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玉米

关键词: 测序

黑龙江玉米(精选九篇)

黑龙江玉米 篇1

1 美国玉米种植集约化程度高,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美国玉米种植更多体现“四大一化”。其“四大”就是大科技、大机械、大水利、大农场。“一化”即智能化。

1.1 大科技

大科技就是更多依赖于高科技、计算机延伸出的智能化管理,如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信息采集数据智能处理系统、GPS定位系统和田间水肥管理智能化等。大科技体现在育种转基因品种抗性不断增强,尽管产量增加幅度有限,但是稳产性和抗逆性不断增加,综合抗性在产量增益中不断贡献力量。

1.2 大机械

大机械体现在玉米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贮藏机械及节水灌溉设备,大型田间病虫害防治的喷药机械,机械马力、机械作业量、机械的作业效率都比较大。如John Deere生产机械马力320以上,最大达到570马力,播种机械24~48行,幅宽40 m。

1.3 大水利

在西部旱作玉米带,49%玉米采用大型圆盘节水灌溉设备,一次可喷26.7~40.0 hm2,生育季节喷10~12次,每次喷水量10~15 mm,灌溉田产量基本接近光温潜力80%~90%,产量变异数较低,使旱区成了稳产高产区[3]。

1.4 大农场

随着美国劳动力减少,以Iowa州为例,1960~2010年,农户由18.3万减少到9.8万个,农场规模逐渐增大,经营规模由原来的67.6 hm2增加到179.8 hm2,现在人均约1 333.3 hm2,大农场逐年增加,小农场逐年减少并不断被兼并。

1.5 农业智能精准化

美国农业发展充分使用GPS网络和智能化管理,如测土施肥、节水灌溉智能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及收获贮藏烘干均是智能化,包括销售都体现科技化,可在网上销售。可以说从育种手段到种子加工、包装到田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到销售均与智能化、物联网相关联。

2 美国玉米的良好发展依赖于四优二高

2.1 土壤肥沃,利用与保护优良

由于美国中西部农区开发年限较晚,加上开发后实行的保护性利用政策,因此土壤有机质从开始的7%左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5%左右,但是,由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从田间看收获玉米、大豆秸秆基本全部还田,只有少部分玉米秸秆打捆利用。

2.2 水资源优良

美国中部区降雨600~900 mm,完全满足玉米生产需要,西部地区约300 mm降雨,虽然较中部低,但是地下水丰富,发展节水灌溉,生育期通过大型喷灌补充水量10次约150 mm[2],完全可以满足玉米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从而充分发挥光温增产潜力,实现高产。通过节水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3 kg·hm-2·mm-1,但距水分利用效率潜力27.7 kg·hm-2·mm-1还有差距。

2.3 玉米品种综合抗性优良

从田间看,玉米茎秆坚硬,无倒伏、折茎、折蓼,无虫害,成熟后包叶松弛,株型收敛,耐密植,株高一般240~250 cm,结穗部位110 cm,籽粒大小均匀,雄穗分枝少,一般2~3个分枝。通过穗检结果表明,轴细,籽粒深,颜色纯正,多为硬粒型,穗长约20 cm,行粒数32~35粒,行数16~18行,总体上综合性状优良。

2.4 推广服务体系优良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健全、优良、覆盖率高,而且由于农户少,人均农民占有科技人员较多。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一般由大学承担,大学设有农业研究与开发中心,在所在州设有多个试验站,站下面还有服务中心,几乎布满了所服务的区域。据内布拉斯加大学农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推广站)介绍,该大学在内布拉斯加州设有4个试验站,试验站经常根据农民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反馈给农民,指导农民生产,定期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将大学研究的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介,组织农户到试验田观摩,每3~4 a定期帮助农户测定一次土壤养分等,且一切都是免费的。推广人员工资由大学支付,试验费来自研究项目经费,少数情况由农民支付一点,办公与差旅费由县一级财政支付。同时推广渠道畅通,形式多样,如采用报纸、网络、电话、邮件和培训等方式。

2.5 追求高效益

美国农民一切皆以效益为宗旨,时时追求高效益,处处以节本增效为主。

不论在生产资料投入,还是收获后加工销售,处处体现效益优先原则。如种子包装,大豆基本是散装,不经过小包装,减少包装费用;如化肥以散装为主,农民需要时才经过混拌后装车直接散入农田,从而降低包装过程成本,而且春季或秋季一次性施肥;为了降低风干成本,延期收获,田间贮藏时,玉米降水至17%~18%时开始收获,收获后放在通风的贮藏库里,自然风干21 d左右,水分即可达到15.5%安全含水量。

2.6 美国农民文化素质较高

美国农民素质很高,多为大学毕业,90%以上使用Intenet,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由于农民素质高,很多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得到认可和试验,并且种植与机械指导技术也易被掌握,因此易推广新成果、新技术。

3 美国农业科研具有极强针对性,成果具有适用性

3.1 大学科研单位围绕生产和农民需求开展研究

美国农业部门的大学和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大学教授每年用25%时间从事推广工作,并从推广中了解农民的需求,针对农民和生产需求来开展研究,以使成果很快转化为生产力。

3.2 公司围绕实用产品开展技术研究

美国不论种业公司还是农药公司,每一项研究都是围绕市场实用产品、畅销产品开展研究。还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适用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国家政策等干扰,只受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引导。

4 对黑龙江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

4.1 农机与农艺结合很关键

美国玉米种植更多体现与大农机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机械的巨大作用和工作效率,同时能够研发与大机械相适应的田间管理技术和品种。切实体现农机为农艺服务,农机部门更多研究市场需求,然后研发出更好更适于生产的机具。我国农机具在与农艺结合方面缺乏对生产实际了解,而很多改进都来自农户,因此,建议农机部门应深入田间生产实际,加强机械研发。同时,中国种植模式应研发比较固定的高产模式,不宜总在种植模式上去费时费力研究。这样便于机械制造业的成本降低与适应。

