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金庸去世”看微博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共2篇)
篇1:从“金庸去世”看微博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
从“金庸去世”看微博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
2010年底,新浪微博上“金庸去世”假新闻的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回顾与思考这场**,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微博传播中的信息失实及话语权滥用等问题。
一、微博二小时:“金庸去世”假新闻从产生到消亡
综观“金庸去世”假新闻的整个传播过程,从假新闻发布到争相传播,到质疑、求证,到最终辟谣,前后只用了约两小时。
1.谣言产生
12月6日晚,一条内容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请转发哀悼这位武侠大家吧!”的帖子惊现新浪微博。消息迅速被不明真相的网友疯狂转载。
据事后追溯,此消息最早来源于百度贴吧“金庸吧”,据网友“拇姬”介绍,19:28分,百度wow吧一个刚注册的ID“金庸去世了”。之后这条谣言在twitter和人人网上流传,而后才被网友传到新浪微博。
据新浪博友“楚陌君”说,此消息可能最早是他从“人人网”好友状态中看到并转到“微博”中的,当时只是求证帖,但由于信息具有很强的新闻性,求证二字被很多网友忽略,而被当作新闻并疯狂转载。“楚陌君”恐引起不良反应,随即将此博文删除,并于20点28分发博文称:“还是把没经正式渠道核实的消息删了,免得误导大家,浪费感情„„对不起,我发的(得)太草率了”。但为时已晚,这则假消息已在网友的信息传播接力赛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中国新闻周刊的转发
当日20点左右,该虚假新闻被中新社属下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编辑邓丽虹看到,并登陆中国新闻周刊新浪官方微博以“即时新闻”的形式发布,并在其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同步更新。因未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认为是中新网官方首发消息,这则消息未经求证就此变成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微博拥有30万余名粉丝,其人人网主页拥有15万余名好友,为假新闻的病毒式传播插上了翅膀。
3.辟谣
20时41分,即距中国新闻周刊发布此虚假消息后约半小时,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出微博辟谣:“假消息,金庸昨天(后被证实12月3号)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该博文3小时内被转发1000多次。
21时许,凤凰网也正式辟谣:“第一时间联系香港某电视台记者求证,对方证实此为假消息,称香港并无‘圣玛利亚医院’,且电视台同事昨日还曾面见金庸。”
随后,人民日报文化版、金庸好友老榕等也纷纷辟谣。网友也发现原始消息中的一处“破绽”: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而非1924年3月22日。新浪微博也于次日宣布这条消息为假新闻,并将其放置在错误信息曝光区内。
4.中国新闻周刊向公众致歉
21时22分,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第一条致歉声明:“本日晚间关于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经证实属于谣言,特此更正并致歉,敬请广大新浪博友们继续支持及监督我们的工作,感谢各位。”
21时35分,中国新闻周刊网站内容总监汤涌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明称“刚才跟我们的微博编辑沟通了:1.我们认认真真地向查先生及其家人以及所有受到谣言困扰的朋友致歉,请原谅。2.误传谣言是我们业务素质不过硬,她正在写道歉帖。3.她是查良镛先生的忠实读者,看见谣言的时候方寸大乱,不够冷静。我这个位置能做的决定:1.以后不发无链接即时新闻。2.明天在部门内换岗。”
5.问责
事后,网友纷纷指责:“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不加证实就发布谣言,太无责任感!”中国新闻周刊被推到风口浪尖,身陷舆论漩涡。
12月7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当天下午获批准。同时,负有责任的编辑邓丽虹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汤涌被罚款、降职。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因新媒体传播不慎而被严厉处罚的第一批人。
此事一经传出,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惩罚过重,也有人披露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1月15日还发布了一则夸大事实的NASA新闻,短短20天内就发布了2条不实消息,这对于在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国家级媒体而言,责任感全无,应该严厉处罚。平心而论,在这一事件中,中国新闻周刊并不是唯一转发该虚假消息的媒体,其他媒体及名人也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事件只是一个开始,微博传播谣言与辟谣的战争仍将继续。
二、微博时代的假新闻现象解析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在中国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用户渗透率达到36.9%。但与此同时,微博上的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其中有明星八卦、天灾人祸、国际热点,也有国内社会民生、食品安全问题等,谣言可谓无孔不入。
微博假新闻的野蛮生长,一方面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及发展水平有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以爆炸方式激增,信息冗余,注意力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许多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都深知:只有在赚取注意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挥其影响力,媒介所凝聚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眼球效应,企业、个人为吸引观众的关注,无所不用其极,炮制假新闻是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微博的诸多传播特性很容易导致传播话语权滥用,助长谣言的产生:
