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特点

关键词: 外交活动 轨道 结束 外交

外交特点(精选四篇)

外交特点 篇1

关键词:非官方,第二轨道外交,特点

一、“第二轨道外交”概念的提出

外交, 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都强调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官方活动。但是, 在现实的外交实践中, 在官方外交和纯民间外交之间, 还存在着一种主要针对安全和战略问题的半官方互动, “第二轨道外交”这一术语的出现, 就是对这种半官方互动的外交实践的准确描述。简单来说, “第二轨道外交”就是一种对外交往的渠道和活动, 是与纯粹的官方外交 (“第一轨道外交”) 相对应的一种民间外交, 但同时, “第二轨道外交”又与纯粹的民间外交 (“第三轨道外交”) 有所不同, 是介于官方外交和纯民间外交之间的一种特殊外交形式。

“第二轨道外交”作为一个术语是在1981年2月号的《外交政策》[1]中由美国外交家约瑟夫·蒙特维尔 (Joseph V.Mentville) 提出的。蒙特维尔的“第二轨道外交”概念是指“为了解决冲突, 通过心理因素作用, 在敌对国家和国家组织之间施加非官方的和非结构性的影响”。[2]

二、“第二轨道”外交的主要特点分析

随后, 根据具体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 包括蒙特维尔本人, 很多学者对“第二轨道外交”的概念又进行了补充解释, 扩大了其范畴, 使其具备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下文对其做简要分析。

1、非官方性

非官方性是“第二轨道外交”最为鲜明的特点, 也是与“第一轨道外交”的主要区别。参与人员身份的“非官方性”, 即无论参加者实际的公职身份如何, 对于“第二轨道”活动均严格以明示的“私人身份”参加。

“第二轨道”的参与主体众多, 除了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一些重要的非官方人士外, 有时候还有一些政府官员, 但此时的政府官员大部分是以私人身份出现的, 所以, 这反而进一步突出了“第二轨道外交”的非官方性。除了参与主体表现出的非官方性外, 与会人员在“第二轨道”活动中的任何言论, 包括提交的论文和报告都被认为不代表其政府的官方立场和承诺。会议中所形成的任何建议、发表的宣言和达成的共识都不具有约束力, 各国政府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采纳这些建议、宣言和共识。

2、与官方联系的紧密性

与官方联系的紧密性是“第二轨道外交”的最为重要的特点。虽然在“第二轨道”的活动中, 参与主体都是以“私人身份”参加的, 并且会议中发表的任何言论以及提交的论文和报告都被认为不代表政府的官方立场和承诺, 但是“第二轨道外交”与官方的联系仍然非常紧密。这种联系的紧密性不仅表现在“第二轨道外交”的参与主体中有许多在职的政府官员、曾经担任过相关政府职务的学者和科研人员, 而且表现在“第二轨道外交”与有关官方组织建立了定期的联系机制, 与官方保持着公开的互动和联系。这种与官方联系的紧密性是“第二轨道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第二轨道外交”在现今的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的原因所在。

3、低政治性

低政治性是“第二轨道外交”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也是由它的非官方性特点所决定的。

外交活动究竟是由多少个“轨道”组成?关于这一问题, 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三分法、二分法, 也有多分法,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分法, 大家对国际政治中“第一轨道”的重要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 而国际政治中的高政治性议题一般也都为“第一轨道”所垄断, 所以, “第二轨道”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 这也是国际政治的低政治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在“第二轨道”的参与主体中, 大多数所关心和热衷的都是类似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低政治性议题, 这是“第二轨道外交”表现出低政治性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三、总结

除了以上描述三个主要特点外, 根据其他学者的归纳总结, 国际政治中的“第二轨道外交”还表现出发表意见的非正式性、探讨议题的现实性和政策取向性、参与人员实际身份的多样性、组织成员的交叉性、与政府安全政策的制定的相关性、[3]兼顾学术和政策性、开放性等特点。但笔者认为, 上文探讨的非官方性、与官方联系的紧密性和低政治性是国际政治中的“第二轨道外交”的最主要特点, 是“第二轨道外交”在现今社会中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限度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滕培圣, 李爱华:《国际政治关系中的“第二轨道”析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0, (2) 。

[2]William D.Davidson, Joseph V.Montbille, Foreign Policy According to Freud[J].Foreign Policy, No.45, Winter, 1981-1982.

