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共7篇)
篇1: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摘要: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目前状况,分析其相关性。
策略 应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就诊于乌鲁木齐市两个综合医院高血压门诊的258例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6.32±1.72)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7.24±5.70)分,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2(P<0.01)。
结论 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提示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资源,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篇2: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肺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具有病程长、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年均死于肺心病的人数已达100万,且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有效的护理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肺心病患者采取系统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措施,以研究该护理方法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月至8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肺心病患者,均符合1977年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认知异常及意识障碍者以及有严重躯体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8.53±10.05)岁;病程3~5a者5例,6~10a者13例,>10a者12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7.48±12.14)岁;病程3~5a者4例,6~10a者13例,>10a者13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的自我护理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自我护理教育针对肺心病患者自我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其主要内容有自我饮食管理、自我护理技能培训以及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等。
1.2.2教育方法挑出具有3a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肺心病的相关护理技能,理解所制定的护理教育方案并付诸实施;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进行自我护理教育的意义,取得他们的认可和配合;在结束自我护理教育后,进行自我护理能力及水平的评估工作。自我护理教育主要有集中授课、个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中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自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病情检测及用药等知识的普及等,个体教育则包括对患者日常饮食、情绪以及认知等的解决方法等。
1.2.3教育时间自我护理教育时间为4个月,共实施教育8次,其中6次在住院期间实施,另外2次为患者出院后的电话指导和家访。
1.3效果评价
1.3.1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这一测量工具是Keamey和Fleischer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的,包括4个维度和43个条目,采取5分制评分,患者的分数越高,则表示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该量表可实现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护理能力的`有效比较,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肺心病相关知识问卷根据长垣县中医院肺心病相关专家修改和制定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肺心病的成因、症状、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共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自我护理教育后,观察组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3: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关键词: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关系分析
哮喘的全称为支气管哮喘, 是呼吸系统临床常见病, 在我国属于多发病, 我国的哮喘患者有3000万左右。我国由于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哮喘也成为我国的慢性病杀手之一[1]。临床对哮喘病的治疗与护理研究发现,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 能够有效地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所选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现总结自我护理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的184例哮喘病患者,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患者中男106例, 女78例。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 (68.35±5.87) 岁, 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5.36±0.82) 年,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 并经检查均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类疾病。本次实验前患者均签署了相关同意书, 本次实验符合相关医学伦理学规定。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健康行为测量表。其中基本信息表中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状况、病情症状、哮喘疾病认识等几大方面。
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则由国外引进, 主要对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概念以及健康知识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该调查表共分为43个小项目, 其中11项为反向评分制, 设置分值为5分制。该表的分值共为172分, 患者得分越高, 其自我护理能力越高, 得分在33%以下的为自我护理能力低水平、得分在33%~66%则为中等水平, 得分在66%以上则为高水平。
健康行为量表也是由国外引进, 主要对患者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压力调度6个方面进行调查。此表采用的是4级评分制, 该表中每道题各设4个选项, 选项的分值为1~4分。患者的得分越高, 表示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越高。得分在33%以下的患者为健康行为能力低水平、得分在33%~66%则为中等水平, 得分在66%以上则为高水平。
对患者发放上述三种表格, 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患者需在30 min内独立完成三份表格, 期间医师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和解答, 并在患者填写完成后回收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所填写的三份调查问卷中各项指标的分值, 并将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最后做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中躯体活动、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呈正相关 (P<0.05) 。而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行为中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压力调节呈正相关 (P<0.05) 。自我责任感与健康行为中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呈正相关 (P<0.05) 。具体如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x-±s) :自我护理技能得分 (20.25±5.23) ;自我概念得分 (14.63±3.87) ;自我责任感得分 (16.38±3.78) ;健康知识水平得分 (40.22±6.87) ;总分 (92.65±12.38)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对哮喘病发病率的影响较小, 而环境因素则成为近年来哮喘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哮喘。患者一旦处于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 其发病率会极速增加[2]。通过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中躯体活动、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呈正相关 (P<0.05) 。而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行为中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压力调节呈正相关 (P<0.05) [3]。自我责任感与健康行为中的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呈正相关 (P<0.05) 。可见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整体呈正相关性,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与宣讲, 能够提升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 进而能够间接地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使患者哮喘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更加快速有效。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做到自我护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37-39.
