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佛教
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
艺术与设计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141班 陈嘉怡 5202512013 很有幸本学期选到了梁红老师的《佛教文化概论》。开始选这个课程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纯粹的不了解。每每去一个地方的旅游,都会去当地的寺庙看一看。开封的大相国寺,宜春的化成禅寺,广州肇庆的庆云寺,从化的隆华寺等等。因为不了解,所以好奇,也就有了和老师,和这门课程结一个善缘的机会。 最开始我认为的佛教是神圣的,所以去过那么的寺庙都会虔诚的拜一拜。其实也并不是求什么。再后来,我开始慢慢地抄经,一篇《心经》,用个下午,感觉整个人都轻松的许多。第一节课,从老师手中接过了一本《了凡四训》,虽然不能尽解其意但对人生还是有了些新的认识。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诵读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不会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享福的灵丹妙药、了脱生死的箴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世上一切色相皆由因果所致,一切皆空因果不空。人之初,性本善。但后人的善良本性被执着,贪念所嗜使人坠入六道,受因果摆布。老师说过,修炼佛法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达到常乐我净得寂灭状态。
这个学期,有幸听到了顿雄法师做到的《禅的智慧与身心和谐》的报告,有幸听到了一位在亚青禅林闭关十年的老师的讲课。同样感恩。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许还没有到顿悟的时候,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佛祖拈花而笑的样子,也无法详察一部部经书中蕴含的深奥寓意,也许连追求广袤无边的慈悲的慈悲或者隐忍也是一种奢侈,我们也不得不放弃。但只要佛在心中,即使达不到“明心见性”后的大彻大悟,也至少能宁静淡泊,笑对人生,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极其深刻。虽然我并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但通过这个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也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
很感谢这门课程,对我的人生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引导我正确面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不如意,压力太大,空虚无聊时接受佛教文化洗礼,佛禅能够帮助我们,启迪我们,在宁静、慈悲善良之中体味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同时更感谢梁红老师的悉心教导。
第二篇:中国文化之佛教
中国古代宗教
佛教篇本专题学习的主要内容:熟悉佛教的创立者和佛教的圣迹; 了解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熟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熟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掌握佛教的教义。
一、佛教的创立者和圣迹传说
(一)佛教的创立者——乔达摩•释达多(公元前565—485)
乔达摩Gautama、悉达多Siddhārtha。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释迦成佛时的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佛教徒均尊释迦牟尼为本师,而自称为佛陀的弟子。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
(二)佛教的圣迹1(尼泊尔蓝毗尼园遗址)
佛教的圣迹2 印度鹿野苑遗址——此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之地。
(三)佛教意象
1、莲花——佛教的象征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降生前夕,其父净饭王宫中出现八种祥瑞: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
佛陀成道后,转法轮时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在佛教典籍中,莲花也经常出现。《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汉译佛经里常有“七宝莲花”之称,我国的净土宗也叫“莲宗”。我国的佛教寺庙中,三世佛及菩萨大都是足踏莲花座。
2、菩提树——觉悟之树
菩提树,亦称“觉树”、“道树”,是佛教的圣树。“菩提”一词是梵文 Bodhi 的音译,意为“觉”、“智”、“道”。 菩提树原名“荜钵罗”(Pippala),为常绿乔木。相传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潜心修了六年苦行,有一天在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凝神静思,终于豁然开悟,证得菩提果(觉悟)而成佛,因而后人称此树为“菩提树”。 我国傣族地区的人民称菩提树为“吉祥之树”。
3、娑罗树——无忧之树娑罗树(Sāla)又名“无忧树”,是佛教的圣树。据《本生经》上记载说,佛陀的降生和入寂均与娑罗树有关。佛陀的母亲摩耶王后怀孕后,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娘家生育,佛陀正是在其母回娘家路上的蓝毗尼园的娑罗树下降生的。而且佛陀也是在娑罗树下圆寂的:据说佛陀传道四十多年,已达八十高龄,他感到自己寿命将尽,在末罗国的拘尸那城的一条河畔的娑罗树林中,选定双树铺设床位,安静地进入涅槃。
4、曼陀罗花——佛教的圣花 娇柔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悬垂而律动。相传佛祖传法时手拈曼
陀罗花,且漫天下起曼陀罗花雨。《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 的音译,音译为“摩诃衍那”。小乘是梵文Hinahāyāna 的音译,音译为“希那衍那”。“摩诃”是大的意思,“希那”是小的意思。“衍那”为“乘载”(如车、船)或“道路”。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新出现了一个佛教派别,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他们自称为“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1)小乘佛教视释伽牟尼为教主;大乘佛教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 (2)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即“自觉”,把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大乘宣扬大慈大悲, 普渡众生(不仅“自觉”,也能“觉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3)小乘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大乘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4)中国北传佛教开始是小乘流行,但后来为大乘所取代。小乘现在主要流行于南亚、东南亚,但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称号。
中国第一寺——洛阳白马寺 创建于东汉明帝年间(公元68年),此前一年,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遂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后汉使及印度高僧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抵洛,明帝躬亲迎奉,并建白马寺。被誉为中国佛教“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佛教包含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洛阳白马寺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云南景洪飞龙白塔寺 佛教初传中国的标志——伊存授经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日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1)译传阶段
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其时的慧远和尚(334-416)在南方庐山开始宣传死后转生阿弥陀“净土”(极乐世界)的信仰。 竺道生和尚(355-434)提出“顿悟成佛”的主张。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在中国扎根并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创造阶段
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八个主要宗派。这一时期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3)融合阶段
近代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 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局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
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局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中国主要佛教
1、净土宗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NAMOAMITABHA)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在民间影响最大。
其特点是希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从这个世界(浊土)死后可以进入诸佛/菩萨所在的净土。因此,净土信仰是佛教中特殊提倡他力的信仰(他信)形态。
2、禅宗
在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法门。禅宗认为解脱不在身外,也无须借助经典的指导。解脱之道就在人的内心,只要能够放下执着,放下自我,便是解脱。 五祖弘忍后,其弟子神秀立北宗(不久衰落)。慧能立南宗,后成为禅宗主流。主张“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强调佛性平等、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自身的发展。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后来,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和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拈花微笑——禅宗的萌芽)
