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篇》启示录

关键词:

《教育诗篇》启示录(精选四篇)

《教育诗篇》启示录 篇1

一、勾画英语教育诗篇需理解学生

应当说,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还是具有比较强烈的欲望的, 他们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但教师必须要知道, 学生是一个群体, 群体之间在英语学习上总会有诸多差异, 不少后进生在英语学习上知难而退就足以说明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平时, 一些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速度不是很快, 对英语文化的感悟不是很深, 导致他们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 这里说的理解, 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宽恕, 而是在实在意义上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去学习英语的人。有人曾经这样说:“教育就是让学生由不成熟变为成熟, 由不自立变成自立, 由不自由变成自由。”这话极具启迪意义, 告诉我们要将英语学习的每一个对象都看成是能够成熟、自立和自由的人。因此,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理解学生”应成为教师的座右铭, 教师应“蹲”下来看每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 当教师“蹲”下来时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了一种令人刮目相看的转变和进步。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看到一些存在诸多问题的学生, 但是当教师看重他们时, 他们在接受英语文化之熏陶感染中也会不经意地显露自己的才华。当教师理解他们、重视他们, 他们也会在英语学习中有使不完的劲儿, 也可以展现出无穷的智慧来。

二、勾画英语教育诗篇需尊重学生

教师是什么?我们不必以人们所给予的光环进行诠释, 但我们可以以自身的必须行为进行解释。教师是一个文化中介, 作为英语教师, 则可以说是英语文化的中介。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作为教师, 应该有自身需要把握的尺度, 即让自己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促使学生走上深刻感悟英语文化的道路, 走进英语习得智慧的佳境, 进而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去丰富自己的人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虽然与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但英语也有其自身的特征, 更有汉语所不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特色。虽然我们所教的学生已经经历过小学英语的学习过程, 但真正能够算得上精通初中英语的人还是少数, 即使是对音标的准确拼读、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对文本地科学感悟、对英语文化地迅速接纳、对用英语去写出自己耳闻目睹的景物、事物等比较简单的知识, 能得心应手的人也寥寥无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 有时还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错误, 更有可能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 或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倘若发现类似的情形, 教师应当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妥善地处理好学生出现的差错, 比较理想的策略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引领学生生发解决自身所出差错的智慧, 用真理去启示学生。

三、勾画英语教育诗篇需宽容学生

我们所教的学生, 虽然已接近成人, 虽然他们不远的将来就要跨进成人的行列, 但他们的阅历还是不够丰富, 缺乏经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让他们能够掌握一门语言, 但这不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 教师需要运用英语语言去塑造新一代的人, 这人就是将来能够适应伟大中国梦的人。针对英语学习的特征及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实际, 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应当是教师能够比较现实而又理想地用自己成熟的人生见地, 用自己丰富的且逐步增长的智慧去塑造学生。这智慧不仅仅是一些教育学生的策略, 更多的应当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上。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不深, 无法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感染, 无法进行读和写的密切配合。但教师必须认识到, 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跟学习汉语是不一样的, 英语学习起步相对较晚, 同时学生学习英语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 课堂上学的是英语, 但在平时的交流中仍用汉语, 这样的语言环境制约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所以,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宽容学生, 但是宽容他们并不是让他们不去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去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 而是多以宽容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譬如让学生用英语去写一些简单的见闻;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英语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当学生在交流中出错时, 我们不要冷眼对待, 而应当用热忱的目光去传递友谊般的关怀。

《情境教育的诗篇》读书心得 篇2

李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了下去。从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感动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热爱。李老师自己也认为,她就是“一团扑不灭的火”。改革开放以后,她本来是教中高年级的课,后来主动要从一年级教起,为什么呢?她说:“改革绝对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儿的。”而这股干劲就是来源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爱。李老师自己曾经讲过:“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强化。心理学中写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两大品质。

其实在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难以一分为二,它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只有强烈的情感,才会有持续的坚持的力量。差不多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里面,我们都可以读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

古老大地上的教育诗篇 篇3

历史给阳原人留下了深厚的积淀,同时,激发了阳原人继往开来的信念。在阳原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勤劳的阳原人民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谱写了闻名全国的教育诗篇。

首篇:开创一个奇迹

1964年,是阳原人民值得纪念的一年。就在这一年,阳原县普及了小学六年制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4%,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6.4%。这确实是个奇迹!因为,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是第一个,而这“第一个”又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解放前,阳原县300多个村庄,有130多个山村是纯文盲村,其它的村子识字的也是少数有钱人。人们过年不会写对联,许多人家就用一只碗抹上墨,拓几个圆圈。有个地主欺负穷人不识字,给一家穷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红猴一窝”,下联“糊糊半锅”,横批“快喝快喝”。直到解放初,山里人还用原始的“结绳记事”。王家梁村的一根结满了疙瘩的麻绳,最终存进了历史博物馆。这就是当时的文化条件。再看看当时的经济条件:全县以农为主,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几乎年年歉收。1949年,平均亩产粮食44公斤;1958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年份,平均亩产也只有65.5公斤,人均年收入41元。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普及小学教育,谈何容易!

