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关键词: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精选七篇)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1

关键词:国医大师,周仲瑛,游山散,名医经验,胃痛

周仲瑛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疑难病专家,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其是在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今有幸参与周仲瑛教授师承门诊学习,随诊习研中遇周老应用游山散加味治疗胃痛验案1则,感其遣方独特, 故特录于此,以飨同道。

1验案摘要

患者,男,41岁。2006年11月28日初诊: 胃痛近20年,多次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幽门螺旋杆菌( HP) ( + ) 。胃脘常苦闷塞疼痛,苔黄薄腻, 质隐紫暗黑。1996年胃镜: 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HP( + ) 。拟从湿热浊瘀中阻,胃气和降失司。处方: 炒延胡索10 g、煨草果5 g、制没药12 g、莪术10 g、炒黄芩10 g、厚朴10 g、九香虫5 g、法半夏10 g、橘皮6 g、带皮槟榔10 g、失笑散包煎10 g。常法煎服,7剂。2006年12月5日二诊: 久患胃病,从湿热浊瘀治疗,病减大半,痞胀缓解,背后牵引疼痛,痛时有刺感,噫气间作,苔浊腻能化,罩黄,质紫,脉细涩。湿浊中阻,久病络瘀。上方加白蔻仁后下3 g。此后守法调治月余, 痛痞均解,舌质转红。

2体会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胃又被称为“水谷之海”。由于胃的这种特殊生理功能,决定了其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湿、易滞,久病易瘀的病理特点。病机亦常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滞湿阻,胃络瘀阻,因而胃病患者常常有胃脘部的痞塞胀满、疼痛、嗳气、气窜等临床症状。针对胃病错综复杂的病机,周老多从辛开苦降、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活血化瘀立法,采用复法复方组合成方,并可根据寒、热、虚、 滞、瘀的程度灵活加减组合成方。在此基础上加用疗效确切的中药。如苔腻脘痞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草果、白豆蔻、砂仁、荷叶; 痰湿中阻,纳呆口黏者,加泽兰、泽泻、生薏苡仁; 瘀血明显加山楂、丹参、鸡内金; 气滞者加九香虫、陈莱菔英、槟榔、降香、郁金、大腹皮等; 胃冷畏寒者,加制附子、肉桂、干姜; 病涉少阳者,加醋柴胡而成肝胃并调之剂; 胃阴不足者, 加石斛、麦冬、乌梅; 癌肿者,加用山慈菇、炙蟾皮、薜荔等解毒抗癌药[1]。

游山散为古书《良方》所载,由延胡索、没药、草果、五灵脂四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和燥湿健脾之功。 主要用于治疗病程久延,痛处固定不移,甚则刺痛或虫蚀样痛以及脘痞、纳呆、苔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范围为21岁~67岁,平均年龄为(46.3±8.2)岁;病程1年~7年,平均(3.5±1.3)年。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23岁~70岁,平均年龄(48.1±7.9)岁;病程1年~9年,平均(4.7±2.1)年。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下降与胀满等症状,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三九胃泰胶囊治疗,每次2~3粒,每天2次用药,在饭前用温水送服。观察组运用加味香苏饮治疗,药物组成为,橘皮、香橼皮、大腹皮、香附、枳壳和三仙各10 g,佛手、鸡内金与砂仁各5 g,木香6 g;对于气滞者可以添加柴胡与郁金;对于胃气上逆者添加代赭石与旋覆花;对于胃阴缺乏者添加乌梅、沙参、白芍与没药;对于疼痛异常者添加金铃子与延胡;对于胃肠溃疡者,添加乌贼骨与白及;对于胃寒者添加干姜与良姜;对于胃热者添加黄连、酒军与黄芩。每天1剂,水煎取汁500 m L,分早晚2次口服[3]。

