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

关键词:

目的论视角下(精选十篇)

目的论视角下 篇1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分析珠儿在《红字》中的作用,不仅给予珠儿这一次要角色相应的肯定,也为《红字》的翻译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红字》中珠儿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人物取名都有特殊含义,珍珠是赋予珠儿的性格矛盾的特质。她被描绘成一个天使般的人物,是纯粹的,成熟和明智的;但同时也是一个邪恶的角色,十分敏感多变。霍桑把所有这些复杂的元素组合在一个小小的身体,创造了一个非凡的形象。

珠儿是纯真与成熟的,是一株可爱而不谢的花朵,拥有开放的激情。她不仅拥有一个孩子的纯真,她成熟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她是纯真的孩子,一个清白的感知者,他卸下了成年人的幻想。珍珠小时候没有玩伴,她像一个小精灵,把自然界中都当成最亲密的朋友如小溪,海鸟和片大叶藻白桦树皮。

在自然界中,珍珠有机会暂时摆脱残酷的现实,享受她的童年快乐。她可以肆意的笑,不用担心作为通奸所生的孩子而被拒绝。正是这种与大自然特殊的纽带,让她这样一个无辜而纯洁的女孩不受“悲伤”的困扰。

珍珠似乎天生具有一种本能的感知。她能感知到与她相关的成年人的道德地位和天生的冲动。她能够推理出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她是红字及其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妈妈,”小珠儿说,“阳光并不爱你。它跑了,隐藏自己,因为它害怕的东西在你的怀里。”这段文字和符号连接,指出这一事实,即海丝特真的隐藏了自己,像阳光一样,代表了社会抛弃了她。这就是她为什么喜爱大自然,在森林和动物中,她不再是困扰世俗的关心。然而,她天生的渗透洞察也让一个成熟的女孩从她的小身体从得到更多的感受。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由于珠儿独特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翻译时需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再创造。根据目的论的指导,翻译时应在准确理解与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感受与理解程度。尽量达到在不损失原意的情况下,通过词汇的选择及语言的表达,使读者生动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特征。例如:

“Child,what art thou?”cried the mother.

“O,I am your little Pearl!”answered the child.

But while she said it,Pearl laughed and began to dance up and down with the humoursome

gesticulation of a little imp,whose next freak might be to fly up the chimney.

此段通过对话及人物动作的描写,展现出珠儿的纯真无邪,聪明绝顶以及古灵精怪的性格。根据目的论的指导,翻译时应以目的语读者的反映为主。故建议翻译时,不是一味的直译,应照顾到读者阅读小说时的心理感受。故建议译为“珠儿边说边跳,古灵精怪地蹦蹦跳跳,没准她还要异想天开地从烟囱中飞向外太空呢!”更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摘要:《红字》以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揭示了宗教道德与个人欲望,社会束缚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激烈冲突。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珠儿对主要人物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她的主题作用来研究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并探讨小说翻译策略。

关键词:红字,目的论,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Hawthorne,N.1994.The Scarlet Lette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82-88.

目的论视角下 篇2

(全英文论文)归纳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研究英语幽默的产生

(全英文论文)呼啸山庄的象征主义

(全英文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美国俚语分析

(全英文论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课堂反馈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全英文论文)关联理论视角下软新闻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母语对中国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中西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全英文论文)阿特伍德肉体伤害的女性主义解读(全英文论文)日本企业管理的制胜之道儒家思想管理

(全英文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分析

(全英文论文)专八考试中的说明文体裁分析

(全英文论文)英语语法与语用的协调情态动词为例

(全英文论文)中英风俗习惯差异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中英人名姓氏的来源及命名方式的比较

(全英文论文)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英语习语变体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全英文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全英文论文)初三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分析—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

(全英文论文)王尔德童话作品的角色分析

(全英文论文)新闻翻译典故处理策略和方法

(全英文论文)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

(全英文论文)高中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夏洛的价值夏洛的网的主题解读

(全英文论文)中国特色新词及其英译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

(全英文论文)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全英文论文)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全英文论文)创造性与商标翻译

(全英文论文)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分析

(全英文论文)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全英文论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全英文论文)任务型教学法在XX中学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创造性背叛在翻译红楼梦章回目录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对比分析

(全英文论文)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全英文论文)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之意象探析

(全英文论文)文化差异对可口可乐公司品牌全球化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

(全英文论文)论渗透定价对新兴电子行业的影响华为公司为例

(全英文论文)从关联理论看日化品品牌翻译宝洁和联合利华为例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错误分析

(全英文论文)论英语长句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词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缺乏及其解决方案

(全英文论文)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研究

(全英文论文)美式俚语在社会文化中的使用及其影响

(全英文论文)教师用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分析

(全英文论文)功能对等与英语习语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分词误用分析--XX学院学生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数学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分析

(全英文论文)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全英文论文)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全英文论文)XX中学高三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调查研究

(全英文论文)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全英文论文)谈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技巧--以“六大古都”为例

(全英文论文)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全英文论文)商务英语书信中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对比分析

(全英文论文)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分析

(全英文论文)母语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农村中学英语学习的焦虑调查—以XX中学初一学生为例

(全英文论文)分析蒂凡尼的早餐中郝莉的人物特点

(全英文论文)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的分析

(全英文论文)中餐菜名的英译

(全英文论文)蝴蝶梦中女性成长主题分析

(全英文论文)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美的主题

(全英文论文)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对比与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数字习语翻译的文化取向

(全英文论文)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全英文论文)语块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全英文论文)XX市区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与对策研究

(全英文论文)汉英数字禁忌的对比研究

(全英文论文)可口可乐--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本土化战略

(全英文论文)论母语正迁移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全英文论文)中英色彩文化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话语权分析

(全英文论文)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策略

(全英文论文)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

(全英文论文)论英语谚语翻译

(全英文论文)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错误分析

(全英文论文)语块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全英文论文)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全英文论文)国内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全英文论文)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

(全英文论文)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目的论视角下大学校训的翻译 篇3

【关键词】目的论 大学校训 翻译方法

一、引言

中国大学校训大多引经据典,可以从经典著作找到渊源。构成校训的文字形象地表达出了大学的特色文化,校训也指导着在校师生的为学为人。随着中国高校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校训的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存在着种种的失误现象,致使译文应有的信息功能丧失。有的个案性太强;有的忽略了校训外宣的目的;有的缺少理论支撑。因此,校训准确的翻译是实现外宣的根本前提。

二、大学校训的简介

《辞海》中将校训定义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校训也就成为一所大学最具符号价值的语言力量,是这所大学对外宣传最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校训由来已久,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再到现代社会。只不过以前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并没有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校训,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割裂的汉字。文字刻在门楣、石头上,但训词早已由表及里融入师生的精神血液。

我国的校训大都引经据典,来源于儒家经典,名人题词和名言摘 录。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古代典籍《易经》;中山大学的这一十字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至于至善”源自《大学》;浙江大学校训“求是”源自《汉书》。上述几部古书都是我传统的经典著作,这些校训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校训中具有学术性、稳定性、继承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所以在翻译校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翻译。

三、翻译目的论

1.翻译目的论的起源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赖斯、威密尔、曼塔利和诺德作为主要代表。翻译目的论自诞生到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个过程与赖斯、威密尔、曼塔利几位学者的贡献密不可分。

2.翻译的目的。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翻译的目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目前为止,威密尔指出了目的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交际目的。

(1)译文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较之下,源语言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换句话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同样需要以某个接受者群体为对象,译文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因此,为有效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决定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再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或直译,或意译,甚至删减、改写。

