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智慧

关键词: 气球

生存智慧(精选八篇)

生存智慧 篇1

气球果为萝藦科气球果属的常绿灌木,又由于气球果的外皮上长满了软刺,就像用钉子钉进去的一样,所以有人管它叫“钉头果”。

气球果的果实为什么要长成这种模样呢?这可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科学家还是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为了保护果实里面的种子。也许,别的动物看到这种奇特的果实,就会觉得浑身是“尖刺”的家伙一定不好惹,因此就会望而却步了,这样自然就达到了保护果实里面种子的目的。

看来,气球果还够聪明的。其实,气球果的智慧还远不止这些。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真要咬上一口气球果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那软塌塌的“口感”也会让其敬而远之的。更何况气球果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呢,“你真要是敢吃我的果子,那我会毫不客气地动用我的化学武器来对付你!”

气球果的化学武器就是它分泌的毒液。如果你好奇地摘下一个气球果的果实,就会发现从断枝上会流出一种乳白色的汁液,那就是气球果的毒液。这是气球果为保护里面的种子不被食草动物吃掉而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

需要强调的是,气球果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因此,气球果是不能食用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误食气球果的果实啊!

树上结“河豚”

在喜欢吃河豚的日本人看来,“气球果”的果实简直就像一个生气的“河豚”,因而日本人把“气球果”称为“河豚果”。

河豚鱼又名气鼓鱼或气泡鱼,大概就是因为河豚鱼会“生气”的缘故吧。“生气”的河豚把肚子鼓得大大的,看上去倒是十分可爱。而气球果简直就像树上结的“气球”,除了美丽动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虚张声势,从而让别的动物望而生畏。

气球果株身高约1米,上面结满翠绿色的果实,有拳头般大小,表面长满刺,轻轻一捏, 手感柔软。果实内除了种子之外,中空没有任何果肉,稍不留神还很容易把它弄破。因其果实空心形如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而得名。

搭乘“降落伞”去远方

气球果原产热带非洲,华南植物园已有引种栽培。它是一种既可观花又可观果的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气球果株高2m~3m,自然分枝多,体内有白色乳汁;秋至春季开花,垂悬的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每个花序有五星状小花十余朵,花白色至淡黄色,花瓣长椭圆状卵形,非常美丽。

气球果的花期很长,常可见下面的果实已经成熟,而枝头上还在开花。10月中旬以后形成成串的幼果,常见花果同株。因此,气球果是一种奇特而有趣的观赏植物。近年来,气球果因其株形秀丽、花色淡雅、果形奇特,既可用于园林绿化又可用于盆栽观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北方常用作盆栽,以布置客厅、阳台等处;在南方则可以露天栽培,以点缀庭院。

气球果的果实一旦成熟之后,它的果皮就会自动爆裂,待在里面的种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挤出来。这些轻盈的种子,会急忙带上一副自备的“降落伞”,开始它们的传播旅程。

生存的作文:生存与智慧 篇2

还有飞翔在天空中的苍鹰,为了让自己继续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它们在自己身体老化的时候,近乎残忍地撞烂自己老化的喙,拔去自己钝化的爪子,撕去自己臃肿的羽毛。只有在这些血淋淋的步骤完成以后,它们才可以重新成为天空的霸主,并为自己收获二十年的生命。这是苍鹰在激烈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教给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技巧:没有义无反顾的放弃,就不可能给自己赢得生存的希望。人生就像一盘棋,不会弃子,惨败便已成定局。适当放弃,做出斩钉截铁的决定,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可是再看看人类的处境,自从生存不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之后,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智慧——有时甚至是美德——在一点点丧失。榨取自然资源时,人类显得贪得无厌;争夺个人利益时,人类把团结合作置之脑后;面对生死攸关的瞬间,人类总是犹犹豫豫不敢上前……相比生存的智慧,我们显得何等渺小。

课程:生存的智慧 篇3

[关键词]课程;生存智慧;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16-04

课程论总是跟随哲学的知识论的变化而变化。当代中国的课程论中有一种跟随后现代的非理 性主义者反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倾向。当今中国确实存在夸大理性,特别是夸大技术理性作用 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对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崇拜。本文提 出一个带有调和性质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 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并展现笔者个人对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是生存的智慧

