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动脉采血法

关键词: 血气 动脉 采血 穿刺

不同动脉采血法(精选三篇)

不同动脉采血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 313例需动脉采血的患者, 男176例, 女137例;年龄21~91岁, 平均60.8岁;313例患者共采集血气分析标本350例次, 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 随机使用3种方法采集血气标本。其中股动脉采血120例次;桡动脉采血114例次;足背动脉采血116例次。上述操作均由在肺病专科护士进行。

1.2 穿刺方法

1.2.1 股动脉

病患仰卧位, 采血侧大腿略外展, 股三角充分暴露, 病患局部皮肤消毒, 操作者左手中指、食指消毒后, 以此二指触摸股动脉, 于波动最强处旋转、固定该段股动脉, 与二指之间进针穿刺, 穿刺针与皮肤呈90°, 回血0.5~1mL的血量后迅速拔针, 护士按压局部约10~15min, 直至不出血为止, 切记勿揉。如有气泡可将针尖垂直向上插入无菌棉签内, 排尽针筒内的小气泡[2], 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橡皮塞, 以隔绝空气, 将注射器置双手掌心捻转使血与肝素混匀抗凝, 即刻送检。

1.2.2 桡动脉

桡动脉在前臂下部, 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与桡静脉伴行, 位置表浅, 仅覆盖深筋膜和皮肤, 在体表易触及搏动。采用时病患腕部伸直并垫高, 掌心朝上, 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中指、食指消毒处理, 于桡骨茎突近侧约1cm处触到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 在操作者左手食指边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3], 角度以30~45°为宜, 回血时固定好穿刺针位置, 采血0.5~1mL后按压局部约2~5min, 切记勿揉, 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橡皮塞, 以隔绝空气, 将注射器置双手掌心捻转使血与肝素混匀抗凝, 即刻送检。

1.2.3 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为胫前动脉的延续, 经过足背内外踝中点, 向下行经拇短伸肌内侧及其深面。穿刺取点在内、外踝背侧连线上。拇长伸肌腱与二趾长伸肌腱之间 (位于足背中部大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 。足背动脉采血时, 病患两腿平放、伸直, 采血侧足背充分暴露, 局部皮肤消毒处理, 于内外踝连线的中点处触及足背动脉进行穿刺, 见鲜红色血液时固定穿刺针位置, 并回抽注射器, 按量抽取所需动脉血, 拔针后局部按压按压约5min即可[4], 切记勿揉, 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橡皮塞, 以隔绝空气, 将注射器置双手掌心捻转使血与肝素混匀抗凝, 即刻送检。

1.3 设计专用调查表格

调查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每次操作时对操作是否一次性成功、操作时间、是否发生误穿、穿刺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等,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在穿刺后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由两人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后进行二次检验, 再由另外一人进行修改, 直至两个数据库完全一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Bonfferoni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 (M±Q) 表示, 做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三种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0) , 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最高 (96.67%) ,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92.11%) , 股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在三组中最低 (84.5%) 。见表1。

注:χ2=11.0403, P=0.0040

2.2 误穿静脉的发生率

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方面, 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 , 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误穿率最低 (0.00%) , 穿刺120例次, 未发生误穿。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11.40%) , 股动脉采血组误穿率在三组中最高 (18.10%) , 详见表2。

2.3 操作时间

表3比较了三组在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 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三组中足背动脉采血组所需时间最短,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采血组。

注:χ2=22.5905, P=0.0000

注:F=35.1197, P=0.0000

2.4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表4显示了三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足背动脉采血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其余两组。

注:χ2=13.2986, P=0.0323

4 讨论

4.1 上述三种不同方法动脉采血对比来看, 误穿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股动脉采血 (8.