1.微博话语权的下放及把关人的缺失
微博以其低准入门槛、发布方式简单快捷等特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注册一个微博号,只要轻敲键盘,一点鼠标,就可以将信息发布出去,每一个“脖友”都可以成为新闻“第一发言人”。由于把关人的缺失,使得信息不需层层审批就能发布,制造谣言变得轻而易举,任何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渠道,任何人也都有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
2.微博的自媒体特性易使公众成为谣言的二传手
DCCI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从微博用户最喜欢的应用来看,占据前四位的功能分别是评论、关注、热门话题、转发。由此可见,与SNS社交网站相比,微博更倾向于关注热门信息、即时信息,并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更多的是扮演一种资讯传播、以人为中心的自媒体类型角色。因而,虚假信息一经传播极容易在微博中受到关注,并被大范围转发,很多网民不知不觉就成了谣言传播的二传手。在“金庸去世”假新闻事件中,网友本来是以求证口吻转发的帖子却被误传为新闻,甚至不少加V字(即经新浪实名认证)的名人也充当了传递者的角色,这些名人因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进而使谣言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强大的舆论波。
3.微博具有强大的媒介融合功能,加大了假新闻传播的可能性
微博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它能将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等传媒捆绑起来,强化了微博与各媒介之间的纽带关系,使得信息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共享,也使得虚假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在“金庸去世”假新闻事件中,这则消息起初在百度贴吧、人人网等平台上流传,后被转到微博,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4.碎片化文本及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易成为假新闻滋生的温床
与传统的写作习惯不同,微博以140个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微博上援引的大量信息没有出处来源,却被当作新闻来处理,被大量转载传播出去,大量掺假信息就这样不胫而走,产生谣言。由于字符所限,信息获取量有限,微博信息的完整度很难保证,同样也容易使信息失真,且一旦传播开来,因其短小、简练的写作模式使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或令假新闻辐射的人群范围更广。
5.名人效应使舆论中心化重组,加速谣言扩散
新浪微博利用“名人效应”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吸引各领域的领袖、精英加入,这些意见领袖式人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粉丝的关注。面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人们会显得无所适从,只能进行选择性注意和接收,这些名人的偶像作用及社会地位,使得人们更易于选择他们所发出的信息,因此某一意见领袖的一句博文往往能在网络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大量网友围观。每一个微博上的名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信源,形成局部的舆论中心。同时,在整个微博舆论场中,各意见领袖之间相互碰撞,形成多个舆论中心重组的格局。这种网状传播模式打破了报媒的线性传播模式,它可以汇聚不同的舆论中心,形成一种几何级数裂变的立体传播效果。若意见领袖不慎将某一虚假消息当作事实加以传播,那此谣言的传播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不仅有动辄成千上万的粉丝关注,还可能在与其他意见领袖的碰撞中被再次传播,多极传播之后,谣言的影响被迅速放大。
三、如何遏制微博假新闻的产生
微博作为一个成长迅速的新媒体,影响巨大。在一些重大的危机性事件中,虚假信息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作用,如不及时辟谣,其所引起的消极影响或将比假新闻本身更可怕。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源头遏制微博假新闻的产生。
1.应加强微博虚假信息监测及预警机制
谣言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有效应对谣言的策略是从根源做起,第一时间发现谣言,做好预警,组织辟谣,只有这一系列环节都发挥作用,谣言才能止步。发现虚假信息作为首要环节尤其重要,其对虚假信息是否会被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微博的监测机制,广泛地分析、采集来自网络、媒体及公众等多方的信息,从技术上增强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为及时破解虚假信息奠定基础。另外,虚假信息对受众越重要越有可能被传播,这是谣言的传播规律之一,可见,除了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外,还要做好研判、预警工作。依重要性程度、结合公众当前的社会心态,准确把握虚假信息之于公众的重要性程度及敏感度,有效预警,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澄清谣言。
2.主流媒体应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影响力仍有上升的趋势,但主流媒体以其权威性、可信性、真实性的优势,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仍扮演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随着微博的影响日益强大,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脱离了传统媒体生产新闻的一系列把关过滤环节,操作流程通常由一般个体编辑管理微博,这就出现了一个人代表一个机构发言的情况,有些网络编辑未做好二级把关人作用,消息未经核实便草率发表。普通公众把传统媒体发布的微博信息等同于现实中媒体机构所发布的信息,以为其具有权威性,致使假新闻被广泛传播。传统媒体若有不慎,便是在客观上为谣言镀了一层金。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规范微博新闻的发布流程、提高信息过滤功能,从源头上减少谣言产生的可能性,一如继往地保持其被赋予的权威性、可信性及真实性的光环,而不应在自由、随意的网络表达空间中随波逐流,丧失其新闻求真、求实精神。
