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西餐文化(精选三篇)
天津的西餐文化 篇1
关键词:西餐饮食文化,饮食观念,原料搭配,饮食习惯
交流、融合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交通也越来越便利, 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距离。在餐饮行业中也因为原料地域差距的缩小, 使得各国烹饪技术的交流越发频繁, 东西方饮食呈现出了相互交融的趋势。随着西餐饮食在中国饮食中的不断深入, 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 “西菜中做”成为了我国饮食界的一大流行趋势。西餐饮食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饮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对中国餐饮业、家庭饮食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一、西餐饮食文化
西餐饮食是相对于东方饮食而言的, 它是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人民对所有西方国家饮食的一种统一称谓, 也是广义上对西方餐饮文化的统称。其实西方国家中, 每个国家的菜式、餐饮文化都是不尽相同的, 在西方国家其实没有“西餐”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仅是部分东方国家人民心中的概念。
二、中西餐饮食观念的不同
由于中国餐饮文化与西方餐饮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所以二者有着显著的差异, 如饮食观念、烹饪技法、饮食习惯、原料搭配等。其中饮食观念的差异体现最为明显。
“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老谚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程度。这一观念的形成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力水平都较为低下不无关系。中国人将吃视作头等大事, 人们对美味的极致追求也丰富、提高了中国饮食的烹饪技术。但由于我们过分地追求味觉享受, 使得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被忽略。中餐烹饪中的煎、炸、炖大大破坏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在加工过程中, 就已将食物的营养成分破坏殆尽。因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 食物的营养问题是最大的弱点。
相较于中国饮食追求的味觉享受, 西餐饮食则更加理性与科学。大多数西方人都是将食物的营养放在第一位, 每天摄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热量是否足够是他们进食的考虑重点。只要有营养, 即使饮食没有变化, 色香味不佳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饮食观念完全契合了西方哲学体系———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将“事物之理”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哲学思想也对西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西方餐饮里, 一道菜肴在所有餐厅里, 即使是豪华高档餐厅, 味道都几乎一模一样, 在一盘西餐菜肴中, 菜是菜、肉是肉、调料是调料, 简单明了, 味道各不相干, 几乎没有艺术性可言。
三、烹饪原料选用、应用的影响
与中餐比起来, 西餐的食材种类、使用范围都较为简单、狭窄, 但是西餐食材的使用胜在用料精、加工细, 食材也使用更专业。例如, 肉类的取料都是按照部位分档进行的, 蔬菜种植不仅多样化, 而且控制得新鲜, 且有着极高的检验标准。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饮食是十分值得借鉴的。目前, 在中餐中也大量借鉴了西餐原料, 在肉类原料上采用了西餐原料中的鸡胸肉、牛柳、美国牛仔骨、新西兰羊扒等;鱼类原料采用了鱼子、吞拿鱼、银鳕鱼、三文鱼等;水果原料采用了车厘子、夏威夷木瓜、牛油果、奇异果、榴莲等。另外还采用了如鹅肝、芦笋尖、芝士等其他西餐食材。通过西餐食材在中餐的广泛应用, 开发出了各种新菜式, 极大地丰富了中餐菜式。
