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

关键词: 独立 学院

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精选4篇)

篇1: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

1落实学生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团体精神,蕴育学生的品格能力:

辅导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要求服装仪容端庄合宜,落实品德教育,培养团体精神,发扬文藻人敬天爱人的胸怀,以培育文藻人3L的特质。

2熟悉导师工作相关法规:

期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儘快协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作业区:学校网站首页行政单位→人事室→相关法规】

3召开班会,以建立优良班风:

大学部导师请督导及出席班级会议之召开,指导班会运作,策划及检讨班级事务,并批阅及签核班会纪录簿-每个月至少召开乙次班会,每学期至少召开4次班会。

4遴选与辅导班级自治干部处理班级事务:

利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遴选新学期班级自治干部,并将班级干部名单缴至学生事务生活辅导组彙整,俾便于辅导与处理班级事务。

5带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带领班级学生出席与督导学生準时参加学校举办之各式活动,如园游会、运动会与其它全校性庆典活动;并指导班级各项活动,如比赛及班级旅游等。

6主动辅导约谈学生并详实纪录:

充分了解新任班级学生之性向、志趣、特长、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事项,进而辅导学生适性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每学期至少一次与导生个别谈话,并将辅导约谈状况上线填报【进入校务资讯系统→选学务处登录→导生辅导资料登录】。若遇有特殊状况学生,请立即向生活辅导组反映,并联络家长共同辅导处理。

7班级学生紧急、违规及偶发事件之处理与联繫:

每学期开学第一週内,即协助干部建立班级学生紧急连络网,随时更新学生电话与住址,并送交生活辅导组彙整备查,俾利于迅速掌握学生状况,及时正确的处理与预防学生意外事件发生。如发现学生有特殊重大问题时,得实施家庭访间或通信联繫,通知家长注意,并商请系主任,或学生事务处生活辅导组系辅导教官,协助处理。

如遇请假时,应事先觅妥导师代理人,以期能协助处理班级紧急事务。

8辅导学生课业学习、选课规划及生涯发展之谘询暨辅导学生W-Portfolio之撰写。

9关心住校生及校外赁居生的生活适应状况,给予适时适切的关怀与照顾。

10学生缺旷通报:

生活辅导组于每週一,将缺旷课四节以上之学生,透过操行管理系统通报导师,导师与学生约谈或处理完毕后,请于一週内将通报表由线上回传生活辅导组【作业区:校务资讯系统→学务登录作业→通报流程表登录作业】。

11评定操行成绩与学生叙奖:

每学期期末,评定班级学生操行成绩【作业区:文藻成绩输入系统→导师操行成绩输入】;并为班级表现优秀之干部或热心班务之学生叙奖【作业区:校务资讯系统→学务登录作业→学生奖惩建议申请作业】。

12出席学校召开之全校导师会议、年级导师会议、亲师座谈会及学生奖惩委员会议暨提升导师知能之各项研习或进修活动:

经由导师等会议,了解学校行政单位之发展重点,共同分享导师经验,并讨论相关议题,以加强导师功能,与学生建立紧密师生关係。

13协助督导学生完成毕业服务时数40小时。

积极辅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服务学习活动,负责初步审核学生服务学习计画之妥适性,并对学生之服务心得与省思给予认证及回馈。

篇2: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

刘德章

男,教授,1952年生。从事高校德语教学研究工作30余年,原外语学院院长、德语系主任和山东省中德高校中心主任。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留学德国,就读德国弗莱堡学,199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就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主讲课程:跨文化德语语言学基础理论、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德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承担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一项,领导实施中德教育合作项目三项。

陈骏飞

女,副教授,系主任。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93年至今,就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主讲课程:基础德语、德语国家国情及跨文化翻译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篇,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译著2篇,出版译著2部。代表作:《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企业文明,2011年08期,《老子哲学思想在德国之翻译、介绍与传播》,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刘振英

女,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获文科硕士学位。1993年至今,就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主讲课程:基础德语、德语口译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译著2部。代表作:《浅谈德语的演变及其发展》,德语学习,2000年05/06期。