其次,主流媒体还担当着引导舆论的重责,面对各种模糊不清的信息,应多一些批判,少一些盲从,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对谣言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谣言。
3.网友需理性分析,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不传谣,不信谣
面对网络上的公共舆论空间,每一个网民既可能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也可能是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主力军。网民应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及道德自律,谨防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者。对网络信息平台发布的新闻不能盲听盲从,面对没有事实根据或不确切的信息,应该不随便转发和评论。
4.除法律监督外,还需要媒体自律及政府引导
对于网络的管理,我国还存在很多立法盲区。但对谣言的传播在中国现存法规条例中也有适用之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其中第一款就是“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但法律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微博还需要一套自治性机制作为谣言的应对机制。目前国内已出现这类组织,如“果壳网”专门开设了“谣言粉碎机”专题板块,由20多位高学历的成员组成,曾破获了多起谣言。新浪微博也可借鉴其做法,在微博上成立一些专门辟谣的自治性组织,由专业成员对微博谣言进行自纠,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并予以澄清,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微博的信息“自净”系统。这类机构的组织成员要求具有相对较强的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可以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专职采编媒体及其他名人,对重大信息进行严格的真假调查,验证真伪。同时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沟通、合作,产生更大的合力,以期更好、更快地揭露、批判网络滥用行为,规范网络秩序。当然民间组织的力量毕竟有限,许多信息因其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程度而使谣言的调查、验证工作较难开展,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虚假信息才能得以被迅速、有效、及时地击破,因此政府相关机构仍将承担着辟谣的重要职责。■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传播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9YJA860011)
篇2:从“金庸去世”看微博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
内容摘要:2010年12月6日,一条写着金庸去世的微博在网上首发,随后在微博争相转载,其中包括《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后经证实此乃一条假消息,由此引发了对微博监管制度的思考。微博是新生事物,还不完善,急需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
事件回放:
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一条微博在网上疯传。微博原文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很多网友在看到这条微博后,表达了对金庸先生去世的惋惜之情,并对这条微博进行了转发。至6日晚8点30分左右,金庸“被去世”的博文被转发、评论了数万次。闾丘露薇第一个站出来辟谣,称金庸日前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并且香港也没有谣言中的那家医院。至此,金庸“被去世”的谣言才得以遏制。
中新社属下《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的编辑邓丽虹下班后看到这条微博,于是在家登录《中国新闻周刊》的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并以周刊的名义发了类似内容的微博。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以为是该周刊核实并且首发的消息,于是大量转发。不久该消息即被证实是假,但为时已晚。
当天深夜,刘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7日,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当天下午获批准。同时,负有责任的编辑邓丽虹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汤涌则被罚款、降职。
微博问题的思考:
这件事情闹得如此之大,甚至连累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副总编辑,是因为金庸先生是大家所喜爱的武侠界的泰山北斗。但在我们谴责发布谣言者和不负责任的《中国新闻周刊》编辑之时,是否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微博的监管。微博让我们看到了谣言的可怕。不得不考虑:微博的道德和事实审核机制究竟在哪里?
早在2010年6月10日,《中国青年报》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叫《微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滋生谣言的温床?》,事件源于国内一门户网站高管于8日中午在微博发出”广州白云机场,金鹿航空737,起落架放不下来,现在要迫降了”的微博,但后经核实,此事为子虚乌有。文章指出“由于微博比病毒传播还要厉害的特殊传播方式,假如有人谩骂、造谣甚至居心不良的煽动的话,那没有任何监管、盲从性更强的微博所造成的危害会远远大于传统的论坛和百度贴吧。如果好好的利用,微博是一个好产品,如果不加约束,微博会很可怕。我对微博最大的担心就是:火爆的微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滋生谣言的温床?”
