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小切口

关键词: 切口

辅助小切口(精选十篇)

辅助小切口 篇1

关键词:腋臭,小切口,内窥镜

腋臭是由于腋部大汗腺过度分泌,其分泌物经皮面附存细菌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1]。腋臭由于影响患者的正常人际交往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该病目前非手术方法不能根治,而手术治疗后又常常有一定的复发率,如何改变术式、改进方法从而降低复发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我科自2007年9月至2011年6月对80例患者进行了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除腋臭的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龄17~52岁,均为双侧发病;复发25例,其中激光治疗复发11例,药物治疗复发8例,手术后复发6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术前2周停服阿司匹林等药物,女性避开月经期,术前腋下用双氧水清洗,并剃除腋毛。

1.2.2 手术设计

患者平卧,双上肢上举,沿腋毛分布区外0.5 cm画出一横梭形,为拟清除大汗腺的手术区域,在梭形区域下方一左一右各设计1个长约2 cm的横形切口。

1.2.3 消毒与麻醉

常规碘酊、酒精消毒,铺无菌巾单。2%利多卡因20 ml用生理盐水30 ml稀释,加盐酸肾上腺素7~8滴配成局麻药,行手术区局部浸润麻醉。如药液量不够,加生理盐水,尽量使皮下肿胀以便于分离。

1.2.4 手术过程

沿切口线切开皮肤达脂肪浅层,在脂肪浅层锐性分离,分离区域超过0.5 cm。从切口引入搔刮器,反复搔刮(图1)。搔刮过程中可见毛囊不断脱落(图2),皮肤表面较多白色油脂分泌。待毛囊脱落完毕,不再见油脂分泌时,引导入内窥镜,可见皮肤明显薄如皮片,并见皮肤已无脂肪附着,全是真皮层(图3)。如某处过厚,可继续搔刮数下,直至较为均匀时停止搔刮。一般用时1~2 h。用碘伏、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溶液冲洗创腔3遍。在皮片表面用尖刀片开多个小口(5 mm左右)以便引流。最后如植皮手术一样,在创区周围加缝打包线8根,打包固定。常规口服抗生素10 d。第10天打开包扎,拆除全部缝线。继续包扎固定一段时间,待皮片黏附牢固后解除包扎。

1.2.5 组织学观察

随机抽取20个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分别取术中刮下的组织及经内窥镜判断手术结束前最后刮下的组织送病理检查。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脱水、透明、石腊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逐级酒精脱水、透明、光学树脂胶封片,最后镜检、拍片。

1.2.6 疗效标准

术后每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活动出汗后,距腋窝0.5 m以内未闻及臭味为痊愈,距腋窝0.5 m处及以外未闻及臭味为有效,无效为与术前情况相似。活动出汗后,距腋窝0.5 m处及以外可闻及臭味为复发[2]。

2 结 果

本组无一例复发,58例痊愈,22例有效。腋窝皮肤色泽质地正常,切口瘢痕不明显,无上肢活动受限,患者满意(图4)。术后局部皮片坏死10例,7例经2~3 周换药全部愈合,3例在局麻下行皮片移植亦愈合良好。

病理检查显示术中大量发达的汗腺组织被刮下(图5),手术结束时已几乎无汗腺组织(图6)。

3 讨 论

腋臭目前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有激光、注射无水酒精、微波[3]等,但疗效不确切,复发率高。手术疗法有切除法、脂肪抽吸法、搔刮法、修剪法等,各有利弊,切口大时易留明显瘢痕,切口小时又会清除大汗腺不彻底导致复发。其中微创搔刮法常由于切口小,没有视野,操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控制手术中的层次,致层次不均匀:层次过浅处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过深处则易致皮肤大片坏死。所以很多研究者使用“S”形、“Z”形、“几”等大切口,以便于翻转皮瓣,直视下修剪[4,5,6],但是瘢痕明显,达不到微创的效果。本研究将内窥镜引入小切口治疗腋臭,改变了以往操作的盲目性。在内窥镜下可以有效地观察皮肤搔刮的层次,确保无脂肪残留,达到全厚皮的厚度。手术中,我们常在此基础上继续搔刮,达到厚中厚皮或中厚皮[7],以确保效果,随机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搔刮过程中大量汗腺被搔刮下,而此时已无汗腺残留。手术结果显示无一例复发,痊愈率72.5%,有效率27.5%,且没有出现大片皮肤坏死,患者很满意。说明通过使用内窥镜,可以控制搔刮的层次,且能有效防止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使用内窥镜可以对一些小动脉出血进行精确止血,以减少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

手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囊肿。手术中注意创腔内勿残留毛囊,否则易形成囊肿,导致反复感染,形成脓肿,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所以,术中搔刮时,尽量将搔刮的组织带出,不要将搔刮器在创腔内反复搔刮,在停止搔刮后要加强创腔冲洗,尽量把残留的组织冲洗干净。(2) 皮肤坏死。皮下脂肪层是疏松的,易于刮除,但至真皮层后,由于组织致密,刮下的组织越来越少,如果已经很少,或搔刮数下均不能再刮下组织,一定要在内窥镜的辅助下仔细观察后及时停止搔刮,否则会造成大片皮肤坏死。患者术后有肩关节的活动,造成皮片移动而无法成活。术中我们采用缝线铆钉的方法固定中厚皮,可以防止皮片漂移,有效固定,促进皮片愈合。(3) 腋毛不再生长。由于搔刮的层次达真皮层,常可致毛发完全脱落,故兼有脱毛的效果,对女性患者而言未必是坏事,但对男性患者术前一定要向其交待清楚,以防日后发生纠纷。

总之,腋臭手术中使用内窥镜,改变了以往小切口下盲目修剪或搔刮,层次达不到或不均匀的情况,保障了手术效果,明显降低了手术复发率,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毛守奎,邓印.顺沿腋皱纹改良切口腋臭根治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3):181-182.

