之前,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 作快速浏览,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 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 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 认真审题, 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 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 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 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什么答什么, 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 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有时要求综观全文,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另外,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感悟,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高中英语阅读解题方法 篇8

1. 扫描题干, 画出关键词

2. 通读全文, 抓住中心

(1) 通读全文。 (1) 首段原则:文章的第一段逐字读明白, 可以反复和回读。 (2) 首末句原则:其余各段的段首、段尾句要细读, 其他各句保持正常阅读

(2) 抓住中心。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文章中有无提到核心概念。 (3) 作者大致态度。

3. 仔细审题, 返回原文 (定位)

(1) 关键词定位原则。由题干出发, 寻找题干中的关键词, 首选是大写字母、数字等, 其次是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 (2) 自然段定位原则。 (3) 长难句定位原则。

4. 重叠选项, 斟酌答案

二、如何解析长难句

1. 从句又多又长:一个主句带多个从句, 从句中又含有从句

应对方法:先抓主干, 找出复杂句中最核心的主谓宾语, 再层层扩展。

2. 句子中带有长长的插入成分, 用插入语来交代某句话是谁说的, 或者是说话人的身份, 或者是解释、说明前面的内容

应对方法:理解句子主干时, 可以先不要理会插入语, 先把主句的意思看完整, 然后再看插入成分。

3. 分词状语, 独立主格结构的干扰

应对方法:主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完整的主谓结构, 尤其是独立的谓语部分。一个看似句子的结构, 如果没有独立的谓语部分, 它就不是句子, 而是分词短语或独立主格, 可跳过不看。

4. 通常情况是三种情况的混合

应对方法:从前向后, 抓住独立的谓语部分, 从而区分出主语和分词状语。再根据从句的连接词, 区分出主语和从句, 层层扩展理解, 插入语在哪个层次, 就放在哪个层次中理解。

5. 通常情况下长难句的基本语法结构

(1) 形式主语或宾语。 (2) 强调结构。 (3)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4) 同位语从句。 (5) 倒装。 (6) 虚拟语气。 (7) 省略。

三、文章常用叙事方式

1. 花开两朵型

文章首段提出两个核心概念, 随后分段论述它们, 这种文章的关键是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 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此类文章的主旨题如果选项只涉及到两朵中的一朵, 则必错。

2. 独句段

如果独句段出现在文章开始或结束的时候, 该独句段的意思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3. 层层递进型

文章的整体或几个段落的论述是从抽象到具体、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且各段开始都出现递进词, 本文的中心必然出现在最后一段。

4. 问题回答型

文章第一段出现一个问题, 在随后各段提供该问题的答案, 这种文章的中心就是该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5. 新闻报道类

(1) 耸人听闻, 吸引眼球。 (2) 貌似客观, 实有倾向。 (3) 抛砖引玉, 引起争论。中心最可能出现首段末句或二段首句。

四、复习策略

1. 真题精读法

(1) 没有一个长难句。 (2) 有一个生词。 (3) 每个题能如何定位到原文。

现代文阅读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探讨 篇9

一.教给学生认识这个题目

1.这个题目的命题依据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其原句子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2.这个题目的宗旨是考查考生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

3.这个题目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推断和想象能力, 即由此及彼推而广之的思维水平。

二.教给学生认识这个题目的设误方法

1.以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 (湖北卷) 中的这个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 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 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 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这个题目的A项, 由“湿地资源丰富”是不能推断出“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这个结论的。因此, 这个选项的设误方法是强加因果, 而造成强加因果的原因是条件不充分, 因为“人均占有量也很高”的条件不仅仅是“湿地资源丰富”。

B项, 原文提到人们“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这种现象, 由此推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这就与文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相悖。该选项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了片面的理解, 从而推断出了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因此, 该项的设误方法是牵强附会, 也可认为是结论错误或主观臆断。

C项, “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的, 而不是保持作为鸟类或鱼类的栖息地的自然湿地资源“原型”的。因此, C项的设误方法是偷换概念。

故, 该题正确答案应为D。

2.据此, 并结合其他试题, 我总结出这个推断题的设误方法有:主观臆断、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文外信息)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夸大 (或缩小) 事实等等。

三.教给学生解决这个题目的正确方法

1.以2009年高考语文 (湖北卷) 中的这个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见, 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 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也才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题目答案是B项。该项中“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不是后句“因为该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的必然结果, 因为原文是“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 并不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环境”矛盾不矛盾的问题, 因此, 该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A、C、D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分析从略。

2.以《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B卷) 》为例强化认识。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 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 这已被广泛确认。