日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

杨剑,男,生于1963年10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获日本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日本国立鸟取大学教育学部教科教育国语科,获日语语言学硕士学位。现任青岛大学日语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面向研究生的主讲课程有“商务翻译”、“日语语言学概论”、“翻译学概论”。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日语语法、日本教育、日本社会文化等。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中日语语态形式的比较研究》(2007年荣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专著3等奖);译著《现场改善入门》、《丰田的金科玉律》、《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卓有成效的经营管理》《卓有成效的历史管理》《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从麦肯锡到企业家》;论文《关于中日语补助动词的研究》、《日本的国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日语语态表现形式的考察———从中国大学日语教育观点出发》;主持完成科研项目《日文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青岛市外国专家局,2005)、《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现场改善翻译技术》(青岛市外国专家局,2006)、《中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青岛市外国专家局,2009)、《通过分析中日文化差异来看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前景》(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中日科研成果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异同》(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1)等。2008年荣获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青岛市人事局颁发的“全青岛市引进国外智力优秀个人奖”。2004年至今兼任青岛市中日经济文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洪仁善,女,生于1978年。2001年6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2005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赴东京学芸大学、早稻田大学留学5年之多,联合培养博士。2010年1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青岛大学日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面向研究生的主讲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翻译理论与技巧”。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中日文化比较、日汉翻译。主要研究成果有: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获得2012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伪满历史文化与现代中日关系现状》;CSSCI论文《战后日本汉字的平民化》《明治时期日本废除汉字的风潮》《报纸与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障碍”考略》,其他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学术杂志论文多篇;主持完成科研项目《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0)、《中日汉字改革比较研究》(山东省“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科基地规划课题,2012)、《近现代中日汉字改革比较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参与项目《“伪满”历史文化与现代中日关系》(教育部人文社科,2010)、《汉字文化圈俗字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2)。

荆玲,女,副教授,生于196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日语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日本立正大学大学院国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面向研究生的主讲课程有“日本近代文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近5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有:主编合著教材《ちょっとフォーマルに中国語》(日本白帝社)、《标准中国语》(日本白帝社,2006)、《声情并茂学発音》(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日本语能力测试真题详解3级》(中国宇航出版社,2007初版,2008、2009改版);论文《道纲之母和她的<晴蛉日记>》(外国语言研究)、《後深草院二条の「むつかし」き営み》(下关市立大学论集 第49卷第1号)、《「とはずがたり」と外来文化の発揚》(下关市立大学论集 第49卷第2号)、《<源氏物语>中唯一的丑女末摘花的怨与德》、《前鉴之验后事之师—读连城三纪彦的“奇妙的委托”》(《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等。

于华,女,生于1964年。1988年6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任青岛大学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面向研究生的主讲课程有“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翻译理论与实践(技巧)”。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日本女性文学以及日本女性史、日本社会文化课题。近十年主要科研成果有:译著《倾听的力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论文《<破戒>的二重性》(《日本近代文学作品评述》,2000)(获青岛社科联优秀奖、青岛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从<青鞜>的三次遭禁看日本近代女性先期的自我觉醒》(《电影评介》、2006(22))、《<青鞜>的创办与近代日本女性问题》(《新闻大学》,2006(冬季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照下的〈青鞜〉文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一辑,2010)、《为女性而诞生的杂志——〈青鞜〉》(《南开日本研究》,2010)、《“女性原本是太阳”——平塚雷鸟“反叛”中的“女性发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二辑,2012)、《<青鞜>文学与<战祸>》(《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4)、《青鞜女性的就业情况及其职业观》(《东亚社会发展与女性参与》,2013年11月);主持项目“《青鞜》的文学空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青鞜》与近代日本女性问题”(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2013年获青岛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英语

郭翠,女,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1998-1999年获政府资助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成为美国英语教学协会会员(1999-2001);于2003-2005年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目前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有:社会语言学、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及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先后获青岛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及“教学优秀奖”。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社会科学》、《国外外语教学》等核心学术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编与参编著作、教材5部;并主持完成了2006-2008校级英美社会与文化教学研究项目。科研论文获青岛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一项,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论文二等奖一项。

