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奔放自由不输当今(通用3篇)
篇1:《诗经》中的爱情:奔放自由不输当今
《诗经》中的爱情:奔放自由不输当今
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开始,而爱情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爱情诗、情歌,是从《诗经》开始的。尽管后来的人把《诗经》说得越来越严肃,越来越古板,例如《诗大序》称《国风·关雎》为“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正夫妇之道,听起来让人正襟危坐,正儿八经。
其实,后人的解释和孔子的本意已经有出入了,《诗经》里有的是狂野情歌,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的“饿狼传说”,这些狂野情歌,大都集中在“郑风”部分,也就是河南民风部分。
枕边情歌:早起有惊喜
话说这郑国的地盘本来是在陕西一带,跟周王朝相距不远,后来怎么就迁河南了呢?简单而言,跟公元前八世纪关中地区的大地震有关。
都说周幽王亡国是因为褒姒烽火戏诸侯,其实没那么浪漫,就是因为当时长安周边地区发生大地震,再加上旱灾,接着又是北方敌人入侵,这宅子实在没法待下去了,于是开始将整个国家往东部移,到郑武公的时候,基本就定都在河南的新郑了。
郑国迁都新郑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人民生活也比较自在,因此当地民风就比较开放、浪漫,爱情歌曲一茬一茬地产生,其开放程度和浪漫程度让后人也感惊讶。
例如连夫妇枕边说的话也写上来了,我们试着还原一下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情景吧。大概是公元前八世纪的某个凌晨的一段对话,为了方便现代人理解,稍作演绎:
“老公,鸡叫啦。”
“急啥呢,天上的星星还在眨眼呢。”
“俺不信。”
“老婆,你起来看看啦,满天都是星星。”
“老公,鸟儿已扇动翅膀高飞,好像是鸿雁呢,快拿起你的.弓箭,去给我射两只尝尝鲜。”
男子于是起床,穿上戎装,拿起弓箭,出去射猎。女子则独自在家祈愿:“保佑老公百发百中,鸿雁飞得再高,也能把它射下来,我一定下厨把猎物烹制得美味无比。”
“要和我的亲好好饮一杯酒,祝我们小两口白头到老。”
“我们两口子,琴瑟和谐,岁月静好,感情恩爱。”
老公果然神勇,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并对老婆催他早起深表感激,于是赠娇妻一块佩玉,还唱将起来:“老婆,你对我真好、真体贴,这块佩玉送给你。”
老婆催老公早起真划得来,有野味吃,还有礼物收,明显的“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日子,这样勤劳下去,一定会世世代代“高富帅”、“白富美”下去。
原诗如下: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爱上同车女子:不吝赞美之词
两千年前的一个美丽的春日,或者说一个夏日,某男子搭乘一辆马车,本来有点没精打采,偶尔转头一看,亮了!当然,亮的不是灯泡,而是一朵似娇艳木槿花的妙人儿、大姑娘。
这位姑娘面容姣好,脸色好得像开在篱笆上的木槿花,“颜如舜华”,舜华是啥?就是木槿花。木槿花是当地随时可见的一种小乔木花,路边、树丛、篱笆和庭院里随处可见,每朵花只开一天,但花期长达半年甚至大半年,用这个来比喻美人儿,最容易让人理解。
这姑娘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穿戴也很得体、贵气,别的不说,满身的佩玉随着马车的颠簸摇晃而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让人的一颗心也不禁摇曳起来。同车男子便被这玉佩声撞击得失了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飞起来,“将翱将翔”。
过了好一会儿,他打听到原来同车的美女是姜家的大姑娘,看来提亲还是比较方便的,心下更喜,不由得大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姜家的大姑娘,又漂亮又贤惠且娴雅。
这首诗被后来人变复杂了,朱熹骂它是“淫奔之诗”,说是男女搭车私奔。战国的人则认为这是讽刺郑国的公子忽不跟齐国攀亲家。公子忽是一代英杰,曾经为齐国立过功,齐国想把公主嫁给他,但他说“齐大非偶”,拒绝了。郑国人对他不与大国联姻,致使郑国失去军事保护而心生不满,因此写了这首歌,讽刺他喜欢车上的路人。其实,公子忽是个聪明人,他拒绝与齐国结亲,避免了杀身之祸,后来,鲁国国君娶了齐国公主,不仅戴绿帽子,而且还丢了性命。
这些解释正确与否,难以确定,不过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男子对同车美女的一见钟情,其奔放自由的爱情观不输当今社会。
男子对中意女子如此直白,女子对男子呢,则多了一份戏谑,一份娇嗔。有一首名为《褰裳》的诗,说的是春秋时代的溱水一带,有个帅哥,为了去见女朋友,既不坐船,也不过桥,卷起裤脚直接渡河,终于见到了心上人。
他的心上人见到男朋友那副狼狈模样——估计卷起裤脚过河,又行得匆忙,因此浑身是泥水,便调笑他:你这傻小子,想我了吧,除了想我,你还能想谁?瞧你这傻小子。“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那时候的女子,骂心上人,都叫“狂童”,有位女子因为和男朋友闹别扭,双方不搭话。女方不开口,男方也不敢开口,女方气恼,于是骂对方:你这浑小子,故意不跟本姑娘讲话,因为你的这个态度,害得本姑娘连吃饭都没心思。“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诗大序》则解释为郑昭公任用谄臣,疏远贤臣,“狡童”就是郑昭公。这种解释没法证明对错,但把贤臣写成恋爱中的女子,那种扭捏的语气,似乎有点别扭吧。