课程是生存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所谓生存的智慧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体验、接 受、感悟和认识到的,能让人过一种自主、自由、自在生活的生活经验、理性知识、感受能 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大体说来,在西方现代观念中,生活经验是指那些感性知识,是一些粗糙的、杂乱的、易变 的意见和感受;只有理性知识才是精确的、永恒的、普遍的,唯物论者认为它来自感性知识 ,是感性知识的升华和抽象,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先验的存在;理性知识又分工具理性和实践 理性,前者是那些教人做事的科学知识,后者是那些教人做人的行为规范。后现代主义反对 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分作两样,认为生活经验既是感性的,同时又包含了生活的本质。现 代主义认为理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生活经验是最重要的。在西方,知识论与 实践论密不可分而有所不同。经验和知识来源于实践,即使是唯心论者,也认为知识来源于 反思或回忆等“实践”活动。实践能力需要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并不构成实践能力的 全部,感受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某些先天的器质性特征有关,是以先天的素质为基 础,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西方还有一种难以证知的生存智慧,那就是精神信仰, 包括对理念的信仰、对伦理价值的信仰和对神的信仰。

在古代中国,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生存智慧,需区别而论。先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孔子 以前,君子就是君之子,即贵族子弟,小人则是贵族统治下的劳动者。孔子之后,小人通过 学而入仕,也可成为君子。到了孟子时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劳心与劳力的区别,劳心者 是君子,劳力者是小人。汉以后兴太学,举贤良,读书蔚然成风,读书人就是君子,其他的 是小人。宋以后理学兴起,遵从天理的就是君子,被人欲所驱使的就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所 应具有的生存智慧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 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懂得道义,小人懂得利益。君子心 中装的是道德,小人心中装的是土地。小人要学习和掌握耕种土地、获取利益的生活经验。 君子要学习六艺六经,格物致知,止于至善。总之,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境界,学习的主要是 以礼为核心的为政、做人的知识和本领;小人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学习的主要是稼圃之类的 做事的知识和本领。

中国古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君子,对小人之学并不重视。中国古代的士人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并且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因而我们所见到的精神文化大都是君子之 学。科学技术(天文、历算、医药除外)在中国古代属于小人之学,不登大雅之堂,只在劳 动人民之间通过带徒学艺的方式传授,因而流传至今的古代科技大都是些经验性的技术,中 国古代缺少高深的科学理性知识。西方人则努力探寻科学理性知识,他们的精神追求是一种 宗教或类似于宗教的信仰,而不是中国人那种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的,以道德实践和审 美体验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知识观略述于上,如何打通?我不想卷入哲学的讨论,只愿陈述个人 的“意见”。我认为,我们的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 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生活经验是人们为人处世时所运用的规范、技能和技巧,需要、欲望、态度、体验、情感、 情操、意志、决心、希望、感觉、思索、想像等一切心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具体的情境结合 在一起。生活经验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属于群体的,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既能 从中抽象出规则和规范,又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条件,是一种完整的、真实的生存智慧。生 活经验虽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推重,却是中国人从古到今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生存智慧。后现代 所推崇的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的古人一直在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成 果的知识,没有哪个国家的“原始叙事”有古代中国那么丰富。

课程:生存的智慧中国人所缺少的是西方人从古到今所不懈探求的理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从感性经验中归纳出 来的,或是根据普遍法则推导出来的。中国还没有现代化,如果追随西方后现代理论家批判 现代理性主义,那又是一场“大跃进”。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我们需要工具理性。中 国的市场规则、法制体系和民主制度还很不健全,我们需要规范理性。后现代批判的是夸大 理性作用的理性主义而不是理性本身。当今中国确实存在夸大理性,特别是夸大技术理性作 用的倾向,这是在强调理性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必须警惕的,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对后现代 非理性主义的崇拜。

生活经验存在于生活情境中,理性知识存在于书本中。精神境界既存在于生活情境中,也存 在于书本中。某些生活情境因为有高尚灵魂的介入,动人心魄,净化心灵;经典作品中承载 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先哲往圣的伟大人格,能引发读者对事物本原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精神境界在动人心魂、引人沉思的生活情境和经典作品中,但它又不是这些情境和作品本身 ,它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孔颜乐处,是孟子所说的比生命更重要的、不可移易的人间道义, 是文天祥所说的赋于万事万物的天地正气,是陶渊明所说的难以言说的此间真意,是李白身 上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饮者风度,是毛泽东身上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豪气。

二、课程是学生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课程是学生体验到了的生存智慧,是经过学生选择的生存智慧,是学生创造的生存智慧;体 验、选择和创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要让学生体验课程,否则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要让学生选择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听从指使的奴婢。要让学生创造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困 于传统的庸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 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人有需要和欲望,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人有所好所恶,有所善所不善,有 所美所不美。所好、所恶、所善、所不善、所美、所不美是人对物、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 。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人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体验,也是对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到了 的生存智慧才真正与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须臾不离,终身不去。现代课程主要是一些价值 中立的学科知识和一些关于价值观、审美观的学科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思考,而很少 有体验。体验总是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的体验,要开发被学生体验的课程,就要回到被理性 层层抽象掉了的生活情境中去。