1.3 评估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满意度情况。疗效上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为相关症状消除,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充血水肿与糜烂等情况全部消除,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显效为相关症状全部消除,胃镜检查胃黏膜出血与糜烂情况消除,充血与水肿情况有所改善,炎症病灶有缩减趋向,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有效为症状有缓解趋向,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范围与程度有缩减,幽门螺杆菌检测有阴转表现;无效为症状与体征均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治疗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表进行,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为80分以上患者所占比例[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在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上的高发消化系统疾病,与冷热刺激的物理因素、抗炎药物与胆汁影响的化学因素、个人免疫能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个人精神因素等有密切关系,其病因复杂,尤以患者精神压力过大最为多见。在治疗上主要是通过改善消除胃胀胃痛等症状为主,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所处的高压力高节奏生活所引发的精神紧张要有足够重视。慢性胃炎在临床上一般集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痛、胃脘胀满、烧心、嗳气、反酸、恶心呕吐与食欲下降等。在中医理论中,一般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胃部与肝部产生异常所致,肝气郁结、胃气不降等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属于机体肠胃受邪侵,邪气犯胃,而脾胃间存在较大的联系,会产生相互间的密切影响,如果胃失和,脾脏也会无法有效运转,从而引发气机壅滞,正邪冲突,在中焦产生郁滞情况;如果脾胃呈现虚弱失养的状态,会导致失司、失降与失调。在中医辨证治疗中,需要针对患者的恶心、嗳气、呃逆、胀满与嘈杂等症状展开针对性的治疗,主要以止痛、行气与和胃为主要原则。本研究以香苏饮的主药方为治疗基础,而后针对不同病情行辨证加减治疗,可以有效达到和胃降通,疏肝行气以及止痛等功效[5]。

香苏饮药方中香附可入肝达到疏肝解郁,理气镇痛的功效;枳壳具有行气消积与宽中利膈,消除胃脘胀满与通便的功效;香橼皮与佛手可以有效地宽胸与消除胀痛;木香与砂仁可以有效地行气开郁、健脾消滞、理气和胃、活血通络与止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止呕与止泻;橘皮可以理气健胃,可以有助于分泌更多消化液来消除肠腔积气;三仙可以消食;鸡内金可以消食健脾胃,诸药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与养胃除痛的效果。

三九胃泰其药物成分主要为九里香、三桠苦与白芍等中药材,可以达到理气降胃与消炎止痛等功效,在传统治疗上,该药物取得一定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并不能再进一步提升其治疗疗效。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常用的三九胃泰胶囊,加味香苏饮在治疗效果上会表现出更突出的优势,其疗效更好,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不良症状,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带来的影响,避免疾病的迁延难愈,患者治疗满意度相对较高。由于中药调理可以有效提升机体免疫力,达到胃部失调失养的有效改善,避免疾病反复发作,减少患者后期治疗费用和精力的投入。同时该药物治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有保证,相对于临床使用西药奥美拉唑、多潘立酮、雷尼替丁等药物,香苏饮用药的不良反应更低,而西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同时只能有效暂缓症状,无法让疾病有效得到控制,在治疗远期效果上不及中药效果持久。

参考文献

[1]林楚华,刘凤斌.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认识的现代进展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511-1512.

[2]陈润花,陈亮,苏泽琦,等.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6):546-547、552.

[3]唐大军.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30例[J].西部中医药,2013,12(9):66-67.

[4]王志斌,韩海啸,余轶群,等.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10(7):523-526.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60例肝脾不调型便秘患者, 其中男100例, 女160例, 年龄在18~56 (平均36.7) 岁。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肝脾不调型便秘, 伴有以下证候:大便干结, 或欲便不得出, 或便而不爽, 肠鸣矢气, 肛门坠胀甚则腹部胀痛, 用力排便时尤著, 甚至矢气也费力;伴嗳气频作, 胸脘痞闷, 纳食减少, 苔薄脉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30例, 以六磨汤治疗者为对照组, 以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者为观察组, 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六磨汤为治疗汤剂, 剂量如下:木香15g、沉香9g、乌药15g、枳实15g、槟榔15g、大黄6g。观察组以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为治疗汤剂, 剂量如下:木香15g、沉香9g、乌药15g、枳实15g、槟榔15g、大黄6g、柴胡12g、白芍15g、甘草6g。加减:若气郁化火, 证见口苦咽干, 可加黄芩、山栀、丹皮;两胁刺痛者, 加桃仁、红花, 以加强活血止痛的作用;纳食减少, 加山楂、神曲;若服药后, 大便通畅, 即可去火麻仁, 转以调气为主。