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和特点 篇2

审计1001 2104100139 孙俊杰

普京全名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现任俄罗斯总统。2012年3月7日,俄罗斯中选委正式宣布普京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现年60岁的普京当选俄新一届总统这是他继2000年、2004年后第三次当选总统。普京为何能够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呢,必然是有常人不可及的独到之处。除总统外,普京还担任过俄罗斯总理、统一俄罗斯主席、俄白联盟部长会议主席,可谓是履历丰富,德高望重。在普京当选总统期间,俄罗斯在军事与政治实力上均有相当的提升,在其担任总理期间,也深得民心,政绩斐然,总之,普京是个相当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是世界众所周知的“铁腕总统”。这位“铁腕总统”的外交又有何风格和特点呢。

所谓普京外交,是指俄罗斯在普京总统领导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行动的综合体系。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外交有着极其与众不同之处,拥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处处体现普京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这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同时纵观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无论从俄罗斯积极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反恐联盟大力打击恐怖主义势力,到俄罗斯以大国身份积极与美、欧、中、日构筑多种形式的双边伙伴关系。从俄罗斯积极应对北约及欧盟的不断的东扩到毫不手软坚决打击车臣等国外反对势力。无不体现着普京外交这一灵魂所在。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之初的“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员”甚至“西方的小伙伴”一跃重塑为拥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国”“独立的政治大国”。这些无疑都是普京外交俄罗斯大国定位的具体成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普京外交政策这一灵魂,俄罗斯不可能在今天悄然重塑大国风采。

其次是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不动摇。多极化一直是俄罗斯政府的主张,在普京时代多极化更是成为了俄罗斯积极投身其中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在 “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夺取中亚这一战略存在,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从普京上任伊始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会晤时就明确指出“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这将有利于保持地区间的战略平衡,有利于世界和平。”到任期将近结束时与意大利总理普罗迪会晤时指出“俄罗斯主张建立平衡的多级化世界,以苏美为核心的世界两级对立格局瓦解后,其中一级开始“幻想”世界已经单级化,认为可以主导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单边主义可不是什么好事。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平衡的多级世界,希望国际社会所有各方的利益都能受到尊重,俄罗斯也将自主决定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还有是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能源在当代世界的重要地位无可置疑。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领域地位无可匹及。在俄罗斯外交资源短缺的前提下,普京创造性的开拓了能源外交这一崭新领域,从而也成为普京外交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京时代,俄罗斯大力依托了能源这一非常规外交资源,积极引导了与美、欧盟、中国、日本等主要大国的关系。著名战略分析家斯密洛夫在自己的《能源超级大国》一书中也这样写道:普京通过能源关于把俄罗斯变成超级大国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军事力量也是普京所倚重的另一个支柱。“如果军队没有前途,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没有前途。”这是普京明确的宣示。普京上台执政后,大力加强军队建设,积极推进军事各项领域的改革,大力促进军事现代化。能源与军事两大支柱有力的突出了俄罗斯大国定位这一普京外交的灵魂,构成了普京外交的有力基石。俄罗斯通过强有力的能源外交、军事实力已然重塑大国雄风。

最后是实用主义的外交观。普京上台执政后提出了“俄罗斯联邦成功的外交政策,应当建立在使其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保持合理平衡的基础之上。对外政策唯一可靠的方针,是始终捍卫国家利益。”“集中政治、军事、外交及其他手段解决外交任务应看其是否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实际需要”。这些无疑突出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外交观。正是在实用主义外交的指导之下,普京外交有了不同以往俄罗斯外交的“灵活”“积极”“务实”等新的特点。灵活的处理了与美、中、欧盟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之间的关系

