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纤维艺术(共8篇)
篇1:纤维艺术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装饰艺术设计的专业范围,性质和意义。了解装饰艺术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和设计的手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装饰表现的基本原理和内容,掌握平面、色形、结构等图形的类型、功能、技法表现进行合理的应用和设计绘制。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有效地进入专业设计领域的学习,它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基础和基本课程。
三、教学内容
(一)装饰概述
1、装饰基本原理 (1)装饰功能
(2)装饰特征(视觉、功利、审美)
2、装饰表现 (1)装饰要素(功能、美学、材质)
(2)造型艺术(思维、观察、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使用功能)
(3)现代艺术(观念意识、造型特征、艺术功能)
(4)构成艺术(平面、色彩构成)
(5)装饰与现代设计 (6)书法艺术 (7)民间工艺
3、装饰造型 (1)知觉经验
(2)审美虚构(联想、思维、抽象)
4、装饰形态 (1)符号
(2)图案
(3)装饰构图
(4)立体构形
(5)基本法则(对称、平衡、对比、调和、韵律与节奏)
5、装饰方法 (1)平面装饰造型(概括提炼、夸张强化、平面处理、构成、破损造型、解构造型)
(2)结构形式(对称中心、非平衡中心、张力适形、自由合力)
(3)立体装饰造型 (浮体形、圆体形、透体形、软体形)
6、装饰色彩 (1)色彩感觉 (2)色彩构图
(3)色彩归纳与借鉴
四、教学参考书
《商业插图》 朱国勤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五、考核试卷及要求
以任课教师的课题设计作业为主要内容,设计要突出。
六、说明
按照教学层次, 强调装饰基本原理和艺术表现部分,课题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设计。建议用多媒体课件、图例进行授课;通过作业的不同要求、练习、铺导、启发、指导学生掌握不同表现方法和思维创作能力,要求学生课外必须进行 相关知识阅历。
篇2:纤维艺术
本次展览以“回归与超越”为主题,展出来自美国、英国、波兰、加拿大、意大利、瑞典、丹麦、德国、巴西、荷兰、澳大利亚、格鲁吉亚、韩国、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美术学院、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等80余所综合大学艺术院校及职业技术高校的300余件作品。祖籍南通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也携其大型纤维艺术作品《喜马拉雅》参展。南通本地参展作品16件,其中,南通市副市长朱晋的刺绣作品也被特邀参展,以展示南通纤维艺术的发展风貌。
当代纤维艺术发源地是瑞士的洛桑,正是从那里开始点燃了当代纤维艺术最初的薪火,开创了世界纤维艺术新的视野。从1962年开始到1995年的33年时间里,洛桑双年展共举办了15届,每一次展览都推动着这一领域的艺术创作向前发展,新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段使它逐渐摆脱传统壁毯艺术的束缚,成为人们尝试、表达艺术观念的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的作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视觉,扣动着人们的心弦,激发着人们的思考。洛桑双年展的停办,在某种程度上令国际纤维艺术失去了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
自然之源自然和生命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对于自然和生态和谐的关注是本次亚洲纤维艺术展的焦点之一。众多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赞颂,无论是灵感来源还是表现手法,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叶都是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篇3:纤维艺术的应用之美
纤维艺术,即利用纤维材料,以编织、刺绣、环结、缠绕、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空间之中,成为建筑空间中一种重要的陈设形式,。纤维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天然纤维(如毛、丝、麻、棉、竹、柳、藤、草等)与人工合成纤维(如塑料、尼龙、树脂、光纤等)两大类。
纤维艺术(fiber art)这个概念出现较晚,大约20世纪中叶以后,它才被广泛认知。纤维艺术的概念与展览紧密相连,如纤维艺术就与洛桑的“壁毯双年展”和中国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相伴相随。从外延来看,它包括壁毯(tapestry)、软雕塑(soft sculpture)、纺织(textile)、刺绣(embroidery)、印染(dyeing)等艺术形式。从词汇的使用来看,“纤维艺术(fiberart)”在美国很流行,但在欧洲和日本“纺织艺术(textile art)”更普遍,而“壁毯艺术(tapestry art)”则被欧洲的洛桑双年展采用。到了中国,“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一直采用“纤维艺术”这个词汇,只是第一、二届双年展仍使用“壁毯艺术(tapestry art)”,从第三届开始改用“纤维艺术(fiber art)”至今。
1996年,洛桑双年展停办,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令国际纤维艺术失去了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被誉为“高比林之王”的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GiviCandareli)教授不无惋惜地说:“瑞士洛桑双年展的终止是人类的悲剧。”早在1990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的基维先生曾希望中国也能够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得知洛桑双年展停办的消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接起洛桑双年展的薪火,于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得到来自15个国家的90多位艺术家的支持。至2014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南通举办了8届,展览的规模和规格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纤维艺术双年展。纤维艺术国际展会由欧洲转入中国。