人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就有相应的感受和体验。在同一生活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 体验。体验的不同取决于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我 们不能选择如何去感受和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来改变 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于自己生命的 责任。孔子总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七十二贤人各有所能。

选择的是已有的知识,是传统,是前人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人类是在创造中进化的,每一代 人都会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生存智慧。农业社会创造的少,人们主要依据传统生活,悠闲自 得,日子很长很长。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创新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 生存智慧,是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个人是在创造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的。创造得越多,限制人的外在力量的改变就越大,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因此,把课 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也是个体的成长、个性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 智慧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这

话若在30年前说是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的,今 天仍这么说,则要与后现代主义有一番讨论才行。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教育中由于突出了教师的权威,从而忽视 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提出“双主体”的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谁也 不是什么权威,事情要商量着办;谁的观点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要讨论,要对话,要交流, 最终所形成的意见无非一种“主体间性”。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教师、学生、文本是 课程的三个要素。教师这一要素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 观点作出考察和评价,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样的,不具有特别的权威性 。在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参与者之一。[1]

罗素说过:“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 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 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 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是善, 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 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 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 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 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2]西方哲学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如何对待理性与激情的问题,而二者之间始 终没有 调和过,思想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无非是非理性主义的 一种新的形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世 纪的非理性主义源于柏拉图的人性论,认为人有欲望所以需要纪律的约束,人有激情所以需 要英雄主义的气概。因此,中世纪的非理性主义者虽然反对科学理性,却极力推崇规范理性 ,是一种纪律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他们既反对科 学理性对人的异化,也反对纪律对人性的约束,向往自然和自由,是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思 潮。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中,没有外在于活生生的 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律、原理、教条、规范、规则。因此,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者既反对 科学理性,又反对规范理性,还反对权威和偶像。

明白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只不过是西方现代理性主义的反动,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当 一个时期的思想走向僵化,需要来一次思想创新的时候,我们要警惕矫枉过正。当我们敞开 胸襟学习西方思想的时候,首先要反思中国的传统并认清中国的现实需要。理性主义崇尚权 威,理性主义的权威是那些拥有丰富的理性知识,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行为堪为世人准则 的人。理性主义的权威走向极端必然导致专制,导致对普通人思想的禁锢。非理性主义关注 个人的情感,其实非理性主义同样可以导致对他人的统治,它不能创造权威,却能制造偶像 。非理性主义的偶像是那些充满激情,具有宣泄激情的表演才能,行为敢于冲破现有规范的 人。非理性主义的偶像崇拜走向极端必然导致堕落,必然伤害普通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看 看我们身边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例,就会明白这一道理。

要理性主义还是要非理性主义?要专制还是要堕落?要禁锢思想还是要伤害感情?显然都不 能要。要什么呢?要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要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体验课程 ,选择课程,创造课程,是对学生个性、需要、情感的尊重,但学生的选择和创造需要教师 理性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更要尊重教师的权威。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 程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无处不存在教师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248-261.

[2]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M]. 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 23.

(责任编辑 徐 丹)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Existence

JIANG Guo-ju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 hina)Abstract: The paper defines curriculum as the wisdom of existence of the student s' experience,choice and cre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teachers. This d efinition tries to combine the views of curriculum in the pre-modern and the mod ern times with that in the post-modern times.The author holds that our wisdom ofexistence should include the life experience emphasized by the post-modern time s, the rational knowledge highly esteemed by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spiritualstate pursued by the pre-modern times.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under 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生存智慧 篇4

徐江先生以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获奖教学课堂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作为切入点。当时的场景是讨论斯科特接受第一位登陆南极点的挪威人阿蒙森留在南极极点的信———希望后来者将它转交给挪威国王, 以证明他是第一位来到南极极点的人。斯科特感到很沮丧, 因为他非常希望这是他留给后来者的信, 然而这是挪威人阿蒙森到达南极后写就的。但作为探险界的同行, 他不得不“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的职责”。在解读这一感人的场景时, 有学生说:“其实斯科特在这时候可以完全不接受为阿蒙森作证的要求, 他甚至完全可以把挪威的国旗拔掉, 换上英国的国旗。”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 没有人给学生指出来, 这是“完全不可以的”, 包括授课教师及评委, 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 并且认为学生这种理解是对的。

徐江先生请在场的学生思索以下两个问题:假如斯科特没有罹难, 他安全返回并把阿蒙森的信交给了挪威国王会怎么样呢?学生都明白, 斯科特等人肯定会受到挪威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尊敬。同时, 这个举动也实实凿凿地证明了斯科特等人是“伟大的第二”。

