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

关键词: 行为 体育 教师 活动

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精选6篇)

篇1: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

苏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试题 2010.8

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拼音。(2分)

乌镇是中国江南名镇,chuán chénɡ(▲)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秀美典雅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jiā yáo(▲)、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 ▲ 】和亘【 ▲ 】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了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2.请你仿照例子,从下面三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体会汉字的魅力。(不超过15个字)(2分)

例:明——日月同辉,世间一片光明。

▲ 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②回到有人的地方,③时而到岸旁嬉戏,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⑤时而又离开它的幽居,⑥藏到灯芯草丛中,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4.阅读古诗,完成练习。(4分)

雪 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 梅一段香。

【注 ①卢梅坡:宋代诗人。②降(xiánɡ):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从“差、缺、输、少”中选择一个字填入原诗的横线,你认为最恰当的字应该是 ▲。(1分)(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小学语文

篇2: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2.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5.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2011最多能写成()个不同非零自然数的和。

7.有一本书,买9本需22元多,买11本需26元多,这本书每本()元。8.如果数学小组中女孩人数比全组人数的50%少,而比全组人数的40%多,那么这个数学小组最少有()人。

9.一个凸多边形有n条边,它的内角和是()度。10.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

11.从0到2011共2012个自然数,从中任意取出两个数并求和,共可以得到()种不同的和。

12.将从1开始到2011的连续奇数依次写成一个多位数:

***171921„„200720092011,则这个数是()位数。

13.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π值取3),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10厘米。连续流淌10分钟将流掉()升水。

14.某市居民自来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月每户用水3吨以下,每吨1.80元;超过3吨的,超过部分每吨3.00元,某月甲、乙两户共交水费24.30元,已知甲、乙两户用水量的比为3∶4,甲户交水费()元。15.两块铜锌合金,第一块与第二块的重量之比是2∶1,第一块的铜与锌之比是1∶2,第二块的铜与锌之比是5∶4。将两块合金融化后混合成一块新的合金,新合金的铜与锌之比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10题为单选题,11—15题为多选题。)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与高都增加20%,那么,新三角形的面积比原三角形面积()。

A.增加20% B.增加40% C.增加44% D.增加22% 2.在2000多年前,是()给出圆的概念:“一中同长也”。A.墨子

B.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C.祖冲之 3.下面数列()是斐波那契数列。

A. 1,2,3,5,8„„

B.1,1,2,3,5,8„„ C. 2,3,5,8,13„„

4.某班同学买了100瓶汽水,喝完后5个空瓶可以换得一瓶汽水,他们最多能喝到()瓶汽水? A.120

B.124

C.125

D.126 5.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天。

A.12 B.10 C.8 D.6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8.下面内容()不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

A.数的认识 B.数的运算 C.式与方程 D.探索规律 9.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原有的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

A.同化和顺应 B.内容和形式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内化和外化 10.在下面的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3,5,7,。小强填出了三种答案:①9,11,13;②11,17,27;③27,181,4879。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A.幼儿教育 B.义务教育 C.高中教育 D.高等教育

12.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等于其它两个内角的差,这个三角形可能是()。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1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14.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15.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有()。

A.经历 B.体验 C.探索 D.掌握 E.理解

三、判断题

1.2011是素数不是合数。()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5.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6.数与计算的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7.统计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8.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9.在第一学段,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10.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1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是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12.过程性目标主要包括经历、感受和探索三个方面。()13.学生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以三步为主,不超过四步。()1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四、简答题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请简要阐述这三种统计量不同的适用场合。

2.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解决问题策略”命名的单元分别被安排在哪几册,各安排了什么内容?

4.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认识分数》单元,这两个单元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有什么区别?

五、解答题

1.海模比赛中,甲乙两船同时从池塘的东西两岸相对开出。第一次在距东岸1 5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对岸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西岸8米处。如果两船在行驶中速度不变,池塘东西两岸的距离是多少米?