1.3 疗效判定 显效:大便频率和粪质恢复正常, 其它症状消失;有效:大便频率、粪质及其它症状均有改善;无效:大便频率、粪质及其它症状均改善甚微, 甚至无改善。显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一般资料用x¯±s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38.46%和96.15%, 观察组分别为72.31%和100.00% (见附表) 。观察组的有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便秘呈增长趋势。有

文献认为, 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变化、肠道感染、心理因素等均与便秘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4,5,6]。女子以肝为先天, 故本组病例以女性居多, 肝脾不调型便秘, 是中医学的“便秘”、“气秘”、“腹痛”等范畴, 其临床表现为面色黄或不华,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口唇发青, 纳差, 气怯神疲, 脘腹胀满, 数日不解无甚痛苦, 粪干如羊屎伴有大便涩滞不畅, 失眠, 易燥。中医认为是由“脾长不足, 肝常有余”而致[7]。患者病后失调造成脾虚, 又因生活压力等因素, 肝木亢进, 形成脾虚肝旺之势, 进而导致脾虚运化失职, 肝旺气机壅滞。《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肝主疏泄而藏血, 为刚脏。脾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喜燥恶湿, 主升清, 主统血, 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 以及脾胃的升降是否正常, 均取决于肝之疏泄, 而肝之疏泄又与脾胃之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可促进脾之运化, 使脾健运如常, 即所谓的“肝木疏脾土”;若肝之疏泄异常, 则会阻碍脾之运化, 使脾失健运, 即所谓的“木不疏土”。在上则为眩晕, 在下则为泄泻, 称之为“肝木乘脾土”, 反之, 肝其性的疏泄条达有赖于脾生化之水谷精微的濡养, 则称之为“脾土营肝木”。这都说明, 肝脾病变可相互影响, 相互传变。《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足, 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己所胜, 轻而侮之。”《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因此, 肝脾不调之证, 其治疗原则以抑强扶弱为主, 即抑木扶土[8]。

四逆散是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是疏肝解郁, 调和肝脾的祖方[9]。主治阳郁厥逆, 肝脾气郁等。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 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 以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 与柴胡相配, 一升一敛, 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 以为臣药;以枳实为佐使, 行气散结, 疏畅气机;炙甘草缓急和中, 又能调和诸药, 以为使药。本方用于肝胃不和, 阳气郁结于内, 清浊失去升降, 以致阳气内遏不能外达, 内滞不通而出现胸胁苦满, 腹中胀痛。诸药共起解郁泄郁, 达阳于外, 升降气机, 调和于内之功效。

六磨汤出于《世医得效方》, 其组成有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枳壳六味。《中医内科学》中把六磨汤定为七种便秘分型中气秘的治疗方药。六磨汤意在顺气导滞, 方中大黄、枳壳、槟榔三药合用以攻积导滞、通腑泻泄;木香、沉香、乌药三药疏肝行气、理气导滞。两组药物合用共调脾胃肝三脏, 以调和脾胃, 升清降浊, 疏肝达木, 解郁通便, 使之到达平衡, 加强行气通便的功效。

本文数据显示, 对于肝脾不调型便秘, 以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的观察组显效率可达71.67%, 明显高于单纯应用六磨汤的对照组。因此, 笔者认为此类便秘以六磨汤和四逆散加减合用效果较好, 疗效确切, 但要注意在临床上辨证的准确性。每晚睡前口服中药汤剂300~500ml, 若仍排便不畅者, 可于早晨餐后等量加服一次;3周后逐渐减量及停服;停药后晨起空腹饮温水约500ml, 清洁肠道及刺激肠道以助肠道集团运动, 从而巩固前期治疗效果, 建立习惯性条件反射, 使其能自然排便。

