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研究生
北京有哪些大学是985和2(精选6篇)
篇1:北京有哪些大学是985和2
1、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2、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3、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4、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京港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5、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农大”(CAU),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共建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成员高校。
篇2:北京有哪些大学是985和2
1.南京大学,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截至2018年6月,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三个校区,有29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34580人,其中本科生13196人、硕士研究生12195人、博士研究生6036人、外国留学生3153人。全校设本科专业8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2.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务院授权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区位于四牌楼2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
篇3:北京有哪些大学是985和2
专家简介:康永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领域: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长为新制度教育学。
《中国教师》:在现有政策环境下, 不实行异地高考的情况中, 随迁子女的高考以及教育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问题?
康永久:随迁子女现在一般是回去考试, 在北京, 职业技术学校好像是可以考的, 因为这些学校在本地都招不到学生, 都是到外地去抢学生。随迁子女的问题就表现出典型的不公平, 典型的人的等级制, 典型的条款分割, 典型的城乡对立, 典型的地方保护, 典型的四分五裂, 典型的一盘散沙, 典型的社会不统一、不团结。这个社会很散, 没有一个公共的空间, 没有一个所有人在里边都有相同身份的空间, 所以, 现在的问题肯定很麻烦。随迁子女作为一个公民, 得不到承认。
《中国教师》: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哪个群体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随迁与留守, 哪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康永久:各有各的好。就现在的情况看, 能够随迁肯定就随迁了, 因为随迁不了所以才留守。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 但总的来说, 小孩子和父母要分开, 肯定是不人道的。所以留守儿童是一个家庭的破裂, 也是社会事实上的破裂。但随迁也不是都好, 有些人在现实的条件下也随迁不了, 没人管, 没地方住, 也受到歧视。所以有些小孩子在家里还能够好好读书, 一到城市里估计还不行, 所以好与坏不是由我们来判断的, 好与坏是由他们来判断的。其实这是个人自由的问题, 哪种情况好, 我觉得社会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不管有多少人留守多少人随迁, 这些人我们都应该公平地对待。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必要?
康永久:“异地高考”是一个破冰的行动, 从原来的完全不认可到现在开始认可, 这总比没有要好。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能解决目前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 会产生什么其他的影响?
康永久:这就涉及条件的问题, 看起来这些条件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而且看起来没有一个目标说最终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那三个条件是阶段性的条件那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是规范的、标准的、制度化的, 并且今后几十年就准备这么做的, 那是可以的。
“异地高考”的好的影响是, 迫使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 你作为这个国家的人, 就必须受到同等的对待, 而不是区分北京人和外地人, 北京的学校也不是属于北京人的学校, 这是公立学校, 哪怕是北京市办的, 你也不能说不让别人来读书。北京人和其他人之间应该要有灵活的转换机制。
《中国教师》:您怎么评价目前的“异地高考”政策中城市的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 需不需要这个群体”?
康永久:有些东西城市是不需要的, 比如违法犯罪是不需要的, 打砸抢是不需要的, 乞讨估计也不太需要, 但是扫地肯定是需要的, 正当的工作都是需要的, 你总不能说只有大学教授是需要的。我认为能够找到工作就是被需要了, 这不是由政府来判断, 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况来判断的。
《中国教师》:关于家长条件中的连续纳税、固定住房, 这些由哪个部门来审核, 会不会将来又催生一个办各种手续的黑色链条?您觉得应该如何防范?
康永久:其实纳税不纳税, 我觉得不是一个人读书的条件, 这是他父母的事情, 关小孩子什么事?难道我父母不纳税, 我连高考也考不了了吗?那不是跟以前的阶级成分差不多吗?哪怕是北京人也有好多人不纳税还是照样读书, 而且人总是会纳税的, 只要消费了, 只要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一定会纳税。什么叫“连续”?我今天买了东西, 我明天又买了东西是不是连续?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给自己找麻烦的。而且是否是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也不是以纳税作为条件的, 是以你是一个人作为条件的, 不管他瘸的、哑的、聋的、聪明的、穷的、家里有住房的还是住在桥洞底下的, 都给他同等的对待, 那这个社会就融洽了。
我觉得根据高考的人数来浮动地调控比例比较恰当。你人一多, 我就多拨点指标过来;人一少, 我就少拨点指标给你。这样还比较好搞一点。至于固定住房, 本来现在就要鼓励大家不要买房, 而且我们也鼓励工作多样化, 不是说都是搞终生制的工作, 而是要像螺丝钉一样哪个地方需要就拧在哪个地方, 而不是一直让他在同一个地方生锈。我觉得他们考虑这些条件主要是怕来的人太多, 主要就是高考名额指标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可以适当地高一点点。比如北京上海, 学生的素质高, 那就适当地高一点点, 那人家也不会跑到你这个地方来, 因为这个地方竞争激烈, 他们也未必能够竞争得过。
所以说这些条件真的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靠这个制度寻租、寄生, 可能产生一些黑色的、灰色的行业,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教师》:如何看待此次政策“由下而上”的路径?这是否表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趋于民主化发展?有何意义?
