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小故事

关键词: 陆游

陆游的小故事(精选6篇)

篇1:陆游的小故事

陆游祠

陆游祠毗邻罨画池(成都崇州市),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间曾多次游览州中山川名胜,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词,抒发他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整个陆游祠为仿清建筑,含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正殿等,主体陈设突出“梅”的主题。过厅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陆游遗像玉石碑、陆游手迹碑。堂后辟梅园,广植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各种版本及诗意画。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陈列厅,专供陈列崇州的历史文物。 在城外的崇州境西北之隅的凤栖山(崇州市街子镇),有个与陆游祠遥相呼应的梅花寨,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陆游任蜀州通判登临古寺时曾从这崖上山。山道断桥边的梅花在黄昏风雨中寂寞开放而芳香不改的美景,为他后来写《卜算子·咏梅》获取了创作灵感。有专家考证,“驿外断桥边”意境的原型,就在今梅花寨旁,寨区梅花近千亩,花开时节,呈现“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之美景。[12]

云门草堂

云门草堂是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1070年(北宋熙宁三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留题云门草堂》诗作别。“云门草堂”遗址一旦开发,恢复旧观,其意义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云门寺占地面积1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云门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每到金秋时节,这里桂花遍地,一派灿烂景象。

篇2:陆游的小故事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12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生命尽头,这一年他85岁。诗人的眼光停留在旧军装上。这个伴他度过大半辈子。三十多年过去了,军装挂在墙上,尘土覆盖了,尘暗旧貂裘。他也被人冷落被人遗弃了。生命最的时刻,还是在回忆三十多年前的战场生活。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名利不是家业,是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他留下了《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的遗瞩。在这个人世,他唯一牵挂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理想没有实现,他仍然在等待,王师北定中原。为什么陆游如此不忘?原来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北伐没有成功的时候。高宗以求和为基本原则。

一批爱国将领或是被处死,或被打击,很少有提北伐的主题。南宋人在西湖歌舞中麻木时,陆游终其一生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呐喊。今天就讲几个故事,感受这位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激情。第一个故事是,泪溅龙床请北征,是说他请皇帝御驾亲征,这里牵到一个问题,二人地位悬殊太大,一个是天子,一个不过是八品文官,本来见皇帝的机会都少,好在宋有轮对的政策,陆游好不容易见到了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五月,正好碰上高宗的生日,金国派来了使者,送来了贺礼,这次的贺礼特别,是战书。要求南宋割让泰安以北的土地,不答应,就要挥师南下。高宗一看到,立即大哭。

他想的是逃跑。路修得宽,皇帝这样的态度,陆游要请求皇帝御驾亲征,难度就可以想象有多大。换上别人,肯定会顺着宋高宗,可是陆游慷慨陈辞时,面对宋高宗的态度,陆游可能忘了自己的卑微身份,大声恳求,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历史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似乎不可能却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事发生后,对陆游的影响是,他被罢官了。对陆游来说,个人利益永远微不足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不会就此沉默。此后,起落的过程,往往都与他喜欢提北伐这样的话题有关。四十岁时,担任镇江通判,力劝张浚北伐,又被罢官。长达四年的闲居生活开始了。

一个文人的战场表现:一直到46岁时,才重新起用,此时做了非常大胆的举动,毛遂自荐,写了长信给王炎,这是四川宣抚使,王炎也是抗金将领,看到这封信,非常高兴,邀请他来任职,官名是左承议郎……实际相当于军事参谋。这个职务重要,为前线战士出谋划策,还要主管各种文件。这一年他四十八岁。他终于到了前线去。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之前的诗篇,陆游感叹自己老了。之后,到了南郑,心态马上转变了。“不妨青鬓戏人间。”心态变了吧?陆游突然改变,是因为心态的改变。这也说明在很多人看来,战场是最危险的地方。

陆游看来是最快乐最浪漫的地方。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他是充满幸福感地去战场。原因只有一个,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沉的爱。爱到足够强烈,才能置个人安危不顾。南郑从军岁月是他一生中生命的最高潮。在南郑时,他终于参加了对金的小规模的战争。再艰苦,他都不抱怨。再是他充当过南宋军队的情报员。这种工作要的是胆大心细。陆游的武艺就能发挥作用了。他自己说过,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剑术高超,适合去做情报员。他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封锁,出色地带回对方的信息。再是在南郑的打虎经历。

