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精选10篇)
篇1: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课堂教学的导入又被称为开讲,即每一节课开头的那几分钟。在有限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宗明义,言语力求简洁、生动,表达内容丰富,给学生新鲜感,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故开讲要注重艺术性。听了同事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夏感》,同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创设情境的导入法:先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打出一个演示图片,上面是一片荷花并配有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老师问学生: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答:夏天。老师又说:正如作者所说夏天是一个‘收获已有知,而希望未尽’的季节,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赞美百花争艳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唯独很少有人赞美热情奔放的夏天。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一起走进夏天,欣赏夏天、品位夏天、感悟夏天。
这一设计若从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上看无可厚非。但歌曲的选择和老师的语言表达上显得步骤繁琐。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儿童对人们交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 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这位老师选用的歌曲没有发挥作用,出示杨万里的两句名诗问学生显然看低了学生的能力,此问不必设计。再次,“正如作者所说夏天┅┅”的句子与学生回答的问题无关,显得唐突,随后又用对比手法写文人墨客写很少有写夏天的,末了才引出文题。这个导入之长有些令人纠结,文题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听课老师感觉导入漫长,更何况学生呢。
同样是《夏感》一课,另一个老师没有使用多媒体,作为一节常态课其导入干脆利落: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
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可见,课堂导入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讲求艺术性。唯有这样才会使导入这个课堂第一环节绽放异彩,从而为后面的成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篇2: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二、教学思路 教师用一个传话游戏作为课堂导入。首先,按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纵列小组,将事先写好句子的纸条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位同学,然后让该同学将看到的句子小声说给第二位同学,接下来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句是什么,然后与第一位同学手里纸条上写的句子进行比较,看哪一组学生传得又快又对。有两位教师碰巧在各自的课堂上用了相同的导入,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三、教学过程 课堂情景一:教师宣读游戏规则,学生们表现得都很感兴趣,做好了准备。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句子被传得五花八门,当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听到的句子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就在此时,教师却宣布活动停止。 课堂情景二: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玩得同样高兴,唯一不同的是该教师在每组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句子之前都要用很重的语气问道:“what did he/she say?”并要求回答的同学用“he(she) said„”来说出听到的句子。学生的回答中虽然有许多错误,但却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中的人称变化,紧接着教师纠正了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引入了新课。
篇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一、背景激情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所写的内容与现在的社会已经相隔甚远, 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 如作品所创作的背景、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身世背景等, 学生是无法从书本中直接去了解的, 所以在导入时,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补充这些背景材料,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文中对邓稼先的生平并未作过多的描述, 因此, 我为学生补充了课文的背景资料, 向学生展示了邓稼先这位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为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去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而打下基础。
二、故事引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与新知识相关, 有故事情节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 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
例如, 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 学生难以了解到较为全面的信息, 必须为学生补充关于作者及相关内容的资料。而关于圆明园这一历史上耻辱的一页, 我觉得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当我讲到火烧圆明园这一催人泪下的史实时, 很多学生都被这段心酸的往事深深地打动了,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也因此知道了作者雨果, 他虽是位法国作家, 却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人类文明创造, 从而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由此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三、设疑激趣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 对任何事情总想追根究底知道个原因。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一个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悬念来导入新课,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例如, 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文时,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 简要地向学生们叙述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这五位勇敢的南极探险家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 到无限失望地登上归程, 再到他们无奈地走向暴风雪, 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当我说道:“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到底会不会饿死或是冻死?到底有没有奇迹会出现呢?带着疑问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这时, 学生们个个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通过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疑问, 不仅调动了学生追根究底的求知欲, 也为学生理解这一幕悲剧的伟大, 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四、多媒体添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能集图、文、声、视频等一体, 以形象、直观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 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收授教于趣之效,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成长的烦恼》这一课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视频《家有儿女—我叛逆我存在》, 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故事, 再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谈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不仅体现了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也能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烦恼, 陶冶其灵魂、完善其人格。
总之,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彩导入, 为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晓燕.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归纳[J].文教资料, 2011 (5) .
