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关键词: 血型

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精选11篇)

篇1: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简便经济的方法获得较准确的血型鉴定结果。

方法 由初检人员用玻片凝集法做血型正定型,结果为拟报血型,由审核人员用试管凝集法做反定型,其结果和拟报血型核对,结果相符后签发报告。

结果 采用此法后,无1例血型错误投诉,交叉配血时未发现因血型错误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

结论 该方法简便、经济,有很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关键词】 血型; 玻片凝集法; 试管凝集法; 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是每个入院患者都需要做的常规检验项目之一,特别是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输血前准确的血型鉴定工作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

目前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ABO血型的鉴定方法是血凝实验和微柱凝胶试验(MGT),血凝试验是指抗体和红细胞在液体介质中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3种方法即玻片法、试管法和全自动微板法。

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如玻片凝集法因操作简便、节省材料、价廉等优点,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却容易出现差错。

试管离心法虽然结果较准确,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全自动微板法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需要特殊设备。

而微柱凝胶法虽然方法学先进,操作简单,所需样本量少,程序自动化,结果明确可靠,但成本价高,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接受。

为患者提供安全廉价精细的服务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宗旨。

为了得出价廉、准确的血型鉴定结果,笔者采用了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质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月至12月本院患者检查血型样本360例及血站提供给本院血库的120袋献血者悬浮红细胞的样本。

1.2 血型试剂 标准抗A、抗B血清(单克隆抗体)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效价为128,特异性及亲和力均符合国家标准,保存在2 ̄8℃冰箱,有效期内使用。

生理盐水及37℃水浴箱。

1.3 ABO标准红细胞(本实验室自制) 取3名同型献血者的红细胞,混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配制成2%—5%的标准红细胞悬液,每天配制1次。

1.4 方法

1.4.1 患者血型鉴定 由初检人员用玻片凝集法对ABO血型进行正定型,其结果为拟报血型,由审核人员用试管凝集法进行反定型,其结果和拟报血型进行核对,核对结果相符后签发报告。

如遇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则通过一系列试验作进一步鉴定,明确血型鉴定结果后发出报告。

1.4.2 复核献血者样本血型 交叉配血时,由操作人员用正反定型复查献血者血型,结果与血站提供的血型核对,如发现血型不符则将献血者的血液送市中心血站,要求血站复查。

1.4.3 统计 统计本院患者常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合的例数,血站错定血型的例数和输血科在交叉配血时发现的血型错误例数。

2 结果

201月至月,共鉴定血型360例,结果发现正、反定型不相符3例,复检血型,如不相符则通过一系列试验最终鉴定血型,自年以来未发现血型错误的投诉,交叉配血时,未发现因血型鉴定错误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按配血相结合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未发现异常输血反应。

3 讨论

血型由血型基因决定,是血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间题,正确的血型鉴定(blood typing)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

此文笔者就临床血型鉴定的经验和体会进行简单交流。

3.1 医务人员的问题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自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其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检验科人员没有对报告核对正确,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3.2 被检红细胞

①血型测定的错误血型:检测时,因患者红细胞悬液浓度过低,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使之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微弱、细小的凝集未看到,而造成定型报告错误。

②标本新鲜,严防污染。

细菌污染的标本,红细胞上T抗原被激活,与标准血清中的抗T抗体结合,出现全凝集现象,干扰血型鉴定。

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在做ABO血型鉴定时出现假凝集,可加做自身血清和红细胞,自身红细胞和生理盐水对照试验及结合反定型结二易进行鉴定。

当疑有血浆成分干扰血型鉴定时,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以除去干扰。

③冷凝集素属于冷反应性的自身抗体,4℃条件下,正常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低于1:16,冷凝集素效价增高是导致献血者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常见原因。

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冷凝集素能够与标准红细胞和自身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凝集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低效价的冷凝集素在37℃不能凝集标准RBC和自身RBC,因此不会造成血型误判,但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37℃仍可产生较强凝集,容易造成血型误判。

如果献血者血清中含有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血型鉴定试验中应使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或4590热放散,或用经4℃处理的冷凝集素被自身红细胞吸收后的血清进行血型鉴定,以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

在肺炎、支原体肺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很高,严重干扰血型鉴定。

3.3 其它因素

①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献血者中常见的不规则抗体是抗一M、抗一N和抗一A,等。

在反定型试验中,不规则抗体可以和标准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而这种反定型结果与A或B抗原无关,所以导致ABO血型鉴定时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②类B抗原某些受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病人,红细胞获得了类B抗原,A型病人可误定为AB型,0型误定为B型。

因此,感染体征病人配血不合时,应考虑类Bo③磺胺类药物引起的凝集有人报道一个B型的献血员阑尾术后用氨苯磺胺,3个月后,其血清能凝集A,AB型的红细胞,也能凝集B型的红细胞。

另外,注射青霉素后,有些人的血清中含有青霉素抗体,而青霉素已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当此红细胞与含有青霉素抗体的血清相遇时便发生凝集。

总之,在患者ABO血型鉴定试验中,如果出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不能轻易发报告,否则,可致ABO血型的误判。

因此,在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血型鉴定经验,对异常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查明原因,以获得ABO血型的准确定型,确保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 陈晨, 张献清, 穆士杰, 夏爱军, 张宇宏. 误输异型血引起血型鉴定困难一例报告[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 2006,(05) ?

