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动
论帽子哲学读后感(精选6篇)
篇1: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以一个人脑袋的大小来评论他的全部,这在我们看来多么可笑啊: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我们爆笑之余,有没有反观自己呢?也许,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时,你就已经因为偏执而错过了你本应该拥有的风景。因此,我想到了本文要写的内容。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诱惑太多,看纯净太少,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这样做人无疑很失败,一双追求眩目和浮华的眼睛下,怎么会有澄澈平静的心呢?我们的眼睛总是在追求那些闪耀的东西,于是我们都盲目的盯住那个目标赶路,在路上,我们一面前进,一面抱怨着路途的曲折坎坷,可是,根本就没有人剥夺我们走一条通幽曲径的权利啊!像这样仰着头跨大步赶路真的很累。那么,何尝不换一下你的目光的方向呢?看厌了阴云密布的天空,就低头注视一会儿鲜嫩的芳草;看倦了光辉夺目的太阳,就俯视片刻杨柳柔绿的枝丫;看乏了骄傲雄壮的雪峰的顶,就弯腰凝眸瞬间叮咚歌唱的流水;还有那荡悠悠的小桥,OO@@发出蛰音的玲珑的虫儿,和那指尖音符般滑落下来的细小的沙…… 当你把目光的.焦点分散到更多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也就不惹人厌了。谁说追求的路不可以洒满芬芳、撒遍开得或清雅或浓艳的花呢? 急功近利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人都想一朝成名或一夜暴富,很多人都十分羡慕得志之人。但是,却很少有会偶尔欣赏脚下和身旁的风景的人,很少有人敬仰得道之人。不要忘了,一个不懂得使用眼睛的人,一个不会欣赏生活的人,又怎么会反观自己追求的意义呢?又怎么会领悟生活的真谛呢? 眼睛,看得宽些,欣赏风景。看千种风景,品百味人生,领略万种风情。篇2: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在评判别人和被别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谬误与偏见,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见呢?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这种错误呢?学完本文之后我想大家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二、作者介绍
加德纳,英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散文家。他有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突出的表达能力,往往能够关注到生活中很细小但却又很关键的社会问题。
三、题目分析:
帽子是作为全文的引子出现的,由帽子引出对于社会社会问题的思考,而所谓“帽子哲学”是指因为帽子产生的一些个人理论。
四、整体感知:
● 集体朗读全文,感知文章主旨 ⑴ 要求:
全文主旨: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特殊的锁孔去看待人世。(文章的最后一段)● 快速阅读全文,弄清以下问题:
⑴ 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主旨与题目中的“帽子”有何关系?
答:帽子事件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文章通过帽店老板光凭帽子大小来评判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等来引出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思考,是全文的引子。⑵ 作者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举了哪些例子?(完成表格)
⑶ 对于这些例子,作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答: 作者是将例子穿插在议论当中,作品以叙事为主,议论是在其中起着承接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 文章思路:
引论(1—3)——→议论(4—8)——→结论(9)(三段式)
五、课堂思考: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我们应如何去看待和评价人世呢?