康永久:我觉得这个政策是上下呼应的, 跟主流的政策也是合拍的。任何一个国家, 舆论都意味着压力, 在舆论压力下做决策不意味着民主, “异地高考”有可能使教育公平更进一步了, 也可能使特权更进一步了。最终还是外来的那些特权家长能够做这些事情。因为整个制度不是为最下层人设计的, 而是为最上层人设计的, 所以尽管增加了名额, 把口子放得更大一点, 使更多人受益, 那就是让更多先富起来的人受益, 所以很难说是“民主化”,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突破了原来的一些限制。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政策的利益相关方有哪些?政策实行与否, 他们相应有何得失?
康永久:我觉得利益相关方有本地人和外地人, 政策制定者, 学者和国家。受益最大的是国家。心态平和一点来说, 其实是所有人都受益。本地人也受益, 因为根据这些东西, 你慢慢成为一个能够包容别人, 不是跟别人对立, 有一颗宽容的心、公共的心的人;对外地人来说, 有一个融合、对国家的认同, 能够促进流动。
《中国教师》:山东省现已废除了高考户籍限制:即从2014年起, 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山东户籍考生均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您觉得山东省这个成功的案例对于全国其他省份有可借鉴的地方吗?
康永久:为什么山东要有一个条件, 即高中段要有完整学习经历?还是有点担心人来得太多。我觉得刚开始有点担心都没问题, 但我觉得至少要订个十年规划, 比如说2010—2020年, 比如说用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年都放开多少, 大家都公平对待, 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因为确实一口吃不成胖子, 条件各方面也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用二十年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即使现在的政策再丑, 别人都能理解。若说二十年也解决不了, 五十年也解决不了, 一百年也解决不了, 那就不能理解。至少订个时间表, 中国动不动就五年规划十年规划, 每隔一段就有大发展, 但是对于“异地高考”这样的事情就不做规划。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政策在哪些省份会更容易实施?为什么?
康永久:总的来说, 高考指标紧张的省份, 或者读书的人和录取的人比例冲突越大的省份就越容易实施。特权的地方, 除了北京, 还有海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 好就很好, 差就很差的那些地方实施起来都会比较难。少数民族地区和大城市实施起来是最难的。
《中国教师》: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 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 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您对此的评价是?
康永久:不管采用什么制度, 总要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和一个长远的目标, 如果有长远目标的话, 今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我都能够接受;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 采用任何一种不是公平对待的制度我都接受不了, 因为很有可能变成特权制度。
《中国教师》:怎样区分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如何才能避免或者防范“高考移民”的发生?
康永久:我觉得是一样的。异地高考就是把以前的高考移民合法化。高考移民是移民中的一种, 没有原罪, 他们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好像打工一样, 我在这个地方一个小时挣五块钱, 我在那个地方一个小时挣十块钱, 那我就去那个挣十块钱的地方。跟我在这个地方考大学是1%的录取比例, 在那个地方考大学是20%的录取比例, 我就到20%的地方去, 这是很正常的。这些人你觉得有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侵犯了你的利益, 我们以前的政策都是反对高考移民, 所以现在讲异地高考的时候又不能跟以前的政策相冲突, 或者不想打自己的耳光, 就非要说异地高考跟高考移民不一样, 那怎么不一样?只是把高考移民做得更巧妙些。或者说以前的高考移民老百姓也可以做, 现在的高考移民只有有钱的、有能力的或者说有长远目光的人才能做, 只有这些区别, 实际上本质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人本来没错。错是错在这个制度上, 所以你说要怎么防范高考移民, 你就应该理解为怎么防范高考移民这种制度。异地高考本身就是防范高考移民这种制度, 但是又确实利用了高考移民, 利用了这些人, 或者尊重了这些人, 被贬低的是制度而不是这些人。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必然会成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攫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 这种情况应如何避免?
康永久:现在即使没有异地高考也是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攫取优质教育资源, 应当这样说, 异地高考使得外地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也有可能攫取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说原来一个人有肉吃, 现在两到三个人都有肉吃了, 那么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很难说。原来只有一个人有肉吃, 大家都没肉吃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平静, 现在身边的人一个个地吃上肉了就只有自己没肉吃, 这就会引起社会进一步的要求, 所以这个东西也不需要避免。更多精英有肉吃后, 老百姓发现, 原来跟我们吃糠的那些人也吃肉了, 老百姓不干了, 所以老百姓会觉醒, 我觉得是这样的。
所以我就说, 现在这个制度怎么丑都没有关系, 但是大家要有长远的观念, 所有的人都是公民, 这个公民不是属于某个地方的, 比如北京或者上海, 中国国内不要有这样的分裂, 要形成中华民族的观念。
《中国教师》:现在民间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异地借考, 二是通过将“户籍+学籍”高考报名条件, 调整为“居住证+学籍”或者“多年纳税证明+学籍”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 三是对高考进行改革, 探索建立“统一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招生体系。您对这三种方案的评价是?