今天看来是游戏娱乐,当时打猎不仅仅是游戏娱乐,更多地是军事演习,他还单枪匹马打死过几只老虎。这些事情一直在南宋军队中流传,成了传奇故事。南郑前线的经历,成了他一生回忆的亮点。直到晚年还在频繁地回忆。 《书愤》,说自己壮年时哪知道世事艰难,中原北望气如山。瓜洲渡与大散关与两次战争有关。1161年的两次战斗。同样是陆游足迹所到之处。这些都曾经是他一生中离救国理想最近的地方。他自诩是塞上长城,有他们在,一定会抵抗金兵,甚至能收复中原。

突如其来的变故:在乾道八年十月,王炎被召回朝廷。他做的事就是筹备北伐,准备就绪时,被调回临安,表面升官,实际上是临阵换将,这是一种信号,朝廷对金用兵的决心动摇了。不久,王炎被罢官,陆游也被撤回,来到成都。他深知这次被调离前线,可能一生不再有上前线的机会了。一腔热情或许没有机会了。悲愤中写下《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写作时,正是淳熙四年,到成都大概五年时间。

十多年中,有多少像王炎这样的爱国将士等待机会,可是没有朝廷的旨令,只能让机会白白流逝。主政的达官们在醉生梦死。战马肥胖,弓箭只能在仓库中腐烂。极度写出了陆游的愤慨。刁斗仿佛是在催促时间流逝。大好机会就白白浪费了。战士们长期守边境,心中悲凉只能在笛中寄托。最后四句再转,写到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在盼望军队打过来,解救出自己。事实上,写这首诗时,离靖康之耻过去了半个世纪,南宋没有决心与斗志。遗民在这样的夜晚,会流下多少泪水?一想到统治者的软弱,想到战士的艰苦与壮志难酬,感情在诗中奔泻。他用笔战斗在呐喊,在挥洒爱国激情。此后是被朝廷罢用,多是被闲置。永远的遗憾:在这二十多年中,陆游尽管没忘国家命运,朝廷却不再关心他。可是他没放弃过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的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爱国激情再次喷发。

“铁马冰河入梦来”。他想的仍然是祖国。不能为国做事,才是最痛心的.。无奈中,回忆回到了二十年前,在南郑前线的那段经历。铁马冰河是他一生中的最高潮。现在这一切只能入梦来。这个国家的命运前途自有达官贵人操心,可是对他来说,身份卑微阻止不了忧国之思。陆游八十二岁时,朝中再次发动对金作战,一听到消息,陆游写下了有名的《老马行》,把自己比作老马。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哪里是老人能写出来的?开禧北伐是他一生经历的最后一次战斗,尽管不能为国效力了,仍然用诗笔来战斗,为战士打气。失望的是这一年的北伐,也因为仓促,而迎来了失败。这次打击,彻底搞垮了他。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示儿》再次证明了对国家的爱。他没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不过他的一生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爱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生。他的爱国激情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陆游。他对子孙的告诫没白费,后代中英雄层出不穷。他的爱国信念并不寂寞。梁启超评价他说: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陆游的故事400字作文

北宋的时候,有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少年时的陆游就受到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多年过去了,陆游老了,病魔总是缠着他,使陆游常年卧床不起。

病魔的折磨并没有击退陆游的爱国之心,反而使陆游的爱国情感更为强烈。可是祖国一天不统一,陆游就一天比一天更渴望统一。这加重了陆游的病情。一天,陆游觉得自己已时日无多了。但他还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心里一想,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晚上,陆游早躺在床上。在油灯的微照下,陆游费力地坐了起来。他又想到了祖国,热泪又一次流下。他拿出笔纸,准备写下遗嘱。他心想:“人死去了本来就万事皆空,但我悲伤的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令我感觉到心在隐隐作痛。我一定要叮嘱儿子,在南朝的军队北定中原的日子,拜祭我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啊!”