4.2 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

美国玉米是种植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而中国大部分土壤条件不是理想玉米生长境地,因此保护提升土壤基础条件对玉米增产更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相关机具的引进研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土壤条件。特别是黑龙江中西部应加大以深松和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进而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4.3 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

美国从种子生产到田间种植,最后加工贮藏处处体现智能化、精准化。简单说精准农业是利用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更加精准地播种和施肥以及全程管理,以便使农场主以最低的成本将农作物产出最大化。国内以中国农业大学陈新平教授团队与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研究的利用优化模型指导玉米生产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黑龙江耕地面积大,玉米种植面积大,经营粗放,更要加大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力度,并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4.4 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

美国种植玉米85%以上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等功能,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从先正达公司了解到转基因在不取得效益情况下可用于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应大胆利用美国的转基因材料进行育种。特别是黑龙江省近年来玉米面积种植逐年加大,虫害和草害严重,应加大转基因玉米研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加竞争力。

4.5 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

美国玉米种植效益体现是规模效益,这种规模效益来自规模经营,黑龙江与美国具有相似的特点,土地面积大,适宜大机械作业,因此要想达到规模效益,必须进行规模经营。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推进土地连片种植。特别是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出台,指导土地健康有效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4.6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要素,美国农民的学历水平达到大学文化程度,对农业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极强。如果中国农业想继续提升水平,当务之急必须提升农民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科学技术传播有了载体和转化因子,否则,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转化,特别是中国农民对新事物接受差的思想一定需要转变。

4.7 加强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

美国农业灌溉是根据作物缺水情况而采取的及时的补灌措施,中国的灌溉往往都是靠经验不靠科学指导,因此要想使节水灌溉有所提升必须靠科学,确定作物精准灌溉思路,培养农民科学用水思路,减少大水漫灌造成不必要浪费。

4.8 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以解决限制因素为重点,推动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切实实现玉米高产。美国玉米区和旱作节水区产量已接近光温潜力的80%~90%,增产潜力已经到达顶峰,再上台阶步伐艰难[2]。而我国玉米实际产量只达到光温增产潜力的50%~60%,光温增产潜力很大,如何解决光温潜力限制因素提升玉米增产的研究势在必行。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在玉米的生产、科研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指导中国玉米生产,特别是黑龙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中部大平原Iowa和Nebraska玉米的种植、科研和推广等方面的考察与交流,归纳出美国玉米生产情况是:美国玉米耕作与栽培体系更科学,农艺农机结合更紧密,应用综合抗性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等,同时,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和提升。从中得出对我国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切合实际,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加强转基因技术、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培训以提高素质,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词:美国,玉米,生产,科研,推广,启示

参考文献

[1]宋锡章,张宝石.美国玉米种质的利用与改良[J].玉米科学,2007,15(2):44-48.

[2]Patricio Grassini,Yang Haishun,suat Irmak,et al.High-yield irrigated maize in the western U.S.Corn Belt:Ⅱ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crop water productivity[J].FieldCrops Res.,2011,120:133-141.

黑龙江玉米 篇2

以黑龙江省12个常用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光反应特性,通过对材料的每日阶段遮光处理的结果分析,缩短光照直接影响玉米品种的生育阶段.其中出苗至抽雄期遮光处理与正常光照的叶龄值差异显著,可作为衡量光反应特性的指标性状.缩短光照后使大部分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花期提前,其中四早六、龙单21、绥玉7号、1134、龙系85、H172、4F1对光敏感;海玉4号、四单16、本育9号、合344、434、706、446光反应迟钝.遮光处理对品种形态性状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及雄穗分枝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大小程度依次为:穗位高>株高>雄穗分支>叶片数.

作 者:张建国 曹靖生 史桂荣 郭晓明 赵伟 李树军 蔡泉 ZHANG Jiang-guo CAO Jing-sheng SHI Gui-rong GUO Xiao-ming ZHAO Wei LI Shu-jun CAI Qua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刊 名: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513 关键词:玉米   品种   亲本   光敏感反应  

★ 基于CTAB法提取毛竹基因组DNA的探讨

★ 玉米亲本繁殖的几项技术要点

★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

★ 双汇玉米肠:水平营销打造“热迷”品牌

★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及其转化的研究

★ 量子点CdS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对DNA损伤研究

★ 压力容器上水平接管应力研究的论文

★ 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 三丁基锡对牡蛎鳃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黑龙江玉米 篇3

关键词:玉米;钾肥;施肥比例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46-1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玉米品种为吉单519。

1.2 供试材料与来源

玉米品种及肥料为市场常规品种。

1.3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友谊分公司研发中心试验地。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43g/kg土,碱解氮含量137.4mg/kg土,速效磷含量24.4mg/kg土,速效钾含量159.9mg/kg土,PH值6.7。前茬大豆。秋翻秋起垄。设计亩施尿素24.91kg、二铵15.22kg。其中基肥6.23kg尿素/亩,7.61kg磷酸二铵/亩;种肥6.23kg尿素/亩,7.61kg磷酸二铵/亩,钾肥按处理施用,混合后于5月10日采用机械施入基肥种下15cm,种肥随同人工播种于5月12日施入种侧8cm。6月23日追长效尿素12.46kg/亩。(用量为商品量,换算成纯量为N:14.2kg/亩,P:7kg/亩,K:分别为0、3、5、7kg/亩,比例为2:1:0、2:1:0.4、2:1:0.7、2:1:1)