[2] 夏卫,郭永芳,姚锦炎,祁国阳. 全自动加样扫描分析系统测定ABO血型[J]. 临床检验杂志 , ,(04)

篇2: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方法 对1月至2月我院的230例健康人群使用试管法与玻片法做血型鉴定,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判断。

结果 在ABO血型鉴定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试剂因素和实验器材因素,试管法准确率高于玻片法。

结论 进行ABO血型鉴定时,其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对影响因素进行克服,并对操作流程与操作技术进行严格制定,从而提高血型鉴定质量。

【关键词】 临床检验 ABO血型鉴定 质量控制

血型为人类血液中血型抗原所表现的遗传性状。

RH血型系统与ABO血型虚脱为红细胞两大血型抗原系统,在临床输血遗传学和临床输血中占据主要意义[1]。

使用血型鉴定,为临床输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正确判断血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玻片法与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在血型鉴定过程中,会受许多因素而影响,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是提高血型鉴定准确率的关键。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月至202月我院的230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9~29岁,平均年龄(24.3±3.7)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和血液疾病。

1.2方法

每位受检者都必须要经两种检查方式鉴定。

玻片法:取清洁凹陷推片,将A、B两种试剂分别置于拨片中,取血氧样本,在试管中加入血液一滴,在滴管中,分别加入A、B、O试剂红细胞悬液,将分型试剂与血液样本搅匀,摇动拨片,对其凝集反应进行观察,可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试管法:使用洁净试管,标上A、B字样,分别加入抗A、抗B标准血清,加入受检者血液样本,充分摇匀。

离心后进行判断。

1.3血型判断

凝集判断标准,对红细胞的分布进行判断,红细胞均匀分部,无凝集,显微镜下呈红细胞分散,无凝集现象为阴性,红细胞凝集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管法与玻片法的血型鉴定中,受检者的血型分布无差异(P>0.05)。

O型最多,其次是B型、A型和AB型。

在ABO血型鉴定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试剂因素和实验器材因素,试管法准确率高于玻片法。

3.讨论

人的血型由血型基因决定,血细胞为主要特征,在血液遗传学和临床输血中,起到显著意义。

输血安全为临床输血主要问题,采取正确血型鉴定,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确定输血安全的关键。

对ABO血型鉴定构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2]。

篇3: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关键词:ABO血型,检验,玻片法,试管法,质量控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8月间326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男193名,女133名;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2.61±1.44)岁。

1.2 检验方法

抽取EDTA抗凝血,并在2h内完成血型的鉴定,326名研究对象均同时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进行血型的鉴定。

(1)玻片法鉴定:

取1张清洁的圆形凹陷推片,并标注A、B字样;在A、B字样处分别滴1滴抗A试剂、抗B试剂;将等体积的待检血样滴于抗A试剂盒抗B试剂;将另1张清洁推片标注A、B和O细胞,各滴加1滴受检人员血清,再各滴加1滴A、B、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将分型试剂与待检血样用竹签调匀,并不断晃动玻片观察血型凝集反应。

(2)试管法鉴定:

取2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标注抗A、抗B字样,并各自对应加入1滴抗A、抗B的标准血清;两管分别加入1滴被检人员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并充分混匀;以1000r/min,离心1min,然后判定结果。轻轻晃动试管,使红细胞浮于上层,并通过肉眼或者低倍镜进行观察是否存在凝集情况。

(3)反定型法:

将待检血样进行离心,2500r/mm,离心3min,将血清进行分离,然后对3支洁净试管分别标注A、B、O,并在各试管内滴入1滴待检血清,然后分别加入1滴5%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A、B、O型),混匀后离心,1000/mm,离心1min,取出试管后轻摇,并观察凝集情况。

2 结果

通过玻片法与试管法的检验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检验326名健康人员的血型结果是一致的,其中O型人数最少,B型人数最多,其次为A型和AB型;两种检验方法下的O型人数相同,而A型、B型和AB型人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人类的血型是由基因所决定的,血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采用玻片法与试管法检验ABO血型,简单方便,临床应用广泛,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发现,两种ABO血型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从抽血到鉴定以及资料的记录,都存在着一定的干扰因素,进而造成鉴定结果的差异[1,2]。

3.1 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1)填写输血资料时,医生仅根据患者自述的血型进行填写,并未对患者进行血型检验;或者抽取血液样本时缺乏资料校验,记录不科学,造成血型报告错误、配血不合等情况;(2)红细胞检验观察时由于悬液浓度较低,造成肉眼观察无法发现凝集等,造成定型报告错误等;(3)红细胞T抗原被激活,导致标准血清抗T抗体结合,发生全凝集情况,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ABO亚型造成正反定型的不符;ABO抗体减弱,抗体减弱对正反定型也将造成正反定型的不符,由于患者的血清中—A和—B效价的减弱,反定型结果总是显示AB型,这就将导致对血型检验的误判;反定型试验不规则抗体与标准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3]。

3.2 临床检验ABO血型质量控制策略

(1)保证玻片清洁与单独使用,避免混用一块玻片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2)保持检验血样的新鲜,防止细菌污染激活红细胞上的T抗原,减少对血型检验的干扰;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高球蛋白血症在ABO血型检验时容易出现假凝集,因此可加做自身血清/红细胞,自身红细胞/生理盐水对照试验;血浆成分感染检验使应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防止冷凝集造成的误判,血清中含有高价冷凝集素时可采用37℃生理盐水进行红细胞洗涤,如肺炎、肝硬化患者等血清[4];(3)在抽取血样的时候,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小心谨慎,避免血样采集错误[5]。

总之,在检验ABO血型时,检验人员应认真负责,在发现正反定型的结果存在差异时,需要进行重新试验等,避免误判以及报告的误发,增加输血的风险。而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也需要积累鉴定经验,对异常的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于欣,哈丽娜,刘学英,周学莹,杨震.浅谈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J].包头医学,2011,(2).

[2]王林,张国平.无偿献血者献血前ABO血型实验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9).

