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时间看时间

关键词:

透过时间看时间(精选七篇)

透过时间看时间 篇1

要说2013年的奇葩电影真多,《富春山居图》和郭敬明再不好,毕竟这两部的导演水平确实有限,但冯小刚的电影,不说大雅也肯定大俗不了,结果今年却真给烂哭了。

以前,对于“权利名”三样全不占的小老百姓如我,对如此高大上的白日梦连想也不敢想,但总还能够跟着市井小民的甲方乙方一起乐呵乐呵,而这回,依稀仍见《甲方乙方》的影子,但华美的镜头语言下空洞的皮囊,一样的格式再也写不出同样的文风。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却不知在其前更有《顽主》的“3T公司”,而本片则正是“好梦一日游”+“3T公司”,不过强强联手并没有大于2,可叹王朔小刚葛优风华不在!

概括地讲,《私人订制》是“一部电影,多个主题。乱七八糟,不接地气。不知所谓,一塌糊涂。”套用剧中的台词是“冯小刚成功了,他成功地做到了成全了自己,恶心了观众。”

的确,“低劣的小品段子+公益广告”的胡乱拼凑,想讲得有深度却只是隔靴搔痒地肤浅教育,全然不配和《甲方乙方》做比较。要说这是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可能更合适,除了范伟那点剧情还算勉强合格,后面就是瞎扯淡了,电影快结束时还来个公益广告片……真的好雷人。

编了几个笑话,想对权力、艺术和金钱进行讥讽,却又太偏激而毫无效力;想借电影作为公器说两句狠话,但就这么几段“笑话”、几句“狠话”,对今天的观众来讲,也早已不再新鲜。反而把自己陷入更深的媚俗,越迎合世界越迷失自己;最后央视版无力的总结把话题扯得更远……集锦式的剧本己显先天不足,部分讽刺段落限于审查制度又浅尝即止,赶工的痕迹过于明显。我的朋友更加失望说得更绝,“整部剧哪怕给我几个笑点也好,可惜居然只有尿点”。

电影里说,“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拍过甲方乙方大腕手机这么棒的冯导又到哪儿去了……《非诚勿扰》1《非诚勿扰》2很烂,可里面毕竟还有“老男人的情怀”,这一回,恐怕除了带有一定的“报复”性质,我看再也找不到其他理由了一一《一九四二》的票房不甚理想,凉了冯小刚的心,于是,又承诺帮华谊兄弟把损失找补回来。所谓“报复性”,即投观众所好,投院线所好,不是拍沉重了招人骂么,那咱就拍浅的,“千万别说看懂喽,我血都换了,如果你们还说看懂了,那就是骂人了,别逼我去死。”

冯导把自己从真正的“电影梦想”中择了出来,开始按市场规律办事,不管身后功与名。

管什么功与名呢?拍电影的人不再呕心沥血地拍,看电影的人也没心没肺地看,坐我旁边的一对小情侣,一路看下来,那男生一直在黑暗中和女友搂搂抱抱,女生一直在说李小璐怎么感觉隆胸啦……

若说还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那就是杨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的那个网络笑话:我有十亿百亿我肯捐,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汽车我不肯捐,因为我真有这一辆汽车!一一只有你真的在那个位置了,设身处地地拥有那些东西,你的想法才真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你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你的本性,和人性。

还有一处,宋丹丹体验了一把富婆之后孤独走回昏暗的小胡同,全城灯火辉煌,而人生各自明灭。

把这两个桥段联系起来,是否可以这样解读:社会变得如此浮躁,这么多人去追求那些缥缈的、不切实际的、私人定制的梦幻,譬如无上的权力、无尽的财富或装B卖俗的高雅,甚至不惜付出金钱和生命,却忽略了身边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忽略了身边最宝贵的时间和人性……

也谈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间 篇2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时间,质疑

应慈军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二期上的《<湖心亭看雪>析疑及其教学》一文, 对张岱看雪的时间提出了质疑, 认为张岱看雪的时间“更定”, “似乎可以推定为五更结束 (早上五点左右) ”。其推定依据如下:

1.定, 《古今汉语词典》有“停止”义项, 可引申为“结束”;也有“确定”义项。“更定”存在“五更结束”和“初更以后”两种解释。《湖心亭看雪》文中描写的雪景符合凌晨5点左右时间段的目之所及, 而冬天晚上八点左右这个时间段, 天色很昏暗, 肉眼是难以企及的。

2.舟子认为两个金陵客比张岱更痴, 如果张岱入夜来湖心亭, 两个金陵客应当是来得更晚, 而事实上他们却是早于张岱来到湖心亭;可见, 张岱入夜来湖心亭事理上说不通。

应老师主要是抓住“更定”与文中描写的雪景不够吻合来推定的。他对文本细读的过程给我们教师以深刻的启示:不迷信权威, 勇于探究, 敢于创新。可是, 笔者认为教材对“更定”一词的注释是准确的, 即“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现就应老师的质疑做两点讨论。

