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
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其信号传导异常(精选3篇)
篇1: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其信号传导异常
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其信号传导异常
摘要: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是其两个基本特性.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AID自体HSC移植后病情再发,提示AIDHSC功能异常.调控HSC细胞周期或增殖的信号途径可能存在异常.现将造血干细胞信号途径异常与自身免疫病关系作一综述.作 者:秦明明 钱龙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合肥,230001 期 刊: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ISTIC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VERSION) 年,卷(期):, 4(10) 分类号:
篇2: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其信号传导异常
关键词:肝炎,血清,自身抗体,临床检测
我国是肝病的比例居于世界之首,尽管肝病患者中大部分是病毒性肝炎,但也有部分临床肝炎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而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以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目前对AIH以及PBC的临床界定主要是通过检查患者血清中相关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的检出阳性率是区分AIH以及PBC的重要标志物[2]。本文将3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免疫检测,从而探讨其对AIH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为12~75岁,平均年龄为(45.5±3.8)岁,其中PBC 11例,AIH 27例:分别为I行14例,II型10例,III型3例。以上所有患者病毒感染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异常。患者排除因酒精、药物、遗传性肝病、肝肿瘤、重叠综合征以及寄生虫感染等病例。选取35例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对照1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为2~78岁,平均年龄为(44.5±4.8)岁,其中HAV患者10例,HBV患者15例,HCV患者6例,HEV患者4例。同时选取35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2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为18~68岁,平均年龄为(42.8±5.2)岁。对照2组患者均已排除心、肝、脾、肺、肾等功能异常的患者,患者肝功能指标正常。
注:与AIH-II、AIH-III相比,P*<0.05, P*<0.05,与AIH-I、AIH-III相比,P°<0.05, P*<0.05,与AIH-I、AIH-II相比,P#<0.05
1.2 方法
1.2.1 免疫荧光法检测
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3组患者静脉血液,对其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ANA(抗核抗体)、SMA(平滑肌抗体)、LKM-1(抗肝肾微粒体)、LC-1(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AMA-M2(抗线粒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SLA/LP(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所用试剂由上海生物试剂公司提供。分别以(大鼠胃以及HE2细胞)作为抗体为基质冰冻生物薄片作为抗原,待血清稀释浓度为1/100后放进温水中加热30min。对样本洗涤后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对样本进行洗片,封片后将样本放在免疫荧光纤维镜中进行镜检,当组织或细胞内出血黄绿色荧光时则为阳性。
1.2.2 病毒标志物检测
对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包括抗-HCV、抗-HAV、抗-HEV、Ig M/Ig G以及乙肝两对半,其中HBV试剂盒由上海华实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甲丙戊试剂盒则由北京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方法
分别观察三组患者血清中患者血清中ANA、SMA、LKM-1、LC-1、AMA-M2、SLA/LP、的阳性反应情况,患者各项免疫指标,只有有1项为阳性,则判断结果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与对照1组及对照组2组相比,观察组ANA、SMA、LKM-1、LC-1、AMA-M2、SLA/LP阳性检测率显著增高(P<0.05),结果见表1。
2.2 AIH亚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27例AIH患者中各种亚型检测结果为AIH-I 18例,AIH-II 5例,AIH-III 4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生对免疫性肝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实验室对免疫性肝病质谱的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率不断上升,这为不明原因性肝病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临床诊断的依据[3]。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均是不明原因性肝功能异常经多家医院诊治仍查不出原因,但经自身抗体检查后最终确诊。根据血清中AIH种类可将其分为I型、II型、III型等亚型,其中I型较为常见,II型及III型检测率较低。本文中27例AIH患者中各种亚型检测结果为AIH-I 18例,AIH-II 5例,AIH-III 4例,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不同类型的AIH亚型,其血清检测指标具有差异性。
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常造成误诊[4]。本组PBC患者检测指标中AVA、SMA这两项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AIH以及两组对照组,因此在临床检测上可通过对这两项指标检测确定将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进行分类。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与对照1组及对照组2组相比,观察组ANA、SMA、LKM-1、LC-1、AMA-M2阳性检测率显著增高(P<0.05)。因此对肝功能异常的肝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能有效查出肝性病变的原因,对早期的分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哲.自身抗体检测技术临床推广应用和质量保证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9) :769-770.
[2]张利方, 阎有功, 郑山根,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 2005, 20 (3) :253-255.
[3]蔡晓燕, 董光富, 崔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3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2208-2210.