总而言之,翻译的目的功能不同,翻译的方法各异,不论何种方法,实现翻译目的才是翻译最根本原则。

(2)目的论三原则下大学校训的翻译。目的论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文本的行为过程,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或实际需要对原文文本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改写。根据诺德的论述,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三原则具有层级关系,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忠实性原则服从于连贯性原则。

四、大学校训翻译的方法

1.减译法。目的论认为预期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其实,校训的翻译就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在翻译校训的过程中,译文要对目的语读者有可读性。因此,在校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删去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对译入语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以下是具体分析。

例1: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当把这个校训翻译为英语时,译入语读者并不知道“水”和校训的关系。而且,饮水思源只是一个隐喻,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删除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第二部分。因此把它译为“For country,for school,for yourself”是非常恰当的。

例2: 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众所周知,苏州大学时一个有百年建校历史的学校。校训中“天时 地利 人和”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然而,对目的语读者来说他们不能够理解。“天时”和“古今”,在英语语境中没有实际意义。当译为英语时,应该忽略此部分。将其译为“Unto a full grown man”(成完人)。这样一来,既满足英语校训的语言特点,又传达了核心意思。

2.转换法。一般来说,汉语里常用动词表达,而英语中常用名词和形容词表达。换句话说,汉语中多动态表达,英语中多静态表达。所以,为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转换法在校训翻译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转换法是一个翻译过程,在不改变文本意思的前提下,文本中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转换。

例1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在源语言文本中,汉语校训采用了动词短语形式表达了对追求知识和奉献社会的指导。当将此校训译为英语的时候,应该运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方法。在转换法的指导下,将此校训译为“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acquisition of all-around capability,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 ”。

例2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在此校训中,“厚德明法”是前提条件,“格物致公”是鼓励学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个校训很好地突出了政法类学校的特色培养目标。运用转换法把此校训译为 “keeping integrity and law in mind and studying for the people”.

3.直译法。直译法不仅保留源语言的内容,也保留源语言的形式。直译法多用在文化方面的翻译,特殊的词或者短语保留,是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例1:北京大学校训“爱国 民主 进步 科学”

北大校训直译为“ patriotism,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一方面,保留了原校训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符合译入语读者语言习惯,有助于理解。

例2: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将此校训译为“study extensively,i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practice earnestly”.此翻译既保留原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又不失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意译法。 校训的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当把校训介绍给外国人时,避免文化障碍。意译可以在校训翻译中使用,区别文化差异,进而增进共同理解。更重要的是,校训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采取加注的翻译方法。

例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曾经有一版本的直译,将此校训翻译为“intelligence covers everything and norms serve mankind”.对于中国读者,它是一个成功的翻译。但对于外国读者,他们并不能理解其含义。此校训旨在激励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服务社会。显然,应该采用意译而不是直译。所以,将此校训译为 “acquirement of knowledge to serve the mankind”是合适的。

例2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的常用概念。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物,翻译就没有意义。一方面,山东大学校训展示了为学为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该校训渲染了对精神世界和知识的无上追求。根据以上分析,此校训应译为“ noble in spirit,boundless in knowledge”

五、结语

大学校训不仅是一个学校独特的标志,同时指导着在校师生的道德修养。当我们把中国校训展现出去的时候,精准的翻译在译入语环境中占据重要角色。鉴于以上分析,目的论指导下校训的翻译是合适的。它减少了译入语读者理解障碍。而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翻译使得能够加强文化交流。尽管这篇论文还存在局限性,但论文的发现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去做进一步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任晓军,肖凌.大学校训的翻译:原则与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

[2]周永模.大学校训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2).

目的论视角下商标翻译再思考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际商品贸易交往日益频繁, 外国品牌不断为国人所熟知。品牌名称是产品的形象代表, 品牌效应已经成为产品或公司面对同行业竞争中的软实力。诚然, 成功的商标翻译关乎着产品的生存与发展。要翻译好商标, 首先应了解商标的翻译原则, 结合传统的翻译技巧、翻译理论, 从根本上解决翻译问题。

笔者认为, 一种商品商标译名的确立, 不仅和商标源语文字本身相关, 还与该企业商品的市场导向, 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的了解息息相关。笔者也找到一些翻译欠佳的商标, 翻译后商标流传度不广, 并没有达到宣传品牌应有的作用。基于传统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本文提出了对那些译文欠佳、译完后失去源语效果的商标翻译摒弃, 保留原商标不译, 以求达到最优效果。

二、目的论

目的论由H.J.Vermeer提出。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赖翻译的目的。商标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在源语与目的语间实现这些功能的转换, 而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

2.1目的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原则

由于商标作用的特殊性及突出的目的性, 基于商标的促销广告特征, 商标的翻译主要基于以下四种原则:

2.1.1译名朗朗上口, 容易记忆

著名饮料品牌Minute-Maid, 可能乍一看觉得不是很熟悉, 其实就是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品牌, 这个在翻译时减少了一个音节, 既没有采用完全音译法也没有将其英文意义翻译出来, 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 容易记忆。

2.1.2反映商品特性

商标的翻译应该让消费者很快明白该产品究竟是什么类型的产品, 它有哪些特征和优点。例如, 著名汽车品牌Porsche, 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保时捷”, 它不仅在发音上与源语言极其相似, 又充分体现了这个品牌汽车速度快的特点。

2.1.3不拘泥原文, 大胆创新

商标的作用是为了定位市场, 扩大影响力, 所以商标的翻译也应该达到同样的效果。目标消费者在看到翻译后的商标后, 会引起相同的心理认同, 激发其购买欲望。例如, 韩国一服装品牌商标“E-Land”, 如果遵从原文, 不管是翻译成“E地带”或者“依兰德”都会给人一种生硬的印象, “衣恋”这一成功的翻译不仅在发音上与源语言相似, 而且增加了商标的内涵意义, 带有梦幻色彩, 更能吸引青少年的购买欲望。

2.1.4兼顾文化差异

商标翻译应符合商品特性、迎合该文化语境中受众的审美心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中国人自古就很注重避免谐音的负面效应, “Gold Lion”最初到中国时被直译为“金狮”, 因为“狮”音同“失”, 不吉利, 因此起初它的销售业绩并不好, 为扭转这一局面, 其后被译为“金利来”, 意味财源滚滚, 从此销售业绩明显提升。

2.2目的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策略

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 是商业广告的一部分, 不仅具有广告性, 还具有文化性及创新性。译者必须充分了解跨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进行大胆的翻译, 不仅要体现商标名本身的发音, 更要突出该产品的特征, 并给消费者带来美感。

2.2.1传统翻译策略

(1) 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 按照原语商标名称的发音, 找到语音相近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命名的商标名称。例如, Nokia, 是芬兰北部的一座小镇音译为“诺基亚”。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根据商标含义, 采用灵活创新的方式, 发挥目的语的优势, 翻译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消费者接受并购买该产品。例如, 洗发Rejoice, 如果直译, 应该翻译为“喜悦”, 但仅仅是舒适喜悦并不能充分激发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为突出洗发水的特点, “飘柔”这个名称就可体现出使用后的飘逸, 清爽, 顺滑的感觉。

(3) 音意结合法

部分商标可利用音意的双重特征, 翻译时创造性地使用音意相结合。如百事公司的饮料“Seven-up”译作“七喜”而非“七上”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 避免由“七上”联想到“八下”;其次, 由“up”的向上之意联想到中文的“喜”字, 既表现了up在西方文化中向上的含义, 又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及民族认同。