[2]宋雪娴.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3) :99-100.
篇4: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关键词】冠心病 自我护理 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67-0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实验研究设计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8—89岁,平均年龄66.35岁
1.2 健康教育方法:干预组病人实施自我护理教育方法,对照组实施按医生处方一般性药物指导。干预时间为一个半月。
1.2.1 干预内容:自我疾病的掌握(包括冠心病心绞痛的诱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治疗、用药等),自我病情的监测,自我坚持治疗,自我饮食的管理,自我疾病正确认识,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自我护理技能(包括心绞痛发作时自救方法)。
1.2.2 自我护理教育法:①教育需求评估:对病人进行教育需求评估,确定病人存在的问题并制订自我护理计划。②集体教育:每周组织被干预者讲座1次,时间为l-2小时,讲座内容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理、诱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同时示范心绞痛发病时自救方法。③个体教育:针对每个病人的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个体教育,解答病人疾病知识问题及心理疏导。④赠送健康教育小册子,指引病人自我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半月,干预前后调查两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3 测量工具:入选患者在干预前后完成2份调查问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Barthel指数评定(the Barthel index of ADL)由美国Florence Mahoney和Dorothy Barthel设计并应用于临床,是国际康复医学界常用的方法[1]。SF-36是1988年Stewartse研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包括8个领域,36个项目:躯体功能(PF)10、心理健康(MH)5、日常活动功能(RP)4、日常精神活动功能(RE)3、躯体疼痛(BP)2、总体健康(GH)6、活力(VT)4、社会活动功能(SF)2,评定分为五个等级[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处理所有数据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组、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显著性。以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护理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与干预组在干预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自我护理教育可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根据orem理论,自我护理是人类个体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定而采取的行动,是满足自身需要,维持正常生命过程,保持个体结构和功能完整,促进个体完满状态的能力,是一种后天学习而得的,并受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状况影响的能力[3]。由于护理人力的缺乏,临床护士工作过于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技术指导,不利于患者掌握与提高自我护理技能[4]。通过健康教育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也能使患者掌握自我维护技能,主动参与及配合治疗、遵守饮食指导、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的康复[5]。这对临床护理有一定参考作用。
3.2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生活质量在躯体功能、日常活动功能、活力、日常精神活动功能、心理健康五个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经过自我护理健康教育后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总体上优于对照组。据报道: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生活质量处于中低水平,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心绞痛容易复发,难以预料,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生理痛苦和生命威胁。自我护理教育可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自我健康知识水平及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护理技能。科学合理的自我护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疾病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
4 小结
4.1 自我护理教育可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临床上可以适当参考推广。
4.2 自我护理教育可以总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Dodds TA, Martin DP, Stolov WC, et al. A validation of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and its performance among rehabilitation inpatient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3, 7(4):531-536.
[2]廖貴蓉,裴小琴,秦莎莎,王晓雯,李晓松,朱彩蓉.SF-12量表用于评价地震灾区居民存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05):5-7.
[3]Yamashita M.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 J Nurse Rcs,1998,20 (3):370—381.
[4]周景玲,姜春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0,(33):454-457.
[5]鲍红丽,丁秀娟.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影响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1):56-59 .
