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设计美学(精选三篇)
手机的设计美学 篇1
工业设计角度的设计美学, 把审美作为产品的一种功能规定, 要求产品达到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要求及精神满足, 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设计美学把人、产品、环境的关系作为考量的中心, 由于人的需求的多层次, 决定了产品的设计需求的多层次。
以手机为例, 手机属于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 造型多样, 技术发展迅速, 产品更新快。手机的设计美学涉及的研究内容广泛, 涉及手机的功能美、人机和谐美、形态美、工艺美、材质美等。本文将手机产品设计美学的研究, 结合消费者的注意力顺序为阐述顺序, 由视觉注视到功能体验, 分别从装饰美、形态美、材质美、人机和谐美、功能美阐述手机产品的设计美学特征。
1、装饰美
目前智能手机造型风格多为简约, 手机产品的装饰美被大幅度的削减, 于是, 色彩便成为手机产品中最大的、最能吸引消费者的装饰美元素。同时, 在手机产品的色彩设计中,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 具备不同的情感, 并传递不同的语言信息;同时色彩在手机产品中还可以作为区分消费群体的标识, 在装饰手机的同时, 吸引不同类别的消费群体。黑色高贵神秘, 具有力量, 主要针对主流商务人士;白色经典清新, 中性唯美, 主要针对时尚群体;粉色、紫色轻巧高雅, 神秘浪漫, 主要针对女性用户;个性化色彩, 如:玫瑰红、宝石蓝、柠檬黄、橄榄绿、小米橙、金属银, 个性鲜明, 标新立异, 主要针对新潮时尚群体。
在视觉上, 手机色彩是最能使用户从相似造型的手机产品中识别出的元素。特别是目前智能手机造型风格多为简约时尚风格, 雷同程度高。个性化的装饰性色彩是最能使某款手机产品从相似的手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元素。
2、形态美
手机产品的形态美是消费者选择手机产品时的重要因素, 出色的机身整体感, 协调的机身比例设计, 色彩搭配设计可以使手机在消费者眼前一亮, 优秀的形态美能够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手机的形态美包含点、线、面、体几个部分。这些形态元素都具备自身的性格特点, 不同的元素向用户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全面地了解手机的形态美有助于设计师在进行元素使用、排列时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
点主要包括home键、听筒、话筒、摄像头、音量键、充电接口、耳机孔。单独的点表现出膨胀、凝聚、吸引的情感特点, 排列规则的点表现平稳、秩序、严谨的情感特点, 具有起伏的点表现活泼、节奏、趣味的情感特点。点与体的关系即按钮与机身的统一与变化, 在智能手机中表现为——按钮部件设计极致简约, 从属于机身整体风格。由于点在平面上的吸引力最强, 因此home键等重要的点设计在平面, 次要的点设计在侧面。
线包括直线和曲线, 直线的情感特点表现为简洁、明朗、直接、锐利等, 曲线的情感特点表现为流畅、优雅、柔和、含蓄等。直线和曲线的适度配合, 能够体现理性与感性、刚性和柔性结合的对比、衬托、互补的和谐关系, 同时具备直线与曲线的情感特点。
面的情感特点主要由组成面的线决定, 几何形面具有单纯、简洁、明快、理性的情感特点。以设计美学的规律来说, 黄金分割矩形、根号矩形是产品设计最常用的比例, 几何矩形使智能手机具有现代的科技美感。
体又由面的运动而形成, 智能手机外观多以圆角弧度的矩形为主, 矩形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最大范围的满足手机的功能美需求, 使操作屏幕最大化。
3、材质美
作为手机产品的另一个重要设计美学元素, 在消费者为手机的装饰美、形态吸引之后, 消费者在把持感受该款手机产品时, 舒适的优秀的材质能使消费者一下子区分开该手机与其他手机的不同, 牢牢吸引用户的眼球, 使消费者进一步了解该款手机产品。
从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而言, 手机作为其亲密伙伴, 舒适的材质能使用户爱不释手。目前手机材质有:玻璃材质、聚碳酸酯、钛金属材质、陶瓷、凯夫拉纤维、工程塑料、人造皮革、不锈钢材质、金属材质、木材、生物塑胶。材质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视觉、触觉感受及情感体验, 如:玻璃材质质感丝滑冰凉, 晶莹剔透;聚碳酸酯拥有多种配色, 永不褪色不会磨损;工程塑料具有金属性能, 耐磨, 成型性好, 既能满足功能使用, 又能减轻手机本身重量, 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 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4、人机和谐美
人机和谐是手机产品必须的研究要点, 手机自产生至今, 虽然其尺度随着不同的科技发展与时代追求而不停地变化, 但始终在符合人机的范围内变化。由于手机与消费者的使用关系密切, 因此在设计时手机产品与消费者的和谐统一非常重要。如手机的尺度设计、重量是否适合单手持握与操作。
中国男性的手长度一般为175mm—190mm, 掌宽为71mm—79mm。因此手机作为手握式产品, 其最佳可持握长度为:100—135cm, 最佳可持握宽度为60mm—70mm。女性的手较男性而言偏小, 因此便有了更适宜女性小手持握的女性手机。如朵唯女性手机、OPPO针对女性的音乐手机。
5、功能美
在消费者被某款手机的形态美吸引, 舒适的材质美和人机和谐美带给用户愉悦的使用感受时, 作为手机产品最重要的设计美学元素——功能美, 决定了该款手机是否被消费者接受、铭记、购买。
手机的功能美, 自产生至今, 其功能从最初的通话到现在的微型电脑, 功能不断丰富完善。多元化的功能为用户带来便利。
但手机的功能发展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 因此密切关注和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技术、信息等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因素, 将可以改善手机功能的技术应用到手机的设计中。如4核处理器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手机运行相应速度, 可以同时高效运行多项程序;高像素的摄像头的使用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拍摄需求, 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点滴;而前置摄像头的使用, 完善人们的通信使用感受;智能手机创新的触控技术为用户提供灵敏度极高的触控操作体验, 这一功能让用户在寒冬季节戴着手套也可轻松触控手机;功能美随着科技的发展越加完善, 及时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发展手机的功能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快速消费产品的手机, 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为了使手机产品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使用设计美学对手机产品的研究, 可以使设计师从手机产品的功能美、科技美、形态美、工巧美、材质美方面重新认识手机产品的设计美学元素。