三、佛教的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
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一)苦谛
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无幸福欢乐之可言。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佛典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多种分类法),还有108种烦恼。
(二)集谛
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
1、“五蕴聚合说”
2、“十二因缘说”
3、“业报轮回说”
1、“五蕴聚合”说
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生物,即众生)则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五阴”)组成(其中“色蕴”包括“四大”--风、火、水、土等因素)。 既然“有情”只是“五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所以有情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所谓“诸法无我”“四大皆空”);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此即所谓“诸行无常”变动不居)。“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2、“十二因缘”说
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未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 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作“业”。“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相应的后果(报应或业报)。
3、“业报轮回”说
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众生)流转在“六道”之中,即天道(无界众生)、人道、阿修罗道(一类专与天神战斗的恶魔)、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形成六道轮回。 目键连救母→供僧人百味果品以超度(表现孝道)→民间七月半“施孤”节。
(三)灭谛
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磐。“涅磐”是梵文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涅磐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四)道谛——解脱之路
即通向涅磐之路。主要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 再简要一些,又被归纳为 “三学”:戒、定、慧。“戒” 约束佛徒日常生活的纪律。 “戒”因人身份不同而有区别,有三皈(三皈依)、八戒、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等,后发展成复杂的“律学”。其中“三皈依”——佛(觉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净而不染)。这是“自性三宝”,也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定”(即“禅定”) 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教外专家称之为佛教气功。是心专注于一境的
心理状态,但不想世间法,只想出世法(是面对世俗的客观而建立迥异于世俗的主观)。 禅定的“境”有级别深浅和宗派法系的不同。禅定的主要目的是发慧(由定生慧)。“慧”(即“般若”) 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证悟出世间法的明察力(能有洞见佛法之力,所见之境确如佛法所讲),如真正做到见外界实物而以为空,如“见到”佛经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景象等等。 有了“慧”才能得度(“波罗密多”)获得解脱,永离苦海。解脱后所得之境为涅磐。“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文和师长的教导,通过禅定沉思而获得。 但后世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佛徒大都倾向用简便的方法求解脱(如禅宗、净土宗)。 当代中国佛教界将佛教的宗旨归纳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四、 中国佛教哲学:
(一)佛教哲学的精神
强调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精神上的某种自由、解脱,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趋向。而且,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 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中国佛教的特质
1、调和性:体现在对佛教外部不同思想、观点的妥协、依从、吸收上。
2、融摄性:指中国佛教统摄内部种类经典和各学派学说。如“禅净双修”。
3、简易性: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如禅宗的简易性体现在“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的主张上;净土宗的简易法门是“称名成佛”等。
五、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一)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
经藏(释迎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迎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 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 佛教的经典和标记,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卍”的标记。这标记武则天将其定音为“万”;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卍”形符号的写法历来有左向的 “卍”和右向的“卐”两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 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认为佛之法论如车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六、佛教的常用的称谓
1、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之称。
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合称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即为“出家四众”。佛教的常用的称谓
2、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
“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 “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佛教的常用的称谓
3、还有以职务相称
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 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七、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
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和方丈室,称为“伽蓝七殿”。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为藏舍利。在早期,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建以僧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 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学者,他的事迹很多,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详细记载。地藏菩萨济世度人的精神,正是佛教“己未度,先度人”的精神。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法苑珠林》卷五二:“护法伽蓝神斯有十八神,”其中没有关羽的记载。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则以关帝为伽蓝神,关帝遂成为唯一的中国伽蓝神。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护法。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 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 供三佛多为琉璃光药师佛、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平面图及其造像意义
佛门里面的建筑也是表示法的。大雄宝殿从外面看是宫殿式两层,从里面看是一层。两层表示佛家的术语“真谛”和“俗谛”(即出世间法和世间法)。两层里面是一层,表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是二,悟了原来是一。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六)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七)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八)藏经楼
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八、佛寺的由来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 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随之而出现。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据《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公元一世纪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应请来到洛阳,最初是住在中国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贵宾的官署“鸿胪寺”“院”则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如禅寺也叫禅院。 自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为殿,如大雄宝殿)。
