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湘子桥简介

关键词:

潮州湘子桥简介(精选7篇)

篇1:潮州湘子桥简介

我的家乡潮州是广东省东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名胜古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其中湘子桥最为闻名。湘子桥又名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是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最令人惊叹的是桥中间的“十八梭船”,它没有任何支柱——是直接浮在水面上。它连接着东西两段石梁桥,构成了一座独一无二的浮梁桥。有一首歌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就道出了广济桥的建筑特色。广济桥上有桥亭三十个,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空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亭台里面还展示着潮州的一些传统工艺品,有木雕、陶瓷、刺绣等等,我们在桥上除了可以欣赏两岸风景以外还能了解到潮州的一些传统文化呢!在石梁桥上还有一只鉎牛,好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在守卫着桥梁。在一些节日里,桥上还会有一些民间艺人展示潮州的传统工艺制作,比如手拉壶制作、卖杆画制作、潮绣等等。

站在桥上看两岸的风景,西岸有滨江长廊,广济楼城门;东岸有笔架山,韩文公祠,还有韩山师范学院——潮州的最高学府。到了晚上,笔架山上的灯光秀和广济桥的灯光相互辉映,加上有节奏的潮州音乐,让人感受到了广济桥的灵动气息。若是站在滨江长廊上看这五彩斑斓的灯光,不禁会让人感叹——真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啊!

广济桥是潮州人的骄傲!是历史的一首赞歌!我爱你——广济桥。

篇2:潮州湘子桥简介

跟团旅游就是这样,再好的景点停留的时间都说有限的。我们在湘子桥以及湘子桥对面的广济门、古城墙三个地方总共只停留了20分钟,本来想到湘子桥走一遭的,结果转来转去找不到进入湘子桥的地方,后来问当地人,当地人告知我们要买票的,想想还要到广济门、古城墙那里拍照,怕时间不够,就算了。回来后查资料,网上说湘子桥的票居然要60大元,实行收票后颇为大家诟病,至于现在的票价有没有降低,当时没有去问,所以也无从知晓了。

湘子桥的正门,我就在这里的铁栏杆前转来转去找不到进去的地方,后来别人说要走过去左边那里买票,怕时间不够,只好作罢。

东西两面为桥,中间以浮舟连结的湘子桥,别具特色。

看完湘子桥,再到马路对面看广济门和古城墙。

潮州城临韩江水,自古多有发生洪涝灾害。潮州城为抵御洪水的侵袭,明朝的时候全面修建府城墙。古城墙现存城门七座,最著名的是广济门,宏伟的广济门置于高大的台基上,楼高三层,各层出檐均嵌有蓝琉璃勾头滴水,穿斗式梁架结构,四面环窗,雕栏画栋。整个楼阁,面临韩江。除此之外,还有上水门、竹木门、西门、南门和北门,现存城门七座。而每座城门上分别建有城楼,城门外建有弧形的月城作屏障,城上还设有敌台,窝铺等抗敌设施。驻足古城墙,见城高约1丈,宽约6尺,均以石料砌成。城墙下,有宽阔的水泥马路,路两旁铺展有绿毯般的草坪,高大的木棉树沿江边一字排开,笔立挺拔,为古老朴素的城墙增添了清新淡雅的幽香。

广济门建造于高大的台基上,高大雄伟:

颇具特色的屋檐

古城墙上的其他城门:

每座城门上分别建有城楼,城高约1丈,宽约6尺,均以石料砌成。

篇3:潮州广济桥民俗文化探讨

关键词:潮州,广济桥,民俗文化

一、潮州广济桥民俗文化概况

(一) 潮州广济桥的桥市民俗文化

说起潮州广济桥的民俗文化, 所有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广济桥的繁华桥市了。潮州广济桥的桥市文化不仅在中国范围内十分有名, 在外国人眼中, 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清朝时期已经是我国与欧洲文明密切接触的近代前奏期, 曾有一名著名的英国摄影师汤姆逊先生来到中国, 他以当时先进的摄影技术和作为一名英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欣喜好奇之情留下了一张潮州广济桥的珍贵照片, 他所选取的拍摄角度正好对准了广济桥的桥市。