最美的风景:在转身的那一刹那
每年的三月三,是个热闹的节日,对于郑国的青年男女而言,则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河南一带有溱水和洧水,春来水波荡漾,河水哗啦啦地流淌,比河水更欢乐的是人群,在妩媚的春光里,成群的男女游乐、欢聚,并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或者与意中人约好来聚会。这是属于青年男女的爱情天地,“溱与洧洧,方涣涣兮”。
这个氛围有点像现在一首叫《一江水》的歌中唱到的那样:“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
不过,有位男子没有找到意中人,手里拿着兰花,不知送给谁,他不免惆怅,真是“姑娘人人有伙伴,谁和我相偎”。然而正当他打算转身回去之际,又来了一位姑娘,姑娘问他:“帅哥,跟我去河边看看去吧。”(女曰“观乎?”)帅哥叹气:“去过啦,没啥意思。”(士曰“既且。”)姑娘说:“再去吧,就算是给我个面子,再去看看。”(“且往观乎!”)这姑娘分明是看上小伙了。小伙子也终于明白过来了,立即说:“中。”二人于是携手再度返回河边。
找到了意中人的小伙子此时觉得神清气爽,觉得河边的景色格外美丽,不由赞美道,你瞧瞧,这溱水和洧水的河畔,场地多宽阔,大家多欢畅。(“洧之外,洵訏且乐。”)
于是,两千多年前那群充满青春气息的男女们,在春水荡漾的河畔,互相赠送兰草芍药,许下爱的誓言。
他们被记录在《诗经》里,年代虽然久远,但仍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篇2:《诗经》中的水果爱情
作为中国文学源头之一的《诗经》, 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尊崇, 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沉淀, 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这段时期的诗歌305篇, 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有写战争的, 有写打猎的, 有写国家大典的, 有写男婚女嫁的,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诗经》中很多诗篇经常写到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和水果, 如“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国风·周南·关雎》) 中的荇菜,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国风·王风·采葛》) 中的艾草,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愿言思伯, 便我心痗” (《卫风·伯兮》) 中的谖草,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国风·秦风·蒹葭》) 中的蒹葭,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彼童而角, 实虹小子” (《大雅·抑》) 中的桃、李。通过诗歌的描绘, 我们可以发现, 先人们总是将他们的情感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哪怕是最浪漫的爱情。
当代, 受西方文化影响, 男女相爱, 一般都是男人送钻戒或玫瑰花来向女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而在《诗经》中, 我们可以看到更为浪漫的爱情故事———水果爱情, 通过水果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国风·召南·摽有梅》就是一首女孩子用水果来求爱的诗:
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孩, 在情人节上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渴求, 主动追求男子。这个情人节不是西方的情人节, 也不是中国的七夕节, 而是上巳节, 一般指农历三月三。《周礼·地官·媒氏》上说:“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 罚之。”意思是说, 春光明媚的季节, 是青年男女相会和恋爱的时节, 在这个时候, 即使私奔也不犯禁。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而不尊重这时令风俗的, 要受惩罚。这个节日原定于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 后来为了方便记忆, 特别是魏晋以后, 干脆固定在了每年的三月初三。只是到了宋朝以后, 由于对女性的禁锢日益严格, 中原地区汉民族便渐渐遗忘了这个节日, 只有西南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这一节日的风俗。