四、烹饪技法的相互影响
中餐烹饪技法的丰富、精细、高深是西方国家远不能及的。但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复杂、费时的烹饪方法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营养损失过多、烹饪时间过长的菜式也将逐步被社会所淘汰。比起中餐的烹饪, 西餐烹饪更为简单, 更注重体现食材原味, 较为简捷、朴实, 其主要的烹饪方法有铁板、烧、烩、扒、煮、烟熏、煎炸等。在快速、方便的西餐烹饪技法的影响下, 中餐也开始对烹饪技法加以改良、创新, 通过应用西餐烹饪技法, 开发出了一系列“西菜中做”的菜式, 如炭烧牛仔骨、煎鹅肝、烟熏吞拿鱼、烟熏三文鱼、芝士龙虾等。
在菜式造型方面, 西餐会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兼顾实用性, 抽象性、随意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西餐厨师在造型上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西餐造型更重视食材本来的形状与色泽, 不刻意强调对原料本身的加工, 追求随意性的艺术造型, 在色彩搭配上讲究合理、和谐。西餐菜式造型的理念也被引入到了中式菜肴中, 在中餐菜式上也能随处可见具有西餐造型特色的盘饰。
五、饮食习惯的影响
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饮食习惯上也有着较大差异。但在西餐饮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饮食习惯中的餐具使用、就餐礼仪及就餐习惯等方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 餐具。
中国人及大多数亚洲人的餐具都是筷子、汤匙, 盛饭都使用碗。而西方人用餐的工具则主要是刀叉, 盛食物主要用盘子。筷子与刀叉不仅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 也体现了东西方生活观念的差异。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 不少的中餐餐厅在食用名贵菇菌、鲍鱼等菜肴时, 也会使用刀叉, 并使用西餐中的高脚杯饮用酒水。
(二) 礼仪。
中国人吃饭喜欢热闹, 喜欢在吃饭时说笑, 用餐氛围温暖、热闹。除了非常正式的宴会, 中国人基本不会特别讲究用餐礼仪。而西方人用餐则喜欢安静, 注重自己的用餐礼仪, 不会在用餐时发出不雅的声音。在宴请客人时, 中国人会将客人安排在左边上座以示尊重。而西方则以右为尊, 座位安排要男士与女士间隔开来, 男士为表示尊重要为其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酒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重, 主人还会劝酒, 而西方人用餐则不主张大肆饮酒。
(三) 就餐习惯。
中国人的就餐习惯一般都是围坐在一起, 共同分享餐桌上的所有食物, 有时为表示尊重, 还会相互夹菜。而西方人则使用分餐制, 每人一份, 各自吃自己的食物。西餐的分餐制对中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围餐”饮食习惯与心理, 分餐制更加卫生, 能有效避免一些疾病的传染, 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 同时还能克服中餐中铺张浪费、讲排场的缺点。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近年来, 不少的中国家庭都开始使用公筷。在很多的餐厅中, 也开始推行“公筷食法”。
六、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归结为感性与理性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这种差异正在逐渐消退,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也将越发全面和深刻。营养合理、健康卫生、美味可口的饮食将是东西方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 让中餐能博采众家之长, 不断完善自我, 进而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尘.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J].成功 (教育版) , 2011, 14:278
