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一、石塘古镇概况
1、石塘镇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石塘古镇位于江西省铅山县东南部,距离县城35km,地处武夷山北麓,是铅山县南北交通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村落总面积54公顷,南唐保太十一年(953)置镇,距今已有1050余年历史。相传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取谐音“石塘。”宋朝为屯田镇,明代曾称为石塘市,清属旌孝乡。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石塘镇四面环山,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的美名,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宋词人辛弃疾晚年曾长期寓居于此,2003年7月9日,被列入江西省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2、石塘纸业的兴衰
剪伯赞先生在《中国史大纲》中将石塘(手工造纸业)、上海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和景德镇“制瓷业”并称为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石塘古镇的手工造纸业鼎盛于明。“铅山唯纸利天下。”清时期生产的产品有“连四”、“上关”、“毛边”等多种质地优良的品种。明代石塘镇的造纸业,“南方北方的造纸业都有造纸中心。仅江西铅山的石塘镇,就有纸工五六万人。”2006年6月2日,铅山石塘连史纸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塘因造纸而闻名,至今保留有大量的与“纸”有关的店铺与作坊,如王家纸行、赖家纸行等。
二、石塘古镇的建筑特色
1、历史建筑分布及特点
石塘选址于大岭头山、牛头山之间的谷地,发源于武夷山脉的石塘河流经镇南,遇山体改向,弯环过镇北在此形成了平整的腹地,古镇位于河流东侧,取“背山面水”之势,镇区用地呈“楔”形。建筑顺河流而建,目前沿老镇区北向已形成新的镇区,整个空问布局呈现出“两山一水,新旧并至”的形态。沿河东岸有中街、港沿街、坑背街3条与石塘河平行而建的主街,以此为骨架作渗透式发展,形成各次街,各路口呈“T”字形或“丫”字形交叉,共形成“3纵10横52弄堂”的格局。街道为鹅卵石、青石板铺砌而成,形如“孔雀开屏”。
建筑沿街道向两边展开,形成多个功能组团。镇区东部背靠后山,是石塘的大纸号、纸行和大户人家居住的地方。建筑以天井相连,层层跌进,中街及港沿街为镇区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商户及纸行。同时也夹杂着各地的会馆建筑和各宗族的祠堂,西边紧靠河流主要为码头及商铺。有行帮、商人聚会、休息用的会馆,如山东会馆、福建会馆等;也有以纯居住为主的宅院,如傅家宅院等。建筑的规模大小不一,前后房间一般以天井相连。
2、石塘古镇建筑类型
石塘现有明清古建筑219幢。现状面积3km,常住人口5500人。
1)居住型建筑
在东区,有坑背组团和阔板桥组团。前者为当时的豪门大户区,是砖石结构的独居院落。每套院落自成体系,又弄堂直接通向人工河。后者的“华封旧里”院落为三开间的门庭,其内部屋顶盖瓦下铺设精心打磨过的青砖,冬暖夏凉,雕刻精美绝伦。西区临河而建的建筑为前店后吊角楼式民居,在吊角楼上建廊供小憩、晾晒之用。
2)商业型建筑(店铺、纸号、纸行)
中区和西区的商业街店铺鳞次栉比,境内广袤的森林为建筑提供了充裕的建材。石塘纸号不仅注重外观,而且更重视防火。东区坑背组团的“王家纸号”建于三百多年前,占地26万平方米,五套院落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王家纸号”屋顶上还设计了避雷针。中区上街组团的“天和号”大门从基座到拱门全部由青石构筑,立柱成一对花瓶模样,雕有人物、花卉图案。
3)公共型建筑(会馆、宗祠、寺庙)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东区坑背组团有“抚州会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建筑群规模庞大,主次分明,尽显主任身世显赫。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石塘祝氏有三个祠堂,其中东区阔板桥组团的祝氏祠堂为明代建筑,造型古朴大气,历史悠久。各类公共建筑的大门一律布置在建筑的东面,门脸多为马头式封火墙,门柱多雕刻,门额上方镶青石匾额。从大门进入大厅一般用屏风或影壁于大厅前挡住,厅横梁上一般雕刻龙凤呈祥图案,厅内一般用活动的壁板隔断。
3、古镇特色
石塘建筑多为徽式建筑,融合了福建民居建筑特色和江浙的园林式建筑风格。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样式还有官圳、城墙、天斗与亮斗等。
在坑背街一侧有条明代开挖宽约2米的官圳,该圳水质清澈,流经门前屋角,可用于居民洗刷和救火。在官圳利用当地充足的水资源和山区跌落的地势,形成循环的水系统。古镇沿石塘河的一侧至今保留着“城墙”,是铅山县建有城墙的两个古镇中的一个(另一个为永平镇)。兼具防御与抵御洪水的作用。现在保存下来的有100m左右城墙和一处城门。在石塘镇随处可见当地人称其为“干天井”的天斗。基本在大型街屋建筑中都有。形式、大小各不相同,如252号祝宅。还有专门用于采光用的亮斗,其类似“斗”状,能穿过阁楼为底层采光,如153号李宅等。
三、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
再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乡村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下,我国传统
村落正在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加快对濒危村落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未来10年,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显得更为紧迫,意蕴深远。根据相关法令法规,确立总体方针,即: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利用”与“合理整治、适度开发、发展旅游”相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必须以民为本,尊重村民自治,村民、社会共享开发成果。
具体做到:
1、保护利用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
加强传统村落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处理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抢救保护,又要热切关注群众民生;既要科学整治村落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村落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生活在乡土建筑里的村民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将引导居民自保获益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保护好传统村落遗产,又充分发挥其历史、研究、教育、审美、观赏等价值和作用。
2、有效保护与发掘遗产、整治环境相结合
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挖掘,才能在合理开发中发挥其资源价值。同时,传统村落有效保护还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整治。要按照“建新村、保老村”的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在不损害乡土建筑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原则的前提下,有效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原有居民能够在传统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同时,自觉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3、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做到“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既要要保护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又要传承乡土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适当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让居民参与其中,使传统文化基因得以表达。这样才能使传统村落“三类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发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合环境效益,最终实现“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4、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必须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
首先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广大农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农民群众只有自身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意义,才能因势利导,发挥积极影响。尤其是乡土建筑保护,没有村民的积极保护与维修,就失去了它固有生机和人气,走向消亡。任何迁走民众、建立全封闭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都是违背科学的方法。其次是要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知情权、自治权、参与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禁止把传统村落变成纯粹的赚钱工具,而干扰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
5、尝试建立村民公约,要让开发成果惠及村民,全民共享
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应写入村民公约。这种法律意识既有利于提高村民热爱遗产、自我保护的意识,又能利用乡土建筑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切实维护村民在保护开发中获取收益,让开发利用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社会共享。
摘要:江西铅山石塘古镇为明清时期的手工造纸基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至今保留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古镇格局、建筑保护尚好。但是由于管理不严,村民意识薄弱,老镇区正在逐渐走向消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保护老镇区、发展新镇区”的思路,做到经济发展与古镇保护双赢。
关键词:石塘古镇,建筑,发展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城乡建设,2014.08
[2] 祝建刚,胡芬.石塘古村落的建筑类型与风格.艺术理论,2010.01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江西古镇书.南海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超滤技术在化工工艺过程中的应用探讨02-08
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探讨02-08
3D裸眼技术在餐饮空间的应用及探讨02-08
关于RSS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探讨02-08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02-08
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02-08
小升初四大名著常考知识点汇总02-08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结构化面试真题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