2.中国古代算书《张丘建算经》中有个“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3.某商店进了一批数码电视,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30%作为利润来定价。当售出这批数码电视的80%后,为了尽早销完,商店把这批数码电视按定价的70%出售。全部销完后商店实际获得的利润率是多少?

4.在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5.两个人在一张圆桌上相继轮流平放一枚同样大小的硬币,游戏规定,硬币不能重叠放置,在桌上放下最后一枚硬币者为游戏的胜利者。设两人都是能手,试问:是先放者取胜,还是后放者取胜?取胜的策略是什么?

6.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这道题目的意思是:有一棵竹子,高1丈(10尺),腰间折断,竹梢着地,着地处离竹子根部有3尺。问折断处离地有多高?

7.某市举行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有超过380名但又不到450名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是全体学生的平均分是76分,男生平均分是79分,女生平均分是71分。求参加测试的男生和女生至少各有多少人?

8.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9.六(1)班男、女人数之比为5∶3。体育课上,老师按每3个男生、2个女生分成一组进行游戏。这样,当女生分完时男生还剩3人。求这个班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10.儿子的年龄是母亲年龄的310,是父亲年龄的27,父亲年龄又比母亲年龄大2岁,那么父亲、母亲、儿子分别多少岁?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联系生活让学生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发现关于年月日的具体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了解呢?你能从手中的年历卡上发现什么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全班反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书主要知识点。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觉得你们都可以成为小小历法家了。根据大家的汇报,你们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哪些认识?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照黑板的提示归纳年月日基本知识,可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才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可真勇敢,你说。

生1:我知道了“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这句口决,我爸爸告诉我的。

师:哦,„„还有没有想说说的? 生2: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腊)月,每月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每月30天,是小月,二月有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师:你回答的太完整了,咱们表扬他吧!

篇3:浅谈小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竞赛

一、当今社会发展小学数学竞赛的意义

( 一) 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然而在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仅靠书本上能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许多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今天的社会, 需要的是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对课本只是单纯的记忆, 更应该从平时的学习中提炼出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重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将学科内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进行整合。

数学竞赛, 就是一个为提高学生们数学能力而准备的机会, 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竞赛, 把握好竞赛与日常学习之间的距离, 在不过多的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将数学竞赛变为一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 二) 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数学这门学科, 因自身特殊的学习性质与知识接收特色, 所以拥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我们常称它为“数学教学模式”。在如今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环节中, 教师们都在寻找各自教学方法, 来尽可能的在有限学习时间里,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大化。数学教学虽然要以课本为大纲以及核心, 但这并不代表数学学习所涵盖的知识面仅限于教材, 而且数学教学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公式与定理。

数学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数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方法。由于数学学习的形式灵活多变, 所以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就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 “填鸭式”的只讲不用的授课模式, 带领学生把数学学出兴趣, 在数学的竞赛中不断发散思维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小学数学竞赛

( 一) 积极组织竞赛并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说过: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里生存, 就必须学会体味竞争所带来的快感。不单单是数学竞赛, 任何一个学科的竞赛都有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积极组织参加竞赛, 让学生懂得参加竞赛不是负担, 而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挑战与锻炼, 学会正视压力, 用于提升自己。

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竞赛, 我们不但要积极组织竞赛,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鼓励学生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奖励的机制, 不一定只给第一名、第二名奖励, 应该发扬 “重在参与”的精神, 给每一位参加竞赛的学生们 “参与奖”和 “优秀奖”, 让学生们意识到获得奖项并不是最重要的, 敢于参与, 敢于挑战自己, 迈出前进的步子才是应有的学习生活的态度。从小就该培养学生们在竞争环境中面对成功或者失败的正确心态,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竞争残酷的社会。

( 二) 正确引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古语有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 在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首先在日常学习中打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竞赛虽然是在日常学习的知识基础上的拔高, 难于基础却又立足于基础, 因此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也是展开竞赛的前提与关键之一。