[2]汤依晨,徐晓云.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腋臭的复发率比较[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2):91.

[3]王文惠,茅晓红.微波治疗腋臭42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03,31(3):199.

[4]林渊,朱唯力,汪雁,等.“S”形切口超薄皮瓣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J].安微医学,2008,29(3):239-240.

[5]牛文化,陈大夫,王晓,等.“Z”形超薄皮瓣转瓣法手术治疗腋臭58例临床效果分析[J].华西医学,2008,23(2):221-222.

[6]张旭东,汪立川,解永学,等.“几”字形切口腋臭根治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3):175-176.

辅助小切口 篇2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小切口;胸腔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8-02

1998年5月-2007年8月,我科行电视胸腔镜(VATS)配合小切口手术280例,效果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操作简便,费用不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0例中,男197例,女83例。年龄8~76岁,平均38岁。胸外伤96例(开放性损伤60例,闭合性损伤36例,胸腔内均有活动性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肺破裂),胸腹联合伤58例(58例胸部均为血气胸部胃网膜肠系膜撕裂伤22例,肝、脾、肾裂伤19例,胃肠穿通伤17例,其中12例合并膈疝),脓胸10例,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70例,肺叶良、恶性肿瘤34例(肺结核球14例,肺炎性假瘤8例,原发性肺癌4例,肺转移瘤3例,肺错构瘤5例),纵隔肿瘤7例(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畸胎瘤1例),胸膜肿瘤5例。

1.2 方法 全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健侧卧位,单腔管气管插管。于腋中线第6肋间作一1.5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在镜视下根据病变部位确定小切口位置及长度,如胸腔内有粘连,观察孔无法观察,则常于腋前线、腋后线之间第5肋间作长5cm的小切口,用手指緊贴胸壁分离至与观察孔互通并可入镜观察,在镜视下继续分离粘连并根据病变情况适当向前向后延长切口,以常规器械及普通腔镜器械能完成手术操作为宜。

1.2.1 胸外伤手术96例,开放性损伤可直接从原伤口入镜观察确定小切口位置,闭合性损伤则于腋中线第6肋间作观察孔,再确定小切口位置,切口应尽量靠近胸腔内损伤、出血部位,电凝、钛夹或缝扎止血,修补肺破裂口。

1.2.2 胸腹联合伤手术58例,在镜视下以常规器械经辅助小切口完成胸部损伤的修复,然后通过膈肌伤口探查腹部损伤的情况,吸净腹内积血,有时要扩大膈肌伤口,在胸腔镜冷光源照明下完成腹部损伤的修复,必要时使用腹部小切口辅助完成手术,缝合修补膈肌。

1.2.3 脓胸手术10例,观察孔、小切口应直达脓腔,如观察孔处粘连或未进入脓腔,则应根据CT定位先行直达脓腔的小切口,以手指紧贴胸壁分离至与观察孔互通,在镜视下清除脓苔,分块剥离脏、壁层纤维板,冲洗胸腔,然后止血并进行肺破裂修补。

1.2.4 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手术70例,肺大疱数量均在1O个以上,其中23例为2个以上肺叶病变,在镜视下以常规器械从基底部将各个肺大疱逐一缝扎。

1.2.5 肺叶良、恶性肿瘤手术34例,以常规器械行肺叶楔形切除。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癌,及时将切口延长至12cm并稍作撑开,行肺癌根治术。

1.2.6 纵隔肿瘤手术7例,肿瘤最大径8cm,经观察孔确定小切口位置(切口应靠近病变部位),以常规、腔镜器械完成切除手术,较大的肿瘤应放入无菌袋内取出。

1.2.7 胸膜肿瘤手术5例,切口应位于肿瘤边缘或肿瘤的对侧,以便于操作,以电凝钩及常规器械切除肿瘤。

2 结果

手术耗时5O~190min,平均ll0min。术中出血50~80Oral,平均150ml。术后置管时间1~10天,平均2.5天。术后住院5-20天,平均8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持续漏气4例,均为肺大疱合并肺气肿的患者,分别置管引流5、7、7、10天后痊愈。皮下气肿5例,均自行吸收。肋间神经痛6例,予口服镇痛药物或肋间神经封闭处理,2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6%(15/280)。术后3个月复查胸外伤、胸腹联合伤患者恢复良好。脓胸l2例复张完全,30例复张80%,5例术侧肺复张60%。肺大疱、肺叶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胸膜肿瘤随访6~ 12个月均无复发。