林乐成《山高水长》 400×2200cm 羊毛 200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林乐成《气壮山河》580×830cm 羊毛 2011 二炮天泰宾馆美术学院
林乐成《生命系列》300×200cm 羊毛 2006 北京凯晨世贸中心
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与“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密不可分。从展览作品来看,中国的纤维艺术展囊括了壁毯、软雕塑、纺织、刺绣、印染、装置、观念等既有西方特色的、又有中国传统的、还有当代影响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可谓“包罗万象”,蓝图广阔。这样,无论以“壁毯”,还是以“纺织”命名都不概括,似乎以材料命名比较合适:以纤维材料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从参展作者来说,中国的主办方和作者群都是以艺术院校为主,有较强的艺术性质,兼具工艺与设计传统和当代艺术特色。中国的展览从这个角度选用“纤维艺术”一词,是和美国一样把它视为材料的艺术和当代的艺术。从展览的社会目标来说,展览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大众,希望对相关行业、对大众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显示了其作为工艺美术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为人民”的普世价值。
二、纤维艺术的社会应用
人们活动于建筑空间之中,并与建筑空间的各种因素发生关系,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审美价值,不同建筑空间的艺术处理,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其中,纤维艺术在软化建筑空间、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建筑先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这样评述壁毯在20世纪建筑中的价值:壁毯变成了现时间的“墙”,我们是公共空间中的流浪者,也常在迁徙中改变着住所,作为城市里的“游牧民”,我们不能在家里的墙上作画,但是壁毯这种羊毛墙既可以挂在起来、又可以卷起来、还可以被我们随心所欲的带到任何想置挂的地方,这就是我把自己的壁毯作品叫做“游牧民的墙”的原因。
早在1950年代,柯布西耶就受邀为奥比松壁毯绘制草图,帮助壁毯艺术摆脱传统的影响,找到属于现代壁毯设计的艺术和价值。在1962年第一届洛桑双年展上,柯布西耶展出了其大型壁毯作品《联合国》,是他积极参与、推动当代壁毯艺术发展的尝试。他认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混响)与羊毛挂毯(吸声)的编织工艺是绝好的配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东京西洋美术馆等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柯布西耶设计的大型壁毯。
林乐成《天籁之音》 320×160cm 羊毛 2007 微软亚洲研究院
在奥比松壁毯复兴运动中,有一个原则性的决定:不再把壁毯当做挂在墙面中间、框在花叶边饰或虚构的画框中的一种图画,要让壁毯垂直地面,并按照人的高度来调整它(不得低于2.2m),赋予它普通墙面的宽度(2.95m、3.66m、4.80m等), 在此呈现的这些数值取自“模度”,它们并非以古老或是以现代的公寓尺度为依据,而是以人体的尺度为依据。壁毯可以使城市中的“游牧民”拥有自己的“墙”——一种具有建筑潜力的大尺度绘画。洛桑“壁毯双年展”在首届规定了作品的尺寸不小于12平方米,在以后的作品中也鼓励大尺度作品,可能源于壁毯在建筑空间应用的考虑。
林乐成《紫气东来》420×220cm 羊毛 2011 抚顺友谊宾馆
柯布西耶从建筑师的视角从建筑师的视角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壁毯在建筑空间中应用的价值,并提出了现代壁毯艺术应该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观点,对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于20世纪的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正兴起、发展、壮大,它既得益于中国当代纤维艺术教育发展,也得益于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学术与文化品牌的建立。现代纤维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织物的模式,各种技巧、各种手法、各种材质构成了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及表现手段。大量的纤维艺术作品已经成为公共建筑空间中的陈设艺术,诸多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艺术设计家及艺术院校师生纷纷走进纤维艺术创作的新天地,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纤维艺术的社会应用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已先后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陈嘉庚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驻马店博物馆、微软、IBM、中国华电、远洋国际、神华集团、金隅集团、万达集团、清尚集团、威斯丁酒店、金海岸大酒店、凯晨世贸中心等百余项纤维艺术应用课题的研究,将纤维艺术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中的办公空间,以大堂为代表的酒店空间,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的展会空间,媒体空间,接待空间,会所空间,居住空间等类型的空间之中。
