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洞库潮湿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残留 兽药 动物 药物

石油洞库潮湿的危害和应对措施(通用4篇)

篇1:石油洞库潮湿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猪场潮湿环境带来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根据多年经验,本人在指导群众养殖过程中,发现许多养殖户往往由于不重视猪舍潮湿问题,猪容易出现腹泻、感冒等症状,造成养殖户恐慌,并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降低了养殖效益。为此,现将潮湿带来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做以整理。

一、猪场潮湿易引发的疾病

在哺乳舍排潮过程中,由于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圈舍内温度降低,仔猪感受到的有效温度不够,导致仔猪消化机能降低,消化道抗病力减弱,从而引发仔猪腹泻等疾病。

现在我县各地多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猪转群后,原圈舍都要经过彻底的清理消毒,往往有猪舍未干燥就需要转入新的猪群的情况。这时由于圈舍内温度不足,猪会受冷;温度过高,圈舍内湿度过大;加上转群的应激反应,猪群出现感冒、拉稀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解决潮湿的主要办法

1.加大通风。通风是最好的排湿办法。主要有抬高产床、增大窗户面积、加开地窗、使用风扇等措施。

2.控制用水。对潮湿敏感的猪舍如产房、保育前期阶段的仔猪舍,要控制用水,尽可能避免地面积水。

3.生石灰除潮。圈舍过于潮湿时,可以通过在地面铺撒生石灰的方式降低舍内湿度。利用生石灰的吸潮特性和消毒特性。降低高湿的危害,降低疾病发生。

4.提供局部环境。单纯提供局部环境对预防仔猪腹泻有不错的效果。方法是经常将为仔猪铺设的木垫板用火炉烤干,或给出生刚几天的仔猪铺干燥的布或地毯等物,避免仔猪在潮湿的环境下躺卧,减少疾病发生。

5、其他:如低温水管、舍内生火炉、减少冲洗地面次数、预防水管漏水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湿度过大引发的各种疾病。

篇2:石油洞库潮湿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如船体的结构是木质的或其它绝缘材料的,则必须把桅杆或其它凸出的金属物与水线以下的铜板连接。

2 无线电天线应装避雷器。

篇3:石油洞库潮湿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1 桥梁裂缝的危害

桥梁裂缝在几乎所有的桥梁中都存在, 也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造成混凝土的裂缝是由多种因素在一起相助作用产生的。可以危机到桥梁的安全, 例如桥梁混凝土的网裂, 大型的贯穿缝都能破坏桥梁的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还有就是一些混凝土的裂缝开裂暴露出桥梁内部的钢筋, 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 出现的钢筋腐蚀现象, 由于钢筋的腐蚀作用反过来又使裂缝开裂面积越来越大, 如此循环下去, 最终造成桥梁寿命减短, 甚至引发严重的桥梁事故。

由于长时间没对桥梁进行保养维护, 就有可能产生, 混凝土的碳化;由于没能对裂缝出的钢筋进行修复工作, 肯定会造成桥梁的顺筋裂缝, 这就在桥梁安全性上大打折扣, 也使桥梁的持久性出现了各种问题, 严重的会造成桥梁垮塌。

由于桥梁的地基不均匀造成的桥墩沉降, 造成桥梁主体生成的桥梁裂缝。也是桥梁产生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桥墩的贯穿缝、桥身主体的混凝土开裂等等。

2 桥梁裂缝的成因

桥梁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中大抗拉强度小于混凝土中的拉应力和极限拉应变小于其拉应变时, 就会使桥梁产生裂缝。裂缝的成因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 网裂、龟裂。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的不规则裂缝, 称为网裂或龟裂:

(1) 混凝土在搅拌和运输过程中, 由于时间的关系造成水分蒸发, 在浇筑的过程中时间过长, 由于缺少水分致使混凝土成型后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2) 混凝土在浇筑时, 由于水分不充足或时间过长或在高温、大风天气时施工, 都可以在浇筑过程中造成混凝土的内外水分不均衡, 这就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些裂缝。