一.张岱看湖是实, 看雪是虚

单个句子“湖心亭看雪”的语意, 客观上存在“看雪”和“湖心亭”两个重心, 犹言“到朋友家吃饭”一句, 有“吃饭”和“到朋友家”两个语意重心一样, 可偏指任何一方。另外, 看雪的“看”字不比“赏”字, 该字侧重于外现的行为, 所含感情平淡平常不很强烈。所以单就题目看, 张岱看的有可能是湖, 而雪在其次。

其实, 张岱对西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西湖梦寻》中说:“余生不辰,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 然西湖无日不在吾梦中, 而梦中之西湖, 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可见张岱对西湖的痴爱。张岱曾在《明圣二湖》将西湖和鉴湖、湘湖做过比较。他说湘湖像待字未嫁的处子腼腆羞涩, 鉴湖是名门闺秀, 令人钦敬却不可狎弄亲近。而西湖“则是曲中名妓, 声色俱丽, 然倚门献笑, 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艳羡, 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 在冬秋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 在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 在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竟将自己痴爱的西湖比作“曲中名妓”, 乍看似乎唐突, 但细读这段文字, 意思便明晰了:对春夏、花朝、晴明的西湖的爱是俗人的喧哄, 对秋冬、月夕、雨雪的西湖的爱方显自己的痴情。张岱还说过, “善游湖者, 莫过董遇三余”。所谓董遇三余, 就是“冬者岁之余也, 夜者日之余也, 雨雪, 月之余也”。所以, 以“知人”析文的方法推测:看湖, 是张岱的意图。他极大可能是选择“三余”之时 (冬天的雪夜) 看湖。

看湖是实, 看雪是虚, 文中出现的一幅雪景是虚写。“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唯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笔者认为, 这幅画面不是张岱眼中看到的画面, 是他心中的西湖冬天的画面;或许是他在去往西湖之前, 心中早就设计好了的氛围。“雪地芭蕉”、“菊梅同放”的艺术处理, 在作文中常常用到, 张岱定是深谙此道。此造景浩大苍茫、天人合一的境界, 更是深藏了他欲融入其中的痴情。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一句话, 确是对张岱由衷的赞赏。但事实上, 金陵客不过是个伪风雅的酒徒。“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的心境被扰, 只有勉强应付, 随即离开了。至于舟子认为金陵客“更痴”, 那是俗人言“痴”。试想, 张岱在晚上迟于金陵客游湖, 谁敢说不更为痴绝呢?然而又有谁能领其情会其意呢?而张岱在文末以舟子的话为这次不爽的游湖作结, 恐怕是在心里苦笑。所以, 从行文分析看, 文中一段雪景应是张岱在目不能及时 (冬天入夜八点左右) 的心中之景。

二.“更定”一词在张岱文中的实用

我们看看张岱在其他文章中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闵老子》中的一段话有个明确表示时间的词对我们的理解至关重要, 那就是“日晡”, 日晡即申时, 也就是下午三点至五点。张岱访闵汶水是在三点至五点前后, 交谈中闵曾经外出, 回来的时候“更定矣”, 张岱还没有走, 说是一定要喝到闵先生煮的茶。“汶水喜, 自起当炉”。更重要的是“灯下视茶色”, 这说明已经从下午到掌灯时分了。由此推测, “更定”指的应该是入夜的时候。

笔者认为:更定为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期应老师及读者指正。

从创作时间看曹丕和曹植的乐府创作 篇3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 曹丕被封为太子, 我们可以以此为分界, 对曹丕前后的乐府创作情况做一个考察。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的《相和歌辞》部分, 曹丕的相和歌辞有21篇, 其中11篇被魏、晋乐所奏, 根据今人易健贤《魏文帝集全译》中的作品系年, 可知, 曹丕作于建安二十二年之前的作品有《燕歌行》等11篇, 其中7篇被魏、晋乐所奏;曹丕作于建安二十二年之后的有《折扬柳行》等10篇, 其中4篇被魏、晋乐所奏。而且据《乐府诗集》中的分类, 曹丕所作的“瑟调曲”多达12篇, 占据了其相和歌辞一半以上的比重, 这或许说明了曹丕对这一曲调的偏爱。

又据黄节《魏文帝诗注》录曹丕诗28首, 其中乐府23首, 除以上所录外, 仅有鼓吹曲辞《钓竿行》及铙歌《临高台》。则知曹丕所作乐府, 基本属于相和歌辞类。

《乐府诗集》收曹植“相和歌辞”15篇, 其中为魏晋乐所奏的占3篇。根据今人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中的系年, 其15篇中除《蒲生行浮萍篇》“浮萍寄清水”篇作于黄初间、《怨诗行》“明月照高楼”篇赵书未录因而年代不详外, 余皆为太和时期作品。

除此之外, 曹植还有相当数量的杂曲歌辞创作, 据黄节《曹子建诗注》录子建乐府诗作共41篇, 除掉《鼙鼓歌》五篇、“相和歌辞”15篇外, 尚有21篇杂曲歌辞。据《曹植集校注》其《鼙鼓歌》作于黄初间, 其杂曲歌辞除《斗鸡篇》作于建安十六年之前外, 其余均作于黄初、太和年间。