“电影外交”与“桑拿外交” 篇3

中苏靠电影释放信息

所谓“电影渠道”,是指我们外交部苏欧司和苏联驻华使馆之间各有两名联络员,以借放苏联故事影片为名,进行定期接触,释放某些信息。譬如,双方开始酝酿攺善关系时,苏方十分着急,想加快进程,中方通过这一渠道转告对方,不能急,要“小步走”。

大家可能记得,八十年代颇受观众喜爱的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等,最先都是通过这个渠道进来的。苏联驻华大使馆接到国内送来的新片子,他们看后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取回后,先在苏欧司秘书室小范围试看,审查挑选后扩大范围在部内放映,再择优推荐给相关部门翻译配音后拿到社会上公开放映。

这儿还有一个小插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中有几个苏联女兵牺牲前在战地简易浴房裸体洗澡镜头,我们驻苏联使馆在放映时专门安排翻译用手加以遮盖,结果电影厅里有人鼓倒掌,有人叫喊“什么也看不见了”。还算手下留情,这位同志松开了点手指,我们从指缝中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俄罗斯姑娘美丽的身躯……国内在审查该片时,则毫不留情地剪掉了这几个“黄色镜头”。

而据电影导演本人讲,他之所以精心设计这组特写镜头,再插入对和平时期美好生活的“彩色回忆”(该片战争时的情节都是黑白镜头),这种強烈的反差对比正是为了进一步激起观众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憎恨——就连这样年轻漂亮的姑娘他们都要下毒手!

在借还苏联影片时,双方联络员可以进行自由交谈。起初在对方大使馆接待室内,后来改到外面中餐厅见面,双方边吃边聊,更加自在方便。每次主要是苏方联络员请客,而且宴请地点都不重复,我们只是偶尔回请一次。对方还夸口说:“我们要把北京胡同内的所有好餐厅都吃个遍。”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对改善中苏关系的态度较为积极,主动提出要派主管经贸的第一副总理阿尔希波夫访问中国。开始时,我方对此没有回应。为了推动促成这一重要访问,苏方就通过“电影渠道”向我们放风:苏联新领导人是真心要改善对华关系的,而且指派这一人选也是考虑了各种因素。

阿尔希波夫50年代担任过苏联援华专家总顾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认识陈云、李先念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可以顺便进行高层接触。中方答复同意后,就在访问计划将要实施的前一天,苏方突然以“技术原因”为由推迟访华,引起我方强烈不满。此时,苏方又通过这一渠道透露: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后对华政策没有改变,只是因中越边境武装冲突升级而暂时推迟。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此访终于在1984年底成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陈云同志与阿尔希波夫见面时亲切拥抱,他还书写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条幅,表达了对中苏关系重归于好的热切期待。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前,阿尔希波夫亲自主持起草了《苏中冲突的原因和过程》文件,其结论是:苏联对中国政策上的失算和错误,导致发生了冲突,从而失去了中国这个最重要的战略同盟国,这给苏联带来了最沉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戈尔巴乔夫会晤邓小平时对苏中关系的反思,显然也参考了阿尔希波夫提出的看法。

当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后,这一持续了数年的“电影渠道”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尝试无“秘密”的桑拿外交

1994年至1996年,我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担任公使期间,为了加深与俄罗斯朋友的关系,定期邀请他们到使馆洗桑拿浴。除了俄外交部主管局同事外,有时还包括总统府官员和新闻界朋友。

作为正式交往的一种补充渠道,在热气腾腾的桑拿房中,双方都赤裸松弛,没什么“秘密”可言,更易坦诚相见,被俄罗斯朋友笑称为“голаядипломатия”(意为“光屁股外交”)。实际上,这是“电影渠道”在新形势下的某种延续,而且内容更为充实丰富。

为了弥补不能带夫人洗桑拿的缺陷,我们另外组织俄罗斯朋友的家属一起来使馆院子里散步、烧烤。我们使馆占地11公顷,网球场等各种设施齐全,可在湖中划船,还有树林、果园和菜地。参观了我们馆员自己种的大白菜、西红柿、黄瓜、扁豆,他们都羡慕不已。每逢春节,还请他们带孩子来使馆包饺子过年。对方也礼尚往来,有时请我们去家里做客,或到郊外滑雪、野餐。围着熊熊篝火,一边烧烤肥肥的大肉块,一边品尝醇厚的伏特加,别有一番异国风味。