2) 超载裂缝。超载裂缝有可细分为:

(1) 局压裂缝:局压裂缝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压力和大体方向平行的多条裂缝。这是由于在最初设计桥梁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够, 还有就是大型的车辆超载反复的碾压, 使桥梁的混凝土出现局部的拉应力小于承压力, 导致产生局部压裂缝, 甚至会局部碎裂现象;

(2) 弯曲裂缝:最明显的特点是钢筋成型后弯曲处外侧产生横向裂缝。这是由于材料冷弯性能不良造成的;尤其是在在北方地区寒冷季节, 成型场所温度过低。就容易造成这种弯曲裂缝;

3) 钢筋腐蚀引发的裂缝。桥梁的钢筋发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 钢筋会被氧化, 产生大量的锈蚀。锈蚀产生的膨胀力从而就会影响到混凝土, 当混凝土抗拉强度小于膨胀应力时, 就造成混凝土开裂。这种由钢筋的影响造成的裂缝, 一般都为沿钢筋长度方向发展的顺筋裂缝。

4) 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是由于桥梁上经常进行超负重的作业施工和进行超载的行驶引起的裂缝。归纳其基本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施工时不了解桥梁机构随意堆放各种材料、施工机具;不了桥梁制结构受力特点, 在施工时没保护受力点;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按图施工、擅自更改施工顺序;没有对结构作疲劳强度检验;

(2) 桥梁的结构设计没有考虑施工出现的问题, 例如设计截面不足;对结构在设计没有进行合理的计算, 造成桥梁的结构实际受力与受力假设不匹配, 没有加入荷载的计算或数据不准确;桥梁机构中的钢筋偏少或位置偏移, 结构刚度不够;配筋与内力的比例计算不准确, 造成的桥梁安全系数不合格;

(3) 在桥梁正式开通后, 超过桥梁设计时的荷载的重型车辆过桥、交通事故、由于天气变化发生地震、闪电、大雪、大风、爆炸等。

5)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的数周或数月之间, 很容易引发收缩裂缝。这是由于混凝土的自身收缩、碳化收缩、水分变化问题引起的, 混凝土的快速干燥使混凝土的沁水率小于蒸发率, 水存在于混凝土的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缝隙形成的毛细管中, 毛细管的张力引起混凝土自体收缩所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这些裂缝是不规则斜裂缝, 这些裂缝就容易影响到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和收缩水收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裂缝是最常见的;

6)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尤其是北方的环境冬天寒冷、夏天炎热, 由于混凝土和钢筋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 很容易造成混凝土和钢筋的变形, 若变形遭到约束, 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各种作用力, 在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裂缝。其主要特征是表面的裂缝毫无规律, 有直达表面的贯穿裂缝, 还有混凝土内部的深层的裂缝, 由于是钢筋和混凝土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引起的裂缝, 所以在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的裂缝一般都与钢筋的方向平行或者接近;

7) 冻胀引起的裂缝。在混凝土中是存在一定的水分的, 当空气的温度低于0℃时, 混凝土中的水就会转变成冰, 冰的体积比水大9%, 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中毛细管水在受到温度变化时也会开始流动进行重新的分配, 使混凝土的膨胀力变大, 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 致使出现裂缝;

8) 由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这种裂缝有以下两种:

(1) 由于混凝土在塑性时, 在有河流的地方, 受到水流的冲刷引起基础、支架等有不均匀上升或下降, 使局部混凝土受力不均匀, 造成混凝土变形产生裂缝;

(2) 由于重力作用产生的裂缝。这是由于混凝土中的大颗粒自身重力较大, 造成下降使得较轻的水泥浆上浮, 在重力的作用下与钢筋、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3 预防裂缝的常见措施