一、合乐问题

学界关于曹魏文人所作乐府是否合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曹植身上, 一则以曹植多拟新作;二则以朝廷的相和歌辞创作似为三祖把持, 曹植身为藩王没有被朝廷演奏的权力。

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论及曹丕和曹植的乐府创作情况说:

至于魏之三祖, 气爽才丽, 宰割辞调, 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 秋风列篇, 或述酣宴, 或伤羁戍, 志不出于淫荡, 辞不离于哀思, 虽三调之正声, 实《韶》《夏》之郑曲也。

子建士衡, 咸有佳篇, 并无诏伶人, 故事谢丝管, 俗称乖调, 盖未思也。

宰割辞调, 范文澜以为所指的可能为《宋书·乐志三》中记载的明帝将相和歌一分为二之事:“相和, 汉歌也。丝竹更相和, 执节者歌。本一部, 魏明帝分为二。”然而刘勰此处所论的应该是武帝、文帝、明帝三祖的共同创作特征, 王传飞博士以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批评魏三祖所作是‘宰割辞调’, 即割裂了汉乐府原来的辞曲关系, 而在古曲旧题下配以与原创不同的歌辞, 从而演唱新的内容和新的情感”, 这种理解比较恰当。

刘勰的这种论述会给人一种错觉:他把曹丕和曹操、曹叡放在一起总论其乐府创作情况, 好像是曹丕因为贵为帝王, 所以在乐府创作上拥有特权。——这样讲当然也不太错, 可是我们通过前面对曹丕相和歌辞的系年考察可以看出, 曹丕有将近一半的乐府诗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他被册封为太子之前所创作的。至少在那段时间内, 他并没有比曹植更高的创作乐府的特权。而在建安二十二年他所作的乐府中, 《十五》“登山而远望”篇、《善哉行》“朝日”篇、《善哉行》“上山”篇、《善哉行》“朝游”篇、《善哉行》“有美一人”篇皆入魏乐演奏, 对魏朝廷乐府的组织情况现在已难考证, 不过曹丕的这些乐府入魏乐当是他即位之后的事情。歌辞创作后, 需要乐工的加工合乐、声伎的演唱演绎, 而当时对曹丕等三祖的歌辞加工主要是“依前曲作新歌”的方式, 即是以汉代旧曲旧题合乐演奏魏三祖所作新辞。撇开这些事后的加工环节不谈, 既然曹丕在被立为太子之前创作的不少乐府后来能够拿来演奏, 那要么是曹丕一开始就十分注重依曲作辞, 要么是歌辞在入乐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反正还是要经过乐工的加工。通过对比《宋书·乐志》中的奏乐与曹丕作的本辞来看, 奏辞虽然对本辞作了一些加工, 但总的来说, 改编并不太大, 那我们就能够推断曹丕是一开始就自觉地依旧曲作辞的。

曹丕的乐府创作给我们一个启示:既然曹丕在未被立为太子前创作的不少乐府作品后来都被魏、晋乐所奏, 那即是说即使后来曹丕没有即位, 他的作品在理论上也都是可以入乐的。那么我们以此来看曹植的乐府创作的话, 也意味着曹植在黄初、太和间所作的乐府在理论上也都是有入乐的可能性的。——也就是说, 曹植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藩王身份而放弃对所作乐府要合乐的追求。这是因为就身份来说, 曹植身为藩王与曹丕立为太子前的地位其实是相似的——他们都不是最高统治者。

这样似乎如钱志熙教授说的“曹植既然目的不是为乐曲作词, 而是作拟歌词, 其在文采辞藻方面更加在意……案头作品, 须求文采辞藻的赏心悦目”之类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 对照曹丕的创作经验来说, 没有理由认定曹植的“目的不是为乐曲作词”。他在《鼙鼓歌序》中说“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 不敢充之黄门, 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 这如果不是自谦之辞的话, 那至少也说明他所作的新歌是可以在自己封地内演奏的, 《鼙鼓歌》可以演奏, 他作的其他乐府应该也是有入乐演奏的可能的。刘勰没有因为曹植作品的“无诏伶人”、“事谢丝管”而认定其为“乖调”, 是很有道理的。

二、曹植何以早年不进行乐府创作

曹植所作乐府,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系于建安前的有《箜篌引》、《斗鸡篇》、《名都篇》、《妾薄命·日月既逝西藏》四篇, 而赵幼文引朱绪曾以文帝时子建“四时之会, 块然独处”, 恐无宴飨, 又以篇中“盛时不再, 百年我遒”将《箜篌引》列于太和五年上《求通亲亲表》后, 颇有见地。张又以《名都篇》为记太和入京之所见, 《妾薄命·日月既逝西藏》记太和五年入朝, 见权贵纵情歌舞、征逐声色之景, 亦不无道理。

以此, 则曹植在建安时期仅杂曲歌辞《斗鸡篇》一篇——这是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曹植在乃父乃兄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的时候对此却极少秉笔, 或许因其意本不在此也?