[3]王继峰,毛萍,刘晓.探究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4]颜廷俊.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

篇4: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ABO血型;血型鉴定。

【中图分类号】R446.6

血型是人类血液以血型抗原为表现形的遗传性状,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的两大血型抗原抗体系统,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血型鉴定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临床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有盐水凝集法和凝胶微柱法。盐水凝集法因简单易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又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结果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800名住院患者进行玻片法和试管法的血型鉴定通过对其结果分析,探讨ABO血型鉴定中的影响因素。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从2013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需进行血型鉴定的住院患者800名,每人抽取edta抗凝血,在2小时内用玻片法和试管法完成血型鉴定。

(二)试剂 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抗a、抗b血型鉴定单克隆抗体;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三)方法 正定型法:① 玻片法:取清洁且带有圆形凹陷的推片1张,并注明A、B字样。将抗A试剂、抗B试剂各1滴分别滴于玻片上A、B处。分别取等体积待检血样(5%红细胞悬液或全血)于抗A试剂和抗B试剂。另取洁净推片1张,标明A细胞、B细胞和0细胞,用滴管各加受检者血清1滴,再分别用滴管滴加A、B和0型试剂红细胞悬液1滴。用不同的竹签将分型试剂与待检血样调匀,同时不停的摇动玻片并观察血型凝集(或溶血)反应,也可用低倍镜观察结果。②试管法:取洁净小试管2支,分别标上抗A、B字样,分别加入抗A、抗B标准血清各1滴,于相应标记的试管;然后分别加入被检者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l滴于各试管充分混匀;以1000转/分的速度离心1分钟。将试管轻轻摇动,使沉于管底的红细胞浮起,先以肉眼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

反定型法:首先将待检血以2500转/分离心3分钟,分离血清;取小试管3支,分别标记A、B、O,各管加被检者血清1滴,然后按标记分别加入5% 的A、B、O型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1滴,混匀;以1000转/分离心1分钟后取出试管,轻摇管底,观察凝集。

结果判断:凝集判断标准红细胞均匀分布,无凝集颗粒,显微镜下红细胞分散存在,无凝集靠拢现象为阴性,红细胞出现凝集为阳性。

二、结果

玻片法检验结果:O型253人 ;B型205人 ;A型202人;AB型140人

试管法检验结果:O型260人; B型201人; A型199人; AB型140人

不论是玻片法还是试管法,800名受检者 的血型分布是一致的,即O型最多,之后依次为B型、A型、AB型,即O>B>A>AB。② 玻片法和试管法的鉴定结果显示AB型人数相同,而A型、B型和O型人数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讨论

血型由血型基因决定,是血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问题,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

(一)医务人员的问题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自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其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检验科人员没有对报告核对正确,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二)被检红细胞

①血型测定的错误血型:检测时,因患者红细胞悬液浓度过低,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使之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微弱、细小的凝集未看到,而造成定型报告错误。②标本新鲜,严防污染。细菌污染的标本,红细胞上t抗原被激活,与标准血清中的抗t抗体结合,出现全凝集现象,干扰血型鉴定。当疑有血浆成分干扰血型鉴定时,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以除去干扰。③ 冷凝集素属于冷反应性的自身抗体,4℃ 条件下,正常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低于1:16,冷凝集素效价增高是导致献血者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常见情况。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冷凝集素能够与标准红细胞和自身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凝集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低效价的冷凝集素在37℃不能凝集标准rbc和自身rbc,因此不会造成血型误判,但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37℃仍可产生较强凝集,容易造成血型误判。④ abo亚型在血型血清学试验中是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主要原因之一。亚型属于同一血型抗原,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抗原结构和位点数改变导致的弱表现型。⑤ abo血型抗体减弱:abo血型规则抗体合成量的不足也是造成正反定型不符的重要因素。当献血者血清中抗a和抗b效价减弱,其反定型格局总表现为ab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血清用量,降低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应用低离子强度溶液等方法,检出低效价的抗a和抗b。

(三)实验器材

① 所用器材必须清洁、干燥,试管、滴管要专用,标记清楚。②用试管法定型时,应同时进行正向和反向定型。每批测定均须设置对照。③红细胞浓度按要求配制,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的比例适当。④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离心时间是血型鉴定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按操作规程严格控制。

(四)其它因素

① 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献血者中常见的不规则抗體是抗m、抗n和抗a等。在反定型试验中,不规则抗体可以和标准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而这种反定型结果与a或b抗原无关,所以导致abo血型鉴定时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②类b抗原某些受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病人,红细胞获得了类b抗原,a型病人可误定为ab型,o型误定为b型。因此,感染体征病人配血不合时,应考虑类b。③磺胺类药物引起的凝集有人报道一个b型的献血员阑尾术后用氨苯磺胺,3个月后,其血清能凝集a、ab型的红细胞,也能凝集b型的红细胞。另外,注射青霉素后,有些人的血清中含有青霉素抗体,而青霉素已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当此红细胞与含有青霉素抗体的血清相遇时便发生凝集。

因此,在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血型鉴定经验,对异常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查明原因,以获得abo血型的准确定型,确保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篇5:abo血型鉴定

①玻片法:操作简单,适于大量标本检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者如血清抗体效价低,则不易引起红细胞凝集,因此,不适于反向定型。

②试管法:由于离心作用可加速凝集反应,故反应时间短,而且,借助于离心力可以使红细胞接触紧密,促进凝集作用,适于急诊检查。

红细胞亚型抗原性弱,如抗A抗B标准血清效价低时,易造成漏检或误定。如加用O型(抗A、B)血清和反向定型,可避免此类错误。

玻片法凝集结果判断:红细胞呈均匀分布,无凝集颗粒,镜下红细胞分散。

在低倍镜下凝集程度强弱判断标准:

①呈一片或几片凝块,仅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

②呈数个大颗粒状凝块,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

③数个小凝集颗粒和一部分微细凝集颗粒,游离红细胞约占1/2为(++)。

④肉眼可见无数细沙状小凝集颗粒。于镜下观察,每凝集团中有5~8个以上红细胞凝集为(+)。

⑤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的游离红细胞(±)。

⑥可见极少数红细胞凝集,而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为混合凝集外观。

⑦镜下未见细胞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为(-)。凝胶微柱法

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

抗A、抗B和抗AB标准血清标准

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并应符合下述条件:①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②效价: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128以上。③亲和力:我国标准要求抗A对A1、A2及A2B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分别是15s、30s和45s;抗B对B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15s。凝集强度为3min时,凝块不小于1mm2。④冷凝集素效价:在1:4以下。⑤无菌。⑥灭活补体。[3]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所用器材必须干燥清洁、防止溶血,凝集和溶血的意义一样。为避免交叉污染,建议使用一次性器材。标准血清从冰箱取出后,应待其平衡至室温后再用,用毕后应尽快放回冰箱保存。