1) 在桥梁的最初设计时, 在容易出现裂缝的位置添加一些钢筋的设计, 具体可以在孔洞周围以及转角处布置一些倾斜的钢筋来增强拉力, 特别应当注意在设计中降低桥梁结构的约束度, 并降低对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的厚度, 因为保护层的厚度愈大愈容易发生裂缝。以上一些设计可以有效的控制裂缝的出现;

2) 为改善和调节混凝土的性能、节约水泥而掺加的有机、无机或复合的化合物。这就是混凝土的外加剂。如膨胀剂、泵送剂、早强剂、引气剂等。外加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其它性能的外加剂。这样做可以降低最终收缩值、改善混凝土的工作度、增强抗渗能力, 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 并替换等量的水泥, 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成本、这样做最大好处是可以降低混凝土水泥化的温度, 降低出现温度裂缝的出现几率;

3) 在混凝土的骨料上选择应本着选取质量好的骨料, 粗骨料包括卵石、碎石、废渣等;细骨料包括中细砂, 粉煤灰等。选择这样的骨料可以降低干缩、水化热, 并能获得相对较小的孔隙率以及表面积, 降低了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

4) 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和温度及表面的保护, 是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关键。在较高的温度事施工, 应当就露天的砂石料用帆布覆盖, 也可以用水对砂石料进行降温。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向混凝土加添温度相对低得水, 来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从而实现我们降低混凝土裂缝的目的。

在冬季施工时应注意到混凝土的被动问题。所以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应当注意温度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冬季施工的温度掌握在8℃左右, 在混凝土搅拌浇筑前我们可以对混凝土的骨料以及水泥等材料进行加热, 并添加抗冻剂。在浇筑的时候要注意对温度的保护和对已浇筑的混凝土的保温, 这样才能在冬季顺利的施工, 并保证桥梁的工程质量, 减少混凝土的裂缝出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 桥梁的混凝土虽然容易出现裂缝, 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大量工程的验证, 只要我们在桥梁的设计上、现场的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后期的完善和维护, 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 是可以避免危害桥梁安全的混凝土裂缝的。

参考文献

[1]周水兴, 何兆益, 邹毅松, 等.1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12.

[2]孙训方, 方孝淑, 关来泰.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真菌毒素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摘要:真菌毒素是真菌在其生长环境里所产生的次级毒性代谢产物,其会导致农产品大幅减产,使农产品品质下降,阻碍农产品出口。我国地域广阔,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各省份都可以种植粮油作物,虽然各地气候差异巨大,耕作方式不同,但作物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它的污染可发生在农作物(例如:玉米、花生、小麦等)的田间生长、收获、贮藏、运输、加工阶段;食品药品(例如:啤酒、咖啡、调味料、中草药等)的加工、储藏阶段。被真菌毒素污染的农产品被人误食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作物制成饲料,再去喂养禽类、畜类、鱼类等动物,真菌毒素可以由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到人的健康。真菌毒素严重影响着农产品、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品质,给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本文将介绍真菌毒素的种类、危害、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真菌毒素;危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52

1真菌毒素的种类

最早报道的真菌中毒是几百年前发生的由麦角菌引起的麦角中毒。现在,已鉴定出许多种类的产毒真菌,并鉴定出300种有毒菌种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类别的真菌毒素有曲霉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毒素、棒曲霉素、青霉酸等;青霉真菌毒素包括:黄绿霉毒素、灰黄霉素、赭曲霉毒素A、青霉酸和皮落青霉毒素等;镰刀菌真菌毒素包括:姻曲霉素、串珠镰刀菌毒素、单端孢霉素。

通过调查,按其危害程度及毒性程度最重要的产毒真菌有:曲霉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橘青霉素(citrinin);T2毒素、HT-2毒素等。真菌毒素的形成与真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在25℃~33℃、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最适合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最容易形成真菌毒素。

2真菌毒素的危害(见表1)