曹植在建安二十一年写给杨德祖的书信《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吕向注:“击辕, 野人歌也。”击辕之歌, 也就是民间音乐, 这里似是说不要随便小瞧击辕之歌、匹夫之思, 然而考虑到这是曹植写给杨修的书信, 在信中央杨修帮他改文章, 所以他把自己的文章自谦为匹夫之思, 吕向对这句的注即是“植言今之我少小所著文章一卷, 相与众人论之。虽街谈巷说、野人匹夫之言, 言我又病, 必可采于风雅, 不可轻弃。”既是自谦之词, 故必贬低自己。那么也许这正暗含着这样的逻辑:在曹植的眼中, 其实还是不那么看得起击辕之歌、匹夫之思的;因为他下意识地觉得那是比较低级的, 所以才会在谦虚时把自己贬低成那样。要之, 子建矜才, 自视甚高, 在骨子里也许对乐府还是有点看不起的, 所以在建安时期他这方面的创作极少。

子建在《与杨德祖书》中阐述自己的人生理想首先在于“勠力上国, 流惠下民, 建永世之业, 留金石之功”, 其次在“采庶官之实录, 辩时俗之得失, 定仁义之衷, 成一家之言”, 首先立功、其次立言, 而且子建所谓的立言似乎侧重于那种有裨于世的史家之言。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引《魏志·鲍勋传》说明魏乐府之所以不采诗在于文帝视乐府为“耳目之观好”、“与田猎游戏之事无异”的观念, 不妨推测一下, 这或许是当时人的共识, 正是因为曹植也认为乐府只是娱耳目之好而无益于世, 所以他虽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不少俗乐, 但却不愿自主地进行乐府歌辞的写作。

黄初、太和以降, 曹植生存环境恶劣, 《三国志·魏书卷十九·陈思王植》记陈王在黄初、太和间的遭遇云:“文帝即王位, 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太和……二年, 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 抱利器而无所施, 上书求自试”, 曹植多次上书求用皆不得志, 然而一直没有放弃, 但是他心里大概是认识到“戮力上国”的愿望今生是无法实现的, 他后期创作的游仙诗中对理想仙境的向往即是此种心态的一种体现。曹植“常自愤怨, 抱利器而无所施”, 则未免会对自己早年的才华产生怀疑与自嘲, ——自己文才高妙又如何?还不是和那些匹夫一样不被任用!既然如此, 自己自负高才岂不可笑, 所以莫不如放下身价, 也试试去做一些“击辕之歌”——可能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改变了对乐府创作的态度。而在黄初、太和间加大了乐府歌辞创作的力度。而且可以看出, 曹植是个喜欢创新的人, 《乐府诗集》中引《乐府解题》“曹植拟《薤露行》为《天地》”“曹植拟《长歌行》为《潢潦》”“曹植拟《苦寒行》为《吁嗟》”云云, 可以看出, 曹植在太和时期在乐府旧题基础上拟作了许多新的乐府。

摘要:在乐府诗的创作上, 曹魏文人多有建树, 其中的政治领袖曹丕和曹植尤为突出, 可是, 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曹植前期为什么不创作乐府?而曹丕未被列为太子前和曹植后期作为藩王所写的乐府创作目的是否相同?本文试图从创作时间入手, 来讨论二者创作的乐府与自身地位遭际的关系, 比较二者对于音乐的接受情况以及用乐府输出其音乐观念表达人生情感的同与不同。

关键词:曹植,曹丕,乐府,创作时间

参考文献

[1]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M].学苑出版社, 2011.

从概念隐喻的类型看时间隐喻的分类 篇4

关键词:概念隐喻,时间隐喻,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方向性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奠基人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人们在交流时, 不断地建立心理空间, 隐喻的产生与理解是不同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 (mapping) 的结果。“映射”是一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存在于“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 这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关系。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

时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人们需要对它加以描述和度量, 但时间是抽象事物, 人类没有感知时间的能力, 所以时间必须借助其它一些熟悉的、具体的经验范畴来完成。时间词语虽然使用频率高, 但数量有限, 时间词的缺乏使我们必须借助其它熟悉的范畴的词语通过隐喻表述。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时间, 可形成不同的时间隐喻。

一、时间的本体隐喻

1、时间是实体

汉语中时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实体, 这就使得我们能够用它来指称, 如:时光催人老, 岁月不饶人;用它来量化, 如:十年的时间将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中年人了;用它来确定目标, 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

2、时间是容器

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 无始无终, 无边无涯, 人们却都将时间设想成有边界的实体, 我们可以看到某一相对的时间有边界, 可以丈量。如:“我们满怀着希望走进新世纪”“.He’ll have his degree within two years”.这两个句子中, “新世纪”和“two years”被看作是一种容器, “我们”和“he”可以从其间进出。

3、时间是人

对时间的本体隐喻更进一步的细化便可得出时间隐喻的另一大类——时间是人。

在人与自然界和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时间除了具有和自然界的物体相似的特性外, 他似乎还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如果珍惜时间, 他就馈赠以丰硕的成果;如果人怠慢时间, 它就远离而去。时间仿佛有自己的思维、判断、感情和力量, 基于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 汉英两民族都将时间隐喻成有生命的人。如:

a.时间在和我们开玩笑。

b.Time will make you forget.