假如斯科特按学生所说, 遗弃了阿蒙森的信, 拔掉了挪威国旗, 那么他回到英国会怎么样呢?对于这个问题, 很显然, 在场的学生不能回答, 他们有些茫然。徐江先生说, 如果这样的话, 到达南极点的事情, 也就只有凭他自己说了。且莫说第一, 他连第二的证明都没有。因为失去了与阿蒙森组成的互证关系。人们不相信, 他又该如何回答呢?只有等待他留在南极的信, 由第三位去南极探险的人捎到英国来。然而第三位登陆南极极点的人, 他同斯科特一样, 也是毁掉了前者的信, 拔掉了前者的旗……这样循环下去, 就像我们的“国故”所说的那样,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雀的后边, 又跟着鹞……一个比一个具有侵害性, 这些探险者在没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情况下, 岂不什么都完了吗?拿什么证明呢?既毁了别人的事业, 又失去了自己的证据。损了人, 也没有利己。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 失去了正义和道德, 只想着算计别人, 自己同样遭到算计。更何况那南极也不是谁都能去的。所以, 遵守正义和道德, 求是、求实、合作, 保持科学的纯洁, 这是科学家令人崇敬的基本品质。弃信、拔旗的事是万万不可以做的, 这是十分愚蠢的事。知善恶, 知是非, 是大智。

徐江先生认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拔掉别人的旗是不道德的。而是如上所述, 要向学生讲清大家应该遵守的正义的社会契约的内涵———“社会合作使得所有人都有过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我们缺少这种意识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体验“反事实假设论证法”, 徐江先生出了两道作文题:“假如那位‘不食嗟来食’的饥者‘能食嗟来食’———谈人的蒙耻承受力”;“语文教科书要搞一点儿‘甲流疫苗’———向人教社语文教科书编辑说点想法”。要求文章必须从“假如语文教科书不都是今天这样的‘精品’”话题写起。这是两道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作文题。它们不仅从内容上规定了对传统思维的反思, 而且在论证上也规定了特定的写作方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写作训练, 它不允许学生“自由”地写作, 而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学目标有理性地进行。否则,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脱节了。很显然, 怎样围绕理性的教学目标去设计写作训练题目, 本身又是对教者智慧的考验。

对话徐江

记者:您在课堂上以两个“假如”的反事实推论, 对这堂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参赛课程予以了否定, 对学生那种理解给予了引导性批评。您将这种说理方法称为“反事实假设论证法”。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徐江:所谓“反事实假设论证法”, 就是以“反事实”的思维方式, 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作假设性推断, 用一句富有代表性“句式”来表示的话, 是这样的———“假如不……而是……, 那么就会……。”以这种假设的方式,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其他可能性的想象, 从而在与事实的对比中,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评析。

反事实假设论证, 虽然是客观事实与假设推断之间的比较, 但通过假设情景与现实情景的比较可以促使人们从客观现实的对立面去评价现实, 去认识现实。这种论证方法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反思性。

人们的社会实践, 是个人和社会整体行动的巨大复合体。实施某一具体的行动, 即一个事件从诞生至结束, 可以从其初始状态会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可能的结束。为了认识已经成了现实的这个事实, 我们不仅要知道世界实际发生了什么变化, 而且应该知道与实际事实相关的其他可能性。把“已然”和“可然”作对比认识, 从而对“已然”形成衬托, 形成评价, 特别是在这种比较中认识“已然”的得或失、成功与教训。这是一切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的人认识事物必然采取的正确方法。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这样说过对滑铁卢战役的思索——“譬如, 以滑铁卢之战为例。这场战役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 并且以这场败仗为基础, 建构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 那些表达了由他的胜利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历史路径的抽象观念与那些现实发生的事实是密切相关的。”怀特海的话, 就是在告诉人们, “善于想象的著作家们”都会对世界“已然”的“存在”的“可然”性作充分思考的。

记者:在这里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和传统的讲解有很大的不同, 您认为如何看待和培养“反事实假设思维”?

徐江:请注意, 这一环节的讲述不仅仅是以经典例文解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 同时也是以新的论证理论为指导示范议论文课文的解读。“反事实假设思维”不仅对论说文写作有意义, 对记叙文写作也同样重要, 它对于拓展文章思维境界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事情已经这样发生了, 可是你却想到“假如他不这样……, 而是那样……”的话, 不就一下子把文章的思想内涵又扩展了一层吗?