3 讨论

近十年来VATS随着器械及技术的日益发展、完善而在胸外科领域发展迅速,手术难度逐渐增大,适应证范围增宽,但由于部分相对较复杂的手术使用的辅助设备(如氩气刀、超声刀)、一次性耗品(如自动切割缝合器)费用较昂贵而未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我们以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进行手术,可用常规器械和内镜器械完成大部分手术操作,不使用昂贵的辅助设备及一次性耗品,从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为了使术

侧肺萎陷以获得良好的胸腔镜观察和操作空间,VATS手术须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这种麻醉技术较为复杂,准确调整气管插管花费时间较多[1],且双腔气管插管亦较贵。而由于辅助小切口及常规器械,无须使肺陷,仅减少潮气量即可达到良好的显露效果,故我们均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亦可达到同等的手术要求,并降低费用。VATS辅助小切口时大部分病例不使用张胸器(本组使用6例),仅以甲状腺拉钩牵拉,利用胸腔镜可移动的冷光源照明系统和高清晰度的监视器画面,可使术野得到良好的显露,并减轻切口造成的损伤。辅助小切口时使大部分操作可以常规器械在直视下安全、迅速、有效完成,从而缩短手术、麻醉时间。辅加小切口的胸腔镜手术接近VATS手术的创伤,并可以减少手术材料消耗,降低手术费用[2]。再者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可使视野扩大,方便胸内粘连的分离处理,拓宽手术范围,扩大手术适应症。在屏视或/和直视下进行,手术更安全;因有足够手术空间和视野,可对各淋巴结施行清扫术;手术切除标本也便于从切口处取出,减少对肿瘤污染可能,符合肿瘤外科手术原则。

参考文献:

[1] 林少霖,王正,李标,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处理血胸的利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5):305—306.

[2] 曲家骐,高听,侯维平,等.预防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体会[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2):69—71.

辅助小切口 篇3

关键词:胸腔镜,腋下小切口,原发性肺癌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病死率也极高。随着吸烟人群的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肺癌主要的大体分型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肺癌发生的部位是肺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主要见于男性吸烟患者,病理分型以鳞癌为主,多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外周型肺癌是发生在肺段以及肺段以下到呼吸性支气管的部位,多见于女性患者,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经皮活检或者胸腔镜检查是其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2]。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多采用开胸手术,创伤较大。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腔镜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适用范围较广的优势逐渐应用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胸外科在胸腔镜辅助做腋下小切口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治疗180例早期原发性肺癌患者,探究胸腔镜辅助下做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胸外科确诊的180例早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经过多种检查诊断为早期外周型原发性肺癌患者[3],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障碍,能耐受手术。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38~79岁,平均59.5岁;病程2个月~3年。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发热等不典型症状。

将在胸腔镜辅助下做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术80例早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甲组),与同期100例行传统开胸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乙组)比较。两组例数、性别比例、病程、临床表现、肺癌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做复合麻醉,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做腋下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在患者患侧第7肋间隙做一个2.0 cm左右的切口,用来放入胸腔镜;在腋中线的第4肋间或第5肋间向两边延伸共取5.0 cm的垂直切口;乙组在全身麻醉下,开胸做肺叶切除术。180例患者中周围型肺癌多行肺叶切除术、中央型肺癌行肺叶或者全肺切除术,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做纵隔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清除,在游离肺叶的过程中将肺叶淋巴结顺血管方向推入待切肺内,随切除的肺叶切除肺内淋巴结。在肺叶切除后,可以比较充分地暴露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打开纵隔胸膜将淋巴结及其周围可切除的脂肪组织一起切除[4]。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胸导管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两组的肺叶切除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肺叶切除术,两组肺叶切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两组手术操作效果,甲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与乙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乙组比较,均小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早期肺癌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紧,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可见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早期肺癌就诊的患者极少,只有小部分患者因为常规体检时胸片发现肺部不明原因的阴影才引起重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中晚期患者可因为局部肿瘤组织的压迫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见到肿瘤侵及喉返神经产生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有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交感神经有Horner综合征,压迫食管有吞咽困难,最后有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肝、脑。肺部肿瘤还易分泌异位激素而导致副肿瘤综合征的出现,如高钙血症、红细胞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等。肺癌患者一旦发现就应该尽全力将肿瘤组织切除,再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以期最大限度地消灭原发病灶,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几率[5]。常规的手术治疗是开胸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逐渐被应用到临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胸腔镜辅助下做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通常在腋中线的第4肋间或在第5肋间向两边延伸共取5.0 cm做腋下的垂直小切口,这个切口较小,也便于手术时遇到突发状况可以做扩大切口,而且该扩大的切口涉及到的肌肉较小,故创伤较小,不会影响正常肋间肌肉的功能,同时这个切口较隐蔽,术后瘢痕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使用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与常规的开胸手术相比,手术的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可以在肺叶切除术后做常规的纵隔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清扫[6],达到根治性手术的目的。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术,手术的切口较大,虽然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扩大切除范围,提高手术的切除率,但是术中出血较多,对于用于诊断性切除的患者,若病理结果为良性病变则损伤较严重,用于老年患者,则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相比之下,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显示了独有的微创技术的优势,术中患者伤口较小,丢失的血流量不多,患者遭受到的创伤较小,对于那些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适用性很强[7]。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因为胸腔创面较小,分泌物较少,故患者行胸导管引流时间不长,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患者可以提前下床做适当的运动,减少了术后因长期卧床导致的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同时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可以协助医生从多角度发现潜在的病灶,达到真正的根治性切除术,能提高肿瘤切除率,患者耐受性很好,故该技术的临床适应证较广,给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机会,最终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率[8]。

综上所述,胸腔镜辅助下做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可以做左肺上、下叶及右肺上、中、下叶甚至左右全肺切除术,术后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开胸手术有一定的优势,手术简单、操作较快、出血较少、创伤小、患者疼痛较轻、术后伤口较小、术后恢复快,而且对一些肺功能差的患者增加了手术机会,可以同时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金峰,王成,刘景亮,等.腋下垂直小切口在肺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3):242-243,245.