2.2.2基于传统策略的新思考

有些商标翻译虽然遵循了上述的翻译策略, 但是翻译的商标名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广告宣传效应。如韩国护肤品牌“The Face Shop (菲诗小铺) ”, “Skinfood (丝亲肤) ”, 其原名远比译名知名很多;又如韩国服装品牌“Basic House (百家好) ”其译名远逊色于原名。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普及, 很多人能够接受未经翻译的外国商标名。针对这一情况, 对商标名可译性提出了质疑, 对于这种广为人知的商标名, 是否保留不译值得思考。

三、总结

商标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 它是以销售促销为目的的特殊语篇。为了使目标读者和源读者可以获得对该产品同样的感受, 在商标翻译中, 译者应尽可能摆脱原文语言及文化的束缚, 根据译入语的文化, 语言, 思维习惯对译文做不同程度的调整。在未来的翻译中, 也可在传统翻译策略的基础上, 考虑保留原品牌不译的方法。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89

[2]代荣.目的论语商标翻译.硕士学位论文[M].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3]胡永芳:国际广告文化与翻译[J], 中国翻译网, 2004

[4]蒋磊.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 :52-56

[5]牛蕊.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商标翻译[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6]熊学亮.英汉语双宾构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7 (7)

目的论视角下 篇5

翻译中视角的转换

教学目的: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掌握翻译中的转换技巧。

教学要点:各种转换技巧,包括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否定转换、虚实

转换。

教学难点:中英文差异,转换技巧。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教学设备:网络多媒体课室

教学情境:英语电影/电视字幕的翻译 时间分配:

第1-2节:翻译中词性的转换 第3-4节:翻译中的肯定否定转换 第5-6节:翻译中的主被动转换及虚实转换

翻译中词性的转换

什么是词性转换?

在翻译中,将原文中的某一词类转换为译文的另一词类,如在英译汉中,将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英语的形容词译成汉语的副词等等,这就叫做词性转换。为什么要采取词性转换?

采用词性转换方法的根源在于中英文语言的巨大差异。中英文在各种性质词汇的使用上差别很大,比方英语倾向名词化,而汉语倾向动词化。英语中对冠词的使用很严格,而中文则少用冠词。种种差异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把握中英文的特点,恰当地进行词性转换。

如何进行词性转换?

1.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名词

英语中名词结构占绝对优势,因此常用名词来表示汉语中的动词。英语有词形变化,这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名词,有些动词只要在后面加上后缀就变成名词了。汉译英时如果能适当地把动词转换为名词,则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凝练。

医生建议我多锻炼一些。

译文:The doctor gave me some advice of doing more exercise.

操作机器需要懂得机器的一些性能。

译文:The operation of a machine needs some knowledge of its function. 一定要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译文:There must be less empty talk and more hard work. 人口在不断地增加。

译文:There is a steady increase in population.

2.汉语动词译为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

英语中介词数量多,搭配灵活,意义丰富。且随着搭配的不同,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些英语介词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依然具有动词特征,所以有时汉语动词可以用英语介词或介词词组来翻译。

他到商店去买酱油。

译文:He went to the shop for a bottle of sauce.她漂亮得无法形容。

译文:Her beauty is beyond word.3.英语介词转译为中文动词

在作表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常转译为动词。This machine is out of repair. 译文:这台机器失修了。

在作目的或原因状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有时转译成动词。The plane crushed out of control. 译文:这架飞机失控坠毁了。

介词短语作补足语时,其中介词常转译成动词。如: Heat sets these particles in random motion. 译文:热量使这些粒子作随机运动。

4.英语名词转移为中文动词

We find it a necessity to change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ing pattern.我们发现必须要改变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There is big increase in demand for fossil fuel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运输业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5.英语名词转移为中文形容词

The paleness on her face indicated clearly how she was feeling at the moment.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了她那时的情绪。The blockade was a success.封锁很成功。

Independence of think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in study.独立思考对学习是绝对必要的。

6.英语副词译为中文动词

As he ran out, he forgot to have his shoes on.他跑出去时,连鞋子都忘了穿。

After careful investigation they found the design behind.经过仔细研究后,他们发现这个设计落后了。

英汉互译中词性转换的形式还有许多。贯穿词性转换的原则,是一个“活”字。“活”就意味着在翻译中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要开动脑筋,多创新。只有这样,译文才能更流畅,更地道,更贴切。

翻译中的肯定否定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表达否定概念上,英语在用词、语法和逻辑等方面与汉语都有很大不同。有些英语否定句译成汉语后却变成了肯定形式,而另一些肯定句型译成汉语后又往往变成否定形式。翻译时要灵活转换,才能准确翻译。

1.英语中有些句子虽然以肯定形式出现,但表达的却是否定的意义。翻译时要按其隐含的否定意义译成汉语中的否定句。more than can…结构

more than can…这个结构本身是英语的肯定结构,因为英语中没有任何否定词出现。但是这个结构具有肯定意义,所以需要翻译为汉语的否定句。more than can…在意义上相当于英语的can not…,可以翻译为“简直不,无法,难以”;而more than one can help相当于as little as possible,可以翻译为“尽量不,绝对不”。

The beauty of the park is more than words can describe.这个公园美得无法形容。

She never does more work than she can help.能不做的事情,她是绝对不做的。

anything but…结构

anything but…结构表示否定意义,常常翻译为“绝对不,根本不,一点也不”。He is anything but a scholar.他绝对不是一个学者。

The wood bridge is anything but safe.那座木桥一点也不安全。

2.借助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

英语句子中,由于有些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具有否定意义,所以可以翻译为汉语的否定句。这样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常常有:miss(错过,即没有碰到),deny(拒绝,即没有答应),lack(缺乏,即不足),refuse(拒绝,即否认,没有答应),escape(逃避,即没有被发现),resist(抵抗,即没有放弃),reject(拒绝,即没有答应),decline(拒绝,即没有答应),doubt(怀疑,即不太确信),wonder(想知道,即不明白),fail(失败,即没有完成),exclude(排除,即没有接受,不包括),overlook(没有注意到),cease(终止,即没有坚持),neglect(没有注意到),defy(不服从),forbid(不许),give up(放弃,即没有坚持),refrain from(不允许),lose sight of(不管),keep up with(不落后于),save…from(使…不),shut one’s eyes to(不看),to say nothing of(更不用说),not to mention(更不用说),protect(keep, prevent)…from(不让),keep off(不接近),keep out(不让进入)turn a deaf ear to(不听,不顾),fall short of(不足),live up to(不辜负),dissuade…from(劝…不要),keep…dark(不把…说出去)等。The specification lacks detail.这份说明书不够详尽。

My husband missed the last bus, so he had to go back home on foot.丈夫没赶上末班公共汽车,所以只好步行回家。Please keep the news dark.请不要把这个消息说出去。3.借助具有否定意义的名词 英语中有些名词具有否定意义,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这样的句子翻译为汉语的否定句。常见的具有否定意义的名词有: refusal(拒绝,即否认,没有答应),absence(不在,缺少),shortage(不足),ignorance(没有注意到),lack(缺乏,没有),negation(拒绝,即否认)We cannot finish the peace process in the absence of the warring countries.参战国都不参与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完成和平进程。4.借助具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

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及其短语含有鲜明的否定意义。在翻译的时候,掌握了这一否定含义,译者便可以摆脱这些形容词基本意义的干扰,用汉语的否定句来翻译就可以了。这样具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常常有:far from(远不,一点也不),short of(缺少,不足),ignorant of(不知道,没有注意到),independent of(不受…的支配),foreign to(不适合,与…无关),blind to(看不见)

The newspaper accounts are far from being true.报纸的报道远非事实。

You are the last woman I’ll propose to.我是打死都不会向你求婚的。

5.借助具有否定意义的介词或者介词短语

英语中,有些介词具有否定意义。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翻译为否定句,常见的有:past(超过),above(不低于),without(没有),beyond(超出),instead of(而不是),in vain(无效,没有),but for(要不是),in spite of(不管),against(不同意),before(还没有…就),but(除…之外),except(除…之外),from(阻止,使…不做某事),off(离开,中断),under(在…之下,不足),It all happened before I got a close look.我还没看清,事情就发生了。Mr.Thompson was above reproach.汤普森先生是无可指责的。Her beauty is beyond words.她的美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6.祈使句中的否定说法有时正译,因为说话人想表达的常常是一个正面的意义。No smoking!严禁吸烟!