二、时间的结构性隐喻

英语里有“invest time” (投资时间) 的说法, 汉语中的表达有: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除了将时间直接比作金钱外, 更是用对待金钱的方式来对待时间。“时间是金钱”的隐喻是一种结构隐喻, 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在中英文里用于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 两种语言都由此隐喻概念派生出许多隐喻表达式。如:

a.我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有什么问题就赶紧问吧!

b.We’re almost out of time.

“金钱”是目标域, “时间”是始源域。人们在思想概念系统深处用这些映照关系把关于时间的认识与关于金钱的认识联系起来。Time is money之所以被了解, 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提供了“金钱等同与贵重”这样的讯息。

三、时间的空间隐喻

在时间作为空间的汉英隐喻中, 时间的空间方向主要体现在水平与垂直这两个层面上。

1、水平层面——“前后”时间隐喻概念。

因为时间本无前后, 其前后是观察者选定的, 所以观察者的视野决定了时间的方向。根据观察者的视野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前后”时间隐喻概念分成“过去在前, 未来在后”的隐喻概念和“未来在前, 过去在后”的隐喻概念。汉英语言中都有“过去在前, 未来在后”的时间隐喻概念, 如, “前天”、“the day before yesterday”、;也都有“未来在前, 过去在后”的时间隐喻概念, 如, “回首往事”、“look back to”。

2、时间除了拥有过去和未来的方向特征之外, 它还拥有流动性。

根据观察者的运动态势与时间的运动态势的关系, 把时间的经过是运动的隐喻概念分成“时间在运动”隐喻概念和“自我在运动”隐喻概念。在“时间在运动”概念中, 观察者相对于时间来说是静态的, 时间从未来向过去运动, 如, “将来”、“coming days”。在“自我在运动”概念中, 观察者相对于时间来说是动态的, 观察者从过去向未来运动, 如, “走入新世纪”, “walk toward the bright tomorrow”。虽然汉英语言都有这两种时间隐喻概念, 但是相对来说, 汉语里由“时间在运动”的概念所产生的隐喻表达要多一些, 使用的频率也高一些, 如, “将来”、“以后”等;而英语里却以“自我在运动”概念为主, 如, “Mary passed the time quickly”。

3、垂直层面——“上下”时间隐喻概念。

汉语的“上下”时间隐喻概念是“过去在上, 未来在下”, 例如:“上古”、“下学期”。而英语中的“上下”时间隐喻概念与汉语相反, 即“未来在上, 过去在下”, 例如:“up to now, I’ve never met him”, “Applicants must be above the age of eighteen”。

从叙事时间看公文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篇5

事件既然有发生的客观时间序列, 那为何不直接按照此叙述呢?兹维坦·托多洛夫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叙事时间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原始事件的时间是立体的, 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而叙事的时间是线性的, 需要通过话语将事件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将事件“一件一件地叙述”, 实现了从立体转化为线性、从现实跳跃至文本。

但如若按照“一件一件地”叙述, 就有着诸多排列组合, 相应有了多种叙述的可能, 而每个组合的“叙述”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 写作者可根据写作需要选择相应的叙述组合。

另一方面, 如果事件按照原有时间的发展写作, 事件会呈现得不生动, 读者也无法把握重点, 也就产生不了兴趣。而如果适当地调整时间顺序, 文本故事就会变得精彩。以上两个方面, 即提出叙事时间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叙事时间主要从时序安排、时点层次和时距处理三个方面来表现, 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比较二者差异, 进而指导公文写作。

一、时序安排

简单来说, 时序是按时间的先后进行故事的叙述。事件从发生到结束这一过程体现出客观的发展顺序, 即故事时间顺序, 而叙述者在文本中对事件的发生时间重新安排, 即文本时间顺序。

跟报告文学对顺叙、倒叙、插叙多种时序的运用相比, 公文只求事实清楚、完整, 不求新鲜、生动,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单一地使用顺叙。

如傅秀堂的《抗击98大洪水的长江委人》中有这样一段叙事:“1998年2月, 长江委科学预报, 长江今年可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96年大洪水刚过, 按一般规律, 继发大洪水的概率应该不会太高……自6月11日以来, 长江流域有12次降雨过程……6月30日, 国家防总发出……7月17日, 国家防总再次……部署迎战长江第二次洪峰。7月24日, 第三次洪峰到了……1996年大洪水就很危险, 李鹏总理、姜春云副总理曾亲临指挥;1998年, 洪湖大堤更险。”以上文字, 从“自6月11日以来”“6月30日”“7月17日”“7月24日”几个时间点看, 可以毫无疑问地得知运用了顺叙, 而“96年大洪水刚过, 按一般规律, 继发大洪水的概率应该不会太高”“1996年大洪水就很危险, 李鹏总理、姜春云副总理曾亲临指挥”正是插叙的运用。