明确: 保持开阔的胸襟,超脱自己,学会宽容。(学生自由讨论)
2、我们刚刚讨论了如何去评价别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评价,那么作为被评价的一方,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能使我们尽量不被别人的有色眼镜看中呢?(有色眼镜:比喻看待人和事物抱有成见。指看问题有偏见。)
明确: 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完善自我。PS: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格拉德斯通,祖籍英国,曾任英国首相,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坎贝尔·班纳曼,英国自由党政治家,1905年至1908年出任英国首相,他是历史上首位正式被官方称为“首相”的第一财政大臣
篇3: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关键词:长帽子玉素甫汗,伪君子,人物形象,相似性
引论
《长帽子玉素甫汗》是维吾尔著名诗人毛拉·毕拉里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叙事长诗, 这部讽刺作品揭露了宗教神职人员的狡诈和欺骗, 描述了他们披着宗教外衣、贪婪成性的残暴和虚伪。与此相类似, 答丢夫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创作的著名诗体讽刺剧《伪君子》的主人公, 是17世纪法国专制王权兴盛时代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宗教骗子, 两人均以欺骗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 通过宗教来掩饰充满狂热欲望的灵魂冲动。本篇论文将从两方面来阐述其人物形象的相似性:行骗方式上, 都把自己伪装成虔诚的信徒, 由此来骗取众人的信任;性格特点上, 都装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 来掩盖其贪财、贪吃、贪色的本质。
一、伪虔诚性
《长帽子玉素甫汗》是毛拉·毕拉里揭露宗教神职人员的狡诈和欺骗所写的一部现实主义叙事长诗。这首诗所讲述的事情是1842年发生在伊利坎土曼乡的一件事。据长诗的描绘, 马年的二月里, 有一个自称圣裔、名叫玉素甫汗的骗子来到了坎土曼乡。此人十分狡诈, 没过多久就取得了坎土曼乡头面人物的信任。这位自称圣裔的家伙利用当地百姓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大肆盘剥, 榨取钱财, 使得“乡里的毛拉、卡孜、伯克们, 他们环绕簇拥着所谓的“圣裔”, 拜倒在他的脚下, 争相亲吻他的袍裾, 拿他踩出的脚印上的尘土擦在自己的眼睛上, ”[1] (P540) ;“众人为了请他祈祷, 不顾全家老小挨饿受冻, 把自己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来, 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当做礼物献给他。”[1] (P540) 如此, 玉素甫汗个职业的宗教骗子通过宗教骗取人们的信任, 为他后来进行各种罪恶活动埋下了伏笔。
《伪君子》, 另译《达尔丢夫》或《骗子》, 是莫里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此剧以巴黎富商奥尔恭一家关于答尔丢夫是否伪君子的问题展开的矛盾冲突为中心事件。答儿丢夫原是外省的一个贵族, 后来破落了。流落到巴黎后, 他利用宗教来谋出路。在教堂里, 他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 用三分做作, 七分奉承的言词, 用一些虚假的过火的虔诚动作骗取了奥儿恭的信任。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 是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在答尔丢夫的言行中有一个突出特点——脱口不离上帝。似乎上帝时刻在他心中, 仿佛他就是上帝的化身, 他以上帝的代言人, 充当他人的精神导师, 监视一切不轨行为。就如奥尔贡所说:“倘若你知道我是怎样遇见他, 你也会像我这样的爱他, 每天他都到教堂来, 和颜悦色地紧挨着我, 双膝着地在我前面……时时刻刻毕恭毕敬地用嘴吻着地, 每次当我走出教堂, 他必抢着走在我前面, 为的是到门口把圣水递给我……有时我送点钱给他用, 但是他每次都客气地退还给我一部分。有时我一定不肯收回, 他便当着我的面把钱散布给穷人, 他甚为自己捏死一只跳蚤而后悔不已。”[2] (P78)
玉素甫汗和达尔丢夫一样, 都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宗教当做工具, 骗取人们的信任, 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 这是一切宗教骗子的共同手段。“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 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 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3] (P47) 在毛拉·毕拉里的时代里, 自麦赫杜姆·艾赞姆开始, 大大小小的所谓“圣裔”自17世纪开始接二连三的来到新疆, 利用百姓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大肆盘剥, 榨取钱财, 同时还煽动老百姓暴动, 反对政府当局, 让一些无辜的人们流血, 帮助他们篡夺政权, 捞取好处;而当暴动受挫时, 他们自己逃得远远的, 不顾百姓的死活, 让老百姓在灾难和苦海中挣扎。而在17世纪的法国, 宗教十分盛行。一批虔诚的宗教信徒轻易地就能上教会人士的当, 原因就在于教会人士抓住了教徒们轻信的弱点, 用宗教做幌子、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们的行为准则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 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作为作品的主人翁玉素甫汗和达丢夫, 都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干坏事, 是表里不一, 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两人是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 宗教是他们的工具, 虚伪是他们的手腕。由于他们的伪虔诚性, 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他们是十足的宗教骗子。