然而,阳原人民就是靠着艰苦办学的精神,创造了普及小学教育的这个奇迹。当时,许多山村学校,教室是几间破民房,桌子是垒起的土台子,黑板是一块儿用锅底黑刷过的墙壁,粉笔用白土自制,“破房子、土台子、泥孩子”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广大教师不畏艰苦,不怕艰难,克服重重困难,勤俭办学。17岁背起行李上山办学的李彩,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巡回教学的高成元,扎根高寒山区的文化播种人班承满……成为艰苦办学的典范。

阳原县率先普及小学教育的这一奇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6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誉“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是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同年11月,国家教育部长何伟到阳原视察,12月向国家主席刘少奇作了汇报,刘少奇听完汇报说:“河北省阳原县普及了小学教育,这很好。它是一个穷县普及了小学教育,说服力很强,让他们讲讲怎样普及小学教育的经验。” 196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亲临阳原,视察后激动地说:“你们看过南京路上的好八连没有?我们就照着那样精神拍电影,宣传你们的办学经验。”后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真的到阳原拍摄了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阳原教育遭到了摧残。到了1978年,河北省委、省政府联合为阳原教育平反。1979年,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给阳原教育平反的决定,同年,国务院给阳原县教育局颁发了嘉奖令。

续篇:又造一种辉煌

1987年2月,国家教委和河北省政府联合确定阳原县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阳原教育因此得到了新的机遇,铸造了新的辉煌。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两个必须”的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审视阳原的情况:“教育的先进县”,却是“经济的贫困县”!1986年,全县90%以上的人口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初、高中毕业生占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可全县人均收入只有121元。先进的教育培养出了许多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的毕业生,却没有培养出懂得科学技术的农民。当时,全县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事情:马圈堡乡骆驼岭村1985年搞起了养殖,可全村没有一人会防疫灭病,一场瘟疫导致了上千只兔子“全军覆没”。岳家庄村一个55亩的苹果园,已有17年的树龄,但人们不懂得剪枝,也不会防治病虫害,年产苹果只有30多斤,平均亩产不足6两。

正是从解决教育与经济相互脱节的问题入手,阳原县拉开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帷幕。农村教改,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办教育;二是实行普、职、成三教统筹,办全民教育;三是实行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四是依托有关高等院校,借水行舟,县校协作;五是建立各类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星火燎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阳原的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县经济、社会和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岳家庄村那个低产果园,经过剪枝,果产量第二年就提高到5000斤。骆驼岭村通过普及饲养技术,1988年实现了“千只羊、万只兔”。1996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20元,是教改前1986年的10倍多。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87—1997年,全县仅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就达4744万元,是教改前38年(1949—1986年)总投入的7.6倍,绝大多数学校旧貌换了新颜。通过教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治穷先治愚,治愚靠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依靠科技致富成为共识。

阳原的教育综合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9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亲临阳原视察教改工作,原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张天保,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等领导,都到过阳原。王明达副主任先后七次来到阳原指导工作。1994年,国家教委命名阳原县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1995年,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专家到阳原考察全民教育,意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地推广阳原的教改经验。

再续:新绘一幅宏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阳原县的教育与教改工作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教育与教改逐步回归到“教育自身”,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两基”达标与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两基”之中,“普九”是难点,为此,全县通力展开“普九”攻坚战。

1998年,阳原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验国检”,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县”证匾和河北省政府颁发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奖牌。

2001年和2004年,阳原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分别通过了省政府的首轮复查和二轮复查。与此同时,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998年晋升为河北省重点职教中心,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学校”,县第一中学2002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素质教育的实施,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1998年,张家口市教委确定阳原县为素质教育试点县,并命名阳原县实验小学和同梁堡中心校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全县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推进规模办学。2001—2006年,阳原县撤并小学一百多所,西城镇黄粮坡中学与县第二中学合并,大田洼、高墙、金家庄和东白家泉四所乡办初中与所在地中心小学组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2年,“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改为“以县为主”,国家、省、市也加大了学校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以及“两免一补”(免除家庭困难学生的杂费和书费,对家庭困难住宿生实行生活补助)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同年,全县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小学和初中均从起始年级实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的教材。全县现代教育技术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特别是2004年河北省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成为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民办学校异军突起,与公办学校并驾齐驱,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2005年,全县审批的民办学校达到6所。2007年新学期开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全部免除了学生的杂费。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地影响了而且还将影响着全县的教育。

阳原的教育,如同阳原古老的泥河湾文化,已成为阳原县的知名品牌。这一品牌,足以让每一个阳原人引以自豪!

成绩属于过去,希望在于未来。在自豪的同时,每一个阳原人,更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使阳原这面教育红旗更加鲜艳,进而做出富有实效的努力,这是每一个阳原人特别是阳原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满怀希望,但也需要心存忧虑。当前,应该充分肯定阳原教育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这是阳原教育继续前进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阳原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的流失,高效的教育管理新机制的建立,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是亟待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对“教育红旗县”的称誉,我们应该进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内心审视,进而加大自己的努力!

情境教育的诗篇读后感 篇4

韩莎莎

“我爱小池,爱其清澈;我爱溪流,爱其长远;我向往大海,因其奔腾的涌浪。”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人生诗句。《情境教育的诗篇》就是她从生命小溪中流淌出来的绚丽诗篇,是她真诚、热烈、执着、智慧地追寻人生涌浪的最好见证!

李老师总是热烈地追寻着诗意的教育人生。1978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她,另辟蹊径——从一年级教起,试图改革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即使吃苦也心甘情愿。李老师说得好:改革绝对是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的;有志改革者,应该大胆地克弱攻弊,跨越它,“弄潮儿向潮头立”。当时的她,“真是内心燃着一团火,那颗心吐出来定然是滚烫滚烫的。”李老师心里一直揣着一团扑不灭的火,这团火缘于对教育和儿童最深沉而热烈的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生活启示录台词 下一篇:犯罪启示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