同样以洪灾为主要叙述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3〕18号) 中只运用顺叙来表述:“今年入汛以来, 全国多地出现强降雨过程……雅安、都江堰等地先后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 即分叙。它是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事件, 采用“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方法进行叙述。在报告文学中, 分叙的运用还是较为普遍的, 如:吴申的《西岳群英谱》、钱刚的《唐山大地震》、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等。在公文中, 分叙用得较少, 但在通报中叙述不同单位在事件中的表现或作用时就有可能用到。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案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国办发〔2007〕41号) 中分别叙述了河南省濮阳县违规修建办公楼及领导干部住宅楼问题、山西省粮食局违规修建培训中心及“粮神殿”问题、甘肃省兰州市财政局违规修建综合办公楼问题和山西忻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违规修建办公楼等问题。

二、时点层次

作为报告文学, 其叙述的时点层次分为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作者采访的时间点、作者写作时的时间点。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上叙述几乎在每篇中都能看到。但报告文学的作者很多时候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对事件的了解是通过“事后采访”得来的, 叙述事件时还需要借助与事件相关的人。李春雷的《木棉花开》中不时地出现采访的情形:“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作斌告诉我, 当时的省委真是左右为难……”“公元2007年11月, 我去采访的时候, 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还有的报告文学交待写作时间, 暗含深意。如魏钢焰的《忆铁人》结尾“当我搁下笔……推敲、沉思:铁人会怎么评价这篇稿子呢?”体现出责任感;麦天枢《活祭》中“当我就要住笔的时候, 又有消息从岳阳来……”预示着事件还没有结束。

和报告文学相比, 公文叙述的时点只有事件原发层次的时间点。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3〕18号) 中:“目前全国已进入主汛期, 台风进入活跃期, 自然灾害多发, 必须高度警惕。据气象部门预报, 近期四川、山东、山西等部分地区还将出现强降雨过程……抗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虽然报告文学和公文叙述时都存在立足事件原发的时间点, 但仍有区别。在截取事件的时间点上, 报告文学通常会具体到事件发生的最精确时间, 如×时×分×秒, 而公文除了用于告知重要情况的通报、向上级反映情况的报告可能会在时间上要求精确外, 通常在叙述上不会那么细化。如2011年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在报告文学中时间的表述是这样的:“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 而在公文中则是表述为“7·23”。

三、时距处理

时距, 是指叙述时长与故事时长相互比照而形成的时间关系。当叙述时长与故事时长相近时, 即为等时叙述;当叙述时长短于故事时长时, 即为加速叙述;当叙述时长比故事时长还要长时, 即为减速叙述。

这三种时距的运用在报告文学中均有体现, 如《孤城记》中运用了等时叙述:“烫!开始吴军还以为自己在做梦……看看手机, 是晚上9点半。窗外已经人声鼎沸了……突然, 灯又灭了。吴军的心沉了下去。灯又亮了!他不再说话……死死盯着电灯。又亮, 又灭……终于, 电流稳定了”;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中运用了加速叙述:“自小学后, 蒋敏离开了北川, 在绵阳上了中学, 之后, 上了四川省警校。警校毕业, 她分回到了北川, 在擂鼓镇派出所工作。工作4年后, 蒋敏再次离开了北川……调到了距离成都只有30公里的彭州”;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中则运用了减速叙述:“裁判员发出‘开始’的口令。小栾轻捷地跃进几步, 挥出剑去……小栾越逼越紧, 对方一直推到‘警戒线’上, 出现短暂的相峙。小栾奋臂挥剑, ‘啪’的一声, 把对方的剑向外一击……对方本能地把剑向内拨去……这正是小栾所预料的。她连续转入第二战术意图。趁对方头一个防守动作还没完成, 一抖腕子, 把剑抽了出来……同时弓步向前, 飞剑直刺……”

公文除了在表彰或惩戒性的决定和通报中可能会采用等时叙述外, 几乎都用加速叙述, 通常体现在“近年来”“××年以来”“×月×日以来”等表述上。因公文讲求简明、高效, 故不采用减速叙述。同样是写冰雪灾害, 报告文学《孤城记》中运用了等时叙述, 而公文则采用加速叙述, 如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冰雪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发布的紧急通知中这样写道:“1月13日以来, 我省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气象部门预报, 未来几天全省大范围将维持雨雪冰冻天气, 局部地区还将降大雪。”同样是写运动员获胜, 《扬眉剑出鞘》中运用了减速叙述, 而公文则采用加速叙述, 以《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上虞市获奖运动员的决定》 (虞政发〔2010〕18号) 为例, “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 我市运动员……奋力拼搏, 取得了1枚金牌、1枚铜牌和2个第七名、1个第八名的优异成绩。”

虽然报告文学和公文都采用加速叙述, 但二者存在区别。《天堂上的云朵》中在叙述蒋敏一家在汶川地震中的遭遇时, 先简单介绍了蒋敏的生活经历, 她所发生事件的时间点如“自小学后”“在绵阳上了中学之后”“警校毕业”“工作4年后”, 虽然加速叙述了, 却与客观相符;而公文为了体现其实用性和定向性, 在加速叙述上人为地用“近日来”等表述减去了无关紧要的时间, 把重点指向了要叙述的事件。

以上从叙事时间的角度出发, 具体分析了公文与报告文学在时序安排、时点层次和时距处理三个方面的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指导公文的写作。公文写作时需要考虑到其自身特点、发文目的等, 客观、准确、直接地叙述事件。

摘要:在社会重大事件的表述上, 公文与报告文学具有叙事内容的相似性, 但从叙事时间看公文与报告文学的写作, 二者有所区别, 主要在时序安排、时点层次和时距处理三个方面。了解区别, 有利于指导公文写作。

关键词:公文,报告文学,叙事时间

参考文献

[1]里蒙·凯南, 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出版社, 第6~7页.

