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环境质量评价

关键词: 社交活动 营业时间 城市

声环境质量评价(精选九篇)

声环境质量评价 篇1

1 评价标准和方法

城市声环境质量评价执行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3], 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执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物字[2003]52号文《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根据噪声结果, 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分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 见表1和表2。

d B (A)

注:昼间6:00~22:00时段, 夜间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

d B (A)

2 声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2.1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贵州省2001—2007年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表3) , 占统计年份的70%, 2008—2010年全省区域噪声平均等级属于较好等级, 占统计年份的30%, 从贵州省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趋势变化看, 贵州省2001—2010年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下降趋势。

注:LEQ代表平均等效声级。

2.2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从表3看出贵州省2001—2004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2005年开始有所好转, 道路交通噪声“十一·五”期间与“十·五”相比, 有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都处于较好水平以上,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下降趋势。

2.3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我省2001—2010年1、2、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呈上升趋势, 3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稳定, 变化不大 (图1) [4], 功能区昼间声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变好的趋势。

图2显示我省2001—2010年1、2、3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呈上升趋势, 4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有微幅下降趋势[4], 功能区夜间声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变好的趋势。

我省2001—2010年功能区声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3 结论

从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趋势分析评价结果来看, 2001—2010年城市声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改善, 城市声环境“十一·五”期间与“十·五”相比有所好转;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特别是城市汽车拥有量增大, 车流量增大, 使我省4类功能区夜间超标现象较严重, 4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有微幅下降趋势。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 噪声在城市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随之增大, 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也在变大。本文根据贵州省2001—2010年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从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三个方面, 进行了声环境质量趋势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2001—2010年城市声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十一·五”期间与“十·五”期间相比有所好转;建议环境管理部门通过集中专项执法与长效管理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城市噪声污染综合防治, 对各类噪声污染源加大监控力度, 促进城市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关键词:城市声环境质量,评价分析,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柴俊霖, 林丽华, 田瑞.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J].噪声振动与控制, 2008 (5) :126-127.

[2]鞠复华.辽宁省交通噪声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1998 (5) :1-3.

[3]赵英民.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全书2008-2009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典型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篇2

1、评价方法和评价量

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期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给出边界(厂界、场界)及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

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对于改扩建的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如预测噪声贡献值时已包括了现有声源的影响,则以预测的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

2、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分析

给出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覆盖下的面积,主要建筑物类型、名称、数量及位置,影响的户数、人口数。

3、噪声超标原因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边界(厂界、场界)及敏感目标噪声超标的原因,明确引起超标的主要声源。对于通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路段,还应分析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是否符合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防噪声距离。

4、对策建议

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规划布局和设备选型等的合理性,评价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对策、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典型建设项目噪声影响预测内容及防治措施

1、工业(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预测内容

a)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预测

预测厂界噪声,给出厂界噪声的最大值及位置。b)敏感目标噪声预测

--预测敏感目标的贡献值、预测值、预测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敏感目标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变化,敏感目标所受噪声影响的程度,确定噪声影响的范围,并说明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

--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预测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

c)绘制等声级线图

绘制等声级线图,说明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d)根据厂界(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状况,明确影响厂界(场界、边界)和周围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分析厂界和敏感目标的超标原因。

噪声防治措施

a)应从选址,总图布置,声源,声传播途径及敏感目标自身等方面分别给出噪声防治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选址的优化方案及其原因分析,总图布置调整的具体内容及其降噪效果(包括边界和敏感目标);给出各主要声源的降噪措施、效果和投资;

b)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的措施方案、降噪效果及投资,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c)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厂界(或场界、边界)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

d)提出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2、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预测内容

预测各预测点的贡献值、预测值、预测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预测高层建筑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按贡献值绘制代表性路段的等声级线图,分析敏感目标所受噪声影响的程度,确定噪声影响的范围,并说明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给出满足相应声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的距离。

依据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给出相应的预测结果。噪声防治措施

a)通过不同选线方案的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程度,提出优化的选线方案建议;

b)根据工程与环境特征,给出局部线路调整、敏感目标搬迁、临路建筑物使用功能变更、改善道路结构和路面材料、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具体的措施方案及其降噪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c)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城镇规划区段线路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

d)给出车辆行驶规定及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3、铁路、城市轨道噪声防治措施 预测内容同交通道路 噪声防治措施

a)通过不同选线方案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程度,提出优化的选线方案建议;

b)根据工程与环境特征,给出局部线路和站场调整,敏感目标搬迁或功能置换,轨道、列车、路基(桥梁)、道床的优选,列车运行方式、运行速度、鸣笛方式的调整,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具体的措施方案及其降噪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c)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明确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城镇规划区段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

d)给出车辆行驶规定及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4、机场噪声防治措施 预测内容

在1:50000或1:10000地形图上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为70dB、75dB、80dB、85dB、90dB的等声级线图。同时给出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给出不同声级范围内的面积、户数、人口。

依据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给出相应的预测结果。噪声防治措施

a)通过不同机场位置、跑道方位、飞行程序方案的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程度,提出优化的机场位置、跑道方位、飞行程序方案建议;

b)根据工程与环境特征,给出机型优选,昼间、傍晚、夜间飞行架次比例的调整,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或使用功能变更、拆迁等具体的措施方案及其降噪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c)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明确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机场噪声影响范围内的规划调整建议;

公路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3

1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1 预测模式

根据公路工程特点、沿线环境特征及工程设计交通量等因素, 本次评价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2009) 推荐的公路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地面任何一点的环境噪声是指线声源传至该点时的噪声能量与该点背景噪声能量的叠加。

1.1.1 第i型车辆行驶时, 预测点接收到的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计算模式如下:

式中:Leq (h) i——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 d B (A) ;

———第i类车速度为Vi (km/h) 、水平距离为7.5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 d B (A) ;

Ni———昼间、夜间通过某个预测点的第i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 辆/h;

r———从车道中心到预测点的垂直距离, m;此公式适用于r>7.5m预测点的噪声预测。

Vi———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 km/h;

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 1h;

ψ1, ψ2——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 弧度

△L———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 d B (A) ,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L1———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 d B (A) ;△L纵坡———公路纵坡修正量, d B (A) ;△L路面———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 d B (A) ;△L2———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 d B (A) ;△L3———由反射等引起的修正量, d B (A) 。

