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讲话

关键词: 尊敬 诵读 讲话 经典

经典诵读讲话(精选8篇)

篇1:经典诵读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今天,我们全校师生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在比赛中,同学们朗诵的语调抑扬顿挫,既像山洪暴发、又像涓涓溪流,再一次诠释了经典诗文在朗诵上平仄、押韵的美感。同时也展示了我校师生追求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的思想情操。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享受着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的精神宝典。

同学们,本次经典诵读比赛已圆满落幕,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经典,在热爱中弘扬经典。爱中华,就要读经典,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要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我们的生活将更加阳光灿烂,在诵读千古美文中,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在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让诵读伴随我们成长,让书香溢满我们校园!

篇2:经典诵读讲话

——在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风和日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让我们以掌声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希望吸引和鼓励国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识了解中华优秀经典著作、提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我市正式拉开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幕,根据活动安排,中学将以《弟子规》为主诵,可结合《三字经》、《千字文》及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和近、现代优秀的诗歌、散文等内容。《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就是规范。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言简意赅,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本次诵读活动的主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思想之高远、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意义之丰富、文字之凝炼、音韵之优美、风格之多样,在人类文化史上堪称一绝,是几千年中华文明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师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借此机会,对我校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提三点希望:

1、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诵读活动提高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广泛宣传,教师垂范,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2、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了解,珍视我们民族的瑰宝,继承优秀文化,感受民族传统,启发理智、增长才智、开阔胸襟、陶冶性情。

3、坚持诵读活动和行为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诵读活动与文科日常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典型引路、点面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真诚希望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渗入师生心田,深入我们的血液,让我们的人生与哲理、智慧同行!

篇3:经典诵读讲话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篇4:经典诵读诵读经典

很hěn高ɡāo兴xìnɡ能nénɡ有yǒu这zhè样yànɡ一yí个ɡè机jī会huì,将jiānɡ我wǒ们men学xué校xiào多duō年nián来lái读dú书shū的de剪jiǎn影yǐnɡ浓nónɡ缩suō在zài这zhè方fānɡ平pínɡ台tái上shɑnɡ。我wǒ们men生shēnɡ活huó在zài校xiào园yuán中zhōnɡ如rú同tónɡ在zài书shū海hǎi漫màn步bù一yì般bān,同tónɡ学xué们men平pínɡ均jūn每měi人rén每měi年nián读dú书shū七qī八bā本běn,低dī年nián级jí主zhǔ要yào以yǐ背bèi诵sònɡ古ɡǔ诗shī、《三sān字zì经jīnɡ》《弟dì子zǐ规ɡuī》的de方fānɡ式shì进jìn行xínɡ。我wǒ们men春chūn读dú书shū,秋qiū读dú书shū,四sì季jì的de轮lún回huí中zhōnɡ,我wǒ们men将jiānɡ缕lǚ缕lǚ书shū香xiānɡ弥mí漫màn了le校xiào园yuán的de每měi一yí个ɡè角jiǎo落luò。在zài日rì月yuè的de更ɡènɡ迭dié里lǐ,我wǒ们men将jiānɡ心xīn随suí书shū动dònɡ,快kuài乐lè成chénɡ长zhǎnɡ!

nlc202309031227

篇5:经典诵读讲话稿

大家下午好!

值此辞旧迎新之时,我们欢聚一堂,共诵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畅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回首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华夏文明可谓光辉灿烂,经典诗文堪称浩如烟海,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这些经典美文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

今天,我们举行“迎元旦”经典诵读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今天让全体师生通过诵读经典,以亲近、熟悉经典,理解、热爱经典,让中华经典浸润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母语文化,感受祖国千年文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小学阶段是人记忆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趁着年少之时多诵读经典美文,汲取文化精髓,在以后的成长旅途中慢慢地体悟,这对人的一生意义非凡,必将终生受益无穷。可以说,经典诵读之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因为经典文化是中国古代贤哲的智慧结晶,意深、理透、志远、境高,诵读经典能陶冶情操,砥砺心志,它可以擦亮我们的眼睛,可以点燃我们的智慧,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它将使我们的情怀优雅起来,将使我们的气质美丽起来,将使我们的灵魂高贵起来,将使我们的生命丰满起来。经典美文为我们的审美观确立标准,为我们的世界观奠定基础,一个人诵读经典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品德、气质修养、学业成绩,一定会出类拔萃!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用经典浸润孩子的童年,用经典点亮孩子的人生。书声琅琅,诵读经典,让书香满校园。我们深信:今天诵读经典的你们,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篇6: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讲话

同志们,今天把大家邀请来,是为了开一个短会,对前段时间举行的全区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作个总结,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工作。

根据工作安排,我局于10月15、16日组织举办了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经过各参赛学校的精心筹备,比赛顺利结束了,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活动期间,各参赛学校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我代表教体局向你们表示感谢!