但也有人并不认同《中国青年报》的观点。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孟非在评论这篇文章是说《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在危言耸听。孟非表示早在微博出现之前谣言就已经存在,也没能证明有了微博之后谣言更多了,只不过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了,但同时辟谣的速度也更快了,这是两面的。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好处在于给普通人一个传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相信会有一个有效地机制来监管和控制微博。
在半年后《中国青年报》又针对“金庸被去世”对中国微博的监管制度进行了拷问。在《金庸“被去世” 微博的道德和事实审核机制在哪》一文中指出“微博不但走进了当下众多网民的生活,也走上了很多传统纸质媒体。微博带给了我们很多方便,让我们迅速地知晓一些
通过传统途径很难知晓的信息,也能很快地 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别人,微博直播甚至开启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微博的双刃剑特性:当微博出现谣言、恶意攻击时,我们 该如何面对呢?微博的运营商又该如何应对呢?
在纸质媒体发布恶意或虚假消息是很困难的,因为纸质媒体会有很严格的事实和道德等方面的审核;在大街的墙上贴诽谤、辱骂谁的大字报,这更困难,因为法律不 允许。但在网上尤其是在微博里,发布这些却很方便,并且能在最短时间内影响最大的人群。病毒式传播、猎奇式炒作思维,让网络谣言在出现之后很难阻止。尽管 网民会识别一些如金庸之死这样的谣言,但更多谣言是很难及时澄清的。微博使用者的道德素养良莠不齐,运营者应该建立应有的道德和事实审核机制。”
微博的监管难度的确很大。微博的弊病至少有两方面:一是信口开河,二是信以为真。网友们不负责地信口开河,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发什么发什么,这是虚假消息的产生根源。而有关方面缺乏监管措施及力度,无疑使之恶化。同时,对于形形色色的“微博爆”,好多网友及媒体又总会信以为真,甚至跟风转载,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这样的弊病得不到根除或遏制,还会有多少虚假消息及无端纷争通过微博流传开来,实在难以想象。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讲师刘兴东说:““网络只是一个信息传播媒介,它本身并没有善恶或和平与暴力之分,但一些信息的疯传,会造成一部分人或组织的名誉伤害。在这样的过程中,信息传播者以及阅读者、跟帖者是一个怎样的心态,非常关键。”刘兴东说,网络信息传播迅速,有利于人们散发观点和情感,但对于这些信息却不像传统媒体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度”,只有“很黄很暴力”的信息才会被监管,而“被离婚”、“被暴力”甚至“被死亡”作为一个事件的陈述,有可能被无限制地传播和转载。”
其实现在微博已开始遭遇政府监管方面的压力。各大门户微博集体变脸,虽然相关网站负责人出来澄清均表示,网站正在系统维护当中,各项功能正在升级,但依然无法稀释用户心头疑云。由于各类名人炒作和幕后推手公司藉此平台不断策划出形式翻新的各类不当营销,致使负面效应持续升级,微博被政府纳入监管也是早晚之事。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府对网络的监管逐渐加强。年初的工信部重拳出击各类淫秽网站,更是加强了网站备案的制度性规范,要求国内机房运行的网站一律要求备案,但目前工信部已经不再接收备案,备案则一律需要去具有备案资质的正规接入服务商。据悉,国内知名IDC服务商中国诺网日前已申请通过工信部授权的备案资质,可以帮助广大中小站长顺利备案。网站备案只是政府加强互联网监管的一个方面,但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各类不规范的营销和炒作极有可能遭遇相关政府部门的整顿,网络运营商也开始对微博服务的内容、信息进行过滤,以免遭受相关的审查。
我们应该知道,新事物刚产生时总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微博亦是如此。经过政府和各方的努力,微博最终将会成为一个完善的,有利于百姓的工具。
参考文献:《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10日
《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8日
相关文章:
金庸的名言名句赏析02-09
读金庸的男孩作文02-09
金庸武侠02-09
通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谈谈佛教影响02-09
我眼中的金庸作文900字02-09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读后感七年级02-09
我眼中的金庸400字作文02-09
金庸小说对联02-09
读阿城棋王有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