“摽”音biào, 有“落”和“抛”的意思, “摽有梅”可以理解为“有梅子落下”或者是“将梅子抛出”。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 女子用新熟的果子, 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 对方如果同意, 并在一定期间里送上礼物来, 二人便可结为夫妇。”《摽有梅》中的女孩在这个节日里, 挎着一筐梅子, 一边走一边向心仪的男子抛去。开始的时候, 梅子还剩七成, 说明女孩还有些矜持, 意思是你们哪个想娶我, 就去选个黄道节日吧。可是当筐里只剩下三成梅子了, 却还没有男子前来相亲时, 女孩有些急了, 说, 哪个想娶我, 那就今天吧。结果等梅子快抛完了, 还是没有男子前来送礼物, 女孩越来越急了, 干脆直说了, 今天就是好日子, 只要你开口, 我马上就嫁给你!女孩把“梅”当作定情信物, 抛给自己心仪的男子, 渴望得到对方的回答, 可是到最后有没有成功, 我们无从知道。但女孩的率真、质朴,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而言, 《国风·卫风·木瓜》中的女孩就幸运多了, 她抛出的水果, 得到了男子的应答: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这首诗是从男子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所写的“木瓜”“木桃”“木李”便是当时女孩用来表达爱慕之意的水果, 男子看到女孩抛给自己的水果后, 自然心领神会, 忙把自己的爱情信物赠送给了女孩。“琼琚”“琼瑶”“琼玖”, 泛指美玉、玉佩。玉佩自然比木瓜贵重, 不过男子觉得不足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意:“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意思是, 不是为了答谢你, 而是求珍重情意, 永远相好。他希望能够永远地与女孩相好下去。
女孩收到男子的回礼后顿时心花怒放, 她也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回赠, 而是一份爱的承诺。女孩以她的可爱、质朴与直率, 换来了自己的爱情。两厢情愿的感情, 通过一只木瓜连接到了一起, 并且其乐融融地持续下去了。
在《胭脂雪》中, 文玉禾拿出木瓜, 就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夏云开熟知《诗经》, 知道木瓜这一典故, 当场吟出了“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的诗句, 并拿出玉佩作为回礼, 得到了文玉禾的认可。这样, 夏开云顺利地将文玉禾迎进了辜府。
篇3:《诗经·风》中的爱情美
一、《诗经·风》中的爱情诗歌简析
《诗经·风》的诗歌大多记述民间百姓的生活及男女爱情的美好情景, 是《诗经》全集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分内容, 在后来的诗歌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全集的一个高潮, 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生活及劳动的颂扬, 为后世窥测华夏先民们的思想状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这其中, 爱情诗的部分尤其引人注目, 很多爱情诗歌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比如《秦风·蒹葭》、《王风·采葛》、《邶风·静女》等。这些爱情诗歌大多语言简练、文字优美, 可谓字字含情、句句相思, 道尽了千百年来有情人的惆怅与思念。下面就以传世名篇《秦风·蒹葭》为例, 来品度和赏析《诗经·风》中的爱情之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诗经》
上文即《秦风·蒹葭》的诗歌全文, 透过本诗歌,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散发出的浓烈的爱情、甜蜜、思念和浪漫的气息。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变迁, 本诗仍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爱情氛围中青年男女缠绵惆怅的画面。诗歌中的“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等诗句都已经成为了后世代代传颂的经典, 借以传情达意、表述衷肠。以诗中的“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为例, 可以看出诗歌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 那就是既追求诗歌语言的工整, 同时表达诗歌的寓意与情感。后人曾经这样评价《秦风·蒹葭》, “古之写相思, 未有过《蒹葭》者”, 已经把这首诗歌等同于爱情诗的最高级别, 这是很高的评价, 但也着实反映出人们对本诗的喜爱与称颂。
另外一首诗歌更是堪称与《秦风·蒹葭》比肩从传世名篇, 千百年来赚取了无数痴情男女的眼泪, 那就是《国风·周南·关雎》, 全诗如下: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