张铭涧,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莫纳什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新西兰翻译协会会员,青岛市翻译协会理事,青岛市外语顾问;持有澳大利亚NAATI英汉双向职业翻译证书、新西兰高级口译证书和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证书。高校任教30余年,现教授本科生、二专生“口译”、“语言学概论”,研究生“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MTI研究生“基础口译”、“联络陪同口译”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句法特征》:其研究成果在剑桥大学《Language Teaching》第41卷第2期中进行了介绍;获青岛市第22次社科优秀成果3等奖)、译著3部、教材2部;近几年运用语言类型学共性理论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澳大利亚应用语言学期刊》、《莫纳什大学语言学期刊》、《墨尔本大学应用语言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上。主持2项省级和3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已结题),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各一项。

宫英瑞,1971年9月22日出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体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研究内容:主要用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对文学语篇进行解读,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互动对语篇阐释的作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5部,参与校级教改科研项目4项。

翻译方向

徐莉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应用翻译理论和英语修辞学。高校任教近30年。2001年赴加拿大访问学进修。撰写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发表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编写、翻译、主编、参编作品30多部。译著分别由《译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试论翻译分析与批评的依据》一文2002年获得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认知与翻译单位”一文2005年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校级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在研省级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一项。

张积模教授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担任青岛大学口译培训中心主任、英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英语系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和同声传译)等。先后出版了包括专著、译著等数十部作品,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高校精品教材等力作,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为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教育部、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等部门担任口译工作,曾一人连续完成3小时同传任务。

卞建华,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学博士。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青岛市翻译协会理事,青岛市外语顾问。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主要从事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英汉翻译个案研究;林语堂文化传承策略研究等。从事高校教育20余年,已在《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和《US-China Foreign Languag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译)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著作、教材、教参4部,译著3部(合译)。主持、参加省、市、校级科研立项课题8项;6次获得市、校级科研成果奖。主讲课程:西方译论及译作评析、翻译概论、非文学翻译、笔译、写作、学术论文写作、高级听力、基础英语等。

岳玉庆,山东青州人,1991毕业于青岛大学外文系,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获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学。讲授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笔译等课程。先后在《开放时代》《湘潭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 Green Tea, Red Tulips、《沉思录》《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领导的艺术》《沟通的艺术》《林肯传》《伽利略》《彼得·潘》《绿山墙的安妮》《善心如水》《圣诞颂歌》《5分钟断案小说》《伴随你一生的经典英语短篇小说》《日本帝国的兴衰》《现代科学里程碑》《历史上最伟大的100项发现》《轻松小魔术》《英语格言集锦》等近40部译著。参与省级科研立项1项,校级科研教研立项2项。

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王群,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1993获英国Aston University现代语言学系理学硕士,2001年获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在国内外属于前沿性研究,在英国权威学术期刊“ELT JOURNAL”发表过代表性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与国外同行交流研究成果;承担多项各级项目,其中包括青岛大学/英国文化委员会“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多项系列研究。2009年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现为第一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陈黎,副教授,毕业于1987年山东师范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3年获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系英语教育硕士。现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教学法研究, 教学法对比研究, 在课程建设、英语教学、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方面有丰富经验,参与青岛大学/英国文化委员会“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多项系列研究,具有23年在青岛大学的丰富英语教学经验,获首届青岛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以学术严谨、教学灵活、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为目标和特色,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跨文化方向