二、伪善性
玉素甫汗这个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就是其伪善性。他原来是一个骗子, 在浩罕他假扮商人行骗, 骗得商人谢日夫巴依的一万银元。来到伊利后又假扮圣裔, 继续诈骗农民的钱财。这位自称圣裔的人首先要人们给他准备房间, 让他的忠实信徒在门口站岗把守, 他用红布将房间从中间分开, 自己躲在红布遮挡的另一端干各种丑事。由于为他捧场的毛拉、卡孜、伯克们对他深信不疑, 他的这些欺骗行径居然实行了多年。后来, 由于一件偶然的事情使得这位“圣裔”的真面目被揭穿了。为了使骗局不被揭穿, 他顿生杀机, 想除掉谢日夫巴依, 其虚伪残忍的行为令人发指。
在《伪君子》中, 莫里哀通过贪财、贪吃、贪色的行径揭露出达丢夫这个伪善者的丑恶嘴脸。他自诩为奉行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 却是个大吃大喝、红光满面的酒色之徒。从外貌上看, 他“又粗又胖, 脸蛋子透亮, 嘴红红的”[2] (P70) , 没有一点苦行者的样子。他声言自己已经把奥尔恭的施与分赠穷人, 却在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为了自己不慎捏死一只跳蚤, 他虔诚地忏悔不已, 实际上却不惜置奥尔恭于死地而后快。奥尔贡在教堂门口施舍他几个钱, 他总是说太多了太多了, 并当面把钱分给穷人。而当奥尔贡将遗产继承权给他时, 他却假惺惺地说:“尘世的财宝和我无缘”而后呢, 却欣然接受。更突出的是, 在对待美色上, 他装得道貌岸然, 其实内心淫恶。他一上场就暴露出了好色的本性。达丢夫盯着穿法国敞胸衣的女仆桃丽娜, 他未等说话就掏出手帕, 要桃丽娜把袒露的胸脯遮起来, 说什么“把你的双乳遮起来, 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 看了灵魂会受伤, 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2] (P56) 这一语就道破了他肮脏灵魂。一见到欧米尔就垂涎欲滴, 色相毕露, 说什么“如果你抬出上帝来反对我的愿望, 那么索性拔去这样一个障碍吧, 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 “一件坏事只是在被人嚷嚷得满城风雨的时候才坏事”。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士, 但对自己的恩人, 却既想霸占妻女, 又想谋财害命。
答尔丢夫和玉素甫汗首先是一个十足的宗教骗子, 其次还是一个阴险、狡诈、狠毒的伪善家。他们总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 心中却总是充满着肮脏的欲望。他们把人性最美的的臭皮囊披在身上, 一步一步, 蒙蔽了有势者的眼睛, 一切伪装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伪装被撕开前, 两人装成虔诚的信徒, 抛弃人间一切情欲, 一心向善的苦修者, 将自己的卑鄙行为打扮得冠冕堂皇。而当恶行败露时, 则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如当玉素甫汗听到谢日夫巴依的玩笑话时, 他脸色陡变, 惊惶万状, 错把浩罕商人谢日夫巴依当做要来捉他的债主, 为了使骗局不被揭穿, 他顿生杀机, 想除掉谢日夫巴依。他把他的计划告诉亲信, 杀死了谢日夫巴依。而答丢夫则说“上帝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 “一件坏事只是在被人嚷嚷得满城风雨的时候才成其为坏事”。这就彻底暴露了他是个亵渎上帝、否认任何道德准则, 以伪善手段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无耻之徒, 最后, 当虚伪骗不了人的时候, 他就撕掉画皮, 露出凶相, 从而暴露了其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伪善家形象。
结论
玉素甫汗和达尔丢夫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 对他们的伪善的描绘是作品的主要线索。两人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 都在披着宗教虔诚的外衣下, 竭力掩饰自己真正的目标追求, 掩饰充满狂热欲望的灵魂冲动, 来迎合众人笃信宗教的时尚, 赢得赏识, 争取信任, 从而去实现自己的真正的目标。然而他们苦苦追求的并不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也不是以放弃世俗乐趣为代价, 完成灵魂的净化与超越。更不是出于崇高信仰, 改变动荡的社会现实, 而仅仅是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以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本篇论文从伪善投影下的人性境界层次作为切入点, 通过他们假借宗教虔诚来行骗的方式, 探讨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文学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8.
