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石曼卿墓表》阅读答案

关键词: 幽州 墓表 文言文 阅读

欧阳修《石曼卿墓表》阅读答案(通用3篇)

篇1:欧阳修《石曼卿墓表》阅读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忧: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稍:稍微

C.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趣舍:追求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否:贬斥、议论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篇2:欧阳修《石曼卿墓表》阅读答案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注释】

①石曼卿:欧阳修的诗友,一生不得志,其诗文很受欧阳修推崇。

②具官:官爵品级的省称,欧阳修将自己的官衔省略。

③太清:石曼卿的故乡,在今河南商丘。

④突兀峥嵘:高峻险要,形容特异优秀的人才。

⑤九茎:形容灵芝的茎很多,言其珍贵。

⑥鼯鼪:wúshēng,老鼠和黄鼠狼。

⑦荒城:荒芜的坟墓。

⑧太上:最上,指圣人。此句意为只有圣人才能忘情,我却临风落泪,不能忘情,愧对圣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酌庶羞之奠 庶:普通寻常

B.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简册:各类文章

C.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磷:磷火,俗称鬼火

D.与夫惊禽骇兽 惊骇:心惊害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均为称颂石曼卿人品优异、才华卓越的一组是( )

①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②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

③意其不化为朽壤 ④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⑤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 ⑥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平四年七月某日,欧阳修差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敡来到石曼卿的故乡太清,在其墓前摆下各种祭品,祭吊亡友,并作此文以示哀悼。

B.欧阳修称赞石曼卿是世间英才,化为乌有的只是形体而已,他卓然独立的人品和才华却永垂不朽,就像圣贤那样将给后世留下英名。

C.欧阳修渲染石曼卿的墓地满目荒凉的凄惨景象,借以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同时隐喻石曼卿生前备受冷落、郁郁不得志的坎坷遭遇。

D.欧阳修在祭文中三呼曼卿,悲凉凄怆,临风落泪,情感真挚而悲切,情调低回而凄婉。其对亡友生平的追述和深切的悼念感人至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2)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

(3)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

参考答案

1.C(A庶:各种;B简册:史册;D惊骇:使动用法,使人惊讶害怕)。

2.A(②说的是石曼卿形体消亡。⑤⑥说的是石曼卿的坟墓荒凉的景象。这三项与人品优异、才华卓越无关)。

3.D(祭文对亡友的生平未作追述,只有“依稀还记得你的生平”“感念畴昔”等语句)

4.(1)那不与万物一道消亡,而卓然独立、永垂不朽的,是你留给后世的英名。

(2)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你了,(但)我还能依稀记得你过去的许多事情。

(3)那埋藏在地下的.形体,想来它不会化为腐朽的尘土,而会化为精美的金玉。

译文

在英宗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备具官爵履历的欧阳修,差遣尚书都省令史李到太清之下,以清酒和各种美味的菜肴作奠仪,致祭于亡友石曼卿的墓前,并作一篇文章吊祭说:

“唉!曼卿,在世时是英雄,死后成为神灵。他同万物一道生死,最后又回归到无物的地方。他是暂时相聚的形体,不与万物一道灭亡。他卓越挺立,永垂不朽,给后世留下英名。这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留著于史册,像日月星辰一样明亮。

唉!曼卿,我没有看见你已经很久了,还能仿佛记得你生前的容貌。你气宇轩昂,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高大英俊,虽然埋藏在地下,想来不会腐朽化为泥土,而会变成金玉的精华。如果不是这样,此地为什么生长着高达千尺的松树,出产有九根茎的灵芝草。无奈荒烟野草,藤蔓缠绕,荆棘纵横;风雨凄凉,霜露下降;磷火飘动,飞萤明灭;只见牧童与老樵夫唱着山歌,上上下下;惊恐的飞禽与害怕的野兽,前后徘徊,发出悲切的鸣叫呼声。今天已经是这样,再过了千秋万岁,怎知道不是穴洞里面,深藏着狐狸貉子、鼯鼠和黄鼠狼?而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这样,单单看不到累累相连的旷野和荒城么!