潮州人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桥屋来招揽生意, 可谓潮州人的一大智慧体现, 毕竟潮州的桥文化比起其它地区的街市文化更有优势, 潮州人对广济桥文化的认同感非比寻常。一座广济桥可谓承载了潮州人的绝大部分感情和宿命。广济桥位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交界要道, 自古便有“闽粤交通孔道”也之称, 是一处十分重要的经济军事要处1。广济桥的风景十分优美, 对潮州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古至今, 广济桥就是商贾云集、游客如梭的圣地。广济桥的建筑美学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很著名, 舟梁结合, 可开可关, 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 桥上亭羽飞檐, 结构多姿, 又为广济桥留下了“一里长桥一里市”的民俗美谈。

清朝时期广济桥桥市文化十分兴旺发达, 成为过往客商集散购销潮盐的集中区, 这也是潮州海文化的体现之一。关于潮州广济桥的桥市潮盐民俗风景曾留下了诸多诗句, 成为今遥想当年质朴繁华的凭据之一。比如说, “五州鱼菜行官帖, 两岸莺花集妓蓬”“涨痕雨急三门信, 夹道风喧百果香”。这些诗句里面不仅描绘出广济桥的自然风物, 更多地彰显出广济桥的民俗特征, “花艇”“六篷船”等潮州特有之物早已成为民俗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个璀璨符号。

(二) 潮州广济桥的民俗信仰文化

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意识形态。与西方文化结构不同, 我国的信仰体系从古至今一直维系与民俗文化之中, 是世俗信仰而非彼岸信仰。随着时代变迁, 历史的沿革, 人们的信仰形态也在发生着不停的变化, 但是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信仰基础, 那就是承载着信仰核心和民俗情感的空间事物或象征符号。对于潮州人而言, 它就是广济桥。

一座广济桥联结可了数条信仰纽带。据史书记载, 元朝时期曾于广济桥东门处建成天后宫, 天后即为妈祖, 是所有海边聚落的共同信仰, 据说妈祖掌管海事, 能够保佑航海之人的平安和丰收, 天后宫一共两层, 曾一度信客不断, 香火不绝。后来又在原来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和扩建, 并在广济桥的东面相对位置建造了宁波祠, 宁波祠反映出海边聚落对于自然之水的敬畏与信仰之情, 并将自然之力形象化为神祇之功, 潮州人民学相信宁波神就有平复水患, 使海神息怒的神威。在广济桥所跨的韩江流域也是多种信仰符号聚集之所, 由于韩江的水势湍急, 自古便有恶溪之称, 广济桥建成以后韩江仍然连年水患, 造成了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不便, 因此人们在韩江流域建造了天后庙、韩湘子庙、鉎牛神庙等各位掌管水势的神祇庙祠, 希望借由人力的膜拜和信仰平息韩江水患造成的灾难。虽然这种古朴的信仰是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感性认识, 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韩江水灾, 在后来的发展中, 很多庙宇本身毁于韩江之水, 但是作为古老民俗传承的文化符号, 这些遗址对于今人了解潮州广济桥的民俗发展史却永远是最珍贵的标本2。

(三) 潮州广济桥的神话传说文化

神话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成果是古老的故事载体, 最主要的特征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反映着人类解释自然 (或社会) 并征服自然 (或社会) 的愿望, 具有宏伟的想象和超凡的魅力。神话创造的神与英雄形象和丰富的神话意象, 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潮州广济桥从来就是不缺乏神话传说的灵杰地域, 自古便流传下许多美好又传奇的故事, 通过口耳相传, 一代代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广济桥的建造猜想, 韩湘子造桥的传说。韩湘子是八仙之一, 在这个造桥的故事中, 韩湘子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 他奉韩愈之命修筑潮州广济桥, 但是韩湘子一人的能力有限, 但是他的为民造桥的精神感动了诸多神佛, 他们最后都来帮助韩湘子一起建成了潮州广济桥,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于太平治世的向往之情, 这个故事以外, 还流传着醉仙骑牛、湘桥仙鱼、吴府公祭水、王源除怪石、三斗汉协助韩湘子造桥的传奇故事等, 共同构成了潮州广济桥的传说民俗史3。