在建筑空间的陈设与装饰中,纤维艺术独特的创作技法、丰富的肌理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取悦着大众,更是在向他们传达着一种新时期、新阶段中现代人所应怀抱的生活理想和相应的处世态度。“没有一种材料既如此古老,又如此现代;没有一种艺术语言是这样地丰富多彩,且语意表露得又如此亲切近人”,因此建筑师们常常评价纤维艺术是现代建筑空间中最温暖人心的艺术。纤维艺术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制作的韵味情调,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生活中因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带来的冷漠感、单调感,让“人情味”回归人间。
篇4:纤维艺术——编织情缘
纤维艺术,就是将外在无机物自然加工、编织成符合内在心灵世界的造型艺术,用不同手法将纤维内在“永恒的静穆和本质上的独立自足”①以实用性和装饰性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它真正的达到艺术与生活相结合。
纤维艺术:概念及其进展
“纤维艺术”一词由“Fiber Art”翻译而来,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廣泛的使用,②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国内没有相对明确的概念。“由于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在材料、工艺、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称之为‘纺织艺术’或‘编织艺术’,也有人称之为‘织物艺术’或‘织锦绘画’等。”③林乐成教授从艺术形式和材料属性上觉得“纤维艺术”这个称谓更为明确。纤维艺术借助天然动、植物纤维(草、棉、毛、丝、麻等)或人工合成软性纤维材料以织、编、结、缠、绣、染等工艺手段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艺术创作,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使其材料、样式范畴极其宽泛,兼容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特质,让人们除了从色彩、图形、造型等方面引起共鸣,更能从其材料质感、肌理、形态、空间上带来震撼。
纤维与人的生活极为密切。在国内,大约在六七千年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人类便开始掌握了麻类植物纤维的编制方法,制作服饰及装饰品。春秋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纫”乃连缀之意,指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起装饰作用。据《左传》和《吴越春秋》所载,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够提花和绣花,其中锦的织法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先秦时期,《诗经·王风·大车》记载“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哼哼,毳衣如璊”。毳,兽细毛也。毳衣,用毛皮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纠纠:是绳与绳纠缠之貌,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具):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可见它不是用葛布而是以葛绳用手编织的。在国外,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埃及人选用草和树叶等不同的天然植物材料,采用缠、盘、编等不同技法制作与今天编织工艺相似的篮子。
现代纤维艺术孕育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壁毯艺术形式从欧洲和美国逐渐发展起来。早在1962年,在瑞士洛桑开幕的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一度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热潮,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纤维艺术活动,引导着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潮流,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到1965年的第二届和1967年的第三届洛桑双年展先后出现新的材料和新的编织方法,创作出相对独立的现代派纤维艺术品,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现代性。1994年6月,历经29年的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宣布停办。被誉为‘高比林之王’的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教授很惋惜地说:“瑞士洛桑双年展的终止是人类的悲剧。”直到世纪之交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首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拉开帷幕。纤维艺术从国外转向国内,在中国的舞台上活跃起来。艺术批评家吕品田先生曾在“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的致辞中说:“‘从洛桑到北京’,不是‘洛桑’的结束,而是‘洛桑’的延续,它将在‘北京’发扬光大。”
纤维艺术之美
纤维自身古朴纯真而又充满活力的无限开放属性造就了自己的艺术之美,它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造型不同,其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建立了它的美学审美要素,这些要素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交融统一变化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色又有审美整体,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就以自己的第一幅作品《位移》来谈谈纤维艺术之美。