1.4 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共四个处理:①对照,不施用钾肥;②处理1,施用钾肥5kg/亩,基肥、种肥各50%;③处理2,施用钾肥8.33kg/亩,基肥、种肥各50%;④处理3,施用钾肥11.67kg/亩,基肥、种肥各50%。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每处理面积78m2(65cm行距×12垄×10m长),处理3次。其他措施同大田常规生产。亩设计保苗株数5000株[1]。

2 試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表2 生育期调查

由表2看出,在玉米生育期方面,施用钾肥较未施用钾肥的处理延长生育天数1~4天,2011年玉米生长期温度较高,但少雨寡照,造成玉米早衰,而施用钾肥可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延缓衰老,提高品质,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2(施用钾肥8.33kg/亩,基肥、种肥各50%)比对照的生育天数多4天,比处理1多3天,比处理3多2天。

2.2 玉米生育性状表现

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能提高出苗率,植株表现叶色浓绿,叶片肥厚,叶片趋于收敛、角度平均,表现挺、直。茎粗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空秆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减少的幅度较小。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2(施用钾肥8.33kg/亩,基肥、种肥各50%)的效果相对最好,空秆率为14.8%,比对照低3.5%,比处理1低2.9%,比处理3低1.5%。

表3 田间考种表

2.3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4 产量结果表

由表4可以看出施用不同钾肥量玉米的增产效果。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大玉米的穗长变长、粒数增多,秃尖减少,粒重增加。从上表看出处理2(施用钾肥8.33kg/亩,基肥、种肥各50%)的增产效果最明显,比对照增加35.41%,而处理1(施用钾肥5kg/亩,基肥、种肥各50%)比对照增加3.92%,处理3(施用钾肥11.67kg/亩,基肥、种肥各50%)比对照增加25.24%。

参考文献

[1] 刘吉辉.海城市大屯镇玉米钾肥最佳施用量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0).

浅谈黑龙江玉米综合利用价值 篇4

关键词:玉米,分类,用途

黑龙江省素有“北大仓”之称, 是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单省最大、玉米产量单省最多的主产省份, 据中国玉米网数据显示, 2010、2011年度黑龙江玉米总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关口达到2227万吨, 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贸易粮从黑龙江省流向南方销区各地。虽然黑龙江玉米在品质方面尚不及横穿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吉林省玉米品质优良, 但整体较佳的品质与相对低廉的价格造就了黑龙江玉米的高性价比, 也使黑龙江玉米在市场中广受欢迎。

玉米营养丰富, 其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的含量几乎都位居五谷杂粮之首;玉米中富含维生素E、卵磷脂和谷氨酸, 对人体健脑、抗衰老都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玉米能够富集土壤中的硒元素, 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食用玉米及其制品具有保健作用;此外, 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玉米的分类

根据子粒的组成成分及其用途, 可分为特用玉米和普通玉米两大类。特用玉米一般指高赖氨酸、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高油玉米等。特用玉米以外的玉米类型即为普通玉米。

1.1甜玉米甜

玉米又称蔬菜玉米, 既可以煮熟后直接食用, 又可以制成各种风味的罐头、加工食品和冷冻食品。甜玉米又可分为普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3类。甜玉米在发达国家销量较大。

1.2糯玉米

糯玉米又称粘玉米, 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及适口性, 可以鲜食或制罐头, 我国还有用糯玉米代替粘米制做糕点的习惯。在工业方面, 糯玉米淀粉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 可作为增稠剂使用, 还广泛地用于胶带、粘合剂和造纸等工业。

1.3高油玉米

高油玉米是指子粒含油量超过8%的玉米类型, 直观上看都有较大的胚。玉米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 尤其是油酸、亚油酸的含量较高, 是人体维持健康所必需的。

1.4高赖氨酸玉米

高赖氨酸玉米也称优质蛋白玉米, 即玉米子粒中赖氨酸含量在0.4%以上, 普通玉米的赖氨酸含量一般在0.2%左右。赖氨酸是人体及其它动物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类型, 高赖氨酸玉米食用的营养价值很高, 相当于脱脂奶。

1.5爆裂玉米

爆裂玉米突出的特点是角质胚乳含量高, 淀粉粒内的水分遇高温易爆裂。一般作为风味食品在大中城市流行。

2玉米的主要用途

由于玉米子粒和植株在组成成分方面的许多特点, 决定了玉米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直接作为食用的只占1/3, 大部分用于其他方面。

2.1食用

玉米的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等, 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小。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 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 已形成种类多样的玉米食品。

2.1.1特制玉米粉 经加工而成的特制玉米粉, 含油量降低到1%以下, 可以改善食用品质, 粒度较细。适于与小麦粉掺和制作各种面食。由于富含蛋白质和较多的维生素, 添加它制成的食品营养价值高, 是儿童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2.1.2膨化食品 玉米膨化食品是近年来盛行的方便食品, 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均匀、质地柔软的特点, 不仅色、香、味俱佳, 而且提高了营养价值和食品消化率。

2.1.3玉米片是一种快餐食品, 便于携带, 保存时间长, 既可直接食用, 又可以制作其他食品, 还可以采用不同佐料制成各种风味的方便食品, 用水、奶、汤冲泡即可食用。

2.1.4甜玉米可用来充当蔬菜或鲜食, 富含各种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 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及各种矿物质;许多国家都将鲜食甜玉米作为重点开发的保健“黄金食品”;其加工产品包括整穗速冻、子粒速冻、罐头三种。

2.1.5玉米啤酒 因玉米蛋白质含量与稻米接近而高于大麦, 故为比较理想的啤酒生产原料。

2.2饲用世界上大约65%的玉米都用作饲料, 发达国家高达80%, 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玉米子粒、玉米秸杆及玉米加工副产品均可以作为饲料使用。