篇4: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篇5: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导入:可用多媒体显示“陈涉起义”“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导语: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 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点评:在这样进行了背景简介后,学生对课文就更易理解了,为学习新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篇6: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如何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把平凡普通的课上得生动活泼,既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和合作精神。
案例一: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电子秤,分别让他们来称东西。
生:一个学生称了一个苹果,记下下了重量,另一个学生称了五个梨,记下了重量。。。同学们都想参与,课堂上气氛高涨。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很方便,是不是?
生:是。
师:可是,在古代,要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生:用大秤、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案例二: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们,老师拿了一瓶饮料来,想请你们喝,不过,你们只能站着喝,谁来?
生:我、、、、、、生:老师,喝不到,师:那怎样才能喝到?
生:拿起来就可以。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乌鸦喝水》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篇7: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导入;案例分析;反思 英语的课堂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效果,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材背景
本节课的重点:1.让学生理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2.学生能理解和进行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中的人称的转化。
二、教学思路
教师用一个传话游戏作为课堂导入。首先,按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纵列小组,将事先写好句子的纸条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位同学,然后让该同学将看到的句子小声说给第二位同学,接下来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句是什么,然后与第一位同学手里纸条上写的句子进行比较,看哪一组学生传得又快又对。有两位教师碰巧在各自的课堂上用了相同的导入,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三、教学过程
课堂情景一:教师宣读游戏规则,学生们表现得都很感兴趣,做好了准备。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句子被传得五花八门,当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听到的句子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就在此时,教师却宣布活动停止。课堂情景二: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玩得同
样高兴,唯一不同的是该教师在每组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句子之前都要用很重的语气问道:“what did he/she say?”并要求回答的同学用“he(she)said„”来说出听到的句子。学生的回答中虽然有许多错误,但却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中的人称变化,紧接着教师纠正了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引入了新课。
分析: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但两位教师在操作中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位教师只是将课堂导入停留在了娱乐和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对这一导入加以利用。其实,将传话游戏作为这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合适和有创意的,因为可以紧扣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但是遗憾的是第一位教师却没有将其加以充分的利用。但第二位教师就不同了,他将游戏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再强调让学生用“he(she)said„”来完成句子,这就为即将进行的课程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一来课堂导入的游戏既起到了预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气氛的作用,又深入到了课堂,使课程内容通过一个游戏变得既有趣又浅显易懂。
四、教学反思
如果教师是演员,那么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一堂课的开始就如同一幕剧的序曲。好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全部心思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课堂导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课堂的有效导入呢?
首先,课堂导入的目的性要强,要有针对性。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时要熟悉课程内容,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脱离课程内容,或与授课内容联系不大,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其次,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专心于课堂。第三,课堂导入要有艺术性,能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觉得很自然,顺理成章。第四,课堂导入要简洁,不能喧宾夺主,要在短时间内起到联合知识的作用,具有实效性。英语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式,在利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将导入内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与课程内容的联系。
篇8: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
一、关于课堂导入的一些建议
(一) 导入要有的放矢, 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入时必须要仔细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点, 针对课文中的主要重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导入。 导入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 要有的放矢, 同时要兼顾导入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一个高质量的导入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有效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 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导入要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结合
在进行导入的创设时, 教师要将文章的思想情感考虑在内。 这是导入创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并且,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明白他们的情感状况, 明确以什么样的情感切入点进行导入才能真正到达学生的内心深处, 收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 我们的课堂导入不能急躁, 要缓缓而行,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
(三) 导入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科也是来自生活的, 并且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 因此, 我们的课堂导入也要“接地气”, 让它回到生活中去,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切入点。因此, 教师在创设导入时可以撷取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 以这些他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为桥梁, 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并最终合为一体。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够使学生更加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随之, 掌握知识的速度就会飞速提高,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四) 教师要不断地对导入进行创新
初中生的创新意识非常强, 他们讨厌千篇一律的东西, 喜欢新鲜的事物。 如果教师长期使用相同的课堂导入方式, 学生就会感到非常厌烦, 甚至不想要听接下来教师所讲的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 教师就必须对课堂的导入进行创新。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 还包括导入的内容、手段等, 避免学生对导入产生疲劳感。