1.构成:材料美、肌理美、色彩美、空间美
纤维艺术的材料由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玻璃、塑料、胶片、羽毛等)三大类组成。在创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尤为重要,每一类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和成形的效果不同,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如动植物纤维材料一般具有朴实天然的美,人造纤维材料一般具有弹性光亮的美,而实物材料则有实物特具的内涵信息的美。我们要根据作品表达的思想来选择材料,凸显不同质感的个性美,将材料视觉美转化成美的心理感应,赋予材料一种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能产生极其丰富的心理效应。《位移》是我编织纤维的开端,我喜欢用不同的线绳和材料在画布上任意驰骋,展示纤维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风姿,彰显纤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幅作品中我选用了人造纤维锦纶毛线和涤纶五彩冰丝线来编织、缝缀、刺绣。选择它们的原因主要是材料色泽鲜明、质地手感柔和、淳朴天然并且价格便宜、方便易买。我主要想利用线的粗细和色泽质感的相互对比,来凸显纤维材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肌理在这幅作品中也很重要,选择不同的编织手法、不同的材料质感就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材质编制在同一画面上,能产生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比如在作品中我选择涤纶五彩细线刺绣和锦纶毛线编织,在整幅作品中稀疏密集、细腻粗犷,凹凸起伏的视觉效果就会产生强弱变化、松弛紧张的心理感受,使画面增添几分姿色。
色彩美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对比表现的,纤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运用材料的本色注重编织结构的肌理变化,追求面与面、面与线、线面结合的色彩对比效果,《位移》中就选用黄、蓝、紫、绿等对比色和邻近色,通过直线与曲线的搭配,运用毛线色彩交织效果,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吸引,极具装饰意味。
nlc202309040056
空间美是织物的形态、色彩、肌理与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产生的效果,形态与空间在相互制约中限定了纤维艺术运动形态,同时又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整体空间的美。《位移》这个名字就是根据作品里的图形移动变化所产生的视觉空间效果而定的,它不像三维织物一样具有明确的纵深空间感,但它具有二维形态内外结构的张力与周围空间交融的美。
2.设计:工艺美
纤维艺术工艺之美是“手艺之美”,美在“手艺”抑或“人工的美”。编与织的多种技法使得纤维艺术在材料上的独特魅力更加锦上添花。譬如纬织法、经编法(包括人字纹、品字纹、井字纹、连珠纹)、栽绒法(“8”字形结、马蹄形结、缠绕打结法)、簇绒法(针刺簇绒法、套型簇绒法、夹线、夹板簇绒法)等所产生的美,皆为手艺之美。当然,编织技法本身与纤维艺术之美是不能等同的,艺术家也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与编织,而是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表现力,因材施艺来增强其审美价值,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在手的创造中演绎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
《位移》这幅作品直接看构图和色彩有些单调、无趣,有一种一眼望穿的感觉。选择用编织手法制做,反而增添了作品的工艺美。运用毛线材料肌理效果、选用绚丽的色彩、生动活泼的造型,既抽象又写意,大而不散,收放适度,使原本单调画面变得生动有趣,让人联想翩翩,这可能就是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罢。
3.成形:生活美
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生活的藝术。生活是超越一切的艺术本质,也是工艺的本质。“最为实用的器物,与美的距离最为接近。”④传统纤维织物实际就是使用的器物艺术,是人们生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与装饰物,其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使得纤维织物更具生活美。在现代,在它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艺术家更多的是将现代艺术观念与科技相融入,使纤维艺术以充满自然气息的软性材料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真正的融入人类生活空间,将成形的织物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小小的《位移》作品将会成为室内空间的装饰物,来协调和装饰室内空间环境,美化服务我们的生活。强烈而跳跃的颜色,使室内环境色彩在有限的色彩空间收获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幻,使空间环境更加意趣盎然。
纤维自身的优越性为纤维艺术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也给人们的生活装置带来了趣味性和生活美,纤维艺术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发挥出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我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
注 释:
①王凯.创意与演进Fiberartnewlandscapes纤维艺术新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84页.
②刘亚坤.试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第7期.