2.3工业加工

玉米子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 初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可作为基础原料进一步加工利用, 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制造种类繁多的产品;玉米穗轴可生产糠醛。另外, 玉米秸杆和穗轴还可以培养生产食用菌;苞叶可编织提蓝、地毯、坐毯等手工艺品。

2.3.1玉米淀粉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产的, 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完全以玉米为原料。在发达国家, 玉米淀粉加工已形成重要的工业生产行业。

2.3.2发酵加工玉米通过酶解生成葡萄糖, 是发酵工业的好原料;进一步发酵可生成酒精, 是前景看好的绿色能源。

2.3.3玉米制糖专家预计, 未来玉米糖将占甜味市场的50%, 玉米将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黑龙江玉米 篇5

1 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的有利条件

黑龙江非常适合玉米的种植成长, 这与其区域环境有直接关系。

1.1 土壤肥沃

黑龙江地区土壤多样化, 不同的土壤结构有着不同的价值, 通过总结可知黑龙江土壤具备良好的优质特点。黑龙江地区的土壤主要由五种类型构成, 黑土是最基本的土壤, 是五种土壤中最优良的类型, 在全国中占有优势。黑龙江地区特有的黑土土壤非常丰厚, 这种土壤土性温和, 大多数农作物均能在此种植与成长, 这种土质更符合玉米的成长条件, 越是土壤良好, 玉米产量与质量越高。棕壤也是黑龙江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 这种土壤相对黑土来说, 其质地轻很多, 土地温度普遍较高, 虽然在耕作上相对简便容易, 但棕壤保水能力不强, 在成长期, 水分缺失严重, 会导致田间农作物出现干旱的情况;白浆土类似于棕壤, 也大量的存在于黑龙江, 这种土壤保存水分能力比较强, 但这种优点也是其缺点, 因为保水能力过于强大, 就造成了土壤整体通透性不好, 水分无法排除, 当雨季来临时, 就会造成大面积玉米洪涝, 出现不可治理的灾害;草甸土与沼泽土在黑龙江也大量分布, 草甸土相对其他种类, 内部养分含量非常丰富, 表现出了供肥能力强的特点, 特别符合玉米成长条件, 玉米产量相对其他土壤更高, 质量更好;沼泽土营养成分不好, 其养分有效性较差, 不符合玉米种植条件, 一般情况下, 种植玉米需要避开这种土。

1.2 气候适宜

黑龙江地区气候符合玉米成长, 当地气候属于季风性气候, 气候条件非常优越, 夏季降雨丰沛, 冬季晴朗干燥, 符合玉米成长需求, 适宜玉米种植。黑龙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良好的泰加林植被带, 能够对土壤进行有效保护, 使黑龙江地区土壤不受自然损害, 避免出现了积年水土流失。黑龙江流域水量充足, 能为玉米提供大量的水分, 冬季会有大量冰雪, 大量的降落覆盖整个地面, 保持气温恒温的同时, 使土壤湿度提高, 当春季种植期来临时, 大量冰雪融化为流域提供水量, 为农业生产带来丰富的供给, 有利于玉米种植与生长。

2 玉米的种植技术分析

2.1 选地

农业作物种类较多, 在众多作物当中, 玉米适应性非常强大, 种植条件要求不高, 一般土质均可以种植与成长, 只是不同的土质会有不同的产量与质量, 只有选择优良的土质条件, 才能有效保证质量, 这是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与前提, 玉米种植要选择利用良田, 良田要具备土质肥沃、土壤物理性状优良、地块平坦、排灌方便、远离风口等标准。

2.2 整地

当选择好玉米种植的地块后, 就要针对以往种植情况和当前地块情况, 做好整地作业, 考虑到前茬作物, 使用不同的耕整方式, 如果地块前茬作物为稻田, 就需要提前进行翻耕, 多选择在入冬前就做好翻耕工作, 次年开春再耙耢起垄。如果前茬作物为旱田, 就需要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了, 根据墒情情况做好秋翻, 如果不想提前翻耕, 也可以在早春来临时, 做好地块的翻耕作业, 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时, 不能出现漏耕的情况, 更不能出现无立垡。翻耕深度一般情况下约为20cm左右, 这就需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而定, 肥力充足时, 可以进行深耕, 需要保证土壤厚度, 不能出现生土层翻上的现象, 当地块全部做好翻耕后, 就需要进行小型机械或者人工细致整地, 把土打碎, 使地表平整, 修整沟渠, 便于排水通畅。

2.3 起垄

在地块内可以进行一次性施足底肥, 在施肥时, 根据地区环境差异和农户习惯确定,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 农户个体习惯决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底肥是经过试验形成的专门肥料, 这种肥料主要适用于玉米, 一般情况下, 每公顷地用50公斤袋装肥料, 种植方式为密植品种, 播种时需要使用拐子苗铺膜播种机, 这种方式能够一次播两垄。在播种进行中, 也可以完成铺膜作业, 在膜上进行玉米播种, 大大节省了劳动强度与程序。农膜在市场中随处可见, 但种植玉米的农膜有一事实上要求, 一般情况下需要使用宽136cm、厚度为0.008mm的降解膜, 垄距保持到65cm、可以对每垄播种两行、行距保持到25cm、株距为40cm, 可以以交错的方式做好两行种植。

2.4 玉米施肥技术

依靠土壤自身养分无法保证玉米成长期要需求, 特别是在结棒期, 如果营养不足, 就会导致产量下降状。通过合理科学的施肥能够有效满足玉米需求。施肥时, 不能盲目进行, 一定要掌握好玉米成长规律, 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营养吸收情况, 做到基肥施足量, 种肥与苗肥尽理少施加, 拔节肥在稳妥, 穗肥要加强, 粒肥要严肃细致。玉米基肥主要是有机肥料, 同时再添加30kg40.00%复合肥, 控制好基肥用量, 一般占总施肥量60.00%~70.00%, 也可以参照667m2用总量40.00%复合肥50kg撒施后耕翻入土。春种玉米施基肥在头1天最好, 在施加时, 要掌握秋耕施用时的情况, 当春播临近时, 再对土壤进行一次松耕。夏玉米基肥需要把握好时间, 在前插作物收获后进行深翻加入肥料, 这时的肥料主要是利用秸秆还田进行, 能够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 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产量。

