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
《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提升》-杨子(通用5篇)
篇1:《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提升》-杨子
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提升
课程背景:
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以往的实践中,往往出现“花钱买折腾,知行合一难”的普遍尴尬。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文化设计高大上,不接地气;二是复制案例,照搬模式,重国外文化的引进,轻国学思想的挖掘。
为此,本课程从国学源头探究企业文化的实质,把中国古代史籍中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作为拉手,以文化的提升作为着力点,为现代企业成功提升企业文化开启一扇智慧之窗。
课程目标:
1、追根溯源,参照文化的本来面目,修正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2、弘扬国学,解读诸子百家学养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以古喻今,给当下企业就如何构建企业文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深层次的国学参考。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1、企业董事会成员、核心管理层、总裁班。
2、企业重点培养的中高层干部。
3、意愿提升国学素养的各类人才。
课程大纲: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定义
2、文化的特性
3、文化的特质
4、文化与文明
案例:解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 案例:解读“圣人之治天下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 案例:中国的春运与回家过年。
第二讲:什么是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起源
2、企业文化的定义
3、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4、企业文化的功能
5、不同的企业文化举例
6、企业文化的认识误区
案例:解读《论语》中孔子对于“企业文化”的最好诠释。案例:解读《道德经》中老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形象比喻。
案例:约翰.科特研究小组历时11年研究,发布企业文化与业绩影响力的报告。
第三讲:什么是企业文化体系?
1、精神层文化(核心层)
2、制度层文化(中间层)
3、物质层文化(外显层)案例:企业文化的同心圆模型 案例:海尔的三层次文化解读。
第四讲:为什么要做企业文化?
1、文化也是竞争力
2、文化可以弥补制度不足
3、用“无为而治”的局面,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4、用文化强大的引导力,引导员工的行为。
5、让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6、整体文化弱,子文化就会成为主导。
7、文化先行,为未来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8、明确的文化有利于针对性的选人和吸引志同道合之人。
9、文化建设促进品牌价值升华。
案例:为什么说伏羲是文化建设的骨灰级大师? 案例:兰德公司花20年时间跟踪500家世界大公司之后的惊人发现。
第五讲:什么是企业需要的文化?
1、普世的商业价值观是根本。
2、不要忽略了“以人为本”。
3、要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4、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5、企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挖掘和弘扬。
6、跟上时代脉搏,提高认同度。
7、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和谐统一。
案例:解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案例:解读荀子:“从道不从君。” 案例:客户是我们永远的伙伴(万科)。
案例:美国新港新闻造船和码头公司的创办人杭亭顿50年前的讲话。
第六讲:企业文化的培育:从“理念”到“信念”。
一、如何让企业家发挥作用?
1、为什么企业家要做文化牧师?
2、企业家的语言和行为。
案例:孔子对话鲁定公:一言以兴邦,一言而丧邦。? 案例:老子的“以兵强天下”的企业文化解读。案例: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企业现实意义。案例:联想柳传志的“入模子”工程。
二、如何让理念变得有力?
1、理念和制度的冲突。
2、基于理念的制度设计的创新。
3、业务政策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4、财务和组织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5、人力资源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案例:在企业文化建设之初要深思熟虑的三件事。案例:京瓷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分利法”。案例:IBM公司的培训和麦肯锡公司的导师制。
三、如何让理念变得生动?
1、仪式与文化。
2、仪式的种类。
3、仪式的设计。
4、企业文化活动。
案例:文化仪式解读,让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八佾舞于庭”。案例:东阿县九朝贡胶开炼仪式的解读。案例:七匹狼每月一次的大朝会仪式解读。
第七讲:企业文化的传播 :从“信念”到“信仰”。
一、如何让信念不胫而走?
1、正式传播。
2、非正式传播。
案例:外婆的故事,文人的诗篇,和尚的传道。案例:比病毒还活跃的故事:华为、海尔、强生。
二、如何让理念变成氛围?
1、理念与建筑。
2、理念与标识。
案例: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与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建筑。案例:中国国际航空公司LOGO的演变意义。案例:2500年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第八讲:企业文化的落地:从“信仰”到“践行”。
一、如何实现信仰向践行的突破?
1、英雄人物与事迹经验。
2、英雄人物的塑造原则和雷区。
3、英雄人物的事迹传播与经验推广。
案例:中国的汽车狂人,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
二、如何让信仰变得可以操作?
1、员工的行为和规范。
2、管理者的行为和规范。
案例:阿里巴巴的行为规范解读——员工六脉神剑。案例:华融公司管理者的行为规范解读。
第九讲:企业文化的壮大:从“践行”到“提升”。
1、如何推行“价值观+场景”的系统演绎法。
2、企业文化建设如何避免始乱终弃?