篇3:大企业的小故事

由美国作家纳生·阿森著作的《教你创业》丛书是由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组成的, 没有所谓专家的指手画脚, 也没有艰深的大道理, 讲的都是著名公司、著名产品、大发明家、大企业家的真实故事, 都是从他们创业之初说起。他们有的白手起家, 曾经一文不名;有的出师不利, 中途转向;有的起步不顺, 大业晚成。他们曾经饱尝闭门羹, 屡受挫折, 濒临破产, 但他们屡败屡战, 力挽狂澜。书中教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市场经营和发明创造的适用方法。

目录部分

全书分7册, 按7种类型讲述了56个公司和产品的创业过程和历史经验。

7册书名分别为:

《修女的馈赠——没得到报偿的发明家》

《为失去的机会化妆——在事业中途转向》

《为爱而驱动的马达——把问题变为产品的人》

《牧师与面包师之战——败而后胜的产品和人》

《建在巧克力上的城市——穷光蛋变成大富翁》

《答案就在鼻子底下——从偶然事件走向成功》

《在废墟上重新起步——从破产边缘走向成功》

精彩书评

近年来, 有关企业经营的著作随处可见, 但精彩之作却寥若晨星。《教你创业》丛书讲的都是美国那些大公司和著名产品的真实创业历程。脍炙人口的故事使看似繁杂的经商定律变得简单易懂, 本书也因此荣膺美国图联书评荣誉奖、号角图书奖、美国图书馆年鉴奖等多项大奖。

书中以短短的篇幅、真实的历史、生动的笔触, 勾勒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创业活动。六十六岁的上校哈兰·桑德斯眼睁睁看着一条新建的跨州公路使他失掉很多顾客, 他的饭馆因此而关门了。但他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桑德斯带着一只压力锅, 一个五十磅的佐料桶, 开着他的福特汽车上路了。身穿白色西装, 打着黑色蝴蝶结, 一身南方绅士打扮的白发上校, 停在每一家饭店的门口, 兜售炸鸡秘方, 给老板和店员表演炸鸡。如果他们喜欢就卖给他们特许权。就这样靠着惊人的毅力, 桑德斯扭转了乾坤, 造就了后来肯德基炸鸡的庞大帝国。

本书纵观许多公司的历史, 我们看到成功的创业者是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 并抓住了机会把它变为财富。我们还看到像纸巾、玻璃纤维、口香糖是怎样从一次事故中产生的。

美国有几百个支撑其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特大公司, 这些把美国文化撒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大公司, 并不是一下膨胀起来的, 他们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而那些成就了非凡事业的人, 有的善于把问题变为财富, 有的靠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 有的眼光独到, 能够把别人认为不值钱的小玩意儿点化成利润的源泉, 也有的的确靠一点点运气, 但更多的是靠自己顽强地努力、不知疲倦地工作以及永不满足的向上心态。本书讲的就是那些抓住机会, 并把它发挥到极至, 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的故事。

美国的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经济该怎么办, 中国企业的产品该怎样搞上去, 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有着什么样的素质, 这套丛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篇4:茶的小故事

烏龍茶的傳說

武夷茶農採茶下山時,因為疲勞睡著了,醒後,茶籠竟發出陣陣香氣。回家後,將茶放在火爐旁,不久竟形成烏黑香郁的茶葉,茶農從此以此製作烏龍茶,並不斷改良,取其彎曲烏黑如一條黑龍,故名。又一說,茶農名作「胡良」,方言「烏龍」,故名。

茶葉共分七大類

1.綠茶(Green Tea)

2.青茶(烏龍茶 Olong Tea)(Blue Tea)

3.黃茶(Yellow Tea)

4.白茶(White Tea)

5.紅茶(Black Tea)

6.黑茶(Dark Tea)

7.普洱茶(Pv’er Tea)

七大茶類中的青茶(Blue Tea)就是現今一般統稱的烏龍茶(Olong Tea)。

烏龍茶屬於部分發酵茶,發酵程度由10%至90%皆有。一般發酵程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在學術界稱為半球形包種茶,是屬於七大茶類中工序最為複雜、變化最豐富,具有不同層次的一種制茶工藝,此等特殊工藝造就其多元的個中滋味。

烏龍茶也是最早傳入歐洲的中國茶品,主要產區分佈在福建、廣東、台灣。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

茶葉因加工工序不同、發酵程度不同,又區分為:

1.不發酵茶

2.部分發酵茶

3.全發酵茶

4.後發酵茶

5.黃茶加上悶堆,自成一格。

按照茶樹分類,又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大葉種茶多酚豐富,小葉種芳香物質豐富,中葉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成份。