二、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导入形式
(一) 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 顾名思义, 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就将本课的重点内容指出来, 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接的了解和掌握。 这种导入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缺点是容易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影响。 如果教师的概括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不到位, 很容易使导入消于无形。 如进行《丑小鸭》的学习时, 我就在上课之初这样对学生说:“今天, 我们要学安徒生的经典作品《丑小鸭》。 ”这种导入方式虽然看似无理, 但是事实上它的效果不错, 能够为学生带来一种简洁、直接的感受, 让他们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 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式
温故而知新就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 缓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教师不会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什么, 而是引导学生回想或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学生完成复习的步骤之后, 教师以原来的知识为基础, 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使他们对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并逐渐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如进行《“挑战者”号追思》的学习时, 我就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法。我先让学生回忆了一些与挑战者号爆炸的相关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挑战者号事件是一个悲剧呢?透过这个悲剧, 我们能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呢? ”在教师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当我让某些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时, 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和将要学习的课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 以问题为主的导入方式
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 进入一种较好的学习状态。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导入, 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高。教师的问题要适当, 不能过于困难, 也不能特别简单, 否则学生要么无法实现自主解决, 要么早早就知道了答案, 对接下来的学习就会丧失兴趣。如进行老舍先生的《猫》的学习时, 我就采用了问题导入的方式。 我问学生:“大家都见过猫吗?有人家里养猫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课, 你们能把老舍先生所写的猫的性格总结一下吗?”带着问题, 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 还能使学生对经过自己努力所获取的结论有更牢固的掌握。它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应的,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会压力的减轻,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
(四) 以实物进行演示的导入方式
有些学习内容涵盖着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 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事物进行演示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原理或现象。 以《死海不死》一文的学习为例,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遇到过相似的现象, 因此很不理解死海被称作死海的原因。 于是, 我就以一个小实验引导他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我把一袋盐、两个杯子、两个生鸡蛋带到了课堂上。看到我所拿的东西, 学生都很奇怪。 有的学生还开玩笑说:“老师要给咱们煮鸡蛋吃呢。 ”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我所带的东西上。我把两个杯子倒满水, 将一个鸡蛋放到杯子里, 很快就沉底了。学生没有什么反应。随后, 我又把盐倒进了另一个杯子, 待溶解后把另一个鸡蛋放进去, 鸡蛋慢慢地浮了上来。 看到这个神奇的景象, 学生在对死海形成的原因上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学习本文时就会变得比较轻松。
课堂导入的形式还有很多, 如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等。这些导入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审美情操进行培养。 只要教师善于总结和发现, 肯定能找到最合适的导入方式,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
摘要:课堂导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会对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的设置, 从而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开展, 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篇9: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一、导入策略:概念和重要性
课前导入是上好一节课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环节,为整节课的流程定下或高亢或平缓或低沉的基调。如果课堂导入方法得当,就能极大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导入是教师通过某种途径将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行呈现的一个教学过程,导入的核心作用是引出话题。
二、导入策略:原则和案例
导入的原则是实施导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导入的原则包括:
1.趣味性导入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的开场白或者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参与率与参与度。
例如,NSEFC,第四模块,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读前阶段,采用的导入方法步骤如下:
Ask and answer(Chorus and individual)
a.Picture guessing(To show a real picture, in which a girl is sitting, reading carefully. And there are several chairs put up around her.)
T:What is she doing?
T:What will happen to her?
b.Picture guessing (To show another picture,in which the chairs have fallen over the girl when she wanted to stand up)
T:Now, look at the second picture. What has happened?
T:Can you guessing who she was?What would she do when seeing the chairs falling over her?
T:She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for she was the first to discover the element of radioactivity. Yeah, she was Madam Curie, a woman of great achievement. Today lets read stories of these women.
2.针对性导入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针对即将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应该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 例如上例中,如果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训练的,那么,教师设计的导入可以是图片描述的方式,即将上文的问答法改为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的方式。
例如,NSEFC第四模块,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 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中描述任务形象的内容,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式。
T:Now here is a picture of a great person. Tell me who she is.
T:Yeah, she is Song Qingling. Now look at her face, can you say something to describe her?
S:...
T:She is beautiful, with round face. Her eyes are shining with kindness, right?
S:...
T:Say more.
S:...