3 引发病虫害的原因

黑龙江地区玉米病虫害较广泛, 往往防范治理不当, 则会大面积受灾, 使玉米减产绝产。黑龙江气候与环境非常适合虫类生长, 特别是温度、水量, 给细菌滋生创造一个良好生成环境。如果在防治虫害过程中, 用药不当, 就会降低土壤肥力, 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有些农户不了解玉米品种, 当一个品种种植不好时, 就频频换种,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虫害的交叉出现, 有些变异病菌, 极大地危害了土地安全。

4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重视技术指导与管理工作

要做好虫害防范工作, 就要提高技术能力, 对相关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培养, 特别是当虫害发生时, 需要指导农户合理用药, 做好技术性指导, 使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玉米种植与成长时要强化田间管理, 做好养护工作, 一些必要的松土、除草, 能够有效破坏土壤内部潜藏细菌, 降低虫害发生几率。

4.2 提高玉米品种质量

农业指导部门一定要在保证国家发展大局的原则上, 对黑龙江地区玉米品种进行培育, 对那些对病虫害抵抗力更强的新玉米品种进行推广使用, 从根本上解决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4.3 合理喷洒农药

虫害较轻的玉米需要使用少量农药进行喷洒治理, 严重病株则需要从根部直接拔出, 切断传染源。

5 结束语

黑龙江地区气候虽然适合玉米成长, 但也为细菌提供了生存繁衍环境, 为了有效保证玉米种植与成长, 需要不断强化对虫害的治理力度, 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通过科学良好的方法, 全面提高黑龙江地区玉米产量, 保证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秀清.关于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6) :157-158.

[2]段进明, 郭宗虎.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 2014 (19) :46.

[3]胡文武.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30) :139-140.

吉林黑龙江地区玉米蛋白粉市场行情 篇6

由于下游饲料需求持续疲软, 玉米价格自上市以来也处于下行局势, 对国内玉米蛋白粉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

吉林地区作为玉米产区受影响较大, 当地玉米蛋白粉蛋白60%的出厂报价在4 300~4 400元/t左右, 长春地区部分厂家价格较高, 报价在4 600元/t左右, 市场购销一般。

黑龙江地区玉米蛋白粉受国内经济环境堪忧, 饲料需求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延续弱势行情, 当地蛋白55%的玉米蛋白粉出厂报价在3 900~4 000元/t左右, 蛋白50%的出厂报价在3 550~3 600元/t左右。因当地玉米市场价格下调, 蛋白粉市场压力较大, 短期内难以好转。吉

黑龙江玉米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镇均城村。于2008年10月玉米收获后进行试验,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黑钙土, 有机质含量3.552%, 全氮2.145 mg·kg-1, 全磷0.061 1 mg·kg-1, 全钾1.923 4mg·kg-1, 土壤pH6.2。

1.2 材料

2009年供试玉米品种为克单10号;2010年为克单14。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 共设置7个处理。处理1:常规耕作 (CK) , 深松深度18cm;处理2:春季常规垄深松30cm;处理3:春季常规垄深松40cm;处理4:夏季常规垄深松30cm;处理5:夏季常规垄深松40cm;处理6:秋季常规垄深松30cm;处理7:秋季常规垄深松40cm。9行区, 行长140m, 垄距0.65m, 小区面积819m2。种植密度:2009年, 57 000株·hm-2;2010年, 75 000株·hm-2。

种肥用量:磷酸二铵180 kg·hm-2, 尿素52.5kg·hm-2。追肥:尿素157.5kg·hm-2。

1.3.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物候期:调查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

土壤含水量:于播前、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量土壤含水量, 测定深度为0~10cm、10~20cm、20~35cm、35~50cm, 3点重复, 采用环刀法测定[5]。

土壤容重:苗期分别测定0~20cm、20~40cm土壤容重, 3点重复, 采用环刀法测定。

土壤硬度:苗期分别测定0~20、20~40cm土壤硬度, 3点重复, 采用TYD-2土壤硬度计测定。

产量:玉米成熟后测产, 每点取样面积20m2, 3点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深松处理间生育期的变化

由图1看出, 各处理的生育期未表现出明显变化, 可见深松对品种的生育进程影响很小。

2.2 深松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009年, 从播种至成熟共测量5次土壤含水量, 由表1可知, 播前:春季深松 (40cm) 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 其它处理间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相近, 分析原因可能是黑龙江春季土壤蒸发量大, 且从春季深松到播前无有效降雨所致。

苗期与拔节期各处理间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未发现明显差别。

抽丝期常规耕作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其它处理, 夏季深松 (30、40cm) 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 原因在于夏季深松离抽丝期最近, 深松过后接纳雨水效果好, 加之夏季深松至抽丝期降雨量多达235.6mm。

成熟期常规耕作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略低于其它处理。

2010年, 播前秋季深松 (40cm) 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 其它处理间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未发现明显差别。

苗期与拔节期各处理间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未发现明显差别。苗期土壤墒情好, 含水量基本一致;出苗到拔节期有效降雨少, 导致田间普遍干旱, 拔节期土壤含水量较低。

抽丝期秋季深松 (30、40cm) 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其它处理。夏季深松 (40cm) 处理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 分析原因是夏季深松至玉米抽丝期降雨量很少所致。