摘要:目的 探讨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在治疗肝脾不调型便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60例肝脾不调型便秘患者, 以六磨汤治疗者为对照组, 以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者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六磨合四逆散加减在治疗肝脾不调型便秘中的临床治疗确切, 临床应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以应用。

关键词:六磨汤,四逆散,肝脾不调,便秘

参考文献

[1]Zars S, Mincher l, Benson M, et al.Food-specific lgG4 antibody-guidedexclusion diet improves symptoms and rectal complianc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Stand JGastroenter, 2005, 40 (7) :800-807.

[2]Wedel R, Spiegler J, Soellner S.Enteric nerves and interstitial cei is ofcajalare altered in patients with slow-transit constipation and megacolon[J].Gastroenterology, 2002, 123:1459-1467.

[3]Kalliomaki MA.Food allergy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CurrOpin Gastroenter, 2005, 21 (6) :708-711.

[4]Vahvaselka M, Lehtinen P, Sippda S.Enrichment of conjugated linoleicacid in oats (Arenasativa L.) by microbial isomerization[J]3J AgricFood Chem, 2004, 52 (6) :1749-1752.

[5]Jarrett M, Visser R, Heitkemper M, Diet triggers symptoms in women with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he patient, s perspective[J].GastroenterolNurs, 2001, 2 (5) :246-252.

[6]Rees G, Davies J, Thompson R, et a1.Randomised controlle dtrial of a fi-bre supplement on the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J R SocPromot Health, 2005, 125 (1) :30-34.

[7]陈彤君, 朱叶珊, 褚志敏, 等.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体会[J].河北中医, 2010, 32 (7) :1008-1009.

[8]吴飚.浅论肝脾不调的辨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3) :114.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12月收入的80例妇产科手术后腹胀患者, 并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 年龄19~57 (34.3±4.3) 岁。观察组40例, 年龄19~58 (35.6±4.0) 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静脉输液和抗炎症等相关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服10ml的四磨汤[1], 若服药6h后无明显改善则需继续口服10ml, 3次/d;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果导片2片, 在服药6h后无明显改善则需继续口服2片, 3次/d。

1.3 疗效评定

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改善进行综合评价, 分为3个等级[2], (1) 显效:患者在服药4h内开始排气, 且腹胀等症状完全消失; (2) 有效:患者在服药6h内开始排气, 且腹胀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3) 无效:患者在服药8h内仍未见排气, 且腹胀等症状无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的数据采取SPSS 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表示, 并采取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57.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2.2 两组排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为2.8±1.1h, 对照组为4.5±1.2h,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t=11.2023,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后腹胀是临床中常见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肿胀、消化不畅和通气不便等症状,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如何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临床中常采取西药治疗, 但治疗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临床医师们对该病的不断研究, 中医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四磨汤是临床中治疗腹胀的一种常见中药方, 而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四磨汤组方中含有枳壳、槟榔和乌药及木香等[3]。其中, 枳壳具有较好的下气通便功效;而摈榔能有效达到理气行滞效果;乌药具有行气止痛效果;木香具有较好的健胃消食效果。诸药合用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肠胃蠕动, 从而达到治疗腹胀的目的, 有效的缩短排气时间, 并促进产妇能够尽早的进食, 继而达到改善其营养状况, 促使其早日康复[4]。本次研究分析, 临床采取口服四磨汤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果导片的疗效[5]。资料显示,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有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中对于妇产科术后腹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四磨汤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并缩短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将我院2010年1~12月收入的80例妇产科手术后腹胀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果导片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四磨汤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在妇产科手术后腹胀给予四磨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的缩短了排气时间, 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腹胀,四磨汤

参考文献

[1]薛静丽.妇产科手术后腹胀应用四磨汤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2 (27) :456-457.

[2]张春华.四磨汤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3 (6) :563-564.

[3]张志琴.四磨汤口服液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22 (4) :240-241.