No deposit will be refunded unless ticket produced.凭票退还押金。

Don’t hesitate to ask any questions.请大家积极发问。

翻译中的反译法,说到底也是为了适应不同语言特征采取的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如能灵活使用,则能使译文更准确,恰当。

翻译中的主被动转换

1.英汉种语言被动语态的不同

被动语态是一种动词形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但两者的使用情况差别甚大,汉语的被动语态呈现多样化,相比而言,英语的被动标志则形式比较固定,但其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得多。汉语是借助词汇手段表达被动语态的,汉语表达被动语态的方式比较丰富。如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式(如受、挨、糟、由、被、给、叫、让、为等)。在表现谓语动词的被动含义方面,英语中往往通过动词的词型变化,用“助动词be+过去分词”的形式来表达被动语态。

英汉两种语言被动语态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翻译中经常要采取转换主被动语态的方法。

2.主被动转换的几种情况

(1)英语被动句翻译为汉语主动句,英汉主宾颠倒。She was given a new pen by her father.她爸爸送给她一支新钢笔。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solar energy is now being used by us.现在我们只能利用一小部分太阳能。

(2)英语被动句翻译为汉语主动句,适当增添一些不确定的主语,如“人们”、“有人”、“大家”、“我们”等。

The issue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人们对这一问题迄今尚未进行过彻底的探索。

She was seen to enter the building about the time the crime was committed.有人看见她大致在案发时进入了那座建筑物。What we say here will not be long remembered.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话,人们不会长久记住。

(3)常用被动句型 “It+被动语态+that”的翻译

这种句型中,It是形式主语,经常可以翻译为,“大家认为”“我们希望”这种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句型的翻译。It is hoped that...希望,有人希望 It is assumed that...假设,假定

It is believed that...有人想信,大家相信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据通报 It is considered that...人们认为,据估计 It is said that...据说,有人说

It is supposed that...据推测,人们猜测 It is asserted that...有人主张 It is rumored that...听说,谣传

It is noticed that...有人指出,人们注意到 It is suggested that...有人建议,建议 It is estimated that...据估计,有人估计 It is estimated that...有人指出,人们指出 It is pointed out that...有人推荐,有人建议 It is proposed that...有人提出 It was told that...有人曾经说

翻译中的虚实转换

英汉互译中,为了行文的流畅与表达的准确,常常要把具体事物抽象化,或是把抽象概念具体化,这就是所谓的虚实转换。1.原文抽象,译文具体。英语抽象名词具体化。

I am meant to be special, just like you wanted.我生来就注定出人头地|像你希望的一样 I can be anything.我的将来无可限量。He is a disappointment.他是个让人失望的人。

以具体词语阐释抽象词义

Tell me, do our years together mean nothing? 难道我们多年的厮守就这样一钱不值吗? He‘s an influence for good in the town.他是这城里影响他人行善的人。

Have you read any humour recently?近来你读了什么幽默作品吗?

2.原文具体,译文抽象

英语中成语,谚语与熟语等民族性习惯表达法多用具象概念来传递抽象概念,语词中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语用意义,文化内涵在两中语言中截然不同,产生的联想也大不一样。所以在翻译时,只好舍弃其具体形象,而保留其意义。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When I met you, I finally felt like I was part of something.遇到你之后,我终于有了归属感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篇6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商务英语作为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同于其他文学材料的翻译,商务英语更加讲求精准,这样才能确保商务活动顺利进行。为了促进商务贸易顺利进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原则,提出了适用于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Hans 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作为功能翻译学派的主题理论,“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带有目的的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1),.目的法则,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整个过程;2).连贯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3).忠实法则,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其中目的法则是核心。根据这一准则,翻译行为取决于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不再占据主导位置,而是为译者提供信息。它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翻译目的,而译者则能够通过源语言找到有用的信息为翻译目的服务。谢天振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始终牢记特定的翻译目的,但译者也有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的自由。

二、商务英语特点及翻译方法

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作为英语的一个功能性变体,商务英语在语言方面有其显著特色,主要表现为:用词明白易懂、正式规范、简短达意、语言平实;句子结果通常较为复杂,句式规范,文体正式;在陈述事物时往往具体、明确,绝不能含糊其辞、不着边际,应力戒笼统、抽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忠实于原文,把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忠实地表达出来,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译者可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比如增译、转译、重复翻译等方法。

1.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时按意义(或修辞)和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增译法用于以下三种情况:语法上的需要;表达的清晰和自然或者为了沟通不同的文化。如下例:

例:Cotton is falling in price,and the buyers hold off.

译文:棉花价格正在下跌,买家都持观望态度。

分析:在英译汉翻译时,为了体现出英语原文中动词的时态,需要增加词语。译文中加入“正在”,使中文读者很自然地融入英语语言时态中,马上明白事情发生的紧急程度。

2.转译法

词类转译法是商务英语中常见的翻译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例: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译文:交关税前,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

分析:由于语法限制,原文只能用名词payment,在翻译成中文时“payment”译作动词“交”。类似这种词类的转换,使得译文更贴切地表达原文译意。

3.重复翻译法

词或词组的重复,是英语和汉语中的有效表达手段。利用这种手段一般可达到三种目的:一、表达强调语势;二、表达生动活泼;三、表达明确。

例:Though Europe is wheezing under cascading sovereign-debt crises,it has so far avoided the worst-case scenarios—a collapse of the euro,a debt crisis that spills from small economies such as Greece and Ireland to much bigger ones like Italy and Spain,and bitter social unrest in those nations that are having to massage wages down while cutting public budgets.

译文:尽管欧洲一直在一重接一重的主权外债危机下苟延残喘,但是它到目前为止已经避免了最糟糕的状况-----欧元崩溃,欧元崩溃是一种债务危机,从希腊和爱尔兰这样小的经济体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样大的经济体,并且加剧了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这些国家在缩减公共预算的同时不得不减少薪资。

分析:在这里采取重复翻译法,把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忠实地表达出来,同时也采用了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为了明确某种思想,可以重复原文中省略的名词、动词及代词。这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尤其多见。

结语

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对译者商务英语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灵活采用增译、转化、重复翻译等多种翻译技巧,使得原文的信息最大程度传递到译文中。

【参考文献】

[1]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篇7

“广告”, 汉语的意思就是“广而告之”, 在英语中, 动词为“advertise”, 名词为“advertisement”, 这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n⁃ture”, 有“通知、发布”之意, 在中古英语时代演变为“advertise”, 词义也拓展了。随着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广告的应用越来越多,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 广告已成为产品推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 什么是广告呢?广告的定义有很多种, 定义较全面, 采纳较多的是:广告是由特定的赞助商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对产品、服务和理念实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是非个人行为, 是有偿的, 在本质上通常是有说服力的。 (Bovee&Arens, 1992) 由此可见, 广告最大的特点是有说服力, 而广告的目的可用AIDMA表示, 即Attention (注意) , In⁃terest (兴趣) , Desire (欲求) , Memory (记忆) 和Action (行动) 。广告首先要引起消费者注意, 引发他们的兴趣继而激起购买欲望, 而且是持久的购买欲望, 以至于能形成记忆, 然后付诸行动即购买。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品和广告涌入中国, 而中国的产品和广告“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为了达到AIDMA的效果, 广告就要充满趣味, 创意十足, 要具有强烈的宣传效果, 那么在翻译中英文广告的过程中如何能保持广告的原有效果, 如何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都能看懂原广告的卖点, 如何让译语读者能像源语读者一样, 感受广告语或睿智或幽默或俏皮的语言效果, 就是该文要探讨的话题。