混合车流模式的等效声级是将各类车流等效声级叠加求得, 如果将车流分成大、中、小三类车, 那么总车流等效声级为:

1.1.2 预测模式中参数确定

(1) 车辆辐射平均噪声级

各类车型在离行车线7.5m处参考点的平均辐射声级按下式计算:

小型车:L0小=12.6+34.73lg V小d B (A) ;中型车:L0中=8.8+40.48lg V中d B (A) ;大型车:L0大=22+36.32lg V大d B (A)

(2) 公路纵坡修正量△L坡度可按下式计算:

小型车:△L坡度=50×βd B (A) ;中型车:△L坡度=73×βd B (A) ;大型车:△L坡度=98×βd B (A)

式中:β———公路纵坡坡度, %。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 公路营运期的交通噪声主要与交通量、车辆比、车速、车辆辐射的声功率级以及公路坡度、路面粗糙度等因素有关。

1.2 营运期预测评价

1.2.1 距离公路中心线不同距离处的交通噪声预测

根据上述噪声预测模式, 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给予计算修正, 从而预测出拟建公路在营运期路边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

1.2.2 主要敏感点声环境预测及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周边的声环境敏感点主要有学校、居民区、医院以及办公场所。在预测和评价这些敏感点声环境时要充分考虑敏感点路段区域所对应的地面覆盖状况、道路结构、路堤或路堑高度、公路有限长声源、地形地物等因素加以修正, 由交通噪声预测值迭加相应的声环境背景值得到相应的预测结果, 并预测不同营运期 (中期、远期等) 的环境噪声预测值[1]。其中, 对于已经进行现状环境噪声监测的敏感点, 其背景噪声按照监测的结果确定, 对于没有进行实地测量的现状噪声敏感点, 则以同一路段距离较近且环境特征类似的现状监测点的监测值作为评价的背景值。

2 噪声控制措施

营运期可采取措施。

2.1 规划与管理同步

加强公路项目营运期间的噪声控制应该要从源头做好防治, 着力做好噪声源的查找、。具体如图1所示。

2.2 加强车辆管理

根据运营期噪声产生的特点来看, 应重点加强对车辆管理, 可以从控制车流、车速, 调整相应的车辆通行时间, 在敏感区严禁鸣喇叭。

2.3 改善公路状况

做好公路两侧的绿化和隔离带建设, 保持路面的平滑, 建设公路坡度, 对公路进行定期养护。

2.4 设置隔声屏障

在一些环境敏感区要做好隔声屏障设置, 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

3 结语

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的一项重点评价内容, 的车流量及交通量, 并选择准确的预测模式, 才能保证预测结果的客观、准确, 为公路项目噪声污染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摘要:公路项目运营期的交通噪声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是公路项目建设的评价重点, 应详细的论述、预测评价, 并提出合理的噪声措施。

关键词:声环境影响评价,公路项目,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军艳, 岳卫民.公路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及处理措施[J]公路与汽运, 2013 (1) :217-220.

声环境剧场解析 篇4

中国音乐学院是以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高等音乐学府,位于北京北四环健翔桥畔。学院于2005年筹排演厅及综合教学楼工程,综合楼内包括937座的音乐厅、300座的演奏厅、录音棚及排练厅等,同时还设有国乐展厅、图书阅览室等公共空间。该工程项目中各专业的初步设计于2005年10月完成,之后进行了施工图设计,2008年8月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其中的音乐厅、演奏厅于2008年10月投入使用。

作为国内著名音乐学府的音乐厅,其功能定位于专业交响和室内乐演出、各类民族和西洋乐器的演奏。院方与欧美及亚太区的一些音乐院校有着广泛的交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学院领导还是专业教师,都对这座新建音乐厅的声学效果给予并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和要求。

音乐厅室内声学设计采用了室内声学计算机模拟分析这一辅助设计工具,对声场特性及其对应各项音质的物理参量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对声学初步设计所提出的音质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为音乐厅的室内声学设计提供了优化和调整的依据。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介绍,并对完工后的声学测试结果和使用后的主观音质效果进行阐述。2功能及建筑概况

937座的音乐厅在规模上属于中型音乐厅,该厅以音乐演出为主要功能,为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及综合教学楼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厅平面形状呈椭圆形,观众厅池座长度约36 m,最大宽度约28 m。观众坐席环绕演奏区布置,包括一个有起坡的、由栏板分隔的池座区和一层楼座区及两边侧包厢。音乐厅的建筑平面及剖面图如图1a、图1b和图2所示,图3为音乐厅内室内装修完工后的图片。音乐厅舞台演奏区的宽度约18 m,最大深度约10.5 m,面积约150 m2,可满足一般交响乐团乐队演出。厅内声学有效体积约8 750 m3,每座容积913 m3。通过合理的室内声学设计,使音乐厅具有良好的音质效果,在各类使用功能条件下,均有较好的主观音质效果。3宅内声学设计