九、中国佛寺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邸、祠堂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的审美心理。 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种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是,祠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观也如是。 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中国固有庙堂建筑的特点,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饰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十、佛寺内殿堂佛像及学佛的目的:
中国自白马寺建立后,各地纷纷建立佛寺。佛教建寺的真正目的:一是为了安众修持;二是为了弘法度众;三是为了传承文化。对一般人来说,佛教寺院是烧香拜佛的地方。对佛教徒来说,这里是供养“三宝”(佛、法、僧)的地方,是做佛事活动的场所。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学习佛教的目的在于:不忘“自性三宝”——觉、正、净。就是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会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明白人
第三篇:中国佛教文化概要
第一章 历史演变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原始佛教:公元前
6、5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及其弟子承传结集时期,称原始佛教阶段。
二、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由于对教义、戒律理解的不同,佛教内部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后称十八部或二十部,是部派佛教阶段。
三、大乘佛教:从公元1世纪左右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阶段。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因而自称大乘。大乘佛教后来又分为两大派,即中观学派,也称空宗;瑜伽行学派,也称有宗。
四、密教:公元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神教混合而成密教。至13世纪初,因受外来侵略的冲击,佛教在印度趋于衰落。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播
一、汉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它起初只在皇室宫廷内获得信奉,到西晋时才开始走向民间。东晋及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经大量翻译,寺院广为建造,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产生了“六家七宗”等般若学的不同学派,民间信仰也日益广
1 泛,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二、隋唐时期佛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东汉以后四五百年的流传,到隋唐进入集大成时期,由南北朝时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佛经翻译的规模和水平空前绝后,佛教信仰进一步普及,其影响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阶段。
三、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宋元明清时代,佛教的各个宗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并不平衡,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较有影响,但佛教各宗之间出现了明显融通趋势。佛教与儒学的调和倾向越来越鲜明,佛教对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此期佛教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总的来看,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已转向衰落。
四、藏传佛教: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蒙古族聚居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8世纪时印度僧人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9世纪时朗达玛禁止佛教流传,10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得以复兴。藏传佛教在教义上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主要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清代以后格鲁派成为最大派系。
第二章 基本教义
第一节 四谛
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四谛”指“苦、集、灭、道”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一、苦谛:“苦”是说“人生皆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二、集谛:“集”是指造成“苦”的原因,包括“业”,即人们的身、口、意等活动及其结果;也包括“惑”,即由愚妄而引起的无边烦恼。“业”和“惑”集合招致了痛苦。
三、灭谛:“灭” 是指苦的消灭,即根绝一切“业”与“惑”,脱离生死苦海,达到“入灭”或“涅槃”。
四、道谛:“道” 即通向涅槃之路,指达到“涅槃”的一切理论教法和修行方法,理论教法包括“三藏”佛经,修行方法包括“戒、定、慧”三学,即“八正道”。
第二节 十二因缘—–四谛理论基础之一
一、缘起:佛教认为,“诸法由因缘而起”,即人生和宇宙事象都是多种原因和条件的和合而生起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这种因缘中,依一定的条件起变化。从缘起理论看,一切现象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化的,即“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没有永恒不变、自我主宰的实体,即“诸法无我”。
二、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用“缘起”理论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
3 转过程,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所以也叫作“十二支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
第三节 业报轮回—–四谛理论基础之二
一、因果报应:即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导致相应的后果。“业因”未得“果报”之前,不会自行消失;“果报”未有业因之缘,不会自动产生。因果相应,毫厘不爽。这种业报使人在前世、现世、来世三世间轮回沉浮,因行善而上升,因作恶而沉沦;前世决定今生,今生又决定来世。
二、六道轮回:按照业报法则,众生在“六道”中流转。“六道”是对世间“有情”种类的划分,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众生在六道中的轮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身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众生能够洞破事物缘起无常的本质,舍弃贪欲,断除烦恼,停止造业,就能最终跳出六道,得到彻底的解脱。
第三章 诸佛菩萨
第一节 佛陀
一、佛的含义:佛是佛陀(梵文Buddha)的略称。小乘佛教一般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认为其数甚众。
二、八相成道:释迦牟尼的一生,按佛传所说可分为八个阶段:下天、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即“八相成道”。
三、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所有的佛像基本上都按释迦牟尼像来塑造或描绘,区分这些佛像可依照各种佛像空手时的手势和持物时的姿势。其中,手势特称“手印”,如施无畏印、与愿印、触地印等。
第二节 菩萨
一、菩萨的含义:菩萨是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略称。梵文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指依据大乘教理修行,将来可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二、四大菩萨;八大菩萨;十二圆觉菩萨。
第三节 罗汉
一、罗汉的含义:罗汉是阿罗汉(梵文Arhat)的略称。在小乘佛教中是修行者最高的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为第三位,低于佛、菩萨。
二、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
5
第四节 诸天
一、诸天的含义: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诸天。
二、二十诸天;天龙八部;十大明王。
第四章 宗派及经典
第一节 主要宗派
汉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理论的学术化和汉化,僧人间对佛教理论的解释不一致,于是产生了汉化佛教中若干宗派的雏形。佛教发展到隋唐时代,除理论歧见因素外,因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为了维护寺院财产,师徒传承仪式等制度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具有组织性质的不同宗派。隋唐时期比较兴盛的八个宗派是: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
天台宗,创立于隋朝。以 “一心三观” 即所谓“圆融三谛”为核心思想。还提出“一念三千”学说。
三论宗,创立者为隋朝吉藏。以主要研习印度佛教的中观学派“三论”而得名。又因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理论,也称“法性宗”。
法相宗,唐朝玄奘所创。用一系列佛教名相对一切物理现象和心理现
6 象进行概念的分析、解释,宣扬一切事物“唯识”所变的观点。
律宗,唐朝道宣所创。因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而得名。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宗,着重阐明法界缘起的观点。
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初创,至唐代正式建立。该宗以称名念佛为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民间流传很广。