本诗也是《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代表作, 其着重讲述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与思念。透过诗歌简洁的语言, 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男子的缠绵悱恻与一往情深,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恋, 也是一种感人的情绪。诗歌中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更是成为了名扬千古的诗句。诗中, 男子为了自己喜爱的女子, 竟可以“寤寐思服”甚至“辗转反侧”, 足见其爱之深、情之切。所以, 《关雎》为我们赏析和领悟“风”中诗歌的爱情观和爱情感提供了又一个侧面, 让我们更清晰的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美妙。
二、《诗经·风》中的爱情观和爱情之美
《诗经·风》中的很多诗歌都涉及到爱情题材, 而且诗歌多不相同, 诗歌的主题各有不同。有的诗歌表达了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比如前文提到的《蒹葭》;有的诗歌则流露出爱情的相思之苦, 极尽惆怅与纠结, 比如《陈风·月出》;还有些诗歌表述出了女性被抛弃或蹂躏后的无奈、怨恨及凄凉, 比如《卫风·氓》……总之, 《诗经·风》中的爱情诗尽数围绕“爱情”的主题展开, 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爱情价值观, 即坚贞勇敢的追求爱情, 哪怕历尽艰难也要寻觅心中的理想伴侣。同时, 《诗经·风》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种爱情思维, 那就是爱情是每个平凡人的权利, 爱情不分贵贱和高低, 爱情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因此, 《诗经·风》从民间的角度为我们品度诗歌、寻找爱情之美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窗口。在《诗经·风》中, 人们既感叹于先民的智慧, 也为他们勇敢追爱的勇气所感染, 这其实恰恰是《诗经·风》的传世价值。与《诗经·风》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相比, 它的文学价值几乎可以不必讨论。毕竟,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传达和表述情感, 都要来源于人民生活, 这不但说明了《诗经·风》爱情诗的价值, 而且从另外一个侧面衬托出诗歌的美妙与文学性。
例如, 《诗经·泽陂》有这样一段诗句, “彼泽之陂, 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寤寐无为, 涕泗滂沱。”该诗叙述了一个美丽女子因为思念情人而啼哭的场景, 其展示出了爱情之美的另一面—因为过于爱着自己的心上人而流泪不止。其实, “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恰恰反映出爱情的神奇魔力, 陷入爱情的人, 无论美丑、贫贱, 都不能自拔, 真是有趣。所以, 爱情并非单纯的爱恋或思念,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云里雾里, 而这也正是爱情让人为之着迷的原因。《诗经·风》既有纯粹的爱慕之情, 也有单相思的苦愁之情, 也有离别分散的悲恸之情, 这些情感既发端于爱情本身, 最后又回归到人性的原点—即有血有肉的人, 都要有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爱情正是如此。当爱情为人们所需要, 为人们所赞赏, 其价值也就已经实现了, 这便是《诗经·风》爱情诗给我们的启示。
三、结束语
或许我们很难从一个单纯的角度去看待《诗经·风》中的爱情诗、爱情观与爱情之美, 但是透过这一篇篇华丽优美的传世佳作, 我们既可以全身心的沉浸在美妙的爱情世界中, 也可以神游太虚, 感悟先秦和春秋先民带给我们的文学积淀与艺术享受。无论是“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还是“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都只是寥寥数语, 这些远远不足以抵消《诗经·风》带给我们的情感波澜与审美享受。总之, 感悟《诗经·风》中的爱情之美, 需要细细的品味和安然的情趣, 需要身心投入、情感真挚。爱情是如此美丽, 《诗经·风》的爱情诗不仅表述了爱情多元化的思维, 而且必然给后世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车雅琴.《诗经》爱情诗所表现的爱情观[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8 (09) .
[2]孟新芝.追寻爱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诗经》中的爱情诗赏读[J].名作欣赏, 2008 (17) .
[3]孙向召.论《诗经·郑风》中的爱情表达方式[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 2007 (01) .
[4]马春明, 唐艺.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J].青年文学家, 201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