关志坤,女,1955年10 月出生,现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辽宁师范学院英语系。1982年1月毕业,在沈阳工业学院任英语教师。1989年沈阳师范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1991年调入青岛大学。2001年至2002年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至2010年在德国富特旺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跨文化比较。主要研究中西原点文化。在学术期刊发表论10余篇,出版著作3部;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科研、教研立项3项。多次获省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梁志刚,教授系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外国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及中美文化对比研究。出版专著两本、合著四本,发表论文多篇。从事外语教学30余年,有多次国际工作、教学的经历,1990年至1992年在马耳他工作,任中国交通部马耳他国际项目首席翻译。1999年至2000年和2006至2007年分别两次赴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讲学,并获得密大颁发的突出贡献奖。1993年—2008年,多次帮助青岛市组织部,人事局,外事处,教育局和奥帆委等政府机构设计公务员、奥帆委工作人员的英语试题,面试、选拔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曾被评为外国语学院教学优秀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荣获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优秀盟员称号。2002年,担任国际数学家会议博弈论及其应用会议的同声翻译,成功为大会所有世界著名数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泽尔滕等13位科学家,数学家作了同声翻译。2007年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应邀的panelist出席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会议(Public Affairs Conference),宣读了三篇论文,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文学方向

王静, 女, 副教授, 199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主攻英国文学。主要教授英国文学,综合英语等课程。2004年赴美国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进修,主修世界文学,英国诗歌等课程,并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进到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英美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科研项目并撰写论文,先后翻译编辑出版了《鲁滨逊漂流记》,《英语美文》,《第二个证人》,《1001》系列百科书等。参与编译了《英语格言》。注释英美文学名著《红字》,《苔丝》等。参与省、校级科研教研立项2项。

韩语

廉光虎,男,中共党员,1954年生,延边大学首届硕士、博士毕业,曾任该校朝鲜语教研室主任、教授。现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韩语系主任、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综合人间学部中国语学科访问学者、韩国首尔大学国语国文系访问学者、首尔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青岛大学第四届教学名师。中国韩国语教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青岛翻译协会韩国语分会会长。主要著作和教材:《韩国语终结词位的历时研究》韩国博尔精出版社1998、《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朝文)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韩国语敬语形式的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韩国语听力教程》(1.2)(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韩中汉字词比较词典》(主编)韩国亦乐出版社

2006、等。

李明学,男,中共党员,1961年1月生,延边大学硕士、日本东京环球学院毕业,日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韩国釜山大学博士毕业,现任青岛大学韩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学研究学会会员、中国韩国语教育研究学会会员、青岛翻译协会会员。专业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言文学,包括中韩国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等。主要讲《基础韩国语》、《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化论》、《韩国语概论》等课程。主要著作和教材:《19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小说比较研究》(韩文、专著)、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2006。《中国当代文学史》(韩文、专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基础韩国语》(1,2)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韩国语听力教程》(2)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术论文几十篇等。

篇3: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

现阶段高职学生中, 学生来源复杂, 外语水平差距大, 给高职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 解决高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困境, 很多高职院校提出并进行了分级教学的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大学外语教学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特色, 开展“大学外语基础+分层分流教改”课题研究与实践, 应用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方法对高职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

2. 分层分流教学的定义

分层教学, 是指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分流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英语内的分流, 即针对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 开设相关课程, 通过专门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某项技能;二是外语语种的分流, 根据广西发展水平的特色、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的意向, 开设其他语种如越南语、泰语、日语等的基础课程供学生选择。

本院实施的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学生分成几个水平较齐、目标较统一的班级进行教学。分流分层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如大学英语B级课程、四级课程、英语口语基础课程、英语视听说课程, 既是分层也是分流。

3. 本院实施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可行性分析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是校级教改项目, 从现实方面来说, 符合本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的现状, 同时也适应广西经济、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近些年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 广西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之时, 对外语实用型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本院根据这一发展思路, 开设东南亚语种中较受学生欢迎的越南语等基础课程, 给予各专业学生了解、学习该语言的机会, 为培养和造就适应广西经济需求、未来发展需要的外语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理论看,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 (Actua development level) , 二是潜在水平 (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 ment)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就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要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王文静, 2000)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于1982年提出了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theory) , 其中的“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认为“需要通过足够的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i+1) 来学习语言”, 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 (i+2) 或低于 (i+0) 学习者现有水平, 都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Krashen同时还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因素, 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认为如果语言输入内容远远高于学生已有水平, 学生会产生焦虑, 失去自信;内容太接近或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则因缺乏挑战性而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Krashen, 1982) 。