禅宗,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相传南朝梁时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将心法传给慧可,再下传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弟子。神秀一派主张渐修,弘传禅法于北方;慧能主张顿悟,嗣后回岭南传教。慧能、神秀形成了南顿、北渐两派,史称南北禅宗,后来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惠能去世后被尊为六祖,弟子们把他平时言论编集成《坛经》。禅宗的宗旨是单刀直入,指示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以彻见此心性而成佛。自唐以来,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密宗,渊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华,翻译佛经,传播密教,形成宗派。
第二节 重要典籍
《阿含经》: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基本内容是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和善恶报应、六道轮回等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
《阿弥陀经》:是叙说阿弥陀佛净土功德庄严而劝导念佛往生的经典。
7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要说明般若的实际在于不著事相(无相),即情无所寄(无住)。中国禅宗南宗的重要典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般若类经典的核心和纲要。 《法华经》:主要表达“诸法实相”的思想。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华严经》:主要宣说“法界缘起”的思想。华严宗的主要典籍。 《坛经》:是禅宗的基本著作,记录了慧能的行迹及语录。中心思想是主张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教。
第五章 僧众及职位
第一节 僧众类别
佛教是有严密组织与纪律的宗教团体。其信徒依所受戒律约束之宽严不同,又加以男女之别,共分为七种类型。以汉化佛教为例,他们是:
一、比丘,是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俗称“和尚”;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尼),俗称“尼姑”。比丘和比丘尼是真正的出家人,在佛教徒中属最高层次。
二、式叉摩那,年满十八岁的受过“十戒”的出家女性,在受具足戒以前,要用两年左右时间受“六法戒”,此时称式叉摩那。
三、沙弥,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性;沙弥尼,七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性。
四、优婆塞,受“三皈”、“五戒”的在家男信徒;优婆夷,受“三皈”、
8 “五戒”的在家女信徒。优婆塞和优婆夷属最低的一个层次,他们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常称“居士”。
第二节 寺院僧职
一、住持:寺院主持者,职能为住寺护持佛法。
二、执事:寺庙各类日常事务的负责人。八大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僧值、殿座、寮元、衣钵、书记。
第六章 殿堂及器物
第一节 寺庙殿堂
殿堂是寺院重要房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以备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以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名;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以所发挥的用途而定名。禅宗的殿堂配置比较固定而有章法,因此成为佛寺建筑的范式。
一般寺院的殿堂按南北走向从南往北依次排列坐落。佛寺大门称山门,一般有三座门,至少中间一座盖成殿堂式,这座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大金刚力士像;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再往北是正殿,俗名大殿,正名大雄宝殿,殿中供奉主尊的佛。大雄宝殿前院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面的一进院落,正房为法堂即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之后是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正房多为两层阁楼,下层是
9 千佛阁,上层是藏经阁。有些佛寺还有一些较为独立的殿堂,如罗汉堂。佛寺的生活区多集中于寺院的东侧,有方丈、茶堂、斋堂。一般僧人住僧房,打坐参禅在禅房。佛寺的塔是独立建筑,建于寺内寺外皆可。
第二节 佛教器物
一、法器:寺院中用于各种佛事的器物,以及七众所用的修道用具,称为法器。
1、鸣器:钟、鼓、磬、木鱼,铃、铙等。
2、庄严具:龛、帐、幡、幢、盖等。
3、供具:三具足。
4、随身具:净瓶、戒刀、拂尘、禅杖、数珠、璎珞等。
二、僧服
1、法服:僧人的正规制服。三衣;五衣。
2、常服:僧人的日常服装。直裰,大袍,小褂、中褂、长褂。
第七章 仪轨及佛事
第一节 戒律条规
一、戒律: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借以防非止恶。
二、在家居士受戒:五戒;八戒。
三、出家僧众受戒:十戒;具足戒。
四、大乘菩萨戒:六重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
第二节 日常行事
一、课诵:每日僧众的共同宗教活动,就是“朝暮课诵”,俗称“早殿”和“晚殿”,即早晚一齐到大殿或法堂读诵经文并拜佛。
二、早殿:即早课。早殿上二堂课。诵《楞严经》、《大悲咒》、《心经》等。
三、晚殿:即晚课。晚殿上三堂课。诵《阿弥陀经》,作礼忏,放蒙山施食。
第三节 节日佛事
一、节日活动:佛诞日、佛成道日、佛涅槃日;观音菩萨生日、达摩祖师生日、僧自恣日等。节日内容,如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自恣日举行“盂兰盆会”等。
二、重要佛事:放焰口,从为饿鬼施食演变而来;水陆法会,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
第八章 文化影响
第一节 佛教与古代哲学
11 佛教的传入,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中国哲学资料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又通过时空无限、心性染净、见性成佛等具体命题,极大拓宽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加大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深度,促进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给中国哲学巨大的启示和推动。从魏晋玄学直至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在思维模式、理论内涵等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与古代文学
一、佛教与古代诗歌:魏晋南北朝以后,许多诗人崇信佛教,他们的人生观念、审美意识都深受佛教影响,其诗作境界渗透了浓厚的佛理禅意。佛教还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以禅喻诗”即是受佛教禅宗影响而出现的典型诗论。
二、佛教与古代小说:神异多彩的佛经故事增强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的文学想象力;佛教的广泛传播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题材内容;“苦”、“空”、“因果报应”等佛教观念影响到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立意和结构模式。
第三节 佛教与古代艺术
一、佛教与古代雕塑
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的犍陀罗佛教雕塑艺术传入中国,直接带动了中国佛教雕塑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中国佛教造像在服饰、面相等方面形成了民族化的特征。
二、佛教与古代绘画
佛教对中国古代绘画影响最显著的是壁画。佛教壁画的流行,促使中国佛寺道观壁画迅速发展,也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技法。中国佛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佛画的长处,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佛画特点,
第四节 佛教与汉语
佛教的传入,极大推动了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的的丰富和发展。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词语,如“世界”、“实际”、“平等”、“知识”等都来自佛教词汇。佛教词语还形成许多成语被吸收到汉语中,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等。汉语中还有许多运用比喻的与佛教相关的生动话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已抵达人们的深层意识,成语即是其突出的表现。
第五节 佛教与民俗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长期流传,一些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节日;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佛国净土、饿鬼地狱,对民间信仰影响甚大,派生出拜佛、烧香、还愿、诵经、塑佛像、造佛塔、建佛寺、赶庙会等民俗活动,以行善积德、祈福禳灾。
13 附:阅读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1-4册) 中国佛教协会 知识出版社,1980年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3年 《汉化佛教参访录》 白化文 中华书局,2005年 《佛教史》 杜继文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佛教哲学》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郭良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佛陀的智慧》 陈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释迦牟尼传》 王惕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中国禅宗通史》 杜继文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中国禅宗》 刘长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禅外说禅》 张中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坛经的智慧》 贾题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 汤一介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佛学与中国文化》 张立文 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 薛克翘 昆仑出版社,2006年