[2].张茜.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日常食俗的影响[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 29 (1) :20~23
[3].石丽.浅谈西餐礼仪[J].职业, 2009, 27:165
[4].刘申明.浅谈中西餐就餐礼仪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 2011, 7:163~163
[5].张明.浅谈西餐饮食对中菜烹饪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 , 2008, 5:236~237
名流与天津西餐那些往事 篇2
黎元洪:有板有眼的西餐达人
黎元洪喜欢穿西服、制服是出了名的,他对西餐也很在行,一日三餐大多要选西餐。他认为吃西餐比较卫生,觉得吃中餐时用筷子反复在盘子里夹菜,易传播疾病。尤其是晚年,黎元洪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医生建议他多吃西餐中的蔬菜和鱼,可控制糖、脂肪的摄入,有益健康。黎元洪家中分别设有中餐厨房与西餐厨房,桌椅、餐具也区别各异。黎元洪吃西餐,其夫人吃素,则另开一桌中餐,孩子们也在中西餐之间任意选择。正所谓一家两制,自得其乐。
即便是隐居天津做寓公,黎氏府上也照样是中外宾客如云,高朋满座。黎元洪热情好客,常常以西式美食款待。德租界容安别墅的一楼,以及英租界寓所的中楼(又名鸳鸯楼),皆为招待宾客所用。美国钢笔大王派克、美国木材大王罗伯特·大来(曾在津开办大来木行)、英国报业巨子北岩公爵等,都曾品尝过黎府的西餐美味。
到了圣诞节和新年,黎元洪也会在家中用西餐宴请中外人士。宴会前,黎元洪依照西方习惯会发出正式的英文请帖,并请对方答复。由于天津寓所的客厅、饭厅不可能同时容纳太多的朋友,所以他便按计划分期分界别或国籍宴请。有时,因为所宴请的人员过多,黎家便同时安排在上述两处寓所同时开席,黎元洪则不辞辛劳来回穿梭应酬。他讲究礼节,出席宴会必穿礼服迎客。餐桌上要按规矩摆好菜单,菜品虽为西式,但有时也用鸽蛋汤或鱼翅汤等精致的中餐为客人调剂口味。
雍剑秋:打造“饮食第一精美”
在20 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马场道上,有一处大名鼎鼎的“私人会所”,那里不仅有精致的西餐,还常常亮出“今晚大跳舞会,明日跳舞茶会”的广告,可谓香气四溢,夜夜笙歌。这栋豪华的别墅便是西湖饭店。
饭店的主人名叫雍剑秋(1875—1948),誉满南北的实业家、慈善家。1918 年,雍剑秋来到天津定居,投资实业,创办学校,迅速名闻津城。身为名流,身在洋场,少不了杯酒酬酢迎来送往,此时的雍剑秋暗暗思量,何不创办一家像模像样的饭店呢?既可展示中国的、天津的传统美食文化底蕴,又可赚洋人的钱。主意已定,1929 年春,雍剑秋开始在马场道边(原171 号位置,今不存)置地建屋。1930 年元旦的《北洋画报》上刊有《记西湖别墅》一文,据载:“于英拓马厂道(即马场道)旁,非租借地上,置地数亩,建有别墅,开园辟池,移花植木,本为个人修养之所,嗣以自奉素俭,颇嫌宅第略广,因使公开,以娱游人。后西侨有请赁居独间者,且津门人士,辄于公暇休假之日,结伴莅止者又甚众;雍氏决定辟宅为小型饭店,居旅客而售饮食焉。”
当年深秋,英庭院式建筑竣工,取名西湖别墅。当时的新闻报道称:“津门唯一之大建筑,乃巍然现其宏体于马厂道之首。”为什么不称作饭店?雍剑秋自有考虑。一是突出特色,有别于其他同业;二是顾及社会不良之徒对商业经营的勒索盘剥,如此别墅之名或多或少可遮人耳目。“今有别墅,可供登临远眺及饮食舞息之需,吾知必为津门人士所乐趋也。”
西湖别墅由雍剑秋之子雍鼎丞任经理,聘请复旦大学高材生赵道生(因曾经营大华饭店而蜚声津门)为副经理。全新的经营理念促进着饭店的发展。开业之初,西湖别墅在媒体广泛刊发广告,比如曾长期包下《北洋画报》一版位置,在报头处大幅名媛美女玉照下时常可见“大饭店;大餐厅”的招揽,十分惹人注目。“精美西餐”的广告还特别配合了白描图画,或时髦男女在圆桌前品味,或小夫妻在花园散步,可谓摩登浪漫。
西湖别墅客房幽雅精致,均附有浴室,特别是这里的饮食,号称“第一精美,全埠无出其右者”。据雍剑秋的孙女雍载莹回忆,她家佣人中的厨师有中餐和西餐的大师傅,还有专门负责采买、切菜的仆人。西湖别墅还是当时天津唯一一处弹簧地板跳舞场,且有西洋乐队伴奏,除周一外每晚均有舞会。逢年过节,这里更要举办跳舞大会以祝欢庆。