[2]、[法]莫里哀.伪君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篇4:论帽子哲学
“是的,”他听完我讲的几句什么话之后回答说,“脑瓜子的模样儿和个头儿人跟人可不一样啦!您就说您这脑瓜子,只能算是俺们常说的不起眼儿的一路。俺是说,”他无疑因看到一丝失望的神色在我的不起眼儿的脸上掠过,赶忙补充说,“俺是说,这不能算是俺们常说的那种不寻常的头路货。可也有些脑瓜子——喏,你瞧瞧那边的那个。戴这帽子的那位先生长着个脑瓜子可真是滑稽得要命,又窄又长,到处是大鼓包——他那个脑瓜子就不寻常。要论个儿,一个跟一个差别可大啦。俺常年要做不少律师的买卖,他们的那些大脑瓜儿真叫惊人,真能把您给吓一大跟头。俺猜想这是他们要想的事情太多,慢慢把脑瓜子给撑大了。喏,那边的那顶帽子是——先生的(他说了一位著名律师的名字),他那脑瓜子就大得惊人——七号半——那就是他的帽号儿,他们有好多人戴的帽子都超过了七号。
“俺总觉得,”他又接着说,“一个人脑瓜子为什么有大有小离不开他是个干什么的。跟您说吧,俺从前在一个海港码头上混过,伺候过好些个船长。他们的脑瓜子也不寻常,俺想这是因为他们老想着海潮、风暴、冰山什么什么的操心操的……”
我举着我那颗不起眼儿的脑袋从店铺里走出来,想到那帽子店老板显然觉得自己貌不惊人,心里总老大不舒服。在他看来,我的帽号才只有678,因此也就只能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我真想对他去讲,并不是所有的大脑袋,里面都一定装着珍珠宝贝。当然,倒也不假,许多伟大人物都长着大脑袋。俾斯麦的帽号是714,格拉德斯通的帽号和他一样,坎贝尔·班纳曼的也差不多。可是,另一方面,拜伦的脑袋就不大,而且脑髓也很小。但歌德不是说过,拜伦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欧洲所曾产生的一位思想最精细的人物吗?在一般情况下,他这话我并不同意,不过我既然也长着一颗小不点儿的脑瓜子,在这个问题上,我准备完全同意歌德的这番议论。霍姆斯曾经指出,脑髓的大小并无关系,重要的是它的“脑回”(我想,这么说来,霍姆斯自己准也长着个小脑袋)。现在,我真愿意去告诉那位帽店老板,尽管我的头比较小,可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脑子的脑回还是顶呱呱的。
我当时没有那么办,我现在所以会想起这件事,主要因为它让人感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特殊的锁孔观察人世。这里的这个人是通过每个人所戴帽子的大小来评判所有的人。他尊重琼斯因为他戴712号的帽子;他看不起史密斯,因为他的帽号才不过634。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全都抱有这种偏狭的职业观点。裁缝见人先打量你的衣服的剪裁技术和光鲜程度,并以此来对人进行评判。在他眼里你不过是个衣服架子,你的价值完全与你所穿衣服的价值成正比。鞋匠看看你的鞋,就可以通过鞋的质量和新旧程度来估量你的智力的高低,你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如何。如果你的鞋破旧不堪,那不管你的帽子多么光洁,也不能改变他对你的看法。帽子根本无法进入他的视野。他的评论标准中无此一条。