康永久:我觉得现在什么制度无所谓, 要有长远目标, 有一个公民的观念, 全国一盘棋, 有一个公共空间。现在始生之物丑就丑一点没有关系, 反正最终都能够长成漂亮的小孩子, 这有什么关系呢?
篇4:北京有哪些大学是985和2
一、未来五年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年,是北京市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北京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和管理定势,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另一方面,北京市过去固有的特大“城市病”仍然是困扰北京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需要持之以恒加以解决。北京市未来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必然面临多重复杂环境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模增长与人口调控不确定性的挑战。过去的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出现了井喷式增长。199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1251.1万人,到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70.5万人,年均增长约50万人。北京市外来人口在1995年左右开始“爆发式”增长,从1995年的180.8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822.6万人,增长近4倍。针对北京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北京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人口调控工作。2015年,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目标。人口调控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来,北京市在人口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从挖掘产业升级的潜力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取得。未来,随着北京市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调控的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能否将人口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提出了很大挑战,城市管理在较长时期内都可能要处于这种不确定性环境中,管理难度相当大。
二是特大“城市病”治理的挑战。城市规模过快增长导致特大“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北京市未来5年仍然将会面临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治理的巨大挑战。“城市病”是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激增所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也与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历史欠账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北京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560万辆,而所提供的停车位仅有302万个,停车位缺口达258万个。由于停车位缺口很大,加之缺乏有效的停车位资源调配手段,导致违章停车严重,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而且导致环境失序。再比如,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当前,北京市的垃圾总量年增8%,垃圾处理缺口高达8000吨/日。由于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足,大量垃圾仍需要通过填埋方式进行处理。目前,北京市垃圾填埋占用面积已经达到2020年的规划面积。与此同时,北京市资源回收利用仍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如何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分类,进而实现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资源的再生利用,是北京市未来五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另外,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也与北京市的供电、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清洁化改造紧密相关。这些系统性的问题如不加以尽快解决,必然会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城市脆弱性与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抵御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干扰的应对能力。随着北京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加之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北京城市运行的风险不断加大。2012年7月下旬,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经济损失高达近百亿元,给北京市的城市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城市安全管理不仅涉及风险的预防和事后处置,而且在规划阶段内就要贯彻“韧性城市”的概念,即在生态、工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使城市系统在遭受打击时可以尽快恢复到原有状态,保持城市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当前,北京市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这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要做好这项系统工程,减少城市脆弱性,尤其需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紧密配合。
四是公共矛盾与社会管理的挑战。北京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还对城市社会管理带来挑战,具体体现为各种类型的公共矛盾。所谓公共矛盾,是指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公共矛盾在城管執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和公众的目标不一致、公共政策的共识无法达成以及执法手段过于简单等。随着北京市外来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如何全面掌握外来人员信息,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改善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员聚集区域环境,也是未来北京市城市管理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五是城市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的挑战。建设形成硬环境,管理增强软实力。未来北京市要应对人口规模基数加大、人口增长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挑战,必须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目前情况来看,北京市城市管理还主要依靠重大活动的突击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政府管理手段,这与未来北京市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城市管理能力不足将是制约未来北京市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从未来北京市城市发展的要求以及城市管理的职能角度来看,北京市城市管理亟需提升以下管理能力:一是战略管理能力,即综合分析北京城市发展环境,统筹提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能力;二是协同管理能力,即城管部门与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协同解决城乡环境问题的能力;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能力,即保障城市基础设施高效运行的能力;四是风险管理能力,即运用“风险灾害分析框架”、“暴露敏感抵抗”等风险管理框架,应对城市脆弱性的能力;五是公共沟通能力,即运用舆情监测、公共关系等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公共政策共识的能力;六是应急管理能力,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5:西安有哪些大学是211.985
3、长安大学:座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4、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位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或“西军电”,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3、西安是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高校中有“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7所(含空军军医大学)。
篇6:北京有哪些大学是985和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之一。
2、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合工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3、安徽大学:
相关文章:
安徽省有什么大学01-06
安徽高职专科提前批有哪些学校01-06
那些给我温暖的日子01-06
985有哪些大学01-06
985大学有哪些学校01-06
建设工程概预算试卷01-06
安徽阜阳有哪些部队01-06
陕西有哪几所985大学01-06
案例教学在法律通识课中的运用探讨01-06
有机热载体加热炉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