[4]韩必亮, 姜旭勉, 李道快.四磨汤对腹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 2007, 13 (3) :204-205.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5

关键词:四磨汤口服液,婴幼儿,功能性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大便干燥而坚硬、排便时间延长, 或有便意而艰涩不畅, 排便间隔超过2 d的病症。功能性便秘是婴幼儿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 在临床并非少见。临床用于治疗便秘的药品有很多种, 但许多患者用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运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功能性便秘患儿,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凡未使用泻剂情况下排便次数<3次/周, 排便费力、疼痛, 粪便坚硬, 呈球状, 排便不净, 体检或肛诊可触及粪块。诊断功能性便秘至少具备以上两条并持续三个月以上[1];男44例, 女36例;年龄3个月~6岁, 平均3.8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 最长为1a;均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按照随机原则, 设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对症治疗, 主要通过调整饮食, 多食膳食纤维、蜂蜜, 辅以药物如麻仁丸、液体石蜡、开塞露等。疗程2周。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口服液, 具体用法为:新生儿、婴儿1次3~5ml, 1日3次, 疗程2 d, 幼儿1次5~10ml, 1日3次, 疗程3d, 3岁以上儿童1次10~20ml, 1日3次, 疗程3 d。服药期间停服任何通便泻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每1~2d有自主排便1次, 大便松软, 腹胀、腹痛、里急后重消失两项以上;有效:每2~3d有自主排便1次, 大便变软, 腹胀、腹痛、里急后重消失至少1项;无效:便秘及腹部症状无任何改善, 排便不规律, 大便干燥。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注:*P<0.05

3 讨论

儿童便秘发生率为3%~8%, 其中90%~95%是功能性便秘[2], 或称特发性便秘,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它是由众多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常与饮食、生活习惯不恰当、饮食单一、低纤维素、量少而精、维生素缺乏、肠道功能异常、精神因素等有关[3]。这与中医对便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比较接近的。祖国医学认为, 婴幼儿大多是乳食不节, 或喂养不当, 饥饱失常, 或患儿过食生冷肥甘, 损伤肠胃, 运化失常而致乳食停滞, 久则成积, 传导失常, 而成为便秘。

四磨汤口服液是由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经现代加工技术提炼而成, 方中木香辛行苦降, 行气止痛, 理气和中, 健脾消食, 所含生物碱、内酯对豚鼠小肠平滑肌有明显解痉作用;枳壳味苦微寒, 理气宽中, 消食导滞, 有增强升清降浊的功能, 能加强胃肠蠕动节律;乌药辛散温通, 行气止痛, 散寒止痛, 降低兔离体小肠紧张性, 拮抗乙酰胆碱的收缩效应;槟榔破滞行气, 消积导滞, 有拟胆碱样作用, 刺激消化液分泌, 增加食欲, 增强肠蠕动, 缩短肠内容物在肠道停留时间, 减少其中的水分吸收, 使大便变软, 易于排出;四药合用, 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理气调血, 消积止痛, 疏通经络, 调和脏腑, 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此四味药均具有定的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促进胃肠蠕动作用。尚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使得有充分的消化酶水解营养物质, 能有效排除肠腔内积滞物与积气, 从而达到全面调理肠胃机能, 促进消化、吸收、运送、排泄的目的。另外, 合理的饮食习惯、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适当的运动, 对稳定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 采用四磨汤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疗效, 用药方便, 无毒副作用, 患儿痛苦小、依从性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桂, 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2-96.