成熟期不同处理成熟期土壤含水量低于其它生育期, 常规耕作在同一采样深度土壤含水量略低于其它处理。

2.3 不同深松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009年, 在玉米苗期对各深松处理进行土壤容重测定见表3, 结果表明, 0~20cm土壤容重:常规耕作18cm土壤容重最高, 与其它深松处理的土壤容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可见深松处理后土壤状态得到明显改善。20~40cm土壤容重:常规耕作18cm高于深松40cm处理, 但低于深松30cm处理。春季深松40cm的土壤容重最低。深松40cm处理的土壤容重低于深松30cm处理, 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松40cm的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 深松30cm的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也不显著。分析原因, 深松30cm处理的土壤容重高于常规耕作18cm的土壤容重, 可能深松30cm处理在土层30cm深松时深松铲挤压土壤所致, 而测20~40cm土壤容重时取土样位置接近土层30cm深度。

2010年不同深松处理的土壤容重明显低于2009年相应深度的土壤容重。0~20cm土壤容重:常规耕作18cm土壤容重最高, 深松40cm处理的土壤容重低于相应的深松30cm处理, 除了秋季深松外, 春季和夏季两个深松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0~40cm土壤容重:秋季深松40cm处理土壤容重最低, 处理间土壤容重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2.4 不同深松处理对土壤硬度的影响

2009年, 0~20 cm土壤硬度:常规耕作 (18cm) 土壤硬度最高, 春季深松40cm土壤硬度最低。深松30cm处理的土壤硬度高于深松40cm处理的土壤硬度, 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松40cm的处理间土壤硬度差异不显著, 深松30cm的处理间土壤硬度差异也不显著。20~40cm土壤硬度:春季深松30cm土壤硬度最高, 与其它处理均达显著水平。春季深松40cm处理的土壤硬度最低, 而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5) 。

2010年不同深松处理的土壤硬度明显低于2009年相应深度的土壤。0~20cm土壤硬度:春季深松40cm土壤硬度最低, 常规耕作 (18cm) 土壤硬度最高, 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0~40cm土壤硬度:常规耕作 (18cm) 与春季深松30cm处理土壤硬度最高, 与其它处理土壤硬度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深松40cm处理的土壤硬度整体低于深松30cm处理。深松40c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6) 。

2.5 不同深松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7可知, 2009年, 常规耕作产量最低, 春、夏、秋3个季节40cm深松处理均高于30cm处理, 其中秋季深松40 cm产量最高, 为6 945kg·hm-2, 较常规耕作 (18 cm) 增产14.43%, 3个40cm深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3个30cm深松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也不显著。

2010年, 常规耕作产量最低, 其中秋季深松40cm产量水平最高, 秋季深松30cm的产量位列第二, 分别为8 361.0和8 190.0kg·hm-2, 较常规耕作 (18cm) 分别增产14.41%和12.07%,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见表8) 。

3 结论与讨论

王哲等研究表明, 深松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水、透气性能, 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 促进根系发育, 增强根系的抗逆能力。深松整地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降低了土壤容重, 使土壤三相比协调, 能加深耕层而土壤不翻转移位, 土壤保墒量增加[6]。孟庆秋研究表明, 深松后土壤透水能力提高, 渗透速率增大5倍以上[7]。

该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土壤深松处理打破了土壤犁底层, 土壤的容重、硬度显著降低, 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土壤深松又提高了土壤接纳雨水的能力, 深松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 秋季深松>春季、夏季深松>常规耕作, 秋季深松40cm处理产量水平最高。

摘要:为了探寻黑龙江省早熟地区玉米最适深松时期及深度, 探讨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进行了玉米不同深松时间及深度耕作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深松处理产量好于常规耕作, 秋季深松>春季、夏季深松>常规耕作, 秋季深松40cm处理产量水平最高。

关键词:玉米,深松,常规垄作,土壤容重,土壤硬度,产量

参考文献

[1]魏永权.玉米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及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龙聚1号选育[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0.

[2]苏俊, 闫淑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11) :122-126.

[3]李秀梅.深松技术推广与应用[J].河北农机, 2010 (2) :28-29.

[4]陈喜凤, 杨粉团, 姜晓莉, 等.深松对玉米早衰的调控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2) :82-86.

[5]鲍士丹.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6]王哲, 王崇生, 张俊宝.关于深松整地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调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4) :33-35.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效益调查 篇8

1 调查方法

该文在核算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上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法,以国家计委价格司会同农业部等其它单位对黑龙江省进行实地调查而直接获取的数据为参考。玉米总成本分为物质费用合计、人工费和综合管理三项。我国玉米成本中的物质费用合计和人工费在总成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采用的生产成本是物质费用合计和人工费用,调查主产县为双城、肇东和绥化市北林区3个县30农户2010年玉米种植成本与收益情况,在每个县的主要乡镇分别抽取有代表性的10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种植成本稳中有升

由表1可知,双城、肇东、绥化地区的生产成本平均为7 800元hm-2,高于2009年平均水平345元hm-2,增幅达4.62%。

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均有所增加,其中生产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增加明显。

注:表中数据为30户调查平均值。下同。

2.1.1 生产成本略有增加

(1)化肥费用减少。农户种植玉米化肥费实际支出为2 229元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化肥费用还是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2010年化肥价格下降;(2)农药费用增加。2010年农药费平均为130.5元hm-2,比2009年116.5元hm-2增加了14元hm-2,增幅27.5%,主要原因是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3)人工成本增加。随着城市一系列安置进城务工农民政策的出台,大量农民踊跃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导致统一工价提高。由于农民外出打工数量增长较快,农忙时节缺少农工,使农忙时节最高雇工工价达到每工日120~140元。