9%) 、桡动脉采血 (8.1%) 、足背动脉采血 (0%) , 这与通常所认为的股动脉、桡动脉容易穿刺, 而足背动脉较难穿刺是不一致的。只要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熟练、工作认真细致, 笔者认为足背动脉穿刺法抽取动脉血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误穿率也很低, 操作熟练、细致, 还可减少患者疼痛。

4.2 三种不同穿刺取动脉血方法对病患的不良影响

(1) 股动脉穿刺多因穿刺部位深在, 而有出血时不容易及时观察到, 可导致局部血肿形成, 个别病患还因长期反复穿刺而造成血管内壁瘢痕增生改变, 导致血流通过不畅, 影响下肢血液循[6,7]。 (2) 桡动脉穿刺动脉取血与股动脉穿刺动脉取血相比, 前者虽位置表浅, 有利于压迫止血, 但穿刺血管常较细, 且易于滑动, 这使得穿刺成功率难以得到最终保障, 若重复穿刺, 也易造成瘢痕增生、局部血肿形成等不良后果。 (3) 足背动脉穿刺动脉取血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穿刺成功率较高, 误穿率较低, 瘢痕增生、局部血肿形成机会少, 不良影响较少。

5 体会

综上所述, 足背动脉穿刺采血较之其他两种方法相比, 具有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 不良影响较小等优点。足背动脉较表浅, 利于按压, 按压时间较短;足背动脉不易滑动, 保证了穿刺陈功率, 减少了重复穿刺机会;足背动脉属于动脉末梢部位, 加之穿刺后瘢痕增生、局部血肿形成机会较少, 故对血液循环影响不大。因此, 笔者认为足背动脉采血发值得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加以提倡, 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两种方法,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合理应用、选择。

摘要: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 (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 在肺病科临床应用中的差异, 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方法 住院患者随机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血三种不同的动脉采血法, 本组350例次肺病科病例采血, 比较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误穿率、穿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 足背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最高 (96.67%) ,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92.11%) , 股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在三组中最低 (84.5%) ;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方面, 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 , 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误穿率最低 (0.00%) , 穿刺120例次, 未发生误穿。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 (11.40%) , 股动脉采血组误穿率在三组中最高 (18.10%) ;比较了三组在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 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三组中足背动脉采血组所需时间最短, 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采血组;三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足背动脉采血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其余两组。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比股动脉、桡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穿刺时间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小。讨论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足背动脉采血发成功率高, 操作时间短, 误穿率低, 可以减轻患者痛苦, 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 减少工作强度。

关键词:不同动脉采血法,血气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

[2]胡力鸽.血气分析采血巧用棉签去气泡[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4) :48

[3]贺淑敏, 于玲.血气分析的采血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6) :953.

[4]李淑迦, 王建荣, 李家育, 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54.

[5]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0) :3179.

[6]张华.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 :7.

不同动脉采血法 篇2

1 穿刺定位方法

1.1 桡动脉穿刺定位方法

(1) 有些患儿在桡侧手腕处能直接看到颜色发青的桡动脉, 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2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2) 些患儿能摸到明显的搏动的桡动脉, 轻轻用左手食指侧边指甲在此处做一标记, 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2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3) 对于看不到血管走向和摸不到血管搏动的患儿, 操作者可采用十字定位法:自桡骨茎突处作一水平线, 再从其内侧, 即近桡侧外1/4处作一垂直平分线, 两线交叉成“十”字形[2]。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2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4) 桡动脉穿刺的优点:桡动脉位置表浅, 易触及, 容易定位, 穿刺时误伤概率小, 并发症少, 操作方法简易。

1.2 足背动脉穿刺定位方法

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在足背最高处, 内外踝连线中点, 用消毒后的食指和中指触摸到患儿足背动脉搏动处最强处后, 轻轻用左手食指侧边指甲在此处作一标记, 左手掌心握住患儿脚掌, 右手持采血针, 在标记处下方0.5~1cm处, 以15°~20°角循向心方向进针[2]。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1.3 颞浅动脉穿刺定位方法