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 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看似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递进和互为工具的关系, 比如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方程式与应用题之间, 哪一个部分学不好, 都会影响整体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们打好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能谈综合运用为主的竞赛学习与指导。

三、结语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 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中对于数学竞赛的偏见, 处理好日常教学与数学竞赛之间的关系, 实现利用数学竞赛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我们要重新衡量自身的能力, 端正自己的态度, 适当开展数学竞赛, 让学生们不再闻数学色变, 调动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育真正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镁英.浅谈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J].学周刊, 2011, 24:77.

[2]李红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4:207.

[3]冯德基.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 2003, 11:41-42.

[4]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4.

[5]孟晓平.浅谈小学数学课件的设计原则[J].新课程 (中) , 2011, 05:92.

[6]莫金鹏.开设“小学数学竞赛”辅导课的若干尝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 03:69-70+78.

[7]晏红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J].通俗歌曲, 2014, 11:97.

篇4: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

[关键词] 苏州地区 中小学教师 体育生活化 现状调查

1.前言

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一个层次,它与其它层次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活方式整体系统。近年来,随着苏州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乡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中小学重建、改建和扩建,学校的各方面设施均得到了很大改善。再加上各中小学的进一步集中,乡镇中小学教师的体育生活化方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本研究中力求从不同的层面,对苏州乡镇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人群的体育生活现状进行相关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希望能通过调查分析,揭示其体育生活的特点,为当前的乡镇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苏州地区城镇中小学校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生活化的相关内容,查阅我国各地区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

2.2.2. 问卷调查法

结合苏州地区教师这一特定人群,设计了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并对问卷问题进行了有效验证,保证了问题的针对性。本次研究分别调查了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苏州常熟市辛庄中学及苏州市望亭中学三所学校的教师为对象,共发放了362份问卷,回收问卷353份,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苏州地区乡镇学校教师体育生活化调查样本统计

3.2.体育生活动机

体育生活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从事日常运动活动的内在动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体育生活化动机呈多元化的趋势,明显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教师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推动教师体育生活化的动机依次为:健身、娱乐、减压、交往、体表等动机。乡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有一定的学识、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相对较快,能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对健康的主动需求相当明确。

3.3.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3.3.1.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统计

教师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现有体育设施决定了教师锻炼的时间与其他人群不同。由于备课、批改作业、开导学生、科研等工作均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动,所以在工作的间隙参加一些体育锻炼,调节一下大脑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选择。所以选择在下午进行锻炼的比例非常高,而选择晚上的比例非常少,这和其他人群的锻炼选择时间有明显区别。

3.3.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统计

在对每周参加锻炼次数的统计中,发现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高达56.7%。在后面的原因一栏中发现有工作需要,学校传统体育锻炼这两种出现了很高的比例,这和学校每天组织的学生锻炼要求班主任一起参加,以及学校组织的学校特色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关系。而平均每周少于一次的教师所填写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只参加学校组织的群体锻炼,平时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

3.4.体育生活空间

体育生活空间指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范围,它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重建或改建学校,再加上农村的土地资源没有城市那么紧张,所以一所所崭新的农村学校拔地而起,新建的学校基本都一步到位地配备了体育场馆设施。因此,现在对乡镇教师而言,学校的体育场馆等设施基本能满足锻炼需要。而且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要比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要好,这就导致了学校体育设施是教师锻炼地点的首选。

3.5.体育生活内容

体育生活的内容。它不仅包括体育健身活动,还包括个人及家庭进行的体育欣赏、体育消费等行为等。

3.5.1. 教师体育锻炼项目调查情况

8.2

对于锻炼项目的调查仅针对每周锻炼一次以上的教师,并设置成多选。从表4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传统体育选中的比例高达56.6%,这是因为唯亭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是跳绳,每天全校教师和学生都会进行跳绳锻炼,这个情况有点特殊。而快走或跑步也高达51.7%,分析其原因是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学生阳光运动中一起参加跑步的原因。自行车的比例是25.8%,这和农村学校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农村学校教师本地人占了大多数,而且拆迁以后一般都住得比较集中,里学校也比较近,再加上多年来的习惯,年龄稍大一点的都会选择自行车上下班。