我们使馆的桑拿房条件不错,当初是按接待外宾的规格进行装修,整套桑拿设备包括木料都是从芬兰进口的。我对洗桑拿完全是外行。有一次访问芬兰时,主人安排我们洗正宗的桑拿浴,我只是探头看了一眼,没敢进去享受。为了招待好俄罗斯同事,预先进行了一次实习。我进去没有几分钟,就浑身冒汗,热得喘不过气来,简直是活受罪,赶紧跑了出来。

第一次桑拿活动很正规。双方先后致辞,商定桑拿俱乐部的章程,喝完香槟酒后再开蒸。我声明不会洗桑拿,请大家多包涵。俄罗斯外交部的别雷局长让我坐在桑拿室最下面一层,而他们不怕热,都坐在上面。在干蒸几分钟后,有人往炉子里泼了一罐啤酒和水。伴随着一阵热浪,旋即散发出一股股淡雅的麦香味。大家都喊“真爽”!而我却顿时大汗淋漓,实在忍受不了,只好中途退出。

蒸完第一遍后,坐下来一起喝青岛啤酒。这是俄国人最喜欢喝的中国啤酒。接着,又继续蒸,我说一遍就够了,局长不答应,只好再进去呆了一小会儿。蒸完第二遍后,又接着喝啤酒。有的用温水泡开的桦树枝叶拍打全身,从脖子、后背直到脚底心。据说,抽打是为了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水分代谢,可以预防感冒。有的还蒸第三遍,最后吃饺子。俄罗斯人很喜欢中国饺子,一个个都吃得肚子鼓鼓的。

作为一种非正式接触管道,双方交谈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除了一般性地交换意见和想法外,有时也涉及重要的敏感问题。

在准备高访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来讨论解决各种问题。但有时遇到一些不方便直说的难题,也可借助桑拿外交。如有一次叶利钦总统访华前健康状况不佳,对方就在洗桑拿时“顺便”提到,希望在欢迎国宴上不要上茅台。我们立即将此信息报告北京。

又有一次,叶利钦总统访华正值俄国内大选前夕,我国领导人在谈话中两次提到,希望俄罗斯在叶利钦总统的领导下,中俄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在洗桑拿时,我询问他们是否明白其中的含意?对方说,无论外交部,还是总统府,都注意到了这句话的份量,并认为这种支持反映了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中俄实行国家元首定期互访机制后,俄方想推动建立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但又没有把握,就利用桑拿渠道先进行试探。俄方一再强调,两国总理会晤制度与总统互访机制不会有什么冲突,相反,有助于落实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的协议。在我方表示愿意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后,俄外交部正式提出建议,双方很快就此达成了协议。

有一次,我方通过此渠道就一位激进党领袖访华的问题向俄外交部主管局领导进行了非正式通报。这个人喜欢恶作剧,经常拿当局说事,但在选民中颇有影响。他几次谈到,对访问中国感兴趣,积极主张与伟大的中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而且声称这也是他们党的共识。我表示,如中方邀请这样一个人去访问,俄外交部会不会介意?对方说,既然他这么执着,恐怕拒绝也不好。而且,这对双边关系也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我在莫斯科工作的两年半时间内,先后与俄罗斯外交部主管局的别雷、阿法纳西耶夫、莫伊谢耶夫三位局长一起洗过桑拿。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俄外交部同事还在桑拿房热情地为我举行了庆祝五十岁生日的活动。

议题外交透视——兼析中国议题外交 篇4

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它的产生与政治权力的竞逐息息相关, 是政治过程中各行为体较力的工具与结果。在国际政治的竞技场上, 掌握议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权力基础并具有丰富的权力意涵:议题是一个权力工具也是权力相互角逐的场域, 议题的设置与发展, 是国家间权力角逐的结果, 掌握议题的本身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呈现。特别地, 当强势的一方可能掌握政策机器时, 居弱势的一方, 可能会藉由抛出议题, 攫取更多的社会关注, 以扩大本身竞争实力。著名国际关系学家米尔斯海默认为“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 而且可能永远如此。……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1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来, 均为如此。作为施展权力的重要管道, 根据本国利益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设置、诠释、引导乃至控制, 有效地展开议题外交是国家对国际权力政治的重要因应。