患儿侧卧, 触摸颞动脉搏动部位, 颞动脉及其在颅侧面的分支, 均可作穿刺, 用剃毛刀剃去小儿颜浅区头发, 用手触摸动脉搏动点, 沿搏动点延伸近心端或远心端1或2cm处即为穿刺部位。当摸不到搏动时, 可用十字连线法:眉梢与耳轮前上端连一水平线, 在耳轮前上端内侧约1cm处作该线的垂线, 此线为颖浅动脉的走向, 即穿刺部位。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消毒皮肤, 左手绷紧消毒皮肤, 石手持头皮针 (5号或5号半) 以15°角刺入皮肤后平行进针, 回血顺利取所需血量[3]。拨出针头, 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1.4 头皮动脉穿刺定位

动脉血管一般弯曲、不发青, 用食指触之有搏动感.选择搏动较强的动脉, 剃去局部头发,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左手固定患儿头面部, 右手持针在血管上方向心方向以20°角刺入皮肤, 再轻沿血管运行, 见有动脉血后抽血, 然后拔针[4]。用无菌棉球在针眼上方0.5cm及针眼处5min, 并观察针眼处有无继续出血。

1.5 股动脉穿刺定位

患者平卧, 术侧大腿外展和旋外位, 自腹股沟中点至收肌结节连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体表投影。操作者可于腹股沟韧带 (髂前上棘与趾骨结节体表连线位置) 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5]。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空针。将头皮针与空针相连, 常规消毒后用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90°角对准穿刺点进行穿刺, 由浅入深,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 然后拔针, 按压针眼处5min, 并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2 对比

通过对比以上五种新生儿动脉采血法穿刺方法可见:桡动脉易于穿刺, 人员少时可一个人操作。并且可反复穿刺。发生皮下血肿时易于消退, 相对安全。足背动脉位置表浅, 易于固定, 活动度差, 操作简易, 穿刺失败也不易形成血肿, 同时止血容易, 但成功率相对桡动脉低。颞浅动脉位置表浅、固定, 管径粗大。陆青梅报道过, 颞浅动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头皮动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 但发生皮下血肿时易引起医疗纠纷。由于股动脉口径小, 暴露段短, 且滑动度大、不易固定, 临近会阴部, 易被排泄物污染, 压迫不及时易出现巨大血肿及其他压迫症状, 不易穿刺。故护理人员在给新生儿采血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 选取合适的采血法,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患儿痛苦和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林少群, 周雪霞, 徐秀凤.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9 (9) :12-13.

[2]金利萍, 戈道永, 许茂莲.足背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172.

[3]王爱英, 沈会芹, 王荣予, 等.颞浅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探讨[J].新生儿科杂志, 1993, 8 (3) :25.

[4]黄群, 廖红珍, 马小娟, 等.头皮动脉与股静脉采血方法的比较[J].广西医学, 2008, 30 (9) :1447.

不同动脉采血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皆为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 共87例, 皆因动脉血气分析行动脉穿刺术。其中男59例, 女28例;入院时平均日龄7.5 d;第一诊断为新生儿肺炎55例、新生儿黄疸10例、新生儿窒息8例、早产儿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桡动脉穿刺组 (43例) 、足背动脉穿刺组 (44例) , 分别接受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术采集动脉血液标本;穿刺部位皆为首次穿刺。2组患儿在性别、入院日龄、疾病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血器均使用经肝素化后的1 m L一次性注射器, 穿刺操作系同一人完成。