牙医也完全是如此。他通过牙齿来评判所有的人。他只要朝你嘴里看上一眼,便对你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社会地位以及你的智力特点等等都有了一套不可改移的看法。他碰一下你的牙神经,你哆嗦一下。“啊,”他于是在心中暗自琢磨,“这人酒喝得太多,而且还大量抽烟、喝茶、喝咖啡。”他看到你牙齿不齐。“可怜人,”他说,“这人小时所受的教养多么糟糕!”他注意到你对自己的牙齿毫不关心。“这家伙太吊儿郎当,”他说,“把钱全胡花了,我敢说他平时准连家都不顾。”等到他给你看完牙,他感到光凭他从你的牙齿收集到的资料就完全足够给你写出一本传记。而且我敢断言,那书写出来肯定和大多数人的传记都同样真实——当然也同样虚假。
同样的,生意买卖人则通过他的账房的锁孔来观察人世。整个世界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大集市”,他全然凭你的橱窗玻璃的大小来评定你的身份。金融家也全是一样,罗思柴尔德家族(编者注:德国犹太人M.A.罗思柴尔德曾创办一连串国际银行,在19世纪后期完全控制了欧洲的金融)的一个成员,听说他的一个朋友去世后就留下了一百万镑,止不住惊叹道:“天哪,天哪!我原以为他很有钱哩。”因为他仅只积蓄下一百万镑以备不时之需,他的一生便完全是个失败。关于这一点萨克雷在《名利场》中讲得再透彻不过了:
“你瞧,”老奥斯本对乔治说,“品德、勤奋、明智的判断等等能顶什么用。你瞧我和我的银行存款。再看看你那可怜的祖父塞德利和他的潦倒的一生。可是当年,在整整二十年前他可比我强多了——我得说比我要强两万镑。”
我感到我也有一套通过自己的职业观察人世的方法,我总喜欢,不是看别人干了些什么,而是看他运用文学的技巧如何来评定他的高低。我知道,一位画家来到我家的时候,他总通过墙上挂的字画来“评判我”,一如家具商总根据椅子的式样和地毯的质量来对我进行“评定”,美食家则从桌上的酒和菜来对我进行判断一样。你要是请他喝香槟,他会对你百般尊敬;可如果你让他喝的只是普通白酒,那你在他眼里便只能是个平庸之辈。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我们各自都戴着由我们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偏见组成的有色眼镜,全都使用我们自己的皮尺来丈量我们的邻人的高低,应用我们自己的独特算术来计算他们的身价。我们全都主观地看待一切,从不客观;我们只看见我们所能看见的东西,而明摆在眼前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能看见。对于那个五光十色的玩艺儿——真正的现实,我们的猜测竟会十之八九失误,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黄雨石 译)
题解
加德纳是英国著名记者、散文家。他这篇诙谐幽默的文章,从一位帽店老板对帽子和头的关系问题的评论谈起,引申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每个人都是带着主观的偏见看待一切。这既是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很重大的哲学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摒除主观偏见,从而达到对事物真理的认识?
