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语言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语言 课堂 教师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其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必须熟练的驾驭课堂语言, 因为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载体, 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转化, 能力的培养, 无不要通过语言这种工具来实现。因此, 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 讲究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现试就指导教育实习的感受, 谈谈粗浅的看法。

历史教学的本质, 在于通过教学语言的叙述,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 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历史课的这一特点, 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它同生活语言、艺术语言不同, 有其独特规律性。

1 要求语言的准确性, 或称之为语言的科学性

准确, 符合历史事实, 这是对历史教学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个历史名词、一个概念, 它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内容, 是不可以随心所欲进行增减。比如有一位实习生在讲《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这一节课中这样讲解“在十九世纪末, 由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大量外国资本入侵, 在中国办工厂, 开矿山, 中国人民成了雇佣工人, 受其残酷的剥削。”我们很明显地看出象这样的叙述是不严密、不准确的。当时只是破产的农民, 手工业者和无业流民成了雇佣工人, 并非所有的中国人民都成为雇佣工人。又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几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时用词要严密,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化,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这里,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用词严格、层次分明, 逐步递进不可任意套用。因此离开了准确这一前提, 就谈不上形象生动等等。

2 其次要求语言的通俗性, 也就是要口语化

师专学生的实习对象绝大多数是初一、初二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对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理解, 这就要求实习老师用通谷浅近的语言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节课, 一位实习生这样讲授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本质区别。“手工作坊是旧的生产方式, 作坊主除了几个帮工学徒以外, 他本人甚至连他的妻子、儿女也是参加生产劳动。整个作坊规模很小, 分工也不细, 学徒除了学手艺外, 还要辛辛苦苦替作坊主干许多的家务活, 可是他们一分的工钱也拿不到。而手工工场就不同了, 它的规模相当大, 有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一道道工序分分的清清楚楚, 我洗羊毛, 你负责晒, 他负责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老板, 也就是工场主, 他可不象以前的作坊主那样要参加生产, 而是吃好穿好, 养得白白胖胖的。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在于手工工场是以剥削工人劳动为基础, 雇佣工人靠出卖劳动力取得工资为生, 工场主则以工资为报酬, 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样就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工资剥削, 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这样就把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讲清讲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要求语言的条理性

在解释历史概念时, 要条理清明, 层次分明, 有条不紊, 不要东拉西扯。例如在讲授欧洲新航路开辟这一节课, 一位实习生把它分为三个问题:一、原因;二、条件;三、经过。首先解释为什么这时会有新航路的开辟, 其原因何在?原因讲完之后指出“这仅仅是欧洲人的强烈主观愿望, 主观愿望的实现需要客观条件的配合, 那时是否具备条件开辟新航路呢?”话锋一转, 接着阐述“由于当时欧洲造船技术的进步, 已经能建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中国罗盘针西传后, 已在海船上普遍使用, 人们的地理知识有了增进, 想念地圆学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有了强烈的主观愿望, 又有了可能条件, 新航路终于开辟出来。”紧接着介绍几位著名的航海家和四次航行。这样从原因—条件—经过, 层层递进, 条理清晰, 也具有逻辑性, 学生接受较快, 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节内容。

4 要求语言的生动、形象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 丰富多彩的。而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课时限制, 往往是抽象概括, 浓缩提炼的书面语言, 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绘声绘色的描述, 使学生得到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直观形象的感觉, 从而活生生地再现了历史本来面目。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将抽象概念具本化, 深奥道理形象化, 精炼的知识趣味化, 从而再现教材的丰富内涵, 它娓娓动听, 丝丝入扣,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没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是苍白无力的。一位实习生是这样讴歌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姑娘的:“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农家姑娘贞德, 看到法兰西处在危急中, 人民在流血, 在受苦, 她再也无法忍受了, 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毅然挺身而出, 历尽艰辛向执政的皇太子请求, 让她带领一支军队, 奔赴前进, 抗击英军。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 贞德为了保卫祖国不受异族的统治, 献出了她年轻宝贵的生命。一个贞德倒下了, 千万个贞德站起来了, 她的伟大爱国精神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法兰西军民, 他们拿起武器, 团结起来英勇奋斗, 终于把英军赶出法兰西……”

学生不仅仅听得津津有时味, 而且从中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 它具备内部和外部特征。前者是语义, 上面我已经谈到了, 后者包括语音, 语调, 语速, 以及表达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等。这就是语言技巧。

语音的基本要求发音清明、宏亮, 让教室里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

语调是讲课时利用声音的高低快慢, 加强语音表达的效果。讲课时如用呆板而没有变化的语调。虽然也能表达内容, 但必然是枯燥乏味, 催人欲睡。好比听老和尚念经, 味同嚼蜡。要做到抑扬顿挫, 有一种节奏感。这就是依赖重音, 停顿, 语速的合理配合, 语调要有轻重之分, 停顿长短不等, 时缓时急的语速变化。

语速变化应根据教学内容并考虑学生接受语音信息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加以调节, 语速太快, 象连珠炮一样, 给人无喘息之机, 学生的思维不止, 还没听清上一句话, 第二句话又接上了;语速太慢, 学生思维超过则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语言的速度应掌握大致与学生思维速度保持同步。

教学语言技巧的合理使用, 有助于我们描述鲜明绚丽的历史画面, 使教学生活泼, 情趣盎然, 学生反映良好。否则, 会使学生兴趣索然,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一个好的历史教师, 不仅要认真备课深刻理解教材, 有深厚的“内才”, 而且要有娴熟的“口才”。要意识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仔细研究课程教学语言的特殊性, 掌握教学语言的规律性, 才能真正上好一堂历史课。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条理性及生动、形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语言,准确,通俗,条理,生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搞好初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初中历史课的主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