3.1观众厅平面、剖面形式的确定

音乐厅内部的平面形状呈椭圆形,按照基本的几何声学原理,椭圆形内凹的“硬质”墙面对声音反射均匀地分布是不利的,声音往往汇聚在特定的区域,形成局部声聚焦,使得声场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厅内不同位置处,声音的响度及音质的主观感受差别很大。当今音乐厅设计,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混响时间的把握(混响取决于空间的体积、形状和材料构造等),尽管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将注意力放在建筑几何学和其他一些声学概念上,如响度、明晰度、声音的自然亲切感和舒适感,以及声音的扩 散感、反射声的纹理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音乐厅最终的音质整体效果。在建筑方案阶段,声学设计就建筑内部的形体、厅的宽度及长度的最佳范围向建筑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音乐厅的侧墙、两端端墙的几何形式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期望在三维的空间内,有效地将早期反射声引导到观众区的主要区域,合理的观众厅宽度尺度,有利于向观众区提供足够的早期侧向反射声。对于中型音乐厅,需要有效地控制厅内的声场力度,因此,合适的体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大规模的交响乐队演出,为了降低乐队产生的高声功率级的声音,取得很好的音乐融合、平衡的效果,足够的体积是绝对必须的。如不能提供足够的体量,往往会在演奏台的后方开放一些空间,以吸收低音乐器和定音鼓等的声能量。因此,不少新建的大型音乐厅都在演奏台区域考虑一些构造或空间形态可变的形式。作为音乐学院的音乐厅,由于投资或建筑空间本身的限制,对于演奏台区域还是以常规固定的方式处理,而重点考虑的是确保音乐厅内有足够体量的声学有效空间。建于19世纪,传统的藻井式天花的古典音乐厅,如波士顿音乐厅(Boston,Symphony Hall)、阿姆斯特丹音乐厅(Amsterdam,Concertgebouw)、维也纳爱乐之友金色大厅(Vienna,Grosser Musikvereinssaal)等,至今仍被誉为音质效果最好的音乐厅,其平缓的吊顶,能很好地将声音均匀地送达厅内的各个部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几何扩散和肌理扩散的反射作用。作为现代室内建筑装修风格的音乐厅,本厅的吊顶采用常规的平缓形式,为外凸的圆弧状天花排列,弧形轮廓内还配有条状的凹槽,犹如钢琴的琴键。总体上,这样和缓的天花既有效地提高了厅内的体量、也能够使得声音均匀分布;从视觉效果来看,与中型音乐厅的建筑形态是非常和谐的。音乐厅主要的特征参数: 声学有效容积:约8 750 m3; 座位数:937座; 每座容积:9.3 m3; 最大宽度:约28m; 池座长度:约36m;

楼座最后排到演奏台中心距离:约27 m。3.2室内声学音质参数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在建筑初步设计阶段,配合建筑师对整个音乐厅的建筑形体基本确定后,声学设计着手对音乐厅的室内声学音质参数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室内声学设计中,采用了由丹麦技术大学开发的室内声学模拟软件Odeon,对观众厅内的混响时间、明晰度、侧向反射能量因子、声场强度等室内音质参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观众厅内特定参考点的反射声序列的时间分布、相对强度等状况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图4为部分室内声学参数的模拟分析。室

内声场计算机模拟分析在舞台演奏区上方加装声反射板情形下对舞台及观众厅区域音质参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关于音乐厅演奏台上方的声反射板的作用,一般认为除了可加强表演者之间的相互听闻、取得演奏时良好的听闻平衡感,也对前中区的听众提供一定程度的早期反射声。但也有观点认为,演奏台上方的声反射板作用并不大,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有一些负面效果。根据音乐厅的规模、使用功能的不同,音乐厅演奏台上方反射板的形式也存在不同的设计理念,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声反射板设计是以美国Artec声学和剧院顾问公司设计的模式,即演奏台上方的声反射板是由整体一块巨大、可上下调节的反射板构成,在很多由Artec公司担任声学设计的大型、中型音乐厅中都可看到这一风格的声反射板,如美国达拉斯梅耶森交响乐中心麦克德莫特音乐厅(Dallas,Eugene McDermontt Concert Hallin Morton H.Meyerson Symphony Center)、英国伯明翰音 乐厅(Birmingham,Symphony Hall)、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Concert Hall,Esplanade—Theatres on the BaySingapore),改建后的加拿大多伦多路易汤姆森音乐厅(Toronto,RoY Thompson Hall),以及中等规模的加拿大温哥华常顺音乐厅(Chan Shun Concert Hal,Chan Cent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Vancouver,Canada)等。综合考虑造价、土建结构、机械等方面的可行性,本音乐厅声反射板采用比较传统的形式,在演奏台上方悬吊了1 2块聚碳酸酯透明声反射板。最初考虑做成矢径2 000 mm、矢高200 mln的球切面形式,但考虑到制作 成本等因素,最终形式改为等边梯形状的1 5 mnl~20 mm厚 Degussa Flexiglas聚碳酸酯透明声反射板。各反射板之间保 持较大的间距,反射板主要对中高频的声音起作用,而低频声则绕过反射板,由厚实的吊顶进行反射,并形成整个大厅的混响。室内声学模拟分析对有、无声反射板的状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反射板悬挂在不同高度时一些室内音质参数的变化情况。以明晰度c。为例,随着声反射板高度降低,池座各测点的c。值均有增大的趋势;而高度提升,c。0{直均有减小的趋势。有声反射板的c。o{直高于无声反射板的c。01直,各个测点均有这样的特性。完工后对演奏台上方声反射板高度调整时,采用了一定规模乐队进行实际演奏,根据表演者的主观音质感受来确定声反射板悬吊的高度。最终确定的高度与模拟分析中得出的合适高度完全一致。

3.3竣工后的室内声学音质测试

通过测试音乐厅内不同位置处传声器和测量声源之间的脉;中响

应,并对脉;中响应进行分析,得出所测的主要音质参量,同时对音乐厅的本底噪声进行了测定,如图5所示。主要音质参数测试结果如下:表l为接收点部分室内声学参数模拟计算平均值,图6音乐厅三种条件下混响时间频率特性,图7_为音乐厅三种条件下明晰度c。频率特性,图8为音乐厅空场侧向能量因子频率特性,图9为音乐厅空场声场强度频率特性。音乐厅本底噪声频率特性测量结果(空求,即NR一20噪声曲线。调系统正常运行)见表2。从混响时间实测结果来看,音乐厅空场条件下,侧

墙可调吸声帘幕在使用与非使用状态下,中频500 Hz平均混响时间分别为1.99 s和2.51 s,可调幅度为0.52 s,可见本音乐厅所设置的吸声帘幕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对于使用扩声类的音乐活动或在其他电声设备使用的情况下,通过墙面吸声帘幕的使用,可以提高语言清晰度,这在使用电声系统的条件下是必须的。在接近满场演出条件下(测试时的上座率约为70%),中频500 Hz平均混响时间为2.0 s,如在完全满座条件下,满场混响时间估计约在I.85 s~1.95 s,上述实测混响时间与设计预期值完全吻合,达到设计预期的混响时间指标。满场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也和设计预期相吻合。实测音乐厅的明晰度C。结果表明,音乐厅空场,在墙面有、无吸声帘幕的情况下,c。of直的变化幅度非常明显,中频有1.3 dB左右的变化幅度,并且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均有较为明显的数值变化幅度,这表明墙面有、无吸声帘幕对于厅内的明晰度C。有明显的改变,这样实际使用时,可很好地满足特定使用场合下对音乐丰满度和语言清晰度的不同要求。侧向能量因子LF的测量结果表明,该厅具有较好的侧向反射声分布,因而音质方面具有较好的空间感,这与该厅的合适的宽度、墙体有利于声学的建筑形态是有直接关系的。声场强度G的测量结果表明,该厅具有非常合适的声音自然响度,符合中型音乐厅声场强度G的数值规律。对于中型音乐厅合适地控制声场强度是非常重要的。厅内本底噪声测试表明,该厅本底噪声达到设计要求,即NR一20噪声曲线。