B.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 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验等同性。

C.按生物自生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 是传统农业生物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 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该题答案是C (分析从略) 。

A项, 文中说“有人认为”, 显然不是“已被广泛确认”,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B项, 原文是“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 而过去对基因工程所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1) 后一句意思即可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等同性”, 可知选项说“没有等同性”是错误的。 (2) 从“而过去……”可知, 前后两句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所以选项中“是因为”就给这个选项强加了因果。

D项, 原文是“天然生物基因库”而不是“环境净土”, 偷换了概念。

3.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1) 首先确认各选项是什么推断逻辑 (或什么关系) 。

一般地说, 大致有三种推断逻辑:因果 (有时会倒装) 、条件、假设。

即:要么因果关系, 因为……, 所以…… (或之所以……, 是因为……) 它包括原因和结果两个要素。

要么条件关系, 一般是“只有……, 才……”, 它包括条件和结论两个要素。

要么假设关系, 一般是“如果……, 那么……”, 它包括假设的条件和结论两个要素。

其他逻辑少见。

(2) 教给学生找错的方法。

比如前文黄冈中学试题的这个题目, 它的A项是条件关系。其条件没错, 错在后句结论上。它的B项是因果关系, 错在后句“因为”上, 把并列关系的句子说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 推理逻辑上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D项是条件关系, 错在“环境净土”应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条件中偷换了概念。

2009年的那个题的B项也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它的A项属因果关系。C项也属因果关系。D项属条件关系。

(3) 规律:判断说明文推断题的错误选项的方法是首先判断原因 (条件、假设条件) , 其次判断结果 (结论) , 最后判断各选项的推理逻辑是否有误, 任何一方面出错, 这个选项就是错误选项。换句话说, 这个选项如果是错误的话, 那么, 我们就可以断定, 它要么原因 (条件) 错, 要么结果 (结论) 错, 要么句间关系 (推理逻辑) 错。

(4) 进一步升华这种规律。

如果我们把这个推断题的原因、条件用A表示, 其结果、结论用B表示, 句间关系为推理逻辑, 那么, 判断这个题的错误选项的方法即可概括为, 要么A错, 要么B错, 要么推理逻辑错。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篇10

一、利用课文材料进行细节理解训练

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注意材料的细节。如故事、传说、人物传记等题材的课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 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要求学生紧跟贯穿全文的主线,注意时间词的运用和人物的年龄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题材的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出现的事物名称、日期、数字、距离等;地理、历史等题材的课文,注意地理名称的分布、河流的走向、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及年代等。可利用课文材料,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进行文章细节的词义、句意理解,训练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短语或句子进行词义猜测、代词所指、句意理解等训练。

二、利用课文材料进行主旨大意训练

主旨大意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用以训练学生寻找主题句,概括和归纳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的能力。通常从两个方面来命题:一是归纳主题思想,二是确定标题。这类问题一般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训练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注意英文文章的以下几个特点:

⑴通常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⑵结尾段与首段一样重要,它常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⑶各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主题句。

⑷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是其中的某一段话。

当然,不少文章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主题句,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训练:

⑴给自然段编号,归纳各个自然段的大意;

⑵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⑶归纳通篇的主题思想。

学生在独立阅读之后,需要教师的帮助对课文加深理解,学习语言知识,也需要教师启发思维,提供交流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因此在训练时, 可以让全班围绕几个学生的归纳展开讨论。

三、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推理判断训练

推理判断题用以训练学生概括全篇内在逻辑关系和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全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推理判断题大体分为两大类:

⑴以infer (推断), imply (暗示), suggest (建议),indicate(暗示), conclude (得出结论)提问。

⑵ 提问中含有表示推理的情态动词,如can, could, would, might等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词,如probably, most likely等。

推理判断题的答案一般在短文中也不可能直接找到,必须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有关内容加以逻辑推理。

四、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训练

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不仅要能够理解文章本身,还要把握作者的思想,作者未言明的态度和意向, 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联想和推断。教学时,我们应利用课文材料,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题,刻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作者的写作意图会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共性,懂得这种“潜规则”,对于考生解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五、利用课文材料进行人物分析训练

人物分析是主观题中相当难的一种命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的性格。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描述人物的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就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近几年我们在教学中摆脱了传统的讲解单词、分析句子的教法,而是着力紧扣课文,把阅读理解题型及其解题技巧运用于课文阅读教学之中, 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过程,掌握英语的学习规律,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使学生达到高考能力要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实现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综合阅读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在教学中紧扣课文材料,通过阅读课的教学,训练好学生的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虚拟系统管理 下一篇:系统管理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