[2]Swanson SJ,Herndon J,D′Amico TA,et al.Video-assisted thoracicsurgery lobectomy:report of CALGB39802-a prospective,multi-institu-tion feasibility study[J].J Clin Oncol,2007,25(31):4993-4997.

[3]陈立强,黄少先,谢振诚.小切口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0,28(7):18-19.

[4]熊海,王锦光,雷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3):193-194.

[5]Solli P,Spaggiari L.Indica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J].Oncol,2007,12(10):1205-1214.

[6]林敏,涂远荣,李旭,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102例[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5):388-389,393.

[7]何建行,霍文逊.胸腔镜辅助肺门和纵隔淋巴清扫术[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948.

辅助小切口 篇4

【关键词】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细节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35—02

Analysis of video—assisted small incision thoracotomy by detail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HU Chun—li CHEN Le—qu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Ziyang Sichuan 6413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lth care personnel to care in video—assisted small incision thoracotomy.Methods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pen chest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details of the care, observation care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ime, shorter average chest tube placement time and better Recovery effect (p <0.05).Conclusion Detail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video—assisted small incision thoracotom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re of the disease, is worth promoting in thoracic operation.

【Keywords】 Video—assisted small incision thoracotomy;Detailsnursing intervention

胸腔镜手术是是通过二至三个“钥匙孔”,在电视影像监视辅助下完成过去由传统开胸进行的操作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点,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期胸外科界革命性的一大突破,是微创胸腔外科应用范围最为广阔的腔镜手术。我院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病例中,将综合细节护理干预应用到患者治疗全过程,对加快患者疾病治愈,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调取我院2008年7月到2012年5月间200例接受胸腔镜小切口剖胸手术的患者病例为实验对象,其中采用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患者病例各100例,分成甲乙兩组。其中甲组男性6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由3岁到81岁,中位年龄为42岁,肺癌37人,肺大泡45人,后纵隔肿瘤6例,肺良性肿瘤7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5例。乙组与甲组患者病例情况类同(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有可比性。

2 结 果

使用Excel对患者病例在手术后各项有可能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数据结果以χ±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组别平均住院时间(d)平均胸管放置时间(d)例数(例)病人综合满意度(%)

甲组6.80±0.822.9±0.5510098%

乙组8.40±1.134.0±0.87**10086%

两组对比,甲组治疗指标上明显优于乙组,**P<0.05 vs control group,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 护理工作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本身具有稳定的优势,我院在开展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时把细节护理干预措施落到了实处,方法如下: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手术前期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成效。若患者对手术的认识不全面,在术前会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不能正确面对和积极应对手术,导致整个手术过程得不到患者的支持,影响手术的效果[1]。因此术前术后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充分的交流沟通,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2],让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手术的特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进行应对和处理,以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消除不良情绪,取得患者积极的配合。

3.2 呼吸道准备 胸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须指导患者抑制不良生活习惯,做好术前呼吸道准备。吸烟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吸烟的危害,术前2周戒烟, 教会患者腹式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排痰[3]。

3.3 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因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切口小,放置的引流管细小,易被压迫致扭曲或阻塞,发生胸腔积液、积气,如引流量>100ml/h且色鲜红,持续超过3h,应警惕发生胸腔内出血,同时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助处理[4]。

3.4 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 胸腔镜手术致肺部牵拉,术侧肺萎缩易造成术后分泌物增多、肺不张、复张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等。双腔气管插管易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喉头水肿等并发症,故术后呼吸道护理尤其重要。指导患者采取深呼吸运动,协助患者坐起叩背排痰,有效咳嗽、咳痰,指导和鼓励患者深呼吸。采用“吹气球”方式锻炼肺功能,促进肺扩张。

3.5 疼痛的护理 胸部手术相对于其他手术术创伤大,术后疼痛也就更为明显,术后应做好疼痛评分,根据评分情况报告医生应用止痛药,可采用非药物辅助干预措施,如放松训练,注意力分散法(音乐疗法)等,对减轻疼痛,促进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3.6 康复护理 麻醉清醒后应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帮助患者做四肢、臀部、躯干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术后1天指导患者坐起床边四肢运动,术后3天酌情指导患者下床动力,逐渐练习抬臂、抬肩等康复运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出院时,发给患者“爱心卡”,注明主治医生姓名、联系方式。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定期复查,如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4 讨 论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弥补了单纯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不足[5]。在配合相应的细节护理干预后,能有效的控制病情,促进疾病恢复,值得在开胸手术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黎黎.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21—22.

[2] 朱成楚,陈仕林,叶中瑞等.电视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及疗效分析(附120例报道)[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6,22(6):463—464.