4结语

声环境质量评价 篇5

风电场声环境影响贯穿于施工期和运行期’从施工机械到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再到升压站和风机的运行噪声’都是需要关注的环节。本文以玉林市某风电场为例’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减缓措施。

1 风电场项目概况

该风电场拟安装25台单机容量为2 000 kW的风力发电机组,风机轮毂高度为80 m,装机容量为50 MW。风电场风机及升压站技术参数见表1。

2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2.1 噪声来源

施工机械主要有轮式压路机、轮式装载机、推土机、铲土机、平地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机、起重机、切割机等,这些机械在工作时会产生噪声。

风电场设备和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交通噪声。

2.2 源弓虽

施工机械噪声等效声级见表2。

[单位:dB (A)]

由于风机多安装在山顶’运输材料和风机设备的车速比较慢,车速按20~40 km/h计;根据工程量、运输物料总量等折算得重型运输车流量约为5辆/h,小车流量约为15辆/h。

2.3 预测模式

施工机械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如下模式进行预测。

公式

风电项目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附录A中推荐的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模式。

2.4 预测结果

施工机械噪声预测结果见表3,交通噪声预测结果见表4。

2.5 结果分析

由表3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施工场界处昼间噪声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fe准》(GB 12523—2011)的要+w吣体求。距离施1机械大于250 m时,所有区域均能柄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扣96—2008) 1类标准的要求。

[单位:dB (A)]

注:由于山路路况差,夜间不进行物料运输

[单位:dB (A)]

由表4预测结果可知:3处环境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可满足〈庐环境质量标聪〉i类标雜要求。

3 运行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3.1 噪声来源及源强

运行期噪声来源于升压站和风机。

风机运行的噪声源是M机转动噪声.源强为

3 2预测模式

采用〈挪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中的IL业噪声预测计算模式。

3.3 预测结果

升压站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风机运行噪声预测见表6。

[单位:dB (A)]

[单位:dB (A)]

3.4结果分析

根据表5可知,升压站厂界噪声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1类标准的要求。

根据表6可知,昼间风机周边地面受声点的声环境均可满足〈CL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1类标准限值的要求;夜间,风机周边地面受声点的声环境不满足〈(X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1类标准限值要求,距离风机170 m外的地面受声点声环境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1类标准限值的要求。因此,项目风机噪声影响控制距离建议划定为200m,在此控制距离内严禁新建居民住宅等建筑物。

4 噪声防治措施

噪声防治

摘要:文章对风电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声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玉林市某风电场,对风电场的声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

关键词:风力发电,声环境影响,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魏科技,王伟.风力发电场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2).

声环境质量评价 篇6

一、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课标》) 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 个性也因之千差万别, 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不相同。因此, 朗读指导中,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学生, 而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检测也易指导, 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是“有感情”地读?我认为要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融合读者的情感, 披情入境,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 而无视作者之情, 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体验, 淡化技巧的要求, 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 那么“有感情”地读, 则是“悟”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复、停顿、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以外, “有感情”地读更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如朗读《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一文的结尾: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 现在终于回来了!”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激荡着钱学森当时无比激动和幸福之情, 要读得激昂些;有的则认为这里浓缩着他回国时的诸多艰难和辛酸, 要读得低沉些;还有的认为这里包含着他对众多国际友人、正义之士的感激之情, 要读得深情些。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而且都是成立的。又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钱学森》中“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都是在做准备, 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时, 先让学生想一想钱学森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有的说, 钱学森会想, 你们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都收买不了我, 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有的说, 钱学森会想,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有的说, 钱学森会想, 虽然我现在生活在美国, 但我心中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使这种爱国之情内化和具体化, 所以读的时候有的激愤, 有的慷慨, 有的深沉, 有的昂扬, 但无不声情并茂, 入情入境。

二、讲究“读”的艺术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 朗读教学的艺术即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形式为朗读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没有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也就没有有效的朗读训练。

1. 范读。

学生在学习前听范读, 是对朗读的感知;学习中听范读, 是对朗读的感悟;学习后听范读, 是对朗读的赏析。恰当运用范读,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可能有人担心范读会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从而削弱学生的自我个性朗读, 这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似乎相悖。其实不然,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书写、绘画、音乐等莫不如此。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能表现自我的个性。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况且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 范读和模仿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卓有成效的。

2. 赛读。

朗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只有学生投入了热情, 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好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在读中赛、赛中读, 能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使朗读教学事半功倍。

3. 问读。

问读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在此, 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的语句读出来。这样, 在一问一答中, 让学生读懂内容, 品味情感。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读法, 不同的读法表示不同的理解。会读就会理解, 读得好就是理解得好。比如在教《我给江主席献花》时, 老师问: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谁给江主席献花?学生自然把“我”重读, 读出了自豪。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我”给谁献花?学生自然把“江主席”重读。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我给江主席献什么?学生自然重读“花”。通过这样的问读, 学生对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对读与理解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 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4. 帮读。

如甲读后, 乙点评, 再由乙给甲示范读。由于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 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理念。

5. 伴读。

伴读是现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朗读形式, 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成果之一。在朗读中伴以合适的音乐, 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 将读书所悟在朗读中表达。伴读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排除干扰。

6. 画读。

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线、图表达出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通过对视觉感受的刺激, 产生对课文的感情。

此外, 分角色读、个别读、集体读等也是十分常见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形式。

三、加强强朗读评价的激励性和有效性

朗读评价, 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朗读的情况, 正视他们的差异, 评价语应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 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 少一些教条。如多用“你真像个小播音员。”“你读得真好听。”“你读得真不错, 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再重些就更了不起了。”“听了你的朗读, 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 提出不足,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加强朗读评价的激励性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注意朗读评价的有效性。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但朗读水平的真正提高离不开有效的朗读评价。教师在激励性评价之后, 还应给予准确的有效性诊断。新课标对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流利, 除此之外还应声音洪亮, 吐字清楚。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语气语调准确, 并做到有感情, 等等。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 从这两个层次给予准确的评价, 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要求。把朗读评价的激励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发挥朗读评价在朗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做到因人而教, 因人而定。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 品味文章语言, 体会文章感情, 领悟表情达意之法, 练就学生自主读书的本领, 在读中积累, 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0) .

