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 随着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 它就开始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尤金?奈达 (Eugene·Nida) 的功能对等理论影响最深。 而他的理论在漫长的翻译发展过程中长时间的起着主导作用。 现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的论作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当今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当中。
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 最初是由凯瑟琳娜·莱斯 (Catherina·Reiss) 和其他学者提出。 莱斯将功能范畴引入到了翻译领域。 1971 年在她的论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中首次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 她融合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等因素, 发展出了以源文本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虽然她的学说并未撼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该理论还是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雏形。 莱斯的理论可分为早期的理论和后期的理论。 在其早期理论中她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子的对等。 但到了研究的后期莱斯发现这种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且有时会与读者的意愿不一致, 因此应该首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除此之外, 汉斯·弗米尔、贾思特·霍斯、克里斯汀也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进一步打破了功能对等理论的限制, 她提出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最大准则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学派的理论基础。 曼特瑞 (Mantari) 进一步发展了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 她对于翻译的最大贡献在于区分了翻译和翻译行为。 她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在于传递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信息, 而翻译仅仅是一种关于跨文化转换行为的文本, 翻译是翻译行为的一种具体实施。诺德 (Nord) 系统地综合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各个学派的观点,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翻译目的论的补充。 至此, 翻译目的论开始从译者的全新角度来解释翻译行为, 并给翻译理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改革。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不仅继承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髓, 也打破了其限制。 功能主义翻译论不仅突破了传统结构主义的功能对等理论, 也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翻译。 结构主义认为翻译是一种动态的简单编码解码行为。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点不同语言之间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对等关系。 而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且它把翻译的重点从源文本转移到了译者本身。 功能主义理论还开始特别关注运用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把对翻译的研究拓宽到了更广的范畴, 使翻译研究进入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翻译批评角度也给了人们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把源文作为起点, 把译文作为终点, 在这种情况下源文成了衡量翻译好坏的唯一标准。 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并不把源文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 它强调译者本身的介入。 因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 因此从翻译批评的角度来说, 译者的目的和动机应该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因素。 这一点可以把翻译批评和直译、意译区分开来。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帮助我们形成了现在这种多元的翻译批评标准。
总而言之, 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强调一种目的原则, 该原则在多样化的翻译标准理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该理论的核心是以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为重点的翻译目的论。 该理论为当今的中英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3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中国翻译方面的发展相当不平衡, 人们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对翻译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翻译理论的探索。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是停滞不前的。 当德国的翻译理论在国外流行开来的时候, 国内的翻译理论还只是围绕着传统的语言学进行, 没有任何的发展。 1987 年随着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传到中国, 中国的翻译理论发展才开始繁盛起来。
中国的翻译发展整体滞后于西方世界。 1987 年中国的学者桂乾元第一次在他的文章《记联邦德国的三个翻译家》 (桂乾元, 1987) 中介绍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这是关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最早的文章。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几个代表人物。 尽管此类的文章非常少, 可是这篇文章还是给了中国的译者们了解最新的翻译理论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桂乾元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相关的文章引入到中国, 至此中国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进入到了高峰期。
进入21 世纪, 中国的翻译市场日益繁荣, 翻译理论研究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的结合。 与此同时, 功能目的论作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经常出现在那段时期主要的期刊、论文、网络搜索、文学翻译和翻译会议上。
随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它与中国的翻译实践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起了主导作用。因此许多的翻译者们在做翻译工作的时候, 都会考虑源文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他们的翻译任务都是在目的论的指引下进行的。 比如说在做一些广告翻译的时候, 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的目的。他们要了解这个广告的受众人群是怎样的。只有确定了受众人群才能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这种方式也同样使用于商标、电影、旅游景点、化工物质等方面的翻译。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翻译源文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取。
4目的论
作为功能主义翻译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翻译过程, 决定翻译整个过程的是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思想。对于目的的含义有三种解释分别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翻译的目标语言中译文的目的和使用何种翻译策略所要达成的目的。 翻译的进行会受到读者的学识和社会背景的制约。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弗米尔的理论框架中, 受众人群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因为这些受众人群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为了满足这些人的期待和需求, 翻译实践就要和这些目标读者保持一致。 弗米尔认为源文只是起了一个信息源的作用, 因此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活动更多的关注在翻译的结果以及随之所采用的翻译理论的应用。
“Skopos”是一个希腊词, 它的意思是目的 “目的”。 目的论认为目的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和先前的翻译理论相比, 目的论开始强调译者的重要性, 而这一点在其他的翻译理论中多半被忽视。作为普通人, 如果译者把翻译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那么他们就要考虑他们的雇主的建议、源文的风格和读者等因素。可是如果译者只是出于兴趣做翻译的话, 他们就会更看重翻译的乐趣。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 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会和那些商业翻译的不一样。也就是说目的决定了翻译方式。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 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并且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的策略。除了目的原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忠实原则, 还有一个是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指的是译者和源文之间的关系, 译者需要对源文负责, 并用忠实的方式翻译源文。忠实原则是对目的原则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忠实原则要求译者需对翻译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负责。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平衡作者、翻译的发起人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三方之间有利益冲突, 那么译者就需采用一种最好的翻译策略来满足三方的需求。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就像连接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桥梁。如果这座桥梁构建得好, 那么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也就是说翻译得好, 目标读者就可以对源文从整体上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连贯原则从属与目的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翻译的目的不是很严格的要求译文连贯, 那么连贯原则可以不被采用。
5结语
在当今的时代, 功能主义目的论无论在翻译理论上还是在翻译实践中都很好的顺应了潮流。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功能主义目的论诞生, 它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通过翻译的实践证明, 功能主义目的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论。相较于以前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读者的重要性, 功能主义目的论更好的诠释了读者的地位, 而这种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也更好的为读者所接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功能主义目的论既可以满足商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
当然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不会是完美的, 它们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被检验和丰富。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其诞生之日到现在的几十年间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和完善。 在中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多半用于一些商业领域, 如广告、旅游等的翻译, 却很少用于法律法规的翻译, 与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 如豫剧相结合的翻译更是很少。在以后的翻译领域研究中, 这些都可以作为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所开发的方面。
摘要: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开辟了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 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功能主义目的论, 它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参考文献
[1] 桂乾元.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J].中国翻译, 1987 (3) .
[2]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4) .
[3] 贾文波.英语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 Hans J.Vermeer.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Shang 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9.
[6] Nord 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相关文章: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02-10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02-10
目的论研究论文02-10
目的论下品牌汉英翻译02-10
功能目的论02-10
浅析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目的和动机02-10
公益项目的论文题目02-10
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02-10
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02-10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