篇5: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 选取病例均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 排除意识障碍、语言或听力功能丧失、心肌梗死、精神疾病及肿瘤等患者。干预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 (62.5±6.8) 岁;病程 (6.4±2.1) 年;文化程度小学3例, 初中8例, 高中及以上19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 (61.9±7.3) 岁;病程 (6.3±1.8) 年;文化程度小学4例, 初中9例, 高中及以上17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等。①心理健康指导:a.帮助患者认识冠心病的形成机制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诱因, 让其对冠心病发生发展有正确的认识。b.让患者了解情绪激动是引起冠心病加重的首要因素, 遇事克制, 保持平和的心态[1]。c.帮助患者扭转不良性格, 告知凡事要想得开、放得下, 做人不要过于认真和求全责备[2]。②控制高血压: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现在被认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三大危险因素[3]。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均伴随有高血压, 对血压进行控制管理有利于稳定冠心病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根据患者血压升高情况给予积极监测和治疗, 除降压药物治疗外, 控制体质量、减少日常食用盐用量、戒除烟酒、增加室外运动等, 均对控制血压水平、减轻冠心病症状有好处。为患者制定详细的高血压治疗计划, 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随访指导, 每周进行核实统计1次, 及时根据患者执行情况进行计划调整, 以患者清晨血压达到理想水平为准。③改变膳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血清胆固醇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测定, 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及时给予治疗。根据血脂和血糖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计划, 为患者调整饮食结构, 指导其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当增加豆类及乳类制品, 采用低盐、低脂肪、低糖饮食, 控制体质量在合理范围内。④自我管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对其性格、生活方式、工作、文化程度、疾病程度等情况进行评价记录,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生活及情绪管理方案, 要求患者每日完成自我管理要求后在评价栏后写下执行结果, 如完成、未完成、缺失等, 每周参加知识讲座时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及自我管理心得的讨论, 通过个人和集体讨论使其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知识, 从而更加完善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4]。
1.3 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判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5]进行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的抑郁、焦虑状态评价;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管理、用药管理、心态控制及定期复诊5个方面) 进行评价, 完成5个指标的为优, 完成4个指标的为良, 完成3个指标的为可, 完成不足3个指标的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抑郁及焦虑状态评价
两组患者干预前SDS及S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SDS及SAS评分较干预前、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ΔP<0.05
2.2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8.223,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 冠心病属于心身性疾病, 其病理改变虽然主要发生在心脏, 但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患病过程中, 患者产生的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造成肾上腺素及其他紧张激素大量分泌, 出现呼吸加重、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后果, 严重时还可造成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 冠心病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健康指导、膳食指导、控制高血压、知识讲座及自我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 旨在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对自我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 结果表明干预组干预后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显示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改善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是有效的, 这可能通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周期为3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DS及S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SDS及SAS评分较干预前、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8.223,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凤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23 (7) :232-234.
[2]孙芳.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17 (8) :167-168.
[3]谢纳新, 孙小春.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 2013, 15 (1) :122-123.
[4]解会敏, 孙宇婷.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15 (1) :129-130.