2目的论基本原则

目的论 (skopos theorie)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在《翻译批评:潜力与限制》一书中, 卡塔琳娜·莱思 (Katharina Re⁃iss) 首次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她根据卡尔.布勒 (Karl BÜhler) 的语言三分法把文本分成了三种类型, 即信息型 (informative) 、表情型 (expressive) 和感染型 (operative) 。广告就属于感染型文本, 感染型文本要有感染力, 要能说服读者并采取行动, 以读者效果为导向。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 弗米尔 (Hans.J.Vermeer) 明确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他提出了翻译的目的性原则 (skopos rule) 、连贯性原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性原则 (fidelity rule) , 他认为翻译行为是有目的的, 所以在翻译开始之前要弄清楚目的, 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译文的受众。到了20世纪90年代,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又进一步将翻译的功能与忠实性原则结合起来, 认为译文除了要忠实表达原文意思, 还要能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并接受。

3用目的论指导广告翻译

广告是感染型文本, 目的论启示我们在翻译广告时要明确广告的目的, 要把AIDMA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广告的终极目的是销售, 要让译语读者对广告感兴趣, 感受广告的趣味性, 才能激起购买欲望, 最终达到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诺德分析了译者 (translator) 、译文使用者 (target-text user) 和译文接受者 (tar⁃get-text receiver) 这三种角色, 他认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广告文本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张景华指出, 在广告翻译中, 译文使用者指的是广告商或者产品的生产商, 译文接受者指的是消费者, 在广告翻译时应以消费者为中心, 因为消费者的喜好和鉴赏水平决定了广告是否成功。刘晓梅认为功能论注重的不是原文和译文的完全对等, 而是强调应该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进行翻译, 她认为广告翻译的本质是跨越文化障碍, 在目的语中吸引消费者兴趣, 达到购买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对广告进行创造性翻译, 黄合水认为, “须力求该体在该语中的惯例”。在广告翻译过程中, 我们既要遵守忠实性原则, 又要兼顾文化的差异性, 不能一字一句地照翻, 不仅如此, 还要考虑到广告的推销功能, 采取增译、意译、编译等策略, 常用的广告翻译策略如下。

3.1直译

直译就是词汇一一对译, 原文的语法结构也和译文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大部分的广告都是简练和通俗易懂的, 所以不同国家、宗教、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就能把原文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

这些广告简洁明了, 意义清晰, 因此采用直译就能懂很好地表达出原文意思。例 (1) 是一个很成功的翻译, 原文和译文结构对等, “in”和“out”分别翻译为“有”和“没”, 意思贴切, 精明易懂。例 (2) 的英文原文很简单, 是通俗的道理, 所以直译出来消费者就能很好地理解原文。例 (3) 乍一看形式没有完全对等, 但是译文完全呈现了原文的含义, 也易于理解。

3.2意译

意译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Dynamic, 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翻译, 通常是相对于直译而言, 在传达原文意思和内涵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王皓认为广告翻译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转换, 还要注意传递源文化的信息, 因此意译在广告翻译中运用得很广泛, 因为意译能跳出广告原有语法结构的束缚, 用词自由、灵活, 通常从读者角度出发, 考虑到了文化差异性, 译语通常较地道, 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

从以上几个译例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并没有遵循原文形式, 例 (4) 的译文, 采用了“分分”、“秒秒”两个叠音词, 朗朗上口, 而且“分分秒秒”和“欢聚欢笑”形成了两个四字结构, 符合汉语行文习惯, 译语让人感受到麦当劳欢乐的氛围, 捕捉到了原文的神韵。例 (5) 是百达翡丽表的广告, 译文也采用了四字结构, 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强调了手表的高贵身份。例 (6) 是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 该译文是广告意译的经典译例, 如果直译为“美味直到最后一滴”, 原广告的韵味就会大打折扣, 而译为“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则让人感觉到咖啡的香气扑面而来, 生动而形象, 很好地达到了原有广告的宣传效果。

3.3增补型翻译

此类翻译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广告语中的关键词词义进行挖掘、引申, 将原文的隐含意思呈现出来, 同时也将广告的宣传功能发挥到极致, 另一种情况是从汉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运用四字成语, 寓意深刻, 郎朗上口, 例如:

例 (7) 是浪琴表广告的翻译, 原文只是提到了“优雅”和“态度”, 而译文中却多了“真我性格”, 这是典型的增补翻译, 突出了浪琴表的特点, 戴上浪琴表不仅优雅还能展示自我。例 (8) 是诺基亚手机的广告, 要是按照原文直译, 就是“连接人们”, 这样的翻译匪夷所思, 其实这个广告语是想强调诺基亚是如何用手机这一高科技产品把不同国家的人联系起来, 所以中文译文“科技以人为本”既强调了诺基亚的科技先进, 又强调了诺基亚手机是为顾客服务, 一举两得。例 (9) 是TNT快递公司的广告, 原文只有一个单词“anytime”, 但是译文却有八个字,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处理呢, TNT作为一家快递公司, 准时是一大优势, 所以译文在译出“随时随地”后, 又加了一个“准时无误”, 两个四字成语既符合汉语习惯, 又道出了TNT快递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 效果很好。例 (10) 是戴比斯尔公司的广告, 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翻译案例, 译文把钻石的稀有性和珍贵性渲染得淋漓尽致, 而且两个分句结构一致, 朗朗上口。

3.4套译 (parody)

套译就是套用译入语中的谚语、俗语等进行翻译、改写, 更符合译语读者的心里预期。沈继诚强调, 中西方在广告的表达形式和诉求上有很大差异, 这是由不同的文化、宗教、民族等背景造成的, 译者要以译文目的为前提, 同时考虑广告输出国和广告输入国的文化背景, 在不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前提下可运用译语的俗语、典故来对译文进行改写, 以下列举一则广告的三个译本作比较:

译文一是直译, 虽然把意思翻译出来了, 但是没有把精髓表现出来, 译文二比译文一的效果好, 强调了广州是美食之都, 让读者对广州作为美食天堂的这一定位有了比较直接的感受。但译得最好的还是译文三, 译文三借用了英语中的一句谚语“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将译文改写为“East or west, Guangzhou cuisine is the best.”这样一来, 这则广告的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英语国家读者读了会产生亲切的感觉, 而且该译文也把“食”这个原文中的关键词放大, 强调了广州饮食味道一流, 最后, “east”、“west”和“best”这三个还形成押韵, 效果更佳。

该译文达到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统一, 是一个绝佳的翻译。译文借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 巧妙的和丰田车结合起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是比喻虽然暂时遇到困难, 但总会有解决办法, 总会化险为夷, 这个俗语的寓意鼓舞人心, 鼓励人们战胜困难, 把它用在广告的翻译上, 会让读者产生坐上丰田车也能化险为夷的感觉, 增强了丰田车的积极意义。

3.5缩译

在广告原文信息过多、不够精练的时候, 译者可以采取缩译的策略, 省略一些不必要、重复的信息, 这样使得译文更加精炼, 更为集中的表达核心含义, 例如:

(13) 位于上海九江路的金融广场, 雄踞黄浦区商业中心的心脏地带, 交通方便, 商贸往来繁盛, 地点理想适中。

译文:In the heart of Huangpu, Financial Square on Jiujiang Road is a well-situated Shanghai office tower.