第四篇: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 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史书中吸收了佛教传说的故事,也出现了佛教论著、注疏、佛教经录、佛教史传等史书形式。比如:汉末三国时牟融《理惑论》、刘宋时陆澄撰《法论》、萧梁时宝唱撰《续法论》等。自东晋道安注疏佛经22卷后,注疏经论日益成风。出现了合本子注的形式。此外,汉译佛典的钞略编目、佛经目录的考订、佛教史传的编撰,一时也蔚然成风。如慧远《大智度论钞》、慧皎《高僧传》、僧佑《出三藏记集》、杨玄之《洛阳伽蓝记》、魏收《魏书•释老志》等。
三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佛教经典有很多就是典雅的文学作品。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侣与文人名士交往的增多,寺院讲经说法的普及,佛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各方面起着广泛的作用。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文学的各国领域,无论是诗歌、散文,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小说、戏曲,都可看到与先秦、两汉经学的不同面貌,这就是受佛教经典的文体和佛教理论的各种观念以及佛教宣传方法直接的感染和影响。
其次,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使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大的变化。在内容方面,主要增添两种成分,一是佛教提倡就人生、世界而观苦、空、无常、无我,主张四迁流相,对自然人事多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而得到契悟;二是中国文学原来很少对超时空、超现实有想象力,偏重于写实,显得简单拘谨,但佛教则不同。如《维摩诘经》描述维摩居士身居丈室,而有神通变化,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思想,批判一般佛弟子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境界;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同时,由于佛经的传译受到了冲击和渗透,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倾向。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诗歌和俗文学等发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等书里讲凡间的业报,把形形色色的故事嫁接在一起的例子可资佐证。《黄梁梦》和《南柯太守传》等脍灸人口的名篇,其原型也远植于佛经中的“幻梦”和“魂游”一类故事,后来又进一步演化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里的若干篇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更是以唐僧西游取经为主题。再从佛教对我国文体变化来看,可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俗讲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的渊源所自。此外,历代禅师们的开示和法语的记录所产生的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后来也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各种语录。
四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中国的。汉明帝时,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标志着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中国绘画,在佛教尚未传入前,已具独特风格,后受佛教影响发生重大变化。东吴画家曹不兴,接受西域佛画艺术影响,所画佛教人物传神逼真,被称为中国佛像画的“始祖”。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在绘画技巧上,更主要的是创作思想上有突破。王维将参禅领悟的意境引入诗画,他的画以气韵为主,变钩研之法为水墨渲染,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禅宗精神影响绘画,使山水画脱离死板风格志向与大自然结合。唐宋以至明清画坛,大凡有大作、有名气、无不深得佛教思想熏陶,表现在作品上往往深远宁静,大有反净其意、超然物外意境。禅宗兴旺时,绘画道盛,禅宗衰退时画坛冷落。也算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特殊现象。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一般佛寺之营造,结构之精致,气派的弘伟庄严,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此后经数代传衍流变,至盛唐时,终使绘画、建筑和雕塑三大艺术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程度,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五 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首先,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等。中国古代的《一切经音义》有两部,均成书于唐代。一部是初唐僧人玄应所撰,又称《玄应音义》,共25 卷,解释佛经音义,详注反切。另一部为中唐僧人慧琳所撰,又称《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以解释佛经的音
义,并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而成。辽朝也是一个十分崇尚佛教的政权,辽僧人希麟在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基础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共10 卷,可补《慧琳音义》所未备。这些作品对研究中国古音、词的古义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慧琳音义》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十分重视,已出版研究专著数部。
其次,佛教对中国的音韵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的传入,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语言学的交流。从汉末开始,梵学传入中土,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反切的广泛使用、四声的发现、等韵学建立,都多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反切是中国古代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清初编纂的著名字典《康熙字典》就采用了这种注音方法。
再次,佛教对中国的文字也有影响,如我国藏族使用的藏文,据记载是7世纪时由图弥三菩扎参照当时的印度字母创制的,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历史上曾用藏文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书籍,留下了珍贵的文献,不但促进了藏语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国语言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词语。佛教的专门用语很多,有一些已进入全民的语言里,如佛、禅、寺、庵、塔、菩萨、罗汉、三藏、居士、法名、受戒、沙门、沙弥、行者、方丈、主持、禅杖、衣钵、施主、化缘、忏悔、地狱、阎罗、涅、刹那、僧多粥少、大吹法螺、大慈大悲、菩萨心肠、清规戒律、丈六金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还有些佛教用语,受了汉语的影响,人们已经不能再意识到它们的来源,如梦幻泡影,原是佛教名词,见于《金刚经》的记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的是梦境、幻觉、水泡和影子,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就像梦中所见、幻术变化、水中泡沫、镜子影像那样虚而不实,后来比喻虚空不实的东西或不能实现的妄想。源于佛教的常用典故也很多,如三千世界、天龙八部、千手千眼、天女散花、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极乐世界、拈花微笑、泥牛入海、口吸西江、借花献佛、呵祖骂佛、痴人说梦、蒸沙成饭等等。
此外,佛教还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如《高僧传》中记载僧人东来西往路线;《法显传》记载法显陆去海还路线;《水经注》关于印度境内两大河流的记载;《洛阳伽蓝记》中宋云西行路线等。佛教的传入也刺激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发展,如道教受佛教影响,也开始编纂自己的典籍;道教借鉴佛教中的“佛性说”,创制了自己的“道性说”等等。佛教还给中国留下了很多世风民俗与名胜古迹,如浴佛节、盂兰盆会、腊八节等民俗节日,吃茶、食素、取名、施舍、营供、佛社、庙会等生活方式,以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道场)等名胜古迹。佛教信仰与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比如因果报应、地域观念、菩萨信仰等。
第五篇: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它与道教并列。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佛教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美术、建筑)等方面。佛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起过一定作用。佛教影响更深浸到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情感之中。