2、加试剂顺序:一般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核实是否漏加血清。

3、虽然IgM抗A和抗B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温度以4℃最强,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但为了防止冷凝集现象干扰,一般在室温20℃~24℃内进行试验,而37℃条件,可使反应减弱。

4、幼儿红细胞抗原未发育完全、老年体弱者抗原性较弱,最好采用试管法鉴定血型。

5、玻片法反应时间不能少于10min,否则较弱凝集不能出现,造成假阴性。

6、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才可发报告。

7、反定型法: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血型抗体可减弱或消失;血清中存在自身免疫性抗体、冷凝集素效价增高、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异常均可造成反定型困难;新生儿体内可存在母亲输送的血型抗体,且自身血型抗体效价又低,因而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宜做反定型。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水平大幅度下降或被检者血清中缺乏抗A及(或)抗B抗体,可引起假阴性或血型鉴定错误。[4]

ABO血型系统

英文:ABO blood group system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但是异型输血输入量大时,输入血中的凝集素未能被高度稀释,有可能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所以大量输血时仍应采用同型血。临床上在输血前除鉴定ABO血型外,还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作交叉配血实验,在体外确证两者血液相混不发生凝集,方可进行输血以确保安全。近年来发现存在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即血型抗原)也存在于其他血细胞和一般组织细胞。所有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可作为机体免疫系统鉴别自身和异物的标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血型鉴定也是组织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人类血型有遗传特性,决定血型的血型抗原即凝集原ABOA和B及其前身物H,分别受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A、B基因为显性基因,O(H)基因为隐性基因。它们的遗传规律所显示的父、母血型与子代血型间的关系,在法医学上可作为否定亲子关系的依据,若再配合其他血型系统的测定,则可判断亲子关系。

血型不仅在输血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种学、遗传学、法医学、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在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病人(受血者)和输血人(供血者)的血型,并且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在临床医学中,除输血、移植免疫外,对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异性抗体的检查,也都需要血型知识和有关技术。ABO血型抗原具有种族差异。例如,中欧地区的人群中,约40%以上的人为A型,近40%的人为O型,10%的人为B型,6%的人为AB型;而90%的美洲土著人为O型。[5] 编辑本段举例分析

通常只用两种抗血清即抗A及抗B血清,就可将群体分为四种血型。

根据血型的遗传规律,和临床工作方例起见,配偶间所生子女的血型如下:

各种ABO配偶所生子女的血型:

婚配式 子女可能有的血型 子女不可能有的血型

A×A A、O B、AB

A×B A、B、O、AB 无

A×AB A、B、AB O

A×O A、O B、AB

B×B B、O A、AB

B×AB A、B、AB O

B×O B、O A、AB

AB×AB A、B、AB O

AB×O A、B AB、O

O×O O A、B、AB

婚配式 A型血的可能 B型血的可能

A*A 75% 0% 25% 0%

A*B 25% 25% 25% 25%

A*O 50% 0% 50% 0%

A*AB 50% 25% 0% 25%

B*B 0% 75% 25% 0%

B*O 0% 75% 25% 0%

O型血的可能AB型血的可能

B*AB 25% 50% 0% 25%

O*O 0% 0% 100% 0%

O*AB 50% 50% 0% 0%

AB*AB 25% 25% 0% 50% ABO血型鉴定总结

AB0血型鉴定原理

常用盐水凝集法检测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体,依据抗原抗体存在的情况判定血型。常规的方法有: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结果判定:凡红细胞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呈散在游离状态为阴性。ABO血型定型原则见表1-5-2。

鉴定方法

(1)生理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操作简单,适于大量标本检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者如血清抗体效价低,则不易引起红细胞凝集,因此,不适于反向定型。②试管法:由于离心作用可加速凝集反应,故反应时间短,而且,借助于离心力可以使红细胞接触紧密,促进凝集作用,适于急诊检查。

红细胞亚型抗原性弱,如抗A抗B标准血清效价低时,易造成漏检或误定。如加用O型(抗A、B)血清和反向定型,可避免此类错误。

玻片法凝集结果判断:红细胞呈均匀分布,无凝集颗粒,镜下红细胞分散。在低倍镜下凝集程度强弱判断标准:①呈一片或几片凝块,仅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②呈数个大颗粒状凝块,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③数个小凝集颗粒和一部分微细凝集颗粒,游离红细胞约占1/2为(++)。④肉眼可见无数细沙状小凝集颗粒。于镜下观察,每凝集团中有5~8个以上红细胞凝集为(+)。⑤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的游离红细胞(±)。⑥可见极少数红细胞凝集,而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为混合凝集外观。⑦镜下未见细胞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为(-)。

(2)凝胶微柱法: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

抗A、抗B和抗AB标准血清标准

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并应符合下述条件:①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②效价: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128以上。③亲和力:我国标准要求抗A对A1、A2及A2B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分别是15s、30s和45s;抗B对B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15s。凝集强度为3min时,凝块不小于1mm2。④冷凝集素效价:在1:4以下。⑤无菌。⑥灭活补体。血型鉴定操作时注意事项

篇6: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学号:

实验报告

说明:

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

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

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单倍行距,小标题加黑;

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

5、实验报告按时上传,上传时文件名统一按照网上说明来命名; 实验名称: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ABO血型鉴定

同组姓名: 实验日期:4.13 室 温: 气 压: 成 绩: 教 师:

一、实验结果

(一)观察到的红细胞、白细胞

(1)单核细胞

(2)淋巴细胞

(3)嗜中性细胞

(4)嗜酸性细胞

(二)ABO血型鉴定结果

将本人血液加入到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中后均不发生凝集反应,加入到抗B凝集素中后颜色为血液原来的鲜红颜色;加到抗A凝集素后颜色变深但无凝血反应。