(14) 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The Allianz Group is always on your side.

译文:安联集团, 永远站在你身边。

例 (13) 是上海金融广场的广告及译文, 在译文中并没有译出原文的“交通方便, 商贸往来繁盛”, 只以“well-situated”一词来形容金融广场, 但是在译文中, 金融广场的绝佳地理位置已经得到了强调, 而这则广告就是要凸显金融广场的地理位置好, 所以才会交通方便, 商贸往来繁盛, 译文已经达到了这个效果。例 (14) 的译文没有把原文中的“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乍一看不合理, 但仔细分析, 译文中的“永远站在你身边”不是把安联集团的诉求都表现出来了吗?广告讲究的是简洁生动, 既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效果, 为什么还要再加赘语呢。

3.6巧用修辞翻译

在翻译一些广告时可以使用修辞手法, 如谐音双关、对仗、押韵等, 使得广告译文更加生动、妙趣横生, 例如:

例 (15) 的译文中, 译者把“不同凡响”中的“响”换成了“想”, 采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和原文的“thinks different”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诙谐、有趣。例 (16) 是一个冰淇淋广告, 译文采用了两个四字结构, 其中“口福”和“发福”形成了押韵的效果, 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又郎朗上口。

3.7编译

在翻译较长的广告文本时, 经常会使用到编译——这一翻译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编译是与全译相对而言的, 编译翻译的是原文的一部分, 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会对原文进行适当增删, 所谓编译, 既涉及翻译, 又涉及改编, 改编译文使其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更易于被接受, 例如:

译文:音像协奏曲

看一眼, 您就会心满意足。这就是富有创意的革新。在此, 感受与体验融合在音乐的海洋, 似清澈的波浪, 似美丽的风光, 美妙动人任君欣赏。开始您就像是在爵士音乐俱乐部, 又像是在教堂, 又像是在电影院, 随后又到了……?

弹指之间, 按动UD-90遥控器上的六个按钮, 如痴如醉的音乐画面跃然眼前。

KENWOOD音像美妙的结合。

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看到, 译文在翻译出原文基本内容的同时使用优美的文字和华丽的辞藻进行了修饰和局部的改编。比如原文中说的是“all your personal enjoyment”, 而译文相对应的是“美妙动人任君欣赏”, 虽然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别, 但是译语比较符合汉语习惯, 读者接受程度高。再次, 译文和原文的文字风格是一致的, 所以译文的编译是比较成功的, 用优美的语言烘托出音像组合的良好音质。

4结束语

广告是一种特殊文体, 有多种形式, 既有短小精悍的广告, 也有篇幅长达几百字的广告, 而且中英广告的差别也较大, 但他们都有共同点, 语言都讲究生动、活泼, 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购买商品或服务, 所以在翻译中要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以目的论为指导, 采取直译、意译、增补型翻译、套译、缩译、巧用修辞翻译、编译等翻译策略, 将原广告的韵味良好地呈现出来。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深入, 如何翻译中英文广告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是有目的的, 而译文的受众是决定此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宗教背景, 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预期做出判断, 根据不同的广告文本, 使用直译、意译、套译等翻策略, 使译文既能呈现原文精髓, 又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吸引读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广告,广告翻译,目的论,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Bovee Courland L, Wolliams F Arens.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4thedn.) [M].Homewood, Illinois:Richard D.Irwin, Inc, 1992:5-8.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 UK:St.Je-rome, 1997:40-46.

[3]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Assessment[M].Translated by Erroll F R.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1971:30-34.

[4]Vermeer Hans.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M].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 1978.

[5]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3-25.

[6]刘晓梅.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6) :56-57.

[7]沈继诚.目的论与广告语篇汉英翻译的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72-73.

[8]王皓.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的再创造[J].中国科技翻译, 2013 (2) :28.

目的论视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译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科技英语成为人们了解国外先进科技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能使科技文本得到准确的翻译, 已经成为当今科技翻译工作者共同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 功能目的论应运而生。

2 功能目的论

德国的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和贾斯塔·赫滋·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1971年, 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性》一书中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提出功能目的论的理论雏形;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

3 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 是一门由科技人员掌握并运用, 以满足科学交流的特殊文本类型。

3.1 词汇特点

科技英语的词汇分为:技术术语 (technical terms) 、半技术术语 (semi-technical words) 和非技术术语 (nontechnical words) (即:普通词汇) (方梦之, 1989:28) 技术术语只出现在科技文章中, 有其固定的意义, 如:Asphalt paver (沥青摊铺机) ;半技术术语是要通过文本来确定意义的术语, 如:capsule (太空舱) 。科技英语词汇常见的构词法有:组合, 即将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词汇, 如:B plus voltage (阳极电压) ;附加法, 即在独立词前后添加词缀。科技英语词汇大部分都是希腊、罗马词素, 如:bio- (生物, 生命) 、thermo- (热) 、electro- (电) 、miniultrasonicprober=“mini+ultra+sonic+prober” (微型超声波金属探伤仪) ;混合法, 即指将第一个词根的前半部分与第二个词根的后半部分混合, 如:telex就是“teleprinter and exchange”的混合, 译为“电传”。

3.2 句法特征

(1) 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 (passive voice)

据统计1/3的科技英语动词要使用被动形式。

1) Natural rubber is obtained from rubber trees as a white, milky liquid known as latex.This is treated with acid and dried, before being dispatched to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朱庆, 2007:23)

天然橡胶是一种叫做“乳胶”的白色乳状液体, 它取自橡胶树。在运送世界各国之前, 橡胶要经过酸处理和烘干。

(2) 名词化使用 (nominalization)

科技英语应避免个人观点、个人情绪, 保持科技英语的客观性;名词化结构可使文章紧凑、正式、客观。

2)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s has been realized, its realization being supported with all the achievement of modernscience.

这种桥梁的建筑结构已经实现, 它的完成是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例中:“construction”和“realization”都是名词化结构, 插入一条斜线便可以纠正此错误。

(3) 大量使用长难句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

科技英语为了准确、逻辑性强, 通常使用长难句。在一个句子中通常同时出现并列句、从句、介词结构、复合名词结构等等。以便规范、准确地传达信息。

3)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uff which the economic theori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management science is building analytic models which is helpful in recognizing the structure ofmanagerial problems, reducing the minor details which might obstruct decision making, and in connecting on the main issues.

经济理论对于管理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就是建立分析模型。这种模型有助于认识管理问题的构成, 排除可能妨碍决策的次要因素, 从而有助于集中精力去解决重要的问题。

(4) 定语后置 (post-position of attributive)

“定语后置”在科技英语的结构中非常普遍, 它可以被看做一个浓缩的关系句, 使文章更准确。

4) Water is a substance essential to our life, and comes nextto oxygen in importance.=Water is a substance which is essential to our life, and comes next to oxygen in importance.