二、潮州广济桥的民俗文化意义

(一) 维系民心

潮州广济桥的民俗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一代代潮州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形成的。可以说, 潮州广济桥民俗文化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单纯符号, 更是潮州人的情感核心, 是千百年来海洋文化聚落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是古代维系潮州民心的根本价值, 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来源。

(二) 促进旅游

潮州广济桥以她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圣地, 但是仅有自然风景和历史建筑并不是现代化旅游业的最佳发展模式, 潮州广济桥的民俗文化才是成就潮州旅游业价值定位, 促进潮州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

(三) 面向世界

任何民族的都是世界的, 潮州广济桥以她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的亭台楼阁以及深厚积淀的民俗文化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随着21世纪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文化区域被世界发现和认可, 这其中就包括潮州广济桥文化, 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 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更多的旅游者、考察团对潮州广济桥的文化价值不断深入挖掘, 实现潮州广济桥文化的历史性与未来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沟通融合。

注释

11.杜䶮.潮州广济桥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向度与文化意蕴[J].美术大观, 2014 (03) :64-65.

22 .茅以升.广济桥以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历史名桥文化名桥的名俏垂誉世界[J].中国地名, 2012 (07) :32-35.

篇4:五彩桥文学社简介

经过多年努力,文学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获海峡两岸文化艺术节大赛金奖等奖项。

校长寄语

“洒下园丁千滴汗,浇得东园秋色浓。”让我们用爱心去浇灌。用智慧去启迪,用人格去熏陶,用理想去塑造个性千差万别的孩子们。

——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蒋显敬

习作展示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充满优美旋律的小天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陶笛、葫芦丝、巴乌、排箫、笛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陶笛。

二年级时,我开始接触陶笛。陶笛是学校统一发放的,还没有掌心大,桃子状,呈土黄色,小巧玲珑,很可爱。我数了数,它一共有八个小孔。我轻轻地吹了一下,顿时,它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从此,我便喜欢上了它。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李景萱《我的陶笛之路》,指导老师:吴昌龙]

人们都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事实果然如此。每当我心情不好时,这只陶笛就会神奇般地出现在眼前,我便会马上融入到陶笛所带来的欢乐之中。

望着这只陪伴了我几年的陶笛,我情不自禁地吹奏了起来。这么美妙的乐曲,怎能不让我如痴如醉呢?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王子铭《陶笛伴随我成长》,指导老师:周辉]

经过训练,我吹奏得越来越好。不久后,我第一次登台演出。演出前,我兴奋不已,还有些紧张。当我看到观众们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时,我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吹奏了一曲《森林狂想曲》。美妙的乐曲在空中回荡,大家被这美妙的音乐感染了,台下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吹得更加投入了。

后来,在学习期间,我丢了一只心爱的陶笛,当时我很伤心,好像丢了一个知心的朋友。从此以后,我更加珍惜自己的陶笛了。我要用它奏出美妙的歌,奏出我心中的歌……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杨腾博《陶笛伴我成长》,指导老师:吴昌龙]

如今,我们的陶笛已从八孔升至十二孔,可谓鸟枪换炮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泥土做成的孩子了。陶笛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快乐。现在,我和我的陶笛朋友经常出现在各种舞台上。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王浩然《泥土的孩子一一陶笛》,指导老师:吴昌龙]

我十分喜欢陶笛。陶笛是我的知己,是它把我引进了音乐圣殿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参加一些活动,给我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去年,我在庆祝丰县少儿书吧成立一周年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一曲《竹楼情歌》。我十分投入,吹得非常动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我吹完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陶笛是我的知己。我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能学会吹陶笛,让陶笛在中国永远流传下去。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王稚文《陶笛——我的知己》,指导老师:高向玲]