唉!曼卿,古今盛衰的道理,我本来就知道是这样的,而思念从前的情景,悲凉凄惨,不觉得要面临着风而流泪,但对‘太上忘情’这句话,很有些惭愧。希望你来享用这祭礼!

【译文二】

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旸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几样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

唉,曼卿!生前既是英杰,死后必是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而最后归于无物的境地的,是你由精气暂时聚合的身躯;那不跟万物同归于尽,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如此的;那些已载入史书的姓名,就像太阳星辰一样明显。

唉!曼卿啊!我见不到你已经很久了,可是还能想象你生前时的模样。你意态不凡,光明磊落,又那样超群出众,埋葬在地下的遗体,我猜想不会化为烂泥腐土,应该会变成最珍贵的金玉。不然的话,就会长成青松,挺拔千尺,或者产出灵芝,一株九茎。为什么你的坟墓偏偏是一片荒烟蔓草,荆棘丛生,寒风凄凄,露珠飘零,磷火闪闪,萤火虫乱飞?只见牧童和砍柴的老人,唱着歌在这儿上下走动;还有慌张受惊的飞禽走兽,在这儿徘徊悲鸣。现在已经是这样的光景了,经过千秋万岁之后,怎知道那些狐狸、老鼠和黄鼬等野兽,不会在这里掏穴藏身?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这样,难道单单看不见在那旷野和荒城旁一个挨着一个的墓?

唉!曼卿啊!事物由盛而衰的道理,我本来是早已知道的。但怀念起过往的日子,越发感到悲凉凄怆,不知不觉迎风掉下眼泪的我,也只好愧于自己达不到圣人那样淡然忘情的境界。希望你能够享用祭品。

【解析】

本文是欧阳修在挚友石曼卿去世26年后为他所作的祭文。文章开始说明写作祭文的缘起,接下来先是颂扬石曼卿的不同流俗,“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死后形体虽化,而名声却如同古代的圣贤一样彰显后世。复又极力形容荒野坟茔的凄凉景象,千秋万岁之后,或将为狐貉鼯鼪诸类藏身之穴,感叹“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最后明言作者虽明白人之生死是自然之理,然而追念往昔,仍凄然泪下,不能忘情。篇末以“尚飨”二字作结,哀戚怆恻之情,溢于言表。

整篇祭文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有回想,有感喟,有痛悼,感情低沉回转,作者对亡友的一片挚情笃意,不能不令人动容。

赏析:

《祭石曼卿文》,是作者于治平四年在毫州时所作。是年,欧阳修因为其妇弟薛宗孺“帷薄不根之谤”及蒋之奇和彭思永重提“澄议”之事,在政治上屡遭打击。最后虽得清白,然而此时已61岁,不愿受官场羁绊,心生退居之意,力请外任。至三月“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毫州。”[4]

石曼卿于庆历元年去世,在距离石曼卿去世26年后,欧阳修派人到石曼卿墓地悼念他时写了这篇文章。时过境迁,死者已长眠地下,生者经过了几十年宦海沉浮,荣辱成败,此时致祭亡友,反映出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引发的感念畴昔的孤独寂寞心情。[4]

文章开始说明写作祭文的缘起,接下来先是颂扬石曼卿的不同流俗,复又极力形容荒野坟茔的凄凉景象,最后明言作者虽明白人之生死是自然之理,然而追念往昔,仍凄然泪下,不能忘情。篇末以“尚飨”二字作结,哀戚怆恻之情,溢于言表。[2]

整篇祭文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有回想,有感喟,有痛悼,感情低沉回转,作者对亡友的一片挚情笃意,令人动容。

首段是例行公事。凡是祭文,都需在首段点明时间与人物关系

第二段始进入祭文正文,劈空就是一句“呜呼曼卿”,行文突兀,而情感真切。“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八个字是这一段的眼目。这八个字又仿佛是劝慰亡友的魂灵可以放心安息。