2.1.2 土地成本略有上升

近几年,粮食市场价格平稳走高和国家政策补贴到位,加之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稀缺资源,随着农业生产前景看好,农民租种土地的积极性高涨,土地流转趋于活跃,自营地折租上升。2009年土地成本平均为2 250元hm-2,2010年调查地区土地成本平均为2 340元hm-2。

2.2 农民施肥习惯存在不合理性

化肥的施用对近年来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黑龙江省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品质下降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危及粮食安全,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部分接受调查农户认为多施肥就会加大产量,造成肥料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成本的增加,而农民对低残留农药、无公害有机肥料的使用还认识不到位,农家肥料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见图1)。双城地区基肥与追肥基本相当,肇东五里明乡以基肥为主,占整体施肥70%左右。绥化大部分地区则是以玉米专用复合肥为主占整体施肥比例65%。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种植技术的不同在施肥上略有差异,肇东地区大部分土地由村里统一种植,成立了玉米种植基地,在施肥上比较科学,所以产量比较高。

2.3 机械收割普及不到位,农机设备还有很多不足

根据调查,农户还是以半机械化方式为主要收割方式。肇东地区情况好些,但还有部分地区仍大量利用人工进行收割。目前机播面积虽已达到80%~90%,但现有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收割并没有普及。而且机械也过于陈旧、机械精准度低、性能老化、动力过小。主要表现在:

2.3.1 基础设施落后

很多国产收获机还处于熟化的过程,大量技术参数需要优化,存在剥皮不净、分离不清和损伤果穗的现象,作业量增大时会出现扒皮辊堵塞。

2.3.2 机械适应性差

地域上的差异要求玉米收获机械具备较高的适应性,体现为对不同行距和收获时机的适应程度,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需要加快改造[1]。

2.3.3 售后服务不到位

在机器销售较多的地区都设有专门的售后服务站点,也配备了专业服务人员,但由于机器故障较多,作业时期报修量太大,突出的问题就是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问题处理不及时,严重降低了农户对于一些收获机的满意度[2]。

2.4 玉米收购价格总体上升,但波动较大

由表2可看出,玉米收购价格逐年升高,且边际价格呈扩大趋势。由于农民普遍看好后市,售粮积极性不高,打算立冬之后再卖,产区“老百姓真的怪,越贵越不卖”的现象普遍。但由于后市收购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部分农户贷款利息的增加,影响了农户的现金收入。从玉米产量来说,调查地区2010年增产较多,但是全省产量增加并不明显,且有些县乡村出现了产量下降的现象,加之多种生产成本的上升,单产高、价格高的特殊年份不会一直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收入的提高。

2.5 经营规模小,种植方式不科学

黑龙江省人均耕地较多,但由于分散经营,调查地区平均耕地面积最多3~4 hm2,少者只有1~2 hm2(见表3)。种植户的主要劳动力人口为2~3人,而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首先通过调查,每户农民选择的品种不一,甚至一户选择2个以上品种,收获后农民习惯混收,粮食收购企业混收混储,造成玉米商品粮混有异物,品质下降[3]。劳动成本高、生产手段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等原因导致玉米生产整体品质与效益不高。其次播种整地、田间管理等无法真正实现严格的质量和精细的技术要求,结果导致整地质量差,深松不到位。加之不能平衡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春季昼夜温差大,田间实际保苗率不足,这些生产问题已经成为限制玉米单产提高的不利因素。

2.6 技术推广效果不理想

根据对黑龙江省最大玉米主产区双城和绥化、肇东等地区农民的调查结果,得出栽培管理技术仅次于干旱,仍是限制黑龙江省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将会使这些地区的玉米单产得到提高。近年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到位,高产优质新品种及配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诸多新技术没有真正普及和推广应用,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3 建议

3.1 提高玉米单产,推广农业机械化

机械化耕作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决定着玉米的产量和收益,也影响着农业生产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高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另外,增加玉米科技投入是从物质上提高玉米单产、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保证。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不断创新完善技术模式,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经济杠杆作用,积极争取农业扶贫开发、高产优质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和财政支农等项目资金,支持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为机械化耕作程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物资支撑[2]。

3.2 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玉米产量及肥料的利用率还受土壤类型、气候、施肥及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平衡施肥措施。平衡施肥是当今世界作物生产中施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措施,其特点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合理施肥调节农田养分的循环与平衡是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手段[3]。有机和无机相结合,使秸秆还田技术得到真正推广,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平衡施肥基础上以品种吸肥特性而调整施用量。尤其要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避免肥料浪费,达到玉米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3.3 提高玉米品质和产量,合理调控玉米市场价格

玉米在禾谷类作物中最具高产性,采用一切优化措施使玉米产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首先玉米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选择优良的玉米杂交种和群体改良品种,一定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规定的最低标准。特别是要注重发展黑龙江省的种子繁育工作[4]。这样就能避免黑龙江省的种子市场被其它省份或者外国的种业公司所占领,达到降低黑龙江省农户的种植成本,提高农户受益的目的,但是在玉米产量增加的前提下要更好地保证农民得到高的回报,给农户一个很好的玉米价格发布机制,避免“谷贱伤民”的现象发生,让农民能够充分了解全省的玉米收购价格,进行适当的宣传,防止农民盲目惜售进而影响其收入,打击市场非法打压农户收购价格的行为[5]。

3.4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业

黑龙江省人均耕地较多,分散经营的现实条件不能很快得到改变,可以通过把农户集中在一起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播种、收割,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种植品种过于混乱和农户在面对企业收购时的议价能力差等问题[6]。合作组织还能使农民统一种植玉米深加工企业需要的玉米品种。而玉米深加工企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玉米深加工是改进和提高种植玉米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产品多层次利用和增产增收的重要阶梯[7]。

3.5 规范整顿农资市场,建立农资有序竞争环境

规范整顿农资市场,就是要净化农资市场,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特别是建立和强化农资信用体系的建设,达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目的,同时要提高农户维权意识,特别要避免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行为不规范,甚至以权谋私、纵容作假、包庇和纵容失信等行为的出现。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既要加强教育又要重拳出击,要打防结合。争取做到农资生产企业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流通领域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创造出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农资有序竞争市场,从而为玉米成本的降低和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严森,赵尊庆.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现状及展望[J].农业机械,2010(5):97-98.