③林乐成.编与织的魅力—纤维艺术探微.[J].美术观察,1996,第11期.
④朱尽晖.现代纤维艺术.[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147页.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校:宋娟娟
篇5:纤维艺术毕业论文
关 键 词:纤维艺术 中国 发展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纤维艺术的取材
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
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
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
2.“纺织纤维”的分类
①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②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
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蚕丝做纺织材料的国家。两汉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更加复杂的缂丝。由于缂丝工艺多为皇亲贵族的奢侈品,所以只追求工艺的精美绝伦而很少考虑人工成本。
宋代母子经缂法的运用使缂丝艺术品纹丝的均匀性胜过当时的工笔绘画作品。当时用缂丝技法临摹书画原作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缂丝采用的编织材料和欧洲壁毯不同,但通经断纬的编织技法却是相通的。清代缂丝的中心转移到了苏州一带,这时使用的彩色纬线已有六千多种颜色。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批青年艺术家揭竿而起,切入纤维艺术语言的探索,塑造了一些纤维感较强的艺术形象。”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习欧洲高比林的编织技法,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独立的纤维艺术创作。一批采用高比林编织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山高水长》《秋水长天》等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
纤维艺术的手工编织的特性使得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独具民族文化的特性。只有当一门技艺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常开不败。
1.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
“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大都市上海集中展示,为世界范围内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纤维艺术提供了展示空间和研讨殿堂。这本身就是一件促进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展现中国纤维艺术文化的大事件。
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12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生机。
2.中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开展
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纷纷获奖。林乐成教授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他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和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
中国的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速地发展着。纤维艺术不断与国际交流,吸取着欧美纤维艺术观念的开放性思潮,保留发扬着我国古老而独有的情怀和含蓄深远的意趣,也基本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和政治环境十分稳定下,在不断与世界的交流学习中,在国内纤维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人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中,一定会开拓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4.1.
篇6:纤维艺术的现代性与发展
但由于国内现代纤维艺术起步较晚,与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观念和意识脱节,使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以期对纤维艺术在国内的教育、创作和艺术品市场方面能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纤维艺术 材料 技法 发展进程 反思
纤维的运用在中国由来已久,我们古老的祖先认识并利用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纤维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和保暖性,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为人类提供基本的温暖保障之外,还传达着愉悦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千百年来,人类在不知不觉纤维材料造物的过程中将纤维织物造就成了一个承载体,承载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承载了不同民族的信仰和希望,将不同民族的情感织进了各类纤维实用品和艺术品中,并且与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的经纬交织中融为一体,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纤维艺术在原有平面织造的基础上也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众多画家、工艺美术家、艺术院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到纤维艺术的创作中,多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也使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步入了世界纤维艺术的行列,中国的纤维艺术进入了空前的多元的创新与探索时代。
现代中国的纤维艺术经历了从临摹为主追求绘画真实效果到主观能动的追求对纤维肌理、材质、空间及观念的结合以及对立体形态表现的过程,然而,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积极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艺术家们思考的。