陶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我上二年级时,音乐老师开始教我们吹陶笛。

陶笛的音色高雅而又优美,清新而又欢快。刚开始学时,我吹得曲不成调,连放弃的心都有了。但一听老师吹得那么动听,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又坚定了学习吹奏陶笛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进步很快,吹出的音乐优美动听。陶笛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齐文新《陶笛带给我的快乐》,指导老师:周辉]

这时,我有了一个念头——给爸爸妈妈演奏一曲。我捧起陶笛,满怀信心地说:“爸爸妈妈,我为你们演奏一首陶笛曲——《岸畔上开花》。”说完,我深鞠一躬,拿起陶笛,深吸一口气,吹起了《岸畔上开花》。那既熟悉又优美的旋律,又一次让我沉醉,把我带到了乐曲中,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一张张在高原金色阳光下鲜活的面孔,那一幅幅人们在阳光下劳作的图画……我想,此时此刻,爸爸妈妈也沉醉在其中了吧。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刘晨习《我为爸爸妈妈吹陶笛》,指导老师:周辉]

小小的陶笛是我的开心果。有一次,我因为作业错了好几道题,被老师批评了。妈妈知道了,狠狠地训斥了我。我心里很不舒服,把自己关进房间里,心情坏到了极点。我握着凉丝丝的陶笛,轻轻地抚摸起来。我心想:“我不是有意做错的,小陶笛呀,你告诉我,我该怎样才能改掉粗心的毛病呢?”小陶笛仿佛懂得了我的心思,张着小嘴,瞪着眼睛,好像在说:“别烦恼了,我们一起来演奏《打跳欢歌》吧!”于是,我开始吹奏起来。小小的陶笛,我至亲至爱的朋友,我的生活离不开你!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仇智《我爱你,陶笛》,指导老师:吴昌龙]

伴随着一阵阵笑声,同学们又蹦又跳地簇拥着老师,欢天喜地地来到操场。老师数了数人数,把我们分成两队,一队叫“友爱队”,另一队叫“团结队”。接着,老师说:“比赛规则是,每队出两人,用腹部夹球,不能用手触摸,由此出发,到达终点后再绕回起点,依次接力。如果哪一队少人,我就‘支援’哪一队。现在,比赛正式开始!”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双方的队员就冲了出去。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蒋文灿《激动人心的夹球比赛》,指导老师:周辉]

老师说:“我也玩儿一次吧。”说完,老师用大方巾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之后,他摸索着,一只手抓住了小黑板的把手,另一只手摸到小黑板的那一边,往小黑板中间比划了一下,就准确地画上了一个鼻子。我们很佩服老师。老师肯定是按什么标准找到了正确的位置,我怎么就没动脑筋好好地想一想呢!放学了,我们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摘自五彩桥文学社王添翼《画鼻子》,指导老师:周辉]

篇5:湘子桥作文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门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

篇6:湘子桥导游词

湘子桥即广济桥,是中国现有四大古桥之一,在广东省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亭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

篇7:湘子桥导游词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墩型

广济桥的桥墩有2种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为六边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桥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径流对大桥的冲击。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为了能同时缓冲来自上下游的冲击力。南宋时期,韩江三角洲还没冲积形成,广济桥下游陆地还处在形成之中,大桥受到海潮的冲击时,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对大桥的冲击。广济桥的船型墩数量超过总墩数的一半。由于韩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广济桥建成之后多次有桥墩被损,修理时期不同,又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墩型修复,所以后来随着下游陆地的冲积形成,海潮离桥渐远,后期修复的桥墩就改成半船型墩。

桥屋桥亭

广济桥上的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

广济桥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维修,的维修把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韩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过境时常常漫过桥面,独立通透的桥亭可以迅速排洪。潮州夏季多台风,广济桥所处江面开阔,风力很大,独立通透的桥亭通风透气,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广济桥的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石柱粗壮,大屋顶厚重结实,重量和强度上都能满足抗洪御风要求。

选材造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爱心扶贫暖人心焦作现代医院 下一篇: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