[3] 李向楠,潘雪,侯晓旭等.完全胸腔镜下肺癌155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1):141.

[4] 张兵,张娜,李军等.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术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23):27—28.

辅助小切口 篇5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手术

肺癌在临床恶性肿瘤领域,病发率居较高水平,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开展小切口手术治疗,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本次选取相关患者,就上述手术与常规后外侧切口效果展开对比,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肺癌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1~73岁,平均(53.5±4.2)岁,平均病程(5.2±0.8)个月。均经MRI、CT检查确诊。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组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应用双囊腔气管完成插管操作,并与静脉复合全麻,与外界通气、换气利用一侧肺进行,依据术式不同开展手术。观察组: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在腋中线第6、7肋间隙位置,对切口定位,并选取长1.5 cm,取胸腔镜置入。在电刀配合下,在腋中线第4、5肋间处,对另一切口进行选择,长7 cm,切除肺全叶,并对淋巴结清扫,肺血管常规缝合、结扎。对照组:协助患者取标准侧卧位,切口于患侧胸部后外侧选取(腋中线第4或第5肋间),长12 cm,配合牵引器拉开肋骨,切除肺全叶,并对淋巴结清扫,完成上述操作后创口常规缝合、结扎。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所需时间、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7%,对照组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轻,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正广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应用,但仍存有反对和支持的争论,本次选取相关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就临床效果与常规后外侧切口进行对比,对其根治性肺癌切除的效果展开探讨。

虽相关报道显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应用非解剖性方法对支气管和肺血管处理,即混全结扎肺血管和支气管,但标准肺癌手术仍重视对肺叶行解剖学切除,即分别对肺血管和支气管结扎[2]。本次选取的电视胸腔镜辅助术均分别离断并结扎肺血管和支气管。可经自动切割闭合器完成血管结扎,也可在推结器帮助下完成,支气管多应用自动切割闭合器行相关处理,术后无因结扎脱落而漏气或脱落出血的情况。此外,肺裂广泛粘连,并非实施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的相关反指征,但因切口较小,分离肺裂时存在一定困难,若处理情况不佳,手术操作过程中易有肺门血管损伤,或手术完成后易出现胸膜瘘等不良并发症。故临床可先对肺血管处理,后在叶间肺动脉干前后位置对肺裂分离,为防肺门血管出现损伤创造条件,对肺鲜明清晰解剖,余肺创面严密缝合,以防术后出现漏气现象。

肺叶切除并与系统性肺门纵隔相关淋巴结清除术联合,是手术治疗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金标准,此术在对病变肺叶仔细解剖分离并完成切除后,可系统清扫肺门和纵隔处分布的淋巴结。除肺内和肺门淋巴结,右胸纵隔淋巴结清少至少为第2、4、7~9组,可防范中转开胸事件,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常规开胸术,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对小病灶肺癌治疗的手段,在预后上更占优势[3]。但就手术操作时间而言,国内外均报道两组术式无明显差异,本次研究一致,分析原因,为胸腔镜手术对胸外科医生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血管、叶间裂、支气管处理时,相对费时,相信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可进一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4]。除此外,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就并发症而言,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提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更占优势。

综上,肺癌采用电视胸镜腔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并发症率,对促进患者康复,保障远期生活质量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辰阳,吉灵,曾淦华,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在肺癌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2(25):3034-3035.

[2]王建,王远东,邵中夫,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06-2707.

[3]胡德宏,董顺军,卢恒孝,等.胸腔镜在Ⅰ、Ⅱ、Ⅲ期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1):1150-1153.

小切口辅助下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篇6

关键词:小切口,髓内钉,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为常见疾病, 约占全身骨折的6%, 其治疗大多以股骨髓内钉固定, 既往常规行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但切开复位存在出血多, 血供破坏严重, 较易导致骨不连的发生, 而且需要较多的助手参与手术。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由于股骨干肌肉组织丰富, 手术难度非常大, 仅有极少数病例可以做到闭合复位, 而且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因此很难成为常规术式。而小切口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既有微创效果, 而且可操作性强, 本文通过回顾近3年来本院44例病例, 探讨小切口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方法以及疗效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的4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2例, 女12例, 年龄18~57 (平均32.5) 岁, 全部为单侧, 右侧20例, 左侧24例, 致伤原因:车祸30例, 高处坠落9例, 跌倒外伤5例。有2例为开放性骨折, 所有病例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手术时间在入院后2~14 (平均4.5) d, 术前均常规行X线片 (包括髋膝部) , 常规胫骨结节牵引。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平卧于牵引床上, 患肢轻度内收 (约10°) , 屈髋10°左右, 以适度力量牵引下肢 (采用原胫骨结节牵引钉作术中牵引) , 使骨折断端轻度分离 (不要过度牵引, 以免损伤坐骨神经) , 然后再常规消毒铺巾, 术中先透视定位骨折部位, 在骨折部位作一外侧横形切口, 长约3cm, 以中号止血钳分离股外侧肌, 以手指触摸骨折断端, 了解骨折移位情况。然后于股骨梨状窝处开孔, 从梨状窝处顺行插入导针, 直至骨折断端, 此时手指可触摸到导针, 以手指引导下将导针插入远端髓腔, 然后以软扩依次扩髓, 当软扩进入髓腔远端后可适当放松牵引, 使断端接触, 最后测量长度, 插入髓内钉, 在定位杆下锁入远近端锁钉。值得注意得是, 当远端锁钉锁定后以C臂机透视及手指触摸, 防止下肢有延长或缩短, 触摸股骨后嵴, 防止旋转等。