哲学:佛教哲学本身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上,佛教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与命题,丰富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起过积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对中国哲学作出过贡献的佛教思想家,如僧肇、智顗、吉藏、法藏、慧能、神会、宗密等,还有如谢灵运、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李贽等许多卓越的思想家,他们都从佛教哲学汲取过思想资料。宋明理学主要受华严、禅宗等的影响,晚清民主思想启蒙者纷纷从中寻求思想武器: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很多佛教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百喻经》。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影响了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文体方面,四声的发明、律体诗的产生(沈约、周颙);唐宋以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源自文辞酣畅、想像丰富的佛经变文。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它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影响深远。现在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著名风景点的标志。举世闻名的敦煌、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更是中国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佛教对晋唐以后的绘画艺术影响极大。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唐王维的文人画发展到宋明写意画,与禅宗和般若学思想有关系。
◎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季羡林茶叶的盛行亦源于佛教。唐代茶圣陆羽,长期生活在寺院中,他的《茶经》就是对僧人制茶、饮茶技术的记录。此外,伴随佛教而来的还有天文、医药、音乐等内容。 二如何正确认识佛教:佛教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自从它在印度创建以后,南传至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北传经中亚到中国、朝鲜、日本,又传到中国的西藏和中国西北部蒙族、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前苏联远东布里亚特族地区。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并出现了许多部派、学派和宗派。首先,认识佛教在教主、教义、教徒方面的特点佛、法、僧三宝:佛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佛教在信仰上比较松散与自主,在教义上比较开放与自由,在组织上不严密。其次,要区分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形态。佛教自创始起经历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中先后形成了中观学派、瑜伽行学派以及密教。中国佛教,是佛教的一个特殊形态。佛教传入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中国人对佛教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批判地汲取。佛教只有适应中国的环境与条件加以改造,才能在中国民众中扎根。 中国人对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思想土壤之上加以理解与发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学派与宗派。 世界名人论佛教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只有辨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梁启超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谭嗣同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第二讲 佛教的产生
一、佛陀的时代—佛教产生的背景
乔达摩²悉达多: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前565-前486):释迦族的圣人;“吠陀文明”(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信仰;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社会变动→思想上百家争鸣;沙门,六师外道
二、佛陀传记与传说 17岁:耶输陀罗、罗睺罗 29岁:出家35岁:成道(传道45年)80岁:涅槃 “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佛陀”:Buddha 觉悟者 菩提 Bodhi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nuttara-samyak-sambodhi (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的足迹
降生地:迦毗罗卫;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加;竹林精舍:摩揭陀国王舍城;祇园精舍:拘萨罗国舍卫城
三、佛陀的面貌思想家:重理性;伦理家:重现实;哲学家:辩证思维;文学家;教育;宗教家
佛陀是一个为了追求理想——解脱大众的疾苦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彻底的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真理的追求者,他不安于现世安逸的生活,不愿稀里湖涂在生死中沉浮,艰苦探索,精进努力,从贵族家庭走进沙门的行列。几十年间,经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的考验,又克服了内心中的种种矛盾,追求人生的奥秘、宇宙的真实,得出了在当时是十分独特和杰出的结论。他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极少数以个人力量改变人类面貌的伟大人物之一。 第三讲佛法的基本内容(一)
一、人的本质
1、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人的本质:五蕴
色:物质。四大即地、水、火、风;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受:领纳之义,指感觉。如六根领纳六尘所生之喜怒哀乐等感受。想:取像之义,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等。相当于知觉、表象和概念。行:意志一类的心理活动,亦即对于外境,生起贪嗔等意念。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即业)。识:了别、分别之义,指总的意识活动,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 四谛—佛教的人生观苦—痛苦集—原因灭—寂灭道—途径
1、苦谛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
2、集(原因)无明→执著、欲望→烦恼(三毒:贪瞋痴)→造业→苦
3、灭谛 nirvāna灭烦恼得解脱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4、道谛(八正道三学六度)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Sīla) 定(Samādhi) 慧(Mati) 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具足戒:男子250条,女子348条(《四分律》)
定“定”: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生定”,“修定”)“禅”“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心绪宁静专一,深入思虑义理。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慧断惑证理。决断疑念,达于无为之空理,获得智慧解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六度 Pāramitā(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6
5432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渡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绳,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即以个人利益和众人利益的统一,一己的解脱和拯救人类的统一,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由于这些修持方法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大慈大悲、自利利他、普渡众生、忍辱、精进等,同古代社会理想化的道德规范近似、相通,从而在历史上引发过美好善良、利国利民的动机,在先进的人们中激励过英勇奋斗、自我牺牲的热情。 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长阿含经》
三、缘起论
——宇宙的真实——存在的本质
1、缘起论
缘起论是关于世间万有的形成及变化原因的理论观点。 “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存在,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一个事物或现象。
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或事物都是由一定条件而产生,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而存在的。世界就是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织成的无限的网。 由缘起论,可以导出以下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
2、无常
无常: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时时在变,永远在变。 一期无常念念无常。生住异灭、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3、无 我
无 我: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人无我法无我
无造物主—无作者义、有因生义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诸行无常 -缘起论
诸法无我灭谛(说苦的消灭-涅槃的道理)
涅槃寂静道谛(灭苦的方法-怎样涅槃)苦谛(世间之苦) 有漏皆苦 -十二缘起-
集谛(苦的原因) 第四讲佛教初传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一、佛教初传中国
1. 佛教传入的路线 陆 路(包括南北两道):南道由敦煌越过沙漠,经鄯善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达莎车。北道是指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再到疏勒(今喀什一带)。
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印度来华的僧人大多通过南北陆路到达内地,走海路的较少。 2.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受《浮屠经》。(《三国志》卷三十《魏志》注引《魏略²西戎传》) 《后汉书²楚王英传》: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诏天下有死罪可用绢赎,楚王英亦奉黄绢、白纨五十匹。明帝诏曰: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3. 佛教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