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 其重要性仅次于氧。

4 科技文的翻译策略

(1) 拆分长难句 (英-汉) (merging) , 合并短句 (汉-英) (splitting)

5) Steel is usually made where the iron ore is smelted, sothat the modern steelworks forms a complete unity, taking in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ing all types of cast iron and steel, both for sending to other works for further treatment, and as fi nished products such as joists and other consumer goods. (拆分)

通常炼铁的地方也炼钢。因此, 现代炼钢厂是一个配套的整体, 运进原料, 生产各种类型的铸铁与钢材;有的送往其他工厂进一步加工处理, 有的就地制成成品, 如工字钢以及其他一些钢材。 (许建平, 2007:148)

6) 新的形势给铁路的大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也使铁路面临严重的挑战 (前因) , (后果) 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制定发展战略, 担起历史任务, 努力实现铁路的大发展。

(合句)

Considering that the new situation present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railwa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seriouschallenge, the railway sector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out a strategy to meet the challenge, and realiz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railway. (方梦之, 2003:138)

(2) 定语后置

在英译中, 定语通常被放在被修饰词的后边, 而在汉译中定语通常前置,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译者需灵活进行句型转换。

7) Nowadays it is understood that a diet which contains nothing harmful may also result in serious disease if someimportant element are missing.

现在人们已经了解, 如果食物中缺少某种重要成分, 那么, 即使其中不含有任何有害物质, 都会引起严重疾病。 (译为状语从句)

8) This is an electrical method, which is most useful whenthe water is brackish.

这是一种电气方法, 当水含盐的时候, 它就最有用处。 (译为独立结构)

(3) 被动语态

在英译科技文章中, 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普遍, 已经成为科技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表现它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然而, 在汉译中, 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还需译成主动语态的方式, 译者在翻译中要灵活掌握。

9) A great number of steam are required by modern industry.

现代工业需要大量的蒸汽。 (完全主动句)

10) 连接器上的螺钉应匀速转动, 以避免对连接器插针产生不均匀压力。

The screws on the connector should be loosened in evenspeed to avoid placing uneven pressure on the connector pin.

5 结束语

“功能目的论”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观念的束缚, 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的新视角, 尤其对于如科技翻译的应用型文本。功能翻译理论, “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在心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 注重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还注重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谢天振, 2001:4) 。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方梦之.实用文本汉译英[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138.

[3]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语体[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9.

[4]穆凤良.逻辑比较与英汉翻译[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5]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48.

[6]谢天振.对翻译学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1 (4) .

目的论视角下模糊数词的翻译研究 篇9

1数词模糊性的缘由

首先,模糊性即不精确性或“亦此亦彼”性,它与精确性是语言学中的一对矛盾,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在人类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可厚此薄彼,只有精确性而没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在人类语言中, 语音、词、语法及语义等诸方面都存在着模糊性,故作数词也不例外[1]。其次,数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模糊性是由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这一共性决定的。在精确的活动区域之外,人类的思维活动还存在着模糊这一概念,如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反映到言语活动当中就产生了模糊性表达。因此,数词的模糊性也是很自然的。再者,语言的模糊性从属于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因为我们不可能总是用十分精确的数词去描述每一种事物和现象,而只能用带有一定模糊性的数量词去进行概括和说明。

2弗米尔的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目的论”(Skopos Theory)于德国诞生,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最初,由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e)提出。20世纪80年代,莱斯的学生——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发展了目的论。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了《翻译理论基础概述》,翻译目的论成型。他们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还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2]。

目的论包括三个主要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Princi-ple)——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任一文本的产出都有目的并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3];连贯原则(Coherence Prin-ciple)——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4];忠实原则——忠实原则并不是指翻译研究要对原作字句必翻,而是要忠实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3中文文学作品中模糊数词的分类

模糊语言表达方式多样,该文将其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1) 用精确数字表模糊。在汉语中,诸如“一二”“六七十” “三四个”等这样的表达。

2) 精确数字加模糊意义的词。如在精确数字后加上 “多”“余”“将近”“左右”“不到”“大约”等等这样带模糊意义的词语[5]。

3) 本身就具有模糊意义的数词。如“百”“千”“万”“几”等。

该文主要从张培基、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了大量译例,对数词模糊性进行分析。

4中文文学作品中模糊数词的表达功效

在中文文学作品中,模糊数词被广泛地用于表达情感、指出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以及存在事物的大体数量,是中文文学创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模糊数词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表达出精确数词所无法比拟的文学效果。

4.1提升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有时候原作作者在其作品中的某些特殊地方使用模糊数词是为了使作品达到其所期效果,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提升文章的感染力。模糊数词的这种功效常见于许多中文文学作品中,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多数时候,数词被赋予夸张和隐喻等语用意义后,其表达的震撼力会大大增强,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4.2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在文学作品中,数词常以一种虚构的或想象的方式出现。 它并不是它表面上所代表的精确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理解其所传达的言外之意呢?读者的想象力正好可以填补此处的空白。空灵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中文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那么数词用其模糊意义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5目的论视角下模糊数词的翻译方法

上文中提到了模糊数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功效,那么如何才能将原作中模糊数词所具有的这种独特效果最大限度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翻译在此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时所采取的方法是随着翻译目的变化而变化的。无论译者采取何种译法,获取翻译所预期的效果才是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下文中,该文主要总结了有关模糊数词的三种译法。

5.1直译法

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6]。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其行为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目的准则用来解决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灵活的译者和保守的译者等总让人进退两难的问题,也就是说特定的任务有特定的翻译策略,依翻译所服务的目的而定[7]。

在汉语中,常用“一二”、“七八”、“六七十”等这样的精确数字来表达模糊意义。如: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精确数字被并列使用,“七八”也被直译为“seven or eight”。原作中,“七八个人”是指“七个人或八个人”,是一种泛指,而这个“或”字又恰好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or”,直接译出后,不仅没有改变原作所要传达的意义,而且做到了与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也没有给目的语读者造成文化上的误解,并且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可谓一举多得。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类似译例还有:

在以上译例中,原作作者运用数词只是为了传达一种模糊的泛指意义,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性,此外,使用模糊数词后,文章读起来也更加简洁,原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也已获得。因此,此处译文采取直译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5.2换形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习惯表达上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不得不在翻译中经常改换表达的形式。这就是翻译中常用的换形译法[8]。根据目的论,当拿到原作时,在通读原作之后,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目标”——译者期待译文所能达到的效果。而该“目标”就是要保障目的语读者在不失原文意义的前提下能够通过译作很好地理解原作,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应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而忠实原则主要用于解决文化差异和翻译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加之不同语言间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差异,直译法已无法满足有些译文的需求,因此,换形译法就可以在此时派上用场了。

此处,“五更将近”用来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在译文中,译者用了“nearly dawn”(接近黎明时分)进行了翻译。虽然与原文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对于意义的传达却丝毫没有影响,因为,汉语中的“五更将近”正好可以和快接近黎明这一时刻相对应。一般的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国“五更”这样的旧的夜间计时法是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所以只有翻译成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固定表达,读者才可以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

虽然译文在形式上有所变换,但目标语读者却可以更好地读懂和接受原文所传递的信息,那么翻译的目的也就随之达到了。

5.3省略译法

省略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省略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指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9]。目的论认为,译文应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其所期内容。当原文中的有些模糊数词并没有被译出,但却丝毫不影响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亦不影响原文的连贯性,且译文所期效果也已达到,那么,这类模糊数词就可不必译出。虽然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应忠实于原作,但并不意味着译文不应对原文在形式上做任何改动或变换,译者应在遵循连贯和忠实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选取适合原作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

在这个译例中,汉字“几”未被译出,译者用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直接代替了原文所要传达的模糊意义,这样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使译文不失连贯性,此外,虽然“几”字在译文中被省去了,但是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恰好将“几”字所传达的复数意义表达了出来,所以从原文内容信息上讲,译文保持了对原文的忠实性。

