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关键词: 理论课 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 教师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定位是我们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一种“沟通”与 “合作”的活动。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参与到教学中, 教学才有意义。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很少走上讲台这个“地盘”, 不能让学生缺失讲台这个“地盘”。

1课前活动的意义

课前活动即课堂的前5 分钟左右, 以学生上课为主的教学活动。 课前活动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更加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的考查。 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 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 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 关注其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趋向, 主要根据参与课程实施中进行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以及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强调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能力和成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加以消化、吸收, 调动学生一般性学习的知识内容, 在拓展性教学的知识背景下, 充分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怎样做, 在教学活动中让积极地“体验”, 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素质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的教育。

2课前活动的过程

2.1 活动的目的

在开展课前活动前, 一般是在一门课程第一节课的时候, 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前活动的目的。 小到生活与人交往, 大到求职、工作, 都会涉及到我们的搜集材料能力、整理材料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而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 不是僵化、固定的。 今天的讲台就是锻炼我们最好的舞台, 可以锻炼我们的读、写、说、听能力, 可以培养我们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活动的要求

课前活动要明确要求, 这样才有的放矢。 对于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材料, 要有意识地加以指导。 一般每周每班2 人左右做好准备, 等下一周在课堂中, 活动的时间5 分钟左右, 内容自定, 从国际时政到热点新闻, 从同学关系到自我检查, 或者是把我们学习生活中所看的、所想的, 只要和我们课程相关的都可以, 题材不限, 形式多样。 由于活动内容一般不局限于课本有限的内容上, 可以让学生广纳博采, 突破授课内容的局限, 开阔视野, 能激起阅读的兴趣, 从课外获得知识, 叩开思维的门扉, 实现课内外衔接。 同时, 规定如果讲的好, 记入平时成绩加分, 讲不好的, 继续努力, 不做任何记录。 总之, 设计一些激励机制, 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成为成为讲台的主人, 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2.3 活动阶段性步骤

如果没有阶段性步骤, 会让宝贵的时间成为走过场, 使学生由最初的喜欢到无所谓, 再到视为负担, 以至应付敷衍了事, 有可能这种活动就会“流产”, 所以, 活动阶段性步骤是整个活动的重中之重。 第一个阶段, 即课前活动初期, 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 对讲台这个本来属于自己的“地盘”很陌生, 也就更谈不上做主了, 将课前活动视为“大难临头”。 有不少学生在课堂外能畅所欲言, 讲得眉飞色舞, 但到了课堂上往往面红耳赤, 结结巴巴, 声音发颤, 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的慢悠悠走上讲台, 讲完就急匆匆跑下的。 在内容上, 有的也无从下手, 有的干脆拿着书或稿纸照念的。 在这一阶段, 只要学生仪表大方, 姿势端正, 声音宏亮, 发音清晰, 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第二个阶段, 做到要有适当的表情动作, 语气合理, 选材得当, 能吸引听众;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 前两个阶段一定要有老师点评, 合理有效地对学生点评, 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果只讲不评, 容易形成程式化。 当然, 点评从优、缺点两方面作评价, 尽量应该多给学生鼓励, 多给学生信心,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当好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鼓励者和欣赏者。 第三个阶段, 要强迫脱稿,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创新。 同时, 鼓励学生点评。 因为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 又是评价的主体。 要使课前活动有效性, 光靠教师是难以做到的。 组织学生互相点评, 除了能实事求是地、中肯地指出他人的优点、 缺点, 也能使学生从对方的透视中认识自己, 受到激励和鼓舞, 找到差距, 及时改进和提高, 有利于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因而对自己实际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

3课前活动的效果

经过几个阶段, 学生在讲台这块“地盘”, 能做主了, 由“怕”变得“盼”, 甚至有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讲,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 上课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也活跃多了, 提高了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1 在形式上, 多种多样

有的能生生互动, 或向学生提问, 或找几个学生配合, 也就是学生们所说的“托”。有的学生也能师生互动。有的学生播放音乐, 然后给学生们讲解。 有的也学起老师, 在黑板上, 列起板书, 有模有样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 成为自觉主动的实践者和学习者。

3.2 在内容上, 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不再大而全, 面面俱到, 主题不新颖, 已是小而精了。如有的“拿来主义”, 将他人的与本课程相吻合的演讲稿 “拿来”, 与同学分享;有的把讲短小精湛的故事, 有自己的, 有别人的, 感悟人生, 寓意深刻等等, 都凝聚着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在内容和情感上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 为整个课堂教学增色添彩。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 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前活动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挖掘、培养, 以赏识教育为出发点, 确定多重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将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 课前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课前活动的意义, 介绍了课前活动的过程, 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前活动,思想政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Z].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探究中学地理教学穿插艺术的理论分析与案例 下一篇:体验式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