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 《六国论》具体体现是“赂秦”而“亡”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 但苏洵反其道而提出若“不”这样, “而是”将“赂秦”之地封赏天下将士, “那么”局面会怎么样呢?正如文中所说:“问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呜乎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种“反事实”思维只是就事实的相反情况作出一种假设推断, 然而让人们觉得, 如果按这种“反事实”情况应对的话, “未发生”的事情本来也可能成为世界现实的一种, 大大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量。所以, 人们需要一个“外部的”评判标准, 即从客观已然的事实外部构建另一个甚至一组可供选择的假设, 那是梦幻的世界, 把它们同我们的现实世界作比较, 从而更清醒地认识这现实世界的一切特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法, 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善于想象的论说家们纠缠这些假设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意义。在任何特定历史时刻, 现实都有各种可能的真实的替代项。如果因为它们没有成为现实而予以排除, 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从不考虑它们的替代项, 不考虑促成事件的整个压力结构, 也就不能有力地解释“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苏洵把事物放在“可能的空间里”思考, 会使对问题的分析更准确, 凸显了“赂秦”的消极作用。因为“反事实”思维赋予存在的事物一个非存在的对立面, 作者在思维的过程中把原事物的组成要素和组成方式作另一种特殊的调整, 比如把“赂秦”的财物作为招募抗秦队伍的资本, 与秦死战, 这就向非存在注入了存在性, 把非存在变成了“可能的存在”, 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思维。

通过改变或排除事物中的某个因素而去预想事物运动的趋向或结果, 事物的运动轨迹就会呈现“树”形结构样式, 那里面会有很多可能性供作者去选择。当代的认知研究表明:智商的一个重要成分是进行反事实推断, 更宽泛一点儿说, 就是对可能性的各种想象。在这种思维过程中, 一定要突破“唯一”的“线性”思考模式, 即事物被确定沿着某一方向单线前进。即便最终的因果关系可能是一致的, 但由因到果的过程并不是规定好了的。打个比方说, 正被牧人追赶的羊, 最终的结果一定要回到牧民设定的羊圈, 然而某些羊却可能短时间离开羊群, 或在路边啃几口小树的嫩叶, 或在小河边喝几口水。规律性就是这样, 事物将依照事物各种因素的关系前进、运动, 但前进过程的路线并不是被规定死了的。有了这种思维意识, 你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去编织各种可能的故事, 在比较中去思索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

记者:“反事实假设论证法”和一般的“假如”性的假设想象有何区别?为什么把它作为一种论证方法提出来呢?

徐江:“反事实假设推论”是假设推论思维中的一个特殊的种类。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写作的书中是阐述不尽的, 在课堂上是讲不完的, 我们必须要有选择。之所以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作为一种论证方法, 而且与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联系起来, 其突出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已经发生的各种问题。对这些已然的情况, 从相反的情况思考一下, 看还有其他什么样的“可能”, 在这样的比较中提高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思考从方法本身就规定了着眼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从而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空谈习气。而且这种辩证思维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时会有多种的思考与选择, 这就是生存智慧。

“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基本特点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反事实假设, 这是它不同于一般的假设性思维的地方。有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时, 把掉在地上的面包片捡起来吃掉了, 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有人写评论《假如捡起面包的不是默克尔》, 意在说这就不是新闻了。有人把这篇文章作为反事实假设论证例文。不是的, 从反事实角度评论就是《假如默克尔不捡起那片面包》, 这才是反事实假设论证。

后记:徐江对于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并不陌生, 几年前写了《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论语文教育的哲学盲点》、《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也对中学作文作一点儿文化观察》和《克服中学语文教学的“愚化倾向”》等批判性的文章, 对此, 很多一线的教师读完感到很不舒服, 认为徐江先生的观点太偏颇, 对中学语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此后, 徐江先生的锋芒并没有减弱, 依然将矛头直指中学语文, 但发生了一些变化。发表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文章。仅2007年, 就发表了《叙述意识重构》、《描写意识重构》、《论证意识重构》等多篇文章, 2009年6月, 他主编的《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出版, 标志着徐江先生初步完成“论证”方面的系统阐述, 为了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徐江先生身体力行, 多方奔走, 和中学语文教师一道付诸实践, 多次深入课堂, 亲自给学生上课, 这种精神和做法是十分可贵和可敬的。同时, 徐江先生的文章和做法也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并开始行动起来, 这应该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链接:徐江对“论证”的一些观点:

●彻底改革旧的论证话语体系, 扩展的是学生的思维视域, 改善的是学生的思维质量。

●打个通俗的比喻, 证伪法好比中学生选班长。大家经过初步协商后推举三个同学作候选人。在投票前, 同学们会对三个人进行深入的比较思考, 我把票投给谁呢?有的人会着重对他们的缺点一一分析, 最后淘汰那两位缺点较大的同学, 而选择相对来说负面因素较少的同学担任班长。这种选择思维就是“证伪论证法”。

●关于议论文写作, 一讲“论证”, 大家就会说“用论据证明论点”。其实, “论证”绝不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点”是“论证”的一种, 或者说是“论证”的一部分。中学老师讲议论文写作, “用论据证明论点”显然是用“部分”的论证取代了“整体”的“论证”, 这就压缩了学生的论证思维, 因而导致学生论证视域的狭隘。

生存智慧(读物的) 篇5

生存智慧(读物的)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 twffan=”done“>相关附件

人人都能成功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 twffan=“done”>相关附件

生存是需要智慧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胜利

绝对精彩,看完后对人生的认识更深刻!