3.5.2.体育信息及欣赏

日常体育信息的获得及体育欣赏也是体育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体育信息的获得可以增加对体育项目的进一步了解,可以有效促进体育锻炼的日常化。而体育欣赏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和体育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产物,它可使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而且通过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他们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对体育生活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体育信息及体育欣赏的主要途径依次是:1)网络,占45.3%;2)电视,占39.7%;3)报纸杂志,占13.9%;4)广播,占1.1%。有45.3%的教师认为网络是获得体育信息和体育欣赏的首要途径,这和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学校的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分不开的,学校都能保证教师人手一台电脑,这就使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比较容易通过网络来获得很好的信息。而选择电视的占了39.7%,在欣赏赛事转播时,电视明显是更好的选择。大而清晰的画面,实时的球场分析,精彩镜头的回放都是其它信息来源所无法比拟的。而传统的报刊杂志和广播选择的比例明显减少。

3.5.3.体育消费

当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后,在体育锻炼等上面的消费则是必须的,也是体育生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结果来看,A)体育服装、器材占78.8%;B)锻炼娱乐培训占3.8%;C)球赛门票,体育纪念品占0.8%;D)各种体育彩票及其它锻炼时伴随的饮料等消费占15.6%。体育服装和器材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而锻炼娱乐培训的比例只有3.8%则说明了教师选择锻炼的地点更倾向于学校的免费场所。

3.6.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苏州乡镇教师体育生活化的主要因素依次为:A)没有时间46.7%;B)缺少组织和同伴16.1%;C)不会,没人指导13 .7%;D)怕累,懒得动12.7%;E)没有地方6.8%;F)身体不适合运动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苏州地区乡镇教师的体育生活的现状主要为: 大部分教师带着健身、娱乐、完善、交往等的动机,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学校工作需要所被动参与锻炼的。以个人和小群体锻炼形式为主,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以健身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篮排足球等为主要锻炼项目。网络、电视、报纸是教师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来源。影响教师体育生活的主要原因有没有时间、缺少组织和同伴、不会,没人指导、怕累,懒得动、没有地方等。

4.2.建议

4.1.1.进一步促进教师良好的体育生活化动机,确立正确的参与锻炼的目的。

4.1.2.更好地利用外部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并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满足教师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使那部分因学校工作而被动锻炼的教师转化为主动参与锻炼。

4.1.3.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结合各学校的体育发展战略和特色项目开展的特点,在教师业余生活中开展特色体育项目的普及。

4.1.4.学校更多地增加各种小型体育运动的竞赛等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苏州地区乡镇教师的体育生活质量。

篇5: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

获奖名单

胡佳丹(新街小学)孔紫娟(益农镇小)沈建军(光明小学)

林丹(南翔小学)钟富尧(义桥实校)郁敏燕(临浦二小)张建松(闻堰镇小)吴月芬(所前二小)施小锋(瓜沥三小)曹军(义蓬一小)高意(南翔小学)

杨丹华(瓜沥三小)华烔烔(闻堰湘湖)华成林(义桥实校)蒋晓桥(新围小学)

一等奖

傅建森(河上镇小)陈沙沙(义蓬二小)陈荣(新湾镇小)

二等奖

邱军梁(明德学校)管潇婷(闻堰镇小)王烨炬(河上镇小)谢晓春(闻堰镇小)盛慰钢(东藩小学)沈洋(湘师附小)陆月亮(靖江三小)杨丽(义蓬二小)

三等奖

郭益东(长沙小学)韩芳(银河小学)王立波(桃源小学)胡柏灿(新湾小学)