一 纤维艺术材料多样性而产生的艺术现状
纤维艺术的材料的丰富性和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近现代的纤维艺术早期脱胎于本土的绘画艺术临摹和地毯工艺,后期受国外纤维艺术选材和创作手法影响,中间没有有效的衔接过程,致使很多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初衷,再加上选材和创作手法选择的不协调,观众也无法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作品想表达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的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不同而已。
首先,不同纤维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有利于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和主题,但是从目前很多探索和实验性的纤维艺术作品来看,选择纤维材料的局面不容乐观,创作者虽然是从探索的目的出发来选择材料的,但是并没有将纤维材质本身的特点发挥出来,很多西方艺术家虽然选用多种不同纤维材料和多种表现形式来进行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探索,但是其作品根源上并未脱离纤维“细”和“柔软”的特性,并且更多地选用天然纤维表达作品主题和内涵,这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不能单纯为了表达作品的与众不同而抛开纤维材料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一些纤维艺术作品除了不注重纤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外,单纯着重精神和内涵表现,这作为欣赏性的艺术作品也无不可,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最终归宿不能在展览后就收归仓库,这也背离了纤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温暖”和“柔软”特性,这些特征是其他艺术作品所不能体现和替代的,因此,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除了在着重表达画面内涵外更应该注重与实际环境的契合,以此来达到装饰空间、温暖空间视觉效果的目的。
再次,从创意入手,还原纤维艺术作品的手工性,但是保有纤维艺术手工性的艺术价值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现代装饰品市场上手工技艺的廉价性再次出现,市场上涌现大量廉价仿手工制品,从作品的选材到制作工艺和用途都毫无艺术性可言,只冠以纤维的名称进行极度市场化的翻版制作,失去了纤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艺术魅力。
二 传统与现代纤维艺术材质多样性的结合
纤维历经千百年的变化,纤维材料大大丰富,用于纤维艺术创作的纤维材料从天然的棉纤维、麻纤维、丝纤维、毛纤维发展到现代的化学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如锦纶、腈纶、氯纶、维纶、丙纶、涤纶等,甚至金属纤维也大量运用到纤维艺术的创作中,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形式和作品表现形式使艺术家的创作主旨表达得更为鲜明和充分。
纵观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展览和各大双年展上的纤维艺术作品,对纤维艺术材料语言的探索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坚持选用传统纤维材料并根据材料的特点探索新的编织或表现形式和手法,另一类是选用现代特质的新型纤维材料,并根据新材料的光泽度、柔软度、韧性程度及绝缘、防腐、阻燃等特性,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编织技法或表现形式,虽然两者选用的纤维材料不同。
但是由于制作手段上的交叉应用,使得纤维艺术材料的选用和作品的面貌极具装饰个性,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进程近年来受国外艺术家的选材和表现形式的影响,虽然在纤维艺术选材上有较大的突破,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用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材料并不都适合于作品主旨的表达,对于选材和编织工艺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虽然纤维都具备如下特质,轻薄感、厚重感、粗糙感、细腻感、柔软感、坚硬感、疏松感、紧密感等,但是这些独特的艺术视觉或触觉的心理感受,并不能被每一位艺术家游刃有余得体现到艺术作品中,因此,虽然现代新材料的出现有利于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表现,但我们还是建议在现代新纤维材料运用的基础上适当保有传统编织和纤维艺术的根源,让两者能够充分地融合,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表达纤维艺术所具有的种种特质,这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三 民族元素和特征在纤维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织大国,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各大纤维展览上,丝织材料和工艺几乎销声匿迹,大量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充分展现了我国织造技术特点艺术作品除了少量传统的簇绒工艺外,其他制作形式和材料的作品则很难见到,因此,突出表达纤维艺术作品的本土特征也是一个难点,而其他国家的艺术作品我们却能感受到很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纤维艺术内涵和意趣,也是发展我国纤维艺术值得探讨的问题。
各国艺术家的材质选择和技法结合充分使人感受到本国纤维艺术的源流和历史,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在艺术创作中一直使用古老的高比林技法来表现作品,如《山泉旁的歌声》通过高比林技法表现了格鲁吉亚高加索山民节日的欢乐场景,技法的怀旧性与民族性表现无疑;再如,日本著名纤维艺术家福本潮子的《夏夜》是用日本传统染色技艺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意境,也充分展现了具有日本传统特色和代表的染色工艺;又如,美国拼布,拼布历史在美国由来已久,艺术家充分运用此项技艺创作做艺术作品,充分表达作品的艺术内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纤维艺术家们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体验,体现在作品上的是一种文化的蜕变,是与美国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艺术家的思维极其活跃、大胆,然而现代观念并不影响他们学习传统和从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汇总汲取营养,创造性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因此他们的成就必然是多元化的。