3、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自主升级?
4、企业文化的内化与外化。
5、企业文化提升的评估与改进指标。案例:美的集团的文化提升管理流程。
案例:企业文化永远在路上,解读《易经》的“既济”与“未济”。
篇2:《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提升》-杨子
【课程背景】
企业都在下足力气抓团队管理,然而“及格容易高分难”,究其原因,是管理者往往多从“术”的层面去发力,而缺少“道”的思考和改良。
为什么要把“国学”和“团队管理”嫁接?这并不是简单的跨界整合,而是因为国学智慧中蕴涵着无穷的团队管理之道。
本课程旨在帮助中高层管理者更全面的管理团队,应对各种常见管理问题而特别集中呈现,并且给出了国学文化解决之道。【课程收益】
1、从国学角度体验团队综合管理的提升之道。
2、融合中西管理思想,开启用国学智慧解决团队管理问题的新思路。
3、学习诸子百家的经典智慧,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企业的文化建设。【课程对象】
1、企业中层以上主管、副总经理、企业重点培养的预备干部。
2、无门槛,意愿提升国学素养的各类人才。【课程时长】 一天版(6小时)。【课程提纲】
上午时段主题:国学学养与中高层素养。
一、中高层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1、国学的前世和今生,广义和狭义。
2、诸子百家教给中高层的七种武器。
3、国学学养提升中高层的三重境界。
4、《易经》为什么是国学之根、大道之源?
5、不知《易》,不可以为将相。
二、《易经》助力中高层突破事业瓶颈。
1、《易经》爻位属性与中高层的瓶颈提示。
2、《易经》乾卦与中高层的自我修炼。
3、《易经》坤卦与中高层的下属教化。
4、《易经》阴阳学说与中高层的能力提升。
5、《易经》五行学说与中高层的团队管控。
三、儒释道精髓与中高层的职业素养提升。
1、儒家的修身之道:君子的慎独与敬畏。
2、儒家的处世之法:忠恕之道与君子坦荡荡。
3、儒家的职场之术:群而不党与和而不同。
4、道家的修身之道:至人无己与返璞归真。
5、道家的处世之法:光而不耀与自知者明。
6、道家的职场之术:为而不持与功成弗居。
7、以禅破壳,放下架子,走群众路线。
8、以禅破相,放下复杂,先理清思路。
9、以禅破执,放下成见,多集思广益。
10、以禅破境,禅定生慧,站在团队局外思考问题。
下午时段主题:国学智慧与团队管理技巧。一:团队的情感管理提升。
1、和尚为什么打不走?员工为什么留不住?
2、团队管理就是人心管理。
3、客户第一,还是员工第一?
4、以“爱”为入口;以“规则”为出口。
5、礼义廉耻与忠孝诚信。二:团队的岗位管理提升。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管理错位之一:上越下权。
3、管理错位之二:下越上权。
4、管理错位之三:邀宠。
5、管理错位之四:同级越权。三:团队的制度管理提升。
1、业绩重要,制度更重要。
2、恶法不如无法。
3、永远没有下不为例。
4、如何解决特殊人物的特殊对待问题。
5、法不责众是团队的弱标签。
四、团队的文化管理提升。
1、文化与企业文化。
2、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
3、中高层的言行与文化管理。
4、企业的仪式与文化管理。
5、佛家智慧与企业的CI系统。五:团队的沟通管理提升。
1、团队沟通的基本要求:准确
2、团队沟通的基本前提:心态
3、团队沟通的黄金法则:通情
4、团队沟通的领导方式:安人
5、团队沟通的领导风格:处下 六:团队的创新管理提升。
1、让创新成为制度,成为文化。
2、打破传统,颠覆惯例。
3、让下属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4、牵头与推手,帮助下属树立信心。
篇3:国学与企业文化应互为皮毛
习近平对国学的褒扬不仅于此。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走访北京师范大学时,非常认真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在早些时候,也就是去年的11月26日,习近平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要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但是,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或是合资企业,在管理上统统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与其相应的企业文化,无论喊出什么样的口号、设计出什么样的LOGO,或拟定出什么样的核心理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规制”、“服从”、“流程”、“效用”各做延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一基本取向,不能说不出效果,但实践证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土不服者。企业出现排异,国学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子”。
为什么这样说,看看以下几件正在发生的事:第一件是,“2014北大管理与企业文化国学班”正在开课中,来自金地集团、赛特集团、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恒通集团、国美电器、长城葡萄酒等企业的高管,奔着“修身、明志”的目的坐进了课堂;第二件是“中国企业500强”新华联集团,在刚刚结束的年度培训中,专开“国学”课程;“中国机械工业百强”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不久前实施以“国学养心,文化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创新工程,为正在开展的“三提一优”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听说许多公司,从高校邀请国学老师,开展形如“《弟子规》特训营”、“员工诵读感恩词”、“孝德建设大家谈”等形式各异、内容大同的学“国学”活动。