篇3: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其信号传导异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 随机选取50 例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和50 例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分别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 男女比值为24:26, 年龄分布于61~89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5.17±8.32) 岁;观察组中, 男女比值为25:25, 年龄分布于62~88 岁, 平均年龄为 (75.21±8.63) 岁。 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 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 患者出现糖尿病症状; 任意时间的血糖超过11.1 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 mmol/L。 如患者满足以上3 条中的任意2 条, 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诊断标准[4]:患者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疾病发作时患者年龄>15岁;发病后半年内未出现酮症;BMI指数不超过23 kg/m2;连续3个月以上的血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为阳性。
1.3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给予患者门冬氨酸胰岛素 (商品名:诺和锐;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00124;规格:3 m L:300IU×1 支/盒) , 初始剂量为每天0.5 U/kg, 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糖尿病分型, 在原有的胰岛素用量上考虑是否增加使用剂量, 每次增加剂量幅度为10%, 增加的剂量均匀分配在每天3 餐前皮下注射。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 个月的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检测;给予患者75 g葡萄糖溶液口服, 2 h后再次采集患者的肘静脉血, 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血糖检测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 胰岛素和C肽均采取放射免疫法检测。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h PG) 、 糖化血红蛋白 (Hb Al C) 、 空腹胰岛素 (FIns) 、餐后2 h胰岛素 ( h Ins) 、空腹C肽 (CP0) 、餐后2 h C肽 (CP2) 以及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 。HOMA-β= ( 胰岛素水平 × 空腹血糖值) /22.5×100% , 正常人的HOMA-β 值为100%, HOMA-β 指数越高, 说明胰岛 β 细胞的分泌功能越好[5]。
1.5 统计方法
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进行t检验。 当P<0.05 时, 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空腹C肽、 餐后2 h C肽以及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 (P<0.05) ;治疗前后,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C肽以及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较之对照组均明显更低 (P<0.05) 。 具体如表1 所示。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饮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 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属于1 型糖尿病的一种, 是一种亚型1 型糖尿病, 其发病人数在糖尿病的总发病人数中所占比例约为10%~15%。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与2 型糖尿病较为相似, 均表现为机体内糖代谢紊乱, 且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 但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2 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力增高而引发的血糖代谢紊乱, 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较为正常[6]; 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主要是由于T淋巴免疫细胞功能出现障碍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的胰岛素 β 细胞功能受到影响,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进而引发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并累及心脏、肾、血管、神经等多个器官和系统[7], 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临床上应积极研究和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 临床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以血糖控制、改善胰岛素 β 细胞分泌功能为主, 多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治疗方法,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天连续胰岛素泵入, 从而使患者的血糖能够有效维持稳定水平[8]。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早期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障碍尚未十分严重, 早期给予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素 β 分泌功能, 减轻机体内胰岛素 β 细胞的负担, 延缓胰岛素 β 细胞的损伤进展[9]。该研究为了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疗效和对胰岛素 β 细胞功能的影响, 特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进行研究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其血糖水平均得到改善, 其胰岛素分泌增多, 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得到改善;C肽水平能够反映胰岛功能, 治疗后患者的C肽水平也显著提高。但在与2 型糖尿病患者的指标进行对比时, 发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以及胰岛 β 细胞指数均较低, 这主要和疾病自身的发病机制有关[10]。
综上所述, 给予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胰岛素强化方法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2010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 随机选取50例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和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分别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hC肽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hC肽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 (P<0.05)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C肽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较之对照组均明显更低 (P<0.05) 。结论 给予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老年患者,胰岛素强化,胰岛β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Maioli M, Pes GM, Delitala G, et al.Number of autoantibodies and HLA genotype, more than high titers of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ies, predict insulin dependence in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of adults[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0, 163 (4) :541-549.
[2]Andersen M K, Hrknen T, Forsblom C, et al.Zinc transporter type 8 autoantibodies (ZnT8A) :Prevalence and phenotypic associations in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adult onset type 1 diabetes[J].Autoimmunity, 2013, 46 (4) :251-258.
[3]庞伯健, 常艳华.胰岛素强化方法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5) :4247-4249.
[4]陈飞, 陈月云, 刘瑶, 等.口服降糖药对比两种预混胰岛素治疗对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7) :523-525.
[5]闫淑芳, 袁慧娟.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LADA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8) :42-43, 44.
[6]郑燕, 杨淑芳.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68例LADA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0, 39 (23) :3244-3245.
[7]林南生.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3) :3609-3611.
[8]Sameer D Salem, Riyadh Saif-Ali, Sekaran Muniandy, et al.Comparison of Adul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IR) in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Versus IR in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negative Diabetes[J].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2014, 43 (2) :107-112.
[9]琚枫, 符茂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影响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 2011, 25 (5) :420-422,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