[2]小学语文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7, (11) .

医院声环境控制策略 篇7

影响医院的噪声因素

交通噪声

造成医院噪声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首先由于城市道路的拓宽及交通量的增加, 交通噪声使医院的整体背景噪声提高, 尤其是对病房的噪声干扰, 以致在开窗条件下患者难以入睡。如果在医院的设计、施工阶段未对外墙、外门窗的隔声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规定, 很有可能即使关窗也无法达到睡眠所需要的安静环境。

设备噪声

新的诊疗设施与机电设备产生的噪声及振动, 如核磁共振检查仪、体外碎石机、病房的呼叫机、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等, 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医院的噪声水平。

1.北京协和医院“闹静分区”的全局布置

人为噪声

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是医院噪声的重要来源之一。挂号大厅的喧哗声、护士站患者寻求帮助或咨询的呼唤声、交谈声等等, 都使医院不再安静。

噪声来源区域

根据医院功能, 噪声来源可分为4个区域, 第一部分是患者最先接触的环境——门诊大厅;第二部分是患者和医生最初的交流空间——诊室;第三部分是患者进行检查、治疗的环境——医技科室;最后一部分是患者康复静养的环境——病房。

门诊大厅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门诊大厅空间, 多倾向于为患者提供足够开敞、美观的空间环境, 注重装饰上的美学, 往往忽视了声环境的部分。众所周知, 医院的主要噪声区多集中在门诊大厅, 其声环境的优劣对患者就诊心情影响很大。

诊室

诊室区域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室外患者等候区域, 另一部分是室内医生诊疗区域。对于诊疗空间, 现在只有少数医院使用小型诊室, 每间诊室内安排1~2名医生为患者诊疗, 而大多数医院由于空间设计比较传统, 一间大的诊室容纳多名医生, 一方面造成相互干扰治疗, 另一方面很难保证患者的私密性。

2.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相对独立的布局设置, 远离交通噪声

手术室

手术室是医院中相对独立的区域, 噪声主要来源于空调、通风设备, 以及为手术配套的特殊医疗设备、设施运行产生的噪声。如手术室专用的洁净空调机组等设备, 通常设置于手术室上层或下层的设备层内, 其运行产生的噪声与振动, 可通过空调管道、建筑墙体、楼板等建筑介质传至手术室。由于受洁净度要求的限制, 常规的降噪设备、声学材料均不能应用于手术室内, 因此要满足手术室声环境的要求难度更大, 需要进行特殊的声学设计方能实现。

病房

病房为患者治疗及康复的区域, 良好的医疗环境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相对门诊大厅对声环境的要求更高。现在病房中噪声的主要来源不仅包括建筑配套设施噪声, 如空调、通风系统噪声, 卫生间冲水噪声, 电梯运行产生的振动噪声, 交通噪声 (临近交通干线的病房楼) , 还包括不同病房之间、病房外走廊、护士站等不同区域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因此, 病房围护结构的墙体、楼板、门、窗隔声性能的优劣, 决定着病房能否隔绝外部区域人员活动噪声的抗干扰能力。

由于病房设置的医疗带包含电源插座、开关等相关的电子设施, 为了美观及安装方便常嵌入墙体安装, 且与毗邻病房共用隔墙, 采用“背靠背”设置, 墙体被剔槽变薄甚至贯通, 导致其隔声性能大大降低, 病房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和应对紧急情况, 病房门常设有玻璃观察窗, 并要求开关轻便, 导致病房门的隔声性能较低, 走廊上、护士站的交谈声易传入病房, 影响患者休息。

医院降噪的设计对策

定位于高端医疗服务的医院, 应能有助于医护人员的准确诊疗及效率的提高, 有益于患者的情绪安定与快速恢复。因此, 给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安静、轻松、舒畅的声环境尤为重要。按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规定和多年医院建筑声学设计实践, 在高端医疗机构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 都应将声环境的控制纳入其中。

规划阶段, 进行声环境分析

在规划阶段, 通过对院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声环境分析 (图3) , 病房楼等噪音敏感建筑应远离高噪音的动力站房区域, 布置在院区中安静的区域。

某综合医院新区拟建设包括门诊、医技、病房、高压氧舱、核医学等功能空间, 及配套锅炉房、液氧站等动力站房。新区用地呈长方形, 西侧为城市干道, 北侧为城市规划路, 南侧为城市景观水道, 东侧为待征地。

在该医院新区的规划中, 根据用地西侧为城市干道交通噪声高的特点, 结合医院功能流线要求, 总平面布置 (图4) 将门诊、医技、病房 (综合楼) 按照“闹静分区”原则进行布置。将人员往来密集、社会活动噪声较高的门诊部分靠西侧布置;病房设置在建筑的东南端, 环境相当隐秘、安静;医技部分设在建筑的中部作为缓冲区, 既使交通流线顺达, 又符合医疗工艺流程, 同时满足了医院不同功能区对医疗声环境的要求;将高压氧舱、核医学科、太平间、锅炉房、车库及液氧站设备噪声及人员活动噪声较高的建筑相对集中布置, 并尽可能远离病房楼、宿舍楼等安静度要求高的区域。合理的院区规划不仅缩小了高噪声源影响的范围, 在实现良好医疗声环境的同时还降低了噪声控制投资。