二、分析与讨论

(1)红细胞、白细胞的观察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而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全血体积的45%,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凹的圆盘状。在油镜下观察红细胞,首先在数量上它占绝对优势,分布均匀,其次呈红色的圆形或椭球形。图片中数量最多的红色圆球形细胞便是红细胞。而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体积不足1%。对白细胞进行瑞氏染色后根据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1.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2.无颗粒细胞:淋巴细胞核单核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大小约10-12μm,核多分叶2-5叶或不分叶为杆状,颗粒细小,紫红色,约占白细胞的50%-70%;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大小约10-15μm,核常分为2叶,颗粒粗大,分布均匀,桔红色,约占白细胞的0.5%-3%;嗜碱性粒细胞10-12μm核常呈S形(十分肥大)或不规则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紫蓝色,约占白细胞的 0%-1%,数量极少,因此找到它需要运气、知识和眼力;淋巴细胞分大中小6-12μm以6-8μm居多,核圆或随圆形,很少,天蓝色,约占白细胞的20%-30%;单核细胞染色质致密,深紫色,大小约14-20μm,肾形或马蹄形,胞质多常染成浅灰蓝色,染色质疏松,着色较浅约占白细胞的3%-8%。白细胞的数量随不同的生理状态会有较大的波动,在实验观察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均只发现一个而嗜碱性细胞没发现。在观察白细胞类型时,首先观察是否存在颗粒,若无颗粒主要根据核质比,大的为淋巴细胞和核的形状马蹄型为单核细胞;若有颗粒则根据核的分叶数、形状;颗粒大小、颜色、以及颜色深浅综合来判断嗜中性粒细胞(核分多叶、细小的紫色颗粒、颜色深)、嗜酸性粒细胞(核分两叶、颗粒明显较嗜中性粒细胞粗大且颗粒呈桔红色,显微镜下看上去亮晶晶的)和嗜碱性粒细胞(没观察到)。

(2)ABO血型鉴定

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凝集原,也存在于其它血细胞和一般组织细胞上,而血浆中存在着不与自身凝集原发生反应的凝集素,凝集原会与相应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不能分开,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因此可用标准血清鉴定未知血型。在白瓷板上滴加抗A和抗B凝集素,然后加入本人血液,若与抗A凝集素反应产生沉淀而与抗B凝集素不反应则血型为A型;若与抗B凝集素反应产生沉淀而与抗A凝集素不反应则血型为B型;若均与抗A、抗B凝集素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则血型为AB型;若均不与抗A、抗B凝集素反应则血型为O型。实际实验中,在加入本人血液后,血液与抗A、抗B凝集素反应均无沉淀,但加入到抗A凝集素中后呈深色,而加到抗B凝集素中呈鲜红色。理论上不发生反应应呈鲜红色,颜色变深可能与pH值有关。

三、结论

(1)本人找到了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篇7:浅谈ABO血型鉴定的临床体会

1 责任事故原因

1.1 标准血清效价降低引起A、B或AB血型误定为O型

标准血清在室温下保存或是超过有效期, 它们的亲和力和凝集效价均会降低, 我们曾做过一个试验, 先测新的标准血清抗A和抗B, 抗A效价为1∶128, 抗B为1∶64, 然后置室温5 d后测定, 凝集效价尚未改变, 15 d后抗A效价为1∶64, 抗B为1∶32.临床工作中, 有些实验室对试剂管理不严格, 工作中标准血清用后仍置于工作台上, 在室温条件下等待下一次使用, 这样最易导致待测血型患者的RBC表面上的A、B抗原漏检, 造成血型鉴定错误。所以血清一定要放在4℃冰箱保存, 定期做亲和力的鉴定, 不符合者一律不用, 则可以避免一切不良后果发生。

1.2 标准血清受细菌污染导致血型鉴定错误标准血清

应放于冰箱, 冰箱内部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 每周用5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擦拭, 并且每个月做细菌培养。因为标准血清一旦被棒状杆菌污染, 即在该血清中出现一种抗H抗体, 这种抗体可与任何血型RBC上的H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曾有文献报道, A型误定为AB型就是由此引起。

1.3 实验室的室温未达到 (20~24℃) 造成血型鉴定困难

ABO血型鉴定最佳反应温度为4℃, 通常在室温20~24℃时做实验可出现良好的凝集反应, 37℃时可使反应减弱。在冬天, 许多实验室的室温极低, 操作血型鉴定时, 某些患者 (如支原体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红斑狼疮等) 血清中可能含有寒冷凝集素, 为一种高效价病理性自身冷性抗体, 可能与本人及其他人各型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可导致假阳性结果出现, 可出现A、B、O血型类似AB型的情况。若有此怀疑, 加入标准血清后, 应将试管立即置入37℃水浴中, 轻轻摇动试管混合, 并在30 s内观察结果。

2 非责任性问题

2.1 被检RBC存在的问题 (1) 恶性肿瘤、白细胞等导致

血型鉴定困难:患者, 男, 血型O型, 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Ig G增高 (10.4 g/L) , 贫血 (Hb 40~60 g/L) 。在做血型鉴定试验时RBC互相串连呈缗钱状凝集, 导致血型鉴定困难, 给患者行温水洗涤后, 又进行血型鉴定试验, 报告为“O”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由于骨髓瘤引起骨髓内有大量异常浆细胞增生并广泛浸润, 同时分泌Ig, 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如血浆黏滞度增高, 异常球蛋白可非特异性覆盖在RBC表面, 致使RBC互相串连呈缗钱状凝集。曾有文献报道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引起A抗原减弱或消失, 原因是急性白血病引起糖基转移酶 (H或Se转移酶) 缺乏或合成受抑, 使特异性抗原物质产生过程发生障碍, 致使A抗原减弱, 表现为另外的血型, 即常说的血型变异, 是一种病理现象。同时白细胞的恶性增生, 成熟RBC显著减少及RBC发生改变, 也使得RBC的血型抗原减少[1]。所以做血型鉴定时反定型很重要, 可以避免定错血型, 如果正反定型不相符, 需做吸收放散试验和唾液中型物质的测定。反定型的标准A细胞和B细胞必须新鲜, 受到细菌污染也会出现假阳性反应, 也不可避免会输错O型血, 这是值得注意的。 (2) 亚型导致血型鉴定错误:A2B亚型在大量的血型工作中很少发现或已被忽视。由于红细胞上A抗原较弱, 只做正定型时已被误认为B型, 因此常规血型鉴定中发现异常时, 需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鉴定互相核对。 (3) 类B现象导致血型鉴定困难:该类患者血型正定型类似AB, 血清中有抗B抗体。类B想象多为C型或A型患者因肠道细菌感染, 而使RBC上获得类B抗原, 所以随着病情好转类B现象即可消失。