佛教传入时期的中国,已经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的国家。 思想意识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宗教思想:没有定型的宗教
4. 佛教立足中国,融入中国文化的原因
一、佛教的可塑性、调和性(pk 基督教)
二、汉人的开阔胸襟、善于摄取外来文化的能力(pk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1. 中国佛教依附于封建统治“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卷五《道安传》)。统治阶级把教团纳入自己管辖范围僧官制度:后秦设僧正,北朝立沙门统,南朝立僧正、僧主等。唐代受祠部和鸿胪寺管辖,又设左、右僧录等僧官。 寺院经济的依附性
2. 中国佛教思想对传统意识的调和性
东晋孙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喻道论》,《弘明集》卷三) 刘宋宗炳: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也。(《明佛论》,《弘明集》卷二) 颜之推: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归心》,《颜氏家训》卷五) 何承天:佛经者,盖九流之别家,杂以道、墨、慈悲爱施,与中国不异。大人君子仁为已任,心无忆念。且以形像彩饰,将谐常人耳目。(《全宋文》卷23) 六朝时期,僧侣谈玄习儒;儒生周流三教成为风气。 张融《遗令》:¡°死后三千买棺,无制新衣,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
3.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 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4. 宗派佛教的建立,是中国佛教 成熟的标志与成果
从隋代开始建立的宗派,各以一定佛典为典据,来进行独立的理论发挥。宗派佛教首先以“教相判释”(“教判”或“判教”)来组织教理体系。各宗派在¡°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对佛教的基本理论如缘起理论和修持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 宗派佛教推动了中国佛教发达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学术。 法华宗 三论宗 律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净土宗 密宗 禅 宗 中国佛教各宗派远传到三韩、日本和越南,对这些国家的佛教以至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日本,传入、保存了许多宗派,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宗派,相延流传至今。 中国宗派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佛教学术的内容,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5.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民众间低俗的信仰实践是其重要内容
在社会的广泛阶层,特别是在民众中,传播着以实际救济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潮流。 观音信仰(《法华经》)、净土信仰(弥陀净土、弥勒净土)、舍利信仰、经典信仰(《金刚经》、《法华经》等)、寺塔信仰
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移植到中国土壤之上,逐步适应了中国经济基础与各方面的需要,也逐步适应了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随着佛典大量传译和中国僧俗研习、体会的深入,佛教思想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佛教信仰也在民众中扎下了根。这个从外国移植来的宗教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根株枝叶。水土变异,橘化为枳。佛教逐步中国化,最后形成了中国化佛教。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派佛教已完全是中国佛教,它与印度佛教已大异其貌。 宗派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禅宗是完全革新的中国佛教。 禅宗,又称“佛心宗”,传说的创始人是印度来华僧侣菩提达摩。实际的创始人是道信、弘忍。至弘忍弟子神秀与慧能,观点出现分歧,到慧能弟子神会,明确分立为北南二宗。后慧能一系的南宗禅法大盛,在诸宗中长期保持一枝独秀之势。 禅宗教义的核心:对平凡人的自性清净心的肯定。
人性本自清净,自性清净心就是佛心。但它被染污了,因而不能实现。所以,涅槃、佛土、菩萨等等都不须外求,繁琐的宗教教条也不必研习,真正的解脱只在求净心这种宗风标新立异,代表了佛教中的一大变革。 禅宗的发展阶段
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思想观点的变化表明理论的逐步深化,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的思潮相呼应。
第一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弘忍弟子慧能及弟子神会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第四阶段:南宗禅分裂为“五家七宗”(晚唐到宋初) 第一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弘忍(601-674)俗姓周,从道信出家,永徽三年(652),道信付法传衣,在黄梅双峰山东冯茂山另立东山寺,称¡°东山法门¡±。 神秀(606-706),俗姓李,从弘忍出家,为东山寺上座。 这一系的禅法,重在¡°修心¡±。弘忍说: 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神秀认为心如明镜,需勤勤拂拭,清除染污,这就是¡°凝心如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这样,就廓除了一切经典教条和烦难修证,把佛性的实现变成了心性修养功夫,把彼岸的追求变成了现实的理想。
在这种理论中,平常心不是清净心,清净心是修习的目标,平常心转化为清净心要一番渐修的过程。
第二阶段以弘忍弟子慧能及其弟子神会为代表 慧能(638-713),俗姓卢。咸亨三年(672)到黄梅东山寺为踏礁行者。 南宗禅以¡°见性¡±和¡°顿悟¡±为两大纲领。¡°见性¡±就是见自性本自清净: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复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然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坛经》)
《神会语录》说:众生心即佛心,佛心即众生心。 六祖慧能悟道时,脱口而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顿悟成佛
每个人的平常心与清净心统而为一。这种自性清净心本自具足,与见闻知学无关。 因此,体道只要¡°顿悟¡±即可。不须要勤勤拂拭地渐修。《坛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顿悟则无修、无作、无念。随所住处恒安乐,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计较思虑都是不必要的。这样又把心性修养变成了人性的自然复归。 第三个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道一(709-788):俗姓马,受法于南岳怀让,先后在建阳佛迹岭、南康龚公山、钟陵开元寺等地说法,被尊为“马祖”;弟子知名者有百余人,称“洪州宗”。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人。曾受法于慧能及其弟子行思,后往南岳衡山南寺,称“石头和尚”。他与道一一主湖南,一主江西,称并世二大士。 这一时期的禅的特点:对平常心的肯定。
慧能与神会讲自性清净心,把佛心归结到凡人的心,但却仍有“悟”与“未悟”之别。 道
一、希迁及其弟子,则直指平常心就是清净心。 “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穿衣吃饭,莫非佛道。 因此道不用修,背离经教,呵佛骂祖。 南泉普愿:还我本来面目
百丈怀海:求佛人是,骑牛觅牛¡± 兴善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 丹霞天然: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佛陀说法不过是用黄叶代钱止小儿啼,佛经则如眼中金屑,虽宝终为病。 平常心就是佛心,每个人都要自作主人公,作唯我独尊、不受外惑的人。 禅发展到这一阶段,又把心性修养功夫变成了任运随缘的生活。 第四阶段:南宗禅分裂为“五家七宗”(晚唐到宋初)
自弘忍开创的禅宗,发展到中唐时期思想最为活跃、最有创造性。当时的禅风具有开放性、民众性、哲理性与实践性的特色。但到了晚唐,禅风又有所转变,这即是禅的贵族化与形式化。
时代的衰败,使许多官僚士大夫不得已而遁入禅门;而当时凋敝的形势,又没有孕育新鲜有生机的思想意识的可能。这样禅就走向它的反面,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言句形式,而法系上的斗争愈演愈烈,遂形成了“五家七宗”。 “五家七宗”:南岳系的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的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沩仰宗的创始人是沩山灵佑(771-851)和仰山慧寂(814-890),此宗活动在今湖南、江西。 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临济义玄(?-867),此宗主要活跃于今河北,以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为中心。
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807-869)和曹山本寂(840-901),此宗主要活动在今江西。 云门宗的创始人是云门文偃(864-949),此宗主要活动在今岭南一带。 法眼宗创始人是法眼文益(885-959),主要活动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到了北宋时期,临济宗又分立为杨岐、黄龙二派。杨岐派的创始人是杨岐方会(992-1046);黄龙派的创始人是黄龙慧南(1002-1069)。到南宋,只临济、曹洞二宗传承较盛,其余各宗皆先后衰微。
到了后期,禅不再注重思想的创造,而转化为说“公案”,斗“机锋”的文字禅。 禅宿为接引学人常引用一些话头来截断常识情解,这些前辈故事成了参悟对象,如官吏断案一样要以测量学人水平,所以叫做“公案”。
禅师与弟子间互相测试、启发、对问,又用一些问题进行勘问答辩,对答中显示各自禅解的高超,此之谓“机锋”。
五家七宗各自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公式,如临济宗的“四料简”、“四照用”,曹洞宗的“五位君臣”,云门宗的“三种句”和“一字关”等等。
这样,形式上最为活泼自由的禅变成僵化的教条。禅风的这种转变,是禅宗衰落的表现。 禅宗之禅已不仅是一种修持方法,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哲学理论,进而融化到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哲理。这种理论不但大大改变了中国佛教,而且大大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和艺术,影响了并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佛教的寺院殿堂 寺院建构的演变 殿堂配置与塑像 佛 塔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二、殿堂布置:寺院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 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旦过寮)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与中国艺术 一佛教雕塑 早期佛教雕塑
