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区积极推进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案例5则范文

关键词:

XXX区积极推进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案例5则范文(共2篇)

篇1:XXX区积极推进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案例5则范文

XXX区积极推进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

案例

按照省委《关于实行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的意见》要求,XXX区认真落实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将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真正做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取得较好成果。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作为县(市)区委书记,我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自己履职的第一责任,到XXX任职后,也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远郊区,如何有效的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拓展代表委员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在以往深入开展“四联四送”活动的基础上,我带领区委常委一班人在深入各代表团广泛调研、总结汤河镇和团山街道建设党代表工作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2014开始,在村(社区)普遍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在乡(镇)街普遍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在区级建立党代表网上工作室,形成村(社区)、乡(镇)街和区级的三级网络。

(二)工作目标

2014年上半年,完成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总体方案,确定村(社区)建设地点,采购必需的办公设备,起草完善相

关工作制度,村(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挂牌运行。2014年下半年,五家乡(镇)街普遍建立党代表工作室,解决一批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村(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已建率和“两代表一委员”编入率“两个100%”。同时,在区级探索建立党代表网上工作室。2015年上半年,从村(社区)到区级初步形成三级网络,并根据三级工作室运行状况,适当调整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受理及办理程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巩固原有成果,拓展“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党员群众渠道,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真正架起“两代表一委员”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增强代表委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代表委员与基层党员群众的沟通联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员群众真正得实惠。

(三)组建方式

——村(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五家乡(镇)街32个村(社区)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实用管用的原则,按照“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十个一”标准,积极开展组建工作。工作室应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托本村(社区)现有活动场所进行组建,工作室一般设在党员群众集中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行政服务中心或群众办事大厅的一

楼,方便代表委员接见联系党员群众、有利于代表委员开展活动。

——乡(镇)街党代表工作室。总结、推广汤河镇、团山街道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验,在五家乡(镇)街普遍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可与本乡镇街的“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一个场所、两块牌子),组织辖区内党代表轮流接待党员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集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区级党代表网上工作室。为进一步深化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机制,延伸党员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探索建立区级党代表网上工作室,党员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党代表意见建议等形式,在网上工作室进行反映,发挥党代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具体措施

(一)深入调研,制订方案。围绕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方案的形成,我深入到村、社区及广大代表委员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求方案具体可行,特别是到我所联系的代表团(汤河镇代表团),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形式,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我的带动下,区委其他常委也积极到所联系的代表团召开座谈会,共征求到意见和建议70余条。在此基础上,我与组织部门及乡(镇)街的同志共

同研究工作室的建设标准、资金来源、人员编排等内容,形成了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的初步方案,此项工作经区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二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谋划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就认识到,工作室建设实际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这项工作中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因此,在建设方案形成后,我要求组织部门拿出在工作室中发挥代表委员作用的实施意见,并将领导干部带头做为一项硬性要求,这个实施意见也经过区委常委会的专题研究。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代表委员采取定期接待、双向约谈、走访调研等方式到工作室开展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县级领导干部及区直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每年不少于3次,乡(镇)街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不少于4次,其他代表委员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次数,积极为党员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推进工作室标准化建设,我们统一出台了《工作室工作规则》、《代表委员接待党员群众工作流程》、《工作室联络员职责》、《代表委员联系党员和群众工作记录卡》。实行接待首问负责制,谁接待、谁跟踪、谁负责,确保党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建立直通车制度,工作室以约谈等形式,邀请区、乡(镇)和区直部门领导到工作室直接与代表委员面对面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解决代表委员反映的问题。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这项工作的开展,既需要我们广大代表委员的高度重视、认真履职,也需要全区党员群众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在区直机关、在乡(镇)街、在村(社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党员群众中广泛宣传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意义和作用发挥情况,加强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的宣传,争取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为此项活动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主要成效

(一)唤醒了代表委员履职行权的“职务”意识。在工作室中,代表、委员们自觉履行职责、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并把党员和群众的呼声意愿及时真实地反映到党组织中来,使活动成为了代表委员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和纽带,增强了区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二)搭建了党群直接交流的平台。工作室三级网络的建设,实现了代表委员在闭会期间开展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激发了代表委员议党议政的热情,增强了党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代表通过经常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采取走访调查、专题调研、双向约谈、驻室接待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地倾听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架设起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群

众沟通的桥梁,建立起比较畅通的信息传递和利益表达渠道,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好效应。

(三)加强了党内民主监督。代表委员深入工作室接待党员群众,党员干部与党员群众保持经常性联系,他们的工作始终处于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形成了党内由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改变了过去群众评价干部仅限于本部门本单位、参加人员有限的情况,增强了对干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为提高党委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奠定了基础。

(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党组织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通过更广泛地听取代表委员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转变作风,实现了“党员群众有呼声、代表委员有反映、党组织有行动”的良性互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意见建议