[2]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 (1) :975.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缓, 临床上可见食欲不振、恶心、早饱、呕吐、餐后饱胀、反复打嗝、腹胀、腹泻或便秘, 或二者交替出现, 具有上述症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持续30 d以上者。56例病人均经胃镜、B超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 并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证实有胃排空延迟, 胃镜检查有食物残渣潴留现象而确诊。且给药前1周内未用过其他胃肠动力药、中枢镇吐药及类似处方中药。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20例,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 (32~78) 岁, 平均55岁;治疗组36例, 其中男17例, 女19例, 年龄 (32~81) 岁, 平均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予四磨汤20 mL, 每日3次;红霉素250 mg, 每日3次, 均于饭前 (15~30) min口服, 疗程2周。对照组予红霉素250 mg每日3次, 饭前 (15~30) min口服, 疗程为2周。两组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影响疗效评价的药物, 包括其他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 (吗丁啉) 、西沙比利、消化酶制剂、中枢镇吐药及类似处方中药。服药前、服药后2周记录病人的消化不良症状。全部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 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基本达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效:主要症状缓解不明显或短期缓解, 很快又重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中少数病人开始 (1~2) d恶心、呕吐加重, 3例病人出现痉挛性腹痛, 减量后有2例病人症状消失, 1例腹痛减轻。

3 讨 论

目前,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 多认为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2], 而致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及胃肠道激素调控失衡, 胃底肌肉张力下降, 胃排空迟缓, 胃容纳性减弱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的研究表明, 红霉素对胃肠运动具有胃泌素样促动力作用, 红霉素作为胃动力受体激动剂, 具有明显促胃肠运动作用, 并刺激胃肠运动形成移动性运动复合波 (MMC) , 促进胃排空, 消除或改善胃轻瘫的临床症状。现认为红霉素通过作用于靶器官上的动力素受体, 增加血中胃动素而发挥作用, 导致平滑肌收缩, 具有明显促进胃肠动力作用, 能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从而加速胃排空。四磨汤口服液主要药物为木香、橘皮、乌药、槟榔。木香、乌药、槟榔可使胃肠蠕动增加, 桔皮不仅使胃肠道蠕动增加, 且使有节律性[3] , 槟榔亦可使消化液分泌旺盛[3], 使食欲增加。近年文献报道[4], 木香加速胃对钡剂的排空时间, 服木香煎剂30 min后, 血胃动素水平升高, 木香刺激胃黏膜钼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 加速胃排空。本组资料显示, 两药联合应用2周总有效率为86.11%, 较单一红霉素疗效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者合用, 疗效提高, 可能与两者起协调作用有关。因此, 对于DGP病人应联合应用四磨汤和红霉素治疗, 可缩短疗程, 减轻病人的痛苦。

摘要: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DGP) 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糖尿病胃轻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6例, 采用四磨汤联合红霉素治疗2周, 对照组20例, 单用红霉素治疗2周, 观察DGP病人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11%, 对照组为55.00%,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药联合治疗可提高DGP的治疗效果, 缩短疗程。

关键词:四磨汤,红霉素,糖尿病,胃轻瘫

参考文献

[1]张亚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3, 12 (1) :91-93.

[2]沈祖法.振中愈瘫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57例[J].实用中医杂志, 1997, 13 (3) :14.

[3]崔树德.中药大全[M].黑龙江:哈尔滨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371-706.

加味四磨汤/治疗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98例,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呕吐>3次/日, 且残余奶量多于上次喂养奶量1/3;明显腹胀、胃潴留, 奶量连续3d以上持续减少;通过临床检查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肠炎等疾病。其中男58例, 女40例, 胎龄30~36周, 中位胎龄33.6周, 出生体质量1 200~3 000 g。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四磨汤组30例, 小剂量红霉素组30例, 联合治疗组38例。3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营养, 保暖, 补充水、电解质, 维持内环境平衡, 根据血液生化常规检查结果必要时给予抗菌药物, 治疗措施均严格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3]规范治疗。四磨汤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 (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20025044) 口服或鼻饲, 每次1.5ml/kg, 每天3次;小剂量红霉素组给予红霉素 (亚宝药业四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4021306) 3~5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 以10ml/h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联合治疗组给予四磨汤、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方法同四磨汤组和小剂量红霉素组。3组疗程均为5d, 治疗过程中均严格做好护理记录。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呕吐、残奶、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有效:呕吐、残奶、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稍有改善, 但未消失;无效:呕吐、残奶、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无缓解。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时间