1.2 穿刺方法

穿刺前皆以碘伏常规消毒患儿穿刺部位皮肤以及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各2遍。足背动脉穿刺点选取患儿足背最高处、内外踝连线之中点[2], 足背动脉搏动最强处。消毒完毕后, 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触摸到动脉搏动最强处后, 以左手示指指甲进行标记, 左手紧握患儿足掌, 右手持已备好的注射器, 于标记处下方0.5 cm处, 以15°角循向心方向进针, 看到回血后回抽至采血需要量, 拔针, 无菌棉球持续按压穿刺点5 min。桡动脉穿刺时, 使用“十”字法定位穿刺点[3], 在桡骨茎突处做水平线, 从其内侧, 即近桡侧外1/4处做垂直线, 两线“十”字交叉中心为桡动脉搏动点。操作者左手紧握患儿手掌, 使患儿手掌面向上、稍下压, 充分暴露患儿手掌根部, 操作者右手自患儿第一、二腕横纹间, 以20°角向“十”字交叉中心 (桡动脉搏动点) 循向心方向进针穿刺。其余操作与足背动脉穿刺相同。

1.3 比较方法

比较指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处血肿发生率、进针处青紫例数。测量87例患儿穿刺采血后留下的青紫范围最大径, 求平均值, 将每例数值与平均值比较, 超过平均值者计为青紫, 未超过者计为未青紫, 以此方法分别得出2组青紫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穿刺处血肿发生数、进针处青紫例数足背动脉穿刺组皆较桡动脉穿刺组少,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87例皆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见表1。

3 讨论

穿刺操作时, 足背动脉和桡动脉均具有观察方便、穿刺简单、不受病情或其他操作影响、暴露范围较小、冬季利于患儿保暖等优点。然而, 如果长期反复穿刺非末梢动脉, 由于管内壁瘢痕增生影响血流通过, 进而影响整个血供区动脉血供, 甚至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曾有文献报道桡动脉穿刺后出现多手指坏死[4]。足背动脉系末梢动脉, 即使反复穿刺对肢体血液循环的影响也远较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小[5]。

足背动脉较为表浅, 易触摸, 穿刺部位皮下脂肪及软组织较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分布少, 动脉活动度小、管壁较厚、弹性好, 因此穿刺易于成功, 穿刺后不易形成血肿[2]。同时, 穿刺处渗血少, 易止血, 故而按压时间相对较短、不易造成穿刺处青紫, 护士工作效率提升, 患儿家长满意度较高。本组资料提示, 穿刺处血肿发生数、进针处青紫例数足背动脉穿刺组皆较桡动脉穿刺组少,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对于需要反复多次采动脉血液的危重患儿, 或是原穿刺部位已有血肿形成、原血管采血困难, 将足背动脉作为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交替循环备用动脉, 对于减少同一血管反复穿刺损伤, 降低血肿等并发症形成概率, 利于已形成血肿吸收, 最大程度减轻患儿痛苦均有积极意义。

足背动脉穿刺操作时, 我们参照足背动脉解剖定位———动脉位于内、外踝最突点连线的中点至第一跖骨间隙, 将穿刺点选择在动脉搏动最强处的下方0.5 cm处、第一跖骨间隙内, 保证了穿刺成功。对于进针角度, 根据患儿胖瘦程度、皮下脂肪厚度, 我们常稍作调整:较胖者进针角度宜稍大, 穿刺深度宜略深。穿刺速度快慢亦应适当, 太快容易穿破血管、引起血肿, 太慢则增加患儿疼痛。穿刺后如无回血或回血不畅, 先不要匆忙拔针, 缓缓退针或调整针尖斜面方向, 常可见到回血。采血时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人员左手示指、中指可大幅减少患儿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采血完毕后, 规范的穿刺点按压对预防血肿形成很关键。当然, 对于下肢水肿较剧或是外周循环较差的患儿, 足背动脉穿刺并非首选。

参考文献

[1]樊丽华.动脉血气分析常用采血部位及方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 5 (2) :207.

[2]张华.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9) :7-8.

[3]郝素文, 侯丽敏.介绍一种桡动脉采血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7) :510.

[4]陆皓.术中桡动脉穿刺后多手指坏死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1) :4702-47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跟踪通道数字信号论文提纲 下一篇:护士静脉采血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