朱启钤:蠖园里开餐会
当您路过马场道164 号,一座漂亮的两层庭院式别墅定会吸引您的视线。这里便是我国近现代社会活动家、建筑家、收藏家、实业家朱启钤(1872—1964)的故居。晚年,朱启钤号蠖公,所以该园子又叫蠖园。传说1922 年前后初建时,庭院园林景致别具一格,尤其是内置的回廊很有特色,科林斯式柱头让回廊既庄重又洋气,名闻津城。
民国初年,北京来今雨轩的西餐非常出名,这不能不提及朱启钤。朱启钤素来对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抱有深厚的情结,这一点在北京中山公园(初名中央公园)、来今雨轩的改造兴建与开发过程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中山公园原址为明清故宫的社稷坛,后荒废闲置下来。1913 年,朱启钤来此视察,感到作为名地遭弃实在可惜,因此计划辟为公园。接下来,在他的积极倡议下,事情得到落实,并吸引了不少重要人士的捐助。1914 年末,公园董事会产生,朱启钤被推举为董事长。来今雨轩是中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915 年,其名字也是由朱启钤亲自拟定的。轩名寓意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述》,意思是说新朋老友在这里欢聚交流,情意真挚。来今雨轩雕梁画栋,景色宜人,最初为茶社兼餐厅,特别是西餐一炮打响,深得赞誉。
1916 年,朱启钤退居天津英租界,他先住进南市杏花村的一处西式公寓,开始安享寓公生活。后来的蠖园是朱启钤与一位英国建筑师精心打造的。“蠖”乃虫名,《易经》中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怀才不遇即屈身隐退的意思。身在天津蠖园的朱启钤过着难得的清静时光,创办实业,关心公益,专注文化。正所谓“以蠖园为冬居,蠡天小筑为消夏之处”。朱启钤注意吸纳西方的生活理念,在津的家居生活也颇具欧陆情调。比如,他本人爱穿西服,喜欢西餐,有时在家中接待达官显贵还要开开西式酒会,用西餐招待宾客。朱家的服务人员也要穿白大褂外套紫色背心,宴会的陈设及器皿一律西式。
朱启钤在天津居住了多年,正是这座城市与蠖园“避风港”般的安逸环境,为他后半生取得众多功绩奠定了良好基础。
京剧名家:雅集谈艺在“大华”
号称“招牌代表全津第一西餐”的大华饭店开业于1927 年5 月,位于老天津圣路易路(今营口道东段)和达文波道(今建设路)交口处的法租界一侧,经营主旨是为了满足各界名流宴请或聚餐时对“高尚清洁宴会处所”的需求。传说,大华饭店是赵四小姐的哥哥赵道生开办的,这里也成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常常约会的佳处。
天津的西餐文化 篇3
项目面积:300平方米
项目造价:180万
设计风格:loft风格
设计类型:西餐厅
La Mona loft风格西餐厅位于江苏南京, La Mona位于奥体内部的门市, 周边商家人流较多, 具有很优越的地理位置, 由设计师谢波主案设计。
设计师谢波在这个宽敞高挑的空间内融入了建筑元素, 通过简单的块面造型分割空间, 营造私密空间, 并将建筑内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门口的落地玻璃窗, 同样具有很强的商业作用, 而且利于将周边环境融合到室内。设计师在空间吊顶中没有做过多的装饰, 保留了建筑最原始的裸顶状态。内部机构得到一个非常时尚和舒适的效果, 总体色调较沉稳, 并使用工业风格的元素, 在宽敞和开放的大厅散发轻松、温馨的气息, 所有这一切都使餐厅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但同时又非常温馨和舒适, 为客人带来犹如在家一般的用餐享受, 既和谐又愉悦。
设计师谢波表示, 本案设计的出发点是结合进餐体验和用餐地点, 希望透过这餐厅的室内设计演绎出饮食的新文化意识, 把西式的饮食文化融入本地, 带动空间上的火花, 让客人细嚼享用食物本身之余, 也品尝室内空间的情怀和味道, 餐厅的全新面貌就像一道独特的菜肴。
相关文章: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02-11
天津文化介绍英文版02-11
作业行为与安全02-11
食品安全与个人行为02-11
天津文化创意产业02-1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02-11
天津市文化旅游报告02-11
天津发展我的责任范文02-11
天津文化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