2.2 被检血清存在以下问题也可给血型鉴定造成误导

(1) 由于血型抗体减弱或缺乏而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 如老年人的血清抗体效价很低;4个月~6个月的婴幼儿血清中的ABO抗体通常是阴性或很弱, 因此一般不对婴儿进行ABO反定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受检者血清中缺乏应有的抗A或抗B抗体。 (2) 受检者血清中蛋白紊乱或试验时温度过高, 常引起RBC呈缗钱状排列。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M蛋白增多、其他浆细胞疾病、中晚期何杰金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等, 当血标本中纤维蛋白去除不完全时, 血清中的高分子蛋白增多, 可造成RBC的非特异性假凝集。患者使用血浆扩容剂, 如右旋糖酐、聚维酮、脐带Wharton胶, 也可导致RBC的假性凝集[2]。 (3) 患者血清中含有抗A、抗B以外的不规则抗体, 如抗M、抗N抗体也可在盐水中发生凝集反应;由于血清中异常高效价的补体分子和RBC膜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 遮蔽了红细胞A和B抗原的位点, 致使凝集反应不能发生;患者近期输用了大量异型的新鲜血浆, 也可导致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相符[2]。

在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强化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 仔细查看检验结果, 加强血型鉴定的室内、室间质控, 对血型鉴定与输血工作严格把关, 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霜, 刘晓力, 黄芬.急性白血病引起血型A抗原减弱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 (7) :1774.

篇8: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简便经济的方法获得较准确的血型鉴定结果。方法:由初检人员用玻片凝集法做血型正定型,结果为拟报血型,由审核人员用微柱法做正反定型,其结果和拟报血型核对,结果相符后签发报告。结果:采用此法后,无一例血型报告错误,交叉配血时未发现因血型错误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结论:该方法简便、经济,有很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关键词】血型;玻片凝集法;微柱法;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是每个入院患者都需要做的常规检验项目之一,特别是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输血前准确的血型鉴定工作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目前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ABO血型的鉴定方法是血凝实验和微柱凝胶试验( MGT ),血凝试验是指抗体和红细胞在液体介质中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3种方法即玻片法、试管法和全自动微板法。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如玻片凝集法因操作简便、节省材料、价廉等优点,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却容易出现差错。试管离心法虽然结果较准确,但操作较繁琐费时。全自动微板法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需要特殊设备。而微柱凝胶法方法学先进,操作简单,所需样本量少,程序自动化,结果明确可靠。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屏南县医院患者检查血型样本25 00例及宁德血站提供给本院血库的1000袋献血者悬浮红细胞的样本。

1.2 血型试剂 标准抗A、抗B血清(单克隆抗体)由上海血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效价为≥1:128,特异性及亲和力均符合国家标准,保存在2~ 8℃冰箱,有效期内使用。

1.3 ABO标准红细胞 由长春博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红细胞悬液, 保存在2~ 8℃冰箱,有效期内使用。

1.4 仪器 由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和血型血清学用离心机TD-3A型。由长春博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血型定型检测卡。

1.5 方法

1.5.1 患者血型鉴定 由初检人员用玻片凝集法对ABO血型进行正定型,其结果为拟报血型,由审核人员用微柱法进行反定型,其结果和拟报血型进行核对,核对结果相符后签发报告。如遇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则通过一系列试验作进一步鉴定,明确血型鉴定结果后发出报告。

1.5.2 复核献血者样本血型 交叉配血时,由操作人员用正、反定型复查献血者血型,结果与血站提供的血型核对,如发现血型不符则将献血者的血液送市中心血站,要求血站复查。

1.5.3 统计 统计本院患者常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合的例数,血站错定血型的例数和输血科在交叉配血时发现的血型错误例数。见表1

2 结果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鉴定血型3500例,结果发现正、反定型不相符子10例,复检血型,如不相符则通过一系列试验最终鉴定血型,自2011年以来未发现血型错误的投诉,交叉配血时,未发现因血型鉴定错误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按配血相结合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未发现异常输血反应。

3 讨论

血型鉴定错误中有80%是假阴性或假阳性造成的10%是检测者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造成的, 10%是护士或临床医生没执行严格查对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所造成的。玻片凝集法鉴定血型操作简单,成本低,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多采用此法,但影响玻片凝集法的因素很多,单采用此法容易得出错误的血型鉴定结果,本文采用玻片凝集法正定型与微柱法反定型相结合,由初检人员与审核人员分别操作,互相核对的方法,可以发现由于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血型鉴定错误。实践证明,此法质控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在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对于标本采集者,应严格按照相关医疗操作规程操作,防止标本采集错误。临床医生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防止误填血型。血型鉴定工作者编号时应做好患者标本与血型报告单的核对工作,血标本离心后,如发现有不合格样本应通知相关科室重新采样送检,做好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工作。(2)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应查明原因。首先,应重复试验,排除检验者工作粗心造成的错误。其次,应排除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如标准血清过期或室温放置时间过长,红细胞过浓、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溶血反应,试验时间过短,被检者红细胞形成串钱状,标准红细胞被污染,寒冷凝集等原因都会出现试验结果的假阴性或假阳性。排除以上问题后进一步做吸收放散试验,确定患者红细胞血型及血清中的抗体,同时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其他辅助手段正确鉴定ABO血型。如患者需要紧急输血,应输给O型洗涤红细胞、AB型血浆,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3)做交叉配合试验前要进一步复查受供双方的ABO血型。检测完的样本应放置在4~ 8℃冰箱中保存至少一周,以便临床有疑问时核查。

参考文献

[1] 郑磊,张鹏,王前,等. ABO血型實验室检测方法现状及进展[ J] .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1) : 80-82

[2] 冯春颜,吴文权,彭友堂,等. ABO血型鉴定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 2) : 113-114.