篇6: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51名冠心病患者的照顾者, 年龄为55~78, 平均 (66.5±9.6) 岁, 其中, 男性41例, 女性110例。纳入标准: (1) 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 一般为患者的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关系; (2) 无精神疾病和无理解力、记忆力、定向力认知障碍; (3) 征得照顾者的知情同意。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1.2.1 调查工具
(1)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照顾者的主要人口社会学特征, 自我感觉压力值, 以及患者的医疗付费方式和心功能级别; (2) 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该研究将其用于评估照顾者抑郁程度; (3) 社会支持量表 (Social Support Trating Scale, SSRS) 该研究将其用于评估照顾者社会支持程度。
1.2.2 调查内容
(1)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状况及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2)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3)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1.3 资料收集方法与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参与的调查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统一培训, 使其全面了解调查的内容及要求;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 利用反馈信息完善实验计划;数据录入前应及时进行调查质量的督察和复核;数据录入后, 进行数据的核查, 逻辑关系的检查和核对。调查过程中, 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及要求, 得到知情同意后, 发放调查问卷, 解释量表的意义及填写评定方法。当场发放量表, 要求30min内完成, 当场回收。
1.4 统计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后, 核对录入后采取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Pearson相关性分析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抑郁及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SDS分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分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分值明显低于国内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抑郁及社会支持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SDS分值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在明显的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照顾者在照料患者的同时, 也伴随着极大地生理与心理负荷, 导致了心理疾病的高发[2]。该研究可看出,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承担着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抑郁的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与对脑卒中、癌症及阿尔茨海默病[3,4,5]患者照顾者研究结果吻合, 均存在照顾者抑郁状况高于正常人群, 提示慢性疾病患者照顾者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然而该研究中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抑郁状况明显低于其他慢性疾病的报道, 较低的数值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 因疾病本身的性质不同, 相比于其他慢性疾病, 冠心病患者自主能力较高, 照顾者承担较低的照顾负荷, 从而使照顾者有更多的精力来休息及调节身心健康, 从而减少了抑郁的发生; (2) 有研究提示[6], 患者对照顾者的深厚的感情基础, 一种被感激、被认可的成就感, 以及来自患者的尊重与信任, 使照顾者的精神维度得分较高, 从而使其心理状况的健康程度提高。
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之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力, 照顾者得到的社会支持是个人对于周围生活环境的有关支持和满意的认可度的一种认知, 它来自于朋友, 邻居和社区及相关医疗机构, 其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多数学者认为,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8]。该研究显示,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支持总分与主观支持分值高于国内常模, 而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分值较低。并且, 照顾者的抑郁评分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提示社会支持是冠心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症发生率的保护因素。
该研究显示,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督促照顾者的家庭, 工作单位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动关心及慰问照顾者, 及时给与支持与帮助[9];医疗人员应对照顾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关注照顾者的思维、态度及信念, 通过认知重建对照顾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指导, 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和谐[10];给与照顾者认知心理治疗, 全面了解照顾者家庭、社会及经济状况, 针对性地运用心理技术稳定其情绪, 改善抑郁情绪, 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不良刺激, 努力改变照顾者错误认知, 增强战胜负性情绪的信心[11];对照顾者开展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指导他们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护理展开比较全面的认识, 提高家庭护理的效果, 减轻照顾负担[12]。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需要采取有效的, 切合实际的措施改善这一现状。
摘要:目的 调查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抑郁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选取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社会支持量表 (SSRS) 对照顾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定。结果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的抑郁得分为 (38.79±5.86) , 高于国内常模 (P<0.05) ;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分值与国内常模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抑郁评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照顾者存在较严重的抑郁情绪, 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密切相关, 应给与有针对性措施改善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冠心病,照顾者,抑郁,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俞玮, 朱菊华.住院冠心病患者照顾者疾病家庭负担调查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4) :65-66.
[2]Sahin ZA, Tan M.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Their Caregivers[J].Clinical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2012, 16 (2) :145-149.
[3]Kamel AA, Bond AE, Froelicher ES.et al.Depression and caregiver burden experienced by caregivers of Jordanian patients with strok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2012, 18 (2) :147-154.
[4]刘爱琴, 陈小红, 孙陈芬, 等.癌症化疗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生存质量和抑郁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5) :482-484.
[5]罗良初, 王金爱.护理干预对减轻居家阿尔茨海默病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2 (10) :22-24.
[6]郑旭君, 李华萍, 陈楚, 等.高血压合冠心病患者家属压力的分析[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 :60-62.
[7]王玉环, 侯蔚蔚, 冯雅楠, 等.养老机构照护者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17) :1722-1726.
[8]阳子光, 张建人, 凌辉, 等.武警基层战士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 (4) :675-676, 661.
[9]于丽华, 于丽荣.首发中风病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外医疗, 2011, 30 (30) :15-16.
[10]夏春芝.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32 (9) :155-156.
[11]沈亦明.认知心理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19) :43, 45.