该译例中的“几”字亦未被译出,原文中的汉字“几”只是想表达出当时的人们的一种态度或反应,并不是为了强调看人的频次,因此,译文省去了该字,用符合目的语读者言语习惯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同时又将原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信息忠实地悉数传出,使译文读起来规范连贯,那么译文最初的翻译目的自然而然也就得以实现了。

原文并非一张列车时刻表,所以作者没必要对有些有关时间、事件等的数据一一列出,有时候只是为了点出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模糊数词就不必译出了。 因此,译者就需领悟原作者的写作意图,选取恰当的译法对原作进行翻译,既要不失连贯性,又要保证其忠实性,最后以达到使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接受原文的翻译最终目的。这样一来,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读者也就可以更轻松地对同一著作更好地进行赏析了。

6结论

目的论认为,译者的翻译行为首先是受其翻译目的驱使的,正是在这一翻译目的框架下,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在考虑译文的连贯性和对译文的忠实性后,选取适当的译法对原作进行翻译。在不同情境中,文学作品中对模糊数词的使用各不相同,有些只是为了表达一个简单的模糊概念,有些则是为了抒发一种强烈的情感,因此,译者要在翻译的过程中选取适当的译法对原作采取或直译、或换形、或省略的翻译方法。然而,由于语言复杂多变,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也很多,数词的模糊性自然也是因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本文无法对所有模糊数词给出十分详尽的阐释,希望能够在后续的研究学习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陈建军.从“目的论”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中国翻译,2004(05):68-74.

[3]陈亚杰,王新.目的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以蒙古族特色词汇为例[J].中国翻译,2011(04):79-81.

[4]房晶.功能目的视角下情境戏剧字幕翻译研究——以TheBig Bang Theory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0):72-75.

[5]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贺学耘、陈水平、石红梅、徐德珍、彭宁红.翻译理论综合案例教学:中西方译学理论选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文旭.浅论英汉数词的模糊性[J].外语学刊,1994(02):50-52.

[9]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鲁迅.故事新编[M].2000.(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Old Tales Retold[M],外文出版社,2000.)

[12]鲁迅.鲁迅小说选[M].2000.(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Selected Stories of Lu Xun[M],外文出版社,2000.)

目的论视角下 篇10

一、目的论的起源和基本内容

谭载喜说过,德国尤其是自7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翻译学派便是功能学派,即目的学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国翻译家莱斯及其学生维米尔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其中弗米尔对目的论贡献最大。随后,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汤玉洁,2008)。

莱斯在对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文本主要分为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操作型功能文本及听觉媒介文本。而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根据语言的功能将文本分为信息功能文本、表情功能文本、感染功能文本、美学功能文本、交际功能文本及元语功能文本(Peter Newmark,2001)。

弗米尔于1978年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奠定了目的论的基础,随后于1984年,他与莱斯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正式形成了翻译目的论。曼塔利区分了翻译和翻译行为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参与者(信息发出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和环境(时间、地点、媒介)。诺德基于了目的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即目标文本的目的应和原语作者的意图相一致。

二、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认为在翻译中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最为重要,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服从目的原则,忠实性原则服从连贯原则。

目的原则(Skopos rule)就是在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种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目的原则又分为译者的目的(挣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为说明某种语言结构而直译)三种目的。通常来说目的是指译文文本所愿想要实现的交际目的。

连贯性原则即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译文需具有可读性,译文读者能理解并在译语环境中有意义(陈建军,2004)。钱钟书曾说过;“译文对原作应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若译文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便明显的不符合目的首要原则。

忠实性原则即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忠实于原文,但不是一一对应,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忠实性原则受限于目的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若发生冲突,以目的性原则为主。

三、目的论三原则在《疯狂动物城》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目的原则的运用

目的原则是三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决定着翻译的策略和手段,因此要考虑《疯狂动物城》的目的,其观看者为儿童,当然也不乏成人。因此译者必须将可接受性放在第一位。其中包括语言本身的可接受性和文化信息的可接受性。

首先是语言的可接受性,中文和英文差异较大,因此要特别注意译语接受者的理解。比如英语句式中多以被动语态为主,而中文句式多以主动时态为主,为了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译者须将英语的被动换为中文的主动。

原句:Back then,the world was divided in two。

翻译:那时世界分成两个部分。

除此之外,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区别,译者对于原语文化或带有原语文化中的特殊词汇或也难以理解。

原句:Yeah,I don’t have to cower in a heard anymore。

翻译:我不用再缩在羊群里了。英文里的黑羊Black Sheep等于中文的害群之马。Judy和她的小伙伴们排演话剧,认为现在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和谐共处,每只哺乳动物都有无限可能。此时一只黑羊出来说了这句话。Black Sheep在英语中就指害群之马,若不了解其文化,读者便无法理解其意思。因此需注解出其意思。

2、连贯性原则的运用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者让译语接受者能理解译文并让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有意义。首先中文倾向于无人称主句,而英文倾向于补出主语。

原句:You’re gonna have to master all of them before you hit the streets。

翻译:正式上岗前,每个区域都要非常熟悉。

这句话是Judy进入动物城警察学校,教官对教员说的话。中文中就我方和你方,此时不倾向于用将主语给说出来,因为很明白是对象听话人。

另外,有时一句中文会被分成几个英语小分句,而一句英语也会被分为几个中文小分句,因为英语通常会有各种从句和连接词。由于电影字幕的瞬时性,需将其分为几个短句,才能使译文接受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原句:Gideon Grey was a jerk who happens to be a fox。

翻译:他是个混蛋,刚好也是只狐狸。

原文中有一个定语从句,将其拆分翻译成两个短句,简短清晰。译文接受者能很清楚的明白原文的内容。并且,短句更有力度,更能表达出Judy对Gideon的情绪。

另外,为了译文更好理解,有时译者需采用归化。

原句:You came from some little carrot-choked Podunk,no?

翻译:你肯定是从遍地胡萝卜屯里来的吧。

原句:I thought she was talking in tongues or something。

翻译:我以为她在说哪国鸟语呢。

将Podunk和talk in tongues分别规划翻译成贴近中国文化的“屯”和“鸟语”,让译文接受者在观看影片时不仅能理解原文意思,还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3、忠实性原则的运用

忠实性原则从属于连贯性原则和目的原则,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必须一致。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来源于译者对原文目的的理解。主要的翻译策略有增译。

原句:I mean,I am just a dumb bunny,but we are good at multiplying。

翻译:虽然我只是只蠢兔子,不过我们很会算数(繁殖)。

原句:A good cop is supposed to serve and protect。

翻译:好警察应该服务于民保卫家园。

我们都知道multiplying有繁殖也有算数的意思。Judy在计算Nicholas Wilde偷税漏税的总额,此处应该是指算数的意思。但译者将繁殖写出来,主要是因为兔子是一种繁殖能力特别强的动物。在保证翻译的同时,增加了幽默效果。而第二句中的serve和protect缺少宾语,将其增译出来,更加清晰明了。

四、结束语

本文运用目的论的三原则分析《疯狂动物城》的字幕翻译,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但仍有不足的地方,本文仅仅从目的论三原则来分析,并未从其他方面着手。除此之外,字幕翻译着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中国的电影事业和翻译事业得到新层次的提升。

摘要:视听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大量的国外影视作品。与此同时,外国译制品较多,字幕翻译领域较为冗杂。而目的论能促进字幕翻译的改进。因此本文将目的论三原则与近期影片《疯狂动物城》相结合,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字幕翻译策略。进而使译文接受者能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

关键词:目的论,《疯狂动物城》,字幕翻译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钱钟书.七缀集(第二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1):159-160.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议目的论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下一篇:教学过程的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