4.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的实施方法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实施“两步走”:2007—2008年在电气系进行试点, 在对试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后, 于2008—2010年在全院范围内铺开实施。

4.1 课程设置

目前开设了大学英语B级、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视听说、英语基础口语、实用英译汉基础、越南语入门、日本语等课程, 不同的课程难易层次不同、针对性和目标也迥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0) 强调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至少达到B级要求, 本院大学外语分流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即首次参加B级考试获知过级情况后开展:要求尚未通过国家大学英语B级考试的学生选修大学英语B级班, 已经通过大学英语B级考试的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 自由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原则上要求每门课程选修人数不低于30人, 如选修课程人数低于30人则建议其选修其他可开设的课程。

对于外语必修课, 学生必须而且只能选择其中一门课程。因为涉及到教材的征订, 原则上要求学生在选课前对所选课程进行详细了解, 首次选课后允许试读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内确实不适应该课程, 可对原选课程进行更改, 一经确定则不再变更 (而后通过B级的学生例外) 。

4.2 教学实践

外语教学是一个统筹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立体系统工程。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年龄、性别、情感和语言水平等的个体差异。因此,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教学方法的同时, 还必须研究不同学习群体中个体的差异 (何培芬等, 2005) 。

在教学实践中, 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针对不同课程制定详尽具体的教学大纲, 确定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 B级班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 最少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相当于B级的校内考核水平;越南语入门班则要求掌握该语言的基础知识, 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能够自我完善知识框架, 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 要注重教材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灵活选用教材, 因材施教。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新颖的英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英语视听说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开展英语故事接龙、英语电影角色模仿、英语情景剧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和运用能力。

4.3 考核评估的开展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目前的各种英语考试的指导思想也从“考核语言知识为主”向“考核语言的应用能力”转变 (廖凌志, 2009) ,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 都不应以英语等级考试的过级率来衡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多采用笔试, 每学期进行一次期考, 以期考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学生水平差异的分层分流教学, 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目标、授课内容, 采用口语考试、听力考试、笔试等考核方式, 参照学生平时表现、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总评成绩, 如总评成绩=平时表现 (20%) +阶段考核 (20%) +期考 (60%) 。以此进行多层次检测和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性,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积极性,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5. 反思

本院外语组对参与实施此项目的师生作了《大学外语基础+分层分流教改调查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超过85%的师生对外语分流分层教学持肯定的态度, 认为收效显著, 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受益, 又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本校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过级率来看, 选修大学英语B级班的学生相对以往分散在自然班的学生, 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考级辅导;而对于大学英语四级班来说, 选修学生也得到了专门的训练, 在做题技巧和语言水平上都得到了提高。据本院外语组统计, 截止至2009年12月, 参与实施大学外语分层分流的电气系07级和全院08级学生, B级过级率屡创本院新高;过四级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选修其他课程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空前提高, 不但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而且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如英语演讲比赛和戏剧比赛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收获成效的同时, 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以下就出现的问题, 分析解决对策, 提出建议。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在本院全院铺开实施分层分流教学阶段, 遇到的最大难题是: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占很大的教学比例, 而外语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上课, 实训与外语教学在时间上存在较严重的冲突。

5.1.2 因分流分层造成学生成绩分数上的差异。

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难度不同。高层次班级的考试题偏难一些, 学生的分数普遍偏低, 而低层次班级的试题稍微容易一些, 学生的分数偏高。这样一来, 原来在自然班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选修的课程难度大, 考核分数反而比原来基础较差但选修难度小的课程的学生成绩低。而学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等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 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

5.1.3 学习榜样的缺失。

分层分流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班级, 彼此相对陌生, 缺乏相互促进的学风, 学习后劲不足, 逐渐地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也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 长此以往, 该班的授课教师工作态度也会变得消极, 丧失工作热情。

5.1.4 教师工作量的增大。

由于设施和师资力量有限, 本院在实施分层分流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选课改课情况、考核, 以及问卷调查等的统计, 都是由参与此项目的外语教师来承担。他们不但要兼顾这些工作, 还要完成教学任务, 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相对增大。