[2]李伟莎.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强力推进保护性耕作[J].农业装备技术,2011(2):34-37.

[3]郭晓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4):39-41.

[4]苏俊,闫淑琴.黑龙江省玉米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1-6.

[5]佟玉欣,李玉影,刘双全,等.平衡施肥对松嫩平原黑土玉米产量效益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134-137.

黑龙江省玉米蚜发生危害及防治 篇9

关键词:玉米,蚜虫,综合防治

玉米蚜, 又名玉米缢管蚜、麦蚰、腻虫、蚁虫, 属半翅目蚜科, 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通过刺吸危害, 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种植结构改变, 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为玉米蚜的发生带来了有利条件, 玉米蚜危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做好玉米蚜防治工作将成为今后玉米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 玉米蚜的形态特征

a.有翅胎生雌蚜 体长1.5~2.5mm, 头胸部黑色, 腹部灰绿色, 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 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

b.无翅孤雌蚜 体长卵形, 长1.8~2.2mm, 活虫深绿色, 披薄白粉, 附肢黑色, 复眼红褐色。腹部第7节毛片黑色, 第8节具背中横带, 体表有网纹。触角、喙、足、腹管、尾片黑色。触角6节, 长短于体长1/3。喙粗短, 不达中足基节, 端节为基宽1.7倍。腹管长圆筒形, 端部收缩, 腹管具覆瓦状纹。尾片圆锥状, 具毛4~5根。

c.有翅孤雌蚜 长卵形, 体长1.6~1.8mm, 头、胸黑色发亮, 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腹部2~4节各具1对大型缘斑, 第6、7节上有背中横带, 8节中带贯通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卵椭圆形。

2 玉米蚜的发生规律

黑龙江省玉米蚜一年发生10代左右, 以成、若蚜在禾本科植物心叶、叶鞘内或根际处越冬。5月底至6月初玉米蚜产生大批有翅蚜, 迁飞到玉米上危害, 8月上、中旬玉米正值抽雄散粉期, 玉米蚜繁殖速度加快, 是全年为害盛期。高温干旱年份发生多。一般8、9月份玉米生长中后期, 均温23~28℃, 适宜其繁殖, 此间如遇干旱 (旬降雨量低于20mm) , 易造成危害, 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3 玉米蚜的危害特点

玉米苗期, 玉米蚜群集于嫩叶背部及心叶为害, 危害重时抑制玉米植株生长甚至造成死苗。穗期聚集在雄花花萼及穗梗上、雌穗苞叶花丝及其上下邻叶上为害。蚜量大时, 形成“黑穗”, 在玉米抽雄期, 影响玉米扬花授粉, 造成玉米雌穗出现明显的少行缺粒和秃尖。玉米蚜在叶片上, 边吸取玉米汁液, 边排泄大量“蜜露”, 覆盖叶面上的“蜜露”影响光合作用, 引起霉菌寄生。被害植株长势衰弱, 发育不良。同时, 玉米蚜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 中国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花叶病毒, 几乎在所有玉米种植地区均有发生。随着玉米品种更新、气候条件变化等, 生产上常出现玉米感病品种连片大面积种植、传毒介体蚜虫大发生和玉米种子带毒率提高等现象,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此病。植株的感病程度与侵染早晚呈正相关, 发病早的植株明显矮化, 通常不能抽雄结穗而提前枯死;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 果穗变小, 结实率下降, 千粒重低。

4 玉米蚜的综合防治

玉米蚜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对其防治应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4.1 玉米蚜的预测预报

玉米蚜每年均有发生, 虫源基数及气候条件将直接影响到害虫的发生程度, 因此及时准确做好预测预报对玉米蚜防治措施的实施非常重要。

4.2 玉米蚜的农业防治

玉米蚜寄主种类丰富, 除为害玉米外, 还可为害高粱、谷子、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因此应尽量保证田间清洁, 结合中耕, 清除田边、沟边、塘边、水沟等处的禾本科杂草, 减少虫源;另外, 种植抗病耐虫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好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合理间混套种、轮作倒茬, 均可减轻玉米蚜的危害。

4.3 玉米蚜的生物防治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玉米蚜天敌, 利用天敌防治玉米蚜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玉米蚜的天敌有瓢甲科 (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等) 、食蚜蝇科 (黑带食蚜蝇) 、草蛉科 (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 、瘿蚊科 (食蚜瘿蚊) 、蚜茧蜂科 (麦蚜茧蜂) 、姬蝽科 (华姬蝽、暗色姬蝽) 、蜘蛛目 (草间小黑蛛) 等。在有条件的地方, 保护和释放天敌可有效控制玉米蚜发展。

4.4 玉米蚜的化学防治

a.种子处理 (1) 用20%克·福SD进行包衣, 药种比为1∶50; (2) 用70%吡虫啉SD (高巧) 拌种, 药种比为1∶200。

b.土壤处理 (1) 用30%克百威GR 15.0~22.5kg/hm2拌细土, 于玉米蚜初发期, 开沟埋施, 药效可达30d。 (2) 用40%乐果EC 0.75kg/hm2, 对水225kg稀释后喷在300kg细沙土上, 边喷边拌, 然后把拌匀的毒沙均匀地撒在植株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黑龙江水稻 下一篇:黑龙江汤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