[2]长江水利网http://www.cjw.com.cn/.长江文化.

[3]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公文公报.

[4]周淼龙.非虚构叙事艺术:报告文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137页.

[5]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08年02月15日4版.

透过时间看时间 篇6

Lakoff&Johnson (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对于我们的概念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是不可或缺的(Lakoff&Turner, 1989:99-100)。意象图式理论是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深深镌刻着环境的印记。而不同的民族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的众多差异,可能是不同语言之间在范畴意象图式、语义乃至语法方面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最根本的原因(陈忠,2006:227)。基于环境、文化等因素影响范畴意象图式的理论,本文以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时间域上的不同点为切入点,尝试探析深藏其中的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

2. 英汉“上/下”隐喻拓展的异同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里最活跃的领域,不少学者致力于揭示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普遍性(蓝纯,2005:132)。本文的研究重点即英语中的up/down和汉语中的shang/xia均表现为一种空间意向图示,勾勒的是动体沿纵坐标相对陆标的运动或位置。蓝纯(1999)的研究显示,汉语和英语在shang/xia和up/down的隐喻拓展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它们都被用来也仅被用来构建同样的四个目标域,即quantity, social hierarchy, time及states。在这四个目标域中,凡在汉语中被定为“下”的,其对应概念在英语中也被定为down,凡在汉语中被定为“上”的,其对应概念在英语中也被定为up,唯一的例外是“an earlilier time is shang,但a later time is up.”。如上文所指,汉语和英语在shang xia和up/down的隐喻拓展方面尤其是在构建其时间域上的差别正是本研究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在世界大多数文化中,时间观都是建筑在空间概念之上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空间模式来构筑时间概念,即线性模式、循环模式和螺旋形模式(Yu, 1996:86,转引自蓝纯,2005:144)。英语和汉语都选择了线性模式为主,且这一模型都可分为两种情况:时间的流逝沿横向坐标运动和沿纵向坐标的运动。在时间流逝沿横向坐标运动模式中,英汉大致相同,但在纵向空间轴投射到时间域的情况下,英汉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汉语中,纵向模式的两个特例彼此呼应,都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在英语中,两种特例却呈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特例一中,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而在特例二中,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因此,蓝纯(2005)提出“为什么汉语中的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彼此吻合,而英语中的‘a later time is up.’和‘a later time is down.’却互相矛盾”。下面我们将从与这些隐喻相连的文化价值观中寻求答案。

3. 英汉民族时间价值取向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Hall (1973:36),时间取向分为四种: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及将来时间取向。中英民族在时间价值取向上明显存在差异,在英语中,似乎“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这个观念更为人所接受,即持未来倾向,而在古代中国社会更注重“The past was better.”这个观念(Lin, 1979),反映在他们关于时间的隐喻上,就是“时间较早为上”和“时间较晚为下”。

3.1 时间取向差异的原因

3.1.1 历史原因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古老的历史沉淀使人们更倾向于过去时间取向。崇古薄今,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因此,中国有世界上无与伦比、记录精详的完整编年史。这种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取得经验教训的做法在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因此,“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贾玉新,1997:70)。

文艺复兴使西方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神权思想的束缚,新航路的开辟又使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伴随着商业资本的扩张,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西方英语国家的历史普遍比较短,例如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过多的传统和经验可以遵循,而且在美国American Dream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他们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3.1.2 宗教原因

在中西方的宗教信仰里,关于对人的本性善恶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一般东方人比较倾向于人性善,比如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论使中国人容易向过去看,向过去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而西方人倾向于性恶论,而性本恶必然导致未来时间取向。在西方英语国家,基督教占着统治地位,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之初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因此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能有希望。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这也促成了他们一切向前看的未来取向时间观。

3.2 时间取向差异的反映

3.2.1 在语言中的反映

中西方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可以从人们对“老”(old)的态度上得以体现。在中国文化中,“老”代表积极的意义,并潜含有“经验”、“尊敬”和“友好”等含义,对上年纪的人和老一辈人为表示敬仰用姓氏加老或老姓氏称呼,如:黄老、赵老、徐老、老张、老李、老王等。这些词是对老人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总之,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比如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经验、重视年龄等,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这种尊称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望)等,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人们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他们会尽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用old,而代替以一些委婉语如senior, adult, aged, veteran, elder等。