3.新颖性导入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时代的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入内容的新颖性;二是导入方法的新颖性。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目前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例如,NSEFC,第二模块,Unit 4,“Wildlife protection”教学中,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导入,教师设计一个来自中美洲的土著人,并提供3幅森林遭到破坏的图片,要求学生扮演该角色,讲述自己的家园被毁的事情,由此成功地导入新课。教师选择的图片如下:
4.科学性导入
导入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入的时间应该合适,二是导入的内容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
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导入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堂导入,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
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为新的教学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导入不是教学内容或者背景知识的呈现。
例如,NSEFC,第四模块,Unit 3,“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教师的导入采用了如下的方式:(1)Picture presenting (To show a picture of Chaplin,and present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Charlie Chaplin.); (2) Introduction of Charlie Chaplin.
T:Charlie Chaplin was born in London in 1889 and died in 1977. He was a great silent movie stars. Modern Times, the Little Tramp, the gold Rush, city Light are his masterpieces. He was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在这里教师已经将课文中的内容提前引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为这些教学内容已经在课文中出现了,如果提前学习,对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训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灵活性导入
课堂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
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的导入环节,情境真实,既复习已经学习内容,又达到引出新课的目的。
Step 1.Lead-in (7min)
T:Hello! Boys and girls, good afternoon! Are you hungry?
T:A, 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
A:noodles.
T:Oh,noodles, I like it very much. And I dont like rice. Do you like to have noodles?Today I have had a big meal. You know what I have had?I have had chicken and carrots(宫保鸡丁),tomatoes and eggs(西红柿炒鸡蛋), an ice cream and a banana(here it is.). It is really a big meal right! They are all my favorite food.Do you like it?
S:Yes,I do.
T: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liked and disliked,right?Now, can you summarize how to say you like something or dislike something?Have a try, please. Believe yourselves.
6.系统性导入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小结”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一味注重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那么,即使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注定是失败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突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体过程,无论课堂导入的方法多么精彩,最终必须落脚在教学效果上,因此,课堂导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结语
篇10: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始,一则精彩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做到合情合理、简洁明快、因文制宜、灵活多变和新颖别致,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本文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设计方法:破题诠释法;背景介入法;温故知新法;情感渲染法;媒体介引法;即兴应变法;激疑促思法;组织活动法;激趣讲解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教学应从有效导入开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
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如何最主要的考查标准是看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来说即在课堂教学中复习了哪些旧知识、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多少课外知识,因此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是一种既实际又被广大教师较常采用的方法。
1.破题诠释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生动新颖的标题,往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急于了解文章的内容;简洁凝练的标题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其精髓所在;而含蓄隽永的标题则耐人寻味,引起读者对文章展开联想和思考。破题诠释法多运用于那些标题内容有特色的课文。
如有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黑板上直接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2.背景介入法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这些作品本身在文学发展史 第 1 页 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的甚至影响了连续几代人,他们几乎都是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常常是令人崇拜的文学大师或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导入,通过其本身的巨大感染力与号召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从作品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导入,让作品在其所属的年代中放射耀眼的光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背影》时的导入:1899年6月3日下午,维也纳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当一曲终了时,有人上前对乐队指挥轻轻言语了几句,指挥默然片刻,然后对第一小提琴手吩咐了一下,再由他将信息传给整个乐队。乐师们更换了谱架上的乐谱,弦乐手们在乐器上加了弱音器。听众等待着宣布下部演奏的曲目,可是指挥什么也没说,乐队奏起了风靡世界的《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在维也纳公园里奏响,可是速度却是那么缓慢,音量始终没有高出叹息的声音„„后来听众渐渐明白过来了,原来是世界著名的“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逝世了,演奏此曲是为了悼念他。无独有偶的是,1948年8月12日,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里,报童一边跑一边叫:“看报看报!写《背影》的先生去了!看报看报!写《背影》的先生去了„„”(板书《背影》)听到这个消息,人们纷纷买下报童的报纸,尔后默默地阅读着„„写《背影》的先生是谁?为什么只提到写《背影》的先生去了,人们就知道是谁去世了?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我们今天学习的《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朱自清的《背影》,如同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块永恒的丰碑。
这则导入值得欣赏的一点是:避开了老生常谈的套路,采用类比法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地位。约翰·斯特劳斯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朱自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将二者放在一起作类比,不仅将前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后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极具艺术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导入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无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温故知新法