1.3 术后处理

术中予常规消肿止痛等处理, 对于高危病例同时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以及足底泵等。术后疼痛缓解后立刻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锻炼, 对于疼痛敏感性较高、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予膝关节CPM锻炼。术后1个月内2w复查一次, 了解功能锻炼情况, 以后每月门诊复查, 直至骨折愈合。

2 结果

本组44例患者骨折处切口长度2~3.5 (平均3) cm, 手术时间45~120 (平均65) min, 出血量100~400 (平均185) ml, 随访时间7~35个月, 所有骨折均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6~17 (平均8.5) 个月, 无1例感染, 所有患者恢复正常行走, 有5例患者在上下楼梯时有乏力感, 膝关节功能均优 (参照Merchant和Diet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 。

3 讨论

髓内钉拥有愈合率高、便于患者早期锻炼、较少并发症的特点。钢板内有很大的固定创伤, 破坏骨折处周边的血液供给及骨痂的塑型, 往往会使骨折处愈合延迟或者不愈合[1]。而通过用髓内钉来治疗股骨骨折, 可使骨折的愈合率达到97%~99%[2]。因为是采用小切口切开或者闭合复位, 并不剥离其骨折端, 因此患者的骨外膜不会受损, 不会破坏患者骨折端的血液流动, 有效避免了骨折周围出现二次损伤, 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和患者骨折处的愈合, 另外, 髓内钉固定股骨干的抗感染能力较强, 患者感染率偏低, 很少出现伤口感染或骨髓感染。将髓内钉通过股骨的髓腔钳在股骨的中轴处, 由此只受到较小的曲变应力, 同时其弹性模量也较低, 而骨折处的固定方法是弹性固定, 骨端的微动会在骨折处产生有益的应变, 促进其形成足够的外骨痂, 进而促进骨折的愈合。髓内钉因为符合生物力学等优点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3]。股骨干骨折以髓内钉固定已成为公认的首选手术方式, 髓内钉固定又有两种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前者的优点是其不需要特殊的骨折床或手术台, 较易获得完全解剖复位, 可直接观察骨折部位, 可做到断端的准确嵌合, 增加其旋转稳定性;其缺点是术中出血较多, 由于骨膜剥离较多, 术后骨不连以及感染率均明显增加, 而且术后的疤痕明显。后者相对开放髓内钉固定术有一定优势, 如减少感染的危险性, 减少失血量等, 但由于股骨干有丰富的肌肉组织, 闭合复位非常困难, 只有少数可以成功, 而且能否成功有其不可预测性, 往往在经过长时间努力后仍无法成功者必须转为开放手术, 这样反而增加了手术时间, 增加了出血, 同时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小切口辅助下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仅需要比闭合复位增加一个约3cm的小切口, 几乎不增加额外的出血量, 通过牵引床将骨折断端过牵后只需要以手指引导导针插入髓腔即可, 学习曲线相对较短, 其拥有切开复位的一些优点, 比如较易将导针插入远端髓腔, 获得复位, 容易判断旋转对位, 不需要像闭合内固定那样的反复复位, 减少透视次数, 同时其也有一些闭合复位的优点, 比如创伤小, 也不需要像开放手术那样增加助手来辅助牵引复位, 因此小切口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相对开放手术及闭合手术均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成为股骨髓内钉内固定的常规术式。

参考文献

[1]Steinbering EL, Blumberg N, Dekel S.The fixion proximal femur nailing system:biomeehanieal properties of the nail and a eadaveri-estudy[J].J Biomech, 2005, 38:63~68.

[2]Wu CC, Shih CH.Distal femoral nonunion treated with interlocking-nailing[J].J Trauma, 1991, 31:1659~1662.

辅助小切口 篇7

关键词: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SP) 是一种常见的胸外科急症, 其发病率约为4.9/10万, 多由肺大疱并脏层胸膜破裂, 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腔积气引起[1]。治疗SP的目的是促进肺复张, 保证肺组织正常生理功能。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运用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20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2]

(1) 反复发作的单侧自发性气胸, 1年发作2次以上; (2) 气胸量>单侧胸腔容积的30%; (3) 自发性气胸合并中等量以上血胸; (4) 自发性张力性气胸; (5) 伴有巨大肺大疱的自发性气胸; (6) 首次发生的自发性气胸, 已行胸腔闭式引流5 d以上仍漏气; (7) 肺复张不全或长期不复张的慢性气胸; (8) 双侧自发性气胸, 不管是否同时发生。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标准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共20例, 其中男17例, 女3例。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33.4岁。首次发病2例, 复发性气胸18例。有双侧先后发作史4例, 双侧同时发作1例。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胸痛, 气急, 胸闷等表现。胸部CT和/或X线片检查:全部见胸腔积气, 部分合并积液, 肺组织压缩, 纵隔移位;其中有11例发现肺大疱。术前均行胸腔闭式引流。