3.规划阶段的区域声环境分析

4.某医院总平面布置示意图

5.某医院进行声学设计后, 前后建筑平面布置的变化图

6.室内人员活动噪声分析图

设计阶段, 依据不同功能用房的特点

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 根据不同功能房间使用时的声环境特点进行建筑功能布局, 如尽量避免将高噪声机房、电梯井道毗邻病房。图5是某医院声学参与前后建筑平面布置的变化对比。原建筑方案中, 要求环境安静的财务室、办公室紧邻电梯井布置, 办公声环境受电梯运行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影响。进行声学设计后, 将对噪声与振动不敏感的平车间和准备间调整, 与电梯井毗邻, 将办公室调至安静的区域, 办公空间的声环境获得改善。

根据室外环境噪声级, 毗邻房间的噪声限值和使用时活动噪声水平, 需对建筑外墙、屋面、外门窗及内隔墙、楼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及材料作出明确规定。例如, 当病房楼临近交通干线时, 需采用隔声性能高的外墙材料及构造, 配置低频隔声性能优良的外窗、外门, 使患者免受交通噪声的侵扰。对相邻病房的共用隔墙上设置的开关、电源、医疗带、穿墙管线等, 采用特殊隔墙构造和隔声、消声措施, 以保持隔墙整体良好的隔声性能。

在建筑室内装饰方案及装饰材料的选择中, 应注重各个诊疗空间的不同声环境营造与人员活动噪声的控制 (图6) 。如门诊挂号大厅, 根据对大厅的体型、体量特点进行计算, 通过室内装饰材料的合理配置, 控制大厅混响, 控制空调、通风噪声, 控制人员交谈噪声, 使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能有清晰、安静的交流环境。

对高噪声机电设备、设施的噪声与振动, 根据设备噪声特性、安装部位、管线布置、服务用房噪声限值、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等, 采取隔声、吸声、消声及减振综合控制措施, 是获得医院良好声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实施阶段, 严格控制环节

医院声环境的设计目标能否实现, 实施阶段同样关键。最终呈现效果如何, 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专业设计以及业主的定位、投资等有密切关系。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 业主、设计、施工等各方均需保持良好沟通与密切配合, 通过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将声学设计的各项内容在设计、施工、材料及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等各环节严格控制、逐一落实, 才能达到声学设计的预期效果。

某医院施工过程中, 曾因随意更换病房隔墙材料, 致使病房隔声性能降低, 造成相邻病房之间人为噪声相互影响的情况出现。在设备招标、采购中, 因未按声学要求的盘管风机噪声限值规定订货, 使得病房空调噪声超标, 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

声环境质量评价 篇8

随着当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破坏,许多曾经存在的声音遗产,正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消失。声景学 (Soundscape),即是从文化、社会、历史及人文的角度研究环境中的声音,并对具有丰富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声音——“声景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和记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将声音对于环境的影响,从室内空间拓展至室外空间,对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声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对环境声音的评价,不仅停留在声音的分贝和频率上,更将其升华至文化审美与人文评价方面。

1. 当代欧洲声景学的发展及我国的研究

声景观的概念是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在1929年提出的。声景学的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加拿大科学家R. MurraySchafer教授在加 拿大得以 发展, 后通过《European Sound Diary》和《Five VillageSoundscapes》一书的出版,将这一思想推广到了欧洲。

欧洲在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对噪声污染防治的研究。据国外数据表明,噪声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0.4%。1996年,欧洲率先发布噪声绿皮书,唤起了公众对噪声政策的探讨。2002年,欧洲发布指令性文件,将“噪声地图”的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 , 英国甚至制订了《社会的目标》这一政策,规范了具体内容和实施计划),用来保护和创造良好的城市声环境。在这方面,英籍华人康健教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建立了城市声景理论,把“噪声环境”拓展到“整体声环境”,并利用声景学原理及声学设备,对室外的声环境进行量化与“可视化”,绘制了英国多个城市的可视“噪声地图”(图1),以此来研究城市声景设计与防噪设计。此外,他还利用声学干涉原理研制了埋在地面的超低高度环境噪声屏障,以期行之有效的保护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声景学在 国内的研 究, 始于李国 棋先生在2001年《北京联 合大学学 报》发表的《Soundscape通告》及其2004年的博士论文《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通过研究声音、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建立声景与人的关联性。2007年,秦佑国先生的论文《声景学的范畴》,亦从审美与人文的角度关注声景。除此之外,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为之甚少。可见,声景学在国外产生的较早,其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在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声景学可以被广泛的运用于对自然界声音景观的研究、对传统声景建筑的研究、对园林声景观营造的研究、以及声景学在当代设计领域的运用等方面,以下便对此加以详述。

2. 对自然界声景观的研究

人类所见到的是视觉景观,所听到的即是声景观。汹涌的海浪声,澎湃的松涛声是声景观,戈壁、沙漠等无人区的寂静亦是声景观。声景观可分为自然声景观与人工声景观两类。自然声景观是指非人为产生的声音景观。由于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长期听到的都是人与人造物的声音,自然声景观变得越来越难得。对此,康健教授认为:“泉水叮咚,虫唱鸟鸣,有人视其为大自然的给予,有人将其定性为城市中的噪声,而声景把环境声音视为‘资源’而不是‘废物’,并不单纯地判定声音好坏,而是从环境整体出发综合研究获得最优方案。”在当代,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原始的声景观都已被破坏。从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声景观与声景遗产”,人们记忆中的乡村的声音,如农家的鸡鸣声,织机的机杼声,树上的蝉鸣声,都是一种声景遗产。所以,从声景学的角度去认识遗产,对今天的遗产学也会有新的诠释。

中国古代就对自然声景观有了客观的认识与深刻的研究,如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的声响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并撰写出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以称颂其声景。其中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宋)苏轼,《石钟山记》,出自:《宋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可见,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声景观及其发声原理,也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

此外,清代的重庆铜梁县人张习在《文昌书院三善宫碑记》中描述于三善宫周边的所见所闻,“至于渔唱樵歌,山花鸟语,骚人学士,目遇之而为色,耳得之而成声,亦足以畅叙幽情。会心人把玩其间,当必有得于中。而岂徒悦耳目娱心志,极视听之乐也哉?”[(清)张习《文昌书院三善宫碑记》,出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铜梁县志·艺文志》] 以上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于自然声景的认识,而当代声景学的研究,亦为今人对自然声景的研究提出了新方向,值得今人去重新思考自然界的“视听之乐”。