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组织里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但是,这种“求同存异”的存在,毕竟只局限于一个组织,体现为单一的经济体行为。反过来说,某一个经济体即使体现出良好的执行性和统一性,未必就能遵循良好的经济秩序、道德秩序。但是,如果将企业文化与“国学”进行对接和融入,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很自然地涵盖着民族性、地理性、行业性,甚至由此衍生的企业“名称文化”、“老板文化”以及“团队文化”,都随时随地处于校正和补位之中。
文化就是人化。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感受和人的发展,而国学就是以“仁义”为核心,对此,有国学专家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代表”,一个中心就是“人”为中心,三个代表即从精神层面、理论层面、价值观层面来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利益冲突。
实际上,作为企业,如果文化没形成主流,企业的产品推广难免受限制,因为任何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外挂体”,不论是品牌还是产品,要想走出来,要想闯荡国际市场,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文化做支撑,参与竞争的难度就非常大。
现在掀起“国学热”,根本一点就是要统一“情理法”。如果企业在讲情的时候忽略了理,那就是一种不平衡,因为国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倡导建立一种信仰。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表现在信仰的多元和缺失。把国学中优秀的成分精选出来,建立一种企业信仰,不仅让企业员工有归宿感,最终能凝聚正能量,获益的还是企业和企业人。
篇4:《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提升》-杨子
课程大纲:
一、国学概论
1.国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主要经典及其价值
2.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国学的本质
弃祖论与耀组论
二、从人性的角度谈管理
1领导者的二要素
2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比较
三、如何运用国学智慧提升领导力?
1.国学智慧与战略思维提升
1.1道家的五大战略智慧
1.11着眼长远,以小换大,欲取先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2欲取先予
1.13以柔克刚的技巧
1.14和谐的思想
1.15自然
天道自然与自然而然的原则。
严禁反自然的面对自然。反朴而归真
1.16阴阳统一与相辅相生的原则
培训讲师:谭耀华
课程来源:http:///jiangshi/tanyaohua/
中旭文化网(),专业培训讲师资源网!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45章)
物极必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2孙子兵法与战略思维
1.21为帅五德
1.22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1.2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国学智慧与指挥运筹
2.1 领导的本质与趋动力
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政者,正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2.2中庸之道与现代管理
2.3礼治与企业及家庭管理之道
2.4 建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3.国学智慧与辨才用人之道
3.1识人用人之难及原因
3.2中国传统识人的要点和标准
3.3识人的目的是什么? 培训讲师:谭耀华
课程来源:http:///jiangshi/tanyaohua/
中旭文化网(),专业培训讲师资源网!
3.4中国传统识人的方法与现代应用
孔子的识人之道
最经典的识人九大方法--庄子九征详解
最全面的识人方法-吕氏八观六验、六戚四隐详解
李悝识人的五视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识人原则
3.5 用人的三大前提条件及九大原则
3.6 历史的经典识人用人案例分享
4.国学智慧与领导者魅力提升
4.1儒家思想与管理者的十大修炼-君子十德
儒家的核心作用与终极目标
何谓君子?
4.2 管理者魅力提升,如何成为君子?
魅力提升六法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国学智慧与修身养性之道
5.1 学为修身之源
5.11为学的目的
5.12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超越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培训讲师:谭耀华
课程来源:http:///jiangshi/tanyaohua/
中旭文化网(),专业培训讲师资源网!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13快乐学习的智慧
5.2待人处世
1)德性立身的安身之道
道之以德。以力使人慑服,以才使人折服,以德使人心服。
德不孤,必有邻
2)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二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3)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
庸者,以中为用;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和而不同
时中,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
5.3交友与修身
君子的注意事项:三畏、三戒、三愆、三变、九思
5.4养生之道
5.5君子的人生境界
君子的三重人生境界
孔子的人生台阶
培训讲师:谭耀华
课程来源:http:///jiangshi/tanyaohua/
中旭文化网(),专业培训讲师资源网!