篇7: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老年患者很需要家人的照顾和宽慰。家庭和睦, 儿女孝顺对老人关心照顾多的, 老人心理状况较好。多提供家庭支持是提高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老年冠心病的家庭支持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80例中, 75%的患者家庭支持较好。说明本次调查对象中, 多数家庭能较好地帮助患者对待疾病;25%的患者家庭支持一般.说明仍有少部分的患者家庭未能很好地认识到家庭支持的重要性。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冠心病年限、医疗费用来源对其家庭支持影响不明显。收入和医疗费用来源作为老年人的经济因素, 与其家庭成员的支持物直接关系。文化程度和冠心病年限并不能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支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婚姻、并发症对其家庭支持影响明显。本调查显示, 有配偶患者的家庭支持度高于没有配偶的家庭支持度, 家庭中的配偶是患者最亲密的人, 对患者的支持和照顾能满足患者对感情的需求。年龄≤75岁患者得到的家庭支持明显高于年龄>75岁的患者, 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影响, 患者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庭成员被认为是对家庭中面临危机成员支持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成员可影响患者对治疗措施的顺应性、患者对付疾病的能力。不同的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支持状况也有不同的, 例如儿女的支持与配偶的支持侧重点不同。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生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并且大多数患者缺乏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1,2,3]。为了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防止复发, 加强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调查显示, “当我依赖我的家庭成员时, 这使我感到不舒服”和“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如别人与他们家庭成员的关系那样密切”两项明显低于其他组均数, 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的自尊心无时无刻不在病魔中承受巨大的压力。家属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家人对本人的尊重。
2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一般, 其中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得分较低, 可能与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症状影响有关, 其中以心理健康、环境适应得分相对较高, 可能患者住院期间得到家庭支持相对较多有关。它受经济状况、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别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龄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基本相同。有配偶的老人生活质量各方面得分明显高于无配偶老人。提示配偶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沟通对象和生活依靠。Marshall研究中发现, 丧偶老人生活质量显着不如有配偶的老人。说明配偶的健在对老年人显得十分重要。老人的生活质量分数随着患病年限逐年增加, 这可能跟患病者患病时间长, 疾病的适应有关, 常年得此疾病, 随着病痛的反复发作, 身体对其疼痛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并自发的学会了与疾病抗争的方法。由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总体得分高于自费的老年人。老年冠心病患者中50例无并发症, 占62.5%;与调查患者多数获得较高家庭支持有关 (高家庭支持占75%) 。
3 家庭支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间的关系
研究认为, 家庭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支持者, 家庭支持系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研究显示家庭支持身体健康和环境适应无影响 (P>0.05)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患者在过去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行为, 并不容易因他人的干预而立即改变, 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加以指导, 鼓励患者改变其生活方式, 同时, 因人而异地提出符合患者生活要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长期坚持, 从而达到控制老年高血压, 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 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目的。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影响 (P<0.05)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影响, 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减少, 易产生孤独、消极、焦虑等情绪。
家庭是一个自然支持系统, 扮演着促进和保护个人健康的重要角色。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家庭支持越多, 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呈正相关性。家庭支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配偶和孩子是家庭支持的主要源泉, 在家庭支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 以改善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 通过加强家庭支持的系统化干预, 对家属进行有效家庭支持的教育等活动。可以加深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使患者更多地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 切身感受来自家庭的关注, 减轻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从而缓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度影响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环境适应的各项生活质量的指标, 还了解了如患者的收入、文化程度、婚姻、家庭成员、并发症、冠心病年限及医疗费由来源等都是引起本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因素。明确引起研究对象生活家庭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可以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不足, 存在的不同家庭问题制定出不同的护理方案, 从而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以做到护人护心, 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这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和社会活动上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 当患者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健康状态时其生活质量才算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凤媛.家庭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7, 4 (23) :61.
[2]白如娇, 李永军.对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35) :104.
相关文章:
RTK(GPS)在管道施工的应用02-10
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02-10
血清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配体(Ghrelin)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02-10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及临床意义02-10
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