3. 对传统声景建筑的研究

欧洲声景学的研究,较为关注传统观演建筑的声效与古代的声景建筑的营造,如英国学者康健对古希腊剧场进行声学研究,并成功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建筑设计。而我国古代亦遗留了诸多的声景建筑,具有奇特的声音效果,如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永济县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三圣舍利塔、及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石台,它们被誉为“四大回音建筑”,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天坛“回音壁”是一座高约六米的圆形围墙,整个围墙整齐光滑,是优良的声音反射体,因为声波总是受围墙的反射,所以在墙壁附近即使相距较远的二个人都可以小声交谈,而自己亦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的回音,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右侧的四川石琴,是一组登山石阶,石阶共24级,又称大佛洞,洞内自第一级台阶起,凡步履所触都会发出类似古琴的声音,非常奇妙。山西永济莺莺塔,由于塔身内部中空,具有谐振腔作用,可将外来声音放大。而河南三门峡宝轮寺三圣舍利塔,因外部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倒层式塔檐,可将声音反射回地面。诸如此类奇特的声学效应,都是古人利用声音共振、反射等原理,通过建筑的营造,巧妙创造出声景观,可谓古代之奇迹。

此外,古人还利用声音的反射、衍射与回声现象来营造古戏台的扩音系统。通过对戏台顶部的藻井、戏台下方的水缸,两侧的反声壁与厢房、戏场地面铺装等特殊装置的设计,以创造出自然声演唱的最佳声效(图2)。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声景建筑遗产,对其进行声学研究,对于当代室外声环境的设计意义非同小可。

4. 对园林声景观营造的研究

声景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亦可以运用到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研究中。中国古代的园记、游记中,多有听风的描述,其中又以听松、竹之风为多,这种现象亦成了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景观。例如清代镇江苏元藻在《啸斋铭》中云:“窗有修竹 , 其声飕然。静寄老翁名曰啸斋 , 而为之铭 , 取东坡之语。所谓竹一得风 ,天然而啸者也。风以竹而响,竹得风而鸣。”[(清)苏元藻,《啸斋铭》,出自:清光绪5年(1879年)《丹徒县志·艺文》] 可见,古人通过竹与风的结合,利用风与声的变化营造环境,将人造环境融于自然,创造出了极具意韵的空间意境。

又如南京淸凉山一侧的朴园,为清代熊敬修先生的别墅。清人韩菼现在《朴园记》中有云:“园中有修竹千竿,老梅数十本 , 风景幽僻,林木茜茂 , 隐然邱壑也。园后即四望亭,登高远眺,莫愁二水,诸名胜如在几案间,即江北诸山屏列如画 , 都彷佛望见焉。去乌龙潭仅数武,夏月荷香袭人,蛙鼓喧阗,可听园之左右人家 , 篱落萧疏,有武陵柴桑之致。”[(清)韩菼现,《朴园记》,出自:道光四年(1824年)《上元县志·卷十三·古迹志》] 可知,荷香、蛙鼓亦是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古人还利用太湖石与墙上的孔洞,营造风吹石响的声景观,如扬州个园的冬山后面开了24个风音洞(图3), 风吹入孔洞便呼呼作响 , 酷似冬天里的寒风,形成萧瑟的人文意境(图4)。

英国谢菲尔德市火车站声景观

英国谢菲尔德市火车站喷泉与金属墙

5. 声景学在当代设计领域的运用

声景学在今天还是较新的学科,许多国家都处于积极探索之中。也有很多的建筑师,积极的利用其原理,营造声景观与声景建筑,如英国谢菲尔德火车站喷泉广场,就是利用声景观进行设计的典范,者亦是英籍华人康健教授的重要作品之一。以前的谢菲尔德市的火车站,非常的嘈杂,当地居民对此普遍不满,康健通过设计大型不锈钢墙板将噪音区和火车站隔开,并设计一处大型的喷泉,以喷泉的水声遮蔽嘈杂声,营建了舒适的站前环境(图5、6)。可见,当代的欧洲人已逐步认识到噪声的危害,并选择营造声音代替忍受噪声。其方法对于今天我国公共场所的环境设计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声景观设计在日本也得到迅速发展,如日本在富士山道路上设置路障,通过汽车匀速的运动让人听到大自然演出的“富士山之歌”,对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我国的许多建筑师,亦开始将声景观设计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如齐康先生设计的南京鸡鸣寺旁的古生物博物馆,就将古代塔楼上的风铃悬挂于建筑外缘一侧,使人在沿途可以听到清脆的铜铃声,创造了一种唯美的空间意境。

我国对于声景学的研究才刚刚的起步,虽然在该方面与欧洲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其有着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市场。所以,对欧洲当代声景学研究与设计经验的学习意义甚大。

参考文献

[1]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2007建筑未来·声学工程师交流会论文集》.2007

[3] .(英)康健著,戴根华译.《城市声环境论》.科学出版社.2011

[4] .(日)岩宫真一郎.《声景学的思想》.日本音响学会发表会资料集.1995

[5] .(日)前川善一郎等著,燕翔译.《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 .何绍章,冯寿镜纂.《丹徒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光绪5年(1879年)

[7] .陈栻纂.《上元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道光四年(1824年)

[8] .韩清桂,邵坤纂.《铜梁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光绪元年(1875年)

四川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分析 篇9

1 城市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有统计和平均法、噪声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等多种方法[2]。统计和平均法简单, 但未考虑建筑布局、人口分布及功能区属性等因素对噪声质量的影响[3]。综合污染指数法仅考虑了功能区属性的影响。模糊评价法考虑的因素全面, 但由于方法还不够完善, 评价结果可能会出现分类不清、结果不合理的现象。本文利用应用最普遍、简单易行的统计和平均法进行评价。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5]和《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 评价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主要从道路交通省环境质量、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三个方面。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和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均分为好、较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5个级别。我国将城市划为0—4类共5类功能区。

