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研究

关键词: 城镇化率 加快 城镇化 速度

1 引言

近年来,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逐步上升、速度加快。从1978年18%的城镇化率, 到2011年突破50%, 2015年达到56.1%。在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的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百姓对于良好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 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 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本文从绿色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城镇化”显然是“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土壤, 然而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 只是大概有胡际权 (2005) 、杨重光 (2009) 、周冲 (2014) 等学者提出的数十种不同观点。而他们的概念中类似7的观点总结起来得到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便是: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2 主体

(1) 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由我国率先提出, 所以新型城镇化研究的主力也是在中国, 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主要在内涵、特征和模式等方面。本文着重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综述。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次会议被看作是新型城镇化首次正式提出的标志, 新型城镇化在之后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2)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从广义上看, 是均衡、节约、低碳、清洁、循环、安全发展。从狭义上看, 是要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保护环境, 把绿色、低碳、循环作为发展的主要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经济与保护环境同步发展;二是要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 即经济、环境、能源各方面可持续发展;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节能减排, 创新发展过程。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发展”纳入规划, 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 要求各地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用量化的指标衡量国家发展目标。

3 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

绿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直接相互起作用的, 需要借助具体的实施方案等来达到目的。一般而言, 绿色发展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 这个区域可以大到整个国家、社会, 也可以小到一所高校、一家企业。本文则是以区域绿色发展和区域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来代表整个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的关系。

3.1 绿色发展理论

绿色发展理论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历史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为当代绿色发展的提出提供了历史依据; (2) 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 (3) 社会现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经济、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等理念, 是人们针对绿色发展所提出的相关的一些理念。1989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人们将环境与经济社会问题真正融合起来, 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去考虑环境与发展问题, 这是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3.2 新型城镇化理论

新型城镇化就是更为合理的城镇化, 无论是更平等、更绿色、更幸福、更集约还是更健康, 都是想要达到的目标。而这目标的实现, 远不是仅依靠一个创新所能达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问题、环境问题、公共服务等问题都需要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我们在这里讲的绿色发展理念或是绿色发展战略, 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努力方向, 看到问题了, 我们想要解决, 我们尽力去解决, 最终达到的便是合理的或合适的。

城镇化绿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进行,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来说, 早期的通过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经济的不合理增长所带来的整体经济增长已不可取。绿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所必须做到的发展方向。

4 走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当前正处于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30个省中有9个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有12个地区在绿色发展或城镇化的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仅有9个地区绿色发展与城镇化双方面落后。在国家绿色城镇化的政策推动下, 以及大量的财政支持下, 各地区拥有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良好机遇, 摆脱传统城镇化只追求速度与数量, 忽略质量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减少资源供需矛盾, 全面推动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4.1 新型城镇化要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契合

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环境的破坏。城镇化中私家车大量增加、绿地被大面积破坏, 重工业的发展, 以及不合理的能源结构, 导致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雾霾侵袭, 这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显著的环境问题。李克强总理一直在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升级版”,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契合, 打造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近年来, 我国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 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污染事件高发。破坏环境的同时, 还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过量排放, 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 对空气、土壤造成破坏。但我国并不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这些问题的唯一国家。在工业革命中实现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国家也曾经遇到过这些问题。我们要吸取以往的教训, 学习发达国家处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方法, 结合我国实际, 形成中国特色的应对方法。

4.2 新型城镇化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我国过去的城镇化发展中, 由于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发展, 没有将环境管理重视起来, 从而引发了种种环境问题。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新型城镇化要做到: (1) 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治理城镇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城镇化与保护环境同步发展。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部分经济发展, 缓解环境压力。 (3)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形成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兴城市建设机制, 促进城镇集约发展。 (4) 改变各级政府考核评价机制, 避免过去将GDP等经济指标作为重要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要将环境持续发展指标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重要依据。 (5)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

4.3 新型城镇化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私家车的大量使用, 抽水马桶、洗衣机的普及, 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 污染城市环境, 制约了城市的绿色发展。因此, 应该引导市民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中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培养低碳行为和低碳消费观, 养成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方式, 如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生活用水循环使用、少用一次性物品等。

4.4 新型城镇化要注重以人为本, 提倡绿色化生活理念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人是实践的主体, 也是被关注的主体。要加强关于绿色化生活理念的宣传。通过学校教育、单位文化理念宣传、媒体舆论导向对社会各个群体加以影响。力图使绿色化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 发展总部经济, 转变产业结构, 促进绿色发展

产业发展要有空间依托, 城市是区域经济中主要的空间载体之一, 中心城市是研究的起点。纵观当前, 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 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 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 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和农业化进程,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

5.1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带动经济增长

中心城市是在特定区域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一座区域中心城市, 对于周围的辐射力巨大, 要着重建设好这样一座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5.2 发展总部经济, 形成区域效应

总部经济拓展了中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通道, 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 总部经济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总部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 改善自然环境, 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

5.3 转变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

通过中心城市与总部经济所带来的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过于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局面,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深化环境治理, 治污防污。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留住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注重科学技术的研发, 通过推广先进设备和加工工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 节省投资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我国政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求城镇化的持续健康推进应当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协调。然而, 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资源生态问题, 如大气环境污染、绿化率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越来越被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绿色发展理论与新型城镇化理论出发, 通过对城镇化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如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现状,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 单卓然, 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2) .

[3] 曾群华, 徐长乐.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J].中国名城, 2014 (6) .

[4] 刘吉双, 衣保中.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方向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 2015 (6) .

[5] 蔡宁, 丛雅静, 吴婧文.中国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基于SBM-DDF模型的双维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6] 罗松华.基于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武汉大学, 2014.

[7]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 2013 (1) .

[7] 曹卫涛.河南省快速城镇化地区绿色发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7.

[8] 吕伟.低碳发展驱动绿色城镇化的动力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 2016.

[9] 石海波.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 2016.

[10] 蒋晓岚, 程必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功能与空间体系优化研究 下一篇: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