这次全区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是学经典诵经典活动全面展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城区学校,已经把诵读列入课程当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二是各学校活动组织严密,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充分展现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风貌。三是比赛中,所有参赛同学能使用普通话,读得正确、流利,并且感情表达真挚、充沛,用稚嫩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的美感和意韵,展现了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操。整个比赛实现了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

下一步,各学校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应注意抓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经典诵读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二是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与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要大力营造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三是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与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普通话,促进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篇7:经典诵读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你们知道吗?有一种期待将在三月里绽放;有一个主题将在三月里鲜活;有一份快乐在这个月里蔓延。在这灿烂的三月,我们33中将继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同学们,自从有了文字和书籍,人类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知识的更新与文化的创新从此日新月异。许多关于读书的肺腑之言大家都耳熟能详: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等,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金玉良言。你们知道吗?当今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读书时代,70%的德国人读书像用餐一样平常,美国人的读书时间占业余时间的35%,日本人更是连洗澡也在看书。所以,他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读书的民族。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可以傲视世界的灿烂文化。

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希望通过阅读我们能了解到祖国的灿烂文化。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书为友,与经典为伍,遨游书海,呼吸书香。我期望看到,每一个33中人都能捧起一套经典,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静心的阅读,来充实自己广阔的心灵;我们期望看到,每一个33中人的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事,小至人情物理;我们期望看到,每一个班级都利用好读书园地,阅读文化,阅读精神,让那些如沐春风的动人诗句充盈校园。

既然经典诵读如此好,我们该怎样来把这项活动落到实处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我对同学们提几点要求:

1、养成日日读经典的习惯。同学们可以利用每天的诵读时间(早到)诵读,也可以用下课、集合等时间诵读,天天完成诵读任务。

2、用经典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将我们吟诵的名言警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仁爱、有礼貌、讲信用的现代人。

3、从经典出发,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经典出发,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

篇8:诵读经典 提高素养

关键词:诵读经典,传统文化,文化底色,语文素养

著名的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说:“一个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中国人。”那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经三年来的研究, 我认为诵读经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诵读经典的意义深远, 特别是在学生时期, 诵读经典, 更是意义深远。因为初高中时期, 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 在这关键期, 让学生诵读经典、诵读名篇佳句, 能让学生感受文化内涵之深厚, 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诵读经典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价值观

新加坡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实验。比较新加坡学生中偏好汉语的和偏好英语的华裔的价值观的, 结果发现那些偏好英语的大学生, 他们更注重现代性的价值观, 而偏好汉语的华裔大学生, 他们传统的价值观特点比较明显。这个实验非常有说服力———说明我们学习的语言, 除了语言外, 语言里包含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因此, 学哪个国家的语言, 实际是在学这个国家的文化, 接受这个国家的价值观。而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诵读经典能在诵读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选入教材的课文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人生价值观。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课文的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 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更重要的是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的价值观。如《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曹刿论战》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生于忧患摇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意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的爱国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正是这些经典,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诵读经典,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有心理学家指出, 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 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 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青少年时期, 正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如果有效地开发, 就能提高学生记忆力。如果这种记忆潜能不予开发, 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同样, 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选择记忆内容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常要思考, 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我们该让学生记住什么呢?难道就让学生记些流行歌曲、网络流行语吗?让学生记住“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不是更有意义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怎能把自己的阵地转让了呢?我主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后, 自2009年提出的一个做法是:每天背一句古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七~九年级的文言文课文及诗歌。另外, 要求实验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增加《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和唐诗宋词的部分篇目让学生背诵。刚开始实验教师带着疑虑说:“学生怎么可能背完?”经过一年多来的实验, 老师们就惊叹学生的记忆力之强, 一首古诗, 学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不仅学生的记忆力的提高了, 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学生对背诵产生浓厚兴趣, 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 而是当作精神享受。诵读经典,

在学生的记忆黄金时期, 在记住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同时, 提高了记忆力。

三、诵读经典, 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四时期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鲁迅、胡适、蔡元培、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陶行知……这些大师都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 大师们在儿童、少年时期诵读了大量经典著作, 从而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他们大多又都在青年时期远渡重洋, 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扎实根基, 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 二者融合, 造就了三四十年代这样一批大思想家、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 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 成为一代大家。我们为什么说“学贯中西”, 而不说“学贯西中”?“中西”和“西中”同的是字, 不同的是语序。语序不同, 内涵却大不相同。因为只有有了深厚传统文化根基, 有了深厚的本民族的文化底蕴, 对外来文化 (西方文化) 才能融会贯通, 才能把外来文化化为己用。大量的事实证明, 少年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 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诵读经典, 正是让学生像大师们一样, 在脑中存储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 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根基, 积淀文化底蕴。

正因为如此, 我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中开展了多样的诵读活动: (1) 传统节日活动固定化:春节猜谜, 端午诵读屈原, 中秋诵读中秋。 (2) 用《弟子规》上班会课。 (3) 读“经”时间。“经”即经典。这些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诵读经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年来, 实验学生诵读了不少的作品, 在诵读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 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陶冶, 更重要的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诵读经典,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如《论语》每一则都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约、微言大义, 几乎篇篇可以直接引用到现代文章中给人以启迪。文中的词句几乎半数以上已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不倦、发愤忘食等等都来源于《论语》。又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也是字字珠玑。《诗经》里有很多成语和常用语, 我们到今天还在用, 如你朋友要结婚, 恭喜他什么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新婚燕尔”、“天作之合”、“白头到老”;比如你担忧了, 这件事情想来想去想不明白, 就用“忧心忡忡”、“辗转反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所适从”等表达, 夸女孩子就用“肤如凝脂”;还有如:“信誓旦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言可畏”、“衣冠楚楚”、“不可救药”、“同仇敌忾”、“投桃报李”、“进退维谷”等等, 这些都是《诗经》里的。据统计, 中国的成语70%来自《论语》和《诗经》。诵读经典, 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 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说写时才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表达更生动和富于哲理。概言之, 诵读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两三年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的实验学生诵读了不少的经典, 在诵读经典中, 学生将部分经典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将经典的部分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实验学生说的话、写的作文更优雅、更有思想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诵读经典作文 下一篇:让经典诵读走进我们的校园——关于经典诵读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