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为党员群众合理反映诉说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就目前推进过程来看,这项工作确定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围绕此项工作在更大范围创新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建设“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不是目的,关键是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 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工作室建立起来以后,对党员群众能有吸引力,他们有了意见和建议能想到工作室来反映。而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以往这样的载体、这样的场所也没少建设,问题收集上来以后,很多都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党委和政府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会有所降低,要重树威信,需要百姓的一个接受过程。

二是解决好工作合力的问题。“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的建设及管理涉及党委、人大和政协三个班子,从部门角度讲涉及党代表办、人大代表办和委员联络办,也包括乡镇街的代表委员管理部门。因此,无论是建设工作室还是组织开展两代表一委员的接待活动都需要彼此的协同配合。如果配合不到位,只能是形同虚设。

三是解决好工作指导问题。由于这是一项探索性较强的工作,步子应该迈多大,作为基层部门和同志很难把握准。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需要上级部门帮助把关定向,给予指导性意见。比如,工作室接待党员群

篇2:XXX区积极推进工作室三级网络建设案例5则范文

新郑市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推进上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是实现了部门统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件大事。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市教育部门要求, 新郑市高度重视。2012年12月12日, 新郑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新郑市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新政文[2012]134号) , 新郑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副市长缑云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从政府层面对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实施了部门统筹, 实现了归口管理。

二是构建了三级网络。2013年, 新郑市认真遵照省、市资助中心各项文件精神及国开行业务指导要求, 认真研读操作规范, 细化操作流程, 做到“边操作、边反思、边总结”, 积极探索趋于成熟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办理细则, 让制度引领办理流程, 用细则促进操作规范。同时, 该市还积极构建了市、乡 (镇) 、村三级网络, 利用学生填报志愿的时机, 全面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 重点加强申请条件及申请办法的宣传, 确保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在高中毕业生中家喻户晓。

2014年, 新郑市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新区管委会成立了副镇长 (主任) 任组长, 办公室副主任以及民政所、计生办、财政所等相关职能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从乡镇层面对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加强了二级管理, 强化了二级网络。另外, 该市还要求全市各村 (居) 委会也成立了村支部书记为组长, 村主任、文书等为成员的村级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便于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贷后工作管理。

三是完善了宣传体系。2013年7月2日, 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转发新郑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新政办[2013]12号) , 对该市开展生源地贷款业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 新郑市利用新郑政府网、新郑电视台、新郑教育信息网等媒体加大了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重点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政策、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该市将印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办法和流程的宣传页发放到各高中每位高三学生手中, 向学生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和办理程序。同时, 该市组织专人深入乡镇、农村、街道张贴宣传页, 让每一位新郑籍高校在校生回到家乡都知晓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另外, 该市还在新郑市电视台黄金档播放为期一个月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视频, 确保人人都知晓此项惠民政策, 符合条件的大学生都熟知申请和办理流程, 整个宣传工作无死角、无盲区。

四是细化了办理流程。为防止学生和家长在资助中心出现“扎堆”现象, 新郑市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咨询处、在线申请处、业务办理处、休息等待处。咨询处主要解答学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在线申请处设置一台专用电脑为学生办理网上申请, 同时为不了解生源地系统的学生现场讲解系统操作方法;业务办理处负责整体的材料审核和合同签订;休息等待处提供茶水、纸笔等服务。大厅还设置了一个大的电子屏幕, 循环播放省、市的生源地贷款政策宣传视频, 让学生和家长对生源地各环节申请和办理更了解, 更熟悉。各服务点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是提高了办理效率。由于办理业务的学生及家长较多, 办理贷款的时间集中, 时间紧任务重, 为确保贷款学生个人信息资料真实可信, 力争让每一位前来申请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都能满意而归, 新郑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 尽量简化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首先, 严把资格审查关, 对条件不符合的申请材料进行及时筛除;其次, 建立完整的家庭、学生、学校之间的联系制度, 及时进行沟通。当贷款学生提供的资料经审核验收后, 该市资助中心、银行及时与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 使学生持合同和受理回执及时到就读大学报到注册, 便于高校资助工作部门能尽快将回执录入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

六是探索了贷后管理。在和贷款学生签订合同后, 新郑市要求学生牢记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系方式, 学生更换联系方式, 家庭更换地址要及时告知资助中心。同时, 该市建立了新郑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QQ群, 方便学生在线交流。高校开学时, 该市会通知学生尽快将受理回执交至高校资助中心, 以便下一步工作开展。贷款发放后, 也及时告知贷款学生登录支付宝账号查看资金到账情况, 对于不会使用支付宝的学生, 该市也都通过电话、远程协助等方式一一联系解决问题, 确保了贷款申请、材料准备、合同签订、材料审核和贷款发放各环节的信息透明度, 让贷款学生和家长满意, 让广大群众放心, 做到应贷尽贷, 确保不让一名考入外地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住房转租简单合同 下一篇:浅谈公路行业领导文化建设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