5.2 解决对策和建议

以上问题影响了分层分流的实施,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作用, 需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整改, 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如下。

5.2.1 要注意外语课程安排的时间和分班, 调整实训时间

相对统一、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到同一班级, 尽量减少和避免与实训时间冲突。

5.2.2 奖学金评比制度。

可引进学分制, 不同难度的课程, 学分要拉开差距, 用一个标准换算学生的百分制成绩为绩点, 再乘以学分, 以此得到的结果相对比较公平。

5.2.3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各种方式增进学生的交流,

成立学习小组,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相互促进。

5.2.4 正确认识外语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引进

师资和设施, 减少外语任课教师的其他工作量, 使其更加专心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6. 结语

本院的大学外语分流分层是解决高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困境所做的一次改革。它是在充分考虑广西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 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当然, 在教改实施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也很多, 亟待更多的专家、校方领导和一线教师进一步思考, 更好地实施与监控, 以此让高职院校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更好地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为当地和国家的新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外语教学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特色, 进行了外语分层分流教改, 对高职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本文阐述了外语分层分流教学的定义, 分析在该校开展外语分流分层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 探讨了高职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外语,分层分流,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 2000, (02) .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chool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198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何培芬, 夏章洪, 卢敏, 马蔚.论高职英语分级教学[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6]廖凌志.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3) .

[7]张健.分层次教学——职业教育的新境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8) .

篇4: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

关键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办学模式 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215-02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始建于1912年,办学历史已达百年,是河南省外语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领航者,为国家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在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师资力量强化、办学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工程培养、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我们掌握外语院系的办学规律更好的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形势。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办学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历史研究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办学模式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著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过去发展进行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资料及数据基础。

1.2.2 比较法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及其它同类兄弟院校在办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科学研究、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等方面的共性与特性,了解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具体情况。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研究办学模式改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研究办学模式改革,是现时代做好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各项工作进步的核心。对于我院这样一个集教学、科研、专业化、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外语院校如何面对现阶段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提高学院办学竞争力,突出学院办学体色,理清学院办学思路是外院几代人艰苦探索的问题。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以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中和推进中国梦积累的经验为引导,努力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建设成“中国著名,国际知名”的外语学院。

2.2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推进学科学位点两元一体化发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我院办学模式的特殊性,正确了认识我院办学模式,并顺利解决了我院办学办学模式探索与发展中的矛盾,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河南大学外语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建设学科、省级名牌专业,学院设有河南省出国人员外语培训中心、英语自学考试中心,承担着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培训和考试工作。从1912年建院以来一直坚持深化学科学位点改革,不断促进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推进了我院学科学位点两元一体化发展。在“2012年中国大学各学科、各专业排名中”英语专业名列第4位,英语专业连续多年进入全国A++行列。

2.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促进学院发展的思考辨析

2.3.1 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并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外语学院办学的实践,是提高外语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正确理论体系的指导,更好的指导外院办学实践,促进外院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走在学院时代发展最前沿。2011年胡锦涛“七一”讲话总结了建党90年的基本经验,2012年,中共十八大总结了十六大以来10年党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2.3.2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学院建设

改革精神,不仅应该贯穿于学院的各项工作和事业中,也同样应该贯穿于学院的自身建设中。学院改革历史经验证明,改革探索的时间越长,改革的环境越复杂,越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外院办学模式的建设,全面推进外院办学模式的建设新的伟大使命,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外语学院建设,不断增强学院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创新外语学院办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提高外院办学能力建设为主线,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外语学院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外语学院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俭高效的外语学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原崛起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3 结语

对于外语院系的发展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模式进行发展,发现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有特色的理论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发动学院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院发展献言。

参考文献

[1]戴朝护.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教师,2011(6).

[2]陈志华.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专项检查河南大学自评报告[Z].开封,2013

[3]肖玮萍.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厦门大学,2013.

[4]彭慧艳.舆论视野下的教育改革[D].安徽大学,2013.

[5]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问题研究的进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校园安全演练体会 下一篇:校园应急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