小草的生存智慧 篇6

转眼间,夏天到了。旁边的小树对小草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啊?”听了它的话,小草回答道:“我的理想就是用自己的身体装点山头!”听了它的话,小树哈哈大笑地说:“就凭你这么弱小的身体也想装点山头?连我都不敢想,你真是太自大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树长得弯弯曲曲的,而山头已经变得绿油油的了。这时,小树才惊叹地说:“真是太不可思议啦,我真后悔自己没有远大的梦想!”

秋天到了,一株兰花扬起了高傲的头,它长在小草的中间,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时,兰花对小草说:“你们这些小草永远也长不大,你看我多么高挑啊!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听了它的话,小草并没有说什么。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那株兰花拦腰折断,那一刻,它痛苦极了。看着旁边安然无恙的小草,兰花悔恨交加。

勇敢、梦想和低调成就了小草的辉煌,这就是小草的生存智慧。其实,这三者每个人都能做到,它们是小草的生存智慧,更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黑龙江*闫涛)

生存智慧 篇7

在地区分布上, 目前北京朝阳和海淀两个区每人平均占地约130平方米, 东城和西城的密度最高, 相当于每人占地42.7平方米, 而香港九龙区每人只有22.3平方米, 最密集的区域——旺角区, 每人只能分到土地7.7平方米, 相当于北京东城和西城的18%, 朝阳和海淀的6%。

在北京, 住宅的容积率一般在2.0至3.0之间, 大多以封闭小区的形态出现, 在大家的心目中, 容积率超过3.0就不宜居了, 因为会出现塔楼而非纯板楼;而根据香港的法定图则, 港岛住宅的容积率是8~10, 九龙是7.5, 新发展区也有6.5, 重建项目则可能更高, 可见香港的容积率相当于北京的3至4倍。另外, 香港的住宅大多以街区的形式存在, 基本上没有什么小区花园, 街道的宽度与北京相比也要小得多, 住客一出楼门就是市政道路, 从而腾出更多的道路来容纳建筑物。

目前, 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住在政府公屋中, 户型最大的69平方米 (以使用面积计算, 下同) , 最小的只有8.2平方米。以中国建筑国际在启德机场原址上建设的启晴邨为例, 最小户型14.1平方米, 可供1~2人居住, 每月租金为港币909元, 最大的37平方米, 为两卧房单位, 可供4~5人居住, 每月租金为港币2387元, 即使这样的房子也得轮候至少3年才能获得资格。除了政府公屋之外就是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屋苑, 也大多以小户型为主。据统计, 全港只有约10%的住宅单位大于100平方米, 即所谓的“千尺豪宅”;但这些豪宅绝非普通人所能承受, 如港岛区2011年100~160平方米之间的户型, 成交单价是每平方米为港币16.8万元, 即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均价约为港币1680万元。绝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都不宽裕, 三、四口之家住40~50平方米是很常见的。

对于如此挤迫的空间, 我们内地人会觉得不可理解, 大多会对香港人报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甚至有一些内地的政府官员原本是来取经的, 但看完之后往往会觉得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人们会好奇, 在这高密度的城市之中, 这日子有法过吗?他们会不会被憋屈死?

让我们先考察一下自杀率, 香港2011年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11.8, 国际平均水平为十万分之10~11, 台湾为十万分之14, 中国内地为十万分之23 (非官方统计, 因官方数据欠奉) 。从人均寿命来说, 香港2011年平均寿命82.8岁, 为全球各国和地区第二、华人地区第一 (中国73.5岁, 位居全球第83位) 。当然, 这些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至少说明空间狭窄并未使香港这些指标相对其他地区显著恶化。

今年春节前, 我从香港飞北京, 距离上次回家已有两个半月, 出机场的第一感觉到就是北京特别的空旷。进了小区, 总觉得在我家那栋楼和前面楼之间完全还可以再塞进去一栋。进了屋子, 以前感觉太小的书房也不觉得狭小了。那些高个子、大胖子的老外也能在香港生存得更好, 说明了人们的适应能力是强大的, 包括对空间大小的适应能力。

回到北京, 就回到那个宏大的城市尺度中, 无论是户内、小区还是道路, 而且会自动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立即停止步行, 上车, 开始在各条环路上狂奔。当然那只是在过年期间, 在正常状态下, 空间是宽阔的, 但道路是阻塞的。在高密度的发展模式下, 城市空间是令人压抑的 (尤其是在仰望的时候, 虽然这种机会并不多) , 但你也会发现虽然道路不宽, 交通却并不拥堵, 除了一般人很难承受的自驾车, 你有更多的出行方式可选择, 步行、地铁、公共汽车, 快捷、舒适而又不失尊严。