3.2.2 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人对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有极大的兴趣和向往,这可以从人们对历史体裁电视剧和电影的钟爱上得以体现,如《三国演义》、《康熙王朝》、《鸦片战争》等。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中国观众过去倾向的心理时间观。类似的,西方英语国家人的未来取向也体现在他们大量的科幻作品,如《星球大战》(Star Wars)、《未来水世界》(The Future Water World)、《异形人》(Alien)等,以及科幻片票房的高收入上,西方儿童祟拜的是未来太空时代的超人。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畅销的书籍通常是对历史的描述,如《明朝那些事儿》等,而英语国家最畅销书榜上的通常都是对未来幻想或想象的描写,如《哈利波特》、科幻小说《宿主》等。中国过去时间取向观还表现在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项目的热爱上,比如人们对传统京剧及其它剧目的喜爱,对唐诗宋词、对联等的热衷;服装的复古趋势和中国风的歌曲风格都不无例外地说明了中国人的恋旧情节;此外,中国的“清明节”和祭祖等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对过去的眷恋和尊重。而与此相对的是西方英语国家快节奏的生活,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一直在为未来美好生活忙碌。

4. 结语

本文比较了英汉“上/下”方位词在隐喻投射中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其在投射到时间域上的差别最大,因此追溯到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深藏的英汉文化差异,尤其是英汉文化中对时间取向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英汉在“上/下”中的隐喻投射。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分析语言现象时,应该更深入到其文化根源,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差别。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Yu, N.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unpublished thesis, 1996.

[5]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6]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7-15.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005.

[8]林语堂.吾土吾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0]吴玲娟, 许婺.英汉“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文化对比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7, (3) :104-107.

[11]尹利萍.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15-17.

透过时间看时间 篇7

近日, 国内5G专家、中国信通院通信标准所副所长万屹向业界公布了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无线频谱政策组 (RSPG) 发布的欧洲5G频谱内容。

继今年年中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围绕28GHz、37GHz和39GHz频段为美国获牌运营商分配5G网络频率资源后, 全球今年都加快了5G研发测试和频谱规划速度。

欧盟初期5G频谱确认

这次欧盟地区确定5G初期部署频谱也经过了3个阶段, 包括6月出台5G频谱战略草案、7月征求意见, 以及随后3个月的研究和协商阶段。

据万屹介绍, 目前欧盟5G初期发展频率涉及多个频段。一是3400~3800MHz频段为欧盟2020年前5G部署的主要频段, 其连续400MHz的带宽, 因有利于欧盟在全球5G部署中占得先机, 而被广泛看好。

二是1GHz以下频段, 特别是700MHz将用于5G广覆盖。

三是2 4 GH z以上频段是欧洲5 G潜在频段, RSPG将根据各频段上现有业务和清频难度为24GHz以上频段制定时间表。

四是欧盟委员会无线频谱政策组建议将24.25~27.5GHz频段作为欧洲5G先行频段, 并建议欧盟各成员国保证24.25~27.5GHz频段的一部分在2020年前可用于满足5G市场需求。

此外, 31.8~33.4GHz也是适用于欧洲的潜在5G频段, 欧盟委员会无线频谱政策组将继续研究此频段的适用性, 建议现阶段避免其它业务向此频段迁移, 保证此频段在未来便于规划用于5G。

对于40.5~43.5GHz资源, 欧盟委员会无线频谱政策组也非常看好, 并提出建议称现阶段避免其它业务向此频段迁移, 保证此频段在未来便于规划用于5G。

在欧盟公布频率策略之前, 日本软银已率先于今年启动“5G Project”, 并全球首次将5G技术Massive MIMO正式投入运营。与之前美国发布的高频段5G策略不同, 软银S5G是在低频段上进行5G技术的商用。

我国产业链呼吁尽早明确

鉴于2016年全球5G呈现的加快发展态势。我国IMT-2020工作组也联合产业链加快了5G测试与频率规划。IMT-2020 (5G) 推进组主席曹淑敏在今年上半年公开场合已透露, 我国5G研发试验首先将部署的是低频段。

目前在IMT-2020 (5G) 推进组正在研究的频段, 包括3.3~3.4GHz、4.4~4.5GHz、4.8~4.99GHz等, 其中3.3~3.6GHz频段已经定为进行5G的试验频段。

对于物联网的应用频率, 我国也倾向于采用6GHz以下频段, 包括800MHz、900MHz、5.9GHz等, 利用窄带物联网技术满足海量的机器之间的通信需求。

当然, 在高频段我国也有几个备选频段用于5G发展, 包括28GHz、25GHz、30GHz、40GHz的频段。“我们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确定哪个频段可以被用于5G。IMT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相关的频段, 将6GHz以上的频段用于5G。”曹淑敏这样表示。

事实上, 频谱资源已经是5G发展最大的焦点, 产业链一直呼吁尽快明确。今年第一届全球5G大会 (Global 5G Event) 上,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就已提出, 尽早明确我国5G频谱规划尤其是中低频段的应用已经刻不容缓, 尽快确定频谱才能引导产业聚焦。

此前我国已经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一些候选频段意向, 主要是6GHz以下的中低频段。在中国移动等国内运营商看来, 5G的频谱应该是高中低频段结合, 而不仅仅是高频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时间的感觉-时间的作文400字 下一篇:工人工作时间规范时间