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

关键词:

论文题目: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及其价值 ——基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

摘要:1916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后简称《帝国主义论》)一书出版,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这一理论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实践依据。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透过俄国这一窗口科学系统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的历史命运。然而,二战后,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国家职能、意识形态等方面。资本主义仿佛进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技术革命,促进生产力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尤其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也被人们忽视。一般说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短暂繁荣”,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潜在危机的消失,资本主义内部仍然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如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与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等,但不少学者还是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有颇多质疑。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演变下,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失灵、金融市场无序化、国家职能弱化和政府监管缺失等方面。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制度性根源。为挽救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调整政策,其内部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强国家职能,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等等。此时,我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历史命运,其理论更具前瞻性。二战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反复性、回归性变化,印证了列宁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难以克服及其必然灭亡历史命运的正确揭示,也使其理论焕发着真理光芒。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正确认识新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充分挖掘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价值,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坚定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关键词: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资本主义新变化;金融危机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厘定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存在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二、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经济学家的学说

三、形成发展:革命运动及理论批判的深入

第二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对帝国主义的涵义的理解

三、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论

一、根本研究方法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分析

第一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二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第三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内部蕴含的矛盾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与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三、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凸显

四、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显现

第三章 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理论失灵:新自由主义政策破产

二、市场失灵:金融市场无序化

三、国家监管失灵:政府监管缺失

四、文化价值观失灵:过度透支消费

五、制度失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

二、国家职能的加强

三、实体经济的回归

四、传统资本主义消费理念的反思

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命运的重新审视

一、资本主义自我调控的余地不足

二、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程度加重

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不会改变

第四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辩证认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

一、研究帝国主义条件的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多变性

三、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第二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

一、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扬弃”

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预见性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

三、辩证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二重性

四、把握“两制关系”,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国家经济职能 下一篇:国家机构和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