[3] 章金灿,何淦生,许洁,等双盲法血型鉴定预防血型错型的应用分析[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5) : 597.

[4] 律梅,朱炳华.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 J] .职业与健康,2008, 24( 2) : 196-197.

篇9: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湖南省湘雅三院输血科2009年1月~2009年6月门诊血型鉴定1 193例, 抽取静脉血1 ml用EDTA-K2抗凝, 年龄1 d~90岁。

1.2 试剂

ABO、Rh D血型定型微柱凝胶试剂卡 (单克隆抗体)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反定型用的A型标准试剂细胞、B型标准试剂细胞由本实验室自制2%~5%试剂红细胞, 按第一版《临床输血手册》[1]操作。

1.3 设备

TD-3A型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 (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4 方法

对门诊送检血样同时采用手工微柱凝胶法及手工盐水试管法进行ABO、Rh D正反定型鉴定。用玻片进行ABO、Rh D正定型鉴定。

1.4.1 微柱凝胶法

(1) 正定型, 将受检者0.5%的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加入抗A、抗B、抗D、阴性对照微管凝胶孔中, 每孔50μl即可使用微柱凝胶离心机, 以900 r/min离心2 min;以1 500 r/min离心3 min, 取出肉眼观察结果。 (2) 反定型, 先将受检者血浆标本加注Ac、Bc两孔内, 每孔50μl。后在2孔标本中分别加入相应的A型B型标准红细胞悬液50μl即可使用微柱凝胶离心机, 以900 r/min离心2 min, 1 500 r/min离心3 min取出观察结果[2]。结果判定标准按试剂盒说明书。阳性: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微柱凝胶中形成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浮在凝胶表面或胶中。反应强度:特异性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位于凝胶表面为强阳性反应, 复合物在胶中为弱阳性反应;愈靠近胶底部颗粒愈小, 反应愈弱。阴性:被检红细胞抗原无相应的抗体结合, 不出现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红细胞沉于微柱凝胶的尖底部。

1.4.2 试管法

(1) 查抗原 (正定型) :取洁净小试管2支, 分别标明抗A、抗B, 用滴管加入抗A和抗B分型试剂2滴于试管底部, 再分别加入受检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 混匀。 (2) 查抗体 (反定型) 取洁净小试管2支, 分别标明A型、B型细胞。用滴管加入受检者血清2滴于试管底部, 再分别以滴管加入A、B型5%试剂红细胞悬液1滴, 混匀与正定型2管, 立即放入离心机内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取出轻轻摇动试管, 使沉于管底的红细胞浮起, 以肉眼观察来判断结果[2]。

1.4.3 玻片法

正定型取清洁玻片用蜡笔标明抗A、抗B, 并加入抗A、抗B分型试剂各1滴于玻片标记相对应处, 再以滴管分别加入受检者10%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充分混匀, 连续约15 s以肉眼观察来判断结果[2]。

2 结果

在1 193例送检血样中, 一次性正确率:微柱凝胶法正定型率100%、反定型率99.92%;试管法一次性正确率也分别达到99.92%、99.83%;玻片法一次性正确率为98.91%。这与张悦, 张国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3种检测方法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上述3种方法血型鉴定不符17例。对可疑结果及时进行复查其结果, (1) 1例微柱凝胶法正反不符情况是:抗A (-) 、抗B (4+) 、A型 (1+) 、B型 (3+) , 后经待检者的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即筛选红细胞 (I、Ⅱ、Ⅲ套) 起反应抗体筛查显阳性, 表明有其他不规则抗体存在。后确定血型是“B” (已查到的抗原定型[2]) 。微柱凝胶法是应用分子排阻层析原理, 通过微小的凝胶颗粒构成的滤网, 在离心条件下, 将与抗体反应的红细胞浮于胶表面或胶中, 将未与抗体反应的红细胞沉至微柱凝胶的尖底部。结果可以由自动化仪器判读, 也可以由肉眼直视判读。目前国内一些大医院主要用该法进行ABO、Rh D血型抗原鉴定, 该法有自动化和手工两种, 三院输血科采用的是手工微柱凝胶法。 (2) 三例试管法正反不符多由操作繁琐易出现漏加、错加抗A、抗B试剂或试剂红细胞悬液浓度度不够造成肉眼观察困难。 (3) 对于13例玻片法判断困难的可疑结果后经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复查证实有8例定型错误。这可能由亚型红细胞抗原与抗体的凝集反应慢、凝集强度弱, 而造成误判。此外还有一些疾病, 如白血病、恶性肿瘤也会使RBC抗原变弱;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新生儿溶血患者的RBC会发生自发性凝集[4]。有时还可因为红细胞浓度过高或低, 以及玻片、吸管、试管等污染造成假凝集, 引起血型鉴定错误[5,6]。

本研究表明, 手工微柱凝胶免疫检测ABO、Rh D血型鉴定, 其灵敏度、准确性均与试管法一致, 其反应强度高于试管法、优于玻片法。微柱凝胶法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 易于观察结果, 并可以长时间保存血型鉴定样本 (保存7 d以上) , 有利于事后复查。该法样本、试剂用量少, 结果的判读易于标准化, 最大限度减少了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玻片法正定型虽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可在操作时, 是一块玻片只能做一个人, 做血型鉴定一个一个做, 如标本量大时就不便于操作, 费时费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同时做反定型, 由于没有指控 (反定型) , 如遇弱凝集、冷凝集、或假凝集时容易对结果误判出错, 而不能及时发现。再有, 做过的玻片放置时间稍长就会因液体挥发而凝集也给审核签发人员 (主管检验师) 带来不便。为确保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避免血型差错。建议手工微柱凝胶法血型鉴定技术应在二甲以上医院推广使用。考虑到微柱凝胶法成本略高的关系, 对门诊用可采用试管法、而对住院患者则采用手工微柱凝胶法分步实施的办法。