第三段以“奈何”为界是两层意思。“奈何”之前的几句是接着上一段说,仍是说“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奈何”以下,笔锋陡转,“荒烟野蔓”数句将一幅荒冢凄凉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两层意思之间,一客一主,前一层只是引起,只是为了反衬,后一层才是重点,也是全篇的核心。

第四段仍以“呜呼曼卿”领起,正是欲将心中蕴含的感情都与亡友说尽了。这一段之精神乃在不能忘情。“固知其如此”的“固”字好,与下文的“而”字构成转折。理智,终究抑制不住情感。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文章不长,但情感富于转折。正文一段与二段之间是转折,末段自身又含一层转折。转折之后,方见分量,而终不外“悲”与“情”二字。欧阳修曾云:“人生自是有情痴”,信然。

篇3:《石曼卿墓表》译文商榷

近年来,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选取两篇非史书传记类的文章———2010年选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2年选苏辙的《伯父墓表》, 墓表、墓志铭成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 欧阳修的《石曼卿墓表》在练习中反复出现。诚然, 这对强化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理解是有帮助的。然而, 这篇文章鲜有名师为之作注, 教师、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所用的译文多来自网络, 其中百度译文 (1) 是一个重要参考对象。百度译文, 整体而言, 是通顺的, 可以让中学生初步了解墓表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 仅仅初步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深入理解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语的意思。这篇译文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有漏译, 有误译。本文针对其含糊的甚至错误的译文作深入探究, 力图用最简洁、最清楚的语言翻译原文, 以资参考。

曼卿, 姓石, 名延年, 字曼卿。生于淳化四年 (公元993年) , 卒于康定二年 (公元1041年) , 时年四十八岁。其主要生活经历在真宗、仁宗两朝。真宗时期, “累举进士, 不中” (2) , 真宗推恩, 补为“三班奉职” (3) 。其后历任殿直、知县、太常寺太祝、大理寺丞、馆阁校勘等官职。仁宗朝, 为秘阁校理, 迁太子中允, 卒于官。其为人, 好饮酒, 与世不苟合;其为文, “劲健称其意气”。欧阳修和石曼卿于景元元年 (公元1034年) 同为馆阁校勘, 后两人皆被贬, 终又相晤于开封。经历相似, 意气相投, 故互视为知己。石曼卿去世后, 欧阳修分别写诗文追忆其人、其事。诗有《哭曼卿》, 文有《祭石曼卿文》、《石曼卿墓表》。其中, 墓表译文即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百度译文节选如下:

曼卿名延年, 姓石, 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 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 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 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 没有实行, 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 名叫补之, 官至太常博士。

……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 但没被选中, 真宗皇帝广施恩惠, 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 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 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 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 同意就职了, 后调任殿直。不久, 改任太常寺太祝, 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 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 服丧完后, 任永静军通判, 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 调任大理寺丞, 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 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 北宋就推行 (致力) 休兵养息政策, 天下安宁, 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 平时练兵, 防患未然等十件事, 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昊背叛, 北宋向西边用兵, 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 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 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 做得非常好, 合乎皇帝的心意, 回到朝廷, 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 重用他, 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 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 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 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 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 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 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写文章遒劲刚健, 正像他的为人。

译文画线句理解, 或漏或误。笔者经过研究, 阐述如下, 以期大方之家指正。

其一, 原文:“幽州入于契丹, 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百度译文:“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 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 投归北宋。”译文中, “闲”字漏译, 或曰不知如何译, 亦成为困扰教师、学生的一个难题。“闲”字有“空闲”、“闲暇”、“娴熟”等意, 如带入原文, 即与“向南逃逸”相连, 变成“空闲 (闲暇) 的时候向南逃逸”或“娴熟地向南逃逸”都不通顺, 因此不能译为上述三意。在《汉语大字典》中, “閑”常与“閒”混用 (4) 。“閒”简写即“间”。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 文天祥“得间奔真州” (5) , 可译为:文天祥找到机会逃往真州。“间”泛指缝隙、空隙, 这里引申为机会。唐韩愈《曹成王碑》中亦有“间”字, “王奉母太妃逃祸民伍, 得间走蜀从天子” (6) , 此句可译为:曹成王侍奉皇母太妃在百姓的队伍逃避祸乱, 找到机会逃往蜀地, 追从天子。如是, “閑走”亦作“閒走”, 全句的翻译可如下: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 他的祖先石自成才率领他的族人找到机会向南逃逸, 投归北宋。