联合治疗组呕吐停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改善时间均早于四磨汤组和小剂量红霉素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四磨汤组和小剂量红霉素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

联合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四磨汤组和小剂量红霉素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四磨汤组显效率比较, χ2=8.2, *P<0.01;与小剂量红霉素组显效率比较, χ2=12.5, #P<0.01;与四磨汤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7.9, △P<0.01;与小剂量红霉素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11.4, ▲P<0.01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吸吮能力差, 吞咽功能不协调, 胃肠功能不成熟, 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胃排空、肠蠕动功能差, 早期喂养存在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 表现为呕吐、胃潴留、腹胀、奶量减少等, 可能会影响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生存质量, 严重者影响患儿存活率, 且可并发多种疾病, 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综合征、病理性黄疸症等。据相关研究报道[4,5]早产儿食管下段扩约肌发育不成熟, 70%~80%引起胃—食管反流, 进一步加重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症状。如进行长期全静脉营养治疗, 胃肠道没有受到食物的有利刺激, 容易导致肠功能障碍、肠黏膜萎缩, 严重时引起肠道细菌移位、感染性腹膜炎、菌血症或肠源性败血症, 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还使得医疗费用增加, 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因此, 早期进行全胃肠道营养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各种激素的释放, 还能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四磨汤口服液主要成分为木香、枳壳、槟榔、乌药四味中草药。木香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收缩的功能;枳壳具有调气导滞、破坚消胀的作用外, 还可以润滑肠道、促进胃肠道节律性收缩运动, 改善肠道血液循环, 通便的功能;乌药具有散寒止痛、顺气降逆的作用外, 还与以上三味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增强配方药效的功能, 达到兴奋胃肠平滑肌的作用[6];槟榔具有消食、消胀的作用外, 还具有促进肠道上皮新陈代谢、增加腺体分泌的功能, 四味中药联合可调理脾、胃, 促进胃肠蠕动[7]。小剂量红霉素通过激活胆碱能神经元, 促进胃收缩、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提高食管下段扩约肌压力, 减少胃—食管反流, 改善消化道症状[8,9]。本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四磨汤组和小剂量红霉素组 (P<0.05) , 四磨汤与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效率明显增加, 两药具有协同作用, 可有效促进胃肠道收缩、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提高食管下段扩约肌压力, 减少胃—食管反流, 改善消化道症状, 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本研究在中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应用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既通过四磨汤的药物作用增加胃肠道蠕动, 又通过小剂量红霉素激活胆碱能神经元促进胃排空, 两者共同作用, 增加早产儿消化道动力, 减少胃食管反流, 改善患儿喂养不耐受。

摘要:目的 探讨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98例, 按用药不同分为四磨汤组30例, 小剂量红霉素组30例, 两药联合治疗组38例。比较3组患儿呕吐、腹胀、胃储留等症状持续时间。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儿呕吐、腹胀、胃储留等症状改善时间早于另2组, 临床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四磨汤,红霉素,喂养不耐受,早产儿

参考文献

[1]黄军华, 刘俊峰, 宋冬梅, 等.四君子汤联合微量喂养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喂养不耐受及其对胃动素、一氧化氮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7 (8) :1849.

[2]黄瑛, 邵肖梅, 曾纪骅, 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11) :696.

[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管理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3) :188-191.

[4]黄梅, 赵时敏, 王智凤, 等.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食管p H监测及普瑞博思疗效初步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 1998, 13 (2) :52-53.

[5]Troche B, Harvey-Wilkes K, Engle WD, et al.Early min-imalfeeding promote growth in critically ill prematecre in-fants[J].Biol Neonate, 1995, 67:172-181.

[6]陈静.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3) :5477-5478.

[7]方广东, 姜善雨.四磨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09, 10 (1) :81.

[8]Annese V, Janssens J, Vantrappen G, et al.Erythromycin ac-celerates gastric emptying by inducing antral contractions and improved gastroduobenal coordination[J].Gastroenterology, 1992, 102:823-82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柴油加氢国内技术研发进展 下一篇:芬顿氧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