李达(洄澜小学)陈燕(新围小学)

孔铁军(劲松小学)谢丽娜(戴村小学)岑园(高桥小学)邵立华(坎山镇小)张利飞(所前一小)沈建华(明德学校)田炜(葛云飞小学)谢莹莹(城东小学)

潘海龙(宏图小学)汪奇(浦阳小学)潘丽丹(宁围二小)杨美丽(三星小学)

戴洁儿(银河小学)朱洪铭(党山镇小)俞建军(新围小学)赵海军(党湾一小)邵官华(进化三小)戴周芬(宏图小学)王冬(明德学校)楼航杰(朝晖小学)徐勤茂(党山镇小)孙萍萍(大桥小学)沈春丽(益农小学)高勤燕(南阳镇小)徐钢(益农小学)沙海风(义蓬一小)陈喜卫(所前二小)沈兰兰(光明小学)陈桂芳(进化三小)汤佳锋(浦阳小学)王国建(前进小学)何晓飞(新塘小学)孙伟锋(径游小学)

篇6:苏州小学数学教师竞赛

教育教学知识测试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4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A.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B.公平性、民主性和普及性

C.发展性、普及性和实践性D.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的“四基”目标是()。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

B.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实践能力

C.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解题策略、基本活动经验

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解题策略

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的现代化。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

C.人D.教育结构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其中最高级的需求是()。

A.安全需求B.社交需求

C.尊重需求D.自我实现需求

5.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

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A.传授学生知识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D.养成学生品德

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B.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7.学习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主要是根据遗忘过程的()规律。

A.再认B.先快后慢

C.倒摄抑制D.前摄抑制

8.()是长方形的上位概念。

A.正方形B.菱形

C.平行四边形D.矩形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地概括为()。

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

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D.问题解决过程

10.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

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是()。

A.讲授法B.参观法

C.情境教学法D.循循善诱法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名言指的是要重视()。

A.榜样示范B.实际锻炼

C.陶冶教育D.说理教育

12.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改为()。

A.空间与几何B.图形与几何

C.空间与模型D.图形与模型

13.《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说明教师应该()。

A.信任学生B.了解教育对象

C.严格要求学生D.和学生交朋友

14.一个学生迟到了,推门而进,教师这时不由自主地转向教室门口。这是注意的()。

A.分散B.起伏C.转移D.分配

1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

16.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

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迁移B.同化

C.顺应D.模仿

17.“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

A.全部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

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

B.只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C.二者都要关注,但关注“教师的教”重于关注“学生的学”

D.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8.袁老师班中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观察,他发现只要题目难一

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

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你觉得,他应该在班级进行()。

A.积极的情感教育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

19.主张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B.发现法

C.暗示法D.实习法

20.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文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

繁琐的事物等。这表明兴趣具有()。

A.稳定性B.集中性

C.指向性D.广度性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3.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4.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教育训练的效果就会大大降

低。

5.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把

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把学习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了极限思想。

7.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

8.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9.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

10.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都是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不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

12.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

导的教学。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14.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主要体现了量力而行的教

学原则。

15.教育的专家与教学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

更强,这是因为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16.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迁移。

17.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

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18.新加坡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向空中抛洒

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模象直观。

19.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20.学习新知识,首先应强调理解,而不是强调记忆。

三.材料题(10分)

1.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00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问题:(1)你认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什么变化?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订?

答题要点:

(1)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到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2)课程改革起始阶段的2001年为了打破多年来沉闷的课程气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少数学生是演员,多数学生是观众的被动接受式的课堂学习状况,2001版课标强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这在课改起始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根深蒂固。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课改出现了走极端的状况,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自主、合作、探究”才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排斥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授”。

为了避免课改走向极端,2011版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这必将使数学课改走向健康发展。

四.论述题(10分)

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道什么,其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答:答题要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启动大学生创业基金 下一篇:青少年科技创意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