其二, 原文:“张文节公素奇之, 谓曰:‘母老乃择禄耶?’”译文:“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 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 你才选择官禄吗?’”此句有两处翻译不妥。一是“奇”的翻译。这是典型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即“以之为奇”, 通常译法:认为他是奇才。而译文只保留了奇的意动形式, 未能清楚地译出。二是“母老乃择禄耶”的翻译。百度译文会令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石曼卿在家中孝敬母亲不好么?张文节为什么这样责备石曼卿?读懂这一句, 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人非常注重“孝”, 并且践行孝。《论语》一书对孝的论述达到十九次之多。《孝经》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7) “孝”成为中国人维系家庭乃至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浸淫于中国传统儒学的石曼卿决然不会背弃这一行为准则。又有子路曰:“二亲之寿, 忽如过隙, 草木欲长, 霜露不使, 贤者欲养, 二亲不待, 故曰: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也。” (8) 此极言时光易逝, 双亲易老。时不我待, 当及时行孝。“不择禄而仕”可算是古人行孝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故张文节暗用子路的典故劝曼卿及时入仕, 以孝父母。曼卿听了不能不为之警醒, “矍然起就之”。译文中“母老”, 译为“母亲去世”, 太生硬, 有骂人之嫌, 不符合作为宰相的张文节的身份。且子路之“亲老”, 是指父母年岁已高, 而绝非离开人世。故婉转的译法:难道要等待你母亲年岁很高时才愿任职么 (即不要再对官职挑三拣四了) ?

其三, 原文:“自契丹通中国, 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 遂务休兵养息”。译文:“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 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 北宋就推行 (致力) 休兵养息政策”。此处译文, “德明”本是人名, 应该保留在译文中, 但被丢弃。“尽有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范围太大, 且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北宋王朝的都城是在河南的开封, 为何说“黄河以南都臣服”。究其原因, 译者对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历史和地理不了解, 无法清楚解释关键的信息, 于是就模糊了事。这种学术态度实在是要不得的。德明, 继迁之子。据《宋史》记载:

继迁死, 其子德明请命于朝。玮言:“继迁擅河南地二十年, 兵不解甲, 使中国有西顾之忧。今国危子弱, 不即捕灭, 后更强盛, 不可制。愿假臣精兵, 出其不意, 禽德明送阙下, 复河西为郡县, 此其时也。” (9)

继迁, 西夏国王元昊之祖, 于太平兴国七年 (公元982年) 抗宋自立。公元1003年, 建都西平 (今宁夏灵武) 。“景德元年 (1004) 正月, 死于西平。由其子李德明继位” (10) 。“河南地”, 指党项李氏世居的银 (今榆林境) 、夏 (今靖边县境) 、绥 (今绥德) 、宥 (今靖边境) 、静 (今米脂境) (11) 五州之地。因五州皆在河套以南地区, 故称河南地, 并非今天所说的河南地区。“二十年”当是指继迁抗宋自立至去世之间的二十二年历史, 曹玮约计为“二十年”。“继迁擅河南地二十年”, 实际上是指李继迁在河套地区长期与北宋交战并最终取得五州之地, 而并非一直占有这个地区。“其子德明请命于朝”, 是指公元1005年, 新继位的德明为了稳定人心, 遣使至宋请和称臣。负责西方军务的统帅曹玮向宋真宗荐言, 趁党项“国危子弱”之际一举收复五州之地, “复河西为郡县”。宋辽、宋夏之间长期的战争极大地消耗宋人的实力, 所以当德明请和称臣时, 宋真宗同意了, 并且册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 爵西平王” (12) 。此后的三十年, 宋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目标管理与过程管控 下一篇:火电厂机组检修全过程安全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