真菌食物中毒是指产毒霉菌寄生在粮油、食品、中药或饲料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有毒代谢物,人畜摄食后导致的中毒。中毒没有传染性,根据作用的靶标器官或引起的病理现象,可将真菌毒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等。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风险。人畜进食被其污染的粮油食品可导致急、慢性真菌毒素中毒症。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早在1993年就被世卫组织划为一类致癌物。主要有B1、B2、G1、G2、M1、M2。它们的结构式不同,其毒性及危害也有很大差异。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及致癌性最强,对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值得关注。

赭曲霉毒素:在其众多种类中,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最强,其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天然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为赭曲霉毒素A是一种人类可能的致癌剂。除此之外,赭曲霉毒素A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会造成危害以及可能致畸、致突变。

展青霉毒素:又叫棒曲霉毒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展青霉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其能诱发实验动物肿瘤,并对消化系统和皮肤组织具有损害作用,还具有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是一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可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力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

玉米赤霉烯酮(ZEA)又名F-2毒素,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危害,中毒后会产生诸如恶心、发冷、头痛的症状。

3真菌毒素的常用检测方法

一直以来,真菌毒素的检测研究备受关注。但由于真菌毒素种类繁多,受污染的基质比较复杂,含量痕量的特点,给实际检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研究各种简单方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的掌握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从源头保证食品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检测真菌毒素的常用化学分析方法如下:

3.1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样品基质不同,使用不同的溶剂将不同的样品中的真菌毒素提取出来,再采用柱层析的方法去除提取的杂质,尽可能地净化提取液,最后利用真菌毒素的荧光性,通过薄层板上层析分离,根据样品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品的比较来定量。

3.2色谱法

色谱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将不同物质分离的方法,在通过检测器对目标物的含量进行确定。目前,色谱法分析真菌毒素主要是应用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该法快速而准确,具有高通量,多参数同步分析,高准确度、灵敏度的特点。

3.3免疫化学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应用免疫理论设计的一系列测定抗原、抗体、免疫细胞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该法在检测真菌毒素的应用上比较广泛,例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技术(FI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由于其快速准确、费用较低、操作简便的特点而备受青睐。

4真菌毒素污染的预防措施

真菌毒素会对人和哺乳类动物造成危害。为了防止其造成危害,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是减少原材料真菌毒素的污染。栽培育种过程中将霉变的种子剔除,培育和筛选抗真菌毒素的作物品种。在贮藏期内要及时通风,保持低的贮藏温度、湿度。

二是采用减少含菌量的措施。收获后用低成本的快速干燥技术或设备进行干燥,贮藏过程中控制仓储的温度与湿度,创造不利于真菌毒素产生的环境条件,这些做法可减少农产品污染真菌毒素的发生。一些食品可用恰当的分装和包装技术避免二次感染。通过采用冷藏、加防腐剂、降低水份等措施抑制未灭菌食品中真菌的生长。

三是对于已遭污染的农产品,诸如许多谷类农产品,可以采取生物降解、去除技术,达到无害化。

参考文献

[1] GB 2761-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2] GB/T 4789.1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3]SN/T 1035-2011 进出口食品中产毒青霉属、曲霉属及其毒素的检测方法.

[4]Liu Y: Interaction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Luteoviridae) and Fusarium species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development in wheat: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tudies. 138 pages, Verlag Grauer Stuttgart,2004.

[5]刘阳,邢福国.花生蛋白的开发和利用[J].食品科技,2008,(12).

[6]孙桂菊,王少康,王加生.伏马菌素B_1和黄曲霉毒素B_1对大鼠的联合毒性[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

[7]李萌萌,关二旗,卞科,崔贵金.真菌毒素的辐照降解及产物解析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01).

[8]王红星,桃正国.饲料中的真菌毒素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5(03):19-20.

作者简介:何智勇,硕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关于介绍美食的作文随笔600字 下一篇:关于描写美食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