1.3 手术方法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 间断单肺通气, 静脉复合麻醉, 键侧卧位, 患侧上肢屈曲固定于头架上。于腋中线第6或第7肋间作一长约2cm观察孔, 置入胸腔镜作初步探查:了解有无胸内粘连, 病变部位, 大小, 以及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情况。再根据探查病变的位置, 选择腋中线第4或5肋间, 在胸大肌外侧缘与背阔肌前缘之间, 做一长约5~8cm的顺肋间方向切口, 术中视具体情况可以适当扩大切口。分开前踞肌, 沿肋骨上缘切开肋间肌及胸膜进胸。利用胸腔镜器械和常规手术器械, 镜下或直视下电灼分离可能存在的胸腔粘连, 吸净胸腔积液、积血, 进一步仔细检查全肺。估计手术确有困难或情况紧急时可延长切口, 中转开胸, 改成前外侧切口。用卵圆钳将肺大疱等病变组织牵至切口附近, 直视下用常规手术器械结扎、缝扎、切除等。对深部血管可电灼, 钛夹钳夹。深部需要结扎的, 可胸外打结, 用推结器推至胸内。对单发、基底较细的肺大疱, 钳夹其基底部, 拖至切口附近, 结扎或缝扎基底部;对于基底部较宽大或串行分布的肺大疱行切除, 切面交锁褥式或往返连续绕边缝合;对于巨型肺大疱及混合型肺大疱, 多采用剪开大疱, 直接缝合与大疱相通的肺组织及细小支气管。断面水试验如漏气, 生物胶喷涂。干纱布摩擦壁层胸膜至点状渗血, 促进术后胸膜腔粘连。内窥镜孔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 必要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再置引流管, 双管引流。术后如长时间漏气, 可胸腔低负压持续吸引, 注入高糖水或红霉素等, 促进肺复张、胸腔粘连。

2 结果

20例手术均顺利, 无一例中转大开胸手术, 肺均复张。5例术后有不同程度漏气, 经低负压持续引流均治愈。术后随访12个月无胸腔感染, 脓胸等严重并发症, 无再次开胸, 无死亡,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初次发作, 可根据气胸量的大小选择治疗方案, 当气胸量<30%时, 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 空气可自行吸收, 不需特殊治疗;当气胸量>30%时, 可采取胸膜腔穿刺抽气或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但是有30%的患者会再复发[3]。对于复发性自发性气胸, 目前多主张外科开胸手术治疗。

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手术结合传统手术和胸腔镜手术的优点, 可作为基层医院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术式。优点: (1) 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决定切口大小, 无需或只需切断部分背阔肌, 胸大肌, 胸壁肌肉损伤小, 不断肋骨。关胸时不缝扎压迫肋间神经; (2) 电视胸腔镜辅助, 手术照明好, 视野广。既能镜下又能直视下操作, 同时利用电钩等胸腔镜器械, 对胸顶, 上纵隔等部位的手术操作灵活, 方便, 术中误损伤几率减小; (3) 小切口能够应用普通手术器械, 直接分离、缝合、结扎, 减少高额一次性耗材消耗的应用, 降低住院费用; (4) 对病人术前心肺功能要求相对降低, 手术适用症扩大, 使更多的心肺功能低下, 全身状况差, 难以耐受常规开胸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5) 术中不牵拉肩胛骨, 术后肩关节及上肢活动受影响小, 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 生活自理; (6) 腋下藏匿式小切口, 外观影响小, 易于被患者, 特别是年轻患者所接受。缺点: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漏气, 可以行持续低负压胸腔吸引, 必要时注入50%高糖或红霉素等, 促进肺复张, 胸腔粘连。本组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 随访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 无复发。

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疗效显著, 且操作简便, 易掌握, 并发症少, 使部分不能接受剖胸手术的重症气胸患者得到了根治性的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鹏, 徐今宇.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65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5) :628.

[2]郑国平, 陈维, 尤伦山.电视胸腔镜缝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手术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3) :323.

辅助小切口 篇8

关键词: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自发性气胸,完全胸腔镜手术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急症, 部分病人往往需急诊处理。目前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方法有开胸手术、完全胸腔镜下手术 (VATS)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 (VAMT) 等。我院自2008年7月-2012年10月共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 (VAMT) 治疗自发性气胸32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术前均经胸片或胸部CT诊断明确, 男22例, 女10例, 年龄16~68岁, 平均年龄 (38±25) 岁, 其中首次发作22例, 余10例患者均为复发, 单侧病变29例, 左侧12例, 右侧17例, 双侧3例, 15例患者术前接受胸腔闭式引流且持续漏气 (均漏气1周以上) 。