篇7:纤维艺术
11月17日下午,艺术系家纺设计专业学生在我系辅导员周玲老师的组织下前往南通唐闸1895创意产业园参观了“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南通展年)于2012年11月8日至12月8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并同时举办 “从洛桑到北京” 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学术研讨会,本届展会以“回归与超越”为主题。
本次双年展是历届展会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展作品最多的一次;在5000多平方米由老厂房整修组成的独特展厅内,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件作品,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纤维艺术盛会。在这规模庞大的展区内陈列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展品,让我系学生体验到了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在展会现场,祖籍南通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的大型纤维艺术作品《喜马拉雅》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不少参观者及我系家纺设计的学生们都争相拍照留恋。每位同学都表现出对纤维艺术的浓厚兴趣,并且悉心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旨在促进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与普及,推动中国纤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国际纤维艺术新视野,共同创建与分享“从洛桑到北京” 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学术成就。本次双年展给了我系家纺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们和与国际艺术作品交流的平台;丰富了艺术系学生对家纺设计的阅历,开拓了我系学生的眼界,提升了我系学子的艺术欣赏力。
篇8:“天人合一”与纤维艺术
现代化所造成的一些问题正日益困扰人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在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快速发展,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快,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而精神的空洞却在慢慢扩大。社会急剧变迁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理紧张和压力让人们逐渐远离自然环境, 人们心理上失去了往日对自然的温情, 不平衡的内心反差急剧增大。因此, 人们更加渴望以一种反璞归真的心态来调整心理上的不安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古代许多的审美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我们今天的现代性疾病具有相当的针对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主客统一, 强调天人合一, 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人与物也是一个整体。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 又作用于自然。
在中国古人眼中, 自然的美是自在的, 不待人去发现, 不必人的精神去照亮的。“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 灌木自悲吟。” (左思《招隐》) 天然的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 肌理原始、朴素, 具有天然的亲和性, 直观地传达给人们大自然的气息, 蕴藏着生命的真谛, 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 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带有手工文化特点的纤维艺术能够再度兴盛, 自有其深刻的人文意义。运用自然纤维材料设计制作的纤维艺术作品, 可以帮助人们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给现代人怅然若失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满足。
(一) 自然纤维材料和传统纤维工艺。
民间的传统纤维工艺所使用的材料主要都是自然纤维材料, 比如民间印染、民间刺绣、民间织锦和天然植物编织品等。不仅与日常生活接近, 而且是人类已有文明形式早期的载体, 传达着无限久远的文化内容和对于历史的记忆。它们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在继承传统生活习俗的同时, 也继承了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的纤维工艺和纤维材料使人联想起过去, 具有回忆的柔情, 让我们在现代社会得以触摸到农业社会的一丝自然气息, 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怀一缕思古幽情。
1. 民间印染。
蜡染的内容多为大自然中常见的飞鸟、鱼虫、花卉、人物等, 并以此装点衣着、被面、头帕、包袱、口袋等。形式多样、丰富生动, 形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纹样。由于纤维材料和染色纹样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使蜡染工艺品在散发出山野古朴自然、原始神秘气息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还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
2. 民间刺绣。
刺绣, 俗称“绣花”, 是最为普及的大众化的纤维工艺品, 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传统的刺绣以彩色丝、棉在丝质绸缎、绢、纱、布等面料上绣制, 采用多种针法,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既有写实风格的花鸟、静物、风景、人物, 又有装饰性的花卉、植物等图案。表现题材十分广泛, 风格各异, 题材广博, 色彩华贵, 因此被称作手工艺品的经典。
3. 民间织锦。