让我们假想一下, 如果通过提高容积率、降低套均面积和压缩道路用地等方式, 将北京的人口密度提高到原来的四倍, 那么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也就会缩小到四分之一, 当一个圆圈的面积缩小到四分之一的时候, 圆到圆心的距离也会缩小到原来的一半, 于是就会带来很多改变:第一, 原来必须开车或者坐车的目的地 (如商业、医院、电影院等公共设施) , 就落入了人们的步行范围, 借助每个人都有的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即可出行;第二, 地铁或公交运营线路的长度缩短一半, 减少了人们的乘车时间, 同样多的车辆和司机可以加密开行班次到原来的两倍, 从而减少了等候时间, 每辆人的乘坐人数减少, 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度;第三, 当更多的人选择步行或公交, 放弃自驾, 需要占用的车行路面更多地让给公交, 公交更加准时、舒适, 狹窄的道路也让步行更轻松;第四, 利用高密度的客流, 地铁、公交本身成为一项赚钱的生意, 赚钱就会有竞争, 从而改善服务, 尤其地铁还可与零售业、服务业互动, 获取利益的同时也改善候车环境, 同时政府不再为公交投入巨额补贴, 间接为纳税人节约了开支;第五, 由于高密度的发展, 车位配比严重不足, 停车费 (我见过80港币一小时的) 、停车位售价 (一个100万以上的很多) 高昂, 再加上高油价 (目前约每升16~17港币) , 压制小汽车的增长。

从数据上看, 2011年北京日均公共交通客运量为1964万人次, 平均每人每天0.97次, 而香港同期每天约1200万人次, 平均每人每天1.7次, 是北京的1.75倍。其中的差异去了哪里?我们看看机动车, 北京拥有498.6万辆汽车, 相当于每4人拥有一辆, 而香港只有62.4万辆, 相当于每11人才拥有一辆。由于北京的城市框架大, 机动车可以在21300公里的道路上奔跑, 而香港只有2086公里, 相当于每公里公路上的车辆分别为234辆和299辆, 似乎前者平均每公里上的车更少, 但是当这些8倍数量的车集中奔向单中心的城区和环路的时候, 拥堵程度的差异就不难想象了。此外, 北京拥有出租车6.6万辆, 香港只有1.8万辆, 平均每辆车分别服务313人和398人, 但叫出租车的成功概率后者要远高于前者, 原因在于出租车在北京仍然行驶着上下班的通勤功能, 尤其是对那些车辆被限行的司机。

据统计, 香港约九成人使用公交通勤, 这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比例, 其背后是城市高密度发展模式带来的公共交通的规模经济, 高密度缩短了居住点与活动点的距离, 人们很容易利用公交来往, 从而与交通服务商产生良性的互动, 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效益, 降低了社会的投入。

香港自开埠以来, 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一波接一波地到来, 人口数量呈现持续的增长。尤其是1945年后的内战, 使香港人口增长到1950年的200万人, 此后在国内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有大量人口逃港, 这使得香港始终存在人口膨胀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香港采用高密度发展的策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解决大量人口的住房与就业问题。事实上, 如果不采用这一策略, 城市的边界将被无限制扩展, 更多森林都将变成“石屎森林”, 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被破坏。而到今天, 高密度策略的实施成果之一, 是城市留下500平方公里的“受保护地区”, 其中包括24个郊野公园和22个特别地区。

这些郊野公园在北京也都有, 但不一样的是在北京要开上1小时的车才能到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可以从住处快速抵达, 而且是真的郊野而非人造公园。以湾仔区为例, 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 人们都可以步行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可上山, 在长达50公里的港岛远足径上暴走, 欣赏山峰、林地、水塘 (即水库) 、岛屿、迂回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植被, 在自然中走上一整天, 安全且没有机动车的打扰。而港岛径仅仅是四条远足径中最短的一条, 最长的达100公里, 此外还有无数的家乐径、郊游径、自然教育径等供人们选择。