君子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和幸福观。
四、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不知道-学道-悟道-知道-行道-证道-得道
培训讲师:谭耀华
篇5:《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提升》-杨子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说,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智慧,对于提高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1-0047-03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从政智慧,这是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汲取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仁爱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倡导修身,把道德修养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强调“为政以德”,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大思想、大智慧。儒家经典《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儒家思想中,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质,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实际上,它类似于《孙子兵法》所倡导的最高战争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具体来说,领导者通常表现出“力服、才服、德服”三种境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这就启示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德服人,受到群众爱戴,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要求每个人都要深怀“爱”心,努力营造“忠恕”、“仁爱”的人际关系。要忠诚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宽厚待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通过实施“仁政”的策略来治理国家。要把人放在首位,关爱人、体恤人、帮助人,爱惜民众,广施仁爱,以此赢得民心。正所谓“仁者无敌”。
二、汲取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等辩证法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思维能力决定领导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和《庄子》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大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柔弱胜刚强”。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集中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具有明晰的哲理思辨。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已经成为后人谈论对立面转化所引述的至理名言。他还提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等具有浓厚辩证思维色彩的重要思想智慧。今天,我们研读这些古代哲学经典,对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统筹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问题,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
三、汲取传统文化中“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等创新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变革创新思想智慧。创新是它的重要精神特质。《周易》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趣时者也。”《大学》中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道教也提出了“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主张。汉代的《周易·参同契》更是明确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正因为如此,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像商鞅、王安石等彪炳史册的著名改革家。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断求新变革的文化体现。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改革创新的思想智慧,勇于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冲破过时的体制机制制约,积极探索,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
四、汲取传统文化中“以德养廉”、“尚俭戒奢”等清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廉”有清正、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周礼》对官吏的廉德考核用所谓“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朱熹认为,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必备的一种基本德性,他指出:“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论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等,这些都被一些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之道。《中庸》提出“故君子慎其独”,就是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要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这是一种自律,一种坦荡。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尚俭戒奢”的思想,影响至今。孟子讲“吾日三省吾身”,留下了“富贵不能淫”的千古名句。在当前社会深刻转型期,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廉洁自律的考验。因此,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智慧,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坚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警钟长鸣、廉政自守,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保持其挺拔的风骨。
五、汲取传统文化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学习知识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具备丰富的知识,做个足智多谋的通才。对于如何学习?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学习具体又分为哪些层次?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谆谆教导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踩着学习的台阶而前进的,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无不是依靠学习而完成的,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成就也无不是凝聚着学习的结晶。历代开国皇帝都十分重视学习,他们学习的重点均放在怎样吸收前朝灭亡的教训,为自己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比如,刘邦经历了强大秦国由盛转衰的过程,经历了多年的楚汉战争,十分清楚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直到多年后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是个十分善于学习的人,他非常注意吸取隋朝衰亡的教训,由于他的学习,才有了后来封建社会的大治——“贞观之治”。强大的清王朝帝国也正是由于晚期拒绝学习西方工业发展的经验,使国力每况愈下,致使任人宰割,丧权辱国。教训深刻,发人深思。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形形色色的历代帝王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也各有各的失败教训,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是否善于学习都应是他们要共同总结的重点。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成功无不都是学习结出的硕果。作为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要有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不但要学习,而且要比别人学得更快,行动更迅速,唯有如此,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确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六、汲取传统文化中“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和谐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节律,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风范和精神韵味。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此都有深刻的阐发。
孔子一生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就是儒家最高的和谐智慧。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孟子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表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心。”领导人如果善于把握这种原则,有效地关爱下属及其父母子女,此乃屡试不爽的用人法宝。
中国传统文化还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著名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这里的“天”即指“广大自然”,也意为“最高主宰”;“合一”原始之意是指自然的天与人合一,后来演化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但当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时,也就干预了自然的进程。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把大自然当成异己的力量和征服的对象,用反自然理论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掠夺,从而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资源越来越贫乏,使人类生命之根越发枯竭。痛定思痛,不由得使我们又想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人类提供了对话、沟通、协调的理性方式来替代对抗、误解、冲突。在未来人类伦理道德的重建上,将产生重大作用,也为拯救人类自身作出特殊的历史性贡献。
七、汲取传统文化中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经受考验应对危险的能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这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此乃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传》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核心意思是,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应常怀警惕之心,也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左传》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吕氏春秋·慎大》说得好:“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故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孝经》道:“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把两极转化的态势辩证地结合起来,此乃忧患意识之真谛。孟子曾告诫我们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的圣贤们也大多提醒我们勿忘忧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既是对我们党面临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更是向全党再次发出的郑重告诫。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经受考验应对危险的能力,对于保持我们党长期执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八、汲取传统文化中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讲求实效的实事求是的传统,中国先哲认为,“华而不实,耻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从孔子的正名实,学以致用,到《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再到明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都贯穿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作为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就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大智慧,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副教授
相关文章:
国学简介02-10
《溪中月下寄杨子尉封亮》原文及翻译02-10
学校国学02-10
国学拼音02-10
无线常见问题总结02-10
国学经典读经机 善仁国学经典早教机02-10
我与国学02-10
国学汇报02-10
国学学习02-10
杨子荣烈士陵园导游词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