从消费者的注意力角度分析:手机产品中的设计美学元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参考, 同时可以根据消费者在选购手机时的终止步骤, 对手机的设计进行完善, 促进手机产品的改良发展。
在处理手机功能美与形态美、手机与人的人机尺度关系、手机设计与技术的结合的时候, 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优秀的手机产品设计需要在手机尺度、比例、重量、材质质感上, 恰如其分地把握手机与人的手握触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65-169, 181-187
[2]陈根.手机产品设计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45, 67-69
[3]王宁宁, 钟蕾.浅谈手机设计中的符号美学 (J) .Art and Design, 2009, (11) :229-231
[4]黄亚琴.论服装设计中的设计美学要素 (J)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2
[5]王鑫.现代设计美学探析 (J) .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8 (, 05)
[6]梁伟.现代设计美学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 06)
[7]胡卫军, 谭广超.浅谈汽车设计中的美学规律 (J) .Art and Design, 2010, (08) :217-218
[9]陈征.民间传统器具——搓衣板的设计美学 (J) .现代装饰 (理论) , 2012 (, 04)
[10]甘桥成.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J) .设计艺术, 2010 (, 63)
创新发展的美学设计教育 篇2
电与育
创新发展电脑与美术教育
-----论电脑美术教育结合的优势
{摘要}电脑美术的优势是前所未有的,它将艺术家在一瞬间产生的创作灵感迅速物化为艺术作品也是其它绘画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运用电脑创作,艺术家无需担忧在作品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最初的创作灵感会模糊不清或消磨殆尽。与电脑相结合的美术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关键词}电脑美术教育;
美术形式的创新从来就是每个时代审美追求的一面旗帜。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驶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电脑美术教学应运而生。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数学必将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那么与电脑相结合的美术教育有哪些优势呢?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各个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3DMAX、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在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后,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受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仍然是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专业设计课程开在前段,在教学时学生只能完成其中一小部分手绘内容;而如果电脑美术软件课程开在前段,在学习、操作软件时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这种分段式的教学模式并不适于艺术设计教学。长期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与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是脱节的,由于两方面的课程没有实现科学的结合,仍然难以完全发挥两方面课程的优势内容。
根据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将试图通过对此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性操作,以求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到了学习的最后段,根据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将《Photoshop》的部分内容再次讲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上不会感觉到使用工具的困难,能够全身全心的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上去。计算机软件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设计的学习上,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无缝结合,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览来看,本次混合教学的课改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为第二次混合教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接下来仍然采用混合教学的模式,将《室内外设计》与《AutoCAD》、《3DMAX》、三门课程共同教学。教授《室内外设计》的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教授《AutoCAD》,教授《3DMAX》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将《室内外设计》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学期的混合教学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本次混合教学更加注意凸现专业教学的地位。由于两位教师均能进行《室内外设计》的教学,在软件教学时仍然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因为我们深知既然计算机是辅助设计的软件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软件功能于设计运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合理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3DMAX》是大型三维设计软件,功能强大但命令繁杂。