早期佛教认为释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不可能具体表现其风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时200多年中,印度佛教艺术中始终没有释迦佛的形象,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绘画和浮雕都用象征手法,如佛到一处刻一脚印,说法的地方刻一法轮、宝座或菩提树等。直到公元1~2世纪犍陀罗才出现了佛的形象。 犍陀罗佛教艺术特点
其式样模仿希腊人之骨相,面貌不同于印度人,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一反中印之螺发,而呈现波状发纹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 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经历了直接取法印度佛教雕塑,到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再到中国化的过程。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初期,中国佛教造像迎来了它的兴盛期。
后赵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金铜佛像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标志着定型化的单独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现。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作了改造。这以南方东晋戴逵为代表。
据《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逵“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佛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帐中,密听众议,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遂成东夏制像之妙„„致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早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北魏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教雕塑,受到南方以戴逵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融合南北,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情爽朗,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 隋唐时期:雕塑艺术史的辉煌时代 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后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包括卢舍那佛及弟子、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巨像,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肥丰硕,笔意豪壮;菩萨细腰斜款、雍容华丽;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纠纠雄武。
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时的造像,圆润丰腴,宽妆高髻,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熟与完美。
唐代雕塑家竞相在佛教艺术舞台上献艺,此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雕塑家杨惠之,世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佛教石窟:佛教雕塑的宝库
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佛教有石窟寺,即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佛教石窟源于印度,中国石窟开凿始于3世纪,盛于7至8世纪,延及16世纪。 国内现有石窟寺遗存约为100多处,其中重要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
二佛教与中国绘画
中国关于佛画的记载见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 《魏书²释老志》:“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初的佛教绘画,也大概是中国艺术家自作的佛教绘画。而中国佛画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近代画家傅抱石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代“洵可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这个时代的佛画艺术家代表是戴逵、顾恺之、曹仲达、张僧繇。相传东晋顾恺之以《维摩诘像》所得布施为建瓦官寺捐款,此像以其神妙而得观者布施百万钱。东晋戴逵“十余岁时于瓦官寺中画”,代表作《五世佛》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和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北齐曹仲达亦工画佛像,他多画印度打坐入定的释氏人物,代表作有《禅定图》等。梁代画家张僧繇以善画佛像著名,梁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其画壁。所画佛像,自成体系,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范式。
唐代,以吴道子和周昉为代表的初唐和中唐画风,都以创作“满壁风动”的寺观壁画而载誉史册。吴道子,擅长佛教人物画,尤长壁画。在长安、洛阳两地作壁画三百余间,情状皆不相同。他画人物或从臂起,或从足先,却能不失尺度,绘佛像圆光、屋宇柱梁都一笔而就,被后人誉为“画圣”。其佛画代表作是《地狱变相》。吴道子弟子卢楞伽所作《六尊者像》亦是今存佛画名作之一。 周昉“妙创水月观音之体”,在两京寺刹作佛教壁画多处,朱景玄认为“其画佛像皆神品。”(见《唐朝名画录》)
北宋以后,佛画虽不如从前发达,但一直占很大的比重。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收录从五代到宋神宗时画家250人,以释、道人物为主的画家有110多人。
据南宋邓椿继郭若虚之后统计:从北宋熙宁七年到南宋乾道三年载画家144人,其中仙佛鬼画家34人。
又《宣和画谱》将中国绘画分作十科,十科中道释人物科居首。
宋以后至元、明、清,以佛画而名垂画史的代不乏人。如元代的赵孟頫、任仁发,明代的丁云鹏、仇英、商喜,清代的禹之鼎、丁观鹏等。 赵孟頫《红衣天竺僧卷》、《无量寿佛图》,丁云鹏《罗汉图》,丁观鹏《释迦牟尼佛会图》、《法界源流图卷》 佛画特点 ⑴佛像特点: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祥、静穆、崇高、完美,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汉地佛像:颜容奇妙,常若少年,面如满月,眼如垂凤,鼻如悬胆,口如仰月,唇如涂朱,齿如编贝,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足可容龟,肌如凝脂,胸背平满,远观巍巍,近观恰恰。 总之,具备一切贵美之相、大人之相,回避一切贱丑之相、贫薄之相,集真、善、德、福、神、妙、常、乐、净、定、慧、明等人间诸种妙好于一身。 ⑵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
第一类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文殊、普贤菩萨,阿弥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其中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菩萨外貌特征与佛相像,即刚足16岁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体现着慈爱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顶有肉髻,菩萨顶无肉髻;佛面如满月,菩萨面如鸡子、芝麻或鹅蛋;佛的服饰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玔、衣曳飘带。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天冠弥勒)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王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佛教传入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二、佛教传入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
三、佛教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四、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三佛教与中国书法
(一) 佛教对书法的看法
1、书法是修行培福之道写经功德殊胜,易于收摄身心
2、书法有助扬佛教之功 (二) 佛教对书法的贡献
1、保存书法文化:佛教大量的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以及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累积了无数有关书法文化遗产,对研究各朝的书法贡献匪浅。
2、影响书法艺术创作:佛教与书法的结合,丰富了书法创作的题材 对中国书法风格的影响(“晋唐尚法”、“宋人尚意”)
四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级: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
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
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相关文章:
煤炭安全生产与建设02-11
区煤炭管理局2013年安全工作意见02-11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02-11
基于安全系统事故树分析的煤炭自燃预防02-11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02-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02-11
佛教和中国文化02-11
论佛教节日文化02-11
游泳社团活动计划02-11
高校佛教文化论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