2 四川省声环境质量状况

2.1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状

2007年四川省32个设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2.8dB, 声环境质量等级属于较好, 比2005年、2006年分别下降1.7dB、0.1dB。以60dB为准, 超标点位共有418个, 超标点位占7.74% (表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属于好的城市有4座, 属于较好的城市有25座, 属于轻度污染的城市有3座。各级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所占的比例见图1。

2.2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由表2可知, 2007年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升级为66.5dB, 属“较好”。以70dB为准, 超标路段长度为12.6km, 占总路长的24.5%。由表3可知, 与前两年相比, 四川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和超标点位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7年四川省32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属于好的城市有20座, 属于较好的城市有11座, 属于轻度污染的城市有1座。各级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所占的比例见图2。

2.3 城市功能区噪声

全省2007年平均昼夜等效声级 (Ldn) 为55.2dB, 比2006年下降了0.4dB。全省2007年平均昼间等效声级 (Ld) 为54.3dB, 比2006年下降了0.3dB。各城市功能区噪声年平均昼间超标率为8.4%, 与2006年的11.6%相比下降3.2%。全省2007年平均夜间等效声级 (Ln) 为46.1dB, 比2006年下降0.1dB。各城市功能区2007年噪声平均夜间超标率为21.0%, 与2006年的22.3%相比下降1.3%。各类功能区超标情况见图3。

3 城市声环境质量分析

3.1 城市声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通过对2007年四川省30个设市城市区域噪声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见表4。与全国声源构成[6]相比, 主要表现在:①社会生活噪声是该省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 甚至比全国的高15%;②道路交通噪声虽然与全国一样, 属影响范围排第二的噪声源, 但却比全国的低9%;③工业企业噪声的影响范围位居第三, 与全国水平相近;④建筑施工噪声声源构成仅占1.0%, 是该省影响范围最小的噪声源, 低于全国水平。

3.2 各级声环境质量覆盖率

2007年四川省城市各级区域环境噪声覆盖面积的统计结果见表5。从表5可知, 四川省268km2的城市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 占城区总面积的27.9%。其中, 有9.6km2重度污染区, 占总面积的1.0%。2007年四川省各级道路交通声覆盖面积的统计结果见表6。从表6可知, 四川省346.39km的城市道路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 占城区道路总长度的34.0%。其中, 有37.91km的重度污染区, 占总长的4.0%。

3.3 四川省城市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与2001—2006年相比, 2007全省城市的区域噪声均值年分别下降了3.3dB (2001年) 、3.0dB (2002年) 、2.5dB (2003年) 、2.8dB (2004年) 、2.4dB (2005年) 、1.1dB (2006年) 。从2001—2007年的区域环境变化趋势[7]来看, 除2004年比2003年略有上升外, 区域噪声均值呈下降趋势, 全省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总体呈变好的趋势 (图4) 。与2001—2006年相比, 2007年全省年城市的交通噪声均值分别下降2.8dB (2001年) 、3.1dB (2002年) 、2.8dB (2003年) 、2.4dB (2004年) 、1.7 (2005年) 、1.0dB (2006年) 。可见, 全省交通噪声均值呈下降趋势, 声环境质量在较好水平。

4 问题讨论

从声源构成可见, 社会生活噪声源占了近七成, 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噪声声源。要控制好声环境质量状况, 首先需要从对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入手。道路交通噪声构成虽然低于全国平均值近8%, 但是其影响范围必然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城市人口数、车辆数的增多而增加。有调查发现[8], 道路交通噪声是现在和将来困扰人们的主要噪声源, 因此道路交通噪声现状不容轻视。虽然建筑施工噪声声源构成仅占1%, 但由于居民通常最反感此类噪声[9], 故也需做好相应的控制、消减工作。总体来看, 无论是四川省区域环境噪声还是道路交通噪声均处于较好的水平, 且有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10]:①加强了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完善了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交通、建筑、餐饮、文化娱乐业等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 对噪声污染治理难度大、严重扰民的企业实行搬迁转产。②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 做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如遂宁市实施了静音工程, 控制城市噪声, 规划重点项目4个, 总投资5600万元, 主要是对城区主次干道拓宽改造, 配套相关设施, 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同时加强对噪声超标的工业、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单位的管理, 推动噪声达标区的建设。

四川省城区总面积的27.9%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 而其中重度污染区占总面积的1.0%。同时, 四川省34.0%的城市道路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 而重度污染区占总长的4%。可见, 四川省噪声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对策, 需要注意:①合理布局城市区域。如把工厂企业已搬出市区, 迁至工业开发区或科技园区, 原地建成新型居住社区、绿地公园或文化体育建筑, 进一步改善市貌, 改善声环境[11]。②合理布置城市交通路网。国外主要大城市的道路结构一般呈现“金字塔”型, 从塔基到塔尖分别为支路、次干道、主干道和快速路, 支路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运输功能。③严格控制汽车噪声[12]。汽车噪声源是一个包括发动机、进排气系统、风扇冷却系统、传动系统、车体振动、轮胎路面作用等多种声源的综合声源系统, 其整车噪声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较大, 需要一定的技术攻关。因此, 研究开发低噪声车辆, 特别是研究开发运行时间较长的低噪声大型车辆是控制道路交通噪声最根本的措施之一。④加强临街住宅防噪措施, 如设立声屏障和高效隔声窗, 建立绿化减噪。

参考文献

[1]王笑梅, 谭绿贵, 刘晓升, 等.城市居民对环境噪声的感知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 24 (11) ∶893-896.

[2]李名升, 佟连军, 仇方道.基于模糊识别的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8 (5) ∶838-841.

[3]张军.宝鸡市大庆路声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7) ∶171-172.

[4]《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6]刘砚华, 曹勤, 高小晋.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5, 21 (3) ∶71-72.

[7]王凌.海口市声环境现状、趋势、预测及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1 (4) ∶350-352.

[8]许晶, 肖金, 廖岳华.湖南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变化分析[J].四川环境, 2010, 29 (5) ∶54-58.

[9]吴锋, 孙瑞丰, 董雁来.市住区声环境质量探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7 (3) ∶54-56.

[10]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R].

[11]王毅, 刘嘉林.北京市区声环境回顾与展望[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04, (5) ∶23-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交行信用卡购车分期 下一篇:水环境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