摘要:目的:探讨进行ABO、RhD正反定型手工微柱法在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对门诊送检血样同时采用手工微柱凝胶法及手工盐水试管和玻片法进行ABO、RhD正反对比定型鉴定。结果:一次性正确率, 手工微柱凝胶法正定型为100%、反定型为99.92%;试管法分别达到99.92%、99.83%;玻片法正定型率正确率为98.91%。结论:手工微柱凝胶法操作简单、快速, 易于观察。其灵敏度高于试管法与玻片法。血型标本便于保存, 利于事后复查, 值得在二甲以上医院推广。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试管法,玻片法

参考文献

[1]王宝燕.输血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29-132.

[2]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2-64.

[3]张悦, 张国平.ABO血型2种检测方法比较[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14) :1393-1397.

[4]王琳.抗M引起ABO血型鉴定困难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 :91.

[5]陈希元.ABO血型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 (2) :39.

篇10:课外实验示例——ABO血型鉴定

为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输血与血型方面知识的了解,掌握ABO血型鉴定和输血的原理,在学过“血液”一节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ABO血型鉴定”的课外实验。实验中,常会出现因学生怕血、取血方法不当和实验操作不严格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2.实验原理。

人体的红细胞中含有A、B两种凝集原。若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A,则血型为A;若红细胞里含凝集原B,则血型为B;若红细胞中同时含有A、B两种凝集原,血型就是AB;若红细胞不含凝集原,血型就是O。在人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B两种凝集素。A型血的人,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的人,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的人,血清中同时含抗A和抗B凝集素;AB型血的人,血清中不含凝集素。如果凝集原A遇到抗A凝集素,或凝集原B遇到抗B凝集素时,红细胞就会发生凝集现象。

3.材料用具。

A型和B型标准血清、90%生理盐水、70%酒精棉球、碘酒棉球、显微镜、载玻片、采血针等。

4.方法步骤。

①取一干净的载玻片,在两端分别标上A和B,再取两个牙签,分别标上A和B。用一只小滴管吸取标准血清A,放在载玻片的A端,再用另一只小滴管吸取标准血清B,放在载玻片的B端。

②用70%的酒精对采血针和小指肚(或耳垂)进行擦拭消毒后,用采血针刺破皮肤,血液从伤口流出,用一个干净的小滴管吸取一滴鲜血,放到一个干净的小试管中,加入0.5-1ml0.9%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然后用一个消毒的干净玻璃棒从小试管中蘸取已稀释的血液,在A、B标准血清中各加一滴,并用牙签充分搅匀。用碘酒棉球压住取血的伤口,进行止血。

③15min后,把载玻片放在低倍镜下检查,半小时左右可做最后判断。不同的人血液反应的速度不同,有经验的化检员,不需要镜检就可以正确做出血型判断。但是,初学者必须借助镜检才能正确地鉴定。

④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若只在B血清内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则被检查者为A型血;若只在A血清内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则被检查者为B型血;如果A、B两种血清都发生了凝集反应,被检查者为AB型血;如果两种血清都不发生凝集反应,被检查者为O型血。

5.分析讨论。

在实验中,发生凝集反应后,红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小不等的块状,而未发生凝集反应的红细胞则分布均匀。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给受血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异型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两者都没有凝集反应,才能进行输血。

实验中应特别注意的是:使用的两个牙签、两个小滴管切忌混用;取血时要待取血部位和采血针上的酒精挥发完以后再取血;用采血针刺破皮肤后,要让血液自然流出,不能挤压。

篇11: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桂林市无偿献血者18491人, 年龄18-55周岁, 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1.2 试剂

抗A、抗B标准血清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反定型A、B、O试剂红细胞由长博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3 方法

无偿献血血型初检:用毛细管采集献血者末梢血使用纸板法 (玻片法) 在采血现场进行正定型。血型复检:采血后用EDTA抗凝管留样, 送回检验科后用全自动微板法进行正反定型。ABO亚型根据其血型血清学性质进行确定[1]。

2 结果

2010年桂林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车采集的18491例次中有37例血型初检错误, 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可知, 最易初检鉴定错误的血型是O型, 其次依次是B型、AB型和O型。37例血型初检错误发生的时间见表2。从表2可知, 第三季度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情况最多, 其余的三个季度错误发生情况相似。

3 讨论

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造成血型鉴定初检、复检结果不致的原因, 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献血者自身血型抗原因素。事后分析37例初检错误的原因, 有5例为A亚型、1例为B亚型。A亚型、B亚型红细胞与试剂发生的凝集反应很微弱, 在采血现场仅用纸板法 (玻片法) 做正定型时很容易误判, 只有在检验科做正反定型复检时才会被发现。 (2) 献血者血清因素。37例中有一例献血者血液中含有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 在冬季温度低时照成假阳性导致误判。 (3) 环境因素:桂林每年第三季度室外温度较高, 且空气干燥, 在采血现场用纸板法 (玻片法) 做正定型时反应时间稍长, 血液容易干涸, 不易观察结果易导致误判。另外高温季节血清效价容易降低, 也易照成血型误判[2], 因此第三季度是全年血型初检发生率最高的季度。 (4) 人为因素: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缺乏工作经验, 造成试剂污染、所加试剂比例不当, 或者没有认真观察和核对, 错判或错填血型, 造成误判[3]。

综上所述, 造成血型鉴定初复检结果不符, 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原因。我们应加强质量管理,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自觉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的意识, 做到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相符, 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以达到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48-249.

[2]毛桂平.流动采血车74例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0) :9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质量管理系统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及分析 下一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