初中语文是一个庞杂但又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单元与单元之间,同一单元的每篇课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的认识又是逐步向前发展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把旧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其由已知走向未知,则较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新旧知识间过渡的桥梁,而且这桥梁两端的内容必须是相关的,在这个过程中,旧知识对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而新知识同时也对旧知识起着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
如教授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时,可用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抒写离别情怀的诗歌。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少妇般的喟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来了解岑参生平及时代背景。通过比较,学生就对岑参有了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李白的《赠汪伦》直抒胸臆,文风易于把握,与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反差处入手,通过比较就 第 2 页 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
二、从情境层面导入新课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从情感层面导入新课就是指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着意创设一种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心灵上受到感染,情绪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感情一旦同课文的思想感情合拍,对文章就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1.情感渲染法
情感渲染法重在感染,以情动人,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一些优美动情的散文或诗歌,特别是一些大悲大喜的文章,教师运用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体验,产生感情共鸣,使学生目睹其景,感受其情。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用了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词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以致哀。短短的几句话做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同学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虔诚而又迫切的心情来学习课文,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媒体介引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联合投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上《木兰诗》时笔者知道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很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于是就截取了动画中花木兰骑马扬鞭、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场面,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配合立体声电影音响效果,彻底把学生吸引住。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导入课文:中国古代花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西岸,作为中国人是否更应该认识花木兰的事迹呢?生动的镜头、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图像、精练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生,抓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引进课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即兴应变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在上课前对于如何引入新课,如何展开课文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常常会被各种偶发事件所干扰。此时教师应随机应变,灵活巧妙地抓住偶发事件有利的一面,借题发挥,即兴应变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组织好教学。
如某教师上《卖油翁》,上课铃响了,可上一节课数学老师画的圆还在黑板上,该教师没有发火,而是问学生:“这圆是老师用圆规画的吗?”学生说:“顺手画的。”该教师也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可一点也不圆,说道:“你们数学老师随便画都很圆,而我努力画也没有画圆,这是为什么呢?”“画多了就圆了。”“对,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油翁》,看看卖油的老头有什么高超本领。”学生没有做好值日工作,本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第 3 页 如果教师发火批评学生,可能会影响师生上课情绪,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但该教师却顺水推舟,巧妙地利用这一偶发事件,化不利影响于无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兴趣层面导入新课
从兴趣层面导入新课就是直接针对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导入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索和认识某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它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部动力。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这个意思。
1.激疑促思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会有问、有思、有究,才会有所得。利用问题,激起疑惑、促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或引发悬念或启迪思维。激疑促思应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不啻于一上课便给了学生一记闷棍;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是什么?”当学生们说出几种不同答案后,该教师总结:“很明显这是一个简单的圆,但是在不同人眼中却代表了不同的事物,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则导语的设计,是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并以此来调动学生发现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活动法
活动式导语的核心不在于“导语”的设置,而在于“活动”的组织,教材中有许多精妙之处可以通过答问、学生课堂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言行上直接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这种双向的交流形式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使教学目的与效果达到完美的统一。
如上《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某教师把自己去西安、张家界、香港的数码相片和DV视频用电脑制作成一分半钟左右的电影短片。老师以“导游”的角色带同学们进入人杰地灵的历史古城、风光绮丽的原始景区、繁华现代的国际都会。教师导入:老师已经做了一回导游,下面该轮到在座诸位当一回导游了。这种以“风光导游”导入课文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导入语的常规,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同时,这种导入形式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符合学生的口味。
3.激趣讲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从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出发,引用古诗名言,讲述寓言典故、逸闻趣事等,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师生在愉悦中达到默契。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诗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三个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 第 4 页 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有人将文章的开头称之为“凤头”,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清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意思是写文章必须重视开头的落笔艺术,开始就以奇句抓住读者兴趣,那么文章就会令人手不释卷。作为课堂教学开端的导语也应如此,开始便应起到扣人心弦、先声夺人的作用。的确,好的导语如同优秀的演奏家弹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的神秘魅力,吸引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如同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笔者倡议:有效教学,请从有效导入开始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导入教学论文提纲01-12
课堂导入的案例及反思和评价01-12
税法核算01-1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论文01-12
项目核算01-12
教学导入环节范文01-12
英语教学的导入01-12
数学教学导入方法01-12
教学导入环节评价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