20世纪70年代, 香港开始实施新市镇发展计划, 在新界形成了荃湾、沙田、屯门等九个新市镇, 将制造业向新市镇转移, 为当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到2010年新市镇人口约330万, 占香港的47%, 香港从以港岛和九龙传统市区为单一中心的集中式城市转型为多中心的城市格局。这些新市镇均建在郊野公园附近, 十几分钟就能从城市达到郊野, 同时在新市镇内设立必要的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 方便居民就近使用设施, 也减少对外的交通流量。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 人们虽然没有了房间内的入户花园, 没有了封闭小区的大园林, 但为人们留下了大面积的森林和保护区, 让人们在这里释放高密度带来的压力。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小”其实是“大”, 城市占用土地小了, 保留的自然就变大了, 人们的居所小了, 但是活动空间变大了, 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腿走得更远;相反, “大”也可能是“小”, 城市大了, 大自然变得遥远了, 马路宽了, 可以行走的范围却小了, 要么困在车里堵在路上, 要么宅在大房子和小区花园里。

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是高密度城市的另一好处。由于高密度往往伴随着街区的存在, 所以人们一下楼往往就是底商, 一方面方便周边人们享用 (虽然高峰时段也往往需要排队) ;另一方面人气鼎沸也提高了使用率 (如食肆的多次翻台) 。在这里, 餐厅很少有包间, 即使有, 其尺度也远远小于国内那些具有仪式感的豪华大包房, 以至内地来的政府官员多半会有被怠慢的感觉。有些小巷子的酒吧, 座位少人多, 客人就站在街旁边喝边聊, 却也成为步行者眼中的独特风景线。内地那些聊胜于无的小区会所, 大多数状态下被空置, 游泳池停运, 而在这里会所往往经营良好, 因为房子小, 人们许多内化的功能如接待、聚会等都在外化了, 住户在会所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发展商还能赚钱, 资源在这里得以最大化地利用, 空间的商业价值也因此最大化。

在北京, 自从离开大学后几乎就没去过图书馆。一是觉得很遥远, 要到最熟悉的国家图书馆需要太长时间, 最近的区域或社区图书馆则不知何往;二是觉得手续繁杂, 进图书馆跟进衙门的感觉差不多。目前, 在北京共有25个公共图书馆, 相当于82万人一个, 而弹丸之地的香港则有67间公共图书馆, 相当于10万人就有一个, 而且与居民的距离非常近, 甚至一个小小的南丫岛上都有两个, 在大部分地区走路就可到达最近的图书馆, 管理上也相当人性化, 没有门槛, 让你觉得不去看看书都会不好意思。每个区域都有球场等体育设施, 大多也可走路到达, 所以诸如修顿球场之类的使用率很高, 不像北京那些集中、大而无当的体育设施, 冷冷清清, 拒人于千里之外。

中国官场的生存智慧 篇8

书名 《二把手》

作者 唐达天

出版 中信出版社

日期 2011年7月

定价 38.00元

作为近代史上最具权势的封疆大吏,“官场不倒翁”李鸿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话虽如此,但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一点生存智慧显然是无法适应的。而唐达天的新书《二把手》,俨然一幅官场“百态图”,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官场的生存百态;又是一部为官“万能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官场的生存之道。第一次听说唐达天,还是因为那本《一把手》。向来对于官场小说不太感冒的我,却因为《一把手》彻底改变了我的原则。这次唐达天再次推出《二把手》,对于我来说就好比期待好莱坞系列大片一般。不过相比前作,《二把手》似乎更对我的胃口,也更加鲜活地写出官场的为官之道已经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

本书以“二把手”何东阳为主人公,讲述了因为一项政绩工程引发了拆迁人命案,市政府二把手何东阳官场命运峰回路转,因为处理得当而得到了市长丁志强的信任;不过,因市委书记孙正权与丁志强不合,他不得不周旋于两人之间,在夹缝中利用政治智慧化解各种矛盾。而就在何东阳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他的亲信吴国顺却被人告发……故事曲折,人物鲜活,语言精致而幽默,这些都是《二把手》的优势。更为难得的是,唐达天将官场二把手的为官之道描写得栩栩如生,甚至达到了一种人生至高境界,让人感悟的绝不单纯是为官之道,更是处世之道。

众所周知,“老大”有地位,“小三”有姿色,做起来都不是很难。而夹在中间的“二把手”,处境可谓相当微妙。这就好比古代家庭里的“二房”,既要小心谨慎地面对大婆的淫威,又要提防众小妾的嫉妒与中伤。而在官场,“二把手”和“二房”看似不搭界,其实却面临着一样的处境。做一个“二把手”,太能干不行,功高盖主会有被整肃的危险;太窝囊了也不行,下面的人瞧不起。如果第一把交椅能安稳地坐上那就坐,坐不上第一把就不要去坐第二把,宁愿当老三、老四、老五……因为真正的“二把手”是副帅,是能代替老大的。在唐达天的笔下,“二把手”看似位居“一人之下,众人之上”,风光无限、大展风姿,却又不得不小心谨慎,进退维谷。其中的种种滋味,看起来的确五味杂陈,甘苦自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困境,又何尝不是如此?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马克思理论功能研究 下一篇:生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