外交须有议题, 议题是外交的核心概念。外交议题通常指所有外交问题中最受关注的并纳入国家外交或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中, 国家间通过国际制度或非制度的安排讨论、合作并努力达成一致的问题。人权外交、宗教外交以及和谐外交等均是典型的外交议题。以美国对中国的议题外交为例, 在中美关系中经常会充斥着民主、人权、台湾、西藏新疆等议题。这些议题经过强大的美国媒体的渲染和强化, 在西方以及世界民众的认知上形成严重的刻板成见。这从侧面也暴露了中国外交议题设置能力的严重缺失, 使得我国长期处于世界话语体系中弱势受众的地位。

二、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作为一种传播学的理论假说, 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 文中指出, “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导的问题, 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 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导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 (salience) 的方式, 影响着人民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3。20世纪20年代美国报人W.李普曼将此种概念应用于国际政治中, “议题设置的意义在于, 它关乎国家的外交问题意识和外交思维方式。”4关乎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管理世界对自身国家的预期。

“在国际层次上, 国家和行为体‘在各种论坛展示自己的观点’ (shop among forums) , 并且使自己关注的问题在国际组织中提出来, 通过议程的扩大或缩小追求自身优势的最大化”5。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 往往奉自己的外交意识以及国家利益为圭臬,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设置不同的国际政治议题, 主导着国际政治的演进方向。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国力增长, 西方国家纷纷抛出一系列重要议题诸如“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等新议题, 以及重提西藏、人权、新疆、宗教自由、台海问题等旧议题, 对中国以及世界开展蓄意已久的议题外交, 期冀借此“妖魔化”与掣肘中国的崛起进程。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到, 国际外交议题的设置能力也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议题设置的能力即软实力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的基础之上, 是一国对国际政治议程的掌控能力, 无疑它是一国硬实力在国际政治与外交议程中的重要投射。

三、中国的议题外交

3.1战略背景

随着自身国力的不断崛起, 中国政府积极融入现有国际体系, 参与国际社会以及全球治理。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世界对中国的预期, 特别是减少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读空间”。中国外交大战略的主要导向开始趋向改善中国在国际文化结构和世界话语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并求得在积极融入全球体系的同时提升自身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议题外交。如举办中非北京峰会、申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积极解决朝核问题、应对金融危机、参与全球治理等等热点问题6。本文试图就中国崛起以及其所面临的战略背景, 策略与技巧等角度对中国近年来纷纷展开的议题外交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 以期能对议题外交做一个简单的呈现。

3.1.1全球层面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开展以及技术的扩散, 一个具有“多渠道的联系”、“军事力量不起作用”、“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特征的复合式相互依存网络日趋成型。国际政治的霍布斯体系逐步向格劳修斯的国际社会过渡, “永久和平”日渐显隐。在最上方的传统的国与国之间军事事务的棋盘上, 美国作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而存在。在中间的洲际经济事务的棋盘上, 则呈现出力量的多极化色彩。借着肇始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 发展中大国具有历史意义地群体性崛起, 并通过渐进增量改革, 逐步寻求国际权力结构的对等与均衡, 与发达国家在利益平衡、规则主导以及责任分担上龃龉不断, 并呈加剧态势。在底部的诸如跨国犯罪、经济危机以及气候变化、传染病传播等全球性议题上, 国际社会第一次摆脱霍布斯的国际政治色彩, “国家如同石林社会中的独立个人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彼此联系在一起”, 促使现实主义的国家不断从整体人类的高度来看待国际政治问题, 展现出一幅幅人类社会全球治理的美好图景。7

3.1.2中国强势崛起。

200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其成立60周年的大庆。经过60年的发展, 中国已成长为国际影响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这首先体现为经济的强劲增长。在全世界笼罩在肇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迷状态中时, 中国经济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速率, 并充当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今日的中国在经济总量、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等诸多方面均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以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其次, 得益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 大力展开多边外交, 扮演着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角色。