但具体用到室内外设计中,使用到的命令是有限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软件的功能,而是以室内外设计效果图的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在动画方面只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室内、外两套完整的设计作业,全面地将《AutoCAD》、《3DMAX》、及《Photoshop》这三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一一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专业设计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混合教学,教师准确到位的课堂指导,在短短几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均能运用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且软件掌握的较为熟练。由于在教学上能做到目的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班几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各专业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的相互关联,教学时学生、教师的目的更加清晰,教学结构也更加合理。教师的知识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合理的契合点。
同时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还有待提高。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因其专业有极强的社会应用性,教师应该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尽量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其次,我们发现其它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简单的分段教学导致了教学上各自为阵,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最后,软硬件条件也是困扰教学的主要原因。学校机房大多不够用在《室内外设计》教学中很多时候无法对完成的室内外设计图进行后期的渲染,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与实践。当然,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是保证混合教学的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可操作的沟通机制是最重要的软性保障。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全面引入,是为了更专业、科学的服务与艺术设计教育,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快速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设计教育的方式、方法,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则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而此次混合教学的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在新形式下探索出设计教学的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混合教学的实验,我们感觉到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各专业教师更好的沟通彼此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使各专业教学环节更为紧密、科学,学生在学习上能更加系统、全面的消化教学内容,也更容易相互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触类旁通,方便后阶段进行设计制作,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与市场真正接轨的设计人才。
电脑美术的研制虽然只30有多年的历史,而引进到我国并开始运用到美术教育实践中去,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但无论如何、电脑艺术终究以现在起开始进入美术教育领域,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艺术的拓展和教育革命的成果,它预示着美术教育从原始时代的手工绘制与传统教学手段将被电子教学手段所代替。它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的多媒体教学已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电脑美术的优势不仅仅是前所未用的,游刃莫测的表现形式,将艺术家在一瞬间产生的创造灵感迅速物化为艺术作品也是其它绘画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过去一幅作品的创作要几天、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运用电脑的美术创作只需几小时即可完成。运用电脑创作,艺术家无须担忧在作品漫长的制作过程中最初的创作灵感会模糊不清或消磨殆尽。
服装美学 服装设计的宗旨 篇3
既联系着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又联系着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最重要的是艺术学,尤其是美学。
2.服装设计的审美与适用价值?
由于服装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规律,因而在服装设计中也有独立的宗旨,这就是既要突出表现服装的审美价值,又要考虑到服装的适用价值。
服装设计宗旨也就是站在这两个基点上(当然基点并非全部根据,还有考虑到经济,并非体现设计师的鲜明个性。)
3.何为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在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
它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又是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是基础上形成的。
审美意识的含义相当复杂,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它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
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本身对服饰形象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审美需求。
4.服饰形象个性特征的审美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