台灣烏龍名茶:茶后——梨山茶

梨山茶是台灣頂級的優質烏龍茶名茶,海拔為1500~2500公尺,產在台灣梨山茶區。梨山茶區終年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為孕育茶樹極佳環境,造就其土壤有機物質特別豐富,加上種植梨子、蘋果、水蜜桃、高麗菜等水果,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梨山茶膠質含量高;再加上茶青內含種種物質,如類胡蘿葡素、糖類、兒茶素轉換加乘,造就其醇和甘甜、鮮雅多層次的滋味。

梨山茶有獨特的高尚韻和果香,顆粒肥壯,色澤翠綠,茶湯密綠有淡淡幽香,最優質的梨山茶以春茶、冬茶為首選。梨山茶多在原始森林,故具有芬多精的有益人體元素。甄選梨山茶,梨山比賽茶為十分可靠的選擇方向,評審內容最為嚴謹。梨山比賽茶的評審標準為:

取茶樣3克放入標準評茶杯(140CC容量)後沖入沸騰開水覆杯蓋,計時5分鐘,將

茶水倒入茶碗。

篇5:唐婉与陆游的故事

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陆游出生于书香之家,南宋爱国诗人。唐婉,字蕙仙,陆游之表妹,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瑕的少年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把功名利碌抛置于九霄云外。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进仕为官。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强令陆游,将唐婉休弃。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利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以他扎实的学识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但同时也遭到当朝宰相秦桧的嫉恨。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遇见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凝固了,恍惚迷茫,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手书钗头凤)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离开了故乡。第二年春天,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爱,为什么会能够如此深沉,生死以之,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之后的几十年,还让诗人用将枯的血泪吟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断肠诗句?我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中似乎得到一丝感悟: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爱,虽说在现实世界中存续的时日无多,却早已经一点一滴地“转存”到了各种有情万物之中,恰似把真情实爱存入了瑞士银行,可以稳稳地收取利息。一对“菊枕”的枕函之中,封存、寄寓了新婚当时多少甜蜜,多少默契;多少香艳,多少情怀;多少的厮抬厮敬,多少的互爱互重。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万”,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一对“菊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无足道,而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其“药疗”之功效,犹在其次也,叹叹。

人间的万事可以消磨殆尽,而情爱的清香却永远会历久弥新。

篇6:陆游与唐婉故事简介

写陆游恨秦桧误国嫉贤,不得伸恢复中原之志。春游沈园,与爱妻唐琬商议双飞福建结交忠良义士。母唐夫人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嗔唐琬违命,却信托新贵之唐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前程。陆游鄙仲高依附秦桧,作诗讥刺以拒,唐琬则为仲高之弃妇李盼盼鸣不平,仲高恼羞成怒刺激唐夫人,宴席不欢而散。

唐夫人盛怒迁恨唐琬,逼迫陆游逐妇,闹成僵局。父陆宰悯唐琬之无辜,为儿策划,瞒母留妻于外宅。深秋,唐琬独处小红楼日益绝望,深怜陆游受累而求去。陆游爱之愈坚,决意邀请岳父唐仲俊来调解。谁知调解不成,亲家决裂。陆游赶来,人去楼空,内外交困,爱恨交织,修锦书托卖花三娘致唐琬,约相守三年。

三年后,陆游自福建归重游沈园,惊唐琬改适赵士程,相逢不能语。陆游询送酒婢小鸿,证实唐琬为他“断绝情爱而一心报国”作出牺牲。陆游悲愤题“钗头凤”词于粉壁,唐琬见而和作,肠已断矣!秦桧死后,恢复中原呼声复起,陆游赴任建业,梅林觅香魂,慷慨长吟以告唐琬在天之灵。

爱国诗人陆游,至死不渝忧国志,一生痛苦是婚姻。

陆游与唐琬的千古凄凉爱情悲剧

南宋山阴(今浙江沼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两阙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琬,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琬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琬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琬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琬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琬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琬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琬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琬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琬,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琬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应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琬。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琬,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琬,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琬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琬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琬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琬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琬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琬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琬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琬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琬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琬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琬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琬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琬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琬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琬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国税发〔2008〕35号) 下一篇:许国丹心,至死不渝-陆游爱国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