与此同时, “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等等话语随之甚嚣尘上。从根源上讲, 中国自身提出的“和平崛起”理念无论从学理上还是在现实政策中都存在致命的弱点。“崛起”一词本身意味着对现存体制的突破与另立, 这种理论的产生也反映了一个小国寡民的幻境抑或是愿景, 体现了其对国际地缘政治互动的逻辑缺乏根本的理解。自17世纪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建立以来, 主权国家的对立对抗从未消停, 这种国际体系一般具有四个特征:存在着对立、对抗的关系;存在着霸权国家以及相对确定的秩序和机制;霸权国家、现存国际格局以遏制新兴大国崛起为首要使命和共同任务;新兴大国要在现存的国际格局内崛起唯有挑战和打破现状。所以新兴大国的和平崛起是相当困难的。中国威胁论的产生着实空穴来风,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而崛起中的中国, 经由地区性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必须着力寻求该崛起困境的突破口。于是乎, 议题外交作为一种有效且合理的外交方式, 在中国外交决策者的眼中彰明卓著。

3.2具体策略抉择

这种实力的增长使得中国开始由国际体系的“受众”, 逐步转变为体系的“主动者”与“创造者”。与之相适应的是中国的议题外交也方兴未艾。这种议题外交首先表现在中国近年来积极举办各种峰会与论坛, 注重多边外交, 并在各种重大地区性与全球性热点议题以及构建国际新秩序等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以及亚太合作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 维护自身以及区域的整体利益;并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主动而自信地进行外交议题的设置, 强力发出自己的声音。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 中国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社会动员力以及深厚的民族凝聚力使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与发现一个全新的中国, 使得让世界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中国, 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西方议题外交对世界民众所创造的“刻板成见”, 改善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国家形象, 增强了中国的软权力。2009年10月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由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承办的峰会聚集了包括美联社、新闻集团、路透社、法新社等著名媒体在内的全球170多家著名媒体负责人的参与, 被誉为迄今为止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涵盖范围最广的全球媒体盛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宣布峰会开幕并表示鼓励和支持媒体“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8承诺中国政府要继续推动政务公开、加强信息发布、保障外国新闻机构和记者合法权益。此次论坛俨然是中非论坛、G20、G4等峰会的另一种版本, 主体诉说的是中国政府开始将影响力“展延到一个没有具体疆界却对世界走势构成影响, 而且至今一直将中国拒之门外的场域—国际舆论场”。9这无疑是中国议题外交的大手笔。

四、结语

“在国家中心的行为者关系中, 议题的发展程度反映出主权国家的能度;在共治合作的关系中, 议题也随着行为者的多元化而有较可能发展出完整的生命周期;至于在竞争的行为者关系中, 议题因各方行为者间的冲突对立而起, 因各方行为者间的竞争不断而屡被带回议题在酝酿的原点, 议题看似被大量地、长期地讨论, 但也因行为体的竞争而不易走入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期。”10的确, 在权力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体系中, 议题的设置是居于强势或霸权地位主权国际行为体权力的呈现, 抑或是新兴大国崛起进程中谋求国际话语权以及相应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而在一个全球治理的时代, 全球化的深入开展以及技术的革新, 冲击着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 全球性议题凸显并成为主权国家的主要政策向度之一。可以看到, 今日的中国, 在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事务中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经由议题外交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宏大的“议题设置”, 从国际体系的边缘逐步走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主导者。今日的中国离不开世界, 同时, 今日的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注释

1【1】[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

2【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3【3】同上

4【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利与相互依赖 (第三版) [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35

5【5】同上

6【6】金灿荣.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2009 (9) :7-12

7【7】[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 :2、11、47

8【8】“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DB/OL].ht t p://news.xinhuanet.com/polit ics/2009-10/09/cont ent_12200807.ht m

9【9】韩咏红.新报:中国将崛起大国力量展延到国际舆论场[N].参考消息.2009-10-14 (1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营销保险 下一篇:煤矿立井冻结施工中出水事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