织锦, 是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 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它是一种具有多彩织纹、装饰感强的丝织品。在表现形式上, 民间织锦风格古朴, 色彩鲜艳明快, 构成图案题材多样化, 布局自由活泼, 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其纹样结构多呈几何形骨架, 图案多为变形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 流传下来有许多著名的传统格式, 广泛应用于服饰、被面、小孩背带、花帽、头帕、花带及爱情的信物等。比如杭州织锦织纹丰富, 图案风格多样, 色彩艳丽;壮锦织入了绚丽的彩虹, 色彩丰富, 具有独特的民间特色;土家织锦结实耐用, 图案粗犷, 制造精致;贵州贵定、黎平等地苗族的织锦, 图案多呈几何形, 黑白分明, 精密细致, 鲜净素雅。
4. 天然植物编织品。
天然编织品大致可以分为竹编、草编、藤编、棕编四大类。竹、藤、草、棕等天然植物遍布全国各地, 是天然植物编织品的原材料。运用这些纤维材料, 经缠、绕、扎、绑、捆、搓、捻、编、结与染、绘、贴、镶、漂相结合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构成了我国传统纤维手工艺的编织技法。
(二) 自然纤维材料和现代纤维艺术。
如果说传统的纤维工艺只是一种造物活动, 那么现代的纤维艺术则进入了纯艺术创造的时代。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 人们使用天然的材料是因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种化学纤维材料层出不穷。但即便如此, 自然纤维材料仍然备受艺术家的青睐。
现代纤维艺术家对于艺术载体——材料的选择, 主要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材料自身的质感、肌理、美感等, 二是物质材料身上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内涵。自然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从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来说, 自然的纤维材料具有天然之美、原始之美, 当被用于作品时其纯朴感、真实性也被自然而然地带到作品中去, 对作品的效果展现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用树叶、树皮与树枝以及其它自然纤维为原材料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人与大自然的对话, 从纤维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前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纤维材料不仅以自身具有的物理特性吸引艺术家,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由于长期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自然纤维材料还逐渐具有了某些精神层面的“意味”, 承载了人类成长的历史、记忆等文化和情感因素。这些“意味”一方面能成为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 当这些具有“意味”的材料进入纤维艺术作品时, 其“意味”又能发生某些耐人寻味的改变, 从而丰富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对自然的依恋, 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特点,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在精神面临空乏, 信念面临迷失的时候, 质朴的自然纤维材料能给人提供心灵抚慰。在现代的纤维艺术创作中, 自然纤维材料的运用日益增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木材、竹、滕、柳条等纤维材料逐渐被艺术家融入了创作中。就连在过去只能用于制作口袋的麻料, 现在也备受艺术家喜爱。这是因为:一方面, 麻类纤维一般具有强度高, 不易腐烂, 快干和挺爽等特性;另一方面, 麻类纤维质感柔韧又粗硬, 能创造出粗犷有力的肌理, 与棉、毛、丝等纤维材料进行不同组合, 更能取得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得到的富有情感的材质肌理。麻经过梳捻、染色后质地光泽与吸光性较强的羊毛混合编织, 能产生毛麻纤维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质朴效果与柔韧触感。麻与丝组合在一起, 麻线粗糙的质感、晦涩的光泽与丝光滑的质感光亮的色泽交织, 极度矛盾的质感对比产生了奇异、奇妙、完美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被一些陈旧的麻绳所触动, 心灵受到震撼。她自其中看到了一种奇妙的力量, 也由此思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大地存在的本相是什么, 人的肉身与灵魂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存在的目的与意义为何等等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孜孜不倦思索探寻的问题。在她看来, 草本身的纤维组织之力量是微弱的, 但当人类以智慧将他们搓捻合股时, 其整体就变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人类的生存也就如同这草一样, 个体的力量是脆弱的, 但当共同团结一致时, 便能创造人类的美好明天。麻绳是由植物纤维搓捻合股绞扭而成, 它的构成是一种向内的绞扭动作, 而外观则呈现出一种向外的旋转动势。麻绳的这种无止尽的绞扭构成动势, 也正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表征。由此, 她以麻绳为主要表现形式, 进行作品创作。1991年的作品《原始星球的企盼DNA—912》以树脂、玻璃纤维、布、不锈钢以及麻绳为材料, 塑造了双股交扭的弯曲构成造型。这件抽象的绳柱以粗厚底部蹲坐着向上拔, 颜色则由原来的自然棕色转变为生意洋溢的绿色, 如同不可见的生命元素“DNA”的实体呈现, 它代表着生命力的汇聚, 也是自然与文化整合的原型。
美国艺术家布拉·席克斯曾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现代纤维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她的抽象主义风格的作品曾被法国人类学家克劳特·施特劳斯盛誉为:“借助心灵手巧的织造活动, 使实用性、功能性的建筑空间更为完美、更富生气的艺术”。1985年, 席克斯创作的《亚麻与丝绸组合》系列作品是她苦心孤诣之杰作。作品所凸现出的高度的诗意性及高贵感, 被评论家们描述为可以装饰任何圣殿的不朽作品。
这两位优秀的东西方艺术家, 文化背景不同, 作品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不同, 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然纤维材料进行创作。这是偶然的巧合吗?不是。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指向, 是人类精神必然的追求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在纤维艺术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