1.2 手术方法

所有急症入院患者常规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双侧自发性气胸, 均一期手术, 先采用标准侧卧位手术, 一侧完成后再翻转患者, 呈另一侧的标准侧卧位完成手术。手术病人均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身麻醉, 患者取健侧卧位, 背部垫高, 取患侧腋中线第7~8肋间切开1.5 cm作为观察孔置入胸腔镜, 在胸大肌外侧缘和背阔肌外侧缘间4~5肋间做一长约4~6 cm的小切口, 乳突牵开器牵开胸壁, 使用普通开胸或胸腔镜手术器械在镜下或直视下进行探查、分离、止血、缝合等操作。切除并缝合基底直径≥1 cm的肺大泡, 切除时钳夹肺大泡基底部, 牵拉至切口下于直视下切除并以小针4号线间断水平褥式缝合, 对于较大肺大疱 (直径超过3 cm) 则剪开肺大疱囊壁至其底部, 保留囊壁, 在基底部用小针4号线将大疱底部缝合, 并利用疱壁组织翻折于周围肺组织上以3-0无创缝合线交锁“U”字缝合切缘;对于基底直径≤1 cm的肺大泡给予单纯缝扎。胸腔内注入温生理盐水, 麻醉师配合膨肺, 观察有无漏气与出血。为预防复发, 所有患者均用干纱布擦拭胸膜至点状出血状态, 促进肺与壁层胸膜粘连, 防止术后复发。彻底止血后关胸, 经观察孔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放至胸顶, 常规返回恢复室拔除气管插管。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 无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30 min~146 min, 平均82 min。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2d~10 d, 4例漏气时间大于一周者采用胸腔内注入白介素促进粘连后好转。住院时间4 d~12 d, 平均时间7 d。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无持续漏气、大出血、胸腔内感染、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月-4年,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3.1 自发性气胸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男性, 肺尖部多有肺大疱, 此种肺大疱的发生可能于吸烟、身高和小气道炎症有关, 也可能与非特异性炎症瘢痕或弹性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继发性气胸则多见于有基础肺部病变者, 由于病变引起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形成肺大疱破裂[1]。

3.2 目前学者一致认为, 手术切除肺大疱是根治气胸和防止复发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2]。

目前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开胸手术、完全胸腔镜下手术 (VATS)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 (VAMT) 等。开胸手术由于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目前已很少应用于单纯自发性气胸患者。VATS目前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公认首选方法, 具有损伤小、痛苦小、美观、恢复快等优点, 但由于一次性直线切割缝合器等材料的使用使其费用较高, 应用受到一定限制。VAMT由于具有切口小、观察术野清晰、操作灵活简便、避免使用昂贵的一次性高耗材、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张建伟等[3]认为对比VATS和VAMT两种手术方法, 二者在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复发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但在手术时间上, VAMT组明显短于VATS组, 可以显著减少麻醉造成的创伤。本组结果显示:VAMT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胸膜固定术是防止自发性气胸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CASADIO等[5]研究表明, 胸膜固定术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术后漏气时间、降低复发率。本组所有患者均施行胸膜固定术, 无复发病例。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 (VAMT) 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且由于未采用一次性材料, 病人花费明显降低, 尤其适于一些经济条件差的病人, 在基层医院更易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终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6-117.

[2]潘铁成, 殷桂生.胸心外科急症和并发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54.

[3]张建伟, 王建军, 王继云, 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7) :608-610.

[4]罗亦艮, 何武剑.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分析[J].微创医学, 2010, 5 (4) :355-356.

辅助小切口 篇9

操作步骤:全麻成功后,取仰卧头低臀高截石位,常规消毒腹部及外阴、阴道,铺巾,放置举宫器,插尿管停留。经脐部作纵形皮肤切口长2cm,不穿透腹膜,气腹针入腹充气,常规气腹形成后经脐切口下腹方向顶端置入1cm自制穿刺套管并入镜探查:子宫正常大小,表面光滑,双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形态正常,中段见银夹结扎痕迹。盆腔无腹水及粘连。于切口上腹方向顶端置入0.5cm自制穿刺套管,放入超声刀,距子宫体约2cm电凝、电切左侧园韧带,离断左侧卵管峡部及固有韧带。同法离断右侧园韧带、卵管峡部及固有韧带。腔镜下超声刀剪开膀胱腹膜反折,钝、锐性分离膀胱子宫颈间隙将膀胱下推1-2cm。然后转为阴道操作。经阴道膀胱沟下0.3cm处单极电刀切开阴道前壁粘膜全层,深达宫颈筋膜。于宫颈外口上约1.5cm单极电刀切开阴道后壁粘膜全层,阴道前后壁切口连成环形。暴露子宫主韧带,并钳夹切断骶主韧带。依次分别钳夹切断缝合双侧宫旁组织及血管。切除子宫从阴道取出。从阴道2-0薇乔连续扣锁缝合前后腹膜及阴道残端。镜下检查各创面无渗出血。见图一~图四。图一:单孔入路

图二:切断右侧输卵管峡部 图四:术后脐部切口

辅助小切口 篇10

参考文献

[1]蓝碧洋, 黄绍华, 罗强, 等.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32例报告[J].微创医学, 2008, 3 (4) :387-388.

[2]昊奇勇, 王勇, 童继春, 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146例[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6) :920

[3]Hiroyuki R, Sakurai M.Videothoracopic surgical approach for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review of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J].World J Emerg Surg, 2008, 3 (1) :23.

[4]车成日, 韩京军, 崔虎山, 等.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152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4, 11 (3) :74.

[5]张韫佼, 张辅贤, 单根法, 等.电视胸腔镜外科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疗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8 (5) :582-584.

[6]Yim AP, Lin HP.Complications and failures of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experience from two centers in asia[J].Ann Thorac Surg, 1996, 61 (5) :538-54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切口入路 下一篇:契形切口手术切除外痔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