从现实生活中和哲学史上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事物的客观存在本身就已包含了人对它的主观偏见在内。一块石头的色彩使它成为装饰品,而它的坚硬则使它成为武器。人不可能在用一块石头打击敌人或者驱赶一只狂吠的狗时,还顾得上说:“哦!好美丽的一块石头。”因此,真正的偏见并不是说我们只能从一个方面来看问题,而是我们以看到的这一个方面来理解和解释整个世界,这样荒谬便产生了。帽匠看到的只是不同的帽子,牙医看到的只是各样的牙齿病人,生意人看到的只是有钱人和没钱人,而一位艺术家就只会讥讽那些没文化、没品位的人。
可悲的是,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偏见去对人、事乃至整个世界评头论足。虽然不过是一些无聊的闲谈,但这聒噪之声却能淹没整个世界。“俺想……”“俺猜想……”这样没有根据的话毫无意义。即使根据专业经验可以做出一些符合真实情况的判断,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就此对人对事盖棺定论。“真正的现实”“五光十色”,缤纷多姿,而一个真正对人类的偏见和固陋有所觉悟的人,尽管摆脱不了自己的“特殊锁孔”,却会用一种更为博大的心胸来面对、包容世界,这才是积极而于人于己有益的态度。
(胡明峰)
篇5:《帽子的故事》读后感
你看过《帽子的故事》吗?暑假里,我无意中看到了这篇小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安娜,原来小安娜有着特别漂亮的金头发,可是,她被诊断身体里有一个肿瘤,就天天手术、化疗。让她从活泼快乐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死气、深沉,金头发就全掉光了。
安娜的班主任是位善良的中年女性,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知道了安娜的病情。安娜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可是,她没有头发,小女孩光秃秃的多难看呀#为此,她妈为她买了一顶帽子,天不冷,戴着帽子反而更抢眼,安娜太爱学习了,咬咬牙勇敢地走进教室,可眼前的景象把安娜吓了一跳,她看到同学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自己的帽子还土里土气的。同学们为什么带呢?原来,在安娜决定上学的时侯,老师宣布,从下周开始,每个人都要戴一顶自己喜欢的帽子,越新奇越好。从那以后,安娜就可以自由地上学了,有的`同学仍戴着帽子,有的同学却没戴帽子,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着帽子。
世界上总会有善良的人,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个女教师化解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而且化解了一个孩子的心理障碍,意义之大超过了伟人的业绩。
世间凡有善良的爱和光芒的普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的爱心决对起任何特效药的作用,只要人人作出一个善意的举动,也许,化解的不仅是尴尬,也许是创造伟人的一生,我们应该学会乐于助人。
篇6:《帽子的秘密》读后感
《帽子的秘密》的.作者是柯岩,这是一部儿童诗集,里面有很多好看的作品,比如《“小兵”的故事》、《姐姐的本子》、《最美的画册》等。柯岩老师写得儿童诗,就像一座诗的百花园。它像孩子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这里面既有故事诗、叙事诗、抒情诗,也有寓言诗、风景诗、游戏诗等。在这些诗类中,我最喜欢的是叙事类和抒情类。
先说叙事类的吧!我喜欢叙事类的是因为诗中讲了一个个小故事。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看故事书的孩子!
比如叙事类里的一首《姐姐的本子》,我就非常喜欢,诗中的“我”因为想学写字,但却因没本子的原因去翻姐姐的书包,并且在本子上乱涂乱画,害得姐姐哭着又重写了一遍。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是因为它不仅写得好,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事不要乱翻别人的东西,搞不好还会弄出大麻烦,就像文中的“我”一样。如果有事的话也要告诉别人一声。说到这,我想起了我们班上的小张,她拿别人的东西,都会告诉别人一声。记得有一次,她要收我的作业,但刚好我的作业在书包里,而我不在教室,她就跑下楼找我。我对她说:“你直接拿就可以了”,而她却说“不行,乱翻别人的书包不礼貌。”这可比文中的“我”好多了。大家可千万不要学文中的“我”呀!
下面来说说抒情类的吧!抒情类的,我比较喜欢《献给中**亲的歌》。本诗主要讲了少先队员们在第四次妇代会上献花时说的话,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章:
音乐艺术演变的文化哲学论文01-13
艺术与哲学论文提纲01-13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01-13
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01-13
弗洛伊德的艺术哲学01-13
艺术与哲学关系论文01-13
货币哲学读后感01-